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1636A - 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1636A
CN101931636A CN2009101486020A CN200910148602A CN101931636A CN 101931636 A CN101931636 A CN 101931636A CN 2009101486020 A CN2009101486020 A CN 2009101486020A CN 200910148602 A CN200910148602 A CN 200910148602A CN 101931636 A CN101931636 A CN 101931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et
client
peer
data
ser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86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冰
郭长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4860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3163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931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16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属于分布式技术领域,运用更优化的分布式技术使得互联网应用基础更加完善。本发明将传统客户端系统改变为兼具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种运行模式的系统;使用互联网数据和协议改造对等客户端为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使对等客户端以有限方式为其他对等客户端提供计算资源;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轻量级数据服务能力;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重量级数据服务能力。本发明促使达到对互联网计算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并为在基于这个系统的新型互联网上提出新应用建立前提条件。本发明会成为大规模非中心互联网系统的基础软件。

Description

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规模分布式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它是对互联网分布式结构在应用层上的改进。同时,本发明也涉及在这样改进的基础上给互联网基本工作机制带来的变化,如发布、搜索以及访问等。这个发明属于大规模非中心互联网的基本技术。
背景技术
分布式系统【1】的典型特征是多个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节点通过网络建立的共同计算体系,分散的资源在这个系统中得到共享,从而能充分利用相互的计算资源,达到其单独运行所不能得到的利益。为了实现处于同一计算系统中各计算节点资源更有效利用的目标,不同的分布式模式【1】被提出。当前主要的分布式模式包括客户端/服务器模式【2】【3】和对等模式【1】。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指的是客户端主动请求和服务器端被动响应的分布式运行机制。对等模式指的是任意两个计算节点之间互相以请求和响应方式运行的分布式机制。
在当前互联网系统中,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被广泛采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是这个模式下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客户端主要以浏览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服务器端是以互联网服务器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的互联网出现有其必然性,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在互联网发展早期,数据和服务资源主要由少数人来提供。互联网是由美国国防部以及少数大学最早研制并投入使用的。在开始阶段,数据由少数科研机构通过设置服务器来共享;对此数据感兴趣的用户通过客户端对这个服务器进行访问。在互联网进入商业运行阶段后,各个企业成了互联网应用的主要角色。他们通过自己的服务器来提供大量数据和其他服务供潜在的用户从其客户端进行访问或者使用。除此之外,出现了一些完全基于这种互联网模式的新兴企业。它们提供服务器以及相关计算资源,为大量互联网用户提供数据和其他服务,比如新闻、电子邮件、搜索、讨论以及电子商务等等。然而这些互联网数据和服务的提供商和广大互联网用户相比,数量要小得多。这符合一个社会性网络的基本特征,即社会主要资源是由少数人创造而多数人享用【4】【5】。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发展起来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也是自然而然的。
第二,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只有少数设备拥有足够计算资源支持互联网应用。参与互联网计算的设备对整个互联网结构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在互联网发展早期,设置一个可供大量客户端访问的服务器投入大;普通互联网用户除了没有足够数据和服务提供外,支付不起相关费用。即使有些普通互联网用户有提供数据和服务的愿望,也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服务器来间接完成,而不需要自己设置。不仅是个人,大量企业也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对潜在互联网用户提供的数据和服务。这一方面减轻了企业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互联网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总之,互联网应用的早期,几乎所有相关数据和应用都是由少数服务器和相关资源来支持的。在互联网上虽然存在大量客户端计算设备,但无论从所拥有的数据和服务还是本身的计算资源看,都无法适应互联网应用的要求。
第三,在互联网应用中,面向商务的应用需要绝对的正确和安全。形成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特殊应用的要求。早期互联网应用主要以面向数据为主。但随着应用的逐渐深入,基于计算的商务应用也成为重要的互联网主要服务之一。由于商业应用对正确性和安全性有严格的要求,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集中式管理更有利于达到这些目的。这也使得互联网应用对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更加依赖。
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虽然当前客户端/具有必然性,但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合用户对互联网要求。当前以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运行的互联网主要弊端表现如下。
第一,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导致互联网的计算完全依赖于少数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一个基本特征是大量客户端的访问由少数服务器来承担,形成了一种中心结构的分布模式。这种模式的计算完全依赖少数服务的计算资源,数据、服务以及性能质量完全由少数服务器来决定。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由于访问用户少,而数据又以轻量级的文本为主,服务本身对资源的要求也低,中心式结构并没有对互联网发展造成明显消极影响。但现在互联网应用呈现出用户大大增加,数据中多媒体比例越来越高,而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都要求有更多的计算资源来支持。中心式的结构导致这些计算资源必须由服务器来提供。这样整个互联网的规模、数据和服务丰富程度以及性能完全决定于少数服务器。
第二,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性能无法有效提高。由于当前互联网的性能依赖于少数服务器计算资源的增加,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投入大大提高;而通常具备这样条件的企业或者个人是少数,因而造成整个互联网系统呈现为少数服务器应用性能能够达到要求,而大部分应用无法满足系统性能要求。即使能够达到要求的互联网应用在用户规模、数据丰富程度以及服务复杂性上也有严格的限制,以降低对服务器计算资源过高的压力。这种单纯通过提高投入来增加系统性能的方式不是最有效的选择,相对有限服务器资源和不断增加的潜在资源压力是当前互联网应用中长期存在的矛盾。
第三,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应用系统规模受到抑制。一个互联网应用系统的规模主要决定于同时访问一个应用系统的用户数量。同时访问的用户数量增加,意味着对服务器计算资源的更多请求。为了使这样的资源压力不致使服务器资源消耗过快,服务器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同时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限制用户规模。比如,在HTTP协议【6】当中,当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连接超过一段时间并且没有请求发生后,服务器会自动关闭连接以把节省出来的连接数量提供给其他可能的客户端。连接被关闭的客户端只有重新建立新连接完成新的服务请求。
第四,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以轻量级数据服务为主。为了有效减小客户端访问对服务器计算资源形成的压力,除了抑制系统规模以外,还可以通过限制数据大小来实现。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中,数据是以请求响应模式来交换的。这种交互形式会占用服务器的带宽资源、网络连接资源以及中央处理器计算资源等等。对于面向数据的应用来说,通常请求所包含的数据量并不大,而响应必须把客户端所需的数据传送给用户。如果不对这样的数据大小作适当限制,会导致相应客户端占用连接时间过长,同时对服务器其他计算资源(如CPU、内存和文件系统等)形成的压力也过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前互联网应用不得不以文本等轻量级数据服务为主;即使包含一些多媒体数据,也人为地限制了大小。这妨碍了互联网应用向数据丰富展示多样的方向发展。
第五,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对客户端计算资源利用有限。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并不拒绝使用客户端资源,因而出现了所谓“胖客户端”和“瘦客户端”的区别【1】。所谓“胖客户端”指的是客户端提供主要计算资源而服务端只起统一协调作用、对整个计算不提供主要计算资源;“瘦客户端”指的是服务器承担主要计算和计算资源的提供,而客户端处于辅助作用。这种对计算资源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分配是人为通过对应用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难以找出一个通用于所有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系统的标准。互联网应用所面对的客户端是各种各样的,而互联网服务本身也各不相同。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服务的特征为用户设计一个客户端,合理分配计算资源。如果所有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都这么做的话,用户在访问一个互联网应用时,不得不为此单独安装客户端。由于互联网上的应用提供者数量庞大,访问每个应用都要安装客户端,会大大增加用户使用互联网的难度。另外,互联网应用本身的特征是以提供数据和其他服务为主。对于面向数据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来说,“瘦客户端”就是必然的。对于面向商业计算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来说,由于可能面对的客户端是未知的或者不可信的,所以即使用户愿意安装客户端承担一些计算负担,服务提供者从安全和系统维护角度考虑也不愿意这么做。这样的情形促成了通用客户端即浏览器成为了互联网应用中客户端的最佳选择。浏览器的主要作用是为用户提供一个通用的客户端系统,从而以“瘦客户端”的形式访问主要互联网应用。然而,要成为一个通用客户端,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数据以及服务提供统一的规范。这个规范首先是数据描述方式,即HTML标识语言【7】;其次是通信协议,即HTTP协议【6】。不同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必须遵照这样的标准来建立相应的互联网应用。浏览器在访问不同互联网应用时可以通过统一的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同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从而使不同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相应的特征。这样一个通用的浏览器就可以提供多样的访问效果。但无论怎样,基于浏览器的客户端几乎没有对服务器端的计算做任何分担。有些技术曾经试图更多的利用客户端计算能力,把服务器端的计算传送到客户端,如Applet【8】。但由于需要在客户端安装复杂的解释系统,同时传输过程对服务器压力过大,再加上安全性和管理上的考虑,这样的技术没有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流。总之,由于互联网本身计算的独特性,造成了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对客户端计算资源的利用有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对客户端计算资源利用有限。在有些互联网中,服务器只提供协调或者一致性服务而客户端又需要和用户有大量本地交互的系统,这时候客户端的资源利用率就高了。这种情况在互联网游戏系统中被普遍采用。互联网游戏不是典型的互联网应用,而是一种传统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大量多媒体数据需要安装在客户端,没有一个通用的客户端系统。但即使这样的系统也存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对系统造成的限制,如规模和性能等。
第六,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还存在计算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下工作的互联网系统由于系统结构上的缺陷对中心服务器形成了压力,但是这种压力的形成分布并不均匀。在高峰时候资源请求导致服务器过于繁忙;而在普通场合中,资源请求量又不足,从而造成对计算资源的浪费。如果一个系统处在高峰的机会并不多,那么服务器也不得不为应付短暂高峰访问而投入过多的资源。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即使在高峰时间,由于服务器只能被动地等待用户请求,不能根据自身的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客户端的状态主动决定资源的分配,因而造成资源使用上的不合理,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浪费。
第七,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客户端是穷互联网客户端。所谓穷客户端指的是客户端拥有的所需计算资源有限,系统性能低下,展示效果差。传统的互联网客户端总是处于单纯数据或者服务请求的状态。由于数据以有限大小的回应传输到互联网客户端,并且每个回应都需要在用户请求的基础上进行,再加上网络延迟造成的障碍,传统互联网客户端相对于被访问的互联网服务器拥有的数据和服务资源相当有限;并且相应效率低,主要时间用于等待;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数据只能以轻量级为主,客户端计算资源不能充分使用,展示效果也有限。
总之,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互联网系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基于商业的互联网应用甚至是必须的。但由于其结构对于服务器过度依赖,造成了一系列不足,影响了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图1表示了当前互联网客户端/服务器工作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普通互联网计算节点设计一个新型运行系统。这个系统兼具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种功能,但又不仅仅是两个模块的简单叠加。通过这个系统在普通互联网计算节点上的使用,达到对互联网计算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并为在基于这个系统的新型互联网上提出新应用建立前提条件。本发明会成为大规模非中心互联网系统的基础软件。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发明目的的:
第一步,建立高性能互联网客户端。制约当前互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互联网客户端对服务器的压力。本发明通过互联网对等客户端的提出,实现了在当前互联网条件下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了互联网客户端的性能。这种高性能体现在用户的请求可以在当前互联网允许的条件下,予以最快回应;其实由于本发明中相关技术的使用,大多数请求的相应速度与本地相应速度相当。当前互联网数据访问以多种异质轻量级数据形成的网页为基本访问单位。根据前面的解释,网页访问效率低。本发明中的对等客户端所处的互联网计算环境改变了网页的轻量级特征,使其具备大数据量的能力,这也是性能提高的表现;并且在交互中,重量级网页响应速度等于或接近于本地应用系统。
第二步,建立大规模互联网应用。利用本发明的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应用的规模可以大大提高;在通常自然条件下,采用本发明的技术可以使得整个系统规模无限扩张。只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这个规模也会受到抑制;并且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会发生。在本发明支持的互联网应用中,计算节点行为同质化程度越高,整个系统的规模就越大;如果异质化程度越高,整个系统的规模就越会受到限制,即越小。在大规模非中心互联网系统中,各个计算节点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网络【5】,也可以称为社会网络【4】。在这样的网络中,只有少数节点是超级节点【5】;这些节点虽然数量少,但在整个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的数据都由这些节点产生。同时,大部分节点处于普通节点的位置,他们的行为被少数超级节点的行为所主导。这说明互联网应用属于同质化高的系统。因此在通常条件下,大规模非中心互联网的规模可以无限扩张。在采用了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技术后,互联网应用的规模要远高于当前互联网系统。
第三步,建立重量级数据服务。在基于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技术之上,数据由多种异质轻量级关联数据转变为多种异质重量级关联数据。重量级数据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会使互联网应用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现给用户,比如流媒体等。这会从根本上改变互联网的面貌。这种改进的直接原因是在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技术的支持下,数据交换从请求回应为主的模式转换为流形式为主;只有持续不断的流才能保证重量级数据的交换和传输成为可能。
第四步,改变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为富互联网客户端。富互联网客户端指的是所需数据或者服务资源能够在不干扰用户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迅速迁移到互联网客户端,从而使用户访问互联网的效率提高;并且由于大规模对等互联网中数据以大量异质形式为主,客户端的计算资源可以得到充分使用,可用更美观的形式把数据展示出来。无论在性能和展示效果上看,互联网对等客户端都要比当前互联网客户端要完善。这改变了传统互联网应用以轻量级数据交换为主的特征,并且这个重量级数据的互联网是在高性能的基础上运行的。
第五步,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更强的和崭新的互联网功能。传统互联网客户端通常具备以下功能,即发布、搜索、访问等。所谓发布指的是最终用户通过互联网客户端把数据传输到互联网服务器上的过程。所谓搜索指的是首先服务器在互联网上获取数据后进行索引,然后用户通过互联网客户端访问互联网服务器对其索引进行查询获得期望数据的过程。所谓访问指的是用户通过唯一确定地址访问对应的互联网服务器。由于互联网对等客户端的建立,这些功能都为之增强,并且产生了新的功能,如观看。基于互联网对等客户端的发布保证了大量异质并相互之间关联的数据能够在无限范围内即时、迅速和交互式地发布。搜索也不是基于少数互联网服务器来进行的,而是在更广大范围内利用人类智能或非机器算法而进行的搜索。基于互联网对等客户端的访问不局限于对少数互联网服务器的访问,可以对所有互联网对等客户端都可以进行访问,并且保证高质量数据的访问效率。除此之外,互联网对等客户端还具备当前互联网系统所不具备的观看功能。观看指的是用户在和互联网进行有限交互的前提下能够接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大量异质数据过程;本发明尽量确保这样的数据符合用户的需求;否则,用户有权停止观看或者选择其他数据进行观看。
第六步,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智能特征。无论是传统互联网客户端还是互联网对等客户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在最终用户的控制下和互联网系统进行交互。所不同的是,传统互联网客户端只能在有限的互联网服务器之间进行选择,而互联网对等客户端可以在规模大得多的计算节点之间选择合作对象。由于这种选择是在人的支配下的活动,所以这种选择是有智能意义的。本发明通过对这个智能资源利用,使得互联网对等客户端在发布、搜索、访问和观看等主要互联网功能上都具备智能特征。在发布的情况下,这种智能表现在发布可以在对发布数据感兴趣的人之间进行,从而保证发布效果的提高。同时,发布时接收者形成了一个或多个高效集群,从而保证发布的效率;这个集群的形成也是对用户行为分析的结果。在搜索的时候,搜索会在由用户形成的复杂网络【5】上进行。由于这个复杂网络是一个用户自主形成的网络,其结构本身就具备智能因素;合理利用这些人的智能资源,能够有效提高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搜索效果,使之具备智能特征。访问本身完全是用户自己决定的行为,互联网对等客户端在此体现出的智能特征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对于访问来说,由于流行数据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很多备份,本发明可以根据用户在复杂网络中的特征,为访问用户找出适合的合作节点,保证高效访问。互联网对等客户端还具有一个全新的功能,即观看。在观看时,用户和互联网系统不进行交互;用户可以通过自己控制的互联网对等客户端观察互联网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展示于用户控制的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上。其智能特征体现在展示出来的数据接近用户的兴趣,即用户可以通过本发明来观看符合自己需要的互联网更新。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为:
本发明可以促使互联网基础软件发生根本改变,对于计算资源的充分使用、降低互联网服务的代价、提供全新的互联网功能以及更高水平的智能建立可靠的计算环境。图2表示了对等客户端和贡献型服务器在互联网上的工作模式。
附图说明
图1、当前互联网客户端/服务器工作模式;
图2、对等客户端和贡献型服务器在互联网上的工作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步,将传统客户端系统改变为兼具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种运行模式的系统。对等客户端与传统客户端系统不同,是一个同时具备访问能力和被访问能力的分布式运行系统。通常来说,作为客户端的系统只有访问其他系统的能力。但随着计算技术的提高,作为客户端的普通计算节点所拥有的计算资源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以往的服务器。在当前互联网系统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可以在客户端主动请求的前提下进行交互;而客户端之间的直接交互是不存在的。如果客户端之间需要交互,则必须通过服务器端的辅助来间接完成。本发明向传统客户端赋予了服务器端的能力;在这个机制的支持下,对等客户端从传统的没有任何直接交互,变成了相互之间可以直接联系并进行配合。只有客户端可以形成直接配合的条件下,它们才可以既不对服务器形成压力又可以相互共享资源,形成强的计算集群。简言之,赋予普通计算节点服务器功能即被访问能力,从而建立对等客户端,为合理使用整个互联网计算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这里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对传统客户端的改造不是单方面的,即服务器端也需要作类似的改进也会对整个分布式系统的性能有显著提高。这时候服务器端会以主动贡献计算资源的方式和对等客户端进行合作。上述工作,只需要具备TCP/IP【9】【10】开发能力就可以完成。
第二步,使用互联网数据和协议改造对等客户端为互联网对等客户端。单纯把传统客户端变为对等客户端后,还需要使客户端具备在互联网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互联网应用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基于数据的应用和基于逻辑计算的应用。本发明只考虑基于数据的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数据以大小不等、异质并且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形式表现出来。互联网对等客户端必须具备访问和提供这种数据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前提是使用对等互联网数据传输协议。这个协议的基本原则是各个节点在互惠的基础上相互配合,以最大的并发方式充分利用彼此之间的网络带宽,从而达到最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基于这个协议工作的对等客户端就成为了互联网对等客户端;它会以高效合理的方式获得本身需要的数据,同时为其他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
第三步,使对等客户端以有限方式为其他对等客户端提供计算资源。在普通计算节点拥有的计算资源大大丰富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会显著提高整个互联网的计算性能,甚至产生新的互联网应用。但对等客户端首先不是专门用来为其他对等客户端提供服务的,而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要目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和其他对等客户端形成相互配合的计算集群。这种配合一般发生在控制这个对等客户端的用户认为自己在配合中能够获得利益的时候;否则,用户有权终止和其他对等客户端的合作。本发明首先做到不干扰用户互联网正常应用,与此同时完善用户相互配合获取数据的方式【11】,来保证用户控制的对等客户端计算资源能够在有限度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种利用是基于互惠原则。理想的情况是这种合作和利益获得是同时发生的,即同步的;如果不同步,那么必须在不干扰用户正常使用资源的条件下来利用对等客户端资源。最后要说明的是,对等客户端和主动贡献资源工作的服务器之间也会以新的方式合作。对等客户端的建立是有效发挥贡献型服务器作用的基础。这个做法使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摆脱了对少数互联网服务器的依赖。对少数互联网服务器的依赖是造成当前互联网应用问题的主要原因。只有摆脱这个依赖,才可以使得整个互联网能够在全新的基础上运行。同时,对等客户端的出现也使得服务器的资源有足够空闲,能够应用到最需要资源支持的环境中。
第四步,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轻量级数据服务能力。对于轻量级数据服务来说,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使大量用户并发异质行为对系统造成的压力分散在独立运行的客户端,而无需传统互联网服务器做转发,并发控制上的困难相应就不存在了。对基于普通计算设备形成互联网客户端承受这种传输量小的数据是容易做到的。在异质程度高的轻量级数据服务和应用中,互联网客户端本身就充当了专用服务器的角色,保证了足够计算资源的支持。对于同质化程度高的轻量级数据服务和应用,由于有大量互联网客户端参与,可以采用形成强动态集群的方式在这些客户端之间形成合作,来保证同质化高的轻量级应用能高效进行。总之,赋予互联网客户端互联网轻量级服务能力,对提高互联网性能贡献显著;在这些应用中对互联网服务器的压力大大减小,设计复杂度降低很多。
第五步,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重量级数据服务能力。重量级数据服务是互联网应用的趋势。当前互联网系统只能通过增加服务器端计算资源的方式来应付重量级数据应用的需求,在设计和算法上改进的余地不大。在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这样的能力后,解决重量级数据服务的手段由单纯增加计算资源转变为依靠算法和设计上的优化,大大减轻了服务提供商的投入,并为普通互联网用户方便地使用互联网提供了可能。根据对重量级数据服务特征的了解,在同质化行为高的系统中,只要能够把互联网对等客户端组织成强的计算集群,使每一个互联网对等客户端都能向系统贡献自身的资源,那么大量同质行为的计算节点就不是单纯增加系统压力,而成为了系统资源的贡献者。系统的规模也会在这样的机制下无限制增长。简言之,互联网对等客户端能够有效提高同质化高的重量级数据服务性能。随着多种廉价数字设备的出现,重量级数据的制作难度相对降低,异质化程度高的重量级数据服务越来越多。这时候,单纯地使用互联网对等客户端技术提高性能也变得困难。利用互联网主动贡献资源的服务器和互联网对等客户端配合技术可以提高在异质化高的重量级数据应用的性能,但这种贡献有限。然而,由于互联网本身是一个社会化网络系统;社会化网络本身天然就是一个同质化程度高的系统。根据这个认识,大量异质化的重量级数据并发出现在互联网上的情况发生可能性很小;即使发生,具备对等客户端的系统也比其他系统应对起来更具伸缩性。
参考文献:
【1】Jean Dollimore,Tim Kindberg,George Coulouris;Distributed Systems:Concepts and Design;Addison Wesley,4th Edition,2005,ISBN:0321263545
【2】Callaghan B.;WebNFS Client Specification;Internet RFC 2054,October 1996
【3】Callaghan B.;WebNFS Server Specification;Internet RFC 2055,October 1996
【4】Yilei Shao;Exploring Social Networks in Computer Systems,PhD 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June 2007
【5】Newman M E J.;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SIAM Review,2003,45,Page(s):167-256
【6】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www.w3.org/Protocols/
【7】HTML 4.01Specification;http://www.w3.org/TR/REC-htm140/
【8】Applet;http://java.sun.com/applets/
【9】Vinton Cerf;Specification of Internet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gram;RFC 675,December 1974
【10】J.Postel;User Datagram Protocol;RFC 768,August 1980
【11】Cohen B.;Incentives Build Robustness in BitTorrent,in Workshop on Economics of Peer-to-Peer Systems,Berkeley USA,May 2003。

Claims (6)

1.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包括将传统客户端系统改变为兼具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种运行模式的系统;使用互联网数据和协议改造对等客户端为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使对等客户端以有限方式为其他对等客户端提供计算资源;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轻量级数据服务能力;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重量级数据服务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传统客户端系统改变为兼具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种运行模式的系统,对等客户端与传统客户端系统不同,是一个同时具备访问能力和被访问能力的分布式运行系统;其基本实现步骤如下:
1)利用TCP/IP技术向传统客户端赋予了服务器端的能力;
2)在对等客户端之间形成直接联系并进行配合;
3)利用TCP/IP技术向服务器端赋予主动贡献资源的能力;
4)赋予服务器端主动与对等客户端进行合作的能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互联网数据和协议改造对等客户端为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使客户端具备在互联网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使对等客户端具备访问和提供大小不等、异质并且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数据;
2)使对等客户端各个节点在互惠基础上相互配合,以最大的并发方式充分利用彼此之间的网络带宽,从而达到最高数据传输速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对等客户端以有限方式为其他对等客户端提供计算资源,有效的利用计算资源提高整个互联网的计算性能,产生新的互联网应用;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允许对等客户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要目的;
2)当对等客户端用户认为自身可以在配合中获益时,和其他对等客户端形成计算集群;否则,允许用户终止和其他对等客户端的合作;
3)做到不干扰用户互联网正常应用,利用互惠原则完善用户相互配合获取数据的方式;
4)服务器利用空闲计算资源与对等客户端联系并主动贡献资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轻量级数据服务能力;其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让互联网客户端本身充当专业服务的角色,使大量并发异质性为对系统造成的压力分散在独立运行的客户端;
2)采用强动态集群的方式在同质化程度高的客户端之间形成合作,完成轻量级数据服务和应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赋予互联网对等客户端互联网重量级数据服务能力,使解决重量级数据服务的手段由单纯增加服务资源转变为依靠算法和设计;其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在同质化行为高的系统中,把互联网对等客户端组织成强的计算集群;
2)使每一个互联网对等客户端都能向系统贡献自身资源,从而实现系统规模无限增长的目的;
3)利用互联网主动贡献资源的服务器和互联网对等客户端配合提高异质化高的重量级数据应用的性能。
CN2009101486020A 2009-06-25 2009-06-25 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 Pending CN1019316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486020A CN101931636A (zh) 2009-06-25 2009-06-25 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486020A CN101931636A (zh) 2009-06-25 2009-06-25 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1636A true CN101931636A (zh) 2010-12-29

Family

ID=43370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86020A Pending CN101931636A (zh) 2009-06-25 2009-06-25 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31636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9019A (zh) * 2011-12-26 2013-06-2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即时通信软件实现插件升级的方法及装置
CN104580127A (zh) * 2013-10-29 2015-04-29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服务器及客户端
CN104601351A (zh) * 2013-10-30 2015-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设备能力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及系统
CN103179019B (zh) * 2011-12-26 2016-12-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即时通信软件实现插件升级的方法及装置
CN111106946A (zh) * 2018-10-29 2020-05-05 深圳市云帆加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联网设备边缘计算节点改造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5904A (zh) * 2006-05-17 2007-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在p2p网络中保障服务资源性能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98271A (zh) * 2006-06-29 2008-01-0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扩展的p2p流媒体系统
US20080037527A1 (en) * 2006-07-27 2008-02-14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er-to-Peer Interactive Media-on-Deman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5904A (zh) * 2006-05-17 2007-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在p2p网络中保障服务资源性能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98271A (zh) * 2006-06-29 2008-01-0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扩展的p2p流媒体系统
US20080037527A1 (en) * 2006-07-27 2008-02-14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er-to-Peer Interactive Media-on-Demand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9019A (zh) * 2011-12-26 2013-06-2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即时通信软件实现插件升级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79019B (zh) * 2011-12-26 2016-12-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即时通信软件实现插件升级的方法及装置
CN104580127A (zh) * 2013-10-29 2015-04-29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服务器及客户端
CN104601351A (zh) * 2013-10-30 2015-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设备能力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及系统
CN111106946A (zh) * 2018-10-29 2020-05-05 深圳市云帆加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联网设备边缘计算节点改造方法和系统
CN111106946B (zh) * 2018-10-29 2022-12-30 金山云(深圳)边缘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联网设备边缘计算节点改造方法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0050B (zh) 基于Google App Engine云平台的视频点播系统
CN107332719A (zh) 一种cdn系统内日志实时分析的方法
Chu et al. Joint cach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request routing for in-network caching services
CN101931638A (zh) 一种建立向互联网用户推荐数据内容服务的方法
CN110929878A (zh) 一种分布式随机梯度下降方法
CN106919654A (zh) 一种基于Nginx的高可用MySQL数据库的实现方法
Xu et al. DQN inspired joint computing and cach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pproach for software defined information-centric Internet of Things network
CN110278254A (zh) 用于FogCDN场景的调度方法及调度端
CN101808104A (zh) 一种以流式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建立方法
Si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2P network with dynamic changes of servers based on M/M/c queuing model
CN101931636A (zh) 一种建立以对等方式运行的互联网客户端方法
Cong et al. An efficient server bandwidth costs decreased mechanism towards mobile devices in cloud-assisted P2P-VoD system
Li et al. HFSA: A semi-asynchronous hierarchical federated recommendation system in smart city
Chen et al. Scalable Blockchain Storage Model Based on DHT and IPFS.
Xu et al. Can P2P technology benefit eyeball ISPs? A cooperative profit distribution answer
Wang et al. Cloud-edge orchestrated power dispatching for smart grid with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CN115186210A (zh) 一种基于多粒度的Web 3D渲染和加载优化方法
CN101645872B (zh) 一种互联网大规模应用环境的商用服务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Zhu et al. Blockchain-based consensus study on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
Liu et al. Onlin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live video forwarding across video data centers
Marozzo et al. A sleep‐and‐wake technique for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BitTorrent networks
Niu et al. An asynchronous fixed-point algorithm for resource sharing with coupled objectives
Li et al. Progressive forwarding disaster backup among cloud datacenters
Chen et al. Smart futures based resource trading and coalition formation for real-time mobile data processing
CN101645911A (zh) 一种基于动态集群的新闻服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eoul Weiyang District 710021 Township marsh in Shaanxi province Xi'an city Changle road Xiyuan 10A-904 room

Applicant after: Li Bing

Address before: 102600 Beijing City, Daxing District Dax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Jinyuan Road No. 24, room D151

Applicant before: Li Bing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Li Bi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Passing Examination on Formalitie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Li Bing

Document name: the First Notification of an Office Ac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