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8544A -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8544A
CN101848544A CN201010174881A CN201010174881A CN101848544A CN 101848544 A CN101848544 A CN 101848544A CN 201010174881 A CN201010174881 A CN 201010174881A CN 201010174881 A CN201010174881 A CN 201010174881A CN 101848544 A CN101848544 A CN 101848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clic shift
dmrs
dynamic cyclic
streams
code wo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4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8544B (zh
Inventor
戴博
曾萍
吴欣
左志松
郁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1748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485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48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544A/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2856 priority patent/WO201113435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8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5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在一种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应用于上行单用户多天线发送UL SU-MIMO场景,上述方法包括:基站根据码字流索引和/或上行调度下行控制信息DCI中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和/或层索引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基站根据确定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实现PHICH的资源映射。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实现MIMO场景下PHICH资源的映射。

Description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上行单用户多天线发送场景下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简称为PHICH)的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是第三代伙伴组织的重要计划。LTE系统采用常规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Prefix)时,一个时隙包含7个长度的上/下行符号,LTE系统采用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yclic Prefix)时,一个时隙包含6个长度的上/下行符号。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带宽为5MHz的LTE系统物理资源块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个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简称为RE)为一个OFDM符号中的一个子载波,而一个下行资源块(Resource Block,简称为RB)由连续的12个子载波和连续的7个(扩展循环前缀的时候为6个)OFDM符号构成。一个资源块在频域上为180kHz,时域上为一个一般时隙的时间长度,进行资源分配时,会以资源块为基本单位来进行分配。在上行子帧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UCCH)位于整个频带两个边带上,中间用于传输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USCH),该信道用于承载上行数据。
在LTE系统定义了如下几种物理信道:
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简称为PBCH):该信道承载的信息包括系统的帧号、系统的下行带宽、物理混合重传信道的周期、以及用于确定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简称为PHICH)信道组数的参数Ng∈{1/6,1/2,1,2}。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用于承载上、下行调度信息,以及上行功率控制信息。
其中,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简称为DCI)格式(format)分为以下几种:DCI format 0、1、1A、1B、1C、1D、2、2A、3,3A等,其中,format 0用于指示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USCH)的调度;DCI format 1,1A,1B,1C,1D用于单传输块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DSCH)的不同传输模式;DCI format 2,2A用于空分复用的不同传输模式;DCI format 3,3A用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UCCH)和PUSCH的功率控制指令的传输。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用于承载上行传输数据。该信道相关的资源分配,调制与编码方案,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简称为DMRS)的循环移位(Cyclic shift,简称为CS)等控制信息由上行授权(UL grant)用DCI format 0设置。
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Channel,简称为PHICH):用于承载上行传输数据的ACK/NACK反馈信息。PHICH信道组的数目、持续时间(duration)由所在的下行载波的PBCH中的系统消息确定,PHICH的时频位置由PHICH信道组的数目、持续时间、小区PBCH的天线配置、小区ID以及PHICH的组号和组内序列索引决定。
对于帧结构1(FDD帧结构),PHICH组的数目由以下公式(a)决定: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32
Ng∈{1/6,1/2,1,2}由所在的下行载波(Downlink carrier,简称为DLcarrier)的PBCH中的系统消息确定,PHICH的组号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33
从0到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34
的编号,其中,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35
是PHICH所在的下行载波的带宽。
对于帧结构2(TDD帧结构),PHICH组的数目每子帧为其中mi由下表1决定。
表1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37
PHICH资源由序列对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38
确定,为PHICH的组号,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310
是组中正交序列的索引,由下面的资源映射公式(b)确定:
n PHICH group = ( I PRB _ RA lowest _ index + n DMRS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42
其中,nDMRS是DCI format 0中定义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简称为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该参数可以根据表2的取值确定;
表2
  DCI format 0中的DMRS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nDMRS
  000   0
  001   1
  010   2
  011   3
  100   4
  101   5
  110   6
  111   7
该参数的配置使小区内的MU-MIMO用户间具有不同的循环移位,使小区内MU-MIMO用户正交,抑制小区内干扰。UE按照表3的对应关系根据动态循环移位参数确定解调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量。
表3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43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51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52
是PHICH调制的扩频因子,对常规CP,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53
扩展CP,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54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55
是上行资源分配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Block,简称为PRB)的最低索引;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56
LTE Release-8上行只允许单天线发送。公式(b)中nDMRS对于UE来说在DCI format 0中只会配置1个。
PUSCH DMRS的序列设计,DMRS序列的时频扩展:
r PUSCH ( m · M sc RS + n ) = r u , v ( α ) ( n )
m=0,1
n = 0 , . . . , M sc RS - 1
M cs RS = M sc PUSCH
α=2πncs/12
n cs = ( n DMRS ( 1 ) + n DMRS ( 2 ) + n PRS ( n s ) ) mod 12
m=nsmod 2,m=0,1分别对应每个子帧的第一,第二时隙。共12种循环移位值,PUSCH DMRS带宽与PUSCH带宽相同。
DMRS序列的循环移位ncs由三个参量决定,具体说明如下: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61
由高层参数决定(3比特),半静态配置,使不同的小区具有不同的循环移位,使小区间MU-MIMO用户正交,抑制小区间干扰。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62
由最近的DCI format 0提供(3比特)(参考表2),动态配置,使小区内的MU-MIMO用户间具有不同的循环移位,使小区内MU-MIMO用户正交,抑制小区内干扰。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63
可称作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nPRS(ns):由小区身份识别号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64
(Identity,简称为ID)和Δss决定,基于时隙跳变的变量为:
n PRS ( n s ) = Σ i = 0 7 c ( 8 N symb UL · n s + i ) · 2 i ,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66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67
定义为: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68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069
其中Δss∈{0,1,...,29}通过高层配置。
高级长期演进系统(Long-Term Evolution Advanced,简称为LTE-A)是LTE Release-8的演进版本。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组提出的高级国际无线通信系统需求中要求后向兼容。在LTE-Advanced与LTE Release-8后向兼容的需求是指:LTE Release-8的终端可以在LTE-Advanced的网络中工作;LTE-Advanced的终端可以在LTE Release-8的网络中工作。另外,LTE-Advanced应能在不同大小的频谱配置,包括比LTE Release-8更宽的频谱配置(例如,100MHz的连续的频谱资源)下工作,以达到更高的性能和目标峰值速率。考虑到与LTE Release-8的兼容性,对于大于20MHz的带宽,采用频谱聚集(Carrier aggregation)的方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聚集以支持大于20MHz的下行传输带宽。
LTE-A系统中的终端按其能力能同时发送一个或多个分量载波,且上行可以采用单用户多天线发送技术,包括传输分集(Transmit Diversity,简称为TxD)和空间复用(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简称为MIMO)。每个分量载波最多支持2个码字流同时传输,该2个码字流的正确应答/错误应答信息(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简称为ACK/NACK)的映射规则需要标准化。上行码字流的层映射(Codeword to layer mapping)规则同下行层映射规则,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LTE-A上行码字流的层映射的示意图。
在MIMO场景下,可能会引入DMRS时域正交码(OrthogonalCover Code,简称为OCC),即在时隙的2个RS符号上采用(1,1)或者(1,-1)提高终端间的正交性。图3是MIMO场景下,上行4天线4层传输且采用OCC码的示意图。
在相关技术中,上行调度DCI format 0并不支持上行多天线传输,在LTE-A上行多天线传输场景下,上行调度DCI需要新增格式,暂记作DCI format X,如果使用DCI format X给UE各层(layer)配置合适的DMRS循环移位相关参数,按每个循环移位量3比特,则信令开销比较大,例如,4层传输,每层配置一个3比特DMRS循环移位参数,则需要12比特的信令。
并且在MIMO场景下,可能会引入DMRS时域正交码(OrthogonalCover Code,简称为OCC),即在时隙的2个RS符号上采用(1,1)或者(1,-1)提高终端间的正交性。图3是MIMO场景下,上行4天线4层传输且采用OCC码的示意图。
如果在MU-MIMO场景下,终端采用与现有相同比特字段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则PHICH映射需要重新定义。因为现有的单天线资源映射方式并不适用于具有多层资源映射的多天线传输模式。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单天线资源映射方式并不适用于具有多层资源映射的多天线传输模式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为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PHICH的资源映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PHICH的资源映射方法包括:基站根据码字流索引和/或上行调度下行控制信息DCI中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和/或层索引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确定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实现所述PHICH的资源映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PHICH的资源映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PHICH的资源映射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码字流索引和/或上行调度下行控制信息DCI中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和/或层索引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资源映射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实现所述PHICH的资源映射。
通过本发明,在MIMO场景下对物理混合重传信道的映射公式中的DMRS相关参数进行了重新定义,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单天线资源映射方式并不适用于具有多层映射的多天线传输模式的问题,进而可以有效实现MIMO场景下PHICH资源的映射。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相关技术的带宽为5MHz的LTE系统物理资源块示意图;
图2为根据相关技术的LTE-A上行码字流的层映射示意图;
图3为根据相关技术的MIMO场景下,上行4天线4层传输且采用OCC码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PHICH的资源映射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PHICH的资源映射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PHICH的资源映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资源映射方法包括以下处理:
步骤S402:基站根据码字流索引和/或上行调度DCI中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和/或层索引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步骤S404:基站根据确定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实现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ICH的资源映射。
相关技术中,上行调度DCI format 0并不支持上行多天线传输,在LTE-A上行多天线传输场景下,上行调度DCI需要新增格式,如果使用新增格式给UE每层(layer)用3比特配置合适的DMRS循环移位相关参数,信令开销比较大,所以会用有限的信令开销,如3比特的DMRS循环移位域指示的是多个层的一组DMRS实际循环移位量。并且在MIMO场景下,可能会引入DMRS时域正交码。因而单天线PHICH资源映射方式并不适用于具有多层的多天线传输模式。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实现UL SU-MIMO场景下PHICH资源的映射。
在优选实施过程中,基站侧反馈上行数据的ACK/NACK信息,承载在PHICH上,在UL SU-MIMO场景下,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根据上行调度DCI中指示的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码字流索引中至少一项确定。
以下分别描述步骤S402中确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的各个优选方案。
优选地,在上行传输数据包括第一码字流时,上述步骤S402可以进一步包括:上行调度DCI中的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直接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以下结合实施例一描述上述优选实施过程。
实施例一
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当上行调度DCI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为000时,各层对应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为0,3,6,9;则第一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0。
优选地,在上行传输数据包括第一码字流时,步骤S402可以包括以下处理:第一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11
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以下结合实施例二描述上述优选实施过程。
实施例二
假设,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第一个码字流映射到层0和层1,第二个码字流映射到层2和层3;当上行调度DCI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为000时,各层对应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为0,3,6,9;
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0或3;(0为第一个码字流最低层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3为第一个码字流最高层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优选地,在上行传输数据包括第一码字流时,步骤S402可以包括以下处理:第一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索引,或者,固定层索引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21
在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即LTE原始对应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根据该信令在表2中对应的nDMRS)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以下结合实施例三描述上述优选实施过程。
实施例三
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第一个码字流映射到层0和层1,第二个码字流映射到层2和层3;当上行调度DCI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为000时,层0,层1,层2,层3依次对应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为0,3,6,9;
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0或2(0为第一个码字流最低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22
在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即LTE原始对应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2为第一个码字流最高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23
在LTE原始对应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行传输数据只包括一个码字流时,可以根据上述确定第一码字流对应的PHICH资源映射中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的方式,来确定该码字流对应的PHICH资源映射中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优选地,在上行传输数据包括第二码字流时,步骤S402包括以下处理:第二个码字流所在层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等于第一个码字流的参数nDMRS与偏移量的和,或者,将所述第一个码字流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偏移量的和模8后的值。其中,偏移量为预定义值,或者,偏移量为基站配置值,或者,偏移量为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层或最高层的索引,或者,偏移量为12和总层数L的商(Offset=12/L,L为2,3,4)。
以下结合实施例四描述上述优选实施过程。
实施例四
如果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0,以下结合四个场景进行描述。
场景一
在偏移量(Offset)为预定值时,即,固定取值为2;则第二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0+2=2;
场景二
在偏移量为基站配置值时,基站通过信令配置偏移量为4;则第二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0+4=4;
场景三
在偏移量为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层或最高层的索引时,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第一个码字流对应层0和层1,第二个码字流对应层2和层3;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0+2=2或0+3=3(2为第二个码字流最低层索引,3为第二个码字流最高层所引)。
场景四
在偏移量为12与总层数L的商时,此处总层数L可以为2、3、4。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则第二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0+12/4=3。
优选地,在上行传输数据还包括第二码字流时,基站确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可以包括以下处理:第二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41
作为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以下结合实施例五描述上述优选实施过程。
实施例五
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第一码字流映射到层0和层1,第二码字流映射到层2和层3;当上行调度DCI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为000时,各层对应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为0,3,6,9;则第二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6或9;(6为第二码字流最低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9为第二码字流最高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优选地,在上行传输数据还包括第二码字流时,上述步骤S402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第二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LTE原始对应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根据该信令在表2中对应的nDMRS)作为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以下结合实施例六描述上述优选实施过程。
实施例六
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第一码字流映射到层0和层1,第二码字流映射到层2和层3;当上行调度DCI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为000时,层0,层1,层2,层3依次对应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为0,3,6,9;则第二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1或7;(1为第二码字流最低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6在LTE原始对应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7为第二码字流最高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9在LTE原始对应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将上述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方法和第二码字流对应的方法任意组合构成两个码字流场景下的PHICH映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映射方法也适用于多天线场单码字流的场景。
优选地,上述步骤S402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基站将每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或最高的层索引确定为该码字流对应的PHICH资源映射中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以下结合实施例七描述上述优选过程。
实施例七
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第一码字流对应层0和层1,第二码字流对应层2和层3;则:
第一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0或1;(0为第一码字流最低层索引,1为第一码字流最高层索引);则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2或3;(2为第二码字流最低层索引,3为第二码字流最高层索引)。
优选地,上述步骤S402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
在上行传输数据包括2个码字流时,这2个码字流的PHICH资源映射到同一PHICH资源组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61
中,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62
公式中的上行调度DCI中的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直接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第二码字流的PHICH组公式与第一码字流一样,第二码字流PHICH正交索引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63
公式中在第一码字流的参数nDMRS后加一个偏移量CWOffset(n′DMRS=nDMRS+CWOffset,或者,n′DMRS=(nDMRS+CWOffset)mod8)。
其中,偏移量(CWOffset)为预定义值,或者,偏移量为基站配置值,或者,偏移量为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层或最高层的索引,或者,偏移量为12和总层数L的商(12/L,L可以为2,3,4)。
以下结合实施例八描述上述优选实施过程。
实施例八
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第一码字流映射到层0和层1,第二码字流映射到层2和层3;当上行调度DCI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为000时,层0,层1,层2,层3依次对应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为0,3,6,9。
PHICH资源是由序号对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71
来标示,其中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72
为PHICH组序号,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73
为该组内的正交序列号,两码字流的PHICH资源映射公式在LTE基础上修正如下:
n PHICH group = ( I PRB _ RA lowest _ index + n DMRS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75
或者,
n PHICH group = ( I PRB _ RA lowest _ index + n DMRS ) mod N PHICH group + I PHICH N PHICH group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77
其中,对于与相应PUSCH传输相关的传输块,nDMRS为在最近接收到的DCI格式中DMRS域的循环移位量(根据表2确定)。
如果对于相同传输块没有带有DCI Format 0的PDCCH,而且满足以下之一情况时,nDMRS设置为0。
情况1、如果对于相同传输块的初始PUSCH是半持续调度的。
情况2、如果对于相同传输块的初始PUSCH是通过随机接入相应准许来调度的。
其中,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81
为用于PHICH调制的扩散因子;为相应PUSCH传输第一个时隙的最低PRB序号;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83
为由高层配置的PHICH组的数目;IPHICH可以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84
上行调度DCI中的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000直接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第二码字流在公式中的nDMRS同第一个码字流,在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86
公式中,n′DMRS=nDMRS+Offset,或者,n′DMRS=(nDMRS+Offset)mod8。
优选地,上述步骤S402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各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根据固定层的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获得。
其中,层0(即第一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第一码字流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层1(即第二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第二码字流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或者,
其中,层0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187
在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即LTE原始对应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根据该信令在表2中对应的nDMRS)作为第一码字流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层1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LTE原始对应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根据该信令在表2中对应的nDMRS)作为第二码字流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以下结合实施例九描述上述优选过程。
实施例九
如果上行传输为4层,两码字流传输,第一码字流映射到层0和层1,第二码字流映射到层2和层3;当上行调度DCI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为000时,层0,层1,层2,层3依次对应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为0,3,6,9。
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层0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0;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层1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3;
或者
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层0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0;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为层1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表3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2。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PHICH的资源映射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该资源映射装置包括:确定模块52和处理模块54。
确定模块52,用于根据码字流索引和/或上行调度DCI中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和/或层索引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资源映射模块54,用于根据确定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实现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ICH的资源映射。
通过上述基站的处理,可以有效实现UL SU-MIMO场景下PHICH资源的映射。
优选地,确定模块52,还用于将上行调度DCI中的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直接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即,按照表2的对应关系,得到nDMRS
优选地,确定模块52,还用于将第一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索引,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上述确定模块根据上行授权信息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可以确定各层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将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优选地,确定模块52,还用于将第一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在优选实施过程中,确定模块52,根据上行授权信息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可以确定各层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将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按照表3的对应关系,查询得到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211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212
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优选地,确定模块52,还用于在上行传输数据还包括第二码字流时(即包括两个码字流,第一码字流和第二码字流),将所述第一个码字流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偏移量的和作为所述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在优选实施过程中,第二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213
等于第一码字流的参数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214
与偏移量(Offset)的和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215
其中,偏移量(Offset)为预定义值,例如,1,2,3,4等,或者,偏移量为基站配置值,或者,偏移量为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层或最高层的索引,或者,12和总层数L的商。
优选地,上述确定模块52,还用于将所述第二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索引,或者,固定层索引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所述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在优选实施过程中,确定模块52根据上行调度DCI信息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可以确定各层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将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或最高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优选地,上述确定模块52,还用于在上行传输数据还包括第二码字流时,将所述第二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作为所述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在优选实施过程中,确定模块52根据上行调度DCI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量,可以确定各层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将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或最高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按照表3的对应关系,得到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222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223
作为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
此外,确定模块52,还可以用于将每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或最高的层索引确定为该码字流对应的PHICH资源映射中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并且,在上行传输数据包括第一码字流和第二码字流,且两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资源映射在同一个PHICH组
Figure GSA00000106763900224
中时,确定模块52,可以将公式中的上行调度DCI中的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直接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nDMRS;将第二码字流PHICH对应的正交索引公式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与所述偏移量之和模8后的值。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各个模块相互结合的工作方式具体可以参见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九,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实现了ULSU-MIMO场景下的PHICH资源的映射方法。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ICH的资源映射方法,应用于上行单用户多天线发送UL SU-MIMO场景,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根据码字流索引和/或上行调度下行控制信息DCI中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和/或层索引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确定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实现所述PHICH的资源映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包括:
将上行调度DCI中的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直接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包括:
将第一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索引,或者,固定层索引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包括:
将第一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作为第一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传输数据还包括第二码字流时,所述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包括:将所述第一个码字流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偏移量的和作为所述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或者,将所述第一个码字流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所述偏移量的和模8后作为所述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传输数据还包括第二码字流时,所述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包括:将所述第二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所述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传输数据还包括第二码字流时,所述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包括:将所述第二个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或最高层,或者,固定层对应的DMRS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作为所述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传输数据还包括第二码字流时,所述第二码字流与所述第一码字流映射到同一个PHICH组里,第二码字流PHICH对应的正交索引公式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与偏移量之和,或者,第二码字流PHICH对应的正交索引公式中DMRS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DMRS动态循环移位域中的值与所述偏移量之和模8后的值。
9.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量为以下之一:预定义值、基站配置值、所述第二个码字流对应的最低层或最高层的索引、12和总层数L的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包括:每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该码字流所在层的最低层或最高层的索引。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包括:每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固定层的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固定层的DMRS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包括:将第一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第一码字流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将第二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作为第二码字流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码字流对应的PHICH映射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为固定层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包括:将第一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在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作为第一码字流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第二层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在所述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动态循环移位量信令值作为所述第二码字流的PHICH映射公式中的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4或7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动态循环移位参数与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的对应关系为:动态循环移位参数0,1,2,3,4,5,6,7依次对应的实际动态循环移位量为0,6,3,4,2,8,10,9。
15.一种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HICH的资源映射装置,应用于上行单用户多天线发送UL SU-MIMO场景,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码字流索引和/或上行调度下行控制信息DCI中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量和/或层索引确定DMRS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
资源映射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动态循环移位参数实现所述PHICH的资源映射。
CN201010174881.0A 2010-04-30 2010-04-30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18485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74881.0A CN101848544B (zh) 2010-04-30 2010-04-30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PCT/CN2011/072856 WO2011134353A1 (zh) 2010-04-30 2011-04-15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74881.0A CN101848544B (zh) 2010-04-30 2010-04-30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8544A true CN101848544A (zh) 2010-09-29
CN101848544B CN101848544B (zh) 2015-06-03

Family

ID=42772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4881.0A Active CN101848544B (zh) 2010-04-30 2010-04-30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48544B (zh)
WO (1) WO2011134353A1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34353A1 (zh) * 2010-04-30 2011-11-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WO2011137578A1 (zh) * 2010-05-03 2011-11-1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中的多码字通信方法
CN102932921A (zh) * 2011-08-10 2013-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分配方法、设备及用户设备
CN103312464A (zh) * 2012-03-12 2013-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825686A (zh) * 2012-11-16 2014-05-28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lte终端上行重传调度的装置及方法
WO2015007152A1 (zh) * 2013-07-19 2015-0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Dm-rs图样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05027481A (zh) * 2013-03-03 2015-11-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epdcch上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6165362A (zh) * 2014-04-04 2016-11-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控制解调参考符号的循环移位
CN106470095A (zh) * 2015-08-14 2017-03-0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多用户叠加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7425947A (zh) * 2016-05-24 2017-12-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与多址接入资源的映射方法和设备
CN107454673A (zh) * 2016-05-20 2017-12-08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共享下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的装置及方法
WO2018059370A1 (zh) * 2016-09-30 2018-04-0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传输方法、移动通信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8029133A (zh) * 2015-07-14 2018-05-11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降低lte上行链路传输的时延的方法和设备
WO2019196894A1 (zh) * 2018-04-12 2019-10-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719151A (zh) * 2018-07-11 2020-01-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参数的确定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489A (zh) * 2008-02-19 2010-03-24 Lg电子株式会社 映射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符信道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8980B (zh) * 2008-02-04 2019-06-21 诺基亚通信公司 将循环移位映射到用于ack/nack资源分配的信道索引
US8792426B2 (en) * 2008-03-24 2014-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48544B (zh) * 2010-04-30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489A (zh) * 2008-02-19 2010-03-24 Lg电子株式会社 映射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符信道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EXAS INSTRUMENTS: "《3GPP TSG RAN WG1 #60bis R1-102109》", 16 April 2010 *

Cited B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34353A1 (zh) * 2010-04-30 2011-11-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WO2011137578A1 (zh) * 2010-05-03 2011-11-1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中的多码字通信方法
CN102771170A (zh) * 2010-05-03 2012-11-07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中的多码字通信方法
CN102771170B (zh) * 2010-05-03 2015-06-0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中的多码字通信方法
US9450730B2 (en) 2011-08-10 2016-09-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and user equipment
CN102932921A (zh) * 2011-08-10 2013-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分配方法、设备及用户设备
CN102932921B (zh) * 2011-08-10 2016-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分配方法、设备及用户设备
CN103312464A (zh) * 2012-03-12 2013-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312464B (zh) * 2012-03-12 2017-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825686A (zh) * 2012-11-16 2014-05-28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lte终端上行重传调度的装置及方法
CN105027481A (zh) * 2013-03-03 2015-11-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epdcch上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5027481B (zh) * 2013-03-03 2018-01-23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epdcch上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
WO2015007152A1 (zh) * 2013-07-19 2015-0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Dm-rs图样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06165362A (zh) * 2014-04-04 2016-11-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控制解调参考符号的循环移位
CN106165362B (zh) * 2014-04-04 2019-06-2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解调参考符号的循环移位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08029133A (zh) * 2015-07-14 2018-05-11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降低lte上行链路传输的时延的方法和设备
CN108029133B (zh) * 2015-07-14 2021-06-18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降低lte上行链路传输的时延的方法和设备
CN106470095A (zh) * 2015-08-14 2017-03-0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多用户叠加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7454673A (zh) * 2016-05-20 2017-12-08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共享下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的装置及方法
CN107425947A (zh) * 2016-05-24 2017-12-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与多址接入资源的映射方法和设备
CN107889242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传输方法、移动通信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7889242B (zh) * 2016-09-30 2020-01-17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传输方法、移动通信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18059370A1 (zh) * 2016-09-30 2018-04-0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传输方法、移动通信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19196894A1 (zh) * 2018-04-12 2019-10-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380814A (zh) * 2018-04-12 2019-10-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380814B (zh) * 2018-04-12 2021-07-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509445B2 (en) 2018-04-12 2022-11-22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Information ind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0719151A (zh) * 2018-07-11 2020-01-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参数的确定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34353A1 (zh) 2011-11-03
CN101848544B (zh)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8544B (zh)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CN101801097B (z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调度信息的指示方法
CN101741462B (zh) 解调参考信号动态循环移位参数的处理方法
CN101917765B (zh) 一种测量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02754373B (zh) 用于增强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特征的装置和方法
CN102844991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多个层映射到多个天线端口的方法和装置
CN103947144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获得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1860425B (zh) 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CN104737479B (zh) 通信系统中接收或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方法及设备
CN10404091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US9538524B2 (en)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CN104272614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分配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资源的方法
CN102546134B (zh)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1827393B (zh) 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映射方法
CN104040920B (zh) 用于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无线装置
RU2559039C2 (ru)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мобильный терминал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вязью
CN104205973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资源分配方法
CN10266848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harq的方法和装置
CN106063322A (zh) 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CN103109479B (zh) 用于在支持多个服务小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接收基本资源网格类型信息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3733698A (zh) 控制上行链路信号传输功率的终端装置及其方法
CN105075144A (zh) 发送装置及控制信号映射方法
CN103178942A (zh) 信令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1795145A (zh) 测量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CN103891184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确定探测参考信号的传输的方法及其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