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4567B -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4567B
CN101854567B CN 201010184266 CN201010184266A CN101854567B CN 101854567 B CN101854567 B CN 101854567B CN 201010184266 CN201010184266 CN 201010184266 CN 201010184266 A CN201010184266 A CN 201010184266A CN 101854567 B CN101854567 B CN 101854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s
otn
aggregation group
crosspoint
transmiss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8426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4567A (zh
Inventor
刘冠葳
刘新菊
钱方正
姜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xing Guangtai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 20101018426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545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54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4567A/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2550 priority patent/WO201114087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4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4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58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s
    • H04L12/2861Point-to-multipoint connection from the data network to the subscrib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在一个聚合组中;在二层交换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通过上述聚合组中的可用通道传输客户侧的业务数据。通过本发明,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线路侧的各个波长通道,并且可以对所有线路侧通道的以太网业务进行保护。

Description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密集波分复用(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简称为DWDM)系统中,对于主干网的光传输层,线路侧通道主要用1+1,1∶1或1∶N等保护方式来提高链路的可靠性。
1+1保护方式是指主备两个通道上发同样的信息(并发),接收端在正常情况下选择接收主用通道上的业务。由于主备通道上的业务相同,因此,在主用通道损坏时,通过切换选择接收备用通道上的业务可以使主用业务得以恢复;
1∶1保护方式是指在正常时发端在主用通道上发送主用业务,在备用通道上发送额外业务(低级别业务),接收端从主用通道接收主用业务,从备用通道接收额外业务。当主用通道损坏时,为保证主用业务的传输,发送端将主用业务切换到备用通道上发送,接收端将切换到从备用通道选择接收主用业务,此时额外业务被终结,主用业务传输得到恢复;
1∶N保护方式是指N条业务通道共用一条保护通道,当N条业务通道中的1条业务通道出现故障时,将该业务通道上业务切换到备用通道上传输,采用这种方式如果N条业务通道中有多条业务通道出现故障时,则无法实现对多条业务的保护;
类似地,M∶N保护是指N条业务通道共用M条保护通道。
发明人发现,在上述几种保护方式中,在业务通道正常时,保护通道或者不传送业务,或者传输与业务通道一样的业务,或者传输额外业务,而且,每个业务通道相互独立,从而导致线路侧通道带宽利用率不高,通道带宽复用性不强,并且,这些保护方式无法对所有线路侧业务通道进行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在一个聚合组中;在二层交换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通过上述聚合组中的可用通道传输客户侧的业务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层交换单元,包括:聚合管理模块和传输模块。其中,聚合管理模块,用于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为聚合组,其中,该可用通道由二层交换单元上的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以及OTN传输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OTN层通道构成;传输模块,用于通过聚合组中的可用通道传输二层交换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客户侧的业务数据。
通过本发明,通过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在一个聚合组中,通过该聚合组中的可用通道传输二层交换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客户端侧的业务数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线路侧通道带宽利用率不高、复用性不强的问题,进而充分利用所有线路侧的各个波长通道,并且可以对所有线路侧通道的以太网业务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DWDM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线路侧通道链路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二层交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二层交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判断是否将某个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交换芯片硬件的聚合组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DWDM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客户侧业务通过二层交换单元1接入,通过二层交换单元1将客户侧业务传输到光传送网2(即DWDM系统),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接入DWDM系统或光传送网2的一侧称为线路侧。
链路聚合是将多个物理以太网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组,使用链路聚合服务的上层实体把同一聚合组内的多条物理链路视为一条逻辑链路。链路聚合可以实现出/入负荷在聚合组中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分担,以增加带宽。同时,同一聚合组的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彼此动态备份,因此可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二层交换单元1与光传送网2之间(即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被设置为一个聚合组。如果线路侧的所有通道都正常,则同一聚合组下的所有线路侧通道都可以传送任意客户侧的业务,而当线路侧有通道出现路障时,客户侧业务可以通过聚合组的其他通道传送。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聚合组控制业务传输,无需其他保护倒换协议即可实现所有通道业务的保护,而且不用其他汇聚设备即可实现带宽的增加,同时充分利用了通道的带宽,降低了网络建设和设备维护成本。
下面结合图1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和二层交换单元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实施例中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02-步骤S204):
步骤S202,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在一个聚合组中;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3所示,线路侧的通道由二层交换单元上的二层交换端口与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mit Net,简称为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以及OTN传输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OTN层通道连接构成。
在设置聚合组时,可以根据线路侧通道的传输质量将线路侧端口配置在同一聚合组下,其中,线路侧通道的传输质量可以通过OTN传输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OTN层通道的告警信息以及二层交换单元中的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的状态信息联合指示,例如,如果某个OTN传输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OTN层通道没有告警信息且该OTN传输单元与二层交换端口之间的传输通道的状态为连接状态,则将该线路侧通道视为可用通道,将该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聚合组。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二层交换单元可以以轮询的方式实时的获取各个通道OTN层(即OTN传输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OTN层通道)的告警信息及OTN传输单元与二层交换端口之间的传输通道的状态信息。如果某个OTN层没有告警信息,则进一步获取OTN传输单元与二层交换端口之间的传输通道的状态信息,如果该状态信息指示该OTN传输单元与二层交换端口之间的传输通道当前处于连接状态,则将该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聚合组,否则,为了避免该二层交换端口不在聚合组中的时候出现线路侧成环的情况,可以将该二层交换端口设置为不转发状态,并且,如果该二层交换端口已绑定在聚合组中,则将该二层交换端口从聚合组中删除。并且,某个二层交换端口对应的OTN层通道如果有告警信息,则可以将二层交换端口设置为不转发状态,并且,如果该二层交换端口已绑定在聚合组中,则将该二层交换端口从聚合组中删除。
步骤S204,在二层交换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通过所述聚合组中的可用通道传输客户侧的业务数据。
例如,二层交换单元在接收来自客户侧的业务数据时,二层交换单元可以通过聚合组中的一个或多个二层交换端口将该业务数据发送给OTN传输单元,OTN传输单元对该业务数据进行转换后发送到光传送网。
由于相关技术中,线路侧通道主要用1+1、1∶1或1∶N的传输方式,每个业务通道相互独立,从而导致线路侧通道带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本实施例中,根据线路侧通道的传输质量将线路侧端口配置在同一聚合组下,同聚合组控制业务传输,无需其他保护倒换协议即可实现所有通道业务的保护,并且不需要其他汇聚设备即可实现带宽的增加,充分利用线路侧各个波长通道,降低了网络建立和设备维护的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二层交换单元进行扩展来实现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法,图4为本实施例的二层交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该二层交换单元主要包括:聚合管理模块40和传输模块42。其中,聚合管理模块40,用于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为聚合组,其中,该可用通道由二层交换单元上的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以及OTN传输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OTN层通道构成;传输模块42,用于通过上述聚合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可用通道传输二层交换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客户侧的业务数据。
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二层交换单元,通过将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为聚合组,通过该聚合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可用通道传输任意客户侧的业务,从而可以提高线路侧通道的利用率和线路侧链路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实施例的二层交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二层交换单元还包括:主控模块44和检测模块46。其中,主控模块44,用于配置上述聚合组;检测模块46,用于轮询各个OTN层通道的告警信息以及各个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的状态信息;聚合管理模块40用于将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处于连接状态、且对应的OTN层通道没有告警信息的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主控模块44配置的聚合组。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主控模块44还用于将对应的OTN层通道有告警信息或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不处于连接状态的二层交换端口设置为不转发状态;而聚合管理模块40还用于将上述聚合组中对应的OTN层通道有告警信息或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不处于连接状态的二层交换端口从上述聚合组中删除。
通过本实施例的二层交换单元,可以根据二层交换端口的状态及其对应的OTN层通道的告警信息设置聚合组,并将对应的OTN层通道有告警信息或不处于连接状态的二层交换端口设置为不转发状态,从而避免了线路侧通道成环的情况。
图6为本实施例中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主控模块44将二层交换单元与OTN传输单元连接的二层交换端口设置为一个聚合组,此时的聚合组只是软件层的聚合组定义,真正绑定到交换芯片硬件的聚合组端口需要后续步骤选择。如图3所示,由于二层交换端口和OTN层通道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将二层交换端口设为一个聚合组即相当于将线路侧OTN通道设为一个聚合组;
步骤602、检测模块46轮询线路侧的每个OTN层通道的告警状态和二层交换端口的连接状态,并将每个OTN层通道的告警信息和二层交换端口的连接状态发送给聚合管理模块40。
步骤603、聚合管理模块40根据OTN层通道的告警和端口连接状态判断是否将此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交换芯片硬件的聚合组中,具体流程见图7;
步骤604、当OTN层通道和二层交换端口的连接状态都正常的情况下,线路侧通道通过以上步骤被设置到一个聚合组中。客户侧的以太网报文通过二层交换单元转发到二层交换端口上,由于线路侧所有二层交换端口都在同一聚合组中,从客户侧转发过来的报文可以通过聚合组协议算法通过聚合端口发送给OTN传输单元。OTN传输单元将以太网报文封装成OTN帧,再通过不同波长的通道传输到光传送网。
步骤605、当线路侧某个OTN层通道或二层交换端口的链接状态出现故障时,客户侧的以太网报文可以通过聚合组中任意一条波长通道传送到光传送网上。
在实际应用中,所有线路侧通道都出现故障的概率非常低,因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传输层数据传输方法的可靠性较强。
图7为本实施例中判断是否将某个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交换芯片硬件的聚合组的流程图,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获取当前OTN层通道的告警;
例如,检测模块46从OTN传输单元获取OTN层的告警状态,然后传送给聚合管理模块40处理。
步骤702、判断此通道OTN层是否有告警产生,如果是,则执行步骤703;否则执行步骤705;
聚合管理模块40根据OTN层的告警优先顺序来处理检测模块46送来的告警信息,出现表1所列告警之一即认为有告警产生,检测告警的优先顺序从上到下。
表1.
步骤703、判断此通道所连接的二层交换端口是否已经配置到芯片的聚合组中,如果是,则执行步骤707;否则执行步骤704;
步骤704、将此二层交换端口设置成不转发状态;
通过配置交换芯片可以控制此端口不参与报文的交换转发,此操作是防止线路侧端口不在聚合组中的时候出现线路侧成环的情况。
步骤705、获取此通道所连接的二层交换端口的连接状态;
由于OTN层的告警优先级比交换芯片端口的链接状态告警优先级要高,而且OTN层告警属于设备外部告警,二层交换端口的链接告警属于设备内部告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先考虑获取和处理OTN层的告警,当然,反之亦可。
步骤706、判断此二层交换端口与OTN芯片的传输通道是否处于连接状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708;否则执行步骤707;
步骤707、同步骤704,将此二层交换端口设置成不转发状态;
步骤708:判断此二层交换端口是否已经绑定到交换芯片的硬件聚合组中,如果是,则执行步骤712;否则执行步骤710;
步骤709、将此二层交换端口从硬件聚合组中删除;
步骤710、将此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交换芯片硬件聚合组中;
步骤711、将二层交换端口设置成转发状态;
此时该二层交换端口可以正常转发报文。
步骤712、转到下一个线路侧端口进行处理。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可以完成线路侧通道链路聚合。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二层交换单元侧设置聚合组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实际应用中光传送网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方式设置客户侧通道的聚合组,具体实施方式不再赘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对线路侧波长通道进行保护,并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方式相对于1+1、1∶1或1∶N等保护方式更加可靠。并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提高线路侧通道带宽的利用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在一个聚合组中,其中,所述线路侧的可用通道由二层交换单元上的二层交换端口与光传送网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以及所述OTN传输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OTN层通道构成;
在所述二层交换单元与所述光传送网之间,通过所述聚合组中的可用通道传输客户侧的业务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在一个聚合组中包括:
所述二层交换单元为所述线路侧的通道配置所述聚合组;
所述二层交换单元轮询所述线路侧的各个所述OTN层通道的告警信息以及各个所述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的状态信息;
所述二层交换单元将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处于连接状态、且对应的OTN层通道没有告警信息的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所述聚合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层交换单元将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处于连接状态、且对应的OTN层通道没有告警信息的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所述聚合组包括:
所述二层交换单元判断所述二层交换端口对应的所述OTN层通道是否有告警信息产生,如果没有,则进一步判断该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是否处于连接状态,如果是,且该二层交换端口没有绑定到所述聚合组,则将该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所述聚合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判断所述OTN层通道有告警信息产生,则还包括:将所述二层交换端口的状态设置为不转发状态,并判断所述OTN层对应的所述二层交换端口是否已绑定到所述聚合组,如果是,将所述二层交换端口从所述聚合组中删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判断所述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不处于连接状态,则还包括:将所述二层交换端口的状态设置为不转发状态,并判断所述OTN层对应的所述二层交换端口是否已绑定到所述聚合组,如果是,将所述二层交换端口从所述聚合组中删除。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聚合组中的可用通道传输客户侧的业务数据包括:
所述二层交换单元接收来自客户侧的业务数据;
所述二层交换单元通过所述聚合组内的一个或多个所述二层交换端口将所述业务数据转发给所述OTN传输单元;
所述OTN传输单元通过其与所述光传送网之间的OTN层通道将所述业务数据发送给所述光传送网。
7.一种二层交换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聚合管理模块,用于将光传输层的线路侧的可用通道设置为聚合组,其中,所述可用通道由所述二层交换单元上的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以及所述OTN传输单元与所述光传送网之间的OTN层通道构成;
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聚合组中的可用通道传输所述二层交换单元与光传送网之间的客户侧的业务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层交换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主控模块,用于配置所述聚合组;
检测模块,用于轮询各个所述OTN层通道的告警信息以及各个所述二层交换端口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的状态信息;
所述聚合管理模块用于将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处于连接状态、且对应的OTN层通道没有告警信息的二层交换端口绑定到所述聚合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层交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将对应的OTN层通道有告警信息或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不处于连接状态的二层交换端口设置为不转发状态;
所述聚合管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聚合组中对应的OTN层通道有告警信息或与OTN传输单元之间的传输通道不处于连接状态的二层交换端口从所述聚合组中删除。
CN 201010184266 2010-05-14 2010-05-14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18545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84266 CN101854567B (zh) 2010-05-14 2010-05-14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CT/CN2011/072550 WO2011140873A1 (zh) 2010-05-14 2011-04-08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84266 CN101854567B (zh) 2010-05-14 2010-05-14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4567A CN101854567A (zh) 2010-10-06
CN101854567B true CN101854567B (zh) 2013-06-12

Family

ID=42805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84266 Active CN101854567B (zh) 2010-05-14 2010-05-14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54567B (zh)
WO (1) WO20111408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4567B (zh) * 2010-05-14 2013-06-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024837A (zh) * 2014-04-16 2015-1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跨板通道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CN112751607A (zh) * 2019-10-31 2021-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链路聚合端口的保护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11131935B (zh) * 2019-12-27 2022-03-29 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Otn倒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689453B2 (en) 2021-03-29 2023-06-27 Cisco Technology, Inc.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traffic steering over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7496A (zh) * 2008-01-17 2008-07-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装置
JP2008160227A (ja) * 2006-12-21 2008-07-10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1605091A (zh) * 2009-02-13 2009-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负载分担方法、装置和网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4567B (zh) * 2010-05-14 2013-06-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0227A (ja) * 2006-12-21 2008-07-10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1217496A (zh) * 2008-01-17 2008-07-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605091A (zh) * 2009-02-13 2009-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负载分担方法、装置和网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40873A1 (zh) 2011-11-17
CN101854567A (zh) 2010-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486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destination-to-source protection switch setup in optical network topologies
CN102014019B (zh) 聚合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US20080118244A1 (en) Resilient packet ring (RPR) network system, RPR node device, redundancy method for the same,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CN101854567B (zh) 光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025511A (zh) 一种无源光网络中的业务保护方法、光线路终端及系统
CN102025541A (zh) 一种实现组播保护的方法及系统
US9075769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5496371B2 (ja)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
CN202634436U (zh) 上下行端口采用全自愈保护的无源光网络通信系统
CN105103475A (zh) 一种链路切换方法、设备和系统
RU2730086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ключения с совмещением группы резервирова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м управл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оптической связи
CN101453666A (zh) 无源光网络的主备链路保护方法、环路系统及装置
CN102480368B (zh) 一种聚合链路的保护方法及系统
KR102195366B1 (ko) 패킷 기반 보호 절체 기능을 구비한 패킷 또는 수동광 네트워크 시스템
CN102223312A (zh) 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流量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2857316A (zh) 一种实现源环网保护的方法及系统
JP2012049711A (ja) 局側終端装置及び光通信システム
CN101542982B (zh) 分组环形网络系统、分组传输方法以及互联节点
CN102315987A (zh) 环网保护组链路回切方法及装置
WO2014134283A2 (en) Low latency data transmission network
CN103516534A (zh) 实现双归保护倒换的方法及归属节点
JPWO2007018164A1 (ja) 通信システム、ノード、端末、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2546345A (zh) 利用生成树协议实现弹性分组环跨环保护的方法
CN101262400A (zh) 一种桥模式弹性分组环冗余保护的方法和系统
CN109462500B (zh) 一种分组传送网ptn设备环网保护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21

Address after: 100000 Floor 8, Block A, Waiyun Building, Building 8, Yard 5, Anding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Zhongxing Guangtai Softwar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o. 55 S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