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9524A -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 Google Patents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9524A
CN101719524A CN200910073334A CN200910073334A CN101719524A CN 101719524 A CN101719524 A CN 101719524A CN 200910073334 A CN200910073334 A CN 200910073334A CN 200910073334 A CN200910073334 A CN 200910073334A CN 101719524 A CN101719524 A CN 1017195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secondary lens
section
curve
ref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73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9524B (zh
Inventor
陈俊云
赵清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091007333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195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19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9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9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95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它涉及一种光伏聚光器,解决了现有技术的聚光倍数较低聚光器的存在的成本高、聚光倍数低的问题,聚光倍数较高的聚光器集光角窄、高宽比太大的问题,光伏聚光器由聚光器和太阳能电池组成,所述聚光器由主透镜和二次透镜组成,主透镜的上表面为平面,主透镜的下表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TIR区菲涅尔齿,另一部分为RR区,TIR区菲涅尔齿的一侧为折射面,另一侧为全内反射面,折射面与z轴夹角为φ,主透镜和二次透镜的材料折射率都为n,本发明获得的聚光器,可以达到1000倍左右聚光倍数,小于0.5的高宽比,大于1°的集光角,大于80%光学效率。本发明适用于应用聚光倍数较高光伏聚光器的场合和领域。

Description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聚光器。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系统中,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在整个系统成本中占很大比重。为了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最有效且快捷的方法是采用以有机玻璃为材料的聚光器将太阳光聚集到很小的太阳能电池表面。目前市场上应用的光伏聚光器按照聚光率可分为低倍聚光器(聚光倍数小于100)和高倍聚光器(聚光倍数大于100)。低倍聚光器是通过光学元件对光线的反射或折射达到汇聚太阳光的目的,可以实现宽集光角,但是低倍聚光致使收集太阳光的单位面积内太阳能电池的使用量仍然很大,不能大幅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高倍聚光器一般是通过菲涅耳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及二次均化器的折射实现对太阳光线的高倍聚光,目前技术成熟的高倍聚光器的聚光倍数在200-500。根据菲涅耳透镜的特点,更高倍数的聚光器存在高宽比太大的问题,不利于系统封装和市场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聚光倍数较低的聚光器存在成本高、聚光倍数低的问题,聚光倍数较高的聚光器集光角窄、高宽比太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它由聚光器和太阳能电池组成,所述聚光器由主透镜和二次透镜组成,主透镜和二次透镜为轴对称结构,主透镜的上表面为平面,主透镜的下表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TIR区,另一部分为RR区,所述RR区在所述TIR区的中心,所述TIR区共有N个TIR区菲涅尔齿,每个TIR区菲涅尔齿由折射面和全内反射面组成,每个TIR区菲涅尔齿的折射面与主透镜的对称轴的夹角均为
Figure G2009100733340D00011
主透镜和二次透镜的材料折射率都为n,所述二次透镜的轴截面的上表面由N段曲线组成,二次透镜的下表面为平面,二次透镜设置在主透镜的正下方,并且所述二次透镜与主透镜同轴,太阳能电池的聚光面紧贴二次透镜的下表面,并且所述二次透镜的对称轴穿过太阳能电池的聚光面的中心;
指定位于主透镜最外侧的TIR区菲涅尔齿为第一个齿,由外向内,依次为第二个齿、第三个齿……第N个齿,TIR区菲涅尔齿的形状和二次透镜的上表面的形状是由下述方法获得的:
二次透镜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一段曲线、以及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和折射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的形状是由下述方法获得的:
步骤一、根据公式Cg=Ai/Ao计算聚光器的几何聚光率Cg,其中Ai为主透镜的上表面的面积,Ao为太阳能电池聚光面的面积;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的公式确定几何聚光率Cg和集光角a1
步骤三、以太阳能电池的聚光面中心作为坐标原点,二次透镜的对称轴为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太阳能电池的聚光面与所述直角坐标系相交的两个边界点的坐标分别为R(r0,0)和R’(-r0,0);然后在所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中做如下操作;
首先,获得二次透镜的第一段曲线BC,执行步骤四和步骤五:
步骤四、在x轴负向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上选取边界点A,在x轴负向的二次透镜的第一段曲线上选取边界点B,根据点A、点B和点R’的坐标计算获得一段二次曲线,所述二次曲线为笛卡尔椭圆;
步骤五、根据由点A到点B边界光线E(-)的反射光线和由步骤四确定的一段二次曲线确定该段二次曲线的端点C,获得二次透镜的第一段曲线BC,其中光线E(-)与z轴成逆时针夹角a2
其次,获得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曲线AF,执行步骤六和步骤七:
步骤六、采用P-1个点将步骤五获得的第一段曲线BC平均分成P份,依次对于每个点,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反向追踪边界光线E(-),获得其在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上对应点的坐标,最终获得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上P-1个点的坐标;
步骤七、将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上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AF;
最后,获得第一个齿的折射面的直线段AH,执行步骤八:
步骤八、追踪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和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计算获得第一个齿的折射面的上端边界点H,根据所述折射面与z轴之间的夹角和边界点H、A,获得所述折射面的边界线AH,其中光线E(+)与z轴成顺时针夹角a2
二次透镜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二段曲线、以及第二个齿的全内反射面和折射面的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获得方法为:
步骤九、根据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上的全内反射面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确定二次透镜上的第一段曲线外的P-1个点的坐标,其中光线E(+)与z轴成顺时针夹角a2
步骤十、将步骤九获得的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CG,所述曲线CG即为二次透镜的第二段曲线;
步骤十一、从R’点反向追踪步骤十获得的第二段曲线CG的边界光线E(-),确定第二个齿的最低点A1,并且所述点A1在第一个齿的最高点F的边界光线E(+)反射和折射光线的上方;
步骤十二、将第二个齿视为第一个齿,重复执行步骤五至步骤八,获得第二个齿的全内反射面和折射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
二次透镜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i段曲线、以及第i个齿的全内反射面和折射面的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获得方法为,其中3≤i≤N:
步骤十三、根据第i-1个齿上的全内反射面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确定二次透镜上的第i段曲线上的P-1个点的坐标;
步骤十四、将步骤十三获得的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CG,所述曲线CG即为二次透镜的第i段曲线;
步骤十五、从R’点反向追踪第i-1个齿确定的CG段的边界光线E(+)和E(-),确定TIR区菲涅尔齿第i个齿的最低点Ai-1,并且所述点Ai-1的位置在第i-1个齿的最高点F的边界光线E(+)反射和折射光线的上方;
步骤十六、将第i个齿视为第一个齿,重复执行步骤五至步骤八,获得第i个齿的全内反射面、折射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和二次透镜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i段曲线;
第N个齿的折射面的曲线的末端与z轴不相交,RR区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获得方法为:
步骤十七、从点R’反向追踪二次透镜表面各点的折射光线,提取两次折射后的边界曲线E(+),根据光程相等原理计算获得RR区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上各点的坐标,然后将所述各点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直至z轴;
如果二次透镜的第N段曲线的末端与z轴相交,则二次透镜的上表面的形状确定;
如果二次透镜的第N段曲线的末端与z轴不相交,则根据所述第N段曲线上的点进行样条插值,将所述第N段曲线延伸至z轴。
本发明的光伏聚光器,可以达到1000倍左右聚光倍数,小于0.5的高宽比,大于1°的集光角,并且能够在集光角大于80%光学效率。本发明适用于应用聚光倍数较高光伏聚光器的场合和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聚光器的光束传输示意图。图2为主透镜11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与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的第一段曲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图。图3为本发明的聚光器主透镜和二次透镜的立体效果图。图4是图3沿主透镜上表面对角线截开的截面图示意图。图5为不同集光角的光线通过本发明的聚光器的光学效率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它由聚光器1和太阳能电池2组成,所述聚光器1由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组成,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为轴对称结构,主透镜11的上表面111为平面,主透镜11的下表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TIR区,另一部分为RR区113,所述RR区113在所述TIR区的中心,所述TIR区共有N个TIR区菲涅尔齿112,每个TIR区菲涅尔齿112由折射面1121和全内反射面1122组成,每个TIR区菲涅尔齿112的折射面1121与主透镜11的对称轴的夹角均为
Figure G2009100733340D00051
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的材料折射率都为n,所述二次透镜12的轴截面的上表面由N段曲线组成,二次透镜12的下表面为平面,二次透镜12设置在主透镜11的正下方,并且所述二次透镜12与主透镜11同轴,太阳能电池2的聚光面紧贴二次透镜12的下表面,并且所述二次透镜12的对称轴穿过太阳能电池2的聚光面的中心;
指定位于主透镜11最外侧的TIR区菲涅尔齿112为第一个齿,由外向内,依次为第二个齿、第三个齿……第N个齿,TIR区菲涅尔齿112的形状和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的形状是由下述方法获得的:
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一段曲线、以及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的形状是由下述方法获得的:
步骤一、根据公式Cg=Ai/Ao计算聚光器1的几何聚光率Cg,其中Ai为主透镜11的上表面111的面积,Ao为太阳能电池2聚光面的面积;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的公式确定几何聚光率Cg和集光角a1
步骤三、以太阳能电池2的聚光面中心作为坐标原点,二次透镜12的对称轴为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太阳能电池2的聚光面与所述直角坐标系相交的两个边界点的坐标分别为R(r0,0)和R’(-r0,0);然后在所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中做如下操作;
首先,获得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BC,执行步骤四和步骤五:
步骤四、在x轴负向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选取边界点A,在x轴负向的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上选取边界点B,根据点A、点B和点R’的坐标计算获得一段二次曲线,所述二次曲线为笛卡尔椭圆;
步骤五、根据由点A到点B边界光线E(-)的反射光线和由步骤四确定的一段二次曲线确定该段二次曲线的端点C,获得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BC,其中光线E(-)与z轴成逆时针夹角a2
其次,获得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曲线AF,执行步骤六和步骤七:
步骤六、采用P-1个点将步骤五获得的第一段曲线BC平均分成P份,依次对于每个点,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反向追踪边界光线E(-),获得其在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对应点的坐标,最终获得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坐标;
步骤七、将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AF;
最后,获得第一个齿的折射面1121的直线段AH,执行步骤八:
步骤八、追踪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和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计算获得第一个齿的折射面1121的上端边界点H,根据所述折射面1121与z轴之间的夹角和边界点H、A,获得所述折射面1121的边界线AH,其中光线E(+)与z轴成顺时针夹角a2
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二段曲线、以及第二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的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获得方法为:
步骤九、根据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上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确定二次透镜12上的第一段曲线外的P-1个点的坐标,其中光线E(+)与z轴成顺时针夹角a2
步骤十、将步骤九获得的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CG,所述曲线CG即为二次透镜12的第二段曲线;
步骤十一、从R’点反向追踪步骤十获得的第二段曲线CG的边界光线E(-),确定第二个齿的最低点A1,并且所述点A1在第一个齿的最高点F的边界光线E(+)反射和折射光线的上方;
步骤十二、将第二个齿视为第一个齿,重复执行步骤五至步骤八,获得第二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
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i段曲线、以及第i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的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获得方法为,其中3≤i≤N:
步骤十三、根据第i-1个齿上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确定二次透镜12上的第i段曲线上的P-1个点的坐标;
步骤十四、将步骤十三获得的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CG,所述曲线CG即为二次透镜12的第i段曲线;
步骤十五、从R’点反向追踪第i-1个齿确定的CG段的边界光线E(+)和E(-),确定TIR区菲涅尔齿112第i个齿的最低点Ai-1,并且所述点Ai-1的位置在第i-1个齿的最高点F的边界光线E(+)反射和折射光线的上方;
步骤十六、将第i个齿视为第一个齿,重复执行步骤五至步骤八,获得第i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折射面1121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和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i段曲线;
第N个齿的折射面1121的曲线的末端与z轴不相交,RR区113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获得方法为:
步骤十七、从点R’反向追踪二次透镜12表面各点的折射光线,提取两次折射后的边界曲线E(+),根据光程相等原理计算获得RR区113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上各点的坐标,然后将所述各点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直至z轴;
如果二次透镜12的第N段曲线的末端与z轴相交,则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的形状确定;
如果二次透镜12的第N段曲线的末端与z轴不相交,则根据所述第N段曲线上的点进行样条插值,将所述第N段曲线延伸至z轴。
如果达到最大限度的聚光,则太阳能电池2接收到的入射光线的角度应为±90°。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限制,将聚光器的主透镜切割成需要的形状,例如正方形。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一的进一步说明:步骤一中所述的Cg=Ai/Ao是根据下述方法获得的:主透镜11的上表面111接收光束Mi,入射光线的集光角为a1,太阳能电池2表面接收到的光束Mo,上表面111接收光束Mi的边界光线dMi是以接收面每点处与该点法线成a1角的光线,接收光束Mi经过上表面111折射后的光束为Mint,a2为光束Mint与z轴的最大夹角,a2称为主透镜11的内集光角,其计算公式为:
sin(a1)=n·sin(a2)
上式中的n为聚光器1的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的材料折射率,太阳能电池2聚光器表面接收到的光束Mo的边界光线dMo为主透镜11表面接收光束Mi的边界光线dMi的光线经过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后投射到接收面的光线,主透镜11上表面的半径为ri,面积为Ai,太阳能电池2的半径为ro,面积为Ao,则聚光器1的几何聚光率为Cg
Cg=Ai/Ao
步骤二中几何聚光率Cg和集光角a1的具体获得方法;根据Etendue的定义,计算三维空间Mi和Mo光束的Etendue值:
E Mi = ∫ ∫ cos θdΩdA
= ∫ ∫ cos θ 2 π sin θdθdA
= A i 2 π ∫ 0 sin ( a 1 ) cos θ sin θdθ
= 2 π A i sin 2 ( a 1 )
E Mo = ∫ ∫ n 2 cos θdΩdA
= ∫ ∫ n 2 cos θ 2 π sin θdθdA
= A o 2 π n 2 ∫ 0 sin ( π / 2 ) cos θ sin θdθ
= 2 π n 2 A o
其中Ω为体积角Ω=2πsinθ,则
E Mi ≤ E Mo ⇒ C g = A i A o ≤ sin 2 ( a 1 ) n 2
确定满足上述公式的几何聚光率Cg和集光角a1
因此,聚光器1各表面的获取问题转化为Mint光束传输到Mo的问题。根据边界光线原理,聚光器1的获取问题又转化为dMint光束传输到dMo的问题,其中dMint光束为与z向夹角为aint的光线,aint为光束Mint射出TIR区菲涅尔齿112时与z轴的最大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四的进一步说明:步骤四中点A的坐标为(xA,zA),点B的坐标为(xB,zB),根据点A、点B和点R’的坐标计算出二次透镜12的表面边界的一段二次曲线,所述二次曲线为笛卡尔椭圆,曲线方程为:
( x - x A ) 2 + ( z - z A ) 2 + n · ( x - x R ) 2 + ( z - z R ) 2 =
( x B - x A ) 2 + ( z B - z A ) 2 + n · ( x B - x R ) 2 + ( z B - z R ) 2
公式二 ( x - x A ) 2 + ( z - z A ) 2 + n · ( x - r 0 ) 2 + z 2 =
( x B - x A ) 2 + ( z B - z A ) 2 + n · ( x B + r 0 ) 2 + z B 2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五的进一步说明点C的获得方法为:根据边界光线E(-)光路计算出全内反射面1122在点A处的法线,再计算出边界光线E(+)在点A处的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与公式二所描述的曲线的交点为笛卡尔椭圆的端点C。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六的进一步说明依次对于每个点,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反向追踪边界光线E(-),获得其在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对应点的坐标的方法为:选取点N1,计算点N1处笛卡尔椭圆的法线,反向追踪点R’到点N1的光线rR’-N1,经过点N1折射后的光线为rN1-D,rN1-D投射到第一个齿的折射面1121的点为点D,由点D折射光线的边界光线E(-)确定点D在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的对应点E所在直线,根据点D的边界光线E(-)与点A的边界光线E(-)光程相等原理,确定点E的坐标。
逐一对第一段曲线BC上的P-1个点作如上处理,最终计算笛卡尔椭圆轨迹上P-1个点对应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坐标。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九的进一步说明根据第一个齿上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确定二次透镜12上的第一段曲线外的P-1个点的坐标的方法为:追踪全内反射面1122上AF段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和E(-),根据每一点的边界光线E(+)和E(-)分别与点A的边界光线E(+)和E(-)光程相等原理,计算出TIR区菲涅尔齿112第一个齿折射面1121的上端边界点H和二次透镜12上表面的笛卡尔椭圆外的第二段曲线CG段P-1个点的坐标;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3、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图4为图3沿主透镜上表面对角线截开的截面图。本发明的光伏聚光器在集光角为1.5°,折射面1121与z轴夹角为材料折射率n=1.5时,能够达到1000倍的聚光倍数,太阳能电池2的接收光线范围为-88°至88°,聚光器1的宽高比为0.39,利用此光伏聚光器在不同集光角度下的光学效率参见图5,集光角小于1°时,光学效率大于90%,集光角小于1.5°时,光学效率大于81%。

Claims (6)

1.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其特征在于它由聚光器(1)和太阳能电池(2)组成,所述聚光器(1)由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组成,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为轴对称结构,主透镜(11)的上表面(111)为平面,主透镜(11)的下表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TIR区,另一部分为RR区(113),所述RR区(113)在所述TIR区的中心,所述TIR区共有N个TIR区菲涅尔齿(112),每个TIR区菲涅尔齿(112)由折射面(1121)和全内反射面(1122)组成,每个TIR区菲涅尔齿(112)的折射面(1121)与主透镜(11)的对称轴的夹角均为(
Figure F2009100733340C00011
),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的材料折射率都为n,所述二次透镜(12)的轴截面的上表面由N段曲线组成,二次透镜(12)的下表面为平面,二次透镜(12)设置在主透镜(11)的正下方,并且所述二次透镜(12)与主透镜(11)同轴,太阳能电池(2)的聚光面紧贴二次透镜(12)的下表面,并且所述二次透镜(12)的对称轴穿过太阳能电池(2)的聚光面的中心;
指定位于主透镜(11)最外侧的TIR区菲涅尔齿(112)为第一个齿,由外向内,依次为第二个齿、第三个齿……第N个齿,TIR区菲涅尔齿(112)的形状和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的形状是由下述方法获得的:
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一段曲线、以及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的形状是由下述方法获得的:
步骤一、根据公式Cg=Ai/Ao计算聚光器(1)的几何聚光率Cg,其中Ai为主透镜(11)的上表面(111)的面积,Ao为太阳能电池(2)聚光面的面积;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的公式确定几何聚光率Cg和集光角a1
步骤三、以太阳能电池(2)的聚光面中心作为坐标原点,二次透镜(12)的对称轴为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太阳能电池(2)的聚光面与所述直角坐标系相交的两个边界点的坐标分别为R(r0,0)和R’(-r0,0);然后在所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中做如下操作;
首先,获得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BC,执行步骤四和步骤五:
步骤四、在x轴负向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选取边界点A,在x轴负向的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上选取边界点B,根据点A、点B和点R’的坐标计算获得一段二次曲线,所述二次曲线为笛卡尔椭圆;
步骤五、根据由点A到点B边界光线E(-)的反射光线和由步骤四确定的一段二次曲线确定该段二次曲线的端点C,获得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BC,其中光线E(-)与z轴成逆时针夹角a2
其次,获得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曲线AF,执行步骤六和步骤七:
步骤六、采用P-1个点将步骤五获得的第一段曲线BC平均分成P份,依次对于每个点,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反向追踪边界光线E(-),获得其在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对应点的坐标,最终获得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坐标;
步骤七、将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AF;
最后,获得第一个齿的折射面(1121)的直线段AH,执行步骤八:
步骤八、追踪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和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计算获得第一个齿的折射面(1121)的上端边界点H,根据所述折射面(1121)与z轴之间的夹角和边界点H、A,获得所述折射面(1121)的边界线AH,其中光线E(+)与z轴成顺时针夹角a2
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二段曲线、以及第二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的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获得方法为:
步骤九、根据步骤六获得的第一个齿上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确定二次透镜(12)上的第一段曲线外的P-1个点的坐标,其中光线E(+)与z轴成顺时针夹角a2
步骤十、将步骤九获得的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CG,所述曲线CG即为二次透镜(12)的第二段曲线;
步骤十一、从R’点反向追踪步骤十获得的第二段曲线CG的边界光线E(-),确定第二个齿的最低点A1,并且所述点A1在第一个齿的最高点F的边界光线E(+)反射和折射光线的上方;
步骤十二、将第二个齿视为第一个齿,重复执行步骤五至步骤八,获得第二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
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i段曲线、以及第i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和折射面(1121)的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段的获得方法为,其中3≤i≤N:
步骤十三、根据第i-1个齿上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确定二次透镜(12)上的第i段曲线上的P-1个点的坐标;
步骤十四、将步骤十三获得的P-1个点的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CG,所述曲线CG即为二次透镜(12)的第i段曲线;
步骤十五、从R’点反向追踪第i-1个齿确定的CG段的边界光线E(+)和E(-),确定TIR区菲涅尔齿(112)第i个齿的最低点Ai-1,并且所述点Ai-1的位置在第i-1个齿的最高点F的边界光线E(+)反射和折射光线的上方;
步骤十六、将第i个齿视为第一个齿,重复执行步骤五至步骤八,获得第i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折射面(1121)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和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第i段曲线;
第N个齿的折射面(1121)的曲线的末端与z轴不相交,RR区(113)表面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获得方法为:
步骤十七、从点R’反向追踪二次透镜(12)表面各点的折射光线,提取两次折射后的边界曲线E(+),根据光程相等原理计算获得RR区(113)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负向区域的曲线上各点的坐标,然后将所述各点坐标连接成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直至z轴;
如果二次透镜(12)的第N段曲线的末端与z轴相交,则二次透镜(12)的上表面的形状确定;
如果二次透镜(12)的第N段曲线的末端与z轴不相交,则根据所述第N段曲线上的点进行样条插值,将所述第N段曲线延伸至z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其特征在于聚光器(1)的几何聚光率Cg=Ai/Ao是根据下述方法获得的:主透镜(11)的上表面(111)接收光束Mi,入射光线的集光角为a1,太阳能电池(2)表面接收到的光束Mo,上表面(111)接收光束Mi的边界光线dMi是以接收面每点处与该点法线成a1角的光线,接收光束Mi经过上表面(111)折射后的光束为Mint,a2为光束Mint与z轴的最大夹角,a2称为主透镜(11)的内集光角,其计算公式为:
sin(a1)=n·sin(a2)
上式中的n为聚光器(1)的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的材料折射率,太阳能电池(2)聚光器表面接收到的光束Mo的边界光线dMo为主透镜(11)表面接收光束Mi的边界光线dMi的光线经过主透镜(11)和二次透镜(12)后投射到接收面的光线,主透镜(11)上表面的半径为ri,面积为Ai,太阳能电池(2)的半径为ro,面积为Ao,则聚光器(1)的几何聚光率为Cg
Cg=Ai/Ao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其特征在于聚光器(1)的几何聚光率Cg和集光角a1的具体获得方法;根据Etendue的定义,计算三维空间Mi和Mo光束的Etendue值:
E Mi = ∫ ∫ cos θdΩdA
= ∫ ∫ cos θ 2 π sin θdθdA
= A i 2 π ∫ 0 sin ( a 1 ) cos θ sin θdθ
= 2 π A i sin 2 ( a 1 )
E Mo = ∫ ∫ n 2 cos θdΩdA
= ∫ ∫ n 2 cos θ 2 π sin θdθdA
= A o 2 π n 2 ∫ 0 sin ( π / 2 ) cos θ sin θdθ
= 2 π n 2 A o
其中Ω为体积角Ω=2πsinθ,则
E Mi ≤ E Mo ⇒ C g = A i A o ≤ sin 2 ( a 1 ) n 2 ,
确定满足上述公式的几何聚光率Cg和集光角a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其特征在于获得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形状具体为:在x轴负向的TIR区菲涅尔齿(112)上选取边界点A,所述点A为TIR区菲涅尔齿(112)第一个齿的最低点,点A的坐标为(xA,zA),在x轴负向的二次透镜(12)上选取边界点B,所述点B的坐标为(xB,zB),TIR区菲涅尔齿(112)的个数为N,根据点A、点B和点R’的坐标计算出二次透镜(12)的表面边界的一段二次曲线,所述二次曲线为笛卡尔椭圆,曲线方程为:
公式二
( x - x A ) 2 + ( z - z A ) 2 + n · ( x - x R ) 2 + ( z - z R ) 2 =
( x B - x A ) 2 + ( z B - z A ) 2 + n · ( x B - x R ) 2 + ( z B - z R ) 2
( x - x A ) 2 + ( z - z A ) 2 + n · ( x - r 0 ) 2 + z 2 =
( x B - x A ) 2 + ( z B - z A ) 2 + n · ( x B + r 0 ) 2 + z B 2
根据边界光线E(-)光路计算出全内反射面(1122)在点A处的法线,再计算出边界光线E(+)在点A处的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与公式二所描述的曲线的交点为笛卡尔椭圆的端点C,即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形状的端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其特征在于获得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任意一点E的坐标为:在二次透镜(12)的第一段曲线BC上的P-1个点中,依次对于每个点,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反向追踪边界光线E(-),获得其在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对应点的坐标的方法为:选取点N1,计算点N1处笛卡尔椭圆的法线,反向追踪点R’到点N1的光线rR’-N1,经过点N1折射后的光线为rN1-D,rN1-D投射到第一个齿的折射面(1121)的点为点D,由点D折射光线的边界光线E(-)确定点D在第一个齿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的对应点E所在直线,根据点D的边界光线E(-)与点A的边界光线E(-)光程相等原理,确定点E的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其特征在于二次透镜(12)第二段曲线CG段P-1个点的坐标具体为:根据第一个齿上的全内反射面(1122)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光程相等原理,确定二次透镜(12)上的第一段曲线外的P-1个点的坐标的方法为:追踪全内反射面(1122)上AF段上P-1个点的边界光线E(+)和E(-),根据每一点的边界光线E(+)和E(-)分别与点A的边界光线E(+)和E(-)光程相等原理,计算出TIR区菲涅尔齿(112)第一个齿折射面(1121)的上端边界点H和二次透镜(12)上表面的笛卡尔椭圆外的第二段曲线CG段P-1个点的坐标。
CN2009100733340A 2009-12-02 2009-12-02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95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733340A CN101719524B (zh) 2009-12-02 2009-12-02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733340A CN101719524B (zh) 2009-12-02 2009-12-02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9524A true CN101719524A (zh) 2010-06-02
CN101719524B CN101719524B (zh) 2011-12-28

Family

ID=42434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7333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9524B (zh) 2009-12-02 2009-12-02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1952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3765A (zh) * 2010-08-27 2011-01-12 成都钟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聚光透镜、复眼式透镜聚光器及复眼式聚光太阳电池组件
CN102062938A (zh) * 2010-08-27 2011-05-1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聚光装置及其设计方法、聚光光伏发电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3765A (zh) * 2010-08-27 2011-01-12 成都钟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聚光透镜、复眼式透镜聚光器及复眼式聚光太阳电池组件
CN102062938A (zh) * 2010-08-27 2011-05-1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聚光装置及其设计方法、聚光光伏发电装置
US9279914B2 (en) 2010-08-27 2016-03-08 Chengdu Zs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Co., Ltd. Condensing lens, compound-eye lens condenser, and compound-eye concentrating solar cell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9524B (zh)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2938A (zh) 聚光装置及其设计方法、聚光光伏发电装置
CN201983472U (zh) 装有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太阳能集热器
CN105978478A (zh) 一种基于pv/t系统的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及设计方法
CN102645686A (zh) 一种均匀会聚菲涅尔透镜的设计方法
WO2012025019A1 (zh) 聚光透镜、复眼式透镜聚光器及复眼式聚光太阳电池组件
US9893223B2 (en) Sola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ystem
CN103487925B (zh) 一种组合非球面反射型太阳能聚光镜镜面的设计方法
CN104849846B (zh) 一种聚光透镜及其设计方法
CN101719524B (zh) 基于非成像光学的光伏聚光器
CN105509339A (zh) 一种用于太阳能热/电高效转换的自由面二次反射聚光系统
CN104143954A (zh) 一种适用于太阳能光伏和光热的新型免跟踪式聚光器
CN106295034A (zh) 一种高精度散射辐射计算方法
CN201547966U (zh) 一种二维复合抛物面聚光器
Scheydecker et al. Reduction of reflection losses of PV-modules by structured surfaces
CN105355697A (zh) 一种陷光结构和其制作方法以及应用该结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CN104730602B (zh) 一种聚焦透镜
US20120298178A1 (en) Photovoltaic system for efficient solar radiation collection and solar panel incorporating same
CN105607165B (zh) 一种基于分段式等光强的双层聚光透镜及其设计方法
CN203179925U (zh) 一种线聚光透镜
CN204650058U (zh) 一种聚光透镜
CN102157593A (zh) 一种聚光发电系统
CN108469124A (zh) 一种高增益太阳能非成像复合抛物聚光集热装置
CN103165751A (zh) 一种线性聚光组件生产中太阳电池的对位工艺
CN203232897U (zh) 一种聚光式太阳能转换系统
CN110325801B (zh) 太阳能聚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