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98469A - 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98469A
CN101698469A CN200910236593A CN200910236593A CN101698469A CN 101698469 A CN101698469 A CN 101698469A CN 200910236593 A CN200910236593 A CN 200910236593A CN 200910236593 A CN200910236593 A CN 200910236593A CN 101698469 A CN101698469 A CN 101698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oxide
oxygen
peroxid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36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龙
李立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236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984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698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984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其包括如下步骤:a、准备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将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置于容器中;b、通过容器上的进气口向容器中输入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让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流动通过容器内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表面并带有负电荷,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则失去电子带有负正电荷。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包括容器,容器内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一个以上的筛网或滤布,每个筛网或滤布的上面分别铺设有颗粒状或块状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臭氧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强,电能消耗低,所生产的臭氧浓度高,单位成本低,能够满足大型水处理厂和大型垃圾处理厂臭氧的需要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Description

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臭氧是由一个氧分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组成,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与氧气相比,臭氧比重大。有色、有味,臭氧在常温下呈淡蓝色,具有草腥味,雷电过后,时可闻到其气味。标准状态下,臭氧的密度为2.144g/l,而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是氧的10-15倍,在水中的稳定性较差。臭氧易分解,臭氧的半衰期为22~25分钟,一个小时的衰退率为61%,在1%的臭氧水溶液中半衰期约为16分钟,且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半衰期越短。由于臭氧是由氧分子携带一个氧原子组成,决定了它只是一种暂存形态,携带的氧原子除氧化用掉外,剩余的又组合为氧气进入稳定状态。所以臭氧没有二次污染产生,这是应用臭氧进行消毒、除味、杀灭有害微生物等作业的最大优点。现有的臭氧发生器通常是利用高压放电产生臭氧,其中包括利用沿面放电陶瓷片制成的臭氧发生器,但这类臭氧发生器普遍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陶瓷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高频高压放电,即使放电电极使用的是钨烧结体,也难免会造成电极材料的氧化和迁移,由此导致放电电极变细变短,进而导致臭氧产率下降。
2、陶瓷片工作时,随着温度升高,臭氧产率会迅速下降,氮氧化物急剧增加。由于陶瓷片放电时通过的电流密度较高,导致温升较快,使臭氧产率迅速下降。另外,在用空气作为气源的情况下,随着陶瓷片工作温度的升高,所产气体中的氮氧化物含量也会随之增高,如果不加处理地排放出去,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3、供气源对臭氧产率的影响。气源是指产生臭氧气的原料,气源状态会直接影响陶瓷片臭氧产率的大小。从气源成分来讲,含氧气量越多,产生臭氧就越多,所以采用纯氧气作为气源是最想的。当用空气气源时,由于空气中含氧气量只有20%,而且自然空气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以及湿度较大时,都会影响陶瓷片的放电,使臭氧产率急剧下降,故使用空气源时,需要采取过滤、干冷冻等措施,由此导致生产成本急剧增加。
4、能够应用于水处理的臭氧,要求气源的产量大,其中的臭氧浓度也要较高,这就要求臭氧发生器产生能够每小时生产几千克到几十千克以上的臭氧,并且臭氧浓度要高,而现有的臭氧发生器,由于其工作原理界定了其仅仅是在放电电极表面附近产生臭氧,导致其每小时仅可产生几十克到上百克的臭氧,并且耗电巨大,对电能的有效利用率极低,导致生产出的臭氧的单位成本非常高,远远不能满足大型水处理厂和大型垃圾处理厂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臭氧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强,电能消耗低,所生产的臭氧浓度高,单位成本低,能够满足大型水处理厂和大型垃圾处理厂臭氧的需要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准备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将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置于容器中;
b、通过容器上的进气口向容器中输入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让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流动通过容器内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表面,使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在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摩擦接触过程中得到电子并带有负电荷,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则失去电子带有负正电荷;
c、随着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在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接触过程中得到的电子不断增加,以及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失去的电子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的电压会不断升高,使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之间出现静电放电,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射线会将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中的部分氧气分子分解成氧原子,作用到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上的电子射线还会让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中的氧原子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上分解出来,这些游离的氧原子会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再将含有臭氧的气体通过容器的排气口输送出容器。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中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为颗粒状或块状,颗粒状或块状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沿水平方向呈层状分布设置在所述容器的中部,所述步骤b中容器内的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自上而下流动穿过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再通过管路被输送回容器内的上部,再从容器内的上部向下流动穿过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如此循环往复,在容器内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与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之间构成一个摩擦起电、放电生成臭氧、再摩擦起电、再放电生成臭氧的循环,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容器的下部。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中的碱金属氧化物为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和过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轰击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时,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会放出一个游离的氧原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游离的氧原子可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而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是不稳定的,又会被容器中的其它氧气分子重新氧化成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在容器中产生大量的臭氧,所述强碱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和氢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轰击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或氢氧化铯分子时,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或氢氧化铯会放出一个水分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水分子可与容器中游离的氧原子结合生成过氧化氢,并被排出容器,或者该水分子被直接排出容器,而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是不稳定的,会被容器中的其它氧气分子氧化成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继续轰击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时,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会放出一个游离的氧原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游离的氧原子可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在容器中产生大量的臭氧。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向容器中输入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先利用碱性物质去除其中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干燥剂去除其中的水分,容器中的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的压力为0.1-10Pa,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通过碱金属氧化物表面的流动的速度为2-30米/秒。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中所述碱金属氧化物用碱土金属氧化物代替。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包括容器,容器的上部设有进气口,容器内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一个以上的筛网或滤布,每个筛网或滤布的上面分别铺设有颗粒状或块状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容器的下部设有排气管,排气管上串连有截门。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其中所述容器的横截面为圆形,容器的顶部设有排气阀,容器内的下部设有臭氧沉降室,所述排气管位于臭氧沉降室的下部,所述筛网或滤布的中部沿垂直方向穿设有一个以上的气体循环管,每个气体循环管的进气口位于所述容器内最下面筛网的下方,每个气体循环管的出气口位于所述容器内最上面筛网的上部,每个气体循环管内分别设有风机或风扇。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其中所述筛网或滤布的数量为2-6个,每个筛网或滤布的上方铺设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的厚度为50-300mm,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的上表面与位于其上方的筛网或滤布之间的空间高度为50-300mm,所述气体循环管的数量为2-9个,所述进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气体压缩机的出气口相连,进气管上串连安装有用于清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脱离二氧化碳装置和用于清除气体中水分子的脱水装置。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其中所述容器上部的侧壁上设有氧气浓度测试仪和压力标和温度计,容器下部的侧壁上设有臭氧浓度测试仪,所述碱金属氧化物为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和过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所述强碱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和氢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其中所述碱金属氧化物用碱土金属氧化物代替。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采用独特的构思,利用置于容器中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通过让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流动通过容器内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表面,使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在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摩擦接触过程中得到电子并带有负电荷,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则失去电子带有负正电荷;随着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在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接触过程中得到的电子不断增加,以及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失去的电子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的电压会不断升高,使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之间出现静电放电,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射线会将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中的部分氧气分子分解成氧原子,作用到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上的电子射线还会让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中的氧原子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上分解出来,这些游离的氧原子会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由于可通过增大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面积的方式提高气体通过的流量,通过增加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层数和让气体反复内循环通过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的方式提高臭氧的浓度,故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臭氧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强,所生产的臭氧浓度高,单位成本低,能够满足大型水处理厂和大型垃圾处理厂臭氧的需要。此外,采用摩擦起电、再放电生成臭氧的方案,不会生成大量的热能,故所消耗的电能也远低于现有的高频高压放电。
下面对结合附图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包括容器1,容器1的横截面为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或矩形或六边形或八边形,容器1的上部设有进气口2,容器1上部的侧壁上设有氧气浓度测试仪、压力标和温度计,用于测量容器1内部气体的氧气浓度、压力和温度,容器1的顶部设有排气阀12,用于在需要的时候排出容器1内部的气体,例如,当容器1内部气体中氧气由于转化成臭氧并沉降到容器1内的底部,导致容器1内上部气体中氧气含量变低时,就可以打开排气阀12,先排出容器1内一部分气体,然后再向容器1内补充进一部分氧气含量高的气体。
容器1内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3个筛网或滤布3,筛网或滤布3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或2个或4个或5个或6个,或者是除此之外的其他数量,每个筛网或滤布3的上面分别铺设有颗粒状或块状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4,碱金属氧化物为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和过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强碱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和氢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在容器1内的下部设有臭氧沉降室11,容器1下部的侧壁上设有臭氧浓度测试仪,容器1的下部设有排气管2,排气管2位于臭氧沉降室11的下部,排气管2上串连有截门13。由于臭氧的比重较大,通过放电产生的臭氧会趋于沉降到臭氧沉降室11中,利用臭氧浓度测试仪测量臭氧沉降室11中臭氧的浓度,当达到设定值时,就可以开启截门13,让含有高浓度臭氧的气体通过排气管2流出容器1。
在筛网或滤布3的中部沿垂直方向穿设有6个气体循环管5,气体循环管5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或2个或3个或4个或5个或7个或8个或9个,或者是除此之外的其他数量,每个气体循环管5的进气口位于容器1内最下面筛网3的下方,每个气体循环管5的出气口位于容器1内最上面筛网3的上部,每个气体循环管5内分别设有风机或风扇6。开启风机或风扇6,就会将容器1内最下面筛网3下方的气体抽送到容器1内最上面筛网3的上部。
每个筛网或滤布3的上方铺设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4的厚度为50-300mm,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4的上表面与位于其上方的筛网或滤布3之间的空间高度为50-300mm,进气口2通过进气管7与气体压缩机8的出气口相连,进气管7上串连安装有用于清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脱离二氧化碳装置9和用于清除气体中水分子的脱水装置10。二氧化碳会与碱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所生成的盐会降低起电效率;水分子则会与碱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强碱,而强碱的起电效率不如碱金属氧化物高。
上述碱金属氧化物可以用碱土金属氧化物代替,碱土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钡,但采用碱土金属氧化物的起电效果要比碱金属氧化物差。
上述气体循环管5也可以是设在容器1的外部环绕容器1的侧壁布置,通过每个气体循环管5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通容器1内的上部和下部,当每个气体循环管内5的风机或风扇6运转时,就可以将容器1内下部的气体输送回容器1内上部,从而实现让容器1内气体多次循环通过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4,以提高容器1内的臭氧的浓度。
由于臭氧的比重较大,容器1内的气体在循环的过程中,其中的臭氧会趋于沉降到臭氧沉降室11内,使得臭氧沉降室11内的臭氧浓度远大于其它部位的臭氧浓度,当排气管2向外输送含有臭氧的气体时,也会将具有更高臭氧浓度的气体输送出去。
本发明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准备颗粒状或块状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将颗粒状或块状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沿水平方向呈层状分布设置在容器的中部;
b、通过容器上的进气口向容器中输入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让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自上而下流动穿过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再通过管路被输送回容器内的上部,再从容器内的上部向下流动穿过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如此循环往复,使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在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摩擦接触过程中得到电子并带有负电荷,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则失去电子带有负正电荷,在容器内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与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之间构成一个摩擦起电、放电生成臭氧、再摩擦起电、再放电生成臭氧的循环,排气口位于容器的下部;
c、随着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在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接触过程中得到的电子不断增加,以及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失去的电子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的电压会不断升高,使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之间出现静电放电,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射线会将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中的部分氧气分子分解成氧原子,作用到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上的电子射线还会让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中的氧原子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上分解出来,这些游离的氧原子会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再将含有臭氧的气体通过容器的排气口输送出容器。
上述步骤a中的碱金属氧化物为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和过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采用多种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混合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起电效率,由于过氧化锂、过氧化铷、过氧化铯、氢氧化锂、氢氧化铷和氢氧化铯的价格较高,采用多种强碱混合的技术方案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
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轰击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时,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会放出一个游离的氧原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游离的氧原子可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而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是不稳定的,又会被容器中的其它氧气分子重新氧化成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在容器中产生大量的臭氧,所述强碱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和氢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轰击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或氢氧化铯分子时,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或氢氧化铯会放出一个水分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水分子可与容器中游离的氧原子结合生成过氧化氢,并被排出容器,或者该水分子被直接排出容器,而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是不稳定的,会被容器中的其它氧气分子氧化成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继续轰击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时,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会放出一个游离的氧原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游离的氧原子可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在容器中产生大量的臭氧。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上述步骤b中向容器中输入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先利用碱性物质去除其中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干燥剂去除其中的水分,容器中的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的压力为0.1-10Pa,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通过碱金属氧化物表面的流动的速度为2-30米/秒。一般情况下,通过提高气体压力升高容器内氧气的浓度,可有效提高放电过程中所生成的臭氧数量,而提高气流穿过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的速度,则可使气流携带的电量显著增大。在一定的温度、压力范围内,气流携带的电量大致与气流穿过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的二次方成正比。
上述碱金属氧化物可用碱土金属氧化物代替,碱土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钡、氧化铍和氧化锶,但采用碱土金属氧化物的起电效果要比碱金属氧化物差。这是因为碱金属氧化物分子束缚电子的本领要比碱土金属氧化物弱,比较而言,碱金属氧化物更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接处的物体得到电子。此外,碱土金属氧化物也不具有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和过氧化铯的在受到电子轰击时很容易放出氧原子、然后又被氧化回原来状态的性质。因此,使用碱土金属氧化物生产臭氧不如用碱金属氧化物好。
摩擦起电是由于接触造成的,摩擦只是增加了接触点的作用。哈玻(Harper)认为,离子的转移在固体起电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将电介质分为两类:一类就是玻璃、熔融石英、MgO、等对电子有较强吸引的亲电子,另一类便是与此相反的疏电子,摩擦起电的过程就是亲、疏电子性的电介质相接触,而摩擦过程只是增加了两介质接触面。在摩擦的过程中,亲电子介质从疏电子介质获得电子而带负电,疏电子介质因失去电子带正电。
综上所述,当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哪个物体的分子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接处的物体得到电子。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与钠相比,钾、铷和铯更容易丢失电子,而钠则比锂更容易丢失电子,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采用过氧化铷、过氧化铯的起电效率应当高于采用过氧化钠,而采用过氧化锂的起电效率会低于采用过氧化钠。
利用空气压缩机的喷雾、清洗、油漆、喷砂等设备都可因空气剧烈流动或介质与喷嘴摩擦产生大量静电荷。烘箱内热空气循环流动与箱体摩擦、二氧化碳低温箱冷却箱内流动的二氧化碳均会产生大量的静电荷。

Claims (10)

1.产生臭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a、准备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将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置于容器中;
b、通过容器上的进气口向容器中输入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让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流动通过容器内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表面,使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在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摩擦接触过程中得到电子并带有负电荷,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则失去电子带有负正电荷;
c、随着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在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的接触过程中得到的电子不断增加,以及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失去的电子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的电压会不断升高,使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之间出现静电放电,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射线会将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中的部分氧气分子分解成氧原子,作用到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上的电子射线还会让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中的氧原子从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上分解出来,这些游离的氧原子会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再将含有臭氧的气体通过容器的排气口输送出容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为颗粒状或块状,颗粒状或块状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沿水平方向呈层状分布设置在所述容器的中部,所述步骤b中容器内的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自上而下流动穿过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再通过管路被输送回容器内的上部,再从容器内的上部向下流动穿过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如此循环往复,在容器内碱金属氧化物层或强碱层与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之间构成一个摩擦起电、放电生成臭氧、再摩擦起电、再放电生成臭氧的循环,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容器的下部。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碱金属氧化物为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和过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轰击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时,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会放出一个游离的氧原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游离的氧原子可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而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是不稳定的,又会被容器中的其它氧气分子重新氧化成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在容器中产生大量的臭氧,所述强碱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和氢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轰击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或氢氧化铯分子时,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或氢氧化铯会放出一个水分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水分子可与容器中游离的氧原子结合生成过氧化氢,并被排出容器,或者该水分子被直接排出容器,而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是不稳定的,会被容器中的其它氧气分子氧化成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子束继续轰击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时,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或过氧化铯分子会放出一个游离的氧原子,然后转化为氧化锂、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铷或氧化铯分子,该游离的氧原子可与容器中的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在容器中产生大量的臭氧。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向容器中输入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先利用碱性物质去除其中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干燥剂去除其中的水分,容器中的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的压力为0.1-10Pa,氧气或含有氧气的气体通过碱金属氧化物表面的流动的速度为2-30米/秒。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产生臭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金属氧化物用碱土金属氧化物代替。
6.产生臭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1),容器(1)的上部设有进气口(2),容器(1)内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一个以上的筛网或滤布(3),每个筛网或滤布(3)的上面分别铺设有颗粒状或块状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4),容器(1)的下部设有排气管(2),排气管(2)上串连有截门(13)。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的横截面为圆形,容器(1)的顶部设有排气阀(12),容器(1)内的下部设有臭氧沉降室(11),所述排气管(2)位于臭氧沉降室(11)的下部,所述筛网或滤布(3)的中部沿垂直方向穿设有一个以上的气体循环管(5),每个气体循环管(5)的进气口位于所述容器(1)内最下面筛网(3)的下方,每个气体循环管(5)的出气口位于所述容器(1)内最上面筛网(3)的上部,每个气体循环管(5)内分别设有风机或风扇(6)。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或滤布(3)的数量为2-6个,每个筛网或滤布(3)的上方铺设的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4)的厚度为50-300mm,碱金属氧化物或强碱层(4)的上表面与位于其上方的筛网或滤布(3)之间的空间高度为50-300mm,所述气体循环管(5)的数量为2-9个,所述进气口(2)通过进气管(7)与气体压缩机(8)的出气口相连,进气管(7)上串连安装有用于清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脱离二氧化碳装置(9)和用于清除气体中水分子的脱水装置(10)。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上部的侧壁上设有氧气浓度测试仪和压力标和温度计,容器(1)下部的侧壁上设有臭氧浓度测试仪,所述碱金属氧化物为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铷和过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所述强碱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铷和氢氧化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10.按照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产生臭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金属氧化物用碱土金属氧化物代替。
CN200910236593A 2009-11-03 2009-11-03 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16984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36593A CN101698469A (zh) 2009-11-03 2009-11-03 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36593A CN101698469A (zh) 2009-11-03 2009-11-03 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98469A true CN101698469A (zh) 2010-04-28

Family

ID=42146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36593A Pending CN101698469A (zh) 2009-11-03 2009-11-03 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9846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782A (zh) * 2012-08-15 2012-11-21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量水体溶解氧浓度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782A (zh) * 2012-08-15 2012-11-21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量水体溶解氧浓度的方法
CN102788782B (zh) * 2012-08-15 2014-06-18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量水体溶解氧浓度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06985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om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CN102341128A (zh) 具有用臭氧分解nox的废气清洁系统的灭菌器
CN103335936A (zh) 一种电磁场作用下湿热污染大气腐蚀模拟系统
CN201785237U (zh) 一种废水处理用dbd等离子体羟基自由基发生装置
CN106861383A (zh) 基于多级介质阻挡放电的节能型VOCs处理装置
CN1849673B (zh) 用从冷阴极电子发射器产生的电子处理和改善目标对象的方法和装置
CN205603215U (zh) 利用等离子体放电制备过氧化氢的装置
CN104906948B (zh) 一种可控式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空气净化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3731562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101698469A (zh) 产生臭氧的方法及装置
CN208097752U (zh) 一种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空气净化装置
CN102583278A (zh) 介质阻挡放电固定氮气制硝酸
CN107105683A (zh) 乙烯处理装置及利用其的乙烯处理方法
CN104107622A (zh) 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废气净化设备
CN106492601A (zh) 一种注入式同时脱硫脱硝除汞方法
CN103274501B (zh) 一种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液相灭藻的方法及装置
KR102186342B1 (ko) 이온 발생기
CN1513753A (zh) 一种羟基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的方法
CN203582477U (zh) 一种适于果蔬贮藏仓库用的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装置
CN208210407U (zh) 等离子体放电板及等离子体反应器
CN202663640U (zh) 用于灭菌消毒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CN105805827A (zh) 等离子室内空气净化器以及空气净化方法
CN204702536U (zh) 一种废水净化设备
CN201890771U (zh) 脉冲流光放电臭氧发生器
CN207591578U (zh) 一种废荧光灯管破碎产生的烟气汞的净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