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1916B - 发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71916B
CN101771916B CN 200810191734 CN200810191734A CN101771916B CN 101771916 B CN101771916 B CN 101771916B CN 200810191734 CN200810191734 CN 200810191734 CN 200810191734 A CN200810191734 A CN 200810191734A CN 101771916 B CN101771916 B CN 1017719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ound
producing device
protection structure
tabular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9173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71916A (zh
Inventor
潜力
王昱权
冯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81019173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71916B/zh
Priority to US12/655,398 priority patent/US8325947B2/en
Priority to US12/661,106 priority patent/US8315414B2/en
Priority to US12/661,149 priority patent/US8345896B2/en
Priority to US12/661,108 priority patent/US8306246B2/en
Priority to US12/661,132 priority patent/US8311244B2/en
Priority to US12/661,109 priority patent/US8300856B2/en
Priority to US12/661,148 priority patent/US8315415B2/en
Priority to US12/661,925 priority patent/US8238586B2/en
Priority to US12/756,872 priority patent/US8325949B2/en
Publication of CN101771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1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71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19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开设置;以及一热发声膜,该热发声膜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两个板状保护结构,该板状保护结构设置在所述热发声膜相对的两侧。

Description

发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热声原理的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早在二十世纪初,H.D.Arnold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热声效应的发声装置,请参见文献“The thermophone as a precision source of sound”,H.D.Arnold,I.B.Crandall,Phys.Rev.10,22-38(1917)。所述发声装置采用一铂片作热发声元件。所述铂片的厚度为0.7微米。当交流电通过铂片时,随交变电流强度的变化,该铂片可迅速升降温,并和铂片周围介质迅速发生热交换,周围介质的密度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发出声波。
由于热发声元件的发声频率与其单位面积热容密切相关。单位面积热容越大,则发声频率范围越窄,强度越低;单位面积热容越小,则发声频率范围越宽,强度越高。欲获得具有较宽发声频率范围及较大强度的声波,则要求热发声元件的单位面积热容越小越好。然而,金属铂片受材料本身的限制,其厚度最小只能达到0.7微米,而0.7微米厚的铂片的单位面积热容为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述热发声元件的发声频率最高仅可到4千赫兹,且发声强度较低。因此,利用热声效应的上述热发声元件无法满足日常应用。
范守善等人于2008年10月公开了一种应用热声效应的发声装置,请参见文献“Flexible,Stretchable,Transparent Carbon Nanotube Thin FilmLoudspeakers”,Shoushan Fan et al.,Nano Letters,Vol.8(12),4539-4545(2008)。请参阅图1,所述发声装置100包括一热发声膜120、一第一电极140以及一第二电极160。所述第一电极140及第二电极160用于向热发声膜120输入信号。所述热发声膜120为一碳纳米管膜。所述热发声膜120的两端通过所述第一电极140及第二电极160固定并悬空设置。由于碳纳米管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较小的单位面积热容,其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述悬空设置的碳纳米管膜可与周围介质较好的进行热交换,采用该碳纳米管膜作热发声膜120的发声装置100可发出较宽频率范围内的声音,发声强度较高且发声效果较好。
上述热发声膜120也可直接设置在一玻璃板上,通过该玻璃板对其一面提供保护。然而,当热发声膜120完全贴合于玻璃板表面时,该热发声膜120产生的热量大多被玻璃板传导走,无法用来加热空气。另外,贴合于玻璃板表面的热发声膜120只有一面与空气接触,使其与空气的热交换减少,进而影响热发声膜120的发声效果。此外,上述文献没有揭示一保护结构用于对所述热发声膜120的两面提供保护且不影响所述热发声膜120的发声效果,所述热发声膜120至少一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易于遭受破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保护结构的发声装置,该保护结构可对热发声膜的两面提供保护且不影响所述热发声膜的发声效果。
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开设置;以及一热发声膜,该热发声膜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两个板状保护结构,该板状保护结构设置在所述热发声膜相对的两侧。
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开设置;以及一热发声膜,该热发声膜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两个多孔板状保护结构设置在所述热发声膜相对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述至少一板状保护结构设置在所述热发声膜两侧,该至少一板状保护结构可对热发声膜起保护作用,使所述热发声膜不易遭受破坏。另外,由于所述至少一板状保护结构设置在所述热发声膜两侧,所述至少一板状保护结构不会影响所述热发声膜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进而不会影响所述热发声膜的发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采用碳纳米管膜作热发声膜的发声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声装置。
请参阅图2至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10,该发声装置10包括一热发声膜102、至少一第一电极104a、至少一第二电极104b、两个板状保护结构106。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104a和至少一第二电极104b通过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固定。所述热发声膜102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且通过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固定。所述热发声膜102可接受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输入的信号发出声波。所述两板状保护结构106设置在所述热发声膜102的两侧。
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的材料不限,只需满足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即可。优选地,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具有较高的声音透过率。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的形状不限,可为一平面也可为一曲面。当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为一平面时,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与热发声膜102可进一步通过一支撑体间隔设置。具体地,该支撑体可设置在热发声膜102的两侧,板状保护结构106设置在支撑体上。当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为一曲面,如半圆形或弧形时,所述热发声膜102可通过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直接部分悬空设置在两板状保护结构106之间。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的材料可选择为导电材料,如金属,也可为绝缘材料,如塑胶、塑料等。所述金属包括不锈钢、碳钢、铜、镍、钛、锌及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可为一多孔结构,如栅网,也可为一无孔结构,如玻璃板等。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为塑胶栅网,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具有一弧形曲面1064以及两个延伸部1062。所述弧形曲面1064具有多个孔1069。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的通孔总面积占该板状保护结构的面积的百分比可大于0%小于100%,优选地,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的通孔总面积占该板状保护结构的面积的百分比在20%至99%之间。该多个孔1069的分布不限且孔1069的形状不限。所述延伸部1062为方形结构。所述两个延伸部1062可相互平行并通过所述弧形曲面1064连接在一起。所述延伸部1062具有设置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凹槽1066。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106可通过所述延伸部1062固定。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106的固定方式不限,可通过螺栓、粘结、铆接等方式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1062具有多个通孔1068,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106可采用螺栓固定。优选地,所述延伸部1062在其相对的两端具有两个通孔1068。
另外,由于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具有弧形曲面,故所述热发声膜102可通过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与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间隔设置。由于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为多孔结构,故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不会影响所述热发声膜102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进而不会影响所述热发声膜102的发声效果。
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凹槽1066中。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通过所述板状保护结构106支撑。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由导电材料形成,其形状可为棒状或条状。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材料可选择为金属、金属性碳纳米管等。其中,所述金属包括不锈钢、钨、铜、钼或银等。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为棒状不锈钢电极。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用于支撑所述热发声膜102并输入信号至所述热发声膜102。所输入的信号包括交流电信号或音频电信号等。由于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间隔设置,所述热发声膜102应用于发声装置10时能接入一定的阻值避免短路现象产生。
所述发声装置10可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04a及多个第二电极104b。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交替间隔设置,即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电极104a之间有一个第二电极104b,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104b之间有一个第一电极104a。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4a和多个第二电极104b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4a可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104b可电连接。具体地,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4a可通过导线电连接后作为一信号输入端,所述多个第二电极104b可通过导线电连接后作为另一信号输入端。使用时,可通过上述两个信号输入端输入电信号至所述热发声膜102。上述连接方式可实现相邻电极之间的热发声膜102的并联。并联后的热发声膜102的电阻小于并联前热发声膜102的电阻,可降低工作电压。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10包括一个第一电极104a和一个第二电极104b。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间隔设置。所述热发声膜102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电连接。
另外,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与所述热发声膜102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导电粘结层(图未示)。所述导电粘结层可设置于所述热发声膜102与电极相接触的表面。所述导电粘结层可实现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与所述热发声膜102之间更好地电接触,另外,还可使所述热发声膜102更好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粘结层为一层银胶。
所述热发声膜102可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为一自支撑结构。所谓自支撑结构即碳纳米管结构中的多个碳纳米管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从而使碳纳米管结构具有特定的形状。
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为层状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厚度为0.5纳米~1毫米。优选地,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厚度为50纳米。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可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1.7×10-6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中的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及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0.5纳米~50纳米,所述双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0纳米~50纳米,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5纳米~50纳米。
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可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可包括多个平行且无间隙铺设或/和重叠铺设的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紧密结合。该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可为有序排列。所谓有序是指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有规则。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膜可通过拉取一碳纳米管阵列直接获得。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且碳纳米管之间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具体地,每一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连续且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片段。该多个碳纳米管片段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每一碳纳米管片段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该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紧密结合。该碳纳米管片段具有任意的宽度、厚度、均匀性及形状。所述碳纳米管膜的厚度为0.5纳米~100微米。该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单层碳纳米管膜具有较好的透光度,其透光度为67%~95%。可以理解,通过将多个碳纳米管膜平行且无间隙铺设或/和重叠铺设,可以制备不同面积与厚度的碳纳米管结构。当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重叠设置的碳纳米管膜时,相邻的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形成一夹角β,且0°≤β≤90°。相邻两层碳纳米管膜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紧密结合。该多层碳纳米管膜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作为热发声膜102的碳纳米管结构包括一层碳纳米管膜。碳纳米管在该碳纳米管结构中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沿所述第一电极104a至第二电极104b的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厚度为50纳米。由于碳纳米管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该碳纳米管结构本身有很好的粘附性,故采用该碳纳米管结构作热发声膜102时,所述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与所述热发声膜102之间可以直接粘附固定,并形成很好的电接触。
所述热发声膜102的工作介质不限,只需满足其电阻率大于所述热发声膜102的电阻率即可。所述介质包括气态介质或液态介质。所述气态介质包括空气。所述液态介质包括非电解质溶液、水及有机溶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水包括纯净水、自来水、淡水及海水,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及丙酮等。本实施例中,所述介质为空气,所述热发声膜106可较好地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热发声膜106在空气中具有较好的发声效果。
上述发声装置10在使用时,由于碳纳米管结构由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组成,且该碳纳米管结构为层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故该碳纳米管结构具有较小的单位面积热容和较大的散热表面,在输入信号后,碳纳米管结构可迅速升降温,产生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并和周围介质快速进行热交换,使周围介质的密度周期性地发生改变,进而发出声音。所述热发声膜102的发声原理为“电-热-声”的转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10的声压级大于50分贝每瓦声压级,发声频率范围为1赫兹至10万赫兹(即1Hz-100kHz)。所述发声装置在500赫兹-4万赫兹频率范围内的失真度可小于3%。当采用A4纸大小的单层碳纳米膜用作所述热发声膜102时,将一麦克风设置在距离热发声膜5厘米的位置,输入电压为50伏时,所测得的发声装置10的发声频率大于等于100赫兹且小于等于10万赫兹,发声强度大于50分贝每瓦声压级。所述发声装置10的发声频率范围较宽,强度较大,发声效果较好。
请参阅图4至图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20,该发声装置20包括一热发声膜202、至少一第一电极204a、至少一第二电极204b、两个板状保护结构206以及一封装结构208。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20与第一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的区别在于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206通过两个侧板2062和一个底板2064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具有一端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206具有多个通孔。所述侧板2062和底板2064的结构不限,可为无孔结构,也可和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206的结构相同,即具有多个通孔。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206、两个侧板2062以及一底板2064围成一容置部2066。所述封装结构208与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206形成的盒状结构的开口形状大小一致。所述封装结构208可将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206形成的盒状结构的开口封装。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204a和至少一第二电极204b间隔固定设置在所述封装结构208上并延伸入所述容置部2066。所述热发声膜202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之间,且通过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固定。所述热发声膜202设置在所述容置部2066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20包括一第一电极204a和一第二电极204b。
所述盒状结构与所述封装结构208进行封装的方式不限,如可通过螺栓或卡扣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盒状结构与所述封装结构208通过螺栓固定。具体地,所述盒状结构在其开口处具有多个沿垂直于侧板2062的方向向外延伸的多个封装孔2068。所述封装结构208具有与所述盒状结构的封装孔2068相对应的多个封装孔2082。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结构206具有四个封装孔2068,所述封装结构208具有四个封装孔2082。封装时,将所述盒状结构的封装孔2068与所述封装结构208的封装孔2082对准,用螺栓固定即可。
所述封装结构208可与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一体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与所述封装结构208垂直。所述封装结构208的材料可选择为绝缘材料或导电材料。当所述封装结构208的材料为导电材料时,须确保所述封装结构208与所述第一电极204a及所述第二电极204b中的一个电极电绝缘。具体地,所述封装结构208可具有多个通孔,当所述封装结构208与所述第一电极204a电连接,与所述第二电极204b电绝缘时,设置所述第二电极204b的通孔可进一步涂敷一绝缘涂层或插入一绝缘固定元件。
当所述发声装置2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204a和多个第二电极204b时,需确保所述多个第一电极204a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204b电连接,第一电极204a和第二电极204b电绝缘。
请参阅图6至图7,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30,该发声装置30包括一热发声膜322、至少一第一电极324a、至少一第二电极324b、一电极支撑结构326、以及两个板状保护结构34。所述板状保护结构34可进一步包括一边框(图未示)。所述热发声膜322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固定。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10的区别在于,所述发声装置30包括一电极支撑结构326以及两个板状保护结构34。所述热发声膜322、至少一第一电极324a、至少一第二电极324b和电极支撑结构326组成一发声单元32。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通过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支撑。所述保护结构34具有一边框(图未示)。所述板状保护结构34和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可通过卡扣固定。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34设置在所述发声单元32的两侧。
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可为两相互平行的条状结构或一具有一定厚度的框状结构。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的材料不限,可以为绝缘材料,如金刚石、玻璃、木质材料、石英、塑胶及树脂等,也可为导电材料,如金属等。当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为导电材料时,且所述发声装置30包括一第一电极324a和一第二电极324b时,需确保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中的一个电极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电绝缘。当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为导电材料时,且所述发声装置3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324a和多个第二电极324b时,需确保所述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与多个第一电极324a电连接,与多个第二电极324b电绝缘,或与多个第二电极324b电连接,与多个第一电极324a电绝缘。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的材料为塑胶,且其为一方形框状结构。该电极支撑结构326的厚度需大于所述第一电极324a或第二电极324b的直径与热发声膜322的厚度之和。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在其两相对的表面分别具有至少两个与电极相相应的通孔。所述第一电极324a及第二电极324b的两端可分别穿过所述通孔,进而通过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支撑。优选地,所述通孔的设置需确保第一电极324a及第二电极324b平行且间隔设置。
所述板状保护结构34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的固定方式不限,如可通过螺栓固定或卡扣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板状保护结构34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通过卡扣固定。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可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的两相对的侧臂垂直,该侧臂具有所述多个孔。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相平行的两侧壁上至少具有一卡扣3262,所述板状保护结构34具有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的卡扣3262相对应的卡槽344。该卡扣3262与所述卡槽342相匹配,以使所述板状保护结构34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固定。所述卡扣3262在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上的位置不限,只需其与卡槽344相对应即可。优选地,所述卡扣3262设置在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与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相平行的两侧壁,且其中一个卡扣3262靠近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与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相垂直的一侧壁,另一个卡扣3262靠近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与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相垂直的另一个侧壁。
所述板状保护结构34可选择为多孔结构,如栅网,也可选择为无孔的板状结构,如玻璃板。所述栅网可选自金属栅网或塑胶栅网等。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34也可一个为多孔结构,一个为无孔的板状结构。优选地,所述板状保护结构34具有较好的透明度。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34均为金属栅网。所述金属栅网具有多个通孔,且该多个通孔的总面积占该金属栅网的面积的百分比在30%至80%之间。
当所述发声装置3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324a和多个第二电极324b时,所述多个第一电极324a可通过一第一导电片328a电连接,该第一导电片328a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324b电绝缘;所述多个第二电极324b可通过一第二导电片328b电连接,该第二导电片328b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324b电绝缘。上述连接方式可实现相邻的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之间的热发声膜322之间的并联,并联后的热发声膜322具有较小的电阻,可降低工作电压。另外,所述多个第一电极324a和多个第二电极324b可设置在同一平面内,也可设置在不同平面内。由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故当所述多个第一电极324a和多个第二电极324b设置在不同平面内时,所述热发声膜322可为一非平面结构,如弓形、弧形、半圆形或圆形等。此时,所述发声装置30可具有与所述热发声膜322相同的形状,且所述电极支撑结构326具有与所述热发声膜322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形成一非平面发声装置30。所述发声装置30可根据需要制成任意形状和尺寸的发声装置,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30包括四个第一电极324a和四个第二电极324b。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交替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324a和第二电极324b位于同一平面内。
另外,所述导电片328a,328b远离电极支撑结构326的表面可进一步设置一绝缘层(图未示)。所述绝缘层的设置可使所述发声装置30整体处于电绝缘状态,使用时更加安全。
请参阅图8至图9,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40,该发声装置40包括一热发声膜422、至少一第一电极424a、至少一第二电极424b、一电极支撑结构426、一第一导电片428a、一第二导电片428b、两个板状保护结构44、两个导电触片46以及一外框48。所述热发声膜422与所述第一电极424a和第二电极424b电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电极424a和第二电极424b固定。所述热发声膜422、至少一第一电极424a、至少一第二电极424b以及电极支撑结构426组成一发声单元42。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40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30的区别在于,所述发声装置40包括进一步包括两个导电触片46以及一外框48。所述外框48将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44更好地固定在所述发声单元42两侧。所述导电触片46固定在所述外框48上并通过所述导线(图未示)与所述第一电极424a和第二电极424b电连接。所述导电触片46可输入信号到所述热发声膜422,所述热发声膜422接受该信号,发出声波。
所述外框48可具有一第一封装框482和一第二封装框484。所述第一封装框482和第二封装框484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均具有四个首尾相连的边框486,所述边框486围设成一开口,该开口呈方形设置。每一边框486呈矩形板状。所述四个边框486在靠近其开口处背向板状保护结构44凹陷形成一承接部488,以承接所述板状保护结构44。每一承接部488与其所在边框486形成台阶状。所述一第一封装框482与第二封装框484可以通过螺栓、粘结剂、铆接或任何可以固定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封装框482和第二封装框484由绝缘材料制作,该绝缘材料包括玻璃、陶瓷、树脂、木质材料、石英、塑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装框482和第二封装框484为方形塑胶框。所述第一封装框482和第二封装框484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所述发声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所述发声装置由板状保护结构和热发声膜组成,热发声膜设置在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之间,板状保护结构可对热发声膜起保护作用,使热发声膜不易遭受外力破坏。其二,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故由碳纳米管组成的碳纳米管结构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从而有利于制备各种形状、尺寸的热发声膜,进而有利于制备各种形状、尺寸的发声装置,从而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可发声的装置中,如音响、手机、MP3、MP4、电视、计算机等电子领域及其它发声装置中。其三,所述板状保护结构可为多孔结构,故该板状保护结构不会影响所述热发声膜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进而不会影响所述热发声膜的发声效果。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
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开设置;以及
一热发声膜,该热发声膜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两个板状保护结构,该板状保护结构设置在所述热发声膜相对的两侧,所述板状保护结构包括多个通孔,所述每个板状保护结构的多个通孔总面积占该板状保护结构的面积的百分比在20%至99%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保护结构夹持并固定所述热发声膜在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板状保护结构的多个通孔总面积占该板状保护结构的面积的百分比在30%至80%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保护结构的材料包括金属或塑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封装结构连接于所述两个板状保护结构之间,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暴露于该板状保护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所述封装结构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发声膜设置在所述板状保护结构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所述板状保护结构固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电极支撑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固定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可为两相互平行的条状结构或一框状结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的材料包括金刚石、玻璃、木质材料、石英、塑胶、树脂及金属中的一种。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保护结构通过卡扣或螺栓固定设置在于所述电极支撑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外框,该外框将所述板状保护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热发声膜两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发声膜包括至少一碳纳米膜。
15.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
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开设置;以及
一热发声膜,该热发声膜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两个多孔板状保护结构设置在所述热发声膜相对的两侧,所述板状保护结构包括多个通孔,所述每个板状保护结构的多个通孔总面积占该板状保护结构的面积的百分比在30%至80%之间。
CN 200810191734 2008-12-30 2008-12-30 发声装置 Active CN1017719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191734 CN101771916B (zh) 2008-12-30 2008-12-30 发声装置
US12/655,398 US8325947B2 (en) 2008-12-30 2009-12-30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661,149 US8345896B2 (en) 2008-12-30 2010-03-11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661,108 US8306246B2 (en) 2008-12-30 2010-03-11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661,132 US8311244B2 (en) 2008-12-30 2010-03-11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661,109 US8300856B2 (en) 2008-12-30 2010-03-11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661,106 US8315414B2 (en) 2008-12-30 2010-03-11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661,148 US8315415B2 (en) 2008-12-30 2010-03-11 Speaker
US12/661,925 US8238586B2 (en) 2008-12-30 2010-03-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756,872 US8325949B2 (en) 2008-12-30 2010-04-08 Thermoacoust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191734 CN101771916B (zh) 2008-12-30 2008-12-30 发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1916A CN101771916A (zh) 2010-07-07
CN101771916B true CN101771916B (zh) 2013-01-09

Family

ID=42504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91734 Active CN101771916B (zh) 2008-12-30 2008-12-30 发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719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1838B (zh) * 2017-04-18 2021-06-29 黄礼范 一种声学材料结构及其与声辐射结构的组装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5108B1 (en) * 1999-02-19 2002-09-0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iezoelectric acoustic component
EP1333508A2 (en) * 2002-02-05 2003-08-06 Fuji Xerox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arbon nanotube device and carbon nanotube device
CN101204119A (zh) * 2005-06-24 2008-06-1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声换能器
CN101314464A (zh) * 2007-06-01 2008-12-03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1715155A (zh) * 2008-10-08 2010-05-26 清华大学 耳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5108B1 (en) * 1999-02-19 2002-09-0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iezoelectric acoustic component
EP1333508A2 (en) * 2002-02-05 2003-08-06 Fuji Xerox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arbon nanotube device and carbon nanotube device
CN101204119A (zh) * 2005-06-24 2008-06-1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声换能器
CN101314464A (zh) * 2007-06-01 2008-12-03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1715155A (zh) * 2008-10-08 2010-05-26 清华大学 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1916A (zh) 201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6246B2 (en) Thermoacoustic device
Xiao et al. Flexible, stretchable, transparent carbon nanotube thin film loudspeakers
CN102006542B (zh) 发声装置
CN106131761A (zh) 热致发声装置
Bobinger et al. Solution-processing of copper nanowires for transparent heaters and thermo-acoustic loudspeakers
JP2012205198A (ja) 熱音響装置
CN101771922B (zh) 发声装置
CN101783996B (zh) 热致发声装置
CN101771916B (zh) 发声装置
CN101783994B (zh) 热致发声装置
CN103905963A (zh) 热致发声装置
CN101771921A (zh) 发声装置
CN101771917B (zh) 发声装置
TWI380283B (en) Acoustic generator for ultrasound
TWI379286B (en) Acoustic device
CN102026079B (zh) 发声装置
CN103841480A (zh) 耳机
TWI373760B (en) Acoustic device
TWI411314B (zh) 熱致發聲裝置
TWI375946B (en) Acoustic device
CN204316706U (zh) 热致发声耳机
TWI376679B (en) Acoustic device
CN101771919A (zh) 发声装置
CN103987008B (zh) 发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