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26682A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26682A
CN101826682A CN200910300621A CN200910300621A CN101826682A CN 101826682 A CN101826682 A CN 101826682A CN 200910300621 A CN200910300621 A CN 200910300621A CN 200910300621 A CN200910300621 A CN 200910300621A CN 101826682 A CN101826682 A CN 101826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nector
terminal
cable
weld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300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俊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3006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2668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26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266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安装于电路板,至少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置于第一本体内的若干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覆于第一本体外围的壳体,以及若干线缆,第二电连接器至少包括第二本体及置于第二本体内的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和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均包括尾部,上述信号端子的尾部与线缆连接,第二端子的尾部与电路板连接,线缆设有遮蔽层,壳体设有以一定间距相隔设置的若干焊接脚,其中,上述接地端子尾部、壳体的焊接脚,以及线缆的遮蔽层并排排列且藉由一个具有导电特性的连接元件而彼此连接,这样,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具有良好的接地效应。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件,尤指一种用在电子设备上用于传输高频讯号的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等手持设备,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尤其伴随着卫星导航功能逐步应用于手机上后,手机对传输频率之要求亦越来越高。
业界人士均知,对于翻盖手机而言,在转轴位置一般都安装有一个微型同轴电连接器,用以传输讯号,该电连接器一般包括长形结构之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之复数导电端子,以及置于绝缘本体外围之金属壳体,其中,导电端子一端连有复数线缆,而另一端与对接电连接器相连,从而安装于电路板上,然而,该种电连接器由于自身结构之特点,其仅能用于传输频率较低之讯号,而不能传输高频讯号,而伴随着消费者对于手机功能之进一步要求,传输高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事实上,手机内部还安装有一种高频检测用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置于绝缘本体内部之一对开关端子,以及置于绝缘本体外部并将绝缘本体完全包覆之金属壳体。虽然,该种电连接器可以适应高频环境,但是,其只能在高频检测中适用,而当检测完成后,其不再具有任何功能。
因此,设计出一种既能传输高频讯号又满足手机发展趋势之电连接器成为业界研究之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件,其兼具高频及传输信号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至少包括本体、置于本体内部的若干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覆于本体外周的壳体,以及置于本体外部且与信号端子电性接触的线缆,其中,线缆设有遮蔽层,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均具有焊接端,信号端子的焊接端与线缆相连,所述壳体的一个边缘设有若干焊接脚,且这些焊接脚与接地端子的焊接端以及线缆的遮蔽层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进一步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至少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置于第一本体内的若干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覆于第一本体外围的壳体,以及若干与信号端子连接的线缆,第二电连接器至少包括第二本体及置于第二本体内的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和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均包括尾部,第一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尾部用于与线缆电性接触,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尾部用于与电路板相连,线缆设有遮蔽层,第一电连接器的壳体延伸有若干焊接脚,这些焊接脚与第一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尾部,以及线缆的遮蔽层彼此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采用相互对接的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的形式,且一个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相连,而另一个电连接器与若干线缆相连,因此,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传输速度以及频率大大地得到了提高,且其中的一个电连接器壳体设有焊接脚,这些焊接脚与接地端子、以及线缆的遮蔽层彼此连接在一起,因此,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接地效果也非常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其中,连接接地端子、线缆,以及壳体的元件尚未示出。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其中,连接接地端子、线缆,以及壳体的元件一并示出。
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其中,壳体尚未示出。
图11是图10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其中,壳体一并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0至图11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彼此对接的第一电连接器A和第二电连接器B。
如图1至图6所示,特别是图4和图5所示,第一电连接器A包括第一本体30、一体成型于第一本体30内的第一端子70、覆盖并包围于第一本体30外周的壳体10,以及与第一端子70接触的若干线缆50。
请特别参考图4和图5所示,第一本体30,由塑胶材料制成,包括第一基板301、自第一基板301一侧缘垂直向上或者向下延伸的第一侧板303,以及自第一基板301距第一侧板303大致三分之二位置垂直延伸并与第一侧板303平行设置的墙体305。上述墙体305与第一侧板303之间形成有两端开放的第一空间307(图2、图3及图5所示),而墙体305另一侧与上述第一空间307相邻有第二空间309(图3所示)。第一侧板303的外侧壁突设有一对突起部3031(图5所示),用以与罩覆于第一本体30外周的壳体10配合;上述墙体305的两个端部均设有朝向外部突出且呈矩形状的装配部3051,与第一侧板303上的突起部3031类似,用以与罩覆于第一本体30外周的壳体10配合,另外,请特别参考图5所示,墙体305的的顶表面呈光滑状,并与其相对的两个侧面共同形成有容置第一端子70的第一端子槽3053;第一基板301在第一空间307呈光滑的平板状,而在第二空间309设有若干交错排列的槽道3013以及通槽3011,上述槽道3013以及通槽3011均自墙体305下边缘延伸至第一本体301相应端部并与第一端子槽3053光滑连通,所不同的是,槽道3013是自第一基板301向下凹陷的矩形槽,而通槽3011贯穿第一基板301。
第一端子70,请特别参考图4至图6所示,由金属材料经冲压成型而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由三根接地端子70A、70C、70E以及两根信号端子70B、70D组成,在排列上,上述信号端子70B、70D和接地端子70A、70C、70E彼此间隔设置,但是,在结构上,二者并没有太大区别,方便起见,我们以接地端子70A为代表描述其具体结构:第一端子70包括与线缆50连接的焊接端701以及自焊接端701一端向上或者向下延伸且宽度略大于焊接端701的U形接触部703。其中,U形接触部703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和第二腿部7031、7033,与焊接端701相连的是第一腿部7031,而另一个是第二腿部7033,进一步,请特别参考图5所示,第一腿部7031的外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凹陷部7031A,且该凹陷部7031A自其外部边缘设有向内延伸的引导面(未标示),请特别参考图4所示,第二腿部7033在其末端一定距离的厚度相较于其他部位较薄,如此,在该位置形成第一接触部7033A。
壳体10,请参考图4和图5所示,由金属材料制成,整体呈一端开口的盒状结构,包括顶壁101、自顶壁101的左右边缘以及后边缘垂直延伸的左板107,右板103及后板105,以及分别自左板107和右板103一端彼此相对延伸的折弯部109,当壳体10组装于第一本体30上后,上述折弯部109与后板105相对设置,如此,折弯部109可以被看作是前板。上述后板105设有一对彼此间隔设置的开口1051,用以与第一本体30相应的一对突起部3031配合;左板107和右板103分别设有彼此相对的方形孔1071、1031用以与第一本体30的墙体105上设置的配合部3051配合,另外,在每一个上述方形孔1071、1031的相邻位置设有朝向壳体10内部突出的干涉部1073、1033,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干涉部1073、1033其实是一个半球形突起。
需要注意:上述自左板107和右板103一侧延伸形成的折弯部109在壳体10组装于第一本体30前,其分别与左板107和右板103一体形成且分别自左板107和右板103端部继续向前延伸,而当其组装于第一本体30后,才折弯到与后板105相对的位置;另外,请特别参考图4和图5所示,上述折弯部109的下边缘与左板107、右板103,以及后板105的下边缘基本上平齐,但是,其上边缘却略低于顶壁101,如此,顶壁101的三个边缘分别与左板107、右板103,以及后板105相连,而剩下的一个边缘呈自由状,若干焊接脚111分别自顶壁101的该边缘向外延伸而成,并最终置于折弯部109的正上方。
线缆50,与传统的线缆一样,依次包括本体区501、遮蔽层503、绝缘区505,以及线芯507。
组装上述第一电连接器A时,首先将第一端子70一体成型于第一本体30内,此时,第一端子70的U形接触部703跨在第一本体30的墙体305两侧,信号端子70B和70D的焊接端701容置于第一基板301的通槽3011内,而接地端子70A、70C、70E的焊接端701自第一基板301的槽道3013延伸出第一本体30外部;接着,将线缆50的线芯507从第一基板301底面放置于对应的通槽3011内并用焊接的方式与信号端子70B和70D的焊接端701连接在一起;再接着,将壳体10包覆于第一本体30外周,再将其上设置的折弯部109折弯至与后板105相对的位置,此时,壳体10的后板105抵接于第一本体30侧板303外周,壳体10上设置的开孔1051与第一本体30上设置的突起部3031匹配,左板107与右板103上设置的方形孔1071、1031与第一本体30的墙体305上设置的装配部3051匹配结合,而与上述方形孔1071、1031相邻设置的干涉部1073、1033则暴露于第一本体30的第一空间307内,请特别参阅图2和图4所示,从中可知,壳体10设有若干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焊接脚111,故而,每两个相邻的焊接脚111之间就形成有一个空间(未标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共有四个焊接脚111,形成有五个空间,因此,当壳体10组装于第一本体30上后,两根线缆50分别位于上述其中的两个空间,且线缆50与上述焊接脚111位于同一个平面,同时,接地端子70A、70C、70E置于上述剩余的三个空间内,如此,线缆50、接地端子70A、70C、70E,以及壳体10的焊接脚111彼此交错排列;最后,在线缆50的遮蔽层503、接地端子70A、70C、70E的焊接端701,以及壳体10的焊接脚111所在位置涂上一层具有导电特性的物质90,从而,将上述元件连接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线缆50、接地端子70A、70C、70E,以及壳体10连接在一起的是具有导电特性的物质90,并没有做特别限制,我们通常所用的导电漆、锡箔等都可以。
接下来,请参考图7至图9以及图11所示,与第一电连接器A对接的第二电连接器B包括第二本体20、容置于第二本体20内部的第二端子40,以及置于第二本体20端部的加强件60。
第二本体20,请特别参考图8和图9所示,与第一本体30类似,由绝缘材料制成,包括彼此相对的前壁203和后壁201,该前壁203和后壁201之间形成有贯穿左右两侧边用以与第一电连接器A对接的对接收容部200。其中,前壁203和后壁201的内壁设有若干与对接收容部200相连通的第二端子槽209,这样,当第一电连接器A与第二电连接器B组装在一起后,第一端子70与第二端子40在该对接收容部200内彼此电性接触;另外,在后壁201的外表面中央位置设置有朝内凹陷的开口部2011,而在后壁201的顶面向下凹陷有切口2013,该切口2013尚未贯穿至后壁201底面但与上述开口2011部相通,这样,当加强件60组装于该第二本体20内时,可容置于该切口2013内,并藉由开口部2011延伸出第二本体20外部。
请继续参考图8和图9所示,并结合图11,第二端子40,与第一端子70类似,由金属材料制成,依次包括焊接尾部401、固持部403、弹性部407,以及置于固持部403和弹性部407之间的水平部405。其中,所述焊接尾部401水平延伸,且自第二本体20底部延伸出外部,用以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固持部403,自焊接尾部401一端垂直向上延伸,且其上设置有若干倒刺(未标示),借以,固持第二端子40于第二本体20的第二端子槽209内;水平部405,自固持部403末端上边缘朝向第二端子槽209水平延伸且稍朝向下方倾斜;弹性部407,自上述水平部405稍朝向固持部403光滑弯曲延伸并最终形成U形结构,如此,在弹性部407和水平部405的交界处形成一个朝向上述U形结构内部突出的突出部4073,当第一端子70插入进来时,上述突出部4073与第一端子70的相应部分电性接触,另外,在上述U形结构的最末端,进一步设置有朝向U形结构内部弯曲并形成倒U形的接触部4071,且该接触部4071与上述突出部4073相对设置。
加强件60,由金属材料制成,包括容置于上述第二本体20切口内的嵌入部601以及自该嵌入部601下边缘中央弯曲呈与上述嵌入部601呈直角的安装部603。
组装上述第二电连接器B时,首先将各个第二端子40组装入第二本体20内,其中,焊接尾部401自第二本体20下边缘延伸出外部空间,固持部403容置于第二端子槽209相应位置,并藉由倒刺固持于其中,而弹性部407上相应的突出部4073及接触部4071则暴露于对接收容部200内部,用以与第一端子70达成电性接触;接着将加强件60自上方插入至对应的切口2013内,其中,加强件60的嵌入部601容置于切口2013内,而安装部603则自上述开口部2011下边缘延伸至外部空间,用以与第二端子40共同连接至电路板。
下面,请特别参阅10和图11所示,当第一电连接器A与第二连接器B对接时,第一电连接器A从上方倒扣下来,使其第一本体30的墙体305以及跨于墙体305上的第一端子70容置于第二本体20的对接收容部200内,而第一本体30的第一侧板303则抵接于第二本体20后壁201的外表面。
在第一电连接器A组接于第二电连接器B的过程中,由于第二端子40的突出部4073及与其相对设置的接触部4071暴露于对接收容部200内且彼此相对设置,因此,当第一电连接器A插入进来时,上述突出部4073和接触部4071在第一端子70的第一和第二腿部7031、7033外表面进行滑行,直至第二端子40的突出部4073与第一端子70相应的第一接触部7033A相互抵接,第二端子40的接触部4071进入第一端子70的凹陷部7031A内,至此,第一电连接器A和第二电连接器B完成组装。
需要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只显示出了两根线缆50,然而,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仅设置一根或者增加至多根线缆以满足需求。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端子70上设置有凹陷部7031A,第二端子40设置有相应的接触部4071,因此,当第一端子70插入至第二端子40内后,如果要将其拔出,必须使接触部4071从凹陷部7031A内拉出,从而,增大了拔出力,另外,第一端子70上进一步还设置有与上述凹陷部7031A相对的第一接触部7033A,而该第一接触部7033A是从相应的第二腿部7033外表面凹陷而成的,因此,当第一端子70与第二端子40组接完成后,要将其拔出,也需要一定的拔出力,因此,该结构增大了第一电连接器A和第二电连接器B在对接方向的插拔力,使得二者配合的更牢固。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电连接器A的壳体10延伸有若干与接地端子70A、70C、70E的焊接端701等高的焊接脚111,且这些焊接脚111藉由一个具有导电特性的物质90与接地端子70A、70C、70E以及线缆50的遮蔽层503彼此连接在一起,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接地作用,优选地,上述具有导电特性的物质90可以一层薄薄的锡层,亦或是其他任何可导电的薄层,甚至可以是涂一层导电漆,如此,其不会占用太大的空间,且满足手机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发展趋势。
在第一电连接器A以及第二电连接器B组装完成后,壳体10将整个电连接器组件的顶面以及侧面包围起来,从而形成了一道保护层,防止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其它电子器件对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讯号传输造成干扰。
最后,请特别参考图1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第二端子40的焊接尾部401是从第二本体20的前壁203下部水平延伸出的,而加强件60的安装部603是从第二本体20的后壁201下部水平延伸出的,这样,可以保证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稳定性,而不会发生倾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至少包括本体、置于本体内部的若干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覆于本体外周的壳体,以及置于本体外部且与信号端子电性接触的线缆,其中,线缆设有遮蔽层,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均具有焊接端,信号端子的焊接端与线缆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个边缘设有若干焊接脚,且这些焊接脚与接地端子的焊接端以及线缆的遮蔽层彼此相互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的焊接端、线缆的遮蔽层,以及壳体的焊接脚位于同一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有具有导电特性的元件,并覆于信号端子的焊接端、线缆的遮蔽层,以及壳体的焊接脚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导电特性的元件是锡箔或者导电漆。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交错排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设置于壳体上相邻的两个焊接脚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基板、自第一基板的一端边缘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一侧板,以及自第一基板中央一定位置垂直向上延伸的墙体,上述墙体将本体分为第一和第二空间,其中,墙体与侧板之间为第一空间,置于墙体另一侧且与上述第一空间相邻的为第二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由两个腿部形成的U形部及自U形部的一个腿部的下边缘水平地朝向另一个腿部延伸的水平部,其中,信号端子的水平部相较于接地端子的水平部较长,且接地端子的水平部完全容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底壁的槽道内,而信号端子的水平部自上述槽道延伸出绝缘本体外部。
9.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至少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置于第一本体内的若干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覆于第一本体外围的壳体,以及若干线缆,第二电连接器至少包括第二本体及置于第二本体内的若干第二端子,线缆设有遮蔽层,第一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和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均包括尾部,第一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尾部用于与线缆电性接触,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尾部用于与电路板相连,其特征在于:第一电连接器的壳体延伸有若干焊接脚,这些焊接脚与第一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尾部,以及线缆的遮蔽层彼此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完全包覆于电连接器组件顶面及侧面。
CN200910300621A 2009-03-02 2009-03-02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Pending CN1018266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0621A CN101826682A (zh) 2009-03-02 2009-03-02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0621A CN101826682A (zh) 2009-03-02 2009-03-02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26682A true CN101826682A (zh) 2010-09-08

Family

ID=42690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300621A Pending CN101826682A (zh) 2009-03-02 2009-03-02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2668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0555A (zh) * 2018-08-02 2021-03-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0555A (zh) * 2018-08-02 2021-03-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CN112470555B (zh) * 2018-08-02 2022-03-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8116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430244Y (zh) 电连接器
CN201266693Y (zh) 电连接器
CN204045790U (zh) 电连接器
CN103081237B (zh) 连接器
CN103094736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430309Y (zh) 电连接器
CN204243294U (zh) 插座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插头连接器
KR20240093435A (ko) 플렉서블 평판 케이블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5811129U (zh) 电子连接器
CN101800374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5693075U (zh) 电子连接器
CN101826683B (zh) 电连接器
WO2008001453A1 (fr)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US9787027B2 (en) Power plug connector can be plugged in both normal and reverse way
CN101826682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1303078Y (zh) 电连接器
CN2519455Y (zh) 插座连接器
CN101834373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1577388A (zh) 音频插座
CN200972990Y (zh) 电连接器
CN201430275Y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US20060246777A1 (en) RF microwave connector for telecommunication
CN203445316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498660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