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6897B -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6897B
CN101646897B CN2007800525559A CN200780052555A CN101646897B CN 101646897 B CN101646897 B CN 101646897B CN 2007800525559 A CN2007800525559 A CN 2007800525559A CN 200780052555 A CN200780052555 A CN 200780052555A CN 101646897 B CN101646897 B CN 101646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peristome
base
under
display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25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6897A (zh
Inventor
荒井政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46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6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6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68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02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12),其具备光源(17)和覆盖所述光源(17)的底座(14)。所述底座(14)在所述光源(17)的正下方具备槽部(51)或开口部(61)。所述槽部(51)或所述开口部(61)为如下结构,对其宽度而言,与所述光源(17)中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相比,在该光源的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相对小。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及利用该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代表的非发光型的光学元件的显示装置为了对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照射光,在该显示面板的背面设有背光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636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灯和收纳灯的收纳部件的背光源组件。但是,具备这样的灯和收纳灯的收纳部件的背光源组件中,在灯调光时,有时产生因调光频率的2次、3次高次谐波造成的蜂鸣音。 
作为这样的蜂鸣音的发生原因,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例如考虑从灯向收纳部件的漏电流为其中原因之一。即,收纳部件因来自灯的漏电流而被摇动,其摇动作为蜂鸣音可以听到。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结构,该结构为了防止灯和收纳部件之间的漏电流,包含灯和所对应的区域凹陷且形成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收纳部件。当采用这样的结构时,作为蜂鸣音的对策,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凹陷部(突出部)遍及收纳部件(底座(chassis))的底面整体比灯径宽且以一定的宽度形成,因此收纳部件的强度,尤其是相对于收纳部件的扭转方向的应力的强度显著降低。而且,遍及收纳部件的底面整体形成宽度大的凹陷部,由此在装置组装时,造成各种零件的安装作业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所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以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为目的,该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具备能够充分确保收纳部件(底座)的强度,而且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防止乃至抑制灯(光源)的收纳部件(底座)中的蜂鸣音的发生的结构。另外,本发明以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为目的,该显示装置为使用了这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其质量优良,可靠性高。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和覆盖所述光源的底座,所述底座在所述光源的正下方具备槽部或开口部,所述槽部或所述开口部为如下结构,对其宽度而言,与所述光源中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相比,在该光源的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相对小。在此,有关槽部或开口部,槽部表示有底凹部,开口部表示无底空孔部。 
本发明者作为蜂鸣音对策进行反复研究的结果是,在光源的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的底座上设置宽度相对大的槽部或开口部,在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的底座上设置宽度相对小的槽部或开口部,由此防止乃至抑制蜂鸣音的发生。这是考虑大幅度降低由光源向底座的漏电流而带来的结果。即,考虑是由于通过设置槽部或开口部,光源和底座之间的距离增大(尤其是,为开口部时,无限大),以下所示的式(1)表示的漏电流几乎不发生的缘故。I=2πfεCV=2πfε(S/d)V…式(1)。其中,式中,I表示漏电流量、C表示寄生电容、V表示光源和底座之间的电位差、S表示底座面积、d表示光源和底座之间的距离。 
另外,在蜂鸣音容易产生的部分,即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形成有具有相对大的宽度的槽部或开口部。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光源和底座之间的距离大或成为无限大的区域(相当于该槽部或开口部的宽度)的面积,其结果是,能够有效消除蜂鸣音的发生。另一方面,在不容易产生蜂鸣音的部分,即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即使以具有相对小的宽度的槽部或开口部,本来漏电流量也小,因此有关蜂鸣音的消除,得到充分的效果。而且,通过设宽度相对小的槽部或开口部,与形成为成为与只形成于上述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的槽部或开口部相同的宽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底座的强度下降。 
如上所述,有关蜂鸣音的消除,由式(1)可知,能够设光源和底座之间的距离为无限大的开口部与槽部相比,显示优良的效果。另一方面,有关底座强度,由于形成开口部,强度下降的比例增大,因此与开口部相比,槽部更能够可靠地确保充分的强度。因此,鉴于蜂鸣音的状况、槽部或开口部占底座整体的比例等,也可以选择本发明的槽部及开口部的任一个,或实施这些的组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中,所述光源构成为线状,所述槽部或所述开口部可以沿所述线状光源形成。 
这样,通过沿线状光源形成槽部或开口部,能够有效地消除蜂鸣音。 
另外,所述槽部或所述开口部能够为如下结构,对其宽度而言,从所述光源中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连续地逐渐变小。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消除蜂鸣音。这是因为,在容易产生蜂鸣音的高电压侧,来自光源的漏电流量朝向低电压侧大致连续地变小。因此,将槽部或开口部的宽度从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连续地变小,由此,能够成为有效抑制漏电流,即蜂鸣音的对策。 
所述槽部或所述开口部能够为如下结构,对其宽度而言,从所述光源中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分阶段地依次变小。 
为了消除蜂鸣音,在容易产生蜂鸣音的区域,需要形成宽度大的槽部或开口部,而在不容易产生蜂鸣音的区域形成宽度小的槽部或开口部,由此得到充分的效果。这样,根据区域,任意变更槽部或开口部的宽度,由此能够将槽部或开口部的面积控制到需要的最小限,因此能够将底座的强度下降抑制到最小限。 
另外,能够在成为所述高电压一侧的端部连接有逆变电路。即,连接有作为产生光源电灯用的高频电压的电气电路的逆变电路一侧成为高电压侧端部,因此,优选在连接有该逆变电路的一侧的端部,形成宽度大的槽部或开口部。 
所述光源能够以脉宽调制方式被驱动。 
当以脉宽调制方式驱动光源时,在底座上发生蜂鸣音。于是,在以该 脉宽调制方式驱动光源时,采用本发明的带槽部或开口部的底座,由此能够很好地防止该蜂鸣音。 
所述底座能够由金属制的金属板形成。 
当由金属制的金属板构成底座时,容易产生来自光源的漏电流,容易产生蜂鸣音。于是,通过在由该金属制的金属板形成的底座上形成槽部或开口部,能够很好地防止该蜂鸣音。另外,尤其是根据金属制的金属板,能够简单地制造具备槽部或开口部的底座,这也能够有利于制造成本的削减。 
可以在所述底座上附设覆盖所述开口部的遮光性树脂片。 
通过在底座上形成开口部,从该开口部光源的光漏出,有可能造成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进而具备该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的质量下降。于是,如果通过遮光性树脂片覆盖开口部,就能够防止这样的漏光,且防止乃至抑制质量的下降。 
接着,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利用来自所述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光来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供给光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不仅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而且不容易产生蜂鸣音,因此能够有利于质量提高。 
作为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例示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例如电视或个人电脑的台式画面等,尤其作为大型画面用最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具备能够充分确保收纳部件(底座)的强度,而且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乃至抑制灯(光源)的收纳部件(底座)中的蜂鸣音的发生的结构。另外,能够提供质量优良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图9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将附设于图9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片等分开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背光源底座的一个变形例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应用于图1及图9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冷阴极管的驱动状态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12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 
14背光源底座(底座) 
14b遮光片(遮光性树脂片) 
17冷阴极管(光源) 
51、52、53、54槽部 
61、62、63、64开口部 
70光源中为高电压的部分 
80光源中为低电压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相同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背光源底座(底座)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呈矩形的液晶面板11、外部光源即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12,它们通过边框13等被一体保持。其中,液晶面板11为如下结构,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贴合,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了液晶。在一个玻璃基板上设有与彼此正交的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和连接于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等,在另一玻璃基板上设有对置电极和以规定配列配置了R、G、B等各着色部的滤色片等。 
接着,对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另外,背光源装置12为所谓的正下型的背光源装置,即为如下结构,在液晶面板11的面板面(显示面) 的背面正下方,沿该面板面具备多个线状光源(在此,作为高压放电管使用冷阴极管(光源)17)。 
背光源装置12具备:做成上面一侧开口的大致箱型的背光源底座(底座)14、覆盖背光源底座14的开口部而安装的多个光学部件15(从图示下侧依次为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光学片)、用于将这些光学部件15保持于背光源底座14的框架16。另外,在背光源底座14内具备:冷阴极管17、用于保持冷阴极管17两端的橡胶制的支座18、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及支座18组的灯支座19、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于背光源底座14的灯夹20。另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上,冷阴极管17的光学部件15一侧成为光射出侧。 
背光源底座14由金属制金属板形成,在该背光源底座14的内面侧(光源侧)通过光反射片14a形成有光反射面。通过包含该光反射片14a的背光源底座14能够将由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向扩散板等光学部件15(以下,也称作扩散板15等)一侧反射。光反射片14a例如可以通过具备光反射性的树脂片等构成。 
另外,在背光源底座14的配设了冷阴极管17一侧的相反侧(即,光射出面一侧的相反侧)安装有用于将驱动电压供给冷阴极管17的逆变基板30。逆变基板30包含逆变电路而构成,该逆变电路产生用于点亮冷阴极管17的高频电压。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逆变电路连接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成为以冷阴极管17的两侧为高电压的驱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阴极管17例如通过图18所示的脉宽调制方式(PWM方式)被驱动,即,采用以规定的周期调光的方式。 
在背光源底座14中收容有冷阴极管17。冷阴极管17做成细长的管状(线状),在其长度方向(轴线方向)与背光源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背光源底座14内并列收容有多条(图1中16条)。 
在冷阴极管17的正下方,即背光源底座14的底面部,在与各自的冷阴极管17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槽部51。如图1及图3所示,对槽部51而言,设将开口面呈较长形状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凹部配列成连接该等腰三角形的等边的顶点相对的状态作为一组,且沿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形成。即,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为高电压的部分70)朝向中央部(为 低电压的部分80),槽部51的宽度连续逐渐变小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对槽部51而言,设上述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相对的状态为一组,相对于并列的16条冷阴极管17,16组槽部51并列配置。 
另外,槽部51以背光源底座14的一部分凹陷的状态形成,形成向背光源底座14的槽部51开口面的相反侧(即,光射出面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状态(参照图2)。而且,槽部51的底部为山脊的棱线状,其深度与宽度的变化无关而成为一定。 
另外,图1中,槽部51由于形成于光反射片14a的内侧,所以用虚线表示。另外,槽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光源底座14的金属板加工时形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在背光源装置12所具备的底座(背光源底座)14中具备槽部51,该槽部51在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的70的正下方宽度相对大,在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宽度相对小。由此,不仅能够确保底座14的强度,而且较难产生因该底座14的摇动而带来的蜂鸣音。 
底座14的蜂鸣音推断是由于该底座14的摇动引起的。认为这样的摇动可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发生,但作为其中原因之一,考虑来自冷阴极管17的漏电流。 
底座14由于通过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所以在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之间形成电容器,通常(当没有形成槽部51时),有可能从冷阴极管17相对于底座14产生漏电流。而且,可以推断这样的漏电流对底座14作用力,与该底座14的摇动、进而蜂鸣音有关。另外,尤其是在脉宽调制方式的情况下,漏电流周期发生,其结果是,考虑为通过对底座14作用周期性的力而产生蜂鸣音。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冷阴极管17的正下方,在底座14上形成有槽部51。由此,考虑到在槽部51的形成位置能够增大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抑制以下所示的式(1)表示的漏电流,因此不容易产生蜂鸣音。I=2πfεCV=2πfε(S/d)V…式(1)。其中,式中I 表示漏电流量、C表示寄生电容、V表示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之间的电位差、S表示底座14的面积、d表示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之间的距离。 
另外,在容易产生蜂鸣音的部分,即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形成具有相对大的宽度的槽部51,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光源和底座之间距离增大的区域(相当于该槽部51的宽度)的面积,能够有效消除蜂鸣音的发生。另一方面,在难以产生蜂鸣音的部分,即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即使具有相对小的宽度的槽部51,本来的漏电流量也小,因此有关蜂鸣音的消除,能够得到充分的效果。而且,通过设有宽度相对小的槽部51,与形成为成为只形成于上述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的槽部相同的宽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底座的强度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在背光源装置12、进而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时,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 
但是,作为抑制底座14的强度降低的技术,也不是没有试着考虑只在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形成槽部。但是,当采用这样的结构时,虽然底座14的强度能够确保,但有关蜂鸣音的降低,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槽部51的宽度为如下结构,从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连续逐渐变小。 
这样,通过做成连续逐渐变小的结构,能够有效消除蜂鸣音。原因是,在容易产生蜂鸣音的高电压侧,来自光源的漏电流量朝向低电压侧大致连续变小。因此,通过将槽部51的宽度从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连续变小,能够成为有效抑制漏电流,即蜂鸣音的对策。 
这样,与冷阴极管17中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相比,通过在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设置具有相对小的宽度的槽部51的简单的结构,能够提供背光源装置12及具备该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10,该背光源装置12具备能够充分确保底座14的强度,而且能够防止乃至抑制蜂鸣音的发生的结构。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记述及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直线状形成冷阴极管17,但如图4及5所示,也可以为如U字状形成的冷阴极管。 
该情况下,优选槽部52为如下结构,在连接逆变电路且成为高电压的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的正下方宽度大,沿冷阴极管17的直线状的部分,其宽度连续逐渐变小。于是,虽然成为在冷阴极管17的曲管部的正下方不配置槽部52的结构,但是由于该曲管部显著成为低电压,所以即使不配置槽部52,也能够消除蜂鸣音。 
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为如下结构,将逆变基板30设于背光源底座14的两侧,将逆变电路连接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但是,如图6及图7所示,也可以为将逆变基板30设于背光源底座14的一侧的结构。即,这成为将逆变电路只连接于冷阴极管17的一侧端部,以冷阴极管17的一侧为高电压进行驱动的结构。 
该情况下,优选槽部53为如下结构,连接了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中的逆变电路的端部的正下方宽度大,朝向冷阴极管17的另一端部的正下方,其宽度连续地逐渐变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有关槽部的宽度,从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设有其宽度连续逐渐变小的槽部51,但是,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从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设有其宽度分阶段地依次变小的槽部54的结构。 
当采用这样的结构时,根据以下所示的理由,不仅能够消除蜂鸣音,而且能够将底座14的强度下降抑制到最小限。在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即容易产生蜂鸣音的区域,需要增大能够增加底座14和冷阴极管17的距离的区域的面积,因此需要形成宽度大的槽部,而在冷阴极管17的为低电压的部分80,即难以产生蜂鸣音的区域形成宽度小的槽部,由此得到充分效果。这样,根据区域,任意变更槽部的宽度,由此能够将槽部54的面积控制到需要的最小限,能够将底座的强度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因此在背光源装置12、进而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时,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槽部51的短轴截面形状为反等腰三角形(参 照图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四方形等其它多边形或半圆形等其它形状。 
<实施方式2> 
参照图9~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底座14上不设置槽部,而设置开口部。除此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付与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相同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背光源底座(底座)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12是将附设于背光源底座的片等分开表示的立体图。 
冷阴极管17为如下结构,做成细长的管状(线状),在其两端部连接逆变电路(参照图9)。因此,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侧成为为高电压的部分70,中央部成为为低电压的部分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阴极管17,例如通过图18所示的脉宽调制方式(PWM方式)被驱动,即,采用以规定的周期进行调光的方式。 
另一方面,开口部61形成于并列的冷阴极管17的正下方,即背光源底座14的底面部。开口部61,如图9及图11所示,设将两个较长形状的大致等腰三角形配列成连接该等腰三角形的等边的顶点相对的状态为一组,且沿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形成。即,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为高电压的部分70)朝向中央部(为低电压的部分80),开口部61的宽度连续逐渐变小而形成。 
另外,开口部61以切去了背光源底座14的一部分的状态形成。 
另外,图9中,由于开口部61形成于光反射片14a的内侧,所以用虚线表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61在背光源底座14的金属板加工时形成。 
另外,在底座14的内面侧,如上所述,形成有光反射片14a,在底座14的外面侧,如图12所示,形成有遮光片14b。遮光片14b以至少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61的形状配设,通过例如粘接或螺旋夹等附设于底座14上。作为遮光片14b,可以采用在将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树脂等成型为片状的部件上涂敷遮光性涂料的片等。另外,由于从冷阴极管17发热,所 以更优选遮光片14b兼备耐热性。 
根据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能够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在背光源装置12所具备的底座14上具备开口部61,该开口部61在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宽度相对大,在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宽度相对小。由此,因该底座14摇动引起的蜂鸣音更难以产生。 
作为底座14的蜂鸣音发生的原因之一,考虑来自冷阴极管17的漏电流引起的该底座14的摇动。由于底座14由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所以在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之间形成电容器,通常(当不形成开口部61时),有可能由冷阴极管17对底座14产生漏电流。而且,可以推断这样的漏电流对底座14作用力,且与该底座14的摇动、进而蜂鸣音有关。另外,尤其是,认为在脉宽调制方式的情况下,漏电流周期性发生,其结果是,对底座14作用周期性的力,由此产生蜂鸣音。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阴极管17的正下方,在底座14上形成有开口部61。因此,很难生成上述那样的漏电流,其结果是,认为能够防止乃至抑制蜂鸣音的发生。即,认为是由于在开口部61的形成位置能够设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之间的距离为无限大,以下所示的式(1)表示的漏电流几乎不产生的缘故。I=2πfεCV=2πfε(S/d)V…式(1)。其中,式中,I表示漏电流量、C表示寄生电容、V表示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之间的电位差、S表示底座14的面积、d表示冷阴极管17和底座14之间的距离。 
另外,通过在容易产生蜂鸣音的部分,即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形成具有相对大的宽度的开口部61,能够充分确保光源和底座之间的距离为无限大的区域(相当于该开口部61的宽度)的面积,其结果是,能够有效消除蜂鸣音的发生。另一方面,在不容易产生蜂鸣音的部分,即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即使以具有相对小的宽度的开口部61,由于本来漏电流量也小,因此有关蜂鸣音的消除,得到充分的效果。而且,通过做成宽度相对小的开口部61,与形成为成为与只形成于上述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的开口部相同的宽度的情况相比,开口面积变小,因此能够抑 制底座的强度下降,在背光源装置12、进而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时,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开口部61的宽度为如下结构,从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连续地逐渐变小。 
这样,通过连续地逐渐变小的结构,能够有效消除蜂鸣音。原因是在容易产生蜂鸣音的高电压侧,来自光源的漏电流量朝向低电压侧大致连续变小。所以通过将开口部61的宽度从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连续变小,能够成为有效抑制漏电流,即蜂鸣音的对策。 
另外,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开口部61防止乃至抑制漏电流的发生,所以结构简单,且能够有利于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进而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附设有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61的遮光片14b。由此,能够防止乃至抑制来自开口部61的漏光,能够防止乃至抑制背光源装置12、进而液晶显示装置10的质量下降。 
这样,与冷阴极管17中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相比,通过在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设置具有相对小的宽度的开口部61的简单的结构,能够提供背光源装置12及具备该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10,该背光源装置12具备能够充分确保底座14的强度,而且能够防止乃至抑制蜂鸣音的发生的结构。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记述及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以直线状形成冷阴极管17,但如图13及14所示,也可以如U字状形成冷阴极管。 
该情况下,优选开口部62为如下结构,在连接逆变电路且成为高电压的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的正下方,宽度大,沿冷阴极管17的直线状的部分,其宽度连续地逐渐变小。于是,虽然为在冷阴极管17的曲管部的正下方不配置开口部62的结构,但是由于该曲管部显著成为低电压,所以即使不配置开口部62,也能够消除蜂鸣音。 
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为如下结构,将逆变基板30设于背光源底座14的两侧,将逆变电路连接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但是,如图15及图16所示,也可以为将逆变基板30设于背光源底座14的一侧的结构。即,这是将逆变电路只连接于冷阴极管17的一侧端部,以冷阴极管17的一侧为高电压进行驱动的结构。 
该情况下,优选开口部63为如下结构,在连接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中的逆变电路的端部的正下方,宽度大,朝向冷阴极管17的另一端部的正下方,其宽度连续地逐渐变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有关开口部61的宽度,从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设有其宽度连续逐渐变小的开口部61,但是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从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80的正下方,设有其宽度分阶段地依次变小的开口部64的结构。 
当采用这样的结构时,根据以下所示的理由,不仅能够消除蜂鸣音,而且能够将底座14的强度下降抑制到最小限。在冷阴极管17的为高电压的部分70,即容易产生蜂鸣音的区域,需要充分确保能够使底座14和冷阴极管17的距离无限大的区域的面积,因此需要形成宽度大的开口部64,另一方面,在冷阴极管17的为低电压的部分80,即难以产生蜂鸣音的区域形成宽度小的开口部64,由此得到充分的效果。这样,根据区域,任意变更开口部64的宽度,由此能够将开口部的面积控制到需要的最小限,因此在背光源装置12、进而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时,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记述及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作为光源示出了使用冷阴极管17的情况,例如使用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照明装置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是也能够应用于使用了TFT之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 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之外,也能够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中,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但是除液晶之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使用背光源装置的其它显示装置。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光源和覆盖所述光源的底座,
所述底座在所述光源的正下方从所述光源的为高电压的部分到为低电压的部分具备槽部或开口部,
所述槽部或所述开口部为如下结构,对其宽度而言,与所述光源中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相比,在该光源的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相对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构成为线状,
所述槽部或所述开口部沿所述线状光源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或所述开口部为如下结构,对其宽度而言,从所述光源中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连续地逐渐变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或所述开口部为如下结构,对其宽度而言,从所述光源中为高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朝向为低电压的部分的正下方分阶段地依次变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源中成为所述高电压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有逆变电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以脉宽调制方式被驱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由金属制的金属板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在所述光源的正下方具备开口部的情况下,
在所述底座上附设有覆盖所述开口部的遮光性树脂片。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的光来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是使用了液晶的液晶面板。
CN2007800525559A 2007-04-20 2007-12-17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6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11610 2007-04-20
JP111610/2007 2007-04-20
PCT/JP2007/074206 WO2008136154A1 (ja) 2007-04-20 2007-12-17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6897A CN101646897A (zh) 2010-02-10
CN101646897B true CN101646897B (zh) 2011-05-18

Family

ID=39943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255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6897B (zh) 2007-04-20 2007-12-17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49789A1 (zh)
CN (1) CN101646897B (zh)
WO (1) WO20081361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70873A1 (ja) * 2009-12-11 2011-06-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4372713U (zh) * 2015-02-10 2015-06-03 北京京东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868A (zh) * 2004-08-27 2006-03-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减小灯的电流泄漏的背光组件和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74579B1 (ko) * 2002-10-25 2007-11-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4220980A (ja) * 2003-01-16 2004-08-05 Tama Electric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7173812B2 (en) * 2004-10-11 2007-02-06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feedback circuit structure thereof
TWI285776B (en) * 2005-10-06 2007-08-2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868A (zh) * 2004-08-27 2006-03-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减小灯的电流泄漏的背光组件和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20980A 2004.08.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6897A (zh) 2010-02-10
US20100149789A1 (en) 2010-06-17
WO2008136154A1 (ja) 200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3636C (zh) 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62801C (zh)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KR100678798B1 (ko) 디스플레이를 직접 백라이팅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CN102483535B (zh) 背光单元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KR100822666B1 (ko) 백 라이트 조명 유닛
EP2515028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9588274B2 (en) Light bar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KR20090072701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080040878A (ko) 광학렌즈 플레이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표시장치
KR20070023271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80031860A (ko) 표시 장치
JP2006171718A (ja) 光拡散部材、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KR10162154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688648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CN101657674B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CN101646897B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CN101737668A (zh) 背光单元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器
CN100403117C (zh) 背光组件和具有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KR20080001762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70043104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US2016022532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1680608B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CN101646896B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KR10145768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08000035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