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6051B - 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6051B
CN101616051B CN2008101158125A CN200810115812A CN101616051B CN 101616051 B CN101616051 B CN 101616051B CN 2008101158125 A CN2008101158125 A CN 2008101158125A CN 200810115812 A CN200810115812 A CN 200810115812A CN 101616051 B CN101616051 B CN 101616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pseudo
line
network element
band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158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6051A (zh
Inventor
孙子晏
何碧武
胡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anhai Teng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158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160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16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6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6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60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属于网络管理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包括伪线的起点和终点、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根据所述伪线的起点和终点获取隧道资源;根据所述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所述隧道的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第二获取模块、第三获取模块和下发模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克服人工逐站配置伪线以及通过信令方式配置伪线的缺陷。

Description

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边缘到边缘伪线仿真(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PWE3)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ring Task Force,IETF)制订的在包交换网络(Packet Switched Network,PSN)上模拟端到端业务的技术标准。PWE3使用通用标签,为运营商提供统一的多业务传送平台,使不同的业务能够以统一的方式汇聚到PSN,从而减少网络数量、降低配置维护复杂度和链路上的费用。PWE3既可以灵活支持新业务,又能够使PSN与现有巨大的非IP/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设备向后兼容,有效保护运营商和客户的投资。
PWE3的网络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为了使客户设备(Customer Edge,CE)能够在PSN上通信,运营商设备(Provider Edge,PE)需要建立一条或者多条伪线(Pseudo Wire,PW)。原始数据单元(比如比特、信元、数据报文等)自CE1经连接电路(Attachment Circuit,AC)到达PE1后,在PE1上被封装进PW协议数据单元(PW-Protocol Data Unit,PW-PDU),然后经PSN Tunnel(隧道)穿过PSN核心网络到达PE2。在PE2上原始数据单元从PW-PDU解封装出来,经AC送达CE2。
在PSN中,Tunnel作为服务层为PW提供数据传送通道,一条Tunnel可以承载若干条PW;同时一条PW可以承载在多跳Tunnel上,如图2所示,网元P3和网元P4是PSN核心网络中的设备,网元PE1和网元PE2之间的PW12既可由Tunnel-13、Tunnel-32承载,也可由Tunnel-13、Tunnel-34、Tunnel-42承载。
随着IP网络上新应用的不断出现,对IP网络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VoIP(Voice over IP,IP语音)等实时业务就对业务的传输延迟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业务传送延时太长,将是用户所不能接受。为了支持具有不同服务需求的语音、视频以及数据等业务,要求网络能够区分出不同的业务,进而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此,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提供了保证传输的带宽,降低传送的时延,降低数据的丢包率以及时延抖动等机制,保证了业务的服务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为建立端到端的有QoS参数保证的PW,现有技术提供如下两种技术方案:
第一、静态或动态静态混合PW配置方案,根据该方案可以进行单跳PW配置和多跳PW配置。
(1)单跳PW配置。如图3所示,在PE1和网元PE2之间已经配置好一条Tunnel,在网元P1进行Tunnel的交换。用户需要创建一条从网元PE1到网元PE2的PW,此时,用户必须在网元PE1和网元PE2进行逐站配置,大量重复的配置参数需要在每个网元进行配置。
(2)多跳PW配置。如图4所示,在网元PE1和网元P1之间已经配置好一条TunnelA,在网元PE2和网元P1之间已经配置好一条TunnelB。用户需要创建一条从网元PE1到网元PE2的PW,其中,网元PE1为起点网元,网元PE2为终点网元,网元P1为交换网元。此时,用户在网元PE1、网元P1和网元PE2进行逐站配置,并且在配置完成后,如果发现检测未通,则需要逐站进行故障排查。
发明人在研究现有技术一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一是采用人工方式逐站进行PW配置,但配置参数多,配置复杂,配置速度慢,操作耗时,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高,同时对用户要求很高;此外,人工方式容易出错,缺乏必要的纠错手段。
第二、动态PW配置方案,该方案能够完成单跳PW和多跳PW的配置。如图5所示,用户在网元PE1配置PW参数,通过IS-IS(Intermediate System-to-Intermediate 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进行路由选择,再通过LDP(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标记分配协议)信令或者RSVP-TE(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Traffice Engineer,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协议建立PW。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二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对网元能力要求比较高,组网的成本过高。在该方案下,为了建立PW,需要网元支持LDP信令、RSVP-TE协议等,这对网元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运营成本。
第二、完全面向于每层的独立配置,导致配置复杂,需要用户提前做好配置的规划,这对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当PW的路径上的某一段出现问题,例如删除配置、接口状态发生变化,隧道或者信令会话(Session)发生变化等都会导致整个PW状态的变化,产生大量的信令报文,尽管PWE3扩展了Notification(通知)来专门用于状态变化的通告,但在网络发生振荡的时候,这种大量的信令开销仍然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性能。
第四、在一些采用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的核心网络中,用户需要详细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希望能够对PW进行静态、可管理的规划,而动态配置方案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人工逐站配置伪线以及通过信令配置伪线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创建伪线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创建伪线的方法,包括:
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包括伪线的起点和终点、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
根据所述伪线的起点和终点获取隧道资源;
根据所述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
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所述隧道的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
一种创建伪线的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所述伪线配置信息包括伪线的起点和终点、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伪线的起点和终点获取隧道资源;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根据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
下发模块,用于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所述隧道的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包括伪线的起点和终点、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根据所述伪线的起点和终点获取隧道资源;根据所述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下发到所述隧道上的网元,能够达到如下效果:
第一、对网元性能要求低,满足了用户的配置要求,提高了网络性能,降低了组网成本;
第二、能够简单、迅速地实现大批量业务的分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伪线配置缓慢,效率低,出错概率高的问题;
第三、减少用户配置工作量,极大的降低了业务的配置难度,提高了配置的成功率。
第四、将PW QoS和Tunnel QoS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配置参数自动选择最优的Tunnel作为服务层,无需用户参与,同时提供统一的资源管理、资源分配,无需用户提前做大量细致的规划,降低了配置复杂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PWE3的网络参考模型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Tunnel和PW的关系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端到端的有QoS保证的单跳PW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创建端到端的有QoS保证的多跳PW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创建端到端的有QoS保证的动态PW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组网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创建伪线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获取PW出入标签的示意图;
图9是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PW的起点和终点获取的Tunnel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PW的上下行峰值带宽获取的Tunnel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PW的CoS峰值带宽获取的Tunnel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创建伪线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创建伪线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前,首先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组网环境,本发明实施例的组网环境以MPLS网络为例,该网络包含4个网元,分别为网元PE1、网元PE2、网元P3和网元P4,并已经预先配置好7条双向Tunnel,如图6所示,分别是:
Tunnel-12-1:起点网元为PE1,终点网元为PE2,在网元P3进行数据交换;Tunnel类型为L-LSP(由标签推导的标签交换路径);CoS(Class of Service,服务等级)类型为BE(Best Effort,尽力而为);带宽为70M。
Tunnel-12-2:起点网元为PE1,终点网元为PE2,在网元P3进行数据交换;Tunnel类型为L-LSP,CoS类型为EF(Express Forwording,快速转发);带宽为60M。
Tunnel-13:起点网元为PE1,终点网元为P3;Tunnel类型为E-LSP(由实验推导的标签交换路径);带宽为100M。
Tunnel-32:起点网元为P3,终点网元为PE2;Tunnel类型为E-LSP;带宽为200M。
Tunnel-34-1:起点网元为P3,终点网元为P4;Tunnel类型为E-LSP;带宽为15M。
Tunnel-34-2:起点网元为P3,终点网元为P4;Tunnel类型为E-LSP;带宽为20M。
Tunnel-42:起点网元为P4,终点网元为PE2;Tunnel类型为L-LSP;CoS类型为EF;带宽为80M。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构建伪线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所述伪线配置信息包括伪线的起点和终点、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根据伪线的起点和终点获取隧道资源;根据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隧道资源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将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隧道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可以克服人工配置PW以及通过信令配置PW的缺陷。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具体步骤如下:
S101:获取PW基本配置信息。
获取的PW基本配置信息有:
(1)PW的起点和终点;
(2)PW的QoS参数:承诺带宽(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CIR)、峰值带宽(PeakInformation Rate,PIR)、承诺突发缓存区(Committed Buffer Size,CBS)、额外突发缓存区(Excesstive Buffer Size,EBS),上行各个CoS的带宽限制等;
(3)PW ID、PW出入标签、PW起点和终点IP地址。
(4)PW的名称、PW的类型、PW的方向等。这些参数均可以设置常用默认值,用户可以无需修改;
(5)PW的高级属性,如控制字、报文装载时间等,这些参数均可以设置常用默认值,用户可以无须修改。
其中,第(1)、第(2)、第(4)和第(5)种信息由用户输入,具体的,用户输入的PW基本配置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可能会多于这四种信息,也可能会少于这四种信息。
其中,PW ID、PW出入标签、PW起点和终点IP地址中的一种或数种既可以由用户人工输入,也可以由网管设备根据全网资源生成,由网管设备根据全网资源生成的方法具体如下:
获取PW ID的方法为:使用一个全局的变量标识当前已经使用过的PW ID资源,并记为系统A,使用一个全局变量标识PW ID资源的空间,并记为系统B。当创建PW时,首先从系统B中取一个默认数,然后在系统A中查找,如果系统A中存在该数,则从系统B中取下另外一个数值,然后重复此前的查找过程,直到确认从系统B中取下的数值在系统A中不存在,则该数值分配给PW作为PW ID。获取PW ID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述方法只是其中一种。
获取PW出入标签的方法如下:如图8所示,从网元PE1到网元PE4存在一条多跳PW,其中从网元PE1到网元P2的PW ID为1-2,从网元P2到网元P3的PW ID为2-3,从网元P3到网元PE4的PW ID为3-4。PW上行的含义为起点到终点的方向,PW下行的含义为终点到起点的方向。PW入方向是指入Tunnel方向,出方向是只出Tunnel方向。采用下游标签分配方法来分配PW的出入标签,在PW上行方向,网元PE4分配网元P3节点处PW3-4的入标签(由于网元P3到网元PE4再无数据交换,因此网元PE4处的PW3-4的出标签也已经确定,即网元P3节点处的PW3-4的入标签),网元P3分配网元P2处的PW2-3的入标签(同理,网元P3处PW2-3的出标签也为该标签)。在PW下行方向,网元PE1分配网元P2处PW1-2的入标签(同理,网元PE1节点处PW1-2的出标签也为该标签),通过这样的逐步分配,最终PW标签的自动分配即可完成。
对端IP地址:起点网元的对端IP地址即为终点网元的IP地址,终点网元的对端IP地址即为起点网元的IP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创建一条起点网元为PE1,终点网元为PE2的PW,输入的PW的QoS参数有:
上行CIR为20M,上行PIR为30M;
上行CoS类型为BE,上行CIR为15M,上行PIR为30M,上行CoS类型为EF,上行CIR为5M,上行PIR为5M;
下行CIR为30M,下行PIR为50M;
下行CoS类型为BE,下行CIR为20M,下行PIR为50M,下行CoS类型为EF,下行CIR为10M,下行PIR为20M。
S102:根据PW的起点和终点获取承载伪线的Tunnel资源。
根据PW的起点和终点信息获取Tunnel资源的基本规则是:两个网元间只要存在一条Tunnel,就可以在两个网元间存在一条连接线进行显示,两个网元间存在多于一条Tunnel,则两个网元间仅显示一条连接线,两个网元间没有Tunnel,则两个网元间不存在连接线。依据上述规则针对图6获取的所有以网元PE1为起点,以网元PE2为终点的Tunnel资源如图9所示。
此外,还可以对图9进行进一步优化,例如网元P3和网元P4间存在两条Tunnel,Tunnel资源图上可以用收缩链的方式显示,展开显示实际连线数为2,收缩后显示1条连接线;或是可以根据节点间Tunnel的带宽占用情况,用颜色标识出带宽不充裕的Tunnel连线,便于用户安排路由,例如用红色标识可用带宽少于10M的Tunnel,黄色标识可用带宽少于50M的Tunnel等。
S103:从步骤S102得到的Tunnel资源中获取符合PW的QoS参数要求的隧道。
获取符合PW的QoS参数要求的隧道具体为:选中同时满足PW的QoS参数上下行要求的Tunnel。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先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上行要求的Tunnel,再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下行要求的Tunnel,或是先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下行要求的Tunnel,再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上行要求的Tunnel(一般分离路由使用该方式,即PW上下行可以使用不同的Tunnel),或是同时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上下行要求的Tunnel(一致路由方式,即PW上下行使用相同Tunnel)。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一致路由方式,即以同时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上下行要求的Tunnel为例。
S103A:选择满足PW带宽要求的Tunnel,删除不满足PW带宽要求的Tunnel。
在本实施例中,Tunnel可用带宽必须大于或等于PW上下行方向的PIR值,满足该条件的Tunnel即可保留,不满足该条件则删除。在本实施例中,PW的上行PIR值为30M,下行PIR值为50M因此,针对图9选择Tunnel的结果如下:
(1)Tunnel-12-1:带宽为7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2)Tunnel-12-2:带宽为6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3)Tunnel-13:带宽为10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4)Tunnel-32:带宽为20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5)Tunnel-34-1:带宽为15M,小于上行PIR值30M,删除;
(6)Tunnel-34-2:带宽为20M,小于上行PIR值30M,删除;
(7)Tunnel-42:带宽为8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最终的选择的Tunnel资源如图10所示。
S103B、根据PW的CoS的峰值带宽从S103A得到的图10中选择Tunnel,删除不满足PW的CoS峰值带宽的Tunnel。
具体的,如果Tunnel的类型是E-LSP,则Tunnel的可用带宽必须大于等于PW的各CoS的峰值带宽,满足该条件的Tunnel即可保留,否则删除;
如果Tunnel的类型是L-LSP,则Tunnel资源图中两个网元间的连线必须满足所有PW的CoS个数对应的Tunnel,如PW的CoS类型分为BE、EF、AF1,则Tunnel资源图中两个网元间的必须至少有三条Tunnel,且所有Tunnel中至少存在三条CoS类型对应PW的Tunnel,必须至少存在三条CoS类型分别为BE、EF、AF1的Tunnel,且每条Tunnel的带宽必须大于或等于与其CoS类型相同的PWCoS类型的峰值带宽,满足该条件即可留下,否则删除。
采用遍历判断资源图上的Tunnel是否满足要求的方式实现,遍历判断的顺序方式可以多样,本实施例采用从PW起点网元的Tunnel遍历到PW终点网元的Tunnel,进行CoS的峰值带宽判断。
按照上述规则,首先判断Tunnel-12-1,发现其类型为L-LSP,而此时PW的上下行的CoS类型都包含BE、EF,所以至少要两条类型为L-LSP的Tunnel,再遍历是否存在其他和Tunnel-12-1同源同宿的Tunnel,发现Tunnel-12-2,判断其CoS类型,并判断其带宽是否大于或等于与其相同的PW的CoS类型的峰值带宽,发现两者满足,则同时保留Tunnel-12-1、Tunnel-12-2;
继续判断Tunnel-13,发现其类型为E-LSP,此时直接判断其可用带宽是否满足PW上下行CoS峰值带宽,发现满足,则保留Tunnel-13。
其他Tunnel判断步骤和上述一致,最终的结果如下:
根据上述规则从图10选择Tunnel的结果如下:
Tunnel-12-1:Tunnel类型为L-LSP,CoS类型为BE,Tunne带宽70M,保留;
Tunnel-12-2:Tunnel类型L-LSP,CoS类型为EF,Tunne带宽60M,保留;
Tunnel-13:Tunnel类型E-LSP,Tunne带宽100M,保留;
Tunnel-32:Tunnel类型E-LSP,Tunne带宽200M,保留;
Tunnel-42:Tunnel类型L-LSP,CoS类型为EF,Tunne带宽80M,删除。
最终选择Tunnel资源如图11所示。
默认情况下,呈现给用户的是最优的Tunnel,其它的Tunnel供用户备选。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3A和S103B的顺序可以颠倒,具体不再赘述。
另外,如果用户已经完成了步骤S103A的工作,则只需执行步骤S103B即可,或是如果用户已经完成了步骤S103B的工作,则只需执行步骤S103A即可。
S104:将PW基本配置信息和获取的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
下发PW基本配置信息分为单跳和多跳两种情况:
第一,在单跳PW情况下直接向网元PE1和网元PE2下发PW基本配置信息和获取的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标识,无需人工逐跳配置。
第二,在多跳PW情况下,需要执行如下步骤:
(1)首先确定交换网元,此时分为三种场景:第一种场景是静态多跳PW配置,此时只要根据选中的Tunnel通路集合,选中的在两条Tunnel之间的那个网元即为交换网元。交换网元可能存在多个,每个交换网元的确定规则相同。第二种场景是网络内部分网元不支持动态PW配置,部分网元支持动态PW配置,此时,如果某一支持动态PW配置的网元距离支持静态配置的网元最近,且两个网元之间存在直通Tunnel,则该支持动态PW配置的网元即为交换网元,交换网元可能有多个,每个交换网元的确定规则相同。第三种场景为网络内所有网元都支持动态PW配置,基于某种需求需要建立动静态混合的多跳PW,此时需要用户手工指定交换节点。
(2)将PW基本配置信息和获取的符合PWQoS参数要求的隧道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交换网元、起点网元和终点网元。
至此,即创建完成端到端的满足QoS参数信息要求的PW。
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本实施例还可以根据路由约束条件和/或路由选择策略对上述S103选择的Tunnel进一步作出优选,并将PW基本配置信息和获取的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各个网元。具体的:
第一、根据路由约束条件进一步选择Tunnel,如必不经节点,必经路由等,具体的:
对于必不经节点,可以将经过该节点的所有Tunnel全部删除;
对于必经路由,可以将从PW的起点网元到终点网元形成的每个通路Tunnel集合中没有该Tunnel的集合全部删除。
第二、根据路由选择策略进一步选择Tunnel,如最小跳数Tunnel、优先使用带宽充裕的Tunnel、优先节省Tunnel带宽、优先创建多跳PW、优先创建单跳PW、优先使用保护Tunnel来选择一条最佳的Tunnel作为默认选择的Tunnel显示给用户,具体的:
对于优先使用最小跳数Tunnel,可以根据Tunnel经过的交换节点数进行判断,交换节点数越少,则跳数越小;
对于优先使用带宽充裕的Tunnel,可以根据Tunnel的可用带宽进行判断,优先选择满足要求的最大可用带宽的Tunnel;
对于优先节省Tunnel带宽,可以根据Tunnel的可用带宽进行判断,优先选择一条满足最小可用带宽的Tunnel;
对于优先创建多跳PW,优先使用可以形成多跳PW的Tunnel集合;
对于优先创建单跳PW,优先使用可以形成单跳PW的Tunnel集合;
对于优先使用保护Tunnel,可以通过查询保护组,优先选择有Tunnel保护的Tunnel集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静态(动静态混合)的有QoS参数保证的端到端PW创建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PW配置方案下,网元性能要求高,网络性能不足的问题,满足了用户的配置要求,降低了组网成本。
第二、能够简单、迅速地实现大批量业务的分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PW配置缓慢,效率低,出错概率高的问题。
第三、通过端到端的配置引导,与网管设备的分析推导工作,减少用户配置工作量,自动计算诸如PW ID、PW出入标签等配置容易出错而且难以规划的参数,极大的降低了业务的配置难度,提高了配置的成功率,降低了配置上出错导致业务不同的概率。
第四、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形化的操作方式,减少了用户输入参数,提高了配置效率,降低了配置维护的成本。
第五、提供了一套基于标准的层次化配置体验,将PW QoS和Tunnel QoS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配置参数自动选择最优的Tunnel作为服务层,无需用户参与,同时提供统一的资源管理、资源分配,无需用户提前做大量细致的规划,降低了配置复杂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六、针对大规模部署网络和交换网元增多的情况,该方案对配置影响很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创建伪线的装置,具体可以是网管设备。在本实施例的组网环境如图6所示。用户需要创建一条起点网元为PE1,终点网元为PE2的PW,输入的PW的QoS参数有:
上行CIR为20M,上行PIR为30M;
上行CoS类型为BE,上行CIR为15M,上行PIR为30M,CoS类型为EF,上行CIR为5M,上行PIR为5M;
下行CIR为30M,下行PIR为50M;
下行CoS类型为BE,下行CIR为20M,下行PIR为50M,下行CoS类型为EF,下行CIR为10M,下行PIR为20M。
该装置的功能描述如下:
该装置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该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包括:
(1)PW的起点和终点;
(2)PW的QoS参数:承诺带宽、峰值带宽、承诺突发缓存区、额外突发缓存区,上行各个CoS的带宽限制等;
(3)PW ID、PW出入标签、对端IP地址。
(4)PW的名称、PW的类型、PW的方向。这些参数均可以设置常用默认值,用户可以无需修改;
(5)PW的高级属性,如控制字、报文装载时间等,这些参数均可以设置常用默认值,用户可以无须修改。
其中,第(1)、第(2)、第(4)和第(5)种信息由用户输入,具体的,用户输入的PW基本配置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可能会多于这四种信息,也可能会少于这四种信息。
其中,PW ID、PW出入标签、对端IP地址中的一种或数种可以由用户输入或是由该装置根据全网资源生成。
该装置根据PW的起点和终点获取Tunnel资源,基本规则如下:
两个网元间只要存在一条Tunnel,就可以在两个网元间存在一条连接线进行显示,两个网元间多于一条Tunnel,则两个网元间仅显示一条连接线,两个网元间没有Tunnel,则两个网元间不存在连接线。根据上述规则针对图6获取的Tunnel资源如图9所示。
此外,还可以对获取的Tunnel资源进行优化:例如两个网元间存在两条Tunnel,拓扑视图上可以用收缩链的方式显示,展开显示实际连线数为2,收缩后显示1条连接线;或是可以根据节点间Tunnel的带宽占用情况,用颜色标识出带宽不充裕的Tunnel连线,便于用户安排路由,例如用红色标识可用带宽少于10M的Tunnel,黄色标识可用带宽少于50M的Tunnel等。
该装置根据从Tunnel资源中获取符合PW的QoS参数要求的隧道。
获取符合PW的QoS参数要求的隧道具体为:选中同时满足PW的QoS参数上下行要求的Tunnel。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先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上行要求的Tunnel,再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下行要求的Tunnel,或是先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下行要求的Tunnel,再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上行要求的Tunnel(一般分离路由使用该方式,即PW上下行可以使用不同的Tunnel),或是同时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上下行要求的Tunnel(一致路由方式,即PW上下行使用相同Tunnel)。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一致路由方式,即以同时选择满足PW的QoS参数上下行要求的Tunnel为例。
第一、选择满足PW带宽要求的Tunnel,删除不满足PW带宽要求的Tunnel。
在本实施例中,Tunnel可用带宽必须大于或等于PW上下行方向的PIR值,满足该条件的Tunnel即可保留,不满足该条件则删除。在本实施例中,PW的上行PIR值为30M,下行值为50M因此,针对图9选择Tunnel的结果如下:
(1)Tunnel-12-1:带宽为7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2)Tunnel-12-2:带宽为6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3)Tunnel-13:带宽为10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4)Tunnel-32:带宽为20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5)Tunnel-34-1:带宽为15M,小于上行PIR值30M,删除;
(6)Tunnel-34-2:带宽为20M,小于上行PIR值30M,删除;
(7)Tunnel-42:带宽为80M,大于上行PIR值30M,且大于下行PIR值50M,保留。
最终的选择的Tunnel如图10所示。
第二、根据PW的CoS峰值带宽从图10中选择Tunnel,删除不满足PW的CoS峰值带宽的Tunnel。
具体的,如果Tunnel的类型是E-LSP,则Tunnel的可用带宽必须大于等于PW的各CoS峰值带宽,满足该条件的Tunnel即可保留,否则删除;
如果Tunnel的类型是L-LSP,则Tunnel资源图中两个网元间的连线必须满足所有PW的CoS个数对应的Tunnel,如PW的CoS类型分为BE、EF、AF1,则Tunnel资源图中两个网元间的必须至少有三条Tunnel,且所有Tunnel中至少存在三条CoS类型对应PW的Tunnel,必须至少存在三条CoS类型分别为BE、EF、AF1的Tunnel,且每条Tunnel的带宽必须大于或等于与其CoS相同的PW CoS的峰值带宽,满足该条件即可留下,否则删除。
此时,依旧需要同时判断Tunnel的CoS的峰值带宽是否满足PW上下行两个方向。
采用遍历判断资源图上的Tunnel是否满足要求的方式实现,遍历判断的顺序方式可以多样,本实施例采用从PW起点网元的Tunnel遍历到PW终点网元的Tunnel,进行CoS的峰值带宽判断。
按照上述规则,首先判断Tunnel-12-1,发现其类型为L-LSP,而此时PW的上下行的CoS都包含BE、EF,所以至少要两条类型L-LSP的Tunnel,再遍历是否存在其他和Tunnel-12-1同源同宿的Tunnel,发现Tunnel-12-2,判断其CoS类型,并判断其带宽是否大于或等于与其相同CoS的峰值带宽,发现两者满足,则同时保留Tunnel-12-1、Tunnel-12-2;
继续判断Tunnel-13,发现其类型为E-LSP,此时直接判断其带宽是否大于或等于与其相同CoS的峰值带宽,发现满足,则保留Tunnel-13。
其他Tunnel判断步骤和上述一致,最终的结果如下:
Tunnel-12-1:Tunnel类型为L-LSP,CoS类型为BE,Tunne带宽70M,保留;
Tunnel-12-2:Tunnel类型L-LSP,CoS类型为EF,Tunne带宽60M,保留;
Tunnel-13:Tunnel类型E-LSP,Tunne带宽100M,保留;
Tunnel-32:Tunnel类型E-LSP,Tunne带宽200M,保留;
Tunnel-42:Tunnel类型L-LSP,CoS类型为EF,Tunne带宽80M,删除。
最终选择Tunnel如图1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根据PW带宽获取隧道与根据CoS峰值带宽获取隧道的顺序可以颠倒。此外,如果用户已经配置好满足PW带宽的隧道,则该装置只需根据oS峰值带宽获取隧道,反之同理。
该装置将将PW基本配置信息和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的标识下发到隧道上的网元。
下发PW基本配置信息和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的标识分为单跳和多跳两种情况:
第一,在单跳PW情况下直接向网元PE1和网元PE2下发PW基本配置信息和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的标识,无需人工逐跳配置。
第二,在多跳PW情况下,需要执行如下步骤:
(1)首先确定交换网元,此时分为三种场景:第一种场景是静态多跳PW配置,此时只要根据选中的Tunnel通路集合,选中的在两条Tunnel之间的那个网元即为交换网元,如图3所示,网元P3为交换网元。交换网元可能存在多个,每个交换网元的确定规则相同。第二种场景是网络内部分网元不支持动PW态配置,此时,如果某一支持动态PW配置的网元距离支持静态配置的网元最近,且两个网元之间存在直通Tunnel,则该支持动态PW配置的网元即为交换网元,交换网元可能有多个,每个交换网元的确定规则相同。第三种场景为网络内所有网元都支持动态PW配置,基于某种需求需要建立动静态混合的多跳PW,此时需要用户手工指定交换节点。
(2)将PW基本配置信息和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的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交换网元、起点网元和终点网元。
至此,即创建完成端到端的满足QoS参数信息要求的PW,默认情况下,呈现给用户的是最优的Tunnel,其它的Tunnel供用户备选。
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本实施例还可以根据路由约束条件和/或路由选择策略对上述S103选择的Tunnel进一步作出优选,并将PW基本配置信息和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的标识下发到所述隧道上的各个网元。具体的:
第一、根据路由约束条件进一步选择Tunnel,如必不经节点,必经路由等,具体的:
对于必不经节点,可以将经过该节点的所有Tunnel全部删除;
对于必经路由,可以将从PW的起点网元到终点网元形成的每个通路Tunnel集合中没有该Tunnel的集合全部删除。
第二、根据路由选择策略进一步选择Tunnel,如最小跳数Tunnel、优先使用带宽充裕的Tunnel、优先节省Tunnel带宽、优先创建多跳PW、优先创建单跳PW、优先使用带保护Tunnel来选择一条最佳的Tunnel作为默认选择的Tunnel显示给用户,具体的:
对于优先使用最小跳数Tunnel,可以根据Tunnel经过的交换节点数进行判断,交换节点数越少,则跳数越小;
对于优先使用带宽充裕的Tunnel,可以根据Tunnel的可用带宽进行判断,优先选择满足要求的最大可用带宽的Tunnel;
对于优先节省Tunnel带宽,可以根据Tunnel的可用带宽进行判断,优先选择一条满足最小可用带宽的Tunnel;
对于优先创建多跳PW,优先使用可以形成多跳PW的Tunnel集合;
对于优先创建单跳PW,优先使用可以形成单跳PW的Tunnel集合;
对于优先使用带宽保护Tunnel,可以通过查询保护组,优先选择有Tunnel保护的Tunnel集合。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创建伪线的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所述伪线配置信息包括伪线的起点和终点、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伪线的起点和终点获取隧道资源;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根据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
下发模块,用于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承载伪线的隧道的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
具体实施过程与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属于同一发明构思,可以参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创建伪线的装置,其中,
第三获取模块包括: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满足下述两个条件之一或其组合的隧道: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上下行峰值带宽;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服务等级的峰值带宽
进一步,第四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隧道的类型;
第五获取模块,用于当隧道类型为E-LSP时,获取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服务等级峰值带宽的隧道;或用于当隧道的类型为L-LSP时,获取与伪线的服务等级相同的隧道,所述隧道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与伪线相同的各服务等级峰值带宽。
进一步,下发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当进行多跳伪线配置时,确定交换网元;
下发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符合PW QoS参数要求的隧道标识下发到所述待创建伪线的起点网元、交换网元和终点网元。
其中,第二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当网元支持静态伪线配置时,确定存在通路的两条隧道之间的网元为交换网元;或
用于当部分网元支持静态伪线配置,部分网元支持动态伪线配置时,确定距离支持静态伪线配置的网元距离最近,且与支持静态伪线配置的网元之间存在直通隧道的支持动态伪线配置的网元为交换网元。
具体实施过程与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属于同一发明构思,可以参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静态(动静态混合)的有QoS参数保证的端到端PW创建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PW配置方案下,网元性能要求高,网络性能不足的问题,满足了用户的配置要求,降低了组网成本。
第二、能够简单、迅速地实现大批量业务的分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PW配置缓慢,效率低,出错概率高的问题。
第三、通过端到端的配置引导,与网管设备的分析推导工作,减少用户配置工作量,自动计算诸如PW ID、PW出入标签等配置容易出错而且难以规划的参数,极大的降低了业务的配置难度,提高了配置的成功率,降低了配置上出错导致业务不同的概率。
第四、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形化的操作方式,减少了用户输入参数,提高了配置效率,降低了配置维护的成本。
第五、提供了一套基于标准的层次化配置体验,将PW QoS和Tunnel QoS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配置参数自动选择最优的Tunnel作为服务层,无需用户参与,同时提供统一的资源管理、资源分配,无需用户提前做大量细致的规划,降低了配置复杂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六、针对大规模部署网络和交换网元增多的情况,该方案对配置影响很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适用于MPLS网络,还适用于电信级的网络、以太网、IP网络等网络。
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实现,软件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上,如计算机的软盘,硬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创建伪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包括伪线的起点和终点、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
根据所述伪线的起点和终点获取隧道资源;
根据所述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
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所述隧道的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建伪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的步骤具体包括:
获取满足下述两个条件的隧道: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上下行峰值带宽;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服务等级的峰值带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创建伪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服务等级的峰值带宽的隧道的获取步骤包括:
判断隧道的类型,当隧道类型为E-LSP时,获取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各服务等级的峰值带宽的隧道;或
当隧道的类型为L-LSP时,获取与伪线的服务等级相同类型的隧道,所述隧道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与其服务等级类型相同的伪线的服务等级峰值带宽。
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项创建伪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路由约束信息和/或路由选择策略信息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
所述路由约束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必不经节点、必经路由;
所述路由选择策略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优先使用最小跳数隧道、优先使用带宽充裕的隧道、优先节省隧道带宽、优先创建多跳伪线、优先创建单跳伪线、优先使用保护隧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创建伪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所述隧道的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的步骤包括;
当进行多跳伪线配置时,确定交换网元;
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所述隧道的标识下发到起点网元、交换网元和终点网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创建伪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交换网元的步骤包括:
当网元支持静态伪线配置时,确定存在通路的两条隧道之间的网元为交换网元;或
当部分网元支持静态伪线配置,部分网元支持动态伪线配置时,确定距离所述支持静态伪线配置的网元距离最近且与所述支持静态伪线配置的网元之间存在直通隧道的支持动态伪线配置的网元为交换网元。
7.一种创建伪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伪线基本配置信息,所述伪线配置信息包括伪线的起点和终点、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伪线的起点和终点获取隧道资源;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根据伪线的服务质量参数从所述隧道资源中获取承载伪线的隧道;
下发模块,用于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所述隧道的标识下发到待创建伪线的网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创建伪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获取模块包括: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满足下述两个条件的隧道: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上下行峰值带宽;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服务等级的峰值带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创建伪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隧道的类型;
第五获取模块,用于当隧道类型为E-LSP时,获取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伪线的服务等级峰值带宽的隧道;或
用于当隧道的类型为L-LSP时,获取与伪线的服务等级相同的隧道,所述隧道可用带宽大于或等于与其服务等级类型相同的服务等级峰值带宽。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创建伪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发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当进行多跳伪线配置时,确定交换网元;
下发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伪线基本配置信息和所述隧道的标识下发到所述起点网元、交换网元和终点网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创建伪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当网元支持静态伪线配置时,确定存在通路的两条隧道之间的网元为交换网元;或
用于当部分网元支持静态伪线配置,部分网元支持动态伪线配置时,确定距离所述支持静态伪线配置的网元距离最近且与所述支持静态伪线配置的网元之间存在直通隧道的支持动态伪线配置的网元为交换网元。 
CN2008101158125A 2008-06-27 2008-06-27 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60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58125A CN101616051B (zh) 2008-06-27 2008-06-27 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58125A CN101616051B (zh) 2008-06-27 2008-06-27 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6051A CN101616051A (zh) 2009-12-30
CN101616051B true CN101616051B (zh) 2011-09-14

Family

ID=41495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1581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6051B (zh) 2008-06-27 2008-06-27 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1605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99366A1 (en) * 2019-09-30 2021-03-31 Juniper Networks, Inc. Mapping services to tunnels in order to forward packets using a network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7883A (zh) * 2010-07-27 2012-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过伪线传输业务的方法及装置
CN102394803B (zh) * 2011-10-28 2015-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pn业务的规划部署方法和系统
CN102780631B (zh) * 2012-08-06 2015-04-22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伪线路建立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3812745B (zh) * 2012-11-06 2017-10-0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L2vpn网络中的伪线创建方法及运营商网络边缘设备
CN103532742B (zh) * 2013-09-27 2016-08-17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pran复杂场景下全二层业务的配置方法
CN105591771A (zh) * 2014-10-22 2016-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业务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5656776B (zh) * 2014-12-01 2020-03-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伪线双归保护切换系统、方法和装置
US11425022B1 (en) 2019-09-30 2022-08-23 Juniper Networks, Inc. Service-based tunnel selection scheme for mapping services to tunnels
US11271849B1 (en) 2019-12-30 2022-03-08 Juniper Networks, Inc. Service-based tunnel selection scheme for mapping services to tunnel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5176A (zh) * 2003-12-03 2005-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边缘到边缘伪线仿真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874302A (zh) * 2006-02-27 2006-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端到端伪线仿真的多跳伪线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5176A (zh) * 2003-12-03 2005-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边缘到边缘伪线仿真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874302A (zh) * 2006-02-27 2006-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端到端伪线仿真的多跳伪线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99366A1 (en) * 2019-09-30 2021-03-31 Juniper Networks, Inc. Mapping services to tunnels in order to forward packets using a network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6051A (zh) 2009-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6051B (zh) 创建伪线的方法及装置
CN100473069C (zh) 支持伪线标签反射的二层虚拟专网设备和组网方法
CN100461755C (zh) 基于mpls te隧道的数据报文传输方法和节点设备
CN103229468B (zh) 分组交换资源分配方法及设备
CN101505227B (zh) 一种实现点到多点伪线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4980347B (zh) 一种建立隧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37024B (zh) 报文处理方法、出口路由设备及边界路由设备
CN104038417A (zh) 应用于mpls网络的服务实例
CN101552711B (zh) 建立伪线映射的方法及装置
CN107306222A (zh) 标签交换路径上的流量工程隧道建立的方法和设备
CN103428088A (zh) 一种树根分配、报文处理的方法及路由网桥
CN104301252A (zh) 一种数据发送系统及数据发送方法
CN101719868B (zh) 一种lsp承载于te隧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7483338A (zh) 一种确定跨域标签交换路径隧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594289A (zh) 实现区分服务流量工程的方法及设备
CN100493022C (zh) 一种在二层虚拟专用网的骨干网中保证业务质量的方法
CN101729422B (zh) 一种利用BGP实现MPLS L3VPN私网QoS的方法及装置
CN102546409B (zh) 一种基于trill网络的处理报文的方法和路由桥
CN100499589C (zh) 一种建立端到端伪线仿真的多跳伪线的方法
CN103220217B (zh) 一种路由生成方法和设备
CN106209559B (zh) 一种建立组播隧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53791A (zh)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294859A (zh) 一种信息传递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553810A (zh) 一种转发专线业务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CN101719857B (zh) 一种基于非对称pw的vpls网络接入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18

Address after: 201, room 1, building A, No. 518053, front Bay Road, Qianhai, Shenzhen Shenzhen cooperation zone,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itong World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21

Address after: 518053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area before Bay Street, Qianhai road at the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Area Management Bureau office building A Building Room 201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Qianhai TengX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 room 1, building A, No. 518053, front Bay Road, Qianhai, Shenzhen Shenzhen cooperation zone,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itong World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