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1547B -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1547B
CN101661547B CN200910093865A CN200910093865A CN101661547B CN 101661547 B CN101661547 B CN 101661547B CN 200910093865 A CN200910093865 A CN 200910093865A CN 200910093865 A CN200910093865 A CN 200910093865A CN 101661547 B CN101661547 B CN 101661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label
write
channel
writt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93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1547A (zh
Inventor
杜江
王立
曹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Intelligent Io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09100938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61547B/zh
Priority to PCT/CN2009/075589 priority patent/WO2011035511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661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1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1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1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方案中,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后,判断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门限,如果超过,则继续判断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连续,如果连续,则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如果不连续,则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如果未超过,则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地写数据机制,阅读器从上层应用获得写数据指令后,将根据需要写入数据的特点和情况自适应地选择不同的写入方式来向标签写数据,从而达到灵活高效率的处理方式,以提高向标签写数据的速度,减少向标签写数据所消耗的时间,有效提高了RFID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指一种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RF,RadioFrequency)载波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系统包括阅读器和标签,其工作原理如下:阅读器通过调制射频载波信号发送信息到一个或多个标签,并通过侦听标签反向散射的应答信号来获得标签信息,从而对标签信息进行译码;标签则是通过阅读器的射频电磁场来获得工作电源能量,通过反向散射调制射频载波信号的幅度或者相位来传送标签信息。所述标签信息是按照一定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数据。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是半双工的。
标签主要是由天线、射频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器等构成。标签从阅读器获得的能量一部分被内部电路消耗,另一部分通过天线发射出去。标签的应答信号是将基带信号调制到阅读器发过来的高频载波信号上,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阅读器。在RFID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包括了阅读器与标签进行数据交互的部分。阅读器与标签进行数据交互主要分为读和写两个方面。目前,写命令是比较固定的,这就使得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写数据的效率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向标签写大量数据时,由于每次可写的数据量都有限制,导致向标签写数据的效率非常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FID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有效提高RFID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后,判断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门限,
如果超过,则继续判断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连续,如果连续,则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如果不连续,则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如果未超过,则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其中,所述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包括:在写命令中添加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包括:向标签请求随机数;在写命令中添加正确得到的随机数和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包括: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包括: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其中,所述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通过向标签发送建立通道命令来完成;所述建立通道命令包括:建立通道命令字、标签标识、地址和校验位,其中,所述建立通道命令字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所述标签标识用于确认需要建立数据通道的标签,即要写入数据的标签;所述地址是待写入数据的起始地址;所述校验位用于对所述建立通道命令进行校验。
所述数据传输命令包括:数据传输命令字、顺序字、数据和校验位,其中,所述数据传输命令字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所述顺序字用于表示当前数据传输命令的顺序;所述数据是待写入的数据;所述校验位用于对所述数据传输命令进行校验。
所述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之后,进一步包括:标签应答数据写入不成功时,重传包含未成功写入数据的数据传输命令;所述数据写入不成功包括:数据传输命令中的顺序字与标签的当前顺序不一致,或者数据未成功存储。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
长度判断单元,用于判断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门限,如果超过,则触发地址判断单元,如果未超过,则触发第一写入单元;
地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连续,如果连续,则触发第三写入单元,如果不连续,则触发第二写入单元;
第一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第二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第三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其中,
所述第一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在写命令中添加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第二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向标签请求随机数;在写命令中添加正确得到的随机数和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第三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第三写入单元包括:
通道请求单元,用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装置,包括:
通道请求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通过向标签发送建立通道命令来完成;
所述建立通道命令包括:建立通道命令字、标签标识、地址和校验位,
其中,所述建立通道命令字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所述标签标识用于确认需要建立数据通道的标签,即要写入数据的标签;所述地址是待写入数据的起始地址;所述校验位用于对所述建立通道命令进行校验。
所述数据传输单元进一步用于:标签应答数据写入不成功时,重传包含未成功写入数据的数据传输命令。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地写数据机制,阅读器从上层应用获得写数据指令后,将根据需要写入数据的特点和情况自适应地选择不同的写入方式来向标签写数据,从而达到灵活高效率的处理方式,以提高向标签写数据的速度,减少向标签写数据所消耗的时间,有效提高了RFID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效率。另外,本发明中还针对每种写入方式定义了相应的写命令,使得各写入方式得以有效实施。
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案,能够快速地传输数据,大大缩短向标签写数据所需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向标签写入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中第一种写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中第一种写命令的应答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中请求随机数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中请求随机数命令的应答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中第二写入方式中写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5D为本发明中基于图5C的写命令的应答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中建立通道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中建立通道命令的应答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7C为本发明中数据传输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7D为本发明中数据传输命令的应答命令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向标签写入数据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中向标签写入数据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中向标签写入数据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向标签写入数据的过程包括:
步骤101:阅读器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
步骤102:阅读器判断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门限,如果超过,则继续执行步骤103;如果未超过,则继续执行步骤104。
上层应用发送的写数据指令中包含需要写入数据的标签标识(ID)、需要写入的数据、以及数据写入的地址等,因此,阅读器能够根据收到的写数据指令中包含的需要写入的数据确定相应数据的长度,从而将该长度与设定的门限进行比较。
步骤103:阅读器判断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连续,如果连续,则继续执行步骤106;如果不连续,则继续执行步骤105。
由于阅读器收到的写数据指令中包含数据写入的地址,因此,阅读器便可以判断出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连续。
步骤104: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未超过设定的门限,说明上层应用只需向标签写入少量数据,因此,阅读器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具体流程可以参见图2。
步骤105: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超过设定的门限,说明上层应用需要向标签写入大量数据,在写入数据的地址不连续、存在跳跃的情况下,阅读器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具体流程可以参见图4。
步骤106: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超过设定的门限,说明上层应用需要向标签写入大量数据,在写入数据的地址连续、没有跳跃的情况下,阅读器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具体流程可以参见图6。
图2为本发明中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流程示意图,此时,涉及的写命令为第一种写命令,如图2所示,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过程包括:
步骤201~步骤202:阅读器在写命令中添加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该写命令。
对于上层应用只需向标签写入少量数据的情况,写命令的结构可以采用标签ID加上待写入数据的形式,这样可以快速完成向标签的数据写入。这样,写命令的结构如图3A所示,该写命令包括写命令字、标签ID、地址、数据和校验位(CRC16)。其中,写命令字主要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标签ID是标签的标识,用于确认要写入数据的标签;地址是待写入数据的起始地址;数据则是待写入的数据;校验位用于对该写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标签可以根据收到的写命令中的标签ID确定自身是否需要接受写命令,如果写命令中的标签ID与自身ID一致,则接受写命令,在相应地址的位置上存储数据;如果写命令中的标签ID与自身ID不一致,则不进行相关操作。存储数据后,标签将通过应答命令向阅读器进行应答,应答命令的结构如图3B所示,该应答命令包括确认和校验位,其中,确认用于标签向阅读器确认数据写入是否成功;校验位用于对该应答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如果阅读器收到的应答命令中的确认表示数据写入成功,则阅读器继续向标签写后续数据,直至数据全部写入标签;如果阅读器收到的应答命令中的确认表示数据写入不成功,则阅读器将再次向对应标签写相应数据,直至相应数据写入成功后,继续后续数据写入。
步骤203:阅读器判断是否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如果完成,则结束向标签写数据的当前流程;如果未完成,则继续执行步骤201。
图4为本发明中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流程示意图,此时,涉及的请求随机数命令和写命令为第二种写命令,如图4所示,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过程包括:
步骤401:阅读器向标签请求随机数。
对于上层应用需要向标签写入大量数据的情况,如果写入数据的地址、即数据存储位置不连续,则可以由标签生成随机数,在向标签写数据的过程中将该随机数作为标签的标识,由于随机数的长度要远小于标签ID的长度,并且写命令的长度越短,向标签写数据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可以缩短写命令的长度,提高向标签写数据的速度。
阅读器通过发送请求随机数命令来向标签请求随机数,请求随机数命令的结构如图5A所示,该请求随机数命令包括请求随机数命令字、标签ID和校验位。其中,请求随机数命令字主要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标签ID是标签的标识,用于确认需要生成随机数的标签,也就是最终要写入数据的标签;校验位用于对该请求随机数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步骤402:阅读器判断是否正确得到随机数,如果正确得到,则继续执行步骤403;如果未正确得到,则继续执行步骤401。
标签收到请求随机数命令后,如果请求随机数命令中的标签ID与自身ID一致,则生成并存储随机数,并通过应答命令向阅读器返回该随机数;如果请求随机数命令中的标签ID与自身ID不一致,则不进行相关操作。所述应答命令的结构如图5B所示,该应答命令包括随机数(RN16)和校验位。其中,随机数为标签生成的16bit的随机数,用于数据传输部分;校验位用于对该应答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如果随机数生成失败,则标签也通过应答命令告知阅读器。
这样,阅读器通过基于请求随机数命令的应答命令便可获知是否正确得到随机数。
步骤403~步骤404:阅读器在写命令中添加正确得到的随机数和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该写命令。
由于向标签写数据的过程中以标签生成的随机数作为标签的标识,因此,写命令的结构如图5C所示,该写命令包括写命令字、随机数、地址、数据和校验位。其中,写命令字主要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随机数是前序步骤中标签生成的随机数,用于确认要写入数据的标签;地址是待写入数据的地址;数据是待写入的数据;校验位用于对该写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标签可以根据收到的写命令中的随机数确定自身是否需要接受写命令,如果写命令中的随机数与自身存储的随机数一致,则接受写命令,在相应地址的位置上存储数据;如果写命令中的随机数与自身存储的随机数不一致,则不进行相关操作。存储数据后,标签将通过应答命令向阅读器进行应答,应答命令的结构如图5D所示,该应答命令包括确认和校验位,其中,确认用于标签向阅读器确认数据写入是否成功;校验位用于对该应答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如果阅读器收到的应答命令中的确认表示数据写入成功,则阅读器继续向标签写后续数据,直至数据全部写入标签;如果阅读器收到的应答命令中的确认表示数据写入不成功,则阅读器将再次向对应标签写相应数据,直至相应数据写入成功后,继续后续数据写入。
步骤405:阅读器判断是否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如果完成,则结束向标签写数据的当前流程;如果未完成,则继续执行步骤403。
图6为本发明中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流程示意图,此时,涉及的建立通道命令和数据传输命令为第三种写命令,如图6所示,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的过程包括:
步骤601:阅读器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
对于上层应用需要写入大量数据的情况,如果写入数据的地址、即数据存储位置连续,则可以通过传输数据流的方式来完成向标签写数据。因此,首先需要阅读器通过建立通道命令通知标签建立数据通道,从而在后续过程中,快速连续传输数据,这样可以缩短向标签写数据所需的时间。
建立通道命令的结构如图7A所示,建立通道命令包括建立通道命令字、标签ID、地址和校验位。其中,建立通道命令字主要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标签ID是标签的标识,用于确认需要建立数据通道的标签,也就是最终要写入数据的标签;地址是待写入数据的起始地址;校验位用于对该建立通道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步骤602:阅读器判断是否正确建立数据通道,如果正确建立,则继续执行步骤603;如果未正确建立,则继续执行步骤601。
标签收到建立通道命令后,如果建立通道命令中的标签ID与自身ID一致,则生成建立数据通道,并通过应答命令向阅读器返回数据通道的建立结果;如果请求随机数命令中的标签ID与自身ID不一致,则不进行相关操作。所述应答命令的结构如图7B所示,该应答命令包括通道建立确认和校验位。其中,通道建立确认是标签对建立通道命令的应答,用于告知阅读器数据通道的建立结果;校验位用于对该应答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阅读器通过基于建立通道命令的应答命令便可获知是否正确建立数据通道。如果数据通道未正确建立,则阅读器应当重新请求标签建立数据通道。
步骤603~步骤604:阅读器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该数据传输命令。
阅读器与标签之间建立数据通道后,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所有数据传输将按照顺序进行,阅读器通过数据传输命令便可快速连续地传输数据。如果出现错误则重传。直至数据传输结束后,阅读器通过发送非数据传输命令,使标签关闭数据通道。
数据传输命令的结构如图7C所示,该数据传输命令包括数据传输命令字、顺序字、数据和校验位。其中,数据传输命令字主要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顺序字用于表示当前数据传输命令的顺序,以体现不同数据传输命令之间的先后顺序;数据是待写入的数据;校验位用于对该数据传输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顺序字可以采用4bit来表示,例如,从0x0000开始,每发送一条新的数据传输命令则加1,到0xFFFF之后再加1,重新循环到0x0000。所述新的数据传输命令是指其包含的待写入的数据是新的,以与重发的数据传输命令向区分。
标签收到数据传输命令后,在起始地址之后的相应地址的位置上存储数据。存储数据后,标签将通过应答命令针对当前数据传输命令向阅读器进行应答,应答命令的结构如图7D所示,该应答命令包括数据确认和校验位。其中,数据确认用于标签向阅读器确认数据写入是否成功;校验位用于对该应答命令进行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如果阅读器收到的应答命令中的数据确认表示数据写入成功,则阅读器继续向标签传输后续数据,直至完成全部数据的传输;如果阅读器收到的应答命令中的确认表示数据写入不成功,则阅读器将重传包含未成功写入数据的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写入成功。数据写入不成功包括数据传输命令中的顺序字与标签的当前顺序不一致,或数据未成功存储。
步骤605:阅读器判断是否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如果完成,则结束向标签写数据的当前流程;如果未完成,则继续执行步骤603。
根据以上描述可见,阅读器从上层应用获得写数据指令后,将根据需要写入数据的特点和情况自适应地选择不同的写入方式来向标签写数据,从而达到灵活高效率的处理方式,以提高向标签写数据的速度,减少向标签写数据所消耗的时间,有效提高了RFID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效率。
通过图1步骤102的描述可见,对数据的长度的判断中需要以门限为基础,该门限是一个提前设定的值,门限的取值可以根据第一种写命令与第二种写命令的长度计算得到。例如,如果每个写命令中的地址的长度为8bit、数据的长度为16bit,第一种写命令中,写命令的长度为8bit命令字+64bit标签ID+8bit地址+16bit数据+16bitCRC,一共是112bit,也就是说每写一个字节、即8bit的数据平均需要56bit;而第二种写命令中,请求随机数命令的长度为8bit命令字+64bit标签ID+16bitCRC,一共是88bit,写命令的长度为8bit命令字+16bit随机数+8bit地址+16bit数据+16bitCRC,一共是64bit,也就是说每写一个字节的数据平均需要32bit;根据两种写命令的差异,便可以计算得到门限值。如果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超过4个字节、即32bit,那么基于第二种写命令向标签写数据的效率就优于基于第一种写命令向标签写数据,如果需要写入的数据少于4个字节,则基于第一种写命令向标签写数据的效率就优于基于第二种写命令向标签写数据。如果写命令中的地址和数据的长度发生变化,则门限也需要相应变化。由于空口协议规定了写命令中的地址和数据的长度,因此,空口协议确定后,写命令中的地址和数据的长度便也就随之确定下来了,因此,根据当前应用的空口协议的规定便可确定第一种写命令和第二种写命令的长度,从而计算得到门限的取值。
图8为本发明中向标签写入数据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长度判断单元、地址判断单元、第一写入单元、第二写入单元和第三写入单元,其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长度判断单元用于判断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门限,如果超过,则触发地址判断单元,如果未超过,则触发第一写入单元;地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连续,如果连续,则触发第三写入单元,如果不连续,则触发第二写入单元;第一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第二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第三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第一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在写命令中添加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第二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向标签请求随机数,在写命令中添加正确得到的随机数和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第三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其中,第三写入单元包括通道请求单元和数据传输单元,其中,通道请求单元用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单元进一步用于标签应答数据写入不成功时,重传包含未成功写入数据的数据传输命令。
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门限设置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写入方式中的第一种写命令与第二写入方式中的第二种写命令的长度计算并设置门限。
基于以上描述可见,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具体为:阅读器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以上过程中涉及的具体命令的实现与图7A、7B、7C、7D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阅读器收到的应答命令中的确认表示数据写入不成功,则阅读器将重传包含未成功写入数据的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写入成功。
阅读器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之前,可以进一步包括:阅读器确定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超过设定的门限、并且写入数据的地址连续时,则继续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相关具体实现与前面描述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向标签写入数据的装置,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通道请求单元和数据传输单元,其中,通道请求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数据传输单元进一步用于标签应答数据写入不成功时,重传包含未成功写入数据的数据传输命令。
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判断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确定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超过设定的门限、并且写入数据的地址连续时,触发通道请求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后,判断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门限,
如果超过,则继续判断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连续,如果连续,则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如果不连续,则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如果未超过,则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其中,
所述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包括:在写命令中添加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包括:向标签请求随机数;在写命令中添加正确得到的随机数和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包括: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2.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
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其中,
所述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通过向标签发送建立通道命令来完成;
所述建立通道命令包括:建立通道命令字、标签标识、地址和校验位,
其中,所述建立通道命令字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所述标签标识用于确认需要建立数据通道的标签,即要写入数据的标签;所述地址是待写入数据的起始地址;所述校验位用于对所述建立通道命令进行校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传输命令包括:数据传输命令字、顺序字、数据和校验位,
其中,所述数据传输命令字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所述顺序字用于表示当前数据传输命令的顺序;所述数据是待写入的数据;所述校验位用于对所述数据传输命令进行校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之后,进一步包括:标签应答数据写入不成功时,重传包含未成功写入数据的数据传输命令;
所述数据写入不成功包括:数据传输命令中的顺序字与标签的当前顺序不一致,或者数据未成功存储。
5.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
长度判断单元,用于判断需要写入的数据的长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门限,如果超过,则触发地址判断单元,如果未超过,则触发第一写入单元;
地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连续,如果连续,则触发第三写入单元,如果不连续,则触发第二写入单元;
第一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一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第二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二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第三写入单元,用于基于第三写入方式向标签写数据;
其中,
所述第一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在写命令中添加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第二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向标签请求随机数;在写命令中添加正确得到的随机数和待写入数据,向标签发送所述写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第三写入单元具体用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写入单元包括:
通道请求单元,用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7.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道请求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上层应用的写数据指令后,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数据传输命令中添加顺序字和待写入数据,通过建立的数据通道向标签发送所述数据传输命令,直至全部待写入数据均已完成发送;
所述向标签请求建立数据通道通过向标签发送建立通道命令来完成;
所述建立通道命令包括:建立通道命令字、标签标识、地址和校验位,
其中,所述建立通道命令字用于阅读器与标签在交互中确认命令的类型;所述标签标识用于确认需要建立数据通道的标签,即要写入数据的标签;所述地址是待写入数据的起始地址;所述校验位用于对所述建立通道命令进行校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单元进一步用于:标签应答数据写入不成功时,重传包含未成功写入数据的数据传输命令。
CN200910093865A 2009-09-22 2009-09-22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1661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3865A CN101661547B (zh) 2009-09-22 2009-09-22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PCT/CN2009/075589 WO2011035511A1 (zh) 2009-09-22 2009-12-15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3865A CN101661547B (zh) 2009-09-22 2009-09-22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1547A CN101661547A (zh) 2010-03-03
CN101661547B true CN101661547B (zh) 2012-10-10

Family

ID=41789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93865A Active CN101661547B (zh) 2009-09-22 2009-09-22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61547B (zh)
WO (1) WO20110355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3025B (zh) * 2010-11-22 2012-11-14 上海交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的读写方法
CA3135247A1 (en) * 2014-10-13 2016-04-21 Jeanne F. Duckett Reduce inlay pitch singul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9779A (en) * 1996-05-31 1999-07-2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Read/write protocol fo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
CN1677425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读写装置及方法
CN101266656A (zh) * 2007-03-13 2008-09-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子标签数据写入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JP2009110266A (ja) * 2007-10-30 2009-05-21 Toshiba Tec Corp ラベル発行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ラベル発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9779A (en) * 1996-05-31 1999-07-2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Read/write protocol fo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
CN1677425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读写装置及方法
CN101266656A (zh) * 2007-03-13 2008-09-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子标签数据写入方法以及读写装置
JP2009110266A (ja) * 2007-10-30 2009-05-21 Toshiba Tec Corp ラベル発行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ラベル発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1547A (zh) 2010-03-03
WO2011035511A1 (zh) 201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6280B (zh) 一种验证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00019883A1 (en) Methods of identifying RFID tag for preventing RFID tag collision, RFID reader and RFID tag using the same
CN101499118B (zh) 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向被动式标签提供能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7516057B (zh) 一种标签防碰撞方法及有源射频识别标签
WO2011009768A2 (en) A method and reader for reading tag data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EP2958056B1 (en) Radiofrequency transponder circuit
EP2183699B1 (en) A method and reader to conduct a label query in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CN103500348A (zh) 一种增强的rfid通信方法
CN101661547B (zh) 一种射频识别系统中向标签写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60314B (zh) 识别系统
CN102768733B (zh) 适用于rfid系统的多标签防碰撞算法、rfid系统及读写器
CN104778484B (zh) 一种rfid读写器识别电子标签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JP4594250B2 (ja) 通信装置
CN102156846B (zh) 用于射频识别的阅读器与标签的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470791B (zh) 射频信号的识别、应答方法及系统,标签和阅读器
JP2006040185A (ja) Icタグ用半導体装置、icタグ及びicタグの制御方法
CN102332083B (zh) 用于射频识别的阅读器与标签的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784434B (zh) 一种智能货柜及其rfid标签查询、盘点方法和系统
CN101996300A (zh) 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的清点方法及一种标签
US8028149B2 (en) Method of reading the memory plane of a contactless tag
US8111672B2 (en) Method for data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transponder
CN102810219A (zh) 基于射频识别的标签交易方法及系统
US20060145816A1 (en) Identification data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CN204515806U (zh) 物品堆放位置自动定位系统
CN101477832B (zh) 固态硬盘及其识别方法、及监控方法、监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3

Address after: 300308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seven East Road No. 2 Zhongxing Industrial Base

Patentee after: ZTE INTELLIGENT IO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South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TE building, Ministry of Justice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401, building 12, east area, airport business park, No. 80, Huanhe North Road,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000

Patentee after: Gaoxing Zhil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308, Zhongxing Industrial base, 2 East seven, Airport Economic Zone,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Patentee before: ZTE INTELLIGENT IOT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401, building 12, East Airport Business Park, 80 Huanhe North Roa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pilot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Patentee after: Zte Intelligent Io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01, building 12, East Airport Business Park, 80 Huanhe North Roa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pilot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Patentee before: Gaoxing Zhilian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