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7899A - 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7899A
CN101767899A CN200810192990A CN200810192990A CN101767899A CN 101767899 A CN101767899 A CN 101767899A CN 200810192990 A CN200810192990 A CN 200810192990A CN 200810192990 A CN200810192990 A CN 200810192990A CN 101767899 A CN101767899 A CN 101767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tank
sewage
biochemistry
aeration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92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水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810192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6789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767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7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它由七个并列且相连通的池单元组合而成,它们分别是:调节池、1号生化池、2号生化池、3号生化池、4号生化池、回程池和排放池;在七个池单元中,分别置入微生物、木质生物载体和表面布满曝气微孔且距槽底有一定距离的曝气管,木质生物载体配合曝气定向流场,在池内形成不同区域的堆积,使各池中形成同大自然微生物能共存共生的模拟自然环境区域,即厌氧、缺氧、好氧区,这样就快速分解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彻底地消除了剩余有机污泥现象,有效的将有机物质做到充分发酵、分解、消化,使整个处理装置不产生臭味,不滋生蚊蝇,将污水净化成无臭无味的净水,彻底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该装置构思科学,结构合理,宜于推广。

Description

污水处理装置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彻底消除污水处理池内的有机物和有机生物污泥,并消除整个装置臭味以达到污水净化效果的污水处理装置。属环保设备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在生活污水、食品制造业污水,餐饮业污水,畜养业污水等方面的污水处理装置,均以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为主,然而,此处理方式却会造成剩余有机污泥产生,而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一般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经过传统的污水装置处理后,容易产生恶臭。恶臭容易造成蚊蝇病菌的滋生,危害人体健康。
传统的污水处理过程见图1
有机污泥处理工艺见图2
在传统污水处理中,污水首先进入放置有格栅的池中预处理再进入沉砂池或调节池中,然后通过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旋转生物盘法、曝气氧化圹法、硝化脱水处理法等生物处理法来治理污水,再经过混凝沉淀法、气浮隔油法、砂滤法、活性碳吸附法等物理化学方法来处理污水,达标后再排放。有机污泥的处置,需经硝化、浓缩、脱水、干燥等工艺实施,最终合法掩埋处理。
传统污水处理缺点例举如下:
1、工艺繁杂,工序麻烦,效果不佳;
2、传统工艺分解效率低,处理不彻底,故无法完全消除污水池中的有机污泥,不仅必须在一定期间后另作消除处理,费时费工又不经济之外,更将产生恶臭,严重影响环境卫生。
3、因各水池中是采用污泥沉淀处理方式,所以各进出水口位置必须不在同一水位高度上,因而施工时常受到地形限制,而无法施工或施工困难。
(三)发明内容:
1目的: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能彻底消除污水处理池内的有机物和有机生物污泥,并消除整个装置臭味以达到污水净化的效果。
2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它由组合式污水处理池组成;所述组合式污水处理池,是由七个并列且相连通的池单元组合而成,根据污水流动顺序它们分别是:调节池、1号生化池、2号生化池、3号生化池、4号生化池、回程池和排放池;所述调节池,是第一个污水接收池,该池左上端设置污水进水口和截留较大漂浮物的格栅,该池下部设置一台输送污水的提升泵和曝气管;所述1号生化池与调节池内提升泵的出水管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和曝气管;所述木质生物载体是用天然木料经过机械加工成一定的尺寸和形状而制成,主要为微生物提供寄宿空间,木质生物载体一次性投加,不需要更换;该1号生化池是在发酵的环境下,将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并对低分子有机物进行降解,因此,病毒及有害细菌在该池环境下难以生存,有毒及易产生气体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整个处理过程无毒无异味;所述2号生化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1号生化池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和曝气管,在该池投加液体微生物制剂,建立起特殊环境,发酵物质及有害细菌在此池中被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进一步得到降解;所述3号生化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2号生化池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和曝气管,在该池中微生物将污水中的腐化物和死亡的菌类吞食,彻底消化分解成CO2和H2O,最终使系统无污泥外排;所述4号生化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3号生化池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和曝气管,在该池中利用微生物繁衍所形成的复合多种酵素酶,将有机、无机的单元大分子体进行更稳定无害的离子化,从而使污水更进一步得到净化;所述回程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4号生化池相连通,该池下部设置一个微生物储存斗和一台回流泵,利用回流泵将储存斗内的微生物提升至调节池格栅处,以利于重新处理污水;所述排放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回程池相连通,该排放池底部设置曝气管,该池右端设置污水排放口,经过上述各池的处理,污水变成净水,从排放口流走。所述微生物制剂,取材于大自然环境中的菌群(市场购置),它具有将有害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的无机物的能力,本装置主要就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污染物。依照上述4个生化池池体容积大小,取预定数量将微生物分别投放于每个池体中,该装置正常运行时,微生物可以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源,在4个生化池中不断繁衍生长。所述曝气管,设置在上述有关处理池中,该曝气管表面布满曝气微孔,它通过阀门、风管与鼓风机相连,利用鼓风机提供的新鲜空气,一方面供微生物存活所需,另一方面也对污水起搅拌和加速运转作用。该曝气管架设在距上述处理池池底面有一预定高度的位置上,木质生物载体配合曝气定向流场,在池体内形成不同区域的堆积(即如图3本发明结构示意图),保证池内不断的有厌氧/缺氧/好氧状态循环,以形成不同曝气量的环境区域,以适应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氧气供需量,有助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工作,创造共存共生的微生物环境,最终将污水净化成无臭、无味的净水而排出,以确保生活环境质量良好,减少环境污染。
本装置构成的环境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各处理池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构成的较长食物链,它宿居于木质生物载体上,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当接触污水后,微生物很快由休眠状态转向活跃状态,污水中有机物质在很短的时间内(约10~30分钟)被吸附到菌体上,可溶性物质直接透入细胞膜内,进入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使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简单无机物,同时产生能量。微生物利用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和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细胞物质,使菌体大量繁殖。微生物不断进行生物氧化,使环境中有机物不断减少,从而污水得到净化。
3优点及效果:
在组合式污水处理池中,分别置入微生物和表面布满曝气微孔且距槽底有一定距离的曝气管,木质生物载体配合曝气定向流场,在池体内形成不同区域的堆积(即如图3本发明结构示意图),使各池中形成各种大自然微生物均能共存共生的模拟自然环境区域,即厌氧、缺氧、好氧区,快速分解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彻底地消除了剩余有机污泥现象,有效的将有机物质做到充分发酵、分解及消化,使整个处理装置不产生臭味,不滋生蚊蝇,将污水净化成无臭无味的净水,彻底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该装置构思科学,结构合理,宜于推广。
(四)附图说明:
图1传统污水处理装置方框示意图
图2传统污水处理有机污泥处理方框示意图
图3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1调节池  2 1号生化池  3 2号生化池  4 3号生化池
54号生化池  6回程池  7排放池  8鼓风机
9木质生物载体  10提升泵  11回流泵  12曝气管
13格栅  14等高连通H管  15储存斗  16水管
17污水进水口  18污水排放口  19风管  20阀门
图3中
Figure G2008101929908D0000041
污水流动方向
Figure G2008101929908D0000042
空气流动方向
(五)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3所示,本发明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它由组合式污水处理池组成;所述组合式污水处理池,是由七个并列且相连通的池单元组合而成,根据污水流动顺序它们分别是:调节池1、1号生化池2、2号生化池3、3号生化池4、4号生化池5、回程池6和排放池7;所述调节池1,是第一个污水接收池,该池左上端设置污水进水口17和截留较大漂浮物的格栅13,该池下部设置一台输送污水的提升泵10和曝气管12;所述1号生化池2,通过等高连通H管14与调节池1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9和曝气管12;所述木质生物载体9是用天然木料经过机械加工成一定的尺寸和形状而制成,主要为微生物提供寄宿空间,木质生物载体9一次性投加,不需要更换;该1号生化池2是在发酵的环境下,将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并对低分子有机物进行降解,因此,病毒及有害细菌在该池环境下难以生存,有毒及易产生气体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整个处理过程无毒无异味;所述2号生化池3,通过等高连通H管14与1号生化池2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9和曝气管12,在该池投加一些液体微生物制剂,建立起特殊环境,发酵物质及有害细菌在此池中被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进一步得到降解;所述3号生化池4,通过等高连通H管14与2号生化池3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9和曝气管12,在该池中微生物将污水中的腐化物和死亡的菌类吞食,彻底消化分解成CO2和H2O,最终使系统无污泥外排;所述4号生化池5,通过等高连通H管14与3号生化池4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9和曝气管12,在该池中利用微生物繁衍所形成的复合多种酵素酶,将有机、无机的单元大分子体进行更稳定无害的离子化,从而使污水更进一步得到净化;所述回程池6,通过等高连通H管14与4号生化池5相连通,该池下部设置一个微生物储存斗15和一台回流泵11;从4号生化池5流进的水流由于重力的作用,在回程池6进行固液分离,固相微生物经回流泵11和水管16被输送到调节池1的格栅13处,重新处理污水,资源得到回收利用;所述排放池7,通过等高连通H管14与回程池6相连通,该排放池底部设置曝气管12,该池右端设置污水排放口18,经过上述各池的处理,污水变成净水,从污水排放口18流走。微生物,取材于大自然环境中的菌群,它具有将有害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的无机物的能力,本装置主要就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污染物。依照上述4个生化池池体容积大小,取预定数量将微生物分别投放于每个池体中,该装置正常运行时,微生物可以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源,在4个生化池中不断繁衍生长。所述曝气管12,设置在上述有关处理池中,该管表面布满曝气微孔,它通过阀门20、风管19与鼓风机8相连,利用鼓风机8提供的新鲜空气,一方面供微生物存活所需,另一方面也对污水起搅拌和加速运转作用。该曝气管12架设在距上述处理池池底面有一预定高度的位置上,木质生物载体9配合曝气定向流场,在池体内形成不同区域的堆积(即如图3本发明结构示意图),使池内不断的有厌氧/缺氧/好氧状态循环,以形成不同曝气量的环境区域,以适应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氧气供需量,有助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工作,创造共存共生的微生物环境,最终将污水净化成无臭、无味的净水而排出,以确保生活环境质量良好,减少环境污染。

Claims (1)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组合式污水处理池组成;所述组合式污水处理池,是由七个并列且相连通的池单元组合而成,根据污水流动顺序它们分别是:调节池、1号生化池、2号生化池、3号生化池、4号生化池、回程池和排放池;
所述调节池,是第一个污水接收池,该池左上端设置污水进水口和截留较大漂浮物的格栅,该池下部设置一台提升泵和曝气管,泵的出口通往1号生化池;
所述1号生化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调节池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和曝气管;所述木质生物载体是用天然木料经过机械加工成一定的尺寸和形状而制成,主要为微生物提供寄宿空间,木质生物载体一次性投加,不需要更换;所述曝气管,其表面布满曝气微孔,它通过阀门、风管与鼓风机相连;该曝气管架设在距上述处理池池底面有一预定高度的位置上,以形成不同曝气量的环境区域;
所述2号生化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1号生化池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和曝气管;
所述3号生化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2号生化池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和曝气管;
所述4号生化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3号生化池相连通,该池内设置有木质生物载体和曝气管;
所述回程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4号生化池相连通,该池下部设置一个微生物储存斗和一台回流泵,回流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调节池连通;
所述排放池,是通过等高H管与回程池相连通,该排放池底部设置曝气管,该池右端设置污水排放口。
CN200810192990A 2008-12-31 2008-12-31 污水处理装置 Pending CN1017678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92990A CN101767899A (zh) 2008-12-31 2008-12-31 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92990A CN101767899A (zh) 2008-12-31 2008-12-31 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7899A true CN101767899A (zh) 2010-07-07

Family

ID=42501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2990A Pending CN101767899A (zh) 2008-12-31 2008-12-31 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6789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2961A (zh) * 2011-09-02 2012-06-20 天津冠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载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92471A (zh) * 2019-04-09 2019-08-06 湖北汇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CN112723556A (zh) * 2020-12-02 2021-04-30 湖北汇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装置的搭建方法
EP3919447A3 (en) * 2020-06-03 2022-02-09 Hubei Huino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Automatic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biological carrier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2961A (zh) * 2011-09-02 2012-06-20 天津冠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载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02961B (zh) * 2011-09-02 2014-03-19 天津冠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载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92471A (zh) * 2019-04-09 2019-08-06 湖北汇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EP3919447A3 (en) * 2020-06-03 2022-02-09 Hubei Huino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Automatic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biological carrier
GB2599194A (en) * 2020-06-03 2022-03-30 Hubei Huinong Biological Tech Co Ltd Automatic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biological carrier
CN112723556A (zh) * 2020-12-02 2021-04-30 湖北汇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装置的搭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8908C (zh) 一种无污泥排放的污水深度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2351378B (zh) 人工湿地农村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8432685B (zh) 高负荷水产养殖的水环境调控和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1475288A (zh) 水产养殖水循环过滤系统
CN202297322U (zh) 一种生物强化高效活性污泥原位减量化装置
CN103183447A (zh) 猪场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06915867B (zh) 养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及其处理副产品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5398371U (zh) 一种农村小型化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8086427A (zh) 泡沫封堵微生物降解环保厕所
CN101624253A (zh) 高效复合酶污水处理工艺及装置
WO2010075641A1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202658051U (zh) 一种养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
CN101767899A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103395882A (zh) 一种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JP2006212612A (ja) 複合微生物体系の複合微生物動態系解析における複合発酵法を用いた養豚糞尿分解消失処理方法
CN203048728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206188598U (zh) 一种集约化养猪废水处理设备
CN212713145U (zh) 一种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处理系统
CN211896271U (zh) 一种用于小型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的一体化设备
CN101323496B (zh) 规模猪场污水处理方法及其集成型装备
CN101348308B (zh) 集镇污水混合处理工艺
CN1328974A (zh) 处理粪尿、厨房污水及生活污水的装置及方法
CN209835886U (zh) 一种农村厕所粪水和生活废水达标处理的改型化粪池
CN1328192C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综合处理方法
CN208577510U (zh) 一种微动力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