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1454B - 基于以太网的射频拉远数据传输 - Google Patents

基于以太网的射频拉远数据传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1454B
CN101931454B CN2010101327281A CN201010132728A CN101931454B CN 101931454 B CN101931454 B CN 101931454B CN 2010101327281 A CN2010101327281 A CN 2010101327281A CN 201010132728 A CN201010132728 A CN 201010132728A CN 101931454 B CN101931454 B CN 101931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hernet
data
row
frame
physic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27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1454A (zh
Inventor
刘维华
陈锴
马卫国
索伦诺伯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1327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314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31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1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1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1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的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在物理适配层将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适配为适于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帧;以及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发送所述适配的以太网数据帧。

Description

基于以太网的射频拉远数据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尤其涉及一种射频拉远单元与基带处理单元之间的数据收发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一些当前的诸如3G、Wimax和LTE(长期演进)无线接入网络中,基站被配置为集中式的节点,绝大多数部件位于中心位置。不过,无线基站也可以配置为分布式架构。例如,分布式的无线基站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即,一个或多个无线设备(RE)部分通过无线基站内部接口连接到无线设备控制器(REC)部分。
图1是示出无线基站内部连接的示意图。无线基站包括REC和RE,REC与RE之间通过无线基站内部接口连接。在图1中,该内部接口显示为共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CPRI在Common PublicRadio Interface(CPRI)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ersion 3.0(2006年10月20日)中描述,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这里。REC与RE之间的接口还可以包括例如,OBSAI(开放式基站架构联盟),Ir(一种基带单元(BBU)与射频拉远单元(RRU)之间的接口)等。
CPRI典型地在光纤上实现,并且目前支持最大2.4576Gbps的线比特率。随着移动通信服务的迅速发展,REC和RE之间传输的数据量也急剧增长。例如,像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目前需要最大容量为192AxC(A=天线,C=载波)的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基站,或者8天线的20MHz带宽的LTE基站。对于这样的基站,在收或者发通路上,REC和每个RE之间会有9Gbps左右的数据传输。以8天线的20MHz LTE基站为例,对于LTE标准的基带采样率是30.72MHz,在IQ(包括实部和虚部)数据16比特量化并且经过8B/10B编码器(用于CPRI和Ir物理层中定义的时钟恢复和线路DC平衡)后,传输每根天线的基带数据所需要的数据率是1.2288Gbps,对于8根天线来说在收或发通路上的总数据速率是1.2288x8=9.8304Gbps。因此,上面提到的TD-SCDMA基站或LTE基站实际上需要四个CPRI4x通道(物理上是4根光纤)来支持REC与每个RE之间的数据传输。
在图2的典型配置中,一个REC可以连接3个或者更多个RE。即使是对于3个RE的情况,也将需要12根光纤来进行REC与3个RE之间的数据传输。大量的光纤会导致高昂的施工和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减少目前无线基站中REC与RE之间的光纤数量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上述目标通过提供一种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的数据发送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物理适配层将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适配为适于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帧;以及
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发送所述适配的以太网数据帧。
所述以太网可以是10G以太网。所述射频拉远协议可以包括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OBSAI,Ir中的一个。
所述适配可以包括对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填充冗余字节,所述冗余字节可以包括以太网数据帧内的控制信息和以太网数据帧之间的控制信息。可以在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A/列,/K/列或者/R/列,以便通过XAUI接口将以太网数据帧输出到以太网物理层,其中/A/列、/K/列和/R/列分别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对齐列、同步列和跳过列。
可以在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I/列,以便通过XGMII接口将以太网数据帧输出到以太网物理层,其中/I/列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空闲列。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适配以太网物理层的参考时钟。适配后的以太网物理层的参考时钟可以为153.6MHz。
所述适配还可以对射频拉远协议数据帧中存在的与以太网控制信息冲突的数据进行替换。可以利用其他以太网控制信息标识替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上述目标通过提供一种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的数据接收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接收按照上述发送数据的方法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帧;以及
在物理适配层将所述以太网数据帧恢复为符合相应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上述目标通过提供一种用于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发送数据的设备来实现。该设备包括:
物理适配层模块,其被配置为在物理适配层将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适配为适于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帧;以及
物理层模块,其被配置为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发送所述适配的以太网数据帧。
所述以太网可以是10Gb以太网。所述射频拉远协议可以包括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OBSAI,Ir中的一个。
所述物理适配层模块可以包括填充模块,其被配置为对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填充冗余字节,所述冗余字节可以包括以太网数据帧内的控制信息和以太网数据帧之间的控制信息。
所述填充模块可以在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A/列,/K/列或者/R/列,并且通过XAUI接口将以太网数据帧输出到以太网物理层,其中/A/列、/K/列和/R/列分别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对齐列、同步列和跳过列。
所述填充模块可以在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I/列,并且通过XGMII接口将以太网数据帧输出到以太网物理层,其中/I/列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空闲列。
可以适配以太网物理层的参考时钟。适配后的以太网物理层的参考时钟可以为153.6MHz。
所述物理适配层模块可以包括替换模块,对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中存在的与以太网控制信息冲突的数据进行替换。所述物理适配层模块可以利用其他以太网控制信息标识替换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上述目标通过提供一种用于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接收数据的设备来实现。该设备包括:
物理层模块,其被配置为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接收按照上述用于发送数据的设备所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帧;以及
物理适配层模块,其被配置为在物理适配层将所述以太网数据帧恢复为符合相应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上述目标通过提供一种无线设备控制器REC来实现,所述REC包括按照上述用于发送数据的设备和上述用于接收数据的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上述目标通过提供一种无线设备RE来实现,所述RE包括按照上述用于发送数据的设备和上述用于接收数据的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上述目标通过提供一种无线基站来实现,所述无线基站包括上述无线设备控制器REC和上述无线设备RE。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以下附图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示出无线基站内部连接的示意图,
图2示出使用12根CPRI光纤链路连接一个REC和3个RE的典型无线基站配置,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使用3根10GbE光纤链路连接一个REC和3个RE的无线基站配置,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10GbE物理层上传输CPRI数据中涉及的层的架构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10GbE物理层上传输CPRI数据的系统方框图,
图6和图7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采用XAUI接口和XGMII接口的数据流程图,
图8是以XAUI接口为例示出CPRI层和APL层的实现简图,
图9A和9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XAUI和XGMII接口从CPRI数据帧产生的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对于XAUI接口从CPRI数据帧产生的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以及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对于XAUI接口从Ir数据帧产生的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然而,可以用很多不同形式来实施本发明,并且本发明不应理解为受限于在此所阐述的实施例。在全文中,使用相似的标号表示相似的元件。
在此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欲限制本发明。如在此所使用的那样,单数形式的“一”、“一个”、“这个”意欲同样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所指。将进一步理解,当在此使用时,术语“包括”指定出现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的出现或添加。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共同理解的相同意义。将进一步理解,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其在该说明书的上下文以及有关领域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将不以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此特意如此定义。
以下参照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或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框图和/或流程图描述本发明。应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框图和/或流程图示图的一个块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示图的块的组合。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的处理器和/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以产生机器,使得经由计算机处理器和/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执行的指令创建用于实现框图和/或流程图块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方法。
相应地,还可以用硬件和/或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码等)来实施本发明。更进一步地,本发明可以采取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具有在介质中实现的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以由指令执行系统来使用或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而使用。在本发明上下文中,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意介质,其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输、或传送程序,以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
在上下文中以8天线的20MHz带宽的LTE基站为例描述本发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实际上可以应用于目前所有的3G(例如包括WCDMA、CDMA2000、TD-SCDMA)、Wimax以及LTE基站,只要能够减少其射频拉远接口传输所使用的光纤或线缆数量。尽管这里使用了在CPRI协议中定义的术语REC和RE,但应当理解,这些部件在其他标准或协议中可能具有其他的名称,例如基带处理单元(BBU)和射频拉远单元(RRU)。此外,尽管以CPRI和10G以太网为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对于无线基站的其他射频拉远协议以及其他类型的以太网。尽管在目前的实施中普遍使用光纤作为以太网协议以及射频拉远协议的物理层传输介质,但应当理解,本发明同样适用于使用其他传输介质(如线缆)的情况。
下面将结合附图,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本发明。
为了减少基站中REC与RE之间光纤的数量,本发明提出使用10G以太网(10GbE)来承载CPRI数据或者其他射频拉远协议数据。
10GbE由IEEE 802.3(如802.3ae-2002)标准公开。由于其广泛的商业接受程度和巨大的容量,因此可以考虑将CPRI或其他射频拉远协议数据封装到10GbE包,并且通过REC与RE之间的10GbE物理层和光纤传输这些包。如图3所示,一个最大容量为192AxC的TD-SCDMA基站或者8天线的20MHz带宽的LTE基站只需要3条10GbE链路来在三个RE和REC之间传输CPRI数据,仅仅是图2中所使用的光纤数的1/4。
不过,10GbE长期以来专用于以太网领域。为了能在无线基站中使用它,需要进行一些适配,这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首先将参照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10GbE物理层上传输CPRI数据中涉及的层的架构图。图中从上到下依次是,CPRI层、物理适配层(APL)和物理层(PHY)。
CPRI层对基带数据按照CPRI协议所规定的帧格式进行组帧,并添加CPRI中所规定的帧头信息。
APL层是本发明新加入的层,它对CPRI层输出的所有数据按照IEEE 802.3以太网协议中规定的10G以太网物理层帧格式进行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
以太网物理层PHY包括物理编码子层(PCS)、物理介质连接子层(PMA)和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其中,PCS子层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物理编码子层,其对物理层数据进行编码。例如,对于XAUI接口(10Gb接入单元接口),PCS子层使用的编码方式是8B/10B编码。PMA子层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物理介质接入子层。PMA子层提供了串并变换功能。另外PMA子层还从接收到的串行数据流中分离出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正确的符号对齐(定界)的符号定时时钟。PMD子层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子层将来自PMA子层的电信号转换成适合于在某种特定介质上传输的形式。PMD是以太网物理层的最低子层。
此外,对于XAUI接口的情况,在APL层与PHY层之间存在XGXS子层,将在后面对其进行说明。
可以看出,加入了APL层来适配CPRI(或其他射频拉远协议)与10GbE以太网物理层之间的差异。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10GbE物理层上传输CPRI数据的系统方框图。
如图5所示,无线基站包括REC 100和RE 200。REC 100包括APL模块110、10GbE PHY模块120和激光连接器130,RE 200包括APL模块210、10GbE PHY模块220和激光连接器230。
当从REC 100向RE 200发送以太网数据时,APL模块110在物理适配层将CPRI数据帧适配为适于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帧,10GbE PHY模块120实现PCS和PMA子层的功能,将以太网数据帧通过激光连接器130(相当于PMD层)在以太网物理层上发送。当然,这里的激光连接器130也可以作为10GbE PHY模块的一部分实现。APL模块110和10GbE PHY模块120可以通过XAUI接口来相接。XAUI接口是在10G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四通道的串行接口,用来连接以太网的MAC(介质访问控制)层和PHY层。RE 200的激光连接器230和10GbE PHY 220在以太网的物理层上接收REC100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帧,APL模块210在物理适配层将所述以太网数据帧恢复为CPRI数据帧。
对于从RE 200向REC 100发送以太网数据的过程也是一样的,因此这里不在累述。
除了增加APL层外,本发明还提出对传统10GbE物理层的参考时钟进行适配以适合传输CPRI数据。
在当前的3G系统中,码片速率对于WCDMA而言是3.84M,而对于TDS-CDMA而言是1.28M,都是与30.72MHz相关的。换句话说,30.72MHz是8倍于3.84MHz和24倍于1.28MHz。通常,基带采样频率都是与30.72MHz相关的。而在LTE系统中,基带采样速率就是30.72MHz。因此,30.72MHz对于目前广泛部署的无线通信系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频率点。
而在传统10GbE以太网中,使用156.25MHz作为物理层参考时钟。为了便于在10GbE上传输采样率与30.72MHz相关的基带数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选择153.6MHz,即30.72MHz的5倍,作为10GbE物理层的参考时钟。新的参考时钟153.6MHz非常靠近原来的156.25MHz,而目前10GbE的物理层芯片是能够支持153.6MHz参考时钟的。
RE需要从链路上恢复出时钟,作为射频部分和采样部分的参考时钟。由于RE对链路恢复时钟性能有着比传统以太网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利用参考时钟为153.6MHz的同步以太网方式来连接REC和RE可以比较简单地产生与30.72MHz的时钟。在RE端,使用窄带锁相环(PLL)和高性能压控晶体振荡器(VCXO)来锁定时钟,并清除时钟抖动来满足射频指标。
参考时钟调整后,CPRI 4x链路与XAUI链路上的数据速率比为4∶5,从而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填充冗余字节来匹配速率。
下面将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何实现在10GbE物理层与CPRI数据的适配。
图6和图7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采用XAUI接口和XGMII接口的数据流程图。
如图6所示,当从REC向RE发送基带数据时,基带数据首先经过CPRI层转换为CPRI数据帧,并输出至APL层。APL层将CPRI数据帧适配为以太网数据帧,并且经过XGXS子层通过XAUI接口发送给以太网PHY,从而通过光纤发送给RE层。这里的XGXS子层是以太网协议定义的XGMII扩展子层,用于并串变换和8B/10B编解码。在RE侧经过相反的流程,将接收到的以太网数据帧恢复为CPRI数据帧,从而进一步恢复为基带数据。其中XAUI链路上的数据速率为3.072Gbps,光纤链路上的数据速率为10.1376Gbps。可以看出XAUI链路同样是基于30.72MHz时钟的。
同样,如图7所示,APL层的输出也可以直接通过XGMII接口而无需经过XGXS子层输出给以太网PHY芯片,XGMII接口是在10G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10Gb独立于媒体的接口。
图8是以XAUI接口为例示出CPRI层和APL层的实现简图。
很明显的,CPRI 4x链路与XAUI链路上的数据速率比为4∶5的关系。
在传输时,会有1/5的空闲时间,发送端的物理适配层模块在这部分空闲时间内例如通过其中的填充模块(未示出)填充以太网冗余字节,并和有效CPRI数据(净荷)组成连续的以太网数据帧流,用来在以太网物理层传输。这些填充的冗余字节可以包括以太网数据帧内填充的控制信息(如起始控制字/S/,结束控制字/T/)以及在两个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的控制信息(如/A/列,/K/列等)。
而在接收时,接收端的物理适配层将会识别并且去除掉这部分所填充的冗余数据,并将有效的CPRI数据发送给CPRI层。这样,在接收端的CPRI层看来,收到的仍然是连续的CPRI数据流。
实际上,物理适配层产生的每个以太网数据帧中有效CPRI数据和冗余数据之间的比值是固定的,由CPRI数据速率和XAUI数据速率之间的比值决定。但是,可以根据实现方便分别配置成不同的长度,比如4字节的CPRI数据:1字节的冗余数据,8字节的CPRI数据:2字节的冗余数据,以此类推,当然每个以太网数据帧中的数据长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受以太网协议限制。
接着,将讨论根据本发明的物理适配层APL所产生的以太网数据帧的结构。
图9A和9B分别示出了对于XAUI和XGMII接口在物理适配层APL层中产生的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
物理适配层APL生成的每个以太网数据帧包括有效数据(净荷)部分和帧内控制信息部分,并且在两个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有帧间控制信息。CPRI数据流作为静荷填入以太包的有效数据部分。其中作为示例,如图9A所示,在每条XAUI通道上有16字节的CPRI数据和4字节填充的冗余数据。在实际实现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不同长度的以太网数据帧。
下面详细说明图9A和图9B中出现的冗余字节,其中
-结束控制字(/T/),指示一个以太网数据帧的结束;
-起始控制字(/S/),指示一个以太网数据帧的开始;
-控制字列/A/,/K/,/R/(未示出)和/I/,作为两个以太网数据帧之间的空闲填充,其中
-/A/列是以太网标准中的对齐(Align)列,由四个K28.3组成,用来对齐XAUI的4个通道上的数据;
-/K/列是以太网标准中的同步(Sync)列,由四个K28.5组成,用来对各个XAUI通道上的串行数据流进行8B/10B定界;
-/R/列,以太网标准中的跳过(Skip)列,由四个K28.0组成,可以被复制或者是丢弃,用来补偿以太网两端的时钟不一致性。
如果通过XAUI接口进行输出,则如图9A所示在两个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A/列,/K/列或者/R/列。由于在本发明中利用以太网对REC和RE进行互联时,以太网两端收发时钟是一致的,因此/R/并不是必要的控制字。应当注意,尽管在这个传输方案中没有使用,但/R/可以根据一定以太网规则随机出现,当出现时它替换/K/或/A/。实际上,对于/K/、/A/和/R/的安放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仅仅按照一组特定规则由XGXS子层自动确定其出现。
如果通过XGMII接口进行输出,则如图9B所示,XAUI接口上的/K/,/R/,/A/列都相当于XGMII接口上的/I/列,即空闲(idle)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在发送端通过例如物理适配层模块中的替换模块(未示出)对射频拉远协议的帧格式中出现的可能会与以太网协议控制字冲突的数据进行替换。例如,CPRI的“逗号”(Comma)字节部分使用K28.5码作为同步字,该部分在经过CPRI封包后将会成为以太网数据帧的有效数据进行发送。不过在以太网协议中,K码是不允许出现在以太网数据帧的有效数据部分的,因此可以对K28.5使用普通数据码(如D28.5码)进行替换,并在以太网数据帧的帧内控制信息部分中(例如,使用D1-D6)对替换位置进行标识。随后在接收端的物理适配层模块中通过替换模块将D28.5码替换回K28.5码。
或者,另一种方法可以使用以太网协议中的/O/列来对替换位置进行标识。对于CPRI协议实现中出现的其他K码,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替换。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对于XAUI接口从CPRI数据帧产生的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其中在XAUI的每个通道上输出32字节的CPRI数据和8字节填充的冗余字节。
在图10中,Di1-Di6是预留的空闲数据,可以取任何值;Dp1-Dp16是替换字节指示数据,用于标识被D代替的K码的替换位置。另外,由于4个CPRI通道是相互独立的,为了实现方便,可以假设各个CPRI通道上的K28.5码并不对齐。新增的物理适配层也不考虑完成CPRI通道上所传输K28.5码的对齐。各条CPRI链路时延由各个CPRI模块自行计算,并补偿。
进一步的,对于其他拉远协议,如OBSAI,Ir等,同样可以设计出合适的以太网数据帧结构来适配以太网物理层。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XAUI接口从Ir数据帧产生的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
在图11的示例中,每条XAUI通道上有24字节的Ir数据和6字节填充的冗余字节。
由于Ir协议使用K28.5码进行同步,并使用K27.7码和K29.7码分别作为夹杂在Ir里以太网数据帧的SPD(帧开始定界符)和EPD(帧结束定界符),所以实施中可以将24×D部分中的K28.5替换为D28.5,K27.7替换为D27.7,K29.7替换为D29.7。另外为与正常Ir数据中的D28.5,D27.7和D29.7进行区别,可以使用D1-D12指示替换与否,以及被替换的位置。
例如,D4,D8,D12共三个字节,每个字节按照顺序由LSB(最低有效位)到MSB(最高有效位)级联为24个bit。各比特分别指示该以太网数据帧通道0上的24×D部分中自左到右对应字节是否被替换。同样,D1,D5,D9中各比特分别指示该以太网数据帧通道1的24×D部分中自左到右对应字节是否被替换,以此类推。D13和D14可以作为保留字,设为全0。
本发明方案通过修改以太网的参考时钟、增加物理适配层和修改相应的帧格式及控制信息的填充方式,以使CPRI或其他射频拉远协议数据适配10GbE物理层,从而能够通过10GbE来高效传输4路CPRI或其他射频拉远协议数据。本发明无需对现有的CPRI或其他射频拉远协议做任何改动,即可在8天线20MHz的LTE基站中通过一根10GbE光纤传输一个REC和一个RE之间的数据,减少了所需的光纤数量,大大降低了基站的施工建设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虽然已经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做出许多改变和修改,并且可以对其元件进行等效替换,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真正范围。此外,可以做出许多修改来使本发明的教导与特定情况适配,而不背离其中心范围。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这里作为实现本发明而构思的最佳模式而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Claims (21)

1.一种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物理适配层将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适配为适于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帧;以及
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发送所述适配的以太网数据帧;
其中,该方法还包括调整以太网物理层的参考时钟,在所述参考时钟调整后,万兆以太网连接单元接口XAUI或与介质无关的万兆接口XGMII链路的数据速率大于射频拉远协议链路的数据速率,使得产生空闲时间;
所述将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适配为适于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帧,包括:
在所述空闲时间内对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填充冗余字节,所述冗余字节包括以太网数据帧内的控制信息和以太网数据帧之间的控制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是10G以太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拉远协议包括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OBSAI,Ir中的一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包括:
在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A/列,/K/列或者/R/列,以便通过XAUI接口将以太网数据帧输出到以太网物理层,
其中/A/列、/K/列和/R/列分别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对齐列、同步列和跳过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包括:
在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I/列,以便通过XGMII接口将以太网数据帧输出到以太网物理层,
其中/I/列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空闲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后的以太网物理层的参考时钟为153.6MHz。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还包括对射频拉远协议数据帧中存在的与以太网控制信息冲突的数据进行替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其他以太网控制信息标识替换位置。
9.一种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的数据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接收按照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帧;以及
在物理适配层将所述以太网数据帧恢复为符合相应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
10.一种用于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发送数据的设备,包括:
物理适配层模块,其被配置为在物理适配层将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适配为适于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帧;以及
物理层模块,其被配置为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发送所述适配的以太网数据帧;
其中,所述物理适配层模块,用于调整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的参考时钟,在所述参考时钟调整后,万兆以太网连接单元接口XAUI或与介质无关的万兆接口XGMII链路的数据速率大于射频拉远协议链路的数据速率,使得产生空闲时间;
所述物理适配层模块包括填充模块,用于在所述空闲时间内对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填充冗余字节,所述冗余字节包括以太网数据帧内的控制信息和以太网数据帧之间的控制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是10Gb以太网。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拉远协议包括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OBSAI,Ir中的一个。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模块被配置为在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A/列,/K/列或者/R/列,并且通过XAUI接口将以太网数据帧输出到以太网物理层,
其中/A/列、/K/列和/R/列分别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对齐列、同步列和跳过列。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模块在以太网数据帧之间填充若干/I/列,并且通过XGMII接口将以太网数据帧输出到以太网物理层,
其中/I/列是以太网协议中定义的空闲列。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调整后的以太网物理层的参考时钟为153.6MHz。
16.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适配层模块包括:
替换模块,其被配置为对符合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中存在的与以太网控制信息冲突的数据进行替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适配层模块被配置为利用其他以太网控制信息标识替换位置。
18.一种用于通过以太网在无线基站的无线设备RE与无线设备控制器REC之间接收数据的设备,包括:
物理层模块,其被配置为在所述以太网的物理层上接收按照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发送数据的设备所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帧;以及
物理适配层模块,其被配置为在物理适配层将所述以太网数据帧恢复为符合相应射频拉远协议的数据帧。
19.一种无线设备控制器REC,其包括按照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发送数据的设备和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接收数据的设备。
20.一种无线设备RE,其包括按照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发送数据的设备和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接收数据的设备。
21.一种无线基站,其包括按照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设备控制器REC和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设备RE。
CN2010101327281A 2009-06-19 2010-03-12 基于以太网的射频拉远数据传输 Active CN1019314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327281A CN101931454B (zh) 2009-06-19 2010-03-12 基于以太网的射频拉远数据传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7409 2009-06-19
CN200910087409.0 2009-06-19
CN2010101327281A CN101931454B (zh) 2009-06-19 2010-03-12 基于以太网的射频拉远数据传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1454A CN101931454A (zh) 2010-12-29
CN101931454B true CN101931454B (zh) 2013-06-05

Family

ID=43355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27281A Active CN101931454B (zh) 2009-06-19 2010-03-12 基于以太网的射频拉远数据传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42649B2 (zh)
EP (1) EP2443908B1 (zh)
CN (1) CN101931454B (zh)
WO (1) WO20101451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4688A (zh) * 2015-05-29 201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11917B2 (en) 2002-05-01 2014-08-19 Dali Systems Co. Ltd. Digital hybrid mode power amplifier system
US8380143B2 (en) 2002-05-01 2013-02-19 Dali Systems Co. Ltd Power amplifier time-delay invariant predistor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EP3416340B1 (en) 2006-12-26 2020-10-21 Dali System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baseband predistortion linearization in multi-channel wide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3180844B (zh) 2010-08-17 2017-10-03 大力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中性主机架构
CN105208083B (zh) 2010-09-14 2018-09-21 大力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发送信号的系统和分布式天线系统
CN102612166B (zh) * 2011-01-21 2015-05-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基站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EP2515603B1 (en) 2011-05-25 2015-09-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mproved scheduling on CPRI interface of remote Node B
CN102256384B (zh) * 2011-06-28 2014-01-01 东南大学 一种系统可配置射频拉远装置
CN103002601B (zh) * 2011-09-19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US8599827B2 (en) 2011-10-21 2013-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aintaining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a radio equipment controller and an item of radio equipment
US9036544B2 (en) * 2011-10-25 2015-05-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elay compensation during synchronization in a base sta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3209484B (zh) * 2012-01-12 2016-05-04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GB2498942A (en) * 2012-01-31 2013-08-07 Texas Instruments Ltd Multiplexing streams on to faster serial lanes for power saving, wherein stream synchronisation characters are replaced with stream identifiers
CN102665237B (zh) * 2012-04-24 2014-09-10 北京邮电大学 Ir接口协议一致性仿真测试装置及互联互通测试方法
WO2013189553A1 (en) * 2012-06-20 2013-12-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Encapsulating cpri frames
CN103338478B (zh) * 2012-12-31 2016-12-2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口转接装置及方法
US9313827B2 (en) 2012-12-31 2016-04-12 Broadcom Corporation Radio over ethernet for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cloud-RAN
WO2014109782A1 (en) 2013-01-14 2014-07-17 Andrew Llc Interceptor system for characterizing digital data in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60604B2 (en) * 2013-03-12 2015-10-13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explicitly realign packets
WO2014194517A1 (zh) * 2013-06-07 2014-1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US10334008B2 (en) * 2013-07-04 2019-06-25 Nxp Usa,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stream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001389A1 (en) 2013-07-04 2015-01-08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streaming control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427512A (zh) * 2013-08-22 2015-03-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基站的组网方法及装置
CN103441799A (zh) * 2013-08-27 2013-12-11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信号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9736274B2 (en) * 2013-11-14 2017-08-15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Radio over ethernet mapper physical layer device (PHY)
US9647759B2 (en) * 2013-12-22 2017-05-09 IPLight Ltd. Efficient mapping of CPRI signals for sending over optical networks
KR20160104682A (ko) * 2013-12-31 2016-09-05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데이터 전달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04768226B (zh) * 2014-01-02 2018-09-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基带池数据交换装置及方法
US9554347B2 (en) 2014-05-14 2017-0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processing delay of radio equipment
US9699751B2 (en) 2014-05-14 2017-07-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the base station to measure the internal uplink and downlink delays of the node without pre-calibration
US10405290B2 (en) 2014-05-14 2019-09-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to align frame timing of remote cellular radio elements with the data frame timing reference of radio element
CN105284184B (zh) * 2014-05-21 2019-06-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网络系统
CN112333151B (zh) * 2015-08-31 2023-03-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收cpri数据流和接收以太网帧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044471B2 (en) 2015-09-01 2018-08-07 IPLight Ltd. Delivering CPRI and ethernet signals over optical networks
WO2017070635A1 (en) 2015-10-22 2017-04-27 Phluido, Inc. Virtualization and orchestration of a radio access network
US10785737B2 (en) 2015-11-02 2020-09-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to align a radio interface frame timing reference in a pool of radio equipment controllers
KR102118072B1 (ko) 2015-12-17 2020-06-02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프로토콜 변환 방법 및 장치
US10608919B2 (en) 2016-02-19 2020-03-3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 testing in distributed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architecture
CN107547481B (zh) * 2016-06-28 2021-09-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以及光电转换装置和系统
FI127266B (en) 2016-07-08 2018-02-28 Sarokal Test Systems Oy A system for processing data stream messages
WO2018017468A1 (en) 2016-07-18 2018-01-25 Phluido, Inc. Synchronization of radio units in radio access networks
CN106230509A (zh) * 2016-08-10 2016-12-14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万兆以太网传输无线信号的方法及系统
US10609582B2 (en) 2016-09-08 2020-03-3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Interferenc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 from RF or digitized signal
CN106385390B (zh) * 2016-09-27 2020-04-10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fpga实现万兆以太网电口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8306710A (zh) * 2017-12-26 2018-07-20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das系统中基于双绞线的数据传输方法
US11395242B2 (en) 2019-02-01 2022-07-19 Cisco Technology, Inc. Link establishment between a radio equipment controller (REC) and radio equipment (RE) in a fronthaul network
US10863386B1 (en) 2019-09-17 2020-12-08 Cisco Technology, Inc. State machine handling at a proxy node in an ethernet-based fronthaul network
WO2022016312A1 (zh) * 2020-07-20 2022-01-27 哈尔滨海能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pri传输数据的时钟同步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6564A (zh) * 2005-10-26 2007-05-02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分布式基站系统中基于cpri的多协议信号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CN101005450A (zh) * 2006-12-15 2007-07-25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用公共无线接口数据传输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CN101242435A (zh) * 2006-02-22 2008-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主基站与射频拉远单元的接口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40482B1 (fr) * 2002-05-28 2004-10-15 Thales Sa Procede de reconstitution de messages achemines par un ou plusieurs reseaux de transmission par paquets
KR100487234B1 (ko) * 2002-07-02 2005-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기지국 시스템
SE0302596D0 (sv) * 2003-09-30 2003-09-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Improvments in or relating to base stations
EP1744572A1 (de) 2005-07-13 2007-01-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Übertragung von Ethernet-Paketen über eine CPRI-Schnittstelle
CN100379306C (zh) 2006-02-22 2008-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主基站与射频拉远单元的接口装置
EP1860895A1 (de) * 2006-05-24 2007-11-2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signalen
CN101257667B (zh) * 2008-02-01 2011-1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收发装置
US8005152B2 (en) * 2008-05-21 2011-08-23 Samplify Systems, Inc. Compression of baseband signals in base transceiver systems
CN101489156B (zh) * 2008-12-17 2011-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信号的多路复用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设备控制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6564A (zh) * 2005-10-26 2007-05-02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分布式基站系统中基于cpri的多协议信号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CN101242435A (zh) * 2006-02-22 2008-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主基站与射频拉远单元的接口装置
CN101005450A (zh) * 2006-12-15 2007-07-25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用公共无线接口数据传输方法及其设备和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4688A (zh) * 2015-05-29 201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13972A1 (en) 2012-05-10
CN101931454A (zh) 2010-12-29
US8842649B2 (en) 2014-09-23
EP2443908B1 (en) 2018-07-04
WO2010145187A1 (en) 2010-12-23
EP2443908A1 (en) 2012-04-25
EP2443908A4 (en) 201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1454B (zh) 基于以太网的射频拉远数据传输
US2024004001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2118191B (zh) 一种通用公共无线接口数据的传递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860394B (zh) 一种基于cpri的多制式iq数据映射方法和装置
CN103404226A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WO2017012453A1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08071131A1 (fr) Procédé de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cpri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et procédés et systèmes correspondants
US1034840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data between near-end device and remote device
EP3294001B1 (en) Digital fronthaul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1730307A (zh) 一种射频拉远数据传输装置及传输方法
JP2008543187A (ja) イーサネット(登録商標)アクセス装置及びそのアクセス方法
CN102388594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869222B2 (en) Data fram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irtual elastic CPRI interface
CN102801497A (zh) 基带射频接口承载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1451325B2 (en) Block gene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block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517332A (zh) 一种基站、数据处理方法及通信系统
CN109039537B (zh) 一种amcc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KR102325104B1 (ko) 교환 방법 및 장치
CN115767612A (zh) 一种5g前传网络接口自动识别匹配的方法
CN101192901A (zh) 辅助设备与辅助设备维护终端的信息交互装置及方法
CN107534688A (zh) 一种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15603879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