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4420B -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4420B
CN101764420B CN2009102642276A CN200910264227A CN101764420B CN 101764420 B CN101764420 B CN 101764420B CN 2009102642276 A CN2009102642276 A CN 2009102642276A CN 200910264227 A CN200910264227 A CN 200910264227A CN 101764420 B CN101764420 B CN 101764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field
power supply
type secondary
field typ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642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4420A (zh
Inventor
郭建国
郭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26422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644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64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4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4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4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若干电场型二次电池组成电池组,电池组与微处理器电量采集与充放电电场控制单元连接,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所述微处理器电量采集与充放电电场控制电路采集多个串连的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压、温度,并控制电场型二次电池快速充电时的电场电压;若干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通过I2C通讯总线相互连接,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采用带I2C通信接口、CAN通信接口的微处理器管理控制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的微处理器通过CAN现场总线接口与中央电控系统连接。

Description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的充电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场型二次电池与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采用的动力二次电池主要有锂电池和高铁电池。而相对应的二次电池组智能管理系统是解决锂电池或高铁电池组均衡充电管理的装置。传统的锂电池和高铁电池存在缺点主要是:电池内部导电性差、离子扩散速度慢,高倍率充放电时,实际比容量低。而锂电池和高铁电池都存在低温性能差,一般情况下,对于单只电芯而言,其0℃时的容量保持率约60~70%,-10℃时为40~55%,-20℃时为20~40%,这样的低温性能显然不能满足动力电源的使用要求。所以传统的锂电池和高铁电池组智能管理系统是一种低速的二次电池组充电管理装置。由于传统的锂电池和高铁电池组无法实现有效的快速充电均衡管理的技术瓶颈,使得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一次充电时间在8小时左右,影响了电动汽车市场推广与使用。
为了克服现有锂电池与高铁电池内部导电性差、低温性能差,并且无法提高快速充放电特性。专利号为200910032914.5的中国发明专利提出一种内置可控电场的二次电池及其快速充放电装置,该装置的技术方案是:电场型二次电池内,在离子交换隔膜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该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均设置在电解质中,所述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分别与电池的正极、负极连接,在该电场型二次电池中设置有一个内置电隔离的电场极板对,该电场极板对中的A极板设置在所述正极材料板的外侧,并与该正极材料板绝缘;该电场极板对中的B极板设置在所述负极材料板的外侧,并与该负极材料板绝缘;电场极板对中的A极板与电场极板对中的B极板分别与电场A极与电场B极端子相连。
电场型二次电池是指一种可控电场的二次电池,电场型二次电池与传统的二次电池最大不同在于,电场型二次电池本身有正、负输出电极端子外,还有一对输入电场电源电压的电场A极与电场B极端子,所以电场型二次电池本身有4个接线端子。电场型二次电池通过电场电源电压控制,能够有效提高电池内部导电性及低温特性,从而使电池的放电能较长时间地维持在较高电位水平,并在充电时明显缩短充电时间。电场型二次电池可以采用锂电池或高铁电池,也可以采用镍氢(Ni-HM)电池。二次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系列中锂电池正极材料可以采用LiCoO2、LiMn2O4、LiNiO2、LiFePO4、LiFeMnPO4、LiFeYPO4等系列,而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或钛酸盐。高铁电池正极采用高铁酸盐K2FeO4、BaFeO4等系列、负极材料可以是锌、铝、铁、镉或镁。镍氢(Ni-HM)电池正极采用氢氧化镍,负极采用由贮氢材料作为活性物质的氢化物电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电场型二次电池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是: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包括若干电场型二次电池,每个电场型二次电池中,在离子交换隔膜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该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均设置在电解质中,所述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分别与电池的正极、负极端子连接,在所述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外侧分别设有电场极板对,正极材料与电场A极板之间电绝缘,负极材料与电场B极板之间电绝缘;其特征是,若干电场型二次电池组成电池组,电池组与微处理器电量采集与充放电电场控制单元连接,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Battery Control Unit),其中,所述微处理器电量采集与充放电电场控制电路,采用多路A/D转换及I2C通信接口的微处理器为核心电路,用于采集多个串连的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压、温度,并控制电场型二次电池快速充电时的电场电压;若干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通过I2C通讯总线相互连接,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Energy Control Unit);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采用带I2C通信接口、CAN通信接口的微处理器管理控制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的微处理器通过CAN现场总线接口与中央电控系统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Battery Control Unit),是采用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路,采集多个串连的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压、温度,以及控制快速充电时,电场电压的控制。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通过I2C(也可用I2C表示)通讯总线与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Energy Control Unit)中微处理器I2C接口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具体地说:本发明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装置,其结构主要由:电场极板A、正极材料、离子交换隔膜、电解质、负极材料、电场极板B所组成,其中电场极板A、电场极板B在电气连接有电场A极与电场B极端子,组成电场A极与电场B极双端子的电场型二次电池装置。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装置,也可形成单电场A极的电场型二次电池装置与单电场B极的电场型二次电池装置,称之为:电场A极二次电池与电场B极二次电池。
本发明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快速充放电原理,在电路原理有三种形式,电场型二次电池充放电方式;电场A极二次电池充放电方式;电场B极二次电池充放电方式;其充放电电路原理图中K2为双联开关,K1为单联开关,并且K1、K2开关同步切换;V1为电场电源,V2为充电电源,V1与V2电源相互隔离;电路中R为负载。当K1、K2开关同步切换到充电状态,此时电场电源的正极连接电场极板A,电场电源的负极连接电场极板B,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的电场方向与充电电源的电场方向相同;当K1、K2开关同步切换到放电状态,此时电场电源的正极连接电场极板B,电场电源的负极连接电场极板A,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的电场方向与电池自身放电的内电场方向相同;电场型二次电池快速充放电电路原理,参看附图2中图2A。由于电场极板A、电场极板B与二次电池内部是电隔离,同理可知,电场A极二次电池与电场B极二次电池快速充放电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结构内部,是由多个串联电场型二次电池、微处理器电量采集与电池充电电场控制电路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的外部有电池正、负极输出端;外电场电源正、负端子接口;I2C通讯总线接口。本实施例的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结构内部由4个电场型二次电池串联;输出端正、负极电压为4倍电场型二次电池电压;外电场电源正、负端子接口,是充电时电场电源的接口;I2C通讯总线接口是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相互连接的的通信接口。
本发明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结构,是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通过串并联的形式组成(能源控制模块ECU结构中最多不超过125个控制单元BCU,可以管理电场型二次电池数为125×4);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微处理器I2C通讯总线接口与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的I2C通讯总线接口连接,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有快速充电电场电源,电场电源的正、负极,相对应连接到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的电场电源接口;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微处理器的CAN现场总线接口与中央电控系统连接,形成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也就是说,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通过CAN Bus与汽车中央电控系统连接称之为:电动汽车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结构,也可以由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串联或并联,并通过CAN现场总线接口与其它领域应用的中央电控系统连接,形成其它领域使用的超大型储能电堆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中央电控系统可以管理控制大于127个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总体可管理电场型二次电池数大于127×(125×4)=63500个。
附图说明
图1A本发明电场型二次电池结构图;
图1B本发明电场A极二次电池结构图;
图1C本发明电场B极二次电池结构图;
图2A本发明电场型二次电池充放电电路原理图
图2B本发明电场A极二次电池充放电电路原理图
图2C本发明电场B极二次电池充放电电路原理图
图3本发明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结构图;
图4本发明电动汽车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系统框图;
图5本发明多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组成电堆系统框图;
图6本发明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图;
图7本发明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电路原理图;
图8本发明电场A极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图;
图9本发明电场B极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电场型二次电池装置,其结构主要由:电场极板A、正极材料、离子交换隔膜、电解质、负极材料、电场极板B所组成,其中电场极板A、电场极板B在电气连接有电场A极与电场B极端子,参看附图1中图1A所示。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装置,也可形成电场A极二次电池装置与电场B极二次电池装置,参看附图1中图1B、1C所示。
参照图1中图1A所示,一种电场型二次电池结构是由:电场电极板A 1.1、绝缘层A 1.2、正极材料板1.3、负极材料板1.4、电场电极板B 1.5、绝缘层B1.6、离子交换隔膜1.7、电解质1.8所组成的结构。其中绝缘层A 1.2、绝缘层B 1.6材料中间包袱有电场电极板A 1.1、电场电极板B 1.5,而电场电极板A1.1、电场电极板B 1.5与电池的正极材料板与负极材料板,以及电解质1.8形成电隔离。
参照图1中图1B所示,一种电场A极二次电池结构是由:电场电极板A1.1、绝缘层A 1.2、正极材料板1.3、负极材料板1.4、离子交换隔膜1.7、电解质1.8所组成的结构。其中绝缘层A 1.2材料中间包袱有电场电极板A 1.1,而电场电极板A 1.1与电池的正极材料板与电解质1.8形成电隔离。
参照图1中图1C所示,一种电场B极二次电池结构是由:正极材料板1.3、负极材料板1.4、电场电极板B 1.5、绝缘层B 1.6、离子交换隔膜1.7、电解质1.8所组成的结构。其中绝缘层B 1.6材料中间包袱有电场电极板B1.5,而电场电极板B 1.5与电池的负极材料板与电解质1.8形成电隔离。电场型二次电池结构中,选择锂电池,其正极材料可以采用LiCoO2、LiMn2O4、LiNiO2、LiFePO4、LiFeMnPO4、LiFeYPO4等系列,而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或钛酸盐。选择高铁电池,其正极可以采用高铁酸盐K2FeO4、BaFeO4等系列、负极材料可以是锌、铝、铁、镉或镁。选择镍氢(Ni-HM)电池,其正极材料可以采用氢氧化镍,负极采用贮氢材料作为活性物质的氢化物电极。
电场型二次电池快速充放电原理,在电路原理有三种形式,电场型二次电池充放电方式;电场A极二次电池充放电方式;电场B极二次电池充放电方式;其充放电电路原理图中K2为双联开关,K1为单联开关,并且K1、K2开关同步切换;V1为电场电源,V2为充电电源,V1与V2电源相互隔离;电路中R为负载。当K1、K2开关同步切换到充电状态,此时电场电源的正极连接电场极板A,电场电源的负极连接电场极板B,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的电场方向与充电电源的电场方向相同;当K1、K2开关同步切换到放电状态,此时电场电源的正极连接电场极板B,电场电源的负极连接电场极板A,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的电场方向与电池自身放电的内电场方向相同;电场型二次电池快速充放电电路原理,参看附图2中图2A。由于电场极板A、电场极板B与二次电池内部是电隔离,同理,电场A极二次电池与电场B极二次电池快速充放电方式,参看附图2中图2B、2C所示。
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结构,是由多个单体电场型二次电池、微处理器电量采集与电池充电电场控制电路组成。本实施例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内部共有4个电场型二次电池串联,控制单元BCU的外部有电池正、负极输出端;外电场电源接口、I2C通讯总线接口,其结构框图,参看附图3所示。
电动汽车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系统框图,参看附图4所示。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结构,是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通过串并联的形式组成(能源控制模块ECU结构中最多不超过125个控制单元BCU,可以管理电场型二次电池数为125×4);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微处理器I2C通讯总线接口与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的I2C通讯总线接口连接,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有快速充电电场电源,电场电源的正、负极,相对应连接到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的电场电源接口;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微处理器的CAN现场总线接口与中央电控系统连接,形成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通过CAN Bus与汽车中央电控系统连接称之为:电动汽车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结构,也可以由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串联或并联,并通过CAN现场总线接口与其它领域应用的中央电控系统连接,形成其它领域使用的超大型储能电堆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中央电控系统可以管理控制大于127个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总体可管理电场型二次电池数大于127×(125×4)=63500个。,其多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组成电堆系统框图,参看附图5所示。
参照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图:是由3大电路部份组成。电路部分1主要由:稳压电路U1;隔离式DC/DC转换器U2;光藕合器T1、T3、T5、T7;场效应开关管T2、T4、T6、T8;电阻R1-R8;电容C1-C7;电容CA4所组成。其中稳压电路U1是提供5V的稳压工作电压的三端稳压器。隔离式DC/DC转换器U2是将外电场电压转换成相互隔离的5组直流输出电源,并且该5组输出电源也相互隔离,每组输出电压≥2EA,EA为电场型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其中有4组电场电源与1组电路工作电源。光藕合器T1、T3、T5、T7;场效应开关管T2、T4、T6、T8;电阻R1-R8;组成4组光隔离电场电源开关电路,每组电场电源对应连接4个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场A极与电场B极,4组电场电源分别标示为:V1B、V1A;V2B、V2A;V3B、V3A;V4B、V4A,对应接入电场型二次电池EA1的电场B极、电场A极;EA2的电场B极、电场A极;EA3的电场B极、电场A极;EA4的电场B极、电场A极。在微处理器控制端PC0、PC1、PD0、PA4为低电平时,4组光隔离电场电源开关电路中场效应电场电源开关导通,电场电压加到二次电池EA1、EA2、EA3、EA4的电场极A、B端,此时电场极A、B端对应电场电压正极与负极,形成快速充电状态。
电路部分2主要由:4组电场型二次电池,温度传感器、电压分压器与过充电控制电路所组成,也可以表示为4组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电路。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1电路由:电场型二次电池EA1、温度传感器IC1、电压分压器RY1、RX1
Figure G2009102642276D00091
光藕合器T1-1与场效应开关管T1-2组成光隔离开关、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1-1、电容C1-2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2电路由:电场型二次电池EA2、温度传感器IC2、电压分压器RY2、RX2
Figure G2009102642276D00092
光藕合器T2-1与场效应开关管T2-2组成光隔离开关、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2-1、电容C2-2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3电路由:电场型二次电池EA3、温度传感器IC3、电压分压器RY3、RX3
Figure G2009102642276D00093
光藕合器T3-1与场效应开关管T3-2组成光隔离开关、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3-1、电容C3-2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4电路由:电场型二次电池EA4、温度传感器IC4、电压分压器RY4、RX4
Figure G2009102642276D00094
光藕合器T4-1与场效应开关管T4-2组成光隔离开关、电阻R4-1、电阻R4-2、电阻R4-3、电容C4-1、电容C4-2组成。4组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电路是串联连接。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1电路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端接微处理器A/D转换PB0端;二次电池电压分压器输出端接微处理器A/D转换PB1端;过充电控制电路输出端接微处理器I/O口PA0端,在过充电压时PA0端为低电平时,光隔离开关电路中场效应开关管T1-2导通,此时电阻R1-3为二次电池EA1的负载放电;电场型二次电池EA1的电场B极与电场A极分别连接电场电源的V1B与V1A。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2电路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端接微处理器A/D转换PB2端;二次电池电压分压器输出端接微处理器A/D转换PB3端;过充电控制电路输出端接微处理器I/O口PA1端,在过充电压时PA1端为低电平时,光隔离开关电路中场效应开关管T2-2导通,此时电阻R2-3为二次电池EA2的负载放电;电场型二次电池EA2的电场B极与电场A极分别连接电场电源的V2B与V2A。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3电路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端接微处理器A/D转换PB4端;二次电池电压分压器输出端接微处理器A/D转换PB5端;过充电控制电路输出端接微处理器I/O口PA2端,在过充电压时PA2端为低电平时,光隔离开关电路中场效应开关管T3-2导通,此时电阻R3-3为二次电池EA3的负载放电;电场型二次电池EA3的电场B极与电场A极分别连接电场电源的V3B与V3A。电场型二次电池子单元4电路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端接微处理器A/D转换PB6端;二次电池电压分压器输出端接微处理器A/D转换PB7端;过充电控制电路输出端接微处理器I/O口PA3端,在过充电压时PA3端为低电平时,光隔离开关电路中场效应开关管T4-2导通,此时电阻R4-3为二次电池EA4的负载放电;电场型二次电池EA4的电场B极与电场A极分别连接电场电源的V4B与V4A。
电路部分3主要由:微处理器ICA1、隔离式I2C通讯芯片ICA2、电阻RA1-RA6、电容CA1-CA6、晶振Z1组成。其中微处理器ICA1选择带I2C通讯接口与8通道10位A/D转换器的HT46R23微处理器,也可选择其它系列相适应的微处理器;电阻RA5与RA5、电容CA4与CA6组成微处理器的复位电路;隔离式I2C通讯芯片ICA2是双边独立供电隔离式I2C通讯芯片,本实施例选择ADUM1250或其它隔离式I2C通讯芯片。
本实施例一种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能够对4个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压、内部温度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对每个电场型二次电池进行欠压和过压监视与控制,并能对每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提供电场电压控制,进行快速充电方式的监控。
参照附图7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电路原理图:主要由微处理器ICB1、复位芯片ICB2、通讯光藕合隔离器ICB4与ICB5、CAN总线收发器ICB3、LCD显示驱动器ICB6、隔离DC/DC稳压器ICB7、三端稳压器ICB8、隔离DC/DC稳压器ICB9、4×4键盘JP、场效应开关管TB2与TB3、光藕合三极管TB1与TB4、电磁开关SW1、霍尔电流传感器HE、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 DY1-DYN组成的电场型二次电池组,以及外围电阻、电容等器件所组成。其中ICB1选择P8XC591系列微处理器,微处理器ICB1引脚40与引脚41是通过通讯光藕合隔离器ICB4与ICB5,CAN总线收发器ICB3,电阻RB14-RB17,电容CB8与CB9组成隔离式CAN通讯现场总线,隔离电源由隔离DC/DC稳压器ICB7提供;微处理器ICB1引脚2与引脚3是SCL与SDA引脚,相对应连接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 DY1-DYN的SCL1、SDA1通讯接口,组成微处理器ICB1为主机,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 DY1到DYN为从机的I2C总线,从机最大地址数为7位,主机可以管理控制127个地址从机;场效应开关管TB2、光藕合三极管TB1、电阻RB 12与RB 13组成外电场电源控制开关,外电场电源由电池E(12V或24V)提供,当微处理器ICB1引脚30为高电平时,场效应开关管TB2截止,反之,场效应开关管TB2导通提供外电场电源,外电场电源相对应并连到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 DY1到DYN的外电场电源正负端;场效应开关管TB3、光藕合三极管TB4、电磁开关SW1、电阻RB18-RB20、电容CB17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组电流过载与故障断路控制,当微处理器ICB1引脚1为高电平时,场效应开关管TB3截止,电磁开关SW1闭合,反之,场效应开关管TB3导通,电磁开关SW1开路;霍尔电流传感器HE、电阻RB21与电容CB18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组电流监测,信号输出端接微处理器的A/D转换器AD0通道;隔离DC/DC稳压器ICB9是将电池E与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电路电源相隔离;稳压器ICB8是提供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电路的电源;LCD显示驱动器ICB6的SCL与SDA端,是通过I2C总线相对应连接到处理器ICB1引脚2与引脚3的SCL与SDA端。
参照附图8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电场A极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图:该电路原理图中是选用电场A极二次电池EB1-EB4,每组电场电源正极端,相对应的连接二次电池EB1-EB4的电场A极,每组电场电源负极端,相对应的连接二次电池EB1-EB4的负极。电路其它部分与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相同。由于每组电场电源是独立隔离的电源,此时电场电源与二次电池自身电源,通过电场A极电隔离,所以电场电源与二次电池自身电源不构成电回路。
参照附图9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电场B极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图:该电路原理图中是选用电场B极二次电池EC1-EC4,每组电场电源负极端,相对应的连接二次电池EC1-EC4的电场B极,每组电场电源正极端,相对应的连接二次电池EC1-EC4的正极。电路其它部分与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路原理相同。由于每组电场电源是独立隔离的电源,此时电场电源与二次电池自身电源,通过电场B极电隔离,所以电场电源与二次电池自身电源不构成电回路。

Claims (5)

1.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包括若干电场型二次电池,每个电场型二次电池中,在离子交换隔膜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该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均设置在电解质中,所述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分别与电场型二次电池的正极、负极端子连接;其特征是,若干电场型二次电池组成电池组,电池组与微处理器电量采集与充放电电场控制单元连接,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其中,所述微处理器电量采集与充放电电场控制单元,采用多路A/D转换及I2C通信接口的微处理器为核心电路,用于采集多个串联的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压、温度,并控制电场型二次电池快速充电时的电场电压;若干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通过I2C通信总线相互连接,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采用带I2C通信接口、CAN现场总线接口的ECU微处理器管理控制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的ECU微处理器通过CAN现场总线接口与中央电控系统连接;
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中,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的外侧设有电场极板A,所述正极材料与电场A极板之间电绝缘,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源包括电场电源V1和充电电源V2,电场电源V1与充电电源V2相互隔离;所述电场电源V1的一极通过双刀双掷开关K2和电场极板A连接,所述电场电源V1的另一极通过双刀双掷开关K2和电池负极连接,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充电电源V2正极或负载R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负极和充电电源V2负极连接,充电电源V2的负极和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当单刀双掷开关K1、双刀双掷开关K2同步切换到充电状态,电场电源V1的正极连接电场极板A,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V1的电场方向与充电电源V2的电场方向相同,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充电电源V2正极连接;当单刀双掷开关K1、双刀双掷开关K2同步切换到放电状态,电场电源V1的正极连接电场型二次电池负极,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V1的电场方向与电池自身放电的内电场方向相同;或
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中,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负极的外侧设有电场极板B,所述负极材料与电场B极板之间电绝缘,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源包括电场电源V1和充电电源V2,电场电源V1与充电电源V2相互隔离;所述电场电源V1的一极通过双刀双掷开关K2和电场极板B连接,所述电场电源V1的另一极通过双刀双掷开关K2和电池正极连接,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充电电源V2正极或负载R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负极和充电电源V2负极连接,充电电源V2的负极和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当单刀双掷开关K1、双刀双掷开关K2开关同步切换到充电状态,电场电源V1的正极连接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充电电源V2正极连接,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的电场方向与充电电源的电场方向相同;当单刀双掷开关K1、双刀双掷开关K2同步切换到放电状态,电场电源的正极连接电场极板B,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的电场方向与电池自身放电的内电场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均衡管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若干电场型二次电池串联组成电池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均衡管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若干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之间串联或并联组成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中ECU微处理器I2C通信接口与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控制单元BCU的I2C通信接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均衡管理装置,其特征是,多个电场型二次电池组能源控制模块ECU串联或并联组成电所堆系统,通过CAN现场总线接口与中央电控系统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均衡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场型二次电池中,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和电场型二次电池负极的外侧分别设有电场极板A和电场极板B;电场型二次电池的电源包括电场电源V1和充电电源V2,电场电源V1与充电电源V2相互隔离;电场电源V1的一极通过双刀双掷开关K2和电场极板A连接,电场电源V1的另一极通过双刀双掷开关K2和电场极板B连接,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充电电源V2正极或电阻R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负极和充电电源V2负极连接,充电电源V2负极还和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
当单刀双掷开关K1、双刀双掷开关K2同步切换到充电状态,此时电场电源V1的正极连接电场极板A,电场电源V1的负极连接电场极板B,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充电电源V2正极连接,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的电场方向与充电电源的电场方向相同;
当单刀双掷开关K1、双刀双掷开关K2同步切换到放电状态,此时电场电源V1的正极连接电场极板B,电场电源V1的负极连接电场极板A,所述电场型二次电池正极通过单刀双掷开关K1选择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此时电场型二次电池内部电场电源的电场方向与电场型二次电池自身放电的内电场方向相同。
CN2009102642276A 2009-12-31 2009-12-31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Active CN101764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642276A CN101764420B (zh) 2009-12-31 2009-12-31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642276A CN101764420B (zh) 2009-12-31 2009-12-31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4420A CN101764420A (zh) 2010-06-30
CN101764420B true CN101764420B (zh) 2012-12-05

Family

ID=42495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642276A Active CN101764420B (zh) 2009-12-31 2009-12-31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644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3203762B3 (de) 2023-04-24 2024-10-2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ithium-Ionen-Batteriezel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7028B (zh) * 2010-07-06 2013-03-20 中山大学 动力电池组检测、评估及均衡充电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03427112A (zh) * 2013-08-22 2013-12-04 郭建国 可控电场效应充放电钠离子电池及其快速充电放电的方法
CN104377766A (zh) * 2014-11-18 2015-02-25 柳州市金旭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车用电池均衡装置
CN108736541B (zh) * 2015-07-31 2020-08-07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供电系统、供电控制方法及具有该供电系统的可移动平台
CN106385088A (zh) * 2016-11-24 2017-02-08 重庆雅讯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电压平衡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06684476B (zh) * 2017-02-22 2023-04-07 安徽师范大学 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
CN110994735B (zh) * 2019-12-23 2021-04-27 炬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充放电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3524A (zh) * 1998-04-02 2001-07-11 宝洁公司 带内置控制器的电池
CN1877473A (zh) * 2006-06-30 2006-12-13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WO2008117237A1 (en) * 2007-03-26 2008-10-02 The Gillette Company A battery with integrated voltage converter
CN101572324A (zh) * 2009-06-01 2009-11-04 郭建国 内置可控电场的二次电池及其快速充放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3524A (zh) * 1998-04-02 2001-07-11 宝洁公司 带内置控制器的电池
CN1877473A (zh) * 2006-06-30 2006-12-13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WO2008117237A1 (en) * 2007-03-26 2008-10-02 The Gillette Company A battery with integrated voltage converter
CN101572324A (zh) * 2009-06-01 2009-11-04 郭建国 内置可控电场的二次电池及其快速充放电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3203762B3 (de) 2023-04-24 2024-10-2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ithium-Ionen-Batteriezel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4420A (zh) 201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4420B (zh) 电场型二次电池组快速充电智能均衡管理装置
KR101485127B1 (ko) 무선 제어 방식의 배터리 에너지 저장장치
CN102005797B (zh) 锂离子动力电池主动式自管理充电装置
KR20150048038A (ko) 적은 수의 절연소자를 사용하여 2차 보호 신호 및 진단 신호를 전송할 수 있는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JP7418556B2 (ja) 充電方法、駆動用バッテリーのバッテリー管理システム及び充電ポスト
CN10537508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低温预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04977A (zh) 多电池电源系统
KR20120077482A (ko) 배터리 모듈의 균등 충전장치
EP4290648A1 (en)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nd charging control apparatus for battery system
CN101572324B (zh) 内置可控电场的二次电池及其快速充放电方法
CN111181224A (zh) 一种多节串联电池组用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CN111541287A (zh) 一种储能型锂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737010B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均衡效果评价系统及其方法
CN105186629A (zh) 电动汽车及其动力电池主动均衡系统
CN201975477U (zh) 一种多电压平台的锂离子电池组
JP2017505468A (ja) 入力コネクタと出力コネクタとを区分せずデイジーチェーン通信網を構成できる通信端末機
CN111525602A (zh) 储能系统及储能装置
CN116137940B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充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CN211701533U (zh) 一种多节串联电池组用充电系统
CN214755570U (zh) 一种锂电池并联充放电系统
CN106877456B (zh) 一种电动车电源系统
CN208257438U (zh) 多电池并联放电装置和系统
CN205039584U (zh) 电动汽车及其动力电池主动均衡系统
KR20150048005A (ko) 적은 수의 절연소자를 사용하여 2차 보호 신호 및 진단 신호를 전송할 수 있는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CN204794196U (zh) 电池组主动均衡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