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5829A - 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55829A CN101655829A CN200910044340A CN200910044340A CN101655829A CN 101655829 A CN101655829 A CN 101655829A CN 200910044340 A CN200910044340 A CN 200910044340A CN 200910044340 A CN200910044340 A CN 200910044340A CN 101655829 A CN101655829 A CN 1016558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ma
- cylinder
- formula
- stress
- sel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用于提高压力容器的安全性与承载能力,解决缺乏外压容器自增强容器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以及现有内压自增强技术设计计算烦琐或不精确而可能导致不安全等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采用特定的承载能力、塑性区深度与筒壁计算厚度公式,使自增强圆筒壁内总应力(操作压力引起的应力与自增强处理后的残余应力之和)的当量应力不大于圆筒材料的屈服强度σy;或保证圆筒经自增强处理后整个筒壁内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及总应力的当量应力均不大于σy。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自增强技术施行时无论塑性区多深,卸除自增强压力后都不产生屈服的最大径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适用于内压自增强圆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压力容器形状大多为圆筒形,如,化工用容器、石油化工用容器、炮筒、核反应容器等。压力容器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如机械、化工、制药、能源、材料、食品、冶金、石油、建筑、航空、航天、兵器等部门。压力容器除受内压外,还常受外压作用,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圆筒不论承受内压还是外压作用,筒壁中的弹性应力分布很不均匀,内壁面应力远大于外壁面应力,如图2所示。厚度越大,应力分布越不均匀。这不但不能充分发挥外层材料的作用,导致材料的浪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自增强技术可提高压力容器的承载能力及其安全性。所谓自增强是在容器操作使用前对其进行加外压处理,使筒体内层屈服,产生塑性变形,形成塑性区,外层仍为弹性状态。保持该外压一段时间后卸压。卸压后筒体内层塑性区因残余变形不能复原,而外层弹性区力图复原,却受到内层塑性区的牵掣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但外层弹性区力图复原的趋势给内层塑性区以拉伸作用,使内层塑性区产生拉应力,而外层弹性区产生压应力。于是形成一种内层受拉外层受压的预应力状态。容器投入使用受外压后,预应力与操作压力引起的应力叠加,使应力较大的内壁应力降低,应力较小的外壁应力有所增加,从而使容器壁中应力趋于均匀。由此可提高容器的承载能力。这就是外压自增强。
与受内压的情况一样,外压自增强技术的关键因素也是塑性区深度,即容器弹性与塑性区交界面半径的确定,或超应变度 的确定,其中ri、rj、ro分别为自增强筒体的内半径、弹塑性界面半径与外半径;k为径比,k=ro/ri;kj为自增强容器塑性区深度,kj=rj/ri(参阅图3)。本发明以下标i、j、o分别表示内径、弹-塑性界面半径、外径处的量。超应变度不仅影响到自增强工艺的实施,也影响到自增强容器的承载能力等。对kj或rj或ε的确定,现行技术只有针对内压容器的方法,对外压容器尚无方法出现,能否袭用内压容器的方法,还没有理论支持。即使现行的内压容器方法,有的过于粗略(如图解法与估计法),又不能反映问题实质;有的过于烦琐(如试凑法),也不能反映问题实质。且不能克服一些弊病,如反向屈服问题,即卸除自增强处理时所施加的压力pa后可能内层因受到过大的压缩而产生压缩屈服。这是非常不利的。从安全、经济的观点出发,自增强容器要同时保证卸除自增强压力后整个筒壁内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及总应力的当量应力均不大于材料的屈服强度σy,还要提高承载能力。特别是,对外压容器而言,如何确定超应变度、如何确定承载能力等,以提供一种安全的外压自增强圆筒形压力容器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对圆筒施加外压进行自增强处理,设计自增强圆筒时,使其承载能力p为 或 考虑安全系数n后,其计算厚度t为 或 可保证圆筒壁内总应力(操作压力引起的应力与自增强处理后的残余应力之和)的当量应力不大于σy;其中[σ]为许用应力,[σ]=σy/n。k≤kc时,使圆筒的塑性区深度kj=k,此时其承载能力为 或 即为全屈服压力,考虑安全系数n后,圆筒的计算厚度为t=ri(ep/[σ]-1)或 k≥kc时,塑性区深度kj由公式 确定,此时承载能力为 或 考虑安全系数n后,圆筒的计算厚度为 或 这样确定圆筒的塑性区深度和承载能力可保证圆筒经自增强处理后整个筒壁内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及总应力的当量应力均不大于σy;其中pe为圆筒不经自增强时的最大弹性承载能力(初始屈服载荷),kc为临界径比,等于由公式 确定的值,即kc=2.2184574899167...。这些措施也适用于受内压的自增强圆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和优点是:提供了自增强圆筒安全的塑性区深度计算公式,即 该公式确立了容器厚度尺寸(以k反映)与安全的塑性区深度(以kj反映)之间的函数关系,反映了问题的实质,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弊端;找到了无论塑性区多深,卸除自增强压力后都不产生屈服的最大k值,即临界径比kc,kc等于由公式 确定的值,即kc≈2.2184574899167;提供了各种条件下自增强压力容器的最适承载能力计算公式: (第三强度理论)和 (第四强度理论); (第三强度理论)和 (第四强度理论)以及 (第三强度理论)和 (第四强度理论)。本发明填补了现有技术在外压圆筒方面的空缺。
附图说明
图1是受外压的容器筒体。
图2是外压作用下容器筒体壁中的应力分布。
图3是筒体横截面弹-塑性区域。
图4是至7是筒体壁中弹-塑性应力沿壁厚的分布。
图8是最佳塑性深度(实线oad)。
图9至12是残余应力及其当量应力沿壁厚的分布。
图13是总应力的当量应力沿壁厚的分布。
图14是按第三强度理论的最佳承载能力(实线)。
图15是按第四强度理论的最佳承载能力(实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结合附图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为一内、外半径分别为ri、ro的圆筒体,受外压p作用。由压力容器知识知其壁中任意半径r处的弹性应力为:
轴向应力:
径向应力:
环向应力:
式中上标p表示压力p引起的量(此处为应力);下标z、r、t分别表示径向、轴向、环向。以k=3.5为例,应力分布如图2所示。可见内壁面应力最大,外压力越大,应力越大。外压增加到一定值时,厚壁圆筒内壁面开始屈服;继续增大外压,塑性区从内向外扩展,形成两个区域:内侧为塑性区,外侧为弹性区。弹性区和塑性区均为与容器同轴的圆筒体。假设外压增大到某一值时,对应的弹-塑性界面半径为rj,假想从rj处将弹-塑性区分开,加上应有的力,并设弹-塑性界面上的压力为pj。这样,外层弹性区为一内、外半径分别为rj、ro的弹性筒体,受内压pj和外压p同时作用(如图3(b)所示);内层塑性区为一内、外半径分别为ri、rj的塑性筒体,仅受外压pj作用(如图3(c)所示)。
塑性区应力分析。设筒体材料屈服时符合特雷斯卡(Tresca)屈服条件,即
σr-σt=σy (4)
筒壁单元体的平衡方程为: 将式(4)代入该式得: 该式的解为:σr=-σylnr+C (5)
边界条件为:(1)r=ri时σr=0;(2)r=rj时σr=-pj。
将条件(1)代入式(5)解出积分常数C,将C代回式(5)得塑性区:
径向应力为:σr=-σylnr/ri (6)
由式(4)得环向应力为:σt=-σy(1+lnr/ri) (7)
而轴向应力为:σz=(σt+σr)/2=-σy(0.5+lnr/ri) (8)
将条件(2)代入式(6)得弹-塑性区界面压为:
pj=σylnkj (9)
塑性区全屈服时,外层弹性筒体内壁面刚屈服,故在内壁面亦有σr-σt=σy,而在此内壁面上: σr=-pj。代入式(4)并解出
令式(9)=式(10)得外压与所对应的弹-塑性界面半径rj的关系:
式(11)右边第一项是塑性层全屈服的压力,第二项是弹性层内壁面初始屈服的压力。在式(11)中:
令kj=1得最大弹性(初始屈服)载荷:
令kj=k得全(整体)屈服载荷:
弹性区应力分析。由压力容器知识直接可得弹性区的应力为:
径向应力:
周向应力:
轴向应力:
k=3.5、kj分别为1.71276、1.870829、1.675和kj=k=3.5(即全屈服)条件下弹-塑性状态的应力分布分别如图4至7所示。
若按第四强度理论,即米赛斯(Mises)屈服条件,则当量应力为:
而对圆筒有σz=(σt+σr)/2,故 令σe=σy得:
塑性区径向应力:
环向应力:
轴向应力:
弹-塑性区界面压:
外压与rj的关系:
式(11′)右边第一项是塑性层全屈服的压力,第二项是弹性层内壁面初始屈服的压力。在式(11′)中:
令kj=1得最大弹性(初始屈服)载荷为:
令kj=k得全(整体)屈服载荷为:
弹性区径向应力:
周向应力:
轴向应力:
弹-塑性状态的应力分布与按第三强度理论的相似。
式(11)和(11′)实际上就是对圆筒进行自增强处理时所施加的外压力pa,称为自增强压力,这个压力与塑性区深度,即容器弹-塑性区界面半径rj有关,只要rj确定了,容器所需施加的自增强压力就可按式(11)或(11′)算出。下面分析经自增强处理的筒壁应力,先按第三强度理论。
1、自增强处理时施加的压力 作用下的筒壁应力
此时塑性区应力是式(6)~式(8);弹性区应力是式(14)~式(16)。
2、自增强处理时施加的压力卸除后,筒壁中的残余应力
按卸载定理,先以Δp=pa-0=pa为假想载荷,按弹性理论计算所引起的应力。在卸载压力Δp作用下,按弹性理论,径向、周向、轴向应力改变量分别为:
将式(11)代入式(17)得应力改变量分别为:
根据卸载定理,用卸载前的应力,即式(6)~(8)和式(14)~(16)减去各相应的应力改变量即式(18)~(20),即得残余应力(上标′表示残余应力):
塑性区径向残余应力:
环向残余应力:
轴向残余应力:
弹性区径向残余应力:
环向残余应力:
轴向残余应力:
塑性区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σ′e/σy为(下标e表示当量应力):
σ′e/σy=|σ′r/σy-σ′t/σy| (27)
将式(21)、(22)代入式(27)得塑性区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σ′e/σy为:
同理,弹性区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σ′e/σy为:
故在容器内表面,σ′r/σy-σ′t/σy恒为负。显然,d(σ′r/σy-σ′t/σy)/d(r/ri)在塑性区大于0,在弹性区小于0。而在弹塑性界面,r/ri=kj,式(28)、(29)都成为:
可见,在塑性区,σ′r/σy-σ′t/σy从内表面的负值,增加为弹-塑性界面上的正值;而在弹性区,σ′r/σy-σ′t/σy从弹-塑性界面上的正值,降低为外表面上的正值。于是令 得:
这实际上是三条残余应力曲线[式(21)~(23)]的交点的横坐标。因为令式(21)=式(22)和式(21)=式(23)或式(22)=式(23)都得式(32),这说明三条残余应力分布曲线交于一点,其横坐标为式(32)。
在式(30)中令kj=k得全屈服时容器内表面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为:
又在式(33)中令σ′ei/σy≤1得:
解式(34)得:k≤2.2184574899167...=kc (35)
将kc=2.2184574899167...称为临界径比。所以,当k≤kc时,不论kj多大,即不论塑性区多深,卸除自增强压力pa后,容器不会产生屈服;而k≥kc时,若kj过大,即塑性区太深,卸除自增强压力后,容器会产生屈服。于是在式(30)中令σ′ei/σy=1可得k≥kc时容器的径比k与不产生屈服的塑性区深度kj间的对应关系,并将这种kj记作称作最佳塑性深度:
而当k≤kc时,可取 图8显示了最佳塑性深度(实线oad),图中还示出了以圆筒内、外半径的算术平均值为塑性区半径或以圆筒内、外半径的几何平均值为塑性区半径的k~kj关系,分别为直线of和曲线om。假若以圆筒内、外半径算术平均值为塑性区半径,则有
rj=(ri+ro)/2亦即kj=rj/ri=(k+1)/2 (37)
以圆筒内外半径的几何平均值为塑性区半径,则有
a、b≥0时, 故 令a=k,b=1,得
故由式(37)确定的塑性区半径大于由式(38)确定的塑性区半径,即对相同的圆筒内外半径,算术平均半径大于几何平均半径。由图8也可看到这一点。
式(36)指出:对一定径比k的容器,若 卸除自增强压力后筒壁不会屈服;若 卸除自增强压力后筒壁会屈服。所以由式(36)可方便而容易地确定安全的塑性区深度。对公式(36)及其他公式的应用见各实施例。由式(36)可见,k越大(筒体越厚),kj越小,即塑性区越浅。这给工程应用带来了很大方便,因为筒体越厚越难产生较大的屈服区,故当筒体较厚时取较浅的塑性区,不但卸除自增强压力后筒壁不会屈服,且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方程 的求解可1)按显式 或2)用Excel软件;或3)用图8查取;或4)按表1提供的数据查取(遇中间值可用插值法):
表1 数值表
k kj k kj k kj k kj
46.12228 1.649 6.662588 1.663 3.364833 1.72 2.290026 1.98
21.58601 1.65 6.5 1.663777 3.211949 1.73 2.282389 1.99
20 1.650212 6.455815 1.664 3.087896 1.74 2.27539 2
19 1.650375 6.268851 1.665 3 1.748442 2.268979 2.01
18 1.650565 6.09877 1.666 2.985168 1.75 2.263112 2.02
17 1.650791 6 1.666625 2.898709 1.76 2.257751 2.03
16.20955 1.651 5.943217 1.667 2.824972 1.77 2.252859 2.04
16 1.651061 5.800273 1.668 2.761395 1.78 2.248404 2.05
15 1.651387 5.668352 1.669 2.706071 1.79 2.244356 2.06
14 1.651788 5.546136 1.67 2.657551 1.8 2.240689 2.07
13.54616 1.652 5.5 1.670397 2.614713 1.81 2.237377 2.08
13 1.652286 5.432516 1.671 2.576674 1.82 2.234398 2.09
12 1.652918 5.32655 1.672 2.542726 1.83 2.231732 2.1
11.88665 1.653 5.227437 1.673 2.512296 1.84 2.22936 2.11
11 1.653735 5.134487 1.674 2.5 1.844363 2.227263 2.12
10.72744 1.654 5.047102 1.675 2.484917 1.85 2.225426 2.13
10 1.65482 5 1.675565 2.460201 1.86 2.223835 2.14
9.859732 1.655 4.964763 1.676 2.437823 1.87 2.222475 2.15
9.1793 1.656 4.887016 1.677 2.417512 1.88 2.221333 2.16
9 1.656304 4.813461 1.678 2.399035 1.89 2.220397 2.17
8.627561 1.657 4.743747 1.679 2.382195 1.9 2.219658 2.18
8.168728 1.658 4.67756 1.68 2.366822 1.91 2.219103 2.19
8.085911 1.6582 4.614622 1.681 2.359639 1.915 2.218892 2.195
8.045493 1.6583 4.554685 1.682 2.358241 1.916 2.218855 2.196
8 1.658414 4.5 1.682956 2.35277 1.92 2.218724 2.2
7.779543 1.659 4.160525 1.69 2.33991 1.93 2.218513 2.21
7.44415 1.66 4 1.694172 2.328131 1.94 2.218459 2.22
7.151321 1.661 3.811702 1.7 2.317334 1.95 2.218457 2.218457
7 1.661571 3.558259 1.71 2.307434 1.96
6.892851 1.662 3.5 1.712755 2.298354 1.97
若 式(32)成为 这说明当 时,不论k和kj多大,σ′t/σy-σ′r/σy=0总在 发生。
图9至12是残余应力及其当量应力沿壁厚的分布特性,图中r、z、t和e分别为径向、轴向、环向和当量应力(虚线)。
外压p在器壁内r处产生的应力是式(1)~(3),写成另一种形式是:
轴向应力:
径向应力:
环向应力:
外压引起的当量应力:
塑性区内,总应力σT/σy的当量应力σe T/σy为:
令σe T/σy=1得: (p/σy竟与r/ri无关) (44) (kj=k时,=0),即kj越大,p/σy越大,kj=k时,p/σy最大。但k>kc时,kj不能达到k;只有k<kc时,kj才可达到k。
所以,自增强容器承受pa时,在整个塑性区,σe T/σy≡1(σ′ei/σy≤1不一定成立),这便自然达到了等强度设计效果。若承受小于pa的载荷,在塑性区,σe T/σy<1;若承受大于pa的载荷,在塑性区,σe T/σy>1。图13是总应力的当量应力σe T/σy沿壁厚的分布。不论k<kc还是k>kc,也不论kj大小如何,均可用式(44)确定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此时必有σe T/σy≡1。k<kc时,令kj=k,式(44)成为:
p/σy=lnk=py/σy(σ′ei/σy<1) (44a)
结合式(44)与(36)可得当 时自增强容器的承载能力:
其中pe为初始屈服压力。即 及σe T=σy时自增强容器的承载能力为其初始屈服压力的2倍,称为最佳承载能力p*/σy,当自增强容器承受p*/σy且 时,必有σ′ei=σy及整个塑性区σe T≡σy。k<kc时,不采用式(45)。式(45)示于图14。
将式(45)代入(42)得:
于是在塑性区有:
当 时,式(47)成为: (整个塑性区),不仅如此,还有σ′ei/σy=1。
在式(43)令σe T/σy=0得:
即自增强容器承受式(48)所确定的压力时,在塑性区某r/ri处,σe T/σy=0。在式(48)令p/σy=0得:
在容器内表面,r/ri=1,于是式(48)成为:
在容器弹塑性界面处,r/ri=kj,式(48)成为: (舍去)(48b)
结合式(48a)与(36)可得当 时:
式(44)/(48a)得:
kj=1时,式(50)的值为∞;
kj与k的关系符合式(36)时,式(50)的值恒为2。
将式(48a)代入式(43)得:
在容器内表面,r/ri=1,于是式(51)成为:σe T/σy=0。
在容器的弹塑性界面处,r/ri=kj,于是式(51)成为: 而>0。
因此自增强容器承受式(48a)所表达的载荷时,一定不会屈服。
在弹性区:
在容器外表面,r/ri=ro/ri=k,则
把式(44)代入式(53)得:
欲使σe T≥σy,据式(53),须
这是个很大的载荷。kj=1时,式(54)成为:p/σy≥(k2-1)/2;kj=k时,式(54)成为:p/σy≥lnk=py/σy。不难证明,(k2-1)/2>lnk。
由式(45)可导出自增强容器在σ′ei=σy(考虑安全系数及圆整后可能σ′ei<σy)、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考虑安全系数后可能σe T<σy)条件下壁厚t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安全系数,[σ]=σy/n为许用应力。但当k<kc时,不采用式(55)。
由式(44)可导出自增强容器在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条件下壁厚t的计算公式(σ′ei≤σy不一定成立)为:
当 时,即k~kj关系符合式(36),式(56)即是式(55)。
由式(44a)可导出k<kc的自增强容器当kj=k时,在整个筒壁内σe T≡σy条件下壁厚t的计算公式(σ′ei<σy必成立)为:
t=ri(ep/σ/n-1)=ri(ep/[σ]-1)(k<kc) (57)
按第四强度理论(以上标III、IV分别表示与第三、四强度理论有关的量)
对圆筒形容器有σz=(σr+σt)/2、 基于这种关系,可得相应于第三强度理论的有关结论。基于第四强度理论的相关公式序号加“′”,给出如下:
1、自增强压力 作用下的筒壁应力塑性区应力是式(6′)~(8′);弹性区应力是式(14′)~(16′)。
2、自增强压力卸除后,筒壁中的残余应力
应力改变量:
塑性区径向残余应力:
环向残余应力:
轴向残余应力:
弹性区径向残余应力:
环向残余应力:
轴向残余应力:
塑性区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
塑性区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σ′e/σy为:式(28)。
弹性区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σ′e/σy为:式(29)。
容器内表面残余应力:式(30)。
三条残余应力曲线交点及塑性区残余应力当量应力为0的点横坐标:式(32)。
kj=k(全屈服)时容器内表面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为:式(33)。
临界径比kc=2.2184574899167...;最佳塑性深度:式(36)。
残余应力分量的分布特性与按第三强度理论的类似,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与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完全相同。
外压引起的当量应力:
塑性区内,总应力的当量应力σe T/σy为:
令σe T/σy=1得: (p/σy与r/ri无关) (44′) (kj=k时,=0),即kj越大,p/σy越大,kj=k时,p/σy最大。但k>kc时,kj不能达到k;只有k<kc时,kj才可达到k。
自增强容器承受pa时,整个塑性区σe T≡σy(σ′ei≤σy不一定成立)。若承受小于pa的载荷,在塑性区,σe T<σy;若承受大于pa的载荷,在塑性区,σe T>σy。图13是σe T/σy沿壁厚的分布。不论k<kc或k>kc,也不论kj多大,均可用式(44′)确定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此时必有σe T≡σy。k<kc时,令kj=k,式(44′)成为:
式(45′)示于图15。将式(45′)代入(42′)得:式(46)。
于是在塑性区有:式(47)。
当 时,式(47)成为: (在整个塑性区),不仅如此,还有σ′ei=σy。
在式(43′)令σe T/σy=0得: 即自增强容器承受式(48′)所确定的压力时,在塑性区某r/ri处,σe T=0在式(48′)令p/σy=0得:式(32)。
在容器内表面,r/ri=1,于是式(48′)成为:
在容器弹塑性界面处,r/ri=kj,式(48′)<0舍去。
结合式(48a′)与(36)可得当 时:
式(44′)/(48a′)得:式(50)。
将式(48a′)代入式(43′)得:式(51)。
同样,自增强容器承受式(48a′)所表达的载荷时,必不屈服。
弹性区:
在容器外表面,r/ri=ro/ri=k,则
把式(44′)代入式(53′)得:
欲使σe T/σy≥1,根据式(53′),须使
这是个很大的载荷。kj=1时,式(54′)成为: kj=k时,式(54′)成为: 不难证明,
由式(45′)可导出自增强容器在σ′ei=σy(考虑安全系数及圆整后可能σ′ei<σy)、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考虑安全系数后可能σe T<σy)条件下壁厚t的计算公式为:
由式(44′)可导出自增强容器在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条件下的壁厚t的计算公式(σ′ei≤σy不一定成立)为:
当 时,即k~kj关系符合式(36),式(56′)即是式(55′)。
由式(44a′)可导出k<kc的自增强容器当kj=k时,在整个筒壁内σe T≡σy条件下壁厚t的计算公式(σ′ei/σy<1必成立)为:
实施例1,某外压高压容器,采用自增强技术,内径为ri=150mm;容器材料为34CrNi3MoA,其σy=700Mpa;承受的外压为p=360Mpa;根据有关行业对容器的设计规范,安全系数取n=1.6。
由式(55)立即可算出该容器的计算厚度为:
取材料的规格厚度208mm。则ro=ri+t=150+208=358mm,k=ro/ri=2.386667>kc。
查表1知,k=2.382195时, k=2.399035时, 由线性插值法得:k=2.386667时,
这样设计的容器,用厚度208mm的34CrNi3MoA来制造,在投入使用前对其进行自增强(超压)处理,使塑性区半径 必有:σ′ei=σy、整个塑性区σe T<σy。验证如下: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注:因材料的实际厚度(208mm)大于计算厚度(206.3932mm),故以实际厚度验证时σe T/σy<1,若以计算厚度来验证,必有σe T/σy≡1。
若将本实施例的外压改作内压,内压自增强圆筒的设计方法等与本实施例同。以下各实施例及本发明所提供的设计制造方法均适用于受内压的圆筒。
实施例2,假设工艺计算确定了压力容器内径ri=500mm;容器材料选用20MnMoNb,其σy=480Mpa;要求承受的外压p=100Mpa;安全系数取n=1.6。
由式(55)立即可算出该容器的计算厚度:
取锻件的规格厚度114mm。则ro=ri+t=500+114=614mm,k=ro/ri=1.228<kc,不宜采用式(55),应采用式(56)。
1)取kj=k。
kj=k时宜采用式(57):t=ri(ep/σ/n-1)=ri(ep/[σ]-1)=500(e100/480/1.6-1)=197.8062mm。取锻件的规格厚度200mm。则ro=ri+t=500+200=700mm,k=ro/ri=1.4=kj。
这样设计的容器,用厚度200的20MnMoNb锻件制造,投入使用前对其进行自增强处理,达到全屈服。必有:σ′ei<σy、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验证如下: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注:σ′ei<σy是因为k<kc,σe T<σy是因为验证时用的规格厚度大于计算厚度。
2)取kj=1.2,采用式(56):
取锻件的规格厚度220mm。则ro=ri+t=500+220=720mm,k=ro/ri=1.44。
这样设计的容器,用厚度220的20MnMoNb锻件来制造,投入使用前进行自增强处理,使rj=rikj=500×1.2=600mm,则σ′ei<σy、整个塑性区σe T=σy验证: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3)取kj=1.4采用式(56)的结果必然与1)的结果相同。
4)因为kj=k时,p/σy最大,所以当kj<k时,要尽可能使kj=k。
实施例3,设有一径比k=2.5的自增强容器,由20MnMoNb制成,σy=480Mpa。需确定该容器所能承受的载荷。
按第四强度理论。由式(45′)或图15得:最佳承载能力p*/σy=0.969948,即p*=0.969948×480=465.5753Mpa,取安全系数n=1.6,则p=465.5753/1.6=290.9845Mpa。查表1知,k=2.5时, 该容器承受290.9845Mpa的外压时,必有σ′ei=σy、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验证: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根据式(43′):
1)假如该容器的kj=1.7,则
取安全系数n=1.6,则p=0.9231×480/1.6=443.0881/1.6=276.9301。
该容器承受443.0881Mpa外压时,必有σ′ei<σy、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承受276.9301Mpa外压时,必有σ′ei<σy、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验证:
根据式(30):
之所以σ′ei/σy<1,是因为
根据式(43′):
根据式(43′):
2)假如该容器的kj=1.9,则
取安全系数n=1.6,则p=0.985022×480/1.6=295.5056。
该容器承受295.5056的外压时,必有σ′ei>σy、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1,验证:根据式(30):
之所以σ′ei/σy>1,是因为
根据式(43′):
实施例4,设工艺要求容器内径ri=50mm;材料用0Cr18Ni9,工作温度300℃下的[σ]=114Mpa;承受外压p=125Mpa。对σ′ei≤σy无严格要求。
这种情况下,可由式(56)或(56′)确定该容器的计算厚,这里用式(56′)。
1)取kj=1.7,则
圆整取锻件的规格厚度162mm。则ro=ri+t=50+162=212mm,k=ro/ri=4.24。
查表1知,k=4.160525时, k=4.5时,
由线性插值法得:k=4.24时,
这样设计的容器,用厚度162的0Cr18Ni9来制造,投入使用前进行自增强处理:①使弹塑性界面半径为 必有σ′ei<σy(若用计算厚度,σ′ei=σy)、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因 );②若rj=1.7×50=85mm。必有σ′ei>σy(因 )、整个塑性区内σe T<σy(用计算厚度时,σe T=σy)。验证:
①根据式(30):
根据式(43′):
②根据式(30):
根据式(43′):
2)取kj=1.67,则
k=ro/ri=4.695965337。由式(36)得:k=4.695965337时, 验证: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②k=4.695965337,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圆整:取t=234mm,ro=ri+t=50+234=284mm,k=ro/ri=5.68,
3)取kj=2,则
k=r′o/ri=2.865589。由式(36)得:k=2.865589时, 验证: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②k=4.695965337,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圆整:取t=94mm,ro=ri+t=50+94=144mm,k=ro/ri=2.88,
4)由式(55′)确定该容器的计算厚度:
r′o=ri+t=50+172.694=222.694mm,k=r′o/ri=4.453879442。
由式(36)得:k=4.453879442时, 验证:
根据式(30):
根据式(43′):
圆整:取t=174mm,ro=ri+t=50+174=224mm,k=ro/ri=4.48,
验证:根据式(30):
根据式(43′):
注:以上各实施例着重于本专利的关键点,故对压力容器现行设计步骤未加也不必详细叙述。
本发明建立了外压圆筒自增强的理论与设计计算及制造方法,分析论证过程中得到的一些规律、关系式及数据、图表等可作为压力容器工程设计时参考的基础和依据,也使自增强理论各参数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更清晰、透彻和实用;对工程上遇到的各种情况,均可按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加以解决;并且这些规律、关系式及数据、图表等大多与内压自增强圆筒的相同。外压圆筒通过施加外压进行自增强,内压圆筒通过施加内压进行自增强,除此差别以外,本发明建立的外压圆筒自增强理论与设计计算及制造方法同样适用于内压自增强圆筒。
Claims (4)
1、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对圆筒施加外压进行自增强处理,这种圆筒的承载能力p按公式 或 确定,考虑安全系数或材料设计系数n后,圆筒的计算厚度t按公式 或 确定,可保证圆筒壁内总应力(操作压力引起的应力与自增强处理后的残余应力之和)的当量应力不大于圆筒材料的屈服强度σy;其中k为径比,k=ro/ri、ro为圆筒外壁面半径、ri为圆筒内壁面半径、kj为塑性区深度,kj=rj/ri、rj为圆筒弹性区与塑性区界面半径、[σ]为许用应力,[σ]=σy/n。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其特征是:k≤kc时,这种圆筒的塑性区深度按kj=k确定,此时其承载能力p按 或 确定,即等于全屈服压力,考虑安全系数或材料设计系数n后,圆筒的计算厚度t按公式t=ri(ep/[σ]-1)或 确定;k≥kc时,塑性区深度kj按公式 确定,此时承载能力p按 或 确定,考虑安全系数或材料设计系数n后,圆筒的计算厚度t按 或 确定;这样确定圆筒的塑性区深度和承载能力可保证圆筒经自增强处理后整个筒壁内残余应力的当量应力及总应力的当量应力均不大于圆筒材料的屈服强度σy;其中k、ri、[σ]如权利要求1所述,pe为圆筒不作自增强时的最大弹性承载能力(初始屈服载荷),kc为临界径比,等于由公式 确定的值,即kc=2.2184574899167...(包括2.2184574899167...的近似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适用于受内压的自增强圆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压自增强圆筒及其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权利要求2所述的特征适用于受内压的自增强圆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44340.3A CN101655829B (zh) | 2009-09-14 | 2009-09-14 | 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的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44340.3A CN101655829B (zh) | 2009-09-14 | 2009-09-14 | 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的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55829A true CN101655829A (zh) | 2010-02-24 |
CN101655829B CN101655829B (zh) | 2014-04-02 |
Family
ID=41710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4434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5829B (zh) | 2009-09-14 | 2009-09-14 | 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的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55829B (zh)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38817B (zh) * | 2008-08-19 | 2011-05-04 | 朱瑞林 | 一种安全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2563063A (zh) * | 2011-12-27 | 2012-07-11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安全设计技术条件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3406724A (zh) * | 2013-07-30 | 2013-11-27 | 初冠南 | 一种增强耐压结构承载能力的工艺方法 |
CN103470757A (zh) * | 2013-10-11 | 2013-12-25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结构尺寸可变的等强度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4196824A (zh) * | 2014-08-26 | 2014-12-10 | 常州力安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结构的高压油缸 |
CN104358867A (zh) * | 2014-11-14 | 2015-02-18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弹性温差预应力压力容器 |
CN104405869A (zh) * | 2014-11-14 | 2015-03-11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弹性温差预应力内压内加热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4455410A (zh) * | 2014-11-14 | 2015-03-25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外压弹性温差预应力外加热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5033484A (zh) * | 2015-08-04 | 2015-11-11 | 赛鼎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承受内压圆筒的制造方法 |
CN105443752A (zh) * | 2016-01-08 | 2016-03-30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高温预应力内压内加热压力容器 |
CN105508600A (zh) * | 2016-01-07 | 2016-04-20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低温预应力内压内加热压力容器 |
CN106442150A (zh) * | 2016-08-30 | 2017-02-22 | 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 | 超高压试验装置的应力分布方法 |
CN107314705A (zh) * | 2017-08-18 | 2017-11-03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 基于第四强度理论的枪炮单筒身管设计方法 |
CN107515983A (zh) * | 2017-08-18 | 2017-12-26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 基于第四强度理论的枪炮自紧身管设计方法 |
CN109949879A (zh) * | 2019-03-18 | 2019-06-28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水下航行器耐压壳体自增强方法 |
CN110837693A (zh) * | 2019-10-21 | 2020-02-25 |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力容器的有限边界简化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38817B (zh) * | 2008-08-19 | 2011-05-04 | 朱瑞林 | 一种安全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
2009
- 2009-09-14 CN CN200910044340.3A patent/CN10165582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38817B (zh) * | 2008-08-19 | 2011-05-04 | 朱瑞林 | 一种安全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2563063A (zh) * | 2011-12-27 | 2012-07-11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安全设计技术条件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2563063B (zh) * | 2011-12-27 | 2014-11-12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安全设计技术条件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3406724A (zh) * | 2013-07-30 | 2013-11-27 | 初冠南 | 一种增强耐压结构承载能力的工艺方法 |
CN103406724B (zh) * | 2013-07-30 | 2016-06-22 | 初冠南 | 一种增强耐压结构承载能力的工艺方法 |
CN103470757B (zh) * | 2013-10-11 | 2015-12-23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结构尺寸可变的等强度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3470757A (zh) * | 2013-10-11 | 2013-12-25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结构尺寸可变的等强度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4196824A (zh) * | 2014-08-26 | 2014-12-10 | 常州力安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结构的高压油缸 |
CN104455410B (zh) * | 2014-11-14 | 2016-05-11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外压弹性温差预应力外加热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4405869A (zh) * | 2014-11-14 | 2015-03-11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弹性温差预应力内压内加热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4455410A (zh) * | 2014-11-14 | 2015-03-25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外压弹性温差预应力外加热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4358867A (zh) * | 2014-11-14 | 2015-02-18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弹性温差预应力压力容器 |
CN104405869B (zh) * | 2014-11-14 | 2016-04-20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弹性温差预应力内压内加热自增强压力容器 |
CN105033484A (zh) * | 2015-08-04 | 2015-11-11 | 赛鼎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承受内压圆筒的制造方法 |
CN105508600A (zh) * | 2016-01-07 | 2016-04-20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低温预应力内压内加热压力容器 |
CN105443752A (zh) * | 2016-01-08 | 2016-03-30 | 湖南师范大学 | 一种高温预应力内压内加热压力容器 |
CN106442150A (zh) * | 2016-08-30 | 2017-02-22 | 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 | 超高压试验装置的应力分布方法 |
CN107314705A (zh) * | 2017-08-18 | 2017-11-03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 基于第四强度理论的枪炮单筒身管设计方法 |
CN107515983A (zh) * | 2017-08-18 | 2017-12-26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 基于第四强度理论的枪炮自紧身管设计方法 |
CN109949879A (zh) * | 2019-03-18 | 2019-06-28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水下航行器耐压壳体自增强方法 |
CN109949879B (zh) * | 2019-03-18 | 2023-05-30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水下航行器耐压壳体自增强方法 |
CN110837693A (zh) * | 2019-10-21 | 2020-02-25 |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力容器的有限边界简化方法 |
CN110837693B (zh) * | 2019-10-21 | 2023-05-12 |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力容器的有限边界简化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55829B (zh) | 2014-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55829B (zh) | 一种外压自增强圆筒的设计计算与制造方法 | |
CN101338817B (zh) | 一种安全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
CN102563063B (zh) | 一种基于安全设计技术条件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
Chen et al. | Study of void closure in hot radial forging process using 3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 |
Thakur et al. | Thermal creep stress and strain analysis in non-homogeneous spherical shell | |
Ahmadi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 parameters in tube hydroforming process by using experimental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f tee joint products | |
Fu et al. | Stress analysis of the precision forging die for a bevel gear and its optimal design using the boundary-element method | |
Ali et al. | Optimum design of pressure vessel subjected to autofrettage process | |
Wan et al. | Crashworthiness study of tubular lattice structures based on 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s under quasi-static axial crushing | |
CN104405869B (zh) | 一种弹性温差预应力内压内加热自增强压力容器 | |
CN202381678U (zh) | 安全设计技术条件下的自增强压力容器 | |
Güngör | An approach for optimization of the wall thickness (weight) of a thick-walled cylinder under axially non-uniform internal servi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 |
CN103470757B (zh) | 一种结构尺寸可变的等强度自增强压力容器 | |
CN104455410B (zh) | 一种外压弹性温差预应力外加热自增强压力容器 | |
Wahi et al. | Effect of optimum autofrettage on pressure limits of thick-walled cylinder | |
Ayob et al. | Pressure limits of thick-walled cylinders | |
Ma et al. |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for partially autofrettaged pressurized thick-walled cylinders containing closely and densely packed cracks | |
Yuan et al. | On the plastic bending responses of dented lined pipe | |
CN204284429U (zh) | 一种弹性温差预应力外加热外压自增强压力容器 | |
CN104358867B (zh) | 一种弹性温差预应力压力容器 | |
Perl et al. | Is there an “ultimate” autofrettage process? | |
Choubey et al. | Numerical valid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 in deep-drawing | |
Ma et al. | A study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rosions, cracks and partial autofrettage on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of a thick walled pressurized cylinder | |
Ma et al. | The Bauschinger Effect's Influence on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of a Semi-Elliptical Crack Emanating From an Erosion at the Bore of a Fully Autofrettaged Pressurized Cylinder | |
Perl et al. | The influence of the Bauschinger effect on 3D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for internal radial cracks in a fully or partially autofrettaged gun barre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4091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