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5139A - 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 Google Patents

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5139A
CN101615139A CN200910183018A CN200910183018A CN101615139A CN 101615139 A CN101615139 A CN 101615139A CN 200910183018 A CN200910183018 A CN 200910183018A CN 200910183018 A CN200910183018 A CN 200910183018A CN 101615139 A CN101615139 A CN 1016151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sk
logic
temporal
collaborator
sequ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83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窦万春
吕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1830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1513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615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51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在将业务逻辑存入计算机存储器后,包括以下步骤:CPU读取存入计算机存储器中的业务逻辑;取得业务逻辑中描述的各个协同者的任务列表;取得各个协同者之间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对于每一组协同者之间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获得时序逻辑关系参数;在时间坐标轴中建立对时序逻辑关系的描述;合并所有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取得各个协同者的始、终时间;给出执行时序逻辑描述。本发明从建立对协同任务的业务逻辑开始,整个时序分析过程都是由计算机实现自动化计算的,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时序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尤其适用于大型计算机网络商务平台下对参与跨组织协同的协同者包含的各个任务的执行时序时序分析。
背景技术
随着Web服务技术的发展,企业通过Web服务将自身提供的各种功能对外发布,因此传统的企业对企业(B2B)协同逐步被企业间的Web服务整合所替代。目前,领域内对企业间通过Web服务协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选择合适的协同对象、如何将不同企业提供的Web服务组合起来等方面,很少有工作关注如何在已经确定了协同对象的情况下根据各个协同对象不同任务的时序来确定整个协同的时间时序分析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在将业务逻辑数据存入计算机存储器后,包括以下步骤:
读取对本次协同的业务逻辑;
分析业务逻辑,得到参与本次协同的所有协同者及每个协同者的任务列表;
取得所有的协同者之间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所述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Task-B>为两个从属于不同协同者的任务之间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式中Task-A,Task-B分别属于不同的协同者,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所述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取值为:BEFORE,MEET,OVERLAP,EQUAL,DURING中的一个;
对每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取得业务逻辑数据中包含的时序逻辑参数;所述时序逻辑参数包括:时间单位、时序关系、时序关系间隔数;
为每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建立时间轴,并根据时序逻辑参数定位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
合并所有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的时间轴;
在合并后的时间轴上判定每个任务起始、结束时间;
得到最终的执行逻辑。
本发明中,所述业务逻辑、每个协同者的任务列表以及任务之间的时序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标签的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文件形式提供。
本发明中,所述为每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建立时间轴,并根据时序逻辑参数定位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包括以下步骤:
(301)建立一个时间轴,时间单位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规定的时序逻辑参数中规定的时间单位为准;
(302)根据时序逻辑参数中的时序关系确定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首先执行的任务并将其起始时间规定为时间轴的起点;
(303)依据时序逻辑参数中的时序关系间隔数确定另一个任务的起始时间;
(304)记录协同者在本时间轴上的起始、结束时间和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包括的各个任务的起始、结束时间。
本发明中,所述合并所有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时间轴包括以下步骤:
设已建立的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的集合为XS={x1,x2,…xn},xi∈XS(1=<i<=n)表示XS中的一个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任意xi包含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i,Task-B-i>;TXS=Φ用于保存执行过程中的临时信息;
(401)设i=1;j=1;k=1;XS={x1,x2,…xn};TXS={};
(402)当i<=n时转(403),否则转(407);
(403)取得xi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i,Task-B-i>;
(404)j=i+1;当j<=n时转(405),否则转(406);
(405)若xj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j,Task-B-j>中任意一个任务与xi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的某一个任务同属于一个协同者,则建立二元组(xi,xj:Task-X-i,Task-Y-j),其中Task-X-i、Task-Y-j表示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表述的两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同属于一个协同者的两个任务,将所述二元组加入至集合TXS中;转步骤(404);
(406)i=i+1;转步骤(402);
(407)若TXS为空集则退出,否则进行步骤(408);
(408)遍历TXS中所有属于同一个协同者的任务及属于同一个协同者的任务对应的各个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按照其执行时间的先后,在坐标在时间轴上定位;重复本步骤直至所有待合并的时间轴合并到同一时间轴为止。
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从建立对跨组织协同的业务逻辑开始,整个时序分析过程是由计算机实现自动化计算的,无须人为因素的加入,提高了客观性和运行效率。采用任务时序逻辑模型FollowMe,使选择结果相对以往方法也更为客观,同时使任务时序分析能更好的满足业务逻辑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本发明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建立某一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时间轴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合并多个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的流程图。
图4a、图4b、图4c、图4d、图4e为本发明中各种任务逻辑时序关系的示意图。
图5a、图5b、图5c为实施实例中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时间轴。
图6为实施实例中合并后的时序逻辑关系时间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在将业务逻辑数据存入计算机存储器后,开始程序运行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CPU读取存入计算机存储器的业务过程中的业务逻辑;步骤2,分析业务逻辑,得到参与本次协同的所有协同者及每个协同者的任务列表;步骤3,取得所有的协同者之间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所述时序逻辑关系<Task-A,Task-B:rel>为两个从属于不同协同者的任务之间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式中Task-A,Task-B分别属于不同的协同者,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所述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取值为:BEFORE,MEET,OVERLAP,EQUAL,DURING中的一个;步骤4,对每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取得业务逻辑数据中包含的时序逻辑参数;所述时序逻辑参数包括:时间单位、时序关系、时序关系间隔数;步骤5,为每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建立时间轴,并根据时序逻辑参数在时间轴上描述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若所有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均已在各自时间轴上被描述,则进行下一步;步骤6,合并所有的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步骤7,在合并后的时间轴上判定每个任务经过时序分析后的起始、结束时间;步骤8,给出经过时序分析的最终执行逻辑描述;所有所述业务逻辑、任务时序逻辑关系通过建立了标签的XML文件形式提供。结束本发明分析方法的运行程序。
如图2所示,所述为每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建立时间轴、并根据时序逻辑关系参数在时间轴上描述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01,建立一个时间轴,时间单位以任务逻辑时序关系规定的时序逻辑参数中规定的时间单位为准;步骤302,根据时序逻辑参数中的时序关系确定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首先执行的任务并将其起始时间规定为时间轴的起点;步骤303,依据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的时序关系间隔数确定另一个任务的起始时间;步骤304,记录协同者在本时间轴上的起始、结束时间和任务时序逻辑中包括的各个任务的起始、结束时间。
如图3所示,所述合并协同中所有任务逻辑时序关系时间轴包括以下步骤:设已建立的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的集合为XS={x1,x2,…xn},xi∈XS(1=<i<=n)表示XS中的一个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任意xi包含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Task-A-i,Task-B-i:rel>;TXS=Φ用于保存执行过程中的临时信息;步骤401,设i=1;j=1;k=1;XS={x1,x2,…xn};TXS={};步骤402,当i<=n时转步骤403,否则转步骤407;步骤403,取得xi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i,Task-B-i>;步骤404,j=i+1;当j<=n时转步骤405,否则转步骤406;步骤405,若xj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j,Task-B-j>中任意一个任务与xi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的某一个任务同属于一个协同者,则建立二元组(xi,xj:Task-X-i,Task-Y-j),其中Task-X-i、Task-Y-j表示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表述的两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同属于一个协同者的两个任务,将所述二元组加入至集合TXS中;转步骤404;步骤406,i=i+1;转步骤402;步骤407,若TXS为空集则转步骤409退出,否则进行步骤408;步骤408,遍历TXS中所有属于同一个协同者的任务及属于同一个协同者的任务对应的各个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按照其执行时间的先后,在坐标在时间轴上定位;重复本步骤直至所有待合并的时间轴合并到同一时间轴为止。
业务逻辑是对参与本次协同的所有协同者执行的任务以及其交互信息的集合。业务逻辑,任务时序逻辑关系通过XML文件以如下形式提供:
<business specification>
    <collaborator name=’C-A’task-list=‘CA-List’duration=‘30s’/>
    <collaborator name=’C-B’task-list=‘CB-List’duration=‘28s’/>
    <collaborator name=‘C-C’task-list=‘CC-List’duration=‘35s’/>
</business specification>
以上文件格式是使用本发明时必须遵循的格式。business specification表示标签内描述的是业务逻辑关系,collaborator表示参与本次协同的一个协同者。其中name表示协同者的名称(在本次协同中其名称是唯一的),task-list表示协同者自身的任务列表;duration表示该协同者执行总时长。
任务列表文件通过XML文件以如下形式提供:
<tasklist owner=‘C-A’>
    <task name=‘T-B’collaborator=‘C-B’c-task=‘TB’duration=‘5s’starttime=‘6s’/>
</tasklist>
以上文件格式是使用本发明时必须遵循的格式。tasklist表示标签内描述的是某个协同者的任务列表,owner表示该tasklist从属与的协同者名称,task表示每个协同者的任务,其中name表示任务名称,collaborator值表示该与该task具有任务逻辑时序关系的task从属的协同者名称,c-task表示与该task具有任务逻辑时序关系的task名称;duration表示该任务的执行时长,starttime表示该任务在协同者中开始执行的时间。
任务时序逻辑关系通过XML文件以如下形式提供:
<temporary interval=‘1s’relation=‘BEFORE’parameter=‘5s’>
    <task name=‘T-B’belong=‘C-A’duration=‘’/>
    <task name=‘T-B’belong=‘C-B’/>
</temporary>
以上文件格式是使用本发明时必须遵循的格式。Temporary表示标签内描述的是任务时序逻辑关系。interval表示了本时序关系的时间单位;relation表示第一个描述的任务与第二个描述的任务之间的任务时序关系(这个关系不是对称的);parameter表示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的时序关系间隔数。Task表示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的一个任务,name是其名称,belong表示其属于哪一个协同者。
时序关系包括以下几种:BEFORE,MEET,OVERLAP,EQUAL,DURING等(J.F.Allen在论文”Maintaining Knowledge about temporal internals”中定义,该论文出自: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vol.26,no.11,1983).BEFORE(Taski,Taskj)表示Taski于Taskj之前执行。Taski比Taskj提前的时间可在任务逻辑时序参数中parameter的值所确定;MEET(Taski,Taskj)表示Taskj在Taski执行结束后开始执行;OVERLAP(Taski,Taskj)表示Taski与Taskj在执行时间上有重叠,若时序关系为OVERLAP,则在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的parameter值域型为:parameter=’9s,5s’。其中第一个参数表示两个任务开始重叠的时间,第二个参数表示重叠的时长。EQUAL(Taski,Taskj)表示两个任务同时开始,同时结束;DURING(Taski,Taskj)表示Taskj包含在Taski的执行时长中。图4a、图4b、图4c、图4d、图4e为上述时序关系的示意图。
在读取了业务逻辑后,通过对业务逻辑的分析可以得到参与本次协同的协同者,并依据协同者名称得到相应的协同者的任务列表;分析任务列表,可以得到该协同者所有的与其他协同者具有任务时序逻辑关系的任务。通过对任务时序逻辑关系的描述文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各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参数。
以如下业务逻辑为例:
<business specification>
    <collaborator name=’C-A’task-list=‘CA-List’duration=‘10s’/>
    <collaborator name=’C-B’task-list=‘CB-List’duration=‘9s’/>
    <collaborator name=‘C-C’task-list=‘CC-List’duration=‘8s’>
</business specification>
<tasklist owner=‘C-A’>
    <task name=‘T-A’collaborator=‘C-B’c-task=‘T-B’duration=‘2s’starttime=‘1s’/>
    <task name=‘T-B’collaborator=‘C-B’c-task=‘T-B’duration=‘5s’starttime=‘3s’/>
</tasklist>
<tasklist owner=‘C-B’>
    <task name=‘T-A’collaborator=‘C-A’c-task=‘T-A’duration=‘3s’starttime=‘1s’/>
    <task name=‘T-B’collaborator=‘C-A’c-task=‘T-B’duration=‘4s’starttime=‘3s’/>
    <task name=‘T-C’collaborator=‘C-C’c-task=‘T-A’duration=‘1s’starttime=‘7.5s’/>
</tasklist>
<tasklist owner=‘C-C’>
    <task name=‘T-A’collaborator=‘C-B’c-task=‘T-B’duration=‘4s’starttime=‘1s’/>
</tasklist>
<temporary interval=‘1s’relation=‘MEET’parameter=‘’>
    <task name=‘T-A’belong=‘C-A’duration=‘2s’/>
    <task name=‘T-A’belong=‘C-B’duration=‘3s’/>
</temporary>
<temporary interval=‘1s’relation=‘BEFORE’parameter=‘1s’>
    <task name=‘T-B’belong=‘C-A’duration=‘5s’/>
    <task name=‘T-B’belong=‘C-B’duration=‘4s’/>
</temporary>
<temporary interval=‘1s’relation=‘MEET’parameter=‘5s’>
    <task name=‘T-C’belong=‘C-A’duration=‘1s’/>
    <task name=‘T-A’belong=‘C-C’duration=‘4s’/>
</temporary>
首先读取业务逻辑文件,得到本次协同的协同者:C-A和C-B。根据各个协同者的名称得到其任务列表文件,分析该文件分别得到各个协同者使用的任务列表:C-A:T-A,T-B;C-B:T-A,T-B,T-C;C-C:T-A。
并且得到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如下:
(1)协同者C-A的任务T-A与协同者C-B的任务T-A具有任务逻辑时序关系,表示如下:MEET(T-AC-A,T-AC-B);
(2)协同者C-A的任务T-B与协同者C-A的任务T-B具有任务逻辑时序关系,表示如下:BEFORE(T-BC-A,T-BC-B);
(3)协同者C-B的任务T-C与协同者C-C的任务T-A具有任务逻辑时序关系,表示如下:MEET(T-CC-B,T-AC-C);
步骤5分别建立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时间轴描述,如图5a、图5b、图5c所示。在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文件中,得到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分别为:MEET(T-AC-A,T-AC-B),BEFORE(T-BC-A,T-BC-B),MEET(T-CC-B,T-AC-C),分别表示:T-AC-A任务与任务T-AC-B同时发生,任务T-BC-A与任务T-BC-B之前发生,任务T-CC-B与任务T-AC-C同时发生。具体在时间轴上的表示如图5a、图5b、图5c所示。
步骤6合并上一步骤中得到的所有时序逻辑关系时间轴,得到的合并后的时间轴如附图6所示。
步骤7,在合并后的时间轴上判定每个任务经过时序分析后的起始、结束时间;
根据合并后时间轴上各个协同者的的不同起始、结束时间,按照如下规则取得各个协同者时序分析后的起始、结束时间:
(1)对于起始时间,选择协同者所有起始时间中最小的;
(2)对于结束时间,选择协同者所有结束时间中最大的;
本实施实例中各任务的起始、结束时间为:
协同者C-A任务T-A:开始时间1,结束时间3;
协同者C-B任务T-A:开始时间3,结束时间6;
协同者C-A任务T-B:开始时间3,结束时间8;
协同者C-B任务T-B:开始时间9,结束时间13;
协同者C-B任务T-C:开始时间13.5,结束时间14.5;
协同者C-C任务T-A:开始时间14.5,结束时间18.5
协同者C-A起始时间:1,结束时间10;
协同者C-B起始时间:2,结束时间15;
协同者C-C起始时间:13.5,结束时间21.5;
步骤8,给出经过时序分析的最终执行逻辑描述;所有所述业务逻辑、任务时序逻辑关系通过建立了标签的XML文件形式提供,本实施实例得到的任务时序逻辑描述为:
<temporary logic>
    <collaborator name=‘C-A’stime=‘1’etime=‘10’>
        <task name=‘T-A’tstime=‘1’tetime=‘3’/>
        <task name=‘T-A’tstime=‘3’tetime=‘8’/>
    </collaborator>
    <collaborator name=‘C-B’stime=‘2’etime=‘15’>
        <task name=‘T-A’tstime=‘3’tetime=‘6’/>
        <task name=‘T-B’tstime=‘9’tetime=‘13’/>
        <task name=‘T-C’tstime=’13.5’tetime=’14.5’/>
    </collaborator>
    <collaborator name=‘C-C’stime=’13.5’etime=’21.5’>
        <task name=‘T-A’tstime=’14.5’tetime=’18.5’/>
    </collaborator>
</temporary logic>
结束本发明分析方法的运行程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份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4)

1、一种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业务逻辑数据存入计算机存储器后,包括以下步骤:
读取对本次协同的业务逻辑;
分析业务逻辑,得到参与本次协同的所有协同者及每个协同者的任务列表;
取得所有的协同者之间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所述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Task-B>为两个从属于不同协同者的任务之间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式中Task-A,Task-B分别属于不同的协同者,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所述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取值为:BEFORE,MEET,OVERLAP,EQUAL,DURING中的一个;
对每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取得业务逻辑数据中包含的时序逻辑参数;所述时序逻辑参数包括:时间单位、时序关系、时序关系间隔数;
为每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建立时间轴,并根据时序逻辑参数定位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
合并所有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的时间轴;
在合并后的时间轴上判定每个任务起始、结束时间;
得到最终的执行逻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逻辑、每个协同者的任务列表以及任务之间的时序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标签的XML文件形式提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每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建立时间轴,并根据时序逻辑参数定位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包括以下步骤:
(301)建立一个时间轴,时间单位以任务时序逻辑关系规定的时序逻辑参数中规定的时间单位为准;
(302)根据时序逻辑参数中的时序关系确定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首先执行的任务并将其起始时间规定为时间轴的起点;
(303)依据时序逻辑参数中的时序关系间隔数确定另一个任务的起始时间;
(304)记录协同者在本时间轴上的起始、结束时间和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包括的各个任务的起始、结束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所有任务时序逻辑关系时间轴包括以下步骤:
设已建立的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的集合为XS={x1,x2,…xn},xi∈XS(1=<i<=n)表示XS中的一个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任意xi包含一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i,Task-B-i>;TXS=Φ用于保存执行过程中的临时信息;
(401)设i=1;j=1;k=1;XS={x1,x2,…xn};TXS={};
(402)当i<=n时转(403),否则转(407);
(403)取得xi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i,Task-B-i>;
(404)j=i+1;当j<=n时转(405),否则转(406);
(405)若xj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Rel<Task-A-j,Task-B-j>中任意一个任务与xi代表的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的某一个任务同属于一个协同者,则建立二元组(xi,xj:Task-X-i,Task-Y-j),其中Task-X-i、Task-Y-j表示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表述的两个任务时序逻辑关系中同属于一个协同者的两个任务,将所述二元组加入至集合TXS中;转步骤(404);
(406)i=i+1;转步骤(402);
(407)若TXS为空集则退出,否则进行步骤(408);
(408)遍历TXS中所有属于同一个协同者的任务及属于同一个协同者的任务对应的各个任务时序逻辑时间轴,按照其执行时间的先后,在坐标在时间轴上定位;重复本步骤直至所有待合并的时间轴合并到同一时间轴为止。
CN200910183018A 2009-08-04 2009-08-04 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Pending CN1016151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83018A CN101615139A (zh) 2009-08-04 2009-08-04 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83018A CN101615139A (zh) 2009-08-04 2009-08-04 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5139A true CN101615139A (zh) 2009-12-30

Family

ID=41494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83018A Pending CN101615139A (zh) 2009-08-04 2009-08-04 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1513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2574A (zh) * 2012-09-24 2013-01-30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信息流节点的协同处理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2574A (zh) * 2012-09-24 2013-01-30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信息流节点的协同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902574B (zh) * 2012-09-24 2015-03-25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信息流节点的协同处理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abbour et al. Unlocking effective multi-ti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ility through quantitative modeling: Lessons learned and discoveries to be made
Cai et al. Fragmented authorities, institutional misalignments, and challenges to renewable energy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f wind power curtailment in China
Zhang et al. Promoting green ICT in China: A framework based on innovation system approaches
Falkner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energy: mapping the research agenda
Zhang et al. Drivers of industry 4.0-enabled smart waste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a circular economy perspective in china
Quiroga et al. Power system expansion planning under global and local emission mitigation policies
CN102314638A (zh) 用于管理会议历史的方法和系统
CN102509171B (zh) 一种面向规则执行日志的流程挖掘方法
Morris et al. Renewable energy diversification: Considerations for farm business resilience
CN101650800A (zh) 一种更新项目任务计划系统中任务内容的方法和装置
Wei et al. Exploring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ary trends in carbon offset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perspective
CN110414926A (zh) 台账管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Rai et al. Emerging insights on the dynamic drivers of international low-carbon technology transfer
Ba et al. A citation-based research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policy diffus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new energy policies
CN101615139A (zh) 跨组织协同环境下时序逻辑驱动的任务协同方法
CN1845076A (zh) 面向xml的标记回溯的一致性维护方法
CN102393820A (zh) 一种楼宇监控系统控制逻辑的实现方法
CN109656650A (zh) 一种面向混合语言集成系统的新手引导制作方法
Michlmay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volunteer free software project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release management
Han et al. VIMPM: A tool to support BPR i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Fokaefs et al. 2D and 3D visualizations in WikiDev2. 0
Zhang An analysis on the ERP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awrence Resource Balanc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ider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Nong et al. Resource efficiency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to support West Asia's move towards sustainability: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material flows
CN101826013A (zh) 一种智能规划系统中操作行为的可视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