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6189A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6189A
CN101686189A CN200810216526A CN200810216526A CN101686189A CN 101686189 A CN101686189 A CN 101686189A CN 200810216526 A CN200810216526 A CN 200810216526A CN 200810216526 A CN200810216526 A CN 200810216526A CN 101686189 A CN101686189 A CN 101686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iness volume
data business
prediction
send window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6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6189B (zh
Inventor
刘培
邹卫霞
邱晶
陈伟
李德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2165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86189B/zh
Priority to PCT/CN2009/073826 priority patent/WO201003730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686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6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6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6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etermining packet size, e.g. maximum transfer unit [MTU]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根据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根据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装置。本发明实施例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然后根据预测的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发送窗口的大小,这样在每次发送突发后都能根据当前业务量情况确定合适的发送窗口大小,可以根据到达业务的业务量进行自适应动态调整,改善了时延性能和吞吐量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作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是实现高速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多媒体传输的关键技术。UWB可以为消费类电子设备提供无线连接解决方案,其使多种应用能在通用射频平台上运行,例如数字家庭多媒体的时频连接(数码摄像、音频流、机顶盒到电视的高清晰度视频流)和桌面应用(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数码相机与PC机的同步以及在PC机上实现视频编辑等),实现高速、互操作性的无线多媒体通信。UWB的数据传输速率很高,在10m范围内可达100~500Mbps。同时,UWB还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多经衰落能力强、发送功率极小、系统安全性好,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其低功耗也利于开发低成本的CMOS集成电路。
在高速UWB物理层标准中,存在DS-UWB和MB-OFDM两种技术。由WiMedia联盟所支持的MB-OFDM方案由于巨大的产业支持,与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合作制定并通过了ECMA368/369标准,并最终于2007年3月通过了ISO认证,正式成为第一个UWB的国际标准。该标准先后被无线USB、IEEE 1394以及蓝牙标准所接纳,最终在标准之争中胜出。MB-OFDM方案的优势在于频谱利用率高、速率扩展性好,能够通过灵活的频段配置避免窄带干扰,从而有助于兼容各国的频谱使用规则。
MB-OFDM-UWB技术特点介绍如下:
(1)多频带物理信道的划分:如图1所示,MB-OFDM-UWB技术将3.1~10.6这个可用频段分为14个带宽为528MHz的子带、5个频带组:
1组:3168~4752MHz;2组:4752~6336MHz;3组:6336~7920MHz;4组:7920~9504MHz;5组:9504~10560MHz。前4组每组有3个子带,最后一组只有2个子带。
(2)使用TFC编码区分逻辑信道:把14个子频带分为5组,每组包含三个或两个频段,通过TFI((时频通道复用)和FFI(固定频率通道复用),一共可以划分为30个逻辑信道。MB-OFDM系统使用TFC(时间频率代码)技术实现多微微网共存。微微网是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network,WPAN)的基本结构单元,一个UWB WPAN系统中可能包含多个微微网。Wimedia方案中,不同微微网采用不同的TFC,每个微微网中的WPAN设备使用相同的物理层配置,根据不同的多址方式进行通信。此外在低速率时,同一个符号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频率上重复发送,以避免窄带干扰。
(3)采用分布式MAC协议:在ECMA-368中的MAC中,超帧长为65.536ms,分为256个相同长度的媒质接入时隙(Medium Access Slots,MAS),每个MAS为256μs。超帧格式如图2所示,一个超帧由两部分构成:信标期(Beacon Period,BP)和数据传输期(Data Transmission Period,DTP)。
在BP内,各设备通过发送各自的信标消息来实现信道接入、资源分配以及交换管理和控制信息。在DTP内,完成各设备的数据传输。EMA-368MAC提供了两种数据传输协议:DRP(Distributed Reservation Protocol)和PCA(Prioritized Channel Access)。DRP协议基于同步方式,以一种完全分布式的方式处理带宽预留。PCA协议是一种区分优先级的CSMA/CA协议,基于异步方式,根据帧的不同优先级提供不同的CSMA/CA竞争参数来传输。
(4)帧的传输
帧的传输过程包括RTS/CTS帧交换(可选)、数据帧、ACK确认帧(如果启用了确认机制)。图3给出了帧交换过程。
Imm-ACK策略中,发送方每发完一个数据帧,立即要求接收端回复ACK,根据ACK信息调整发送速率、决定是否重传;
B-ACK策略中,发送方将一定数目(即发送窗口)的数据帧组成一个突发流,突发流发完后B-ACK请求帧请求接收端回复ACK信息,收到ACK信息后发送方继续发送突发流;
No-ACK只发送数据帧,不要求ACK回复。
据ECMA368协议,采用B-ACK策略进行传输时,MAC层根据固定帧长对高层来的数据进行分片打包,存储在缓存器中等待发送。如果设备获得信道资源,则从缓存中取出一定数量的帧组成一个突发流,通过物理层发送出去。一次突发中所含的帧数称为发送窗口。当该突发流的最后一个帧发送完毕后,发送方发送B-ACK请求帧,B-ACK请求帧的接收方回复ACK消息。接收方利用ACK信息通知发送方该突发流里哪些帧已被成功接收,未被确认的帧则需要在下一次突发中重发。发送方收到ACK后,从缓存中取出一些帧与需要重发的帧按照发送窗口大小组成第二个突发流发送,依次类推。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ECMA368标准中,B-ACK策略的发送窗口是固定的,这会导致以下问题:对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不同的业务来说,其业务量不同,对发送窗口大小要求也是的不同,因此固定的发送窗口不能适应不同业务QOS要求的变化,比如,如果业务量较高时,使用固定的发送窗口导致不能充分利用信道资源;如果业务量较低,使用固定的发送窗口导致增加了端到端的时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可改善时延性能和吞吐量性能提高,提高对不同业务QOS的支持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根据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根据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包括:
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用于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发送窗口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组成的突发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然后根据预测的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发送窗口的大小,这样在每次发送突发后都能根据当前业务量情况确定合适的发送窗口大小,可以根据到达业务的业务量进行自适应动态调整,改善了时延性能和吞吐量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MB-OFDM-UWB中多频带物理信道划分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MB-OFDM-UWB MAC中超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MB-OFDM-UWB中数据帧的发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在信道误码率为10-6下吞吐量和时延的仿真效果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在信道误码率为10-5下吞吐量和时延的仿真效果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在信道误码率为10-4下吞吐量和时延的仿真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考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步骤包括:
步骤S10: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步骤S12:根据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步骤S14:根据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步骤S16: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然后根据预测的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发送窗口的大小,这样在每次发送突发后都能根据当前业务量情况确定合适的发送窗口大小,可以根据到达业务的业务量进行自适应动态调整,改善了时延性能和吞吐量性能。
请参考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以ECMA368协议中采用B-ACK策略的数据发送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其步骤包括:
步骤20: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通信设备获得信道资源后,从缓存中取出一定数量的帧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通过物理层发送出去,一次突发数据流中所包含的帧数成为发送窗口,当该突发数据流的最后一个帧发生完毕后,通信设备发送B-ACK请求帧,B-ACK请求帧的接收方回复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ACK消息)。接收方利用ACK信息通知通信设备该突发数据流里哪些帧已被成功接收,未被确认的帧则需要在下一次突发中重发。
在接收到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前的一次突发数据期间,高层还可能会有新的数据业务到达。定义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为:
G = λ × 8 × F R - - - ( 1 )
其中,λ表示高层包到达率,单位是(包/s),F表示每个包所含的字节数,单位是byte,R表示物理层采用的数据发送速率,单位是bps。
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时,设高层初始到达的数据业务量估计值G0=0,检测初始包到达速率为λ0,对于第i次(i=1,2,3…)突发,根据前一次突发发送期间的高层包到达率λi-1以及公式(1),计算上次(i-1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i-1,然后根据上次(i-1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i-1预测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估计的可靠性,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i可以根据下式计算:
Gi=(1-ω)Gi-1+ωGi-1            (2)
其中ω是权重系数,为了使运算结果收敛(即经过一段时间后业务量估计值趋于平稳),ω可以取(1/i)。
在接收到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后,可根据所述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确定是否需要重传数据及这些需要重传的数据的业务量。
根据公式(2)预测的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i及根据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确定的需要重传的数据业务量可以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本发明实施例假设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为Nframe,若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中确定需要重传数据,则Nframe的值为所述根据公式(2)计算的Gi及需要重传的数据业务量的和。
下面根据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21: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在发送窗口的范围内,例如,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Nframe是否大于Bmin且小于Bmax,若是则执行步骤22,若否则执行步骤23。
其中Bmin和Bmax分别指发送窗口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可以按照
Figure A20081021652600111
确定发送窗口最小值,
Figure A20081021652600112
表示向上取整,即Bmin为大于G×5的最小整数。可以理解的是,由G确定Bmin的函数不是唯一的,只要是能满足上述关系的函数即可。Bmax与通信设备的缓存能力和信道允许接入时长等因素有关,例如,若通信设备的缓存能力较强,则发送窗口的最大值Bmax可以设置的较小;如信道允许接入时长较长,则发送窗口的最大值Bmax可以要设置的较大。
步骤22:将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例如将Nframe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步骤23: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小于发送窗口的最小值,例如,判断Nframe是否小于Bmin,若是则执行步骤24,若否则执行步骤25。
步骤24:将发送窗口的最小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例如将Bmin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步骤25:将发送窗口的最大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例如将Bmax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步骤26:根据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如果缓存中的数据流小于Nwindow,则等待至缓存内具有大于或等于Nwindow个帧时,将先到达的Nwindow个帧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如果Nframe大于或等于Nwindow,则从缓存中取出Nwindow个帧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步骤27: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
按顺序发送突发数据流中的各帧,在该突发数据流的最后一帧发送完毕后,发送B-ACK请求帧,等待接收方回复针对这次突发数据流的确认信息(ACK信息)。
如果ACK信息被发送方正确接收,则将ACK信息中确认为正确接收的帧从缓存中释放,如果缓存中仍有帧要发送,或者第i次突发中存在需要重传的帧,则统计第i次突发发送期间的包到达率,转向步骤10;如果数据已经发送完毕,则结束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然后根据预测的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发送窗口的大小,这样在每次发送突发后都能根据当前业务量情况确定合适的发送窗口大小,可以根据到达业务的业务量进行自适应动态调整,改善了时延性能和吞吐量性能。
请参考图6,本发明实施例一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80及发送模块100。
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用于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所述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80,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所述发送模块100,用于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80组成的突发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根据预测的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发送窗口的大小,这样在每次发送突发后都能根据当前业务量情况确定合适的发送窗口大小,可以根据到达业务的业务量进行自适应动态调整,改善了时延性能和吞吐量性能。
请参考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与本发明实施例一数据发送装置相似,其包括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80及发送模块100,还包括接收模块30,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包括第一判断模块62、第二判断模块64及确定模块66。
所述接收模块30,用于接收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
所述数据发送装置可设于一通信设备中,所述通信设备包括一缓存,所述通信设备获得信道资源后,从所述缓存中取出一定数量的帧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通过物理层发送出去,一次突发数据流中所包含的帧数成为发送窗口,当该突发数据流的最后一个帧发生完毕后,所述数据发送装置发送B-ACK请求帧,B-ACK请求帧的接收方回复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ACK消息),所述接收模块30接收所述接收方发送的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接收方利用ACK信息通知通信设备该突发数据流里哪些帧已被成功接收,未被确认的帧则需要在下一次突发中重发。
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用于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在所述数据发送装置接收到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前的一次突发数据期间,高层还可能会有新的数据业务到达。定义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为:
G = λ × 8 × F R - - - ( 1 )
其中,λ表示高层包到达率,单位是(包/s),F表示每个包所含的字节数,单位是byte,R表示物理层采用的数据发送速率,单位是bps。
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时,设高层初始到达的数据业务量估计值G0=0,检测初始包到达速率为λ0,对于第i次(i=1,2,3…)突发,根据前一次突发发送期间的高层包到达率λi-1以及公式(1),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计算上次(i-1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i-1,然后根据上次(i-1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i-1预测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估计的可靠性,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i可以根据下式计算:
Gi=(1-ω)Gi-1+ωGi-1            (2)
其中ω是权重系数,为了使运算结果收敛(即经过一段时间后业务量估计值趋于平稳),ω可以取(1/i)。
在接收到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后,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可根据所述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确定是否需要重传数据及这些需要重传的数据的业务量。
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根据公式(2)预测的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Gi及根据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确定的需要重传的数据业务量可以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本发明实施例假设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为Nframe,若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中确定需要重传数据,则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预测Nframe的值为所述根据公式(2)计算的Gi及需要重传的数据业务量的和。
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的第一判断模块62,用于判断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在发送窗口的范围内,例如,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Nframe是否大于Bmin且小于Bmax,若是则所述确定模块66将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例如将Nframe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若否则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的第二判断模块64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小于发送窗口的最小值,例如,判断Nframe是否小于Bmin,若是则所述确定模块66将发送窗口的最小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例如将Bmin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若否则所述确定模块66将发送窗口的最大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例如将Bmax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所述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80,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如果缓存中的数据流小于Nwindow,则等待至缓存内具有大于或等于Nwindow个帧时,所述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80将先到达的Nwindow个帧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如果Nframe大于或等于Nwindow,则所述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80从缓存中取出Nwindow个帧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所述发送模块100,用于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80组成的突发数据流。
所述发送模块100按顺序发送突发数据流中的各帧,在该突发数据流的最后一帧发送完毕后,所述发送模块100发送B-ACK请求帧,等待接收方回复针对这次突发数据流的确认信息(ACK信息)。
如果ACK信息被发送方正确接收,则将ACK信息中确认为正确接收的帧从缓存中释放,如果缓存中仍有帧要发送,或者第i次突发中存在需要重传的帧,则统计第i次突发发送期间的包到达率,转送给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如果数据已经发送完毕,则结束发送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的第二判断模块64也可以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大于发送窗口的最大值,例如,判断Nframe是否大于Bmax,若是则所述确定模块66将发送窗口的最大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例如将Bmax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若否则所述确定模块66将发送窗口的最小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例如将Bmin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具体实现时还可作稍许变化,不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40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60根据预测的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发送窗口的大小,这样在每次发送突发后都能根据当前业务量情况确定合适的发送窗口大小,可以根据到达业务的业务量进行自适应动态调整,改善了时延性能和吞吐量性能。
请参考图8-10,为本发明实施例在不同信道误码率情况下与ECMA-368中的固定窗口大小B-ACK机制的仿真结果,其中B-ACK5和B-ACK10分别表示ECMA368中发送窗口分别为5和10的B-ACK机制。
从图中的时延曲线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自适应B-ACK机制的时延性在不同信道条件下明显优于ECMA-368中的固定窗口大小B-ACK机制。ECMA-368的B-ACK方案中,时延随业务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其原因在于:当业务量比较小时,组成一个突发所需的时间较长,时延较大;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组成一次突发的时间变小,总的时延减小。但是当业务量超过一定值时,缓存器中的数据量增加,等待发送的数据大于发送窗口,没有进入发送窗口的包需要等待下次突发,因此时延又开始增加。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自适应B-ACK策略之所以在时延性能上优于固定发送窗口的B-ACK,是因为在每次发送突发后都能根据当前业务量情况确定合适的发送窗口大小。
从图中的吞吐量曲线可以看出,在业务量比较大时,自适应B-ACK机制的吞吐量性能要优于ECMA-368的两种B-ACK方案,这是因为自适应B-ACK机制中,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发送窗口也增大,B-ACK请求帧、ACK帧等帧开销减少了,因此提高了吞吐量性能。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自适应B-ACK策略明显提高了时延性能,而且对吞吐量性能有所改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所述存储介质为ROM/RAM、磁碟、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根据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根据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包括: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根据所述预测的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确定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预测的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确定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包括:根据所述预测的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与所接收的确认消息确定的需要重传的数据业务量的和确定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包括: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在发送窗口的范围内,若是则将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若否则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小于发送窗口的最小值,若是则将发送窗口的最小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若否则将发送窗口的最大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包括:按顺序发送突发数据流中的各帧,在该突发数据流的最后一帧发送完毕后,发送B-ACK请求帧,所述B-ACK请求帧用于请求数据业务接收方发送针对这次突发数据流的确认信息。
6、一种数据发送装置,包括:
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用于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发送窗口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确定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确定的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将缓存中的数据流组成一个突发数据流;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突发数据流组成模块组成的突发数据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针对突发数据的确认消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包括: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根据上次突发期间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预测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根据所述预测的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确定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根据所述预测的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确定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包括:所述数据业务量预测模块根据所述预测的下次突发时高层新到达的数据业务量与所接收的确认消息确定的需要重传的数据业务量的和确定缓存中当前的数据业务量。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窗口确定模块包括第一判断模块、第二判断模块及确定模块,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在发送窗口的范围内,若是则所述确定模块将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若否则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预测的当前的数据业务量是否小于发送窗口的最小值,若是则所述确定模块将发送窗口的最小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若否则所述确定模块将发送窗口的最大值作为下次发送窗口的大小。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按顺序发送突发数据流中的各帧,在该突发数据流的最后一帧发送完毕后,所述发送模块发送B-ACK请求帧,所述B-ACK请求帧用于请求数据业务接收方发送针对这次突发数据流的确认信息。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位于一通信设备中。
CN200810216526.8A 2008-09-26 2008-09-26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16861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16526.8A CN101686189B (zh) 2008-09-26 2008-09-26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PCT/CN2009/073826 WO2010037304A1 (zh) 2008-09-26 2009-09-09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16526.8A CN101686189B (zh) 2008-09-26 2008-09-26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6189A true CN101686189A (zh) 2010-03-31
CN101686189B CN101686189B (zh) 2016-03-02

Family

ID=42049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6526.8A Active CN101686189B (zh) 2008-09-26 2008-09-26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86189B (zh)
WO (1) WO201003730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7432A (zh) * 2011-10-21 2013-04-2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数据的发送方法、发送端以及通讯系统
CN103747432A (zh) * 2011-02-28 2014-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预调度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796490A (zh) * 2015-05-07 2015-07-22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数据消息传输方法
CN105188150A (zh) * 2015-08-12 2015-12-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降低lte上行数据传输延时的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4392B (zh) * 2014-04-09 2018-03-09 东莞市巨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对多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53617B1 (en) * 2000-04-11 2002-03-05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accessing a communication medium
CN1257621C (zh) * 2003-05-30 2006-05-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链路控制层中发送窗口调整的方法
CN1241346C (zh) * 2003-10-17 2006-0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Wcdma系统无线网络控制层的流量控制方法
US7633891B2 (en) * 2005-03-08 2009-12-15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block acknowledg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0452753C (zh) * 2006-04-28 2009-01-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7432A (zh) * 2011-02-28 2014-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预调度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747432B (zh) * 2011-02-28 2018-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预调度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067432A (zh) * 2011-10-21 2013-04-2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数据的发送方法、发送端以及通讯系统
CN103067432B (zh) * 2011-10-21 2016-03-0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数据的发送方法、发送端以及通讯系统
CN104796490A (zh) * 2015-05-07 2015-07-22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数据消息传输方法
CN104796490B (zh) * 2015-05-07 2018-10-12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数据消息传输方法
CN105188150A (zh) * 2015-08-12 2015-12-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降低lte上行数据传输延时的方法和系统
CN105188150B (zh) * 2015-08-12 2019-06-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降低lte上行数据传输延时的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6189B (zh) 2016-03-02
WO2010037304A1 (zh) 2010-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A hybrid reservation/contention-based MAC for video streaming over wireless networks
US7787415B2 (en) Access points with selective communication rate and scheduling control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US8989106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cheduling uplink request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RSDMA) messages in an SDMA capable wireless LAN
US7656899B2 (en) Access points with selective communication rate and scheduling control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US7009960B2 (en)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for high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US893791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multiple request to send (RTS) messages to enha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US8743711B2 (en)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heterogeneous traffic streams
US7826389B2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
WO2009045530A1 (en) Method amd apparatus to reduce system overhead
JP2008510326A (ja) 多重クラス、多重チャンネル無線lanなどのための最適チャンネル割り当て
US7613153B2 (en) Access points with selective communication rate and scheduling control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Kim et al. Rate-adaptive MAC protocol in high-rate personal area networks
CN101686189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Zhai et al. A distributed packet concatenation scheme for sensor and ad hoc networks
Zhao et al. Decentrally controlled wireless multi-hop mesh networks for high quality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Wang et al. A cross-layer design for per-flow and weighted fairness between uplink and downlink in WLANs
Ashtaiwi et al. Utilizing IEEE 802.11 n to enhance QoS support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Sharma et al. A review of packet reservation multiple access
Hanley A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voice over IP over IEEE 802.11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ee et al. A channel adaptive ack mechanism in high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Kartsakli Cross-layer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s for wlans
岸田朗 Studies on Communic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Technology in Media Access Control Scheme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s
Chang et al. Exploiting Opportunistic Packet Delivery for Rate Control in 802.11 Wireless Networks
Chong EE5406 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Standardized MAC Protocols
Kim Link-adaptive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s for high-speed wireles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