CN101963940A -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3940A
CN101963940A CN2010105208915A CN201010520891A CN101963940A CN 101963940 A CN101963940 A CN 101963940A CN 2010105208915 A CN2010105208915 A CN 2010105208915A CN 201010520891 A CN201010520891 A CN 201010520891A CN 101963940 A CN101963940 A CN 101963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edible
software
collection
evolution
te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208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善林
丁帅
马溪骏
余涛
余本功
王晓佳
魏礼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01052089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639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963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39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在分析现有可信软件评估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软件演化过程中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失效、可信证据推理无法正常开展等问题,设计实现基于关联矩阵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自适应重构器。本发明的研究与应用,为软件演化背景下的可信性动态评估问题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解决方案,克服了传统模型在动态性、普适性及不确定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件工程领域,尤其是软件可信性评估领域,具体为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软件可信性是指基于合理的证据或经验对软件实体的所有非功能性属性(又可称为可信属性)是否遵从预定规则集的评价。基于多维可信属性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技术是实施可信性过程控制和开展可信性管理的核心基础,是可信软件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当前,为处理软件可信性评估过程中的复杂演算逻辑,国内外研究学者已经提出了多个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或度量,提供了描述、量化及综合多种软件质量度量的功能,实现了对复杂软件系统可信性评估推理过程的一致性建模,并较为合理的阐明了软件的内在可信机理及信任传播机制。下面简要说明现有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
(1)文章《Software depend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markov usage models》(Performance evaluation,2000)给出了一种基于Markov模型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通过对risk、safety、reliability三个相关因素的预测与分析,分别建立了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
(2)文章《Managing trustworthiness in component-based embedded systems》(Electronic Note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2007)提出了一种面向嵌入式构件软件的可信性模型,定义了一个可信性评估函数TEF,用三元组<compliance,benignity,stability>较为全面的展现了软件的可信性状况。
(3)文章《Trustworthiness evaluation and testing of open source components》(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2007)分析开源构件部署时存在的构件质量难认证问题,有针对性的给出开源构件的可信性评估和测试方法.
(4)文章《Software depend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fuzzy theor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运用模糊理论建立了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实现了对评估过程的不确定性建模。
(5)文章《Dependability of software in airborne mission systems》(DSTOTechnical Report,2008)提出一种面向软件开发过程的可信性评估方法,建立基于贝叶斯信念网络(BBN)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为进一步开展项目风险评估、软件架构更新对可信性的影响程度求解及失信因素分析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software trustworthiness evaluation model,STEM)的构建依赖于对用户可信需求的准确定位及度量指标的合理选择。传统模型在应用于可信性评估时遇到一个重要的挑战:模型在提交运行之后,基于稳态环境下采集的基础评估信息,即可获得软件的量化可信性评价,但软件的可信需求(trustworthy requirement,TR)依然具有动态演化性:同一用户在不同环境、不同状态(周期)下的可信需求不同,传统静态的模型不具有动态自适应特征,也就无法解决可信需求演化时的软件可信性评估问题。因此,复杂系统软件需要研究一种需求驱动、考虑可信属性间关联的可信性评估及演化模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基于分布式评估框架的思想,利用关联矩阵对可信属性间的内在联系及可信属性相对权重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应用于软件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自主配置的自适应重构器,给出软件可信性评估及演化模型的整体框架,实现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软件的动态综合评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遵循软件可信性评估的总体目标,结合领域专家知识,分析待评软件的相关技术文档,获取完备可信需求集TR,并提取可信需求集TR中的可信指标以获得一个完备的确定性的可信指标集Xe,依据可信指标集Xe中各可信指标的层级特征,采取主观判断的方式求解可信指标间的权重Xw后,构建初始状态下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TEIS:Xe×Xw→TEIS;遵守决策独立性条件,制定符合用户需求的可信决策规则集;在计算机中通过软件演化分析,监测软件实体状态,若发生软件演化,则获取演化激励信号,并获取演化激励后在计算机中生成的状态转移函数CSi→j(τ);当计算机发出演化激励信号的同时,在计算机中基于重构框架schemes,运用自适应重构算法SAR进行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的自主重构:TEIS→TEIS*;通过软件测试或软件分析、软件建模预测分析或软件定性评价采集原始评估数据,并对TEIS*进行一致性预处理,获得统一识别框架下的初始可信证据集Xm;遵循可信指标间的复杂层级特征,在计算机中构建软件可信性演化推理模块,调用可信性演化推理模块对可信证据集Xm进行可信性求解,得到量化的可信性综合评价V;在可信决策规则集的指导下,依据量化后的可信性综合评价V,通过使用可信决策规则集制定可信性综合决策,并进一步制定面向待评软件的可信性综合决策。
所述的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目标为全面评价系统软件的多维可信属性。
所述的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演化激励是指当发现软件实体状态发生演化时,由计算机发出的一个演化讯号。
所述的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评估数据针对可信指标集Xe中的底层指标展开。
所述的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信性综合评价V表示一个完备的确定性的可信性评估结果集。
本发明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分析待评软件的相关技术文档,通过获取的完备可信需求集TR提取可信指标集Xe,再依据可信指标间的层级特征得到可信指标间的权重Xw,综合进行初始可信指标系统TEIS的构建,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1.1)根据不同的应用背景选择或定义不同的度量指标,并定义一个开放的可信指标数据库。
可信指标可以被看作是指标树中的结点Tindex。与传统指标树结点相比,int型参数FLAG用以标记指标结点的类型,FLAG=0表示定量指标,FLAG=1表示为定性指标;int型参数weight用以标记指标权重。
依据度量方式的不同,将指标分为定性(qualitative index)和定量(quantitativeindex)两种。为了便于本发明的评估信息操作,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类型TIType。根据指标类型的不同,结构内部的变量具有不同的定义。string型参数unit用以标记指标的度量单位,若为定性指标,该参数设置为空;string型参数metricType用以标记指标的度量方式。
上述程序能实现的目的:通过上述定义,将所有可信指标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通过预定义或用户输入,数据库中用于度量可信软件的指标得到不断累积和修正,便于不同软件可信评估指标树的构造,可信评估指标树是指具有树状逻辑结构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
(1.2)在定义开放的可信指标数据库基础上,采用树型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设计实现递归的可信指标树生成算法CreateITree的软件模块。
在实现递归的可信指标树生成算法CreateITree算法的软件模块中,以结点“TSE为Tindex头结点的指标树即为所需。待评软件的可信评估指标树建立之后,将每个Tindex父结点下的所有Tindex子结点看作一个子集,运用AHP方法求解权重向量w,即可赋值NIT.Weight=w。
(2)通过构建初始状态下的指标系统TEIS,依据决策独立性条件,制定符合用户需求的可信决策规则集;可信决策规则集是指支持软件用户制定可信性决策的规则集合。可信决策规则集通常是由评估专家依据软件应用和开发背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采用群决策的模式进行制定。
可信性决策规则集通常是对软件可信性评估推理结果的具体阐释,并为专家的终极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证制定的改进策略切实有效,需要专家以软件可信性需求为基准,不断细化和优化决策规则,提升其适用性和准确性。
(3)软件运行状态的迁移将导致软件的可信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由软件演化导致软件状态的变动进行动态检测(state inspection):
对软件演化背景下的可信性评估而言,ti时刻下软件实体的状态记为:S<ti,tri,TEIS(Xe,i,Xw,i)>,其中:ti表示软件的当前运行时刻,tri表示第i时刻下的软件可信需求,TEIS(Xe,i,Xw,i)为对应的指标系统,Xe,i和Xw,i分别为第i时刻下的可信指标集和指标权重集。待评软件运行于时间区间(ti,tj]内并发生演化,状态转移函数记为:CSi→j(τ)=S<ti,tri,TEIS(Xe,i,Xw,i)>→S<tj,trj,TEIS(Xe,j,Xw,j)>,τ为激励参数,0≤i≤n,e,w,是对引起演化因素的量化衡量,通过状态转移函数的变化检测软件状态的变动。
(4)获取软件演化激励后,通过重构框架Schemes运用自适应重构算法SAR进行软件可信指标系统TEIS的自主重构,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关联度及非对称TA关联矩阵。TA是指软件可信性包含所有非功能性属性。关联度及非对称TA关联矩阵定义如下:
假设软件的可信属性集合为TA={a1,...,an}。
关联度Cij∈(-1,1)是指可信属性ai对aj的量化关联程度,且Cij≠Cji。若Cij>0,说明ai对aj正相关(相辅);若Cij=0,说明ai对aj不相关(完全独立)。若Cij<0,说明ai对aj负相关(互斥),式中i、j是某两个可信属性的下标,i、j∈[1,n],关联度及TA关联矩阵=[Cij]n*n是指软件所有可信属性间关联度的非对称的集合矩阵。
(4.1)重构框架Schemes
定义一种关联度及非对称TA关联矩阵间权重自调整方法:
首先定义TA间相对权重集W={w1,...,wi,...,wn},具体操作如下:
(4.1.1)删除TEIS中的TAai
a如果关联矩阵的第i行全为0,则可直接删除ai,而不会对其他TA造成影响,但会影响TEIS的结构,需要重新求解剩余TA的权重。
令at(t=1,...,n,t≠i)为剩余的TA,则删除ai后,at的相对权重变为:
wt′=(nwt+wi)/n,t=1,...,n,t≠i.
b如果关联矩阵的第i行至少存在一个不为0,则删除ai会对TEIS的结构及其他属性造成影响。
令ACi是由与ai相关的TA组成的有限集,|ACi|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at∈ACi是与ai相关的T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51
是与ai不相关的TA,Cit是ai→at的关联度,删除ai后,at和ax的相对权重分别变为:
w t &prime; = w t - C it w i , C it &NotEqual; 0 , w x &prime; = w x - &Sigma; t ( w t &prime; - w t ) - w i n - | AC i | - 1 , C ix = 0 .
显然有0≤wt′,wx′≤1。
(4.1.2)增加TEIS中的TAai
增加一个新的可信属性ai时,首先要提供与之有直接关联的TA,并给出相应的Cit(t=1,...,n)和Cti(t=1,...,n),进而形成新的关联矩阵。增加ai后,采用群决策的方式进行权重计算。
(4.1.3)TA间权重修正
发生软件演化时,同一TA在保障软件可信性中所呈现的重要程度会发生较大变化,需要采取权重修正的方式进行调节。
若ai为软件S的关键可信属性,A是保障其可信所需考察的完备TA集,则需满足: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61
时,wi≥wj恒成立。
令ai是关键可信属性,wi和wi’分别表示ai在软件状态Sk和Sk+1下的权重。
ACi是由与ai相关的TA组成的有限集,at是与ai相关的TA,ax是与ai不相关的TA,wt和wx分别表示它们在Sk状态下的权重,Cit是ai→at的关联度,则at和ax在Sk+1状态下的权重可以采用下式求解:
w t &prime; = w t + C it ( w i &prime; - w i ) , C it &NotEqual; 0 , w x &prime; = w x - &Sigma; t ( w t &prime; - w t ) + ( w i &prime; - w i ) n - | AC i | - 1 , C ix = 0 .
通过关联矩阵对可信属性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即可得到完整的配置重构框架Schemes。
(4.2)在以上TA增减及TA间权重自调整方案的框架下,在计算机中定义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TEIS动态自适应重构算法SAR,
所述TEIS动态自适应重构算法SAR通过检测软件实体状态,获取演化激励,判别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的调整方式:仅需调整可信属性间相对权重、增加新可信属性及删除某可信属性,分别运用上述的基于关联矩阵的TA间权重自调整方法,最终实现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的动态自适应重构。
(5)按照步骤(4)后获得新状态下的软件TEIS,需要进一步开展软件进行可信演化推理,并对获得的基础信息进行一致性转换,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若软件运行于一定的稳态环境中,且在有效时间内具有可持续性和相容性,采集原始数据I={I1,I2,...,IM}。数据采集方式包括:软件测试或代码分析、软件模型预测或专家定性评价。
在获得原始数据之后,运用基于效用理论的主/客观信息一致性转换技术,获得统一识别框架Ω={h1,h2,...,hM}下的初始证据集Xm。其中,依据起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主观证据和客观证据。
(6)通过监测软件实体S的运行状态,获取TR演化激励,再利用在自适应重构算法基础上构建的自适应重构器(TEIS Adaptive reconstruction)装载和配置重构框架Schemes以进行TEIS的自主重构构建,包括以下步骤:
(6.1)为了实现软件可信性评估演化,调用基于TEIS自适应重构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演化算法STEE,
算法STEE中,令软件M的实体状态集为S={S1,...,St},当前状态为Si(i∈[1,t])。析取Si状态下软件的可信性需求,提取对应的可信性评估指标,求解指标间相对权重,构建初始TEIS,并采集可信证据,调用层级递推算法获得Si状态的可信性评估结果;检测软件实体状态,若发生转移Si→Si+1,调用SAR算法实现软件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的动态自适应重构,并再次采集证据,求解Si+1状态的可信性评估结果。如此反复,直至获得所有状态S={S1,...,St}下的软件可信性评估结果。
通过调用STEE算法(可以在软件连续状态下开展可信性动态评估,获得一个完备的可信性评估结果集。
(6.2)利用证据理论中的分布式评估框架和证据合成规则,定义一个用于软件可信性评估的层级递推算法HRA,将采集到的可信证据带入层级递推算法HRA,结合可信性评估演化算法STEE构建软件可信性演化推理模块,算法的实现过程及核心步骤表述如下:
Step 1令Ω={hs,1≤s≤S}为待评软件的可信性评估统一识别框架,各评价等级的效用为V={vs,(1≤s≤S)},评估指标系统TEIS=(Xe,Xm,Xw,subelem,indeva,weis),其中:Xe={er,Xem,Xel},er是软件可信性综合评价指标,Xem={em1,...,emn}是软件的可信属性或子可信属性,Xel={{elp},{elq}}(p,q∈[1,m]),elp和elq分别表示定量和定性叶子指标。EM={emx}(1≤x≤X)为参与定性叶子指标评价的专家集合,专家权重为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71
Step 2对每个指标层级Ht(1≤t≤N),求得指标的相对权重,定义为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72
同时,采集原始评估信息,并转换为Ω上的基本信念分配BBA,定义为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73
令Ω为识别框架,S为Ω上的证据源,则证据源的基本信念分配BBA定义为函数m:2Ω→[0,1],满足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1
若焦元A都是单基焦元,则称m(A)为贝叶斯BBA.
Step 3求得联合系数π,计算叶子指标上经相对权重和折扣联合调整后的BB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2
Step 4执行群体意见集结。对定性叶子指标elq,对专家意见进行证据合成,调用ER解析合成算法求得定性叶子指标上的合成评价
将原BBA中的无知空间按来源的不同进行划分,调整为可以被直接应用于ER解析合成算法的新BBA,再结合相对权重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4
求得调整后待合并的BBA
所述待合并的BBA定义函数如下:
mw(hp)=wimi(hp),p=1,...,P
m &OverBar; &Omega; , i = 1 - w i ,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7
Step 5对指标层级HN指标上的BBA进行证据合成,求得层级HN-1上指标的BB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8
再结合指标上的相对权重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9
求得调整后BB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10
Step 6如果N>1,则N=N-1,转Step 5;否则,向下执行;
Step 7执行最后一次证据合成,求得待评软件的可信性综合评价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11
可信性综合评价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12
是指最后证据合成的结果,不是最终的确定性的可信性综合评价,而是一个在指标“可信性”上的不确定性的可信性评价,
Step 8量化评价,提供更为直观的定量评估数据。依据统一评价等级hs的效用值,使用下式计算所有指标的评价值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813
v e r = &Sigma; s = 1 S m e r ( h s ) v ( h s )
v em i = &Sigma; s = 1 S m em i ( h s ) v ( h s ) , i = 1 , . . . , n
v el k = &Sigma; s = 1 S m el k ( h s ) v ( h s ) , k = 1 , . . . , m
其中表示的是可信性综合指标上的BB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95
表示的是可信属性和子可信属性上的BB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096
表示的是叶子指标上的BBA。
层级递推算法HRA中的证据合成使用Dempster合成规则,模型最终以量化后的评价值方式给出软件的可信性评估结果。
(7)运用全局灵敏度方法找出导致软件失信或可信度较低的关键因子,并制定可信性改进策略。
本发明其特点和优点如下:
(1)软件演化背景下的可信性评估:作为传统方法难以应对的难题,软件演化背景下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的频繁失效在本发明中得以有效解决。应对该问题的核心部件是一种基于关联矩阵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动态自适应重构器。
(2)方法的普适性:基于开放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构建的评估模型,以及面向多维可信属性的多个经典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使得本发明普遍适用于当前复杂系统软件的可信性评估过程。
(3)不确定性因素的有效处理:复杂系统软件的可信性评估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特征。证据理论中基本信度分配、证据合成规则、分布式评估框架等的合理应用,将保证本发明适用于处理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可信性评估问题,也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对运行于繁杂工业现场的规模庞大、体系结构复杂、可信需求较高的软件而言,软件演化将给可信性评估模型的适用性提出新的较高的要求。本发明的研究与应用,将为软件演化背景下的可信性动态评估问题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解决方案,克服了传统模型在动态性、普适性及不确定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面向软件演化的软件可信性评估过程图。
图2为可信软件评估指标树。
图3TA间关联矩阵
图4为可信证据的采集与转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本方法在分析现有可信软件评估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软件演化过程中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失效、可信证据推理无法正常开展等问题,设计实现基于关联矩阵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自适应重构器,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七个步骤:第一,遵循复杂系统软件可信性评估的总体目标,以不确定性软件可信性评估的推理逻辑及演算过程为理论基础,定义一个面向软件演化的软件可信性评估过程;第二,结合领域专家知识,分析待评软件的相关技术文档,获取完备可信需求集TR,并进一步提取可信指标集Xe;依据可信指标间的层级特征,采取主观判断的方式求解可信指标间的权重Xw,并进一步构建初始状态下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trustworthi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EIS):Xe×Xw→TEIS;第三,遵守决策独立性条件,制定符合用户需求的可信决策规则集;第四,通过软件演化分析,监测软件实体状态。若发生软件演化,则获取演化激励,生成状态转移函数CSi→j(τ);第五,基于重构框架schemes,运用自适应重构算法SAR进行指标系统的自主重构:TEIS→TEIS*;第六,采集原始评估数据并进行一致性预处理,获得统一识别框架下的初始可信证据集Xm;第七,遵循可信指标间的复杂层级特征,构建软件可信性演化推理模块,并调用该模块进行可信性求解,得到量化的可信性综合评价;第八,在可信决策规则集的指导下,制定面向待评软件的可信综合决策。
下面对上述基于证据理论不确定性推理模型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的过程的八个步骤分别进行详细描述。
在步骤(1)中,定义一个面向软件演化的软件可信性评估过程。具体操作如下:
定义的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的评估过程适用于软件实体在发生软件演化状态下的可信性评估,而在连续软件演化状态背景下的软件可信性评估及过程应该是由一系列这样的子过程组成的。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1)结合领域专家知识,分析待评软件的相关技术文档,获取完备可信需求集TR,并进一步提取可信指标集Xe;依据可信指标间的层级特征,采取主观判断的方式求解可信指标间的权重Xw,并进一步构建初始状态下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trustworthi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EIS):Xe×Xw→TEIS;
(1-2)遵守决策独立性条件,制定符合用户需求的可信决策规则集;
一个简单的可信性决策规则集如表1所示,其中v表示可信性综合评估值,g(v)表示可信性等级函数,dr(v)表示决策规则函数。
表1可信性决策规则集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11
(1-3)通过软件演化分析,监测软件实体状态。若发生软件演化,则获取演化激励,生成状态转移函数CSi→j(τ);
(1-4)基于重构框架schemes,运用自适应重构算法SAR进行指标系统的自主重构:TEIS→TEIS*
(1-5)采集原始评估数据并进行一致性预处理,获得统一识别框架下的初始可信证据集Xm
(1-6)遵循可信指标间的复杂层级特征,构建软件可信性演化推理模块,并调用该模块进行可信性求解,亦即得到量化的可信性综合评价V;
(1-7)在可信决策规则集的指导下,制定面向待评软件的可信性综合决策。
在步骤(2)中具体描述了如何定义一个基于多维可信属性的多尺度量化指标系统(trustworthi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EIS),下面详细说明之:
(2-1)不同的应用背景需要选择或定义不同的度量指标,由此本发明定义一个开放的可信指标数据库。
可信指标可以被看作是指标树中的结点Tindex,结构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NIT{//Node of index tree-NIT
     int ID;//index ID
     string name;//index name
     boolean isBaseNode;//is or not is base index
     TIType*iType;//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NIT*father;
     NIT[]*child;
     int weight;
     int FLAG;//FLAG=0 or 1 denotes the type of index is
                  quantitative or quantitative respectively.
}
依据度量方式的不同,将指标分为定性(qualitative index)和定量(quantitativeindex)两种。为了便于本发明的评估信息操作,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类型TIType。根据指标类型的不同,结构内部的变量具有不同的定义:
typedef struct TIType{//type of trusted index
     string[]indexdim;//index dimension
     string unit;//qualitative index’s unit is null
     string metricType;//forecast modeling or measure for
                          quantitative index and expert
                          judgment for qualitative index
}
通过上述定义,将所有可信指标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通过预定义或用户输入,数据库中用于度量可信软件的指标得到不断累积和修正,便于不同软件可信评估指标树的构造。
(2-2)在定义开放的可信指标数据库基础上,采用树型逻辑结构,进行可信指标树生成算法(CreateITree)。
CreateITree(NIT*INDB){
    Traverse index node database INDB and get the head
node TSE;
    NIT FNode=TSE;
    Insert(FNode){
      if(FNode.isBaseNode)break;
      For(i=0;i<INDB.length-1;i++){
        If(INDB[i].father==FNode.ID){
           Fnode.child[j]=INDB[i].ID;
           Insert(INDB[i]);
           j++;}
      }
    }
    NIT CheckNode=TSE;
    Check(CheckNode){
     if(CheckNode){
        for(int i=0;i<CheckNode.child[].length-1;i++){
          if(CheckNode.child[0]==null)
             if(!CheckNode.isBaseNode)return ERROR;
          Check(CheckNode.child[i]);}
    }
}
执行CreateITree算法后,以TSE为头结点的指标树即为所需。函数Insert是指标树的建立函数,Check用来检查指标树是否完整,二者皆采用递归实现。待评软件的可信评估指标树建立之后,将每个父结点下的所有子结点看作一个子集,运用AHP方法求解权重向量w,即可赋值NIT.Weight=w。
一个较为典型的可信软件评估指标树如图2所示,其中,TSE(Trustworthysoftware evaluation)是软件可信的综合度量,提供用户对软件可信状态的综合认识。Ai代表软件的可信性质,是软件实体可信所应具备的所有非功能性属性。Eij表示”叶子”指标,是原始评估信息的采集点。权重向量wi和wij分别表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满足归一化。
本发明的步骤(3)具体操作如下:可信性决策规则集通常是对软件可信性评估推理结果的具体阐释,并为专家的终极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证制定的改进策略切实有效,需要专家以软件可信性需求为基准,不断细化和优化决策规则,提升其适用性和准确性。
本发明的步骤(4)具体操作如下:对软件演化背景下的可信性评估而言,ti(0≤i≤n)时刻下软件实体的状态记为:S<ti,tri,TEIS(Xe,i,Xw,i)>,其中:ti表示软件的当前运行时刻,tri表示第i时刻下的软件可信需求,TEIS(Xe,i,Xw,i)为对应的指标系统,Xe,i和Xw,i分别为第i时刻下的可信指标集和指标权重集。待评软件运行于时间区间(ti,tj]内并发生演化,状态转移函数记为:CSi→j(τ)=S<ti,tri,TEIS(Xe,i,Xw,i)>→S<tj,trj,TEIS(Xe,j,Xw,j)>,τ为激励参数,是对引起演化因素的量化衡量。
本发明的步骤(5)如下:
获取软件演化激励后,通过重构框架Schemes运用自适应重构算法SAR进行软件可信指标系统TEIS的自主重构,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本发明借鉴工程管理领域中,研究相关背景下项目选择问题的依赖矩阵(dependency matrix)的设计理念,提出关联度及非对称TA关联矩阵(TA incidencematrix,TAIM)的概念。关联度Cij∈(-1,1)是指可信属性ai对aj的量化关联程度,且Cij≠Cji。若Cij>0,说明ai对aj正相关(相辅);若Cij=0,说明ai对aj不相关(完全独立)。若Cij<0,说明ai对aj负相关(互斥),
设某软件TEIS中包含了5个TA(a1...a5),对应的关联矩阵TAIM=[Cij]5×5,如图3所示。其中,本发明将语义信息简化成了TA间是否存在直接交互以及交互的方向语义,有利于TEIS重构中波及效应的研究。
(5-1)重构框架Schemes
传统方法中,软件每发生一次状态转移时,都需要通过群体专家主观判断集结的方式求解新的TA间权重,过程繁琐且准确性较差。本发明将给出一种基于关联矩阵的TA间权重自调整方法。
关联度Cij∈(-1,1)是指可信属性ai对aj的量化关联程度,且Cij≠Cji。若Cij>0,说明ai对aj正相关(相辅);若Cij=0,说明ai对aj不相关(完全独立)。若Cij<0,说明ai对aj负相关(互斥)。
定义TA间相对权重集W={w1,...,wi,...,wn},具体操作如下:
(5-1-1)删除TEIS中的TA ai
a如果关联矩阵的第i行全为0,则可直接删除ai,而不会对其他TA造成影响,但会影响TEIS的结构,需要重新求解剩余TA的权重。
令at(t=1,...,n,t≠i)为剩余的TA,则删除ai后,at的相对权重变为:
wt′=(nwt+wi)/n,t=1,...,n,t≠i.
b如果关联矩阵的第i行至少存在一个不为0,则删除ai会对TEIS的结构及其他属性造成影响。
令ACi是由与ai相关的TA组成的有限集,|ACi|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at∈ACi是与ai相关的T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51
是与ai不相关的TA,Cit是ai→at的关联度,删除ai后,at和ax的相对权重分别变为:
w t &prime; = w t - C it w i , C it &NotEqual; 0 , w x &prime; = w x - &Sigma; t ( w t &prime; - w t ) - w i n - | AC i | - 1 , C ix = 0 .
显然有0≤wt′,wx′≤1。
(5-1-2)增加TEIS中的TAai
增加一个新的属性ai时,首先要提供与之有直接关联的TA,并给出相应的Cit(t=1,...,n)和Cti(t=1,...,n),进而形成新的关联矩阵。增加ai后,仍需采用群决策的方式进行权重计算。
(5-1-3)TA间权重修正
发生软件演化时,同一TA在保障软件可信性中所呈现的重要程度会发生较大变化,需要采取权重修正的方式进行调节。
若ai为软件S的关键可信属性,A是保障其可信所需考察的完备TA集,则需满足: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53
时,wi≥wj恒成立。
令ai是关键可信属性,wi和wi’分别表示ai在软件状态Sk和Sk+1下的权重。
ACi是由与ai相关的TA组成的有限集,at是与ai相关的TA,ax是与ai不相关的TA,wt和wx分别表示它们在Sk状态下的权重,Cit是ai→at的关联度,则at和ax在Sk+1状态下的权重可以采用下式求解:
w t &prime; = w t + C it ( w i &prime; - w i ) , C it &NotEqual; 0 , w x &prime; = w x - &Sigma; t ( w t &prime; - w t ) + ( w i &prime; - w i ) n - | AC i | - 1 , C ix = 0 .
通过关联矩阵对可信属性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即可得到完整的配置重构方案Schemes。
(5-2)在以上TA增减及TA间权重自调整方案的框架下,本发明提出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TEIS动态自适应重构算法。
TEIS自适应重构算法SAR(Self-Adaptive Reconstructing Algorithm)
SAR(M,S<ti,tri,TEIS(Xe,i,Xw,i)>,tj,,TAIMi){
/*函数名,输入:软件名,初始状态,演化时刻,激励参数及关联矩阵*/
  int FM=GetNeed(ti,tj);
/*提取TEIS重构的种类*/
  While(tri trj){
   IF(FM==1)/*仅需权重调整*/
      Xw,j=Adjust(Xw,i,wc,TAIMi);
                    /*wc为待调整TA的新权重,TAIMi为关联矩阵*/
   ELSEIF(FM==2){/*增加可信属性a*/
    Xe,j=Add(Xe,i,a);
    TAIMj=Recons(TAIMi,a);
                  /*采取专家群决策模式重构关联矩阵*/
    Xw,j=Adjust(Xw,i,wa,TAIMj);
   }
                      /*wa为新TA的权重,TAIMi为新关联矩阵*/
   ELSE{/*删除可信属性a*/
    Xe,j=Del(Xe,i,a);
    TAIMj=Recons(TAIMi,a);
    Xw,j=Adjust(Xw,i,wa,TAIMj);
   }
  }
  IF(CSij())
     TEIS(Xe,j,Xw,j);/*TEIS重构*/
END.
算法中,Adjust()函数运用自适应重构框架中提出的方法实现权重调整,Recons()函数则是被用来实现TAIM的矩阵压缩或扩展。
以上本发明通过调用基于重构框架schemes的自适应重构算法SAR就可以实现了对TEIS的自主重构。
本发明的步骤(6)是:
获得新状态下的软件TEIS,需要进一步开展软件进行可信演化推理,并对获得的基础信息进行一致性转换,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若软件运行于一定的稳态环境中,且在有效时间内具有可持续性和相容性,采集原始数据I={I1,I2,...,IM}。数据采集方式包括:软件测试或代码分析、软件(可靠性或可用性)模型预测或专家定性评价。
在获得原始数据之后,本发明运用基于效用理论的主/客观信息一致性转换技术,获得统一识别框架Ω={h1,h2,...,hM}下的初始证据集Xm。可信证据采集与转换过程如图4所示。
在评估过程中,效用值是以评估专家的现状为基础的精神感受值。若把某评估的结果记为X,则该结果对于评估专家的效用值记为u(X)。效用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本发明采用基于效用的信息转化方法来解决可信软件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多量纲信息融合问题。
(1)定性指标
对于定性指标而言,不同的评估专家(evaluation making)对同样的一组评价等级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偏好,即不同的效用函数。利用加性效用函数u(S(a))=∑βnu(Hn)可以计算专家给出评价的效用值,其中βn代表专家对该指标评价等级Hn的置信度。例如,专家2对定性指标a给出的评价信息为S(a)={(average,0.4),(good,0.5),(excellent,0.1)},则该信息对应的效用为
u(S(a))=u(average)×0.4+u(good)×0.5+u(excellent)×0.1
=0.65×0.4+0.85×0.5+0.95×0.1。
=0.78
经效用转换,可以将定性指标上的评价信息进行合理量化,并保证转换后的信息具有统一的量纲。
(2)定量指标
传统的定量数据转换技术大多忽视了专家或用户的主观认识。若在实际应用中直接采用①式将原始信息vrow转换为一个[0,1]之间的数,往往可能造成数据转换失真,得不到用户希望达到的值。
v &prime; = v row - v min v max - v min , v &Element; [ 0,1 ]       ①
例如,软件可靠性常用的度量指标是MTTF,一般可以队为MTTF的预测数据越大所反映出软件的可靠性越好。但通过建模计算获得的预测值的增长趋势往往不是线性的,即同样大小的不同区间(如[20,70]和[200,250])可能反映出不同的”好”的程度。若采用①式进行转换,可能会歪曲专家或用户的真实意图。所以定量指标的评估数据也应采用基于效用的转换方法。
当获得评估专家对定量指标e的分段效用函数后,原始评估数据ve的效用u(ve)可以通过②式计算。
u ( v e ) = u ( v max ) - v max - v e v max - v min ( u ( v max ) - u ( v min ) )     ②
通过上述方法,指标的效用u(e)就可作为具有统一量纲的软件度量信息。为了便于使用证据理论的方法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可信评估效用等级H={Hi,i=1,...,6}={0,0.2,0.4,0.6,0.8,1}。评估专家对各指标在效用等级H上的置信度可通过下式获得:
&beta; n = H n + 1 - u ( e ) H n + 1 - H n , &beta; n + 1 = 1 - &beta; n , if ( H n &le; u ( e ) &le; H n + 1 )
本发明的步骤(7)是:
通过监测软件实体S的运行状态,获取TR演化激励,再利用自适应重构器(TEIS Adaptive reconstruction)装载和配置重构方案(Schemes)以进行TEIS的自主重构,构建,包括以下步骤:
(7-1)为了实现软件可信性评估演化,调用基于TEIS自适应重构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演化算法STEE,用来构建软件可信性演化推理模块。
STEE(M,S){
  /*输入软件实体及运行状态集*/
  FOR(所有Si S)DO
     析取Si状态下的可信需求集TR<M(Si)>;
  /*M(Si)表示软件M运行于Si状态下.*/
  /*<M(Si)>是状态戳,描述对应变量适用的背景及运行状态.*/
  IF(TR<M(Si)>NULL)THEN{
     Xe=Elicit(TR<M(Si)>);/*可信指标提取*/
     Xw=GetWeight(Xe);/*相对权重求解*/
     TEIS<M(Si)>=Construct(Xe,Xw);/*TEIS初始构建*/
     Xm=InfoCollect(M(Si),TEIS<M(Si)>);/*可信证据采集*/
     TEIS<M(Si)>×Xm V<M(Si)>;
   /*运用HRA进行可信性评估求解*/
   }
   IF(StateTrans(Si,Si+1)==TRUE)/*发生状态转移*/
     TEIS<M(Si+1)=SAR(M,S,TEIS<M(Si)>,TAIM<M(Si));
   /*TEIS重构*/
   ENDFOR;
   输出V={V<M(Si)>,Si S};/*V表示可信性评价集*/
   END.
}
(7-2)结合证据理论中的分布式评估框架和证据合成规则,本发明定义一个用于软件可信性评估的层级递推算法(Hierarchy recursive algorithm HRA),将采集到的可信证据带入该算法,即可获得软件的可信性量化综合评价。算法的实现过程及核心步骤表述如下:
Step 1令Ω={hs,1≤s≤S}为待评软件的可信性评估统一识别框架,各评价等级的效用为V={vs,(1≤s≤S)},评估指标系统TEIS=(Xe,Xm,Xw,subelem,indeva,weis),其中:Xe={er,Xem,Xel},er是软件可信性综合评价指标,Xem={em1,...,emn},Xel={{elp},{elq}}(p,q∈[1,m]),elp和elq分别表示定量和定性叶子指标。EM={emx}(1≤x≤X)为参与定性叶子指标评价的专家集合,专家权重为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91
Step 2对每个指标层级Ht(1≤t≤N),求得指标的相对权重,定义为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92
同时,采集原始评估信息,并转换为Ω上的BBA,定义为
Step 3求得联合系数π,计算叶子指标上经相对权重和折扣联合调整后的BBA
Step 4执行群体意见集结。对定性叶子指标elq,对专家意见进行证据合成,求得定性叶子指标上的合成评价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95
结合相对权重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96
求得调整后待合并的BB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97
Step 5对层级HN指标上的BBA进行证据合成,求得层级HN-1上指标的BBA再结合指标上的相对权重求得调整后BBA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910
Step 6如果N>1,则N=N-1,转Step 5;否则,向下执行;
Step 7执行最后一次证据合成,求得待评软件的可信性综合评价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911
Step 8量化评价,提供更为直观的定量评估数据。依据统一评价等级hs的效用值,使用下式计算所有指标的评价值
Figure BSA000003199150001912
v e r = &Sigma; s = 1 S m e r ( h s ) v ( h s )
v em i = &Sigma; s = 1 S m em i ( h s ) v ( h s ) , i = 1 , . . . , n
v el k = &Sigma; s = 1 S m el k ( h s ) v ( h s ) , k = 1 , . . . , m
HRA中的证据合成使用Dempster合成规则,该方法较为经典,这里不再赘述。模型最终以指标上的BBA和量值两种方式给出软件的可信性评估结果,“不确定性”因素的深入理解保证了推理过程的合理性及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步骤(8)具体操作如下:
运用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找出导致软件失信或可信度较低的关键因子{e1,e2,…,et},并制定可信性改进策略S={S1 S2,,…,St}.
至此,最终通过对待评软件实体的量化可信评价和改进策略,这样就完成了面向软件演化的软件可信性动态评估。
本发明是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点和效果简述如下:
(1)软件演化背景下的可信性评估
作为传统方法难以应对的难题,软件演化背景下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的频繁失效在本发明中得以有效解决。应对该问题的核心部件是一种基于关联矩阵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动态自适应重构器。
(2)方法的普适性
基于开放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构建的评估模型,以及面向多维可信属性的多个经典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使得本发明普遍适用于当前复杂系统软件的可信性评估过程。
(3)不确定性因素的有效处理
复杂系统软件的可信性评估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特征。证据理论中基本信度分配、证据合成规则、分布式评估框架等的合理应用,将保证本发明适用于处理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可信性评估问题,也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对运行于繁杂工业现场的规模庞大、体系结构复杂、可信需求较高的软件而言,软件演化将给可信性评估模型的适用性提出新的较高的要求。本发明的研究与应用,将为软件演化背景下的可信性动态评估问题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解决方案,克服了传统模型在动态性、普适性及不确定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Claims (5)

1.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遵循软件可信性评估的总体目标,结合领域专家知识,分析待评软件的相关技术文档,获取完备可信需求集TR,并提取可信需求集TR中的可信指标以获得一个完备的确定性的可信指标集Xe,依据可信指标集Xe中各可信指标的层级特征,采取主观判断的方式求解可信指标间的权重Xw后,构建初始状态下的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TEIS:Xe×Xw→TEIS;遵守决策独立性条件,制定符合用户需求的可信决策规则集;在计算机中通过软件演化分析,监测软件实体状态,若发生软件演化,则获取演化激励信号,并获取演化激励后在计算机中生成的状态转移函数CSi→j(τ);当计算机发出演化激励信号的同时,在计算机中基于重构框架schemes,运用自适应重构算法SAR进行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的自主重构:TEIS→TEIS*;通过软件测试或软件分析、软件建模预测分析或软件定性评价采集原始评估数据,并对原始评估数据进行一致性预处理,获得统一识别框架下的初始可信证据集Xm;遵循可信指标间的复杂层级特征,在计算机中构建软件可信性演化推理模块,将可信证据集Xm带入可信性演化推理模块进行可信性求解,得到量化的可信性综合评价V;在可信决策规则集的指导下,依据量化后的可信性综合评价V,通过使用可信决策规则集制定可信性综合决策,并进一步制定面向待评软件的可信性综合决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目标为全面评价系统软件的多维可信属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演化激励是指当发现软件实体状态发生演化时,由计算机发出的一个演化讯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评估数据针对可信指标集Xe中的底层指标展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信性综合评价V表示一个完备的确定性的可信性评估结果集。
CN2010105208915A 2010-10-26 2010-10-26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Pending CN1019639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208915A CN101963940A (zh) 2010-10-26 2010-10-26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208915A CN101963940A (zh) 2010-10-26 2010-10-26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3940A true CN101963940A (zh) 2011-02-02

Family

ID=43516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208915A Pending CN101963940A (zh) 2010-10-26 2010-10-26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63940A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9259A (zh) * 2012-02-03 2012-07-25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8部队 一种基础软件平台体系结构设计与评价方法
CN102830976A (zh) * 2012-08-21 2012-12-19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关联矩阵的软件体系结构动态演化方法
CN103279364A (zh) * 2013-06-19 2013-09-04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分层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方法
CN103677849A (zh) * 2013-12-26 2014-03-26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嵌入式软件可信性保障方法
CN103744785A (zh) * 2014-01-14 2014-04-23 国睿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可传递关联矩阵的实体属性定量处理方法
CN104267971A (zh) * 2014-10-20 2015-01-07 张璇 面向方面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方法
CN105893257A (zh) * 2016-03-30 2016-08-24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演化的软件架构评估方法
CN106775915A (zh) * 2017-02-09 2017-05-31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优化方法
CN108509338A (zh) * 2018-03-17 2018-09-0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多层次变更分析的软件演化评估系统及方法
CN111368456A (zh) * 2020-03-19 2020-07-03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蓝方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159285A (zh) * 2022-07-01 2022-10-11 重庆大学 电梯状态监测方法及电梯状态监测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3304A (zh) * 2009-12-31 2010-06-3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型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3304A (zh) * 2009-12-31 2010-06-3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型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丁帅等: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评估自适应模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vol. 35, no. 5, 31 May 2010 (2010-05-31), pages 542 - 545 *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9259A (zh) * 2012-02-03 2012-07-25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8部队 一种基础软件平台体系结构设计与评价方法
CN102830976A (zh) * 2012-08-21 2012-12-19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关联矩阵的软件体系结构动态演化方法
CN102830976B (zh) * 2012-08-21 2015-08-05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关联矩阵的软件体系结构动态演化方法
CN103279364A (zh) * 2013-06-19 2013-09-04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分层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方法
CN103677849B (zh) * 2013-12-26 2015-04-15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嵌入式软件可信性保障方法
CN103677849A (zh) * 2013-12-26 2014-03-26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嵌入式软件可信性保障方法
CN103744785B (zh) * 2014-01-14 2016-08-17 国睿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可传递关联矩阵的实体属性定量处理方法
CN103744785A (zh) * 2014-01-14 2014-04-23 国睿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可传递关联矩阵的实体属性定量处理方法
CN104267971A (zh) * 2014-10-20 2015-01-07 张璇 面向方面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方法
CN105893257A (zh) * 2016-03-30 2016-08-24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演化的软件架构评估方法
CN105893257B (zh) * 2016-03-30 2018-05-29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演化的软件架构评估方法
CN106775915A (zh) * 2017-02-09 2017-05-31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优化方法
CN108509338A (zh) * 2018-03-17 2018-09-0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多层次变更分析的软件演化评估系统及方法
CN111368456A (zh) * 2020-03-19 2020-07-03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蓝方模型可信度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159285A (zh) * 2022-07-01 2022-10-11 重庆大学 电梯状态监测方法及电梯状态监测装置
CN115159285B (zh) * 2022-07-01 2023-11-03 重庆大学 电梯状态监测方法及电梯状态监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3940A (zh) 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CN103257921B (zh) 一种基于改进随机森林算法的软件故障预测系统及其方法
Azzeh et al. Analogy-based software effort estimation using Fuzzy numbers
EP2529186B1 (en) Robust automated determin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utility monitoring systems
Xu et al. A discrete consensus support model for multiple attribute group decision making
CN107066256B (zh) 一种基于时态的对象变更模型的建模方法
CN101763304A (zh) 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型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
Kaushik et al. Integrating firefly algorithm i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accurate software cost predictions
Tang et al. Reputation-aware data fusion and malicious participant detection in mobile crowdsensing
Sundararajan et al. Adapting big data standards, maturity models to smart gri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Critical review
Alibrandi et al. A decision support tool for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building design
Zhang et al. Quality attributes assessment for feature-based product configuration in software product line
CN113411821A (zh) 一种复杂网络的体系重构能力测评方法及系统
CN115580446A (zh) 一种基于去中心化联邦学习的非侵入式负荷检测方法
Halim Predict fault-prone classes using the complexity of UML class diagram
Zhao et al. Bayesian network based imprecise probability estimation method for wind power ramp events
Huang et al.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TOPSIS to the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Trabelsi et al. Benchmarking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structure learning algorithms
Peer et al. Application of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 for predicting software change proneness
CN108960401A (zh) 一种面向Web服务计算环境的数据细胞自愈方法
Singh et al. Predict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effort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N112307648A (zh) 一种卫星通信系统可靠性模型的评估方法
Hou A Hierarchical Decision Model Based on Pairwise Comparisons 1
Cai et al. Research on reliability model evaluation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Ceravolo et al. Adding a peer-to-peer trust layer to metadata genera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Ding Shuai

Inventor after: Yang Shanlin

Inventor after: Ruan Sumei

Inventor after: Yu Bengong

Inventor after: Luo He

Inventor after: Chen Zhengguang

Inventor after: Yu Tao

Inventor before: Yang Shanlin

Inventor before: Ding Shuai

Inventor before: Ma Xijun

Inventor before: Yu Tao

Inventor before: Yu Beng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Xiaojia

Inventor before: Wei Lishu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YANG SHANLIN DING SHUAI MA XIJUN YU TAO YU BENGONG WANG XIAOJIA WEI LISHUN TO: DING SHUAI YANG SHANLIN RUAN SUMEI YU BENGONG LUO HE CHEN ZHENGGUANG YU TAO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