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2129A -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2129A
CN101862129A CN201010218284A CN201010218284A CN101862129A CN 101862129 A CN101862129 A CN 101862129A CN 201010218284 A CN201010218284 A CN 201010218284A CN 201010218284 A CN201010218284 A CN 201010218284A CN 101862129 A CN101862129 A CN 101862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cover
pot
cover parts
body part
control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8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2129B (zh
Inventor
王永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21828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621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62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2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2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2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盖控制装置,它属于厨房用电热烹饪器具领域,是采用压力控制方式,工作在常压范围的一种动盖控制装置。它包括锅盖部件、锅体部件、内锅、电热盘;在锅盖部件与锅体部件相接处的一侧设置一个控制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传递件和开关,用于传递锅盖部件的位移力或重力的传递件与开关呈上下对应设置;在所述的锅盖部件与锅体部件相接处的另一侧设置一个支点机构,所述的支点机构,包括设置在锅盖部件和锅体部件上的固定件和扣插件,固定件和扣插件相互结合,锅盖部件以二者的结合点为支点作开、合位移。本发明可解决现有技术能耗大、功能单一、烹饪效果差等问题。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节约、故障几率低等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厨房用电热烹饪器具领域,是一种采用压力控制方式、工作在常压范围的动盖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热蒸煮器具,可分为常压型和压力型。按照我国相关标准,锅内的蒸汽压力在4kPa~140kPa(表压、下同)范围内的属于压力型,蒸汽压力在4kPa以下的,则是常压型。这两种现有技术在结构形式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有无压力承载结构和压力安全防范措施上。
在常压型电热蒸煮器具中,现有的磁钢温控式电饭锅技术,由于其居里温度在100℃以上,无法控制烹饪中出现的粥潽汤溢现象,使之在功能上受到极大的限制,除做吸水性烹饪(如煮大米饭)外,无法适应汤、粥类烹饪。而即便是煮米饭,为防止米汤潽溢,锅内的水、米总量也不能超过内锅容量的4/5。另外,器具断电后,需要靠电热盘的余热焖熟米饭,电热盘的质量需作得很大,才能贮存足够的热能。因此上述现有技术除功能单一外,它还存在能耗大、成本高的问题。
现有的电子温控式电饭锅技术,为弥补上述磁钢温控技术功能上的不足,采用温度传感器加上电子控制的方案来应对汤、粥类烹饪。该技术方案为防止在烹煮汤粥食物时,锅内达到使用地水的沸点温度后发生粥潽汤溢的失控现象,采取在锅内水温到达使用地的沸点之前,就改变加热功率使温度不再上升的技术手段,防止上述现象发生。由于该技术手段是根据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对加热功率实施控制的,而温度采集点又不能设在食物中,因此这种采集方式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采集点的温度与锅内食物的温度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定常因素,即采集点的温度并不等于锅内食物的烹饪温度,两者也不具有严格的换算关系。二是由于厨具外表面的污染物会给温度采集带来影响,每次烹饪时,传感器与被采集温度点的热接触状况并不完全重复。除温度采集存在问题外,温度传感器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上述问题和误差之和反应在产品的设计中,就是锅内的控制温度不能高于使用地水的沸点温度。国家的相关标准规定,电饭锅的地域适用范围在海拔2000米,而该海拔水的沸点温度只有93℃左右。加上温度传感器的误差、性能等因素,上述现有技术的锅内温度控制点则只能低于90℃。这意味着该技术产品即便是在平原地区使用,其烹饪效果也只相当于高原地区。除控温温度低、海拔适应性差等缺点外,温度传感器由于长期使用而出现的漂移现象,还会使该现有技术的稳定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产品的生产规模不但受结构复杂、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烹饪效果差、能耗大及售价高等问题,也使其难以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此外,上述现有技术的锅盖部件和锅体,大多以连体式结构相连。其中,锅盖部件分为内、外两层盖。这种结构形式的锅盖,生产成本较高,组装工艺也复杂。
现有的压力型电热烹煮器具,虽然可以解决常压型电热烹煮器具的粥潽汤溢、温度低、能耗高和海拔适应性差等问题,但压力器具所必有的压力承载结构和压力安全防范措施,使其不但生产工艺复杂,材料成本也成倍地高于常压型器具。售价高、使用不方便、特别是压力安全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等因素,使其市场占有量受到极大的遏制。
中国专利ZL2008200059382,公开了一种汽动电热蒸煮器具技术方案,把压力控制技术运用到了常压型电热蒸煮器具的技术领域。该专利技术以锅内温度到达使用地水的沸点时产生的蒸气压力,驱动锅盖位移来控制开关的通断,实现蒸煮类烹饪的自动控制。它解决了现有的温控式电饭锅技术存在的功能单一、能耗高、温控误差大及稳定性差等问题。但该专利的锅盖是以悬挂方式设置的,在此结构条件下,锅盖受压力的驱动作近似平行的垂直位移。这种位移,可使烹饪中少量的蒸汽,沿锅盖的圆周随机向外排放,有容易烫伤使用者的弊病。另外,该专利是利用锅盖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切断开关电路的。在锅盖打开后,由于锅内处于无压力状态,使开关复又转为通路状况,不但浪费能源、存在电器安全隐患,也不符合开盖即为烹饪结束的使用习惯。该专利的锅盖设置方式,也使其受现有技术双重盖的束缚,不仅生产成本高,外观的设计空间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动盖控制装置,它包括锅盖部件、锅体部件、内锅、电热盘;该控制装置还包括,在锅盖部件与锅体部件相接处的一侧设置一个控制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传递件和开关,用于传递锅盖部件的位移力或重力的传递件与开关呈上下对应设置;在所述的锅盖部件与锅体部件相接处的另一侧设置一个支点机构,所述的支点机构,包括设置在锅盖部件和锅体部件上的固定件和扣插件,固定件和扣插件相互结合,锅盖部件以二者的结合点为支点作开、合位移。
在所述的支点机构中,固定件和扣插件可以采用扣钩结构相结合:将固定件的一端设计为钩状结构,另一端设置在锅体部件上。扣插件的一端设计为与固定件相匹配的钩状结构,另一端设置在锅盖部件上并与固定件上下对应。扣合锅盖时,扣插件的钩状结构扣入固定件的钩状结构内,二者呈相互钩接状,锅盖部件以二者的连接处为支点,作开、合位移。固定件和扣插件还可以采用插轴结构相结合:固定件制成带孔的轴座结构件,设置在锅体部件上。扣插件制成带轴的结构件,设置在锅盖部件上。将轴插入轴孔内,使锅盖部件以二者的连接处为支点,作开、合位移。本发明所述的开、合位移,指锅盖部件以支点为圆心,作相对于锅体部件的非平行位移,即锅盖部件的位移轨迹为弧线。
本发明提出,为了降低锅盖部件与锅体部件连接处的结构尺寸之间的间隙要求,可以在锅盖部件与内锅之间,设置一个密封圈充填间隙。密封圈的上部与锅盖部件相接,其下部的密封唇边大于内锅口径,使锅盖扣合时,密封唇边落在内锅锅沿处的横向环状面上。
本发明提出,由于所需控制的锅内蒸汽压力的大小,是由锅盖部件的总质量和内锅口径包括的面积来确定的,可以采用加力或者减力措施,增加或者减少锅内蒸汽压力的数值,来满足产品需要。设置弹性元件就是上述加力或者减力措施之一。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设置在锅盖部件上,另一端设置在锅体部件上。
本发明提出,设置密封圈虽然可以充填间隙调整锅内压力,但在打开锅盖时会产生负压吸锅现象。可设置一个推杆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该推杆结构设置在紧靠密封圈之处,用其推压密封圈局部变形,使密封处产生间隙,以联通锅内外,方便开盖。可以把推杆结构与开盖按钮连为一体,使开盖按钮的扣头脱开动作与推压密封圈局部变形的动作由一次操作完成。
当锅内进行蒸煮类烹饪,水达到沸点温度时,会发生“水变汽”的物理现象。水变为蒸汽时,体积可骤增1600多倍。而锅盖与锅体之间的扣合密封,使得上述体积骤增的“汽”,作用在锅盖上时,形成被锅盖放大的力,该力可以直接驱动开关动作,实现对锅内沸腾状况的自动控制。由于本发明以“水变汽”时“体积骤增”的物理现象,作为对锅内沸腾状况控制的判别。因此,可有效地防止蒸煮烹饪中,饱和沸腾时粥潽汤溢的失控现象发生。使其不仅可以进行吸水型烹饪(如烹煮米饭),还可以进行富水型烹饪(如煮粥、熬汤)和释水型烹饪(如炖肉),即所有可发生“水变汽”物理现象的蒸煮烹饪,由此解决可现有技术功能单一的问题。另外,本发明把磁钢温控式电饭锅,水烧干前饱和沸腾的耗电,改为维持沸点温度的耗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饱和沸腾时所消耗的汽化热,可节约大量能源。经实测,在相同条件下与磁钢温控式电饭锅对比,烹煮米饭时节能在1/4~1/3之间,大大超过了国家制定的,节能超过现有技术15%为高新技术的评定标准。本发明由于无需利用电热盘的余热,也为了减小电热盘热惯性对粥潽汤溢失控现象的影响,在电热盘的重量上还有大幅度的节材空间。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仅有能耗小,功能多的优势,由于省去了磁钢温控器,以及减小了电热盘的重量,还具有结构简化、降低生产成本、故障几率低的优势。
本发明利用不同海拔使用地水的沸点温度不同,但其产生的水蒸汽压力却是相同的物理特性,将锅内蒸汽压力这个物理量,通过支点机构转换为锅盖部件作开、合式位移的另一个物理量,并通过控制机构,实现对锅内温度的自动控制。由于影响支点机构和控制机构工作性能的相关外界因素(海拔高度和水的沸点温度)的稳定性极好,使得上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和重复性也非常稳定。保证了本发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锅内的工作温度都可以稳定地控制在稍高于(约0.3℃左右)使用地水的沸点温度上。另外,由于蒸汽作用在锅盖上的作用力的稳定性和大小等参数,仅与内锅口部直径尺寸的πR2呈正比,因此,只需按设计参数选定锅内初始沸腾时kPa级的蒸汽压数值,再确定开关转换力的参数后,就能使控制机构具有非常好的控制灵敏度和稳定性。与采用温度传感器控制技术的温控式电饭锅相比,本发明由于没有温度传感器和电子控制装置,在温控精度方面,既不受海拔高度的制约,也不受厨具污染给温度传感器上带来的导热污染膜的影响,更不存在基准温度随时间漂移的弊病,因此其温度控制误差远远低于现有技术。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使用,由于本发明有工作温度略高于使用地的水沸点温度的优势,在烹饪效果上,无疑要好于现有技术。另外,生产成本低,结构简单,产品的故障几率低,也是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本发明通过支点机构中固定件与插扣件的结合,使锅盖部件的一端成为相对固定端,与该固定端相对应的另一端成为可自由开、合位移端。在这种结构条件下,锅盖部件受蒸汽压力的驱动,就可发生以上述结合点为支点的开、合位移。这种位移,可使蒸汽不再沿锅盖圆周随机排放,而是向位移角度最大的方向排放。如把开盖机构设置在与蒸汽排放的反向一侧,不但可以防止使用者被蒸汽烫伤,也有利于设置蒸汽冷凝水的收集位置。这是锅盖作平行位移的现有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把控制机构设置在位移角度最大处,还可以取得比现有技术更高的控制灵敏度。另外,由于本发明锅盖部件的支撑点,在锅盖部件的一侧,采用单层锅盖也可实现其位移要求。由此,不仅可以摆脱现有技术两重盖的技术限制,锅盖还可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在外观设计上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本发明的控制机构,设置在锅体部件与锅盖部件相接处的一侧,具备了可以把开关及相关电路全部设置在锅体部件上的结构条件。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生产工艺流程和成本,也消除了把开关设置在锅盖部件上,所存在的工装复杂及电气安全隐患。由于开关设置在器具的侧面,当锅盖部件的重力或位移力消失时(打开锅盖),开关即处开断电状态,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浪费能源和存在电器安全隐患的问题,也符合开盖即为烹饪结束的使用习惯。以开盖动作同步驱动推杆结构,推动密封圈变形破坏密封的设计,可以避免开盖时的负压吸锅现象所带来的不便。一次操作完成两个功能动作,可以有效地简化操作结构,节约成本,还可以降低产品的故障几率。
与锅内压力在4kPa~140kPa(表压)范围内的电热压力锅、压力电饭锅等产品相比,由于本发明的锅内压力仅为1kPa左右,因此无需设置压力承载结构和采取压力安全防范措施。在烹饪时间上,虽然没有压力锅快速,但宋人苏东坡提倡的“微火缓炖”的烹饪效果,也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使用安全和销售价格相对低廉,也是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结构的全剖视示意图,为使图面简洁,图中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与本发明无关的零件名称及标注,还省去了机械制图画法中使用的剖面线等线条(下同)
图2是图1控制机构部位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控制机构中的开关设置在锅盖部件上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支点机构部位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密封圈设置在锅盖部件与内锅沿部之间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密封圈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7是支点机构为插轴结构形式的局部全剖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结构中,一种插轴结构形式箭头方向的局部侧视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结构中,另一种插轴结构形式箭头方向的局部侧视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另一种结构形式的全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0右侧控制机构一种形式的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0右侧控制机构另一种形式的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0左侧支点机构局部放大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锅盖部件  2.锅体部件  3.传递件  4.开关  5.扣插件  6.固定件  7.密封圈  8.内锅  9.电热盘  10.推杆结构  11.开盖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锅盖部件1和锅体部件2的连接,可参考现有技术。锅盖部件1包括锅盖及相关的连接件,锅体部件2包括外壳、底座、及相关的连接件。锅盖部件1可采用玻璃材质或其它材质制成。上述零部件的制作可参照现有电饭锅技术。
实施例1:参见附图1。在锅盖部件1与锅体部件2的相接处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设置控制机构。如图2所示,控制机构中的传递件3为刚性结构件,将其固定设置在锅盖部件1上或者与锅盖部件1制为一体,使它可随锅盖部件1同步运动。开关4可选用电气参数为通断位移力约200g·f、通断位移灵敏度在0.1mm左右的微动开关,其触点电路可以接成:外力触压触头时为通路状态。将开关4设置在传递件3下方的锅体部件2上。传递件3与开关4的设置位置,应满足:当锅盖部件1扣合时,锅盖部件1的重力通过传递件3触压到开关4的触头,使开关4处于通路状态。当锅盖部件1受锅内蒸汽压力驱动作向上位移时(如图1右侧的箭头方向所示),传递件3亦随锅盖部件向上移动至开关4的触头被释放,使开关4转换为断路状态。还可以把开关4与传递件3的上下设置位置相互置换(如图3所示),即开关4设置在锅盖部件1上,传递件3设置在锅体部件2上或者与锅体部件2制为一体。开关4与传递件3的设置位置,应满足锅盖扣合后,开关4触碰传递件3,使电源处于通路状态;当锅盖部件1在蒸汽压力的作用下向上位移时,开关4亦随锅盖部件1移动,触头逐渐离开传递件3直至开关4转换为断路,致使电热盘9停止加热。内锅8底部设置电热盘9用以加热。开关4与电热盘9串联后接入电源。
支点机构设置在锅盖部件1与锅体部件2相接处的另一侧(图1的左侧),与控制机构呈左右相对应。固定件6和扣插件5采用扣钩结构相结合。如图4所示,固定件6的一端设计为钩状结构,另一端设置在锅体部件2上。扣插件5的一端设计为与固定件6钩状结构相匹配的钩状结构,另一端设置在锅盖部件1上或与锅盖部件1制为一体,并与固定件6呈上下对应。固定件6和扣插件5的结构设计和设置位置应满足:锅盖部件1向锅体部件2扣合到位时,扣插件5的钩状结构,可进入固定件6的钩状结构内,使二者呈相互钩接状。该相互钩接处既可以固定和支撑锅盖部件1,又可使锅盖部件1以此处为支点作开、合位移。本发明锅盖部件1的最大位移量在数毫米内即可满足设计要求。本实施例锅盖部件1最大位移量选择在5毫米左右。由于本发明的锅内压力设计为千帕级,锅盖部件1的最大位移距离在数毫米、扣插件5与固定件6结合点的力学强度在数十牛顿范围内即可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小家电产品中常见的五金塑料结构均可适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锅盖部件1扣合到位后,固定件6与扣插件5相互结合。同时,传递件3触压到开关4,使电源接通,电热盘9开始加热内锅8。当锅内温度达到沸点温度、产生的蒸汽压力大于锅盖部件1的重力时,受蒸汽压的推动,锅盖部件1以固定件6与扣插件5的结合处为支点,作相对于锅体部件2的开盖式位移,传递件3也随之同步位移。当锅盖部件1的最大位移量达到设定值时,开关4的触头释放到电路被切断的位置。断电后的自然散热使锅内的蒸汽压力因冷凝而下降,锅盖部件1在重力作用下,作合盖式位移回位至开关4受传递件3的触压,电源又被接通......。以此往复,实现对锅内加热温度的自动控制。
为了降低锅盖部件1与内锅8之间的间隙尺寸要求,以及提高器具内的蒸汽压力值,可以在此设置一个用硅橡胶制成的密封圈7(参见图5)。该密封圈的剖面可以是喇叭口状。可以将其固定在锅盖部件1上,使上端的密封端面与锅盖部件相接。下端的密封唇边的几何尺寸应大于内锅8的口径尺寸,满足于锅盖部件1扣合时,所述的密封唇边落在内锅8的锅沿横向环面上(如图6所示)。
实施例2:参见说明书附图7。支点机构设置在锅盖部件1与锅体部件2相接处的一侧(图7左侧)。其中的固定件6和扣插件5采用插轴结构相结合。如图8所示,将固定件6制成带孔的轴座结构件,设置在锅体部件2上或与锅体部件2制成一体。扣插件5制成带轴的结构件,设置在锅盖部件1上或与锅盖部件1制为一体。轴的相关尺寸,应与固定件6上轴孔的相关尺寸相匹配,使扣插件5可安插进固定件6上的轴孔内。轴和轴孔的结合处,既可固定和支撑锅盖部件1,又可使锅盖部件1以此处为支点作开、合位移。另外(参见图9所示),还可以在锅盖部件1和锅体部件2上都设置带有轴孔的固定件6,扣插件5设计为圆柱形的轴式结构件,其直径与固定件的轴孔径相匹配。将轴式扣插件5插入带有轴孔的固定件6的轴孔中,锅盖部件1就可以二者的连接处为支点,作开、合位移。
控制机构设置在与支点机构相对应的另一侧。传递件3与开关4的设置位置和结构要求,与实施例1相同。其它部件的设置亦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3:参见说明书附图10。本实施例锅盖部件1与锅体部件2的连接,借鉴现有连体式电饭锅所采用的转轴结构。转轴结构由轴和带有轴孔的轴座组成。轴座设置在锅盖部件1和锅体部件2上,将轴穿过轴座上的轴孔,把锅盖部件1和锅体部件2连为一体。同时,轴与锅盖部件1应呈刚性连接,使轴可跟随锅盖部件1同步转动。把控制机构设置在转轴结构部位(参见图11):将传递件3设置在轴上或者与轴制成一体,即轴是传递件3。开关4设置在锅体部件2上传递件3可触压到的部位。锅体部件2上轴座的轴孔,应设计为弧形长圆状孔,以满足传递件3在该轴孔内作转动和上、下位移。开关4与传递件3的设置位置,应满足:锅盖部件1扣合时,其重力通过传递件3压迫开关4的触头,使电源接通;当锅盖部件1在蒸汽压力的作用下向上位移时,传递件3亦随锅盖部件1同步向上位移至释放开关4的触头,使电源被切断。为了符合锅盖打开后,开关即处于断路状况的使用要求,可以将传递件3中触压开关4触头的部位制成曲轴状或凸起状,满足于在锅盖部件扣合后,曲轴或凸起部位压迫开关4的触头,使电源接通,器具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而在锅盖打开时,传递件3上的曲轴或凸起部位可随锅盖部件1转动到脱离开关4触头的另一角度,使电源被切断。
开关4也可以设置在传递件3上方的锅体部件2上(如图12所示),二者的设置位置,应满足锅盖部件1扣合后,锅盖部件1的自重使传递件3脱离开关4触头,电源被接通;当锅盖部件1在蒸汽压力的作用下向上位移时,传递件3亦随之向上位移,至压触开关4的触头,使电源被切断。传递件3可以参照上述的曲轴或凸起结构设计,使之具有锅盖打开后,曲轴或凸起结构压触开关4的触头,电源即被切断的功能。显然,在这种设置条件下,传递件3的作用,是把锅盖部件1的位移力传递到开关4,以改变其通断状况。需要注意,这里的开关4的触点电路应接成:外力触压触头时为断路状态,其电器参数不变。
支点机构设置在与控制机构相对应的另一侧。固定件6与扣插件5采用扣钩结构相结合,二者的结构设计、设置位置和要求参考实施例1。
本实施例可以设置密封圈7,其结构设计和设置要求参见实施例1。由于蒸汽向设置控制机构的一侧排放(锅盖部件1的最大位移处),可在控制机构反向的一侧(设有支点机构)设置开盖按钮11。在本实施例中,开盖按钮11只需打开扣插件5和固定件6的扣钩连接,就可完成开盖动作。如图13所示,推杆结构10的一端与扣插件5刚性连接,另一端紧靠密封圈7的密封唇边,当操作开盖按钮11时(如图13中左侧的箭头方向所示),推杆结构10的另一端即推动密封圈7的密封唇边使之变形,锅盖部件1与内锅8之间的密封被破坏之后,锅盖即可轻松地打开,不会产生吸锅现象。
可通过设置弹性元件来调节锅内的工作压力。弹性元件的一端与锅盖部件1相接,另一端与锅体部件2相接。如果要增加锅内工作压力,将弹性元件设置成拉伸状即可。反之,如果要减小锅内工作压力,则需要将弹性元件设置成压缩状。弹性元件可以采用不锈钢材制作,其弹力的大小可以依据:内锅8的口径、锅内工作压力、锅盖部件1的重力、开关4的驱动力以及支点机构的摩擦力等参数选择。设置弹性元件应考虑受力平衡的要求,可以设置多个弹性元件来满足。

Claims (8)

1.一种动盖控制装置,它包括锅盖部件(1)、锅体部件(2)、内锅(8)、电热盘(9);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在锅盖部件(1)与锅体部件(2)相接处的一侧设置一个控制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传递件(3)和开关(4),用于传递锅盖部件(1)的位移力或重力的传递件(3)与开关(4)呈上下对应设置;在所述的锅盖部件与锅体部件相接处的另一侧设置一个支点机构,所述的支点机构,包括设置在锅盖部件(1)和锅体部件(2)上的固定件(6)和扣插件(5),固定件(6)和扣插件(5)相互结合,锅盖部件以二者的结合点为支点作开、合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支点机构中,固定件(6)和扣插件(5)采用扣钩结构相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支点机构中,固定件(6)和扣插件(5)采用插轴结构相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锅盖部件和所述的内锅之间设置一个密封圈(7)。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的弹性元件的一端设置在锅盖部件(1)上,另一端设置在锅体部件上(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的弹性元件的一端设置在锅盖部件(1)上,另一端设置在锅体部件(2)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推杆结构(1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推杆结构(11)。
CN2010102182843A 2010-06-20 2010-06-20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Active CN101862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82843A CN101862129B (zh) 2010-06-20 2010-06-20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82843A CN101862129B (zh) 2010-06-20 2010-06-20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2129A true CN101862129A (zh) 2010-10-20
CN101862129B CN101862129B (zh) 2013-12-11

Family

ID=42954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82843A Active CN101862129B (zh) 2010-06-20 2010-06-20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6212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4782A (zh) * 2011-05-25 2011-10-05 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动盖式微压锅具
CN107874588A (zh) * 2017-11-04 2018-04-06 浙江欧焙佳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炒菜机结构
CN110811314A (zh) * 2018-08-13 2020-02-2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3620A (zh) * 2006-03-13 2006-08-09 王永光 一种动盖式电气压锅
CN2930533Y (zh) * 2006-07-21 2007-08-08 冼国佳 锅盖可拆的电压力锅
CN101229013A (zh) * 2008-03-04 2008-07-30 王永光 一种汽动电热蒸煮器具
CN201194731Y (zh) * 2008-05-22 2009-02-18 董志强 一种旋盖式电压力锅
EP2147622A1 (fr) * 2008-07-25 2010-01-27 Seb S.A. Couvercle d'appareil électroménager de cuisson comportant un sous-ensemble de filtration
JP2010119832A (ja) * 2008-10-23 2010-06-03 Panasonic Corp 炊飯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3620A (zh) * 2006-03-13 2006-08-09 王永光 一种动盖式电气压锅
CN2930533Y (zh) * 2006-07-21 2007-08-08 冼国佳 锅盖可拆的电压力锅
CN101229013A (zh) * 2008-03-04 2008-07-30 王永光 一种汽动电热蒸煮器具
CN201194731Y (zh) * 2008-05-22 2009-02-18 董志强 一种旋盖式电压力锅
EP2147622A1 (fr) * 2008-07-25 2010-01-27 Seb S.A. Couvercle d'appareil électroménager de cuisson comportant un sous-ensemble de filtration
JP2010119832A (ja) * 2008-10-23 2010-06-03 Panasonic Corp 炊飯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4782A (zh) * 2011-05-25 2011-10-05 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动盖式微压锅具
CN107874588A (zh) * 2017-11-04 2018-04-06 浙江欧焙佳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炒菜机结构
CN110811314A (zh) * 2018-08-13 2020-02-2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2129B (zh)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2129B (zh)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CN205625603U (zh) 一种养生壶
CN201806493U (zh) 一种可判断食物量的电热锅
CN201734550U (zh) 一种动盖控制装置
CN101229013B (zh) 一种汽动电热蒸煮器具
CN203028939U (zh) 一种多功能蒸煮锅
CN204445306U (zh) 电饭煲
CN203723877U (zh) 一种节能电热锅
CN201042391Y (zh) 一种电磁炉适用的炒锅
CN202858869U (zh) 节能炖炒锅盖
CN105615613B (zh) 烹饪装置
CN201076371Y (zh) 电热锅的内胆
CN205031006U (zh) 一种具有加热环套结构的电饭煲
CN208658883U (zh) 上内胆和电饭煲
CN205031019U (zh) 一种新颖的炊饭煲
CN102987929A (zh) 新型多功能厨房用加热食品机
CN212186019U (zh) 一种一次性餐饮用容器
CN203354299U (zh) 一种电饭锅
CN201167846Y (zh) 防干烧隔水炖锅
CN202941920U (zh) 节能厨具
CN201293348Y (zh) 自带加热装置的烹饪钵
CN217952376U (zh)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安装可靠的快速感温面板及烹饪器具
CN202843310U (zh) 一种双锅
CN201595652U (zh) 一种双层隔热煮锅
CN202197762U (zh) 一种豆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Application Date

Correct: 20100619

False: 20100620

Number: 50

Volume: 29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Application Date

Correct: 20100619

False: 20100620

Number: 50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9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TION DATE; FROM: 2010.06.20 TO: 2010.06.19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0

Assignee: ZHONGSHAN QIANPA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Wang Yongguang

Contract record no.: 2014440000410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ovable cover controll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925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0

Assignee: Foshan Shunde Shiyue Yongxin Electrical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Wang Yongguang

Contract record no.: 201444000040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ovable cover controll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925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86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Shuangyushu North 20-5-103

Patentee after: Wang Yongguang

Address before: 528300 Guangdong city of Foshan province Shunde new City Jiaxin City Garden 6 1A

Patentee before: Wang Yongg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