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2725B - 动力工具 - Google Patents

动力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2725B
CN101612725B CN 200810022347 CN200810022347A CN101612725B CN 101612725 B CN101612725 B CN 101612725B CN 200810022347 CN200810022347 CN 200810022347 CN 200810022347 A CN200810022347 A CN 200810022347A CN 101612725 B CN101612725 B CN 1016127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working shaft
rotation
pattern
regula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02234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2725A (zh
Inventor
张士松
钟红风
曾小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81002234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127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12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2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7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其包括机壳,工作轴,动力源,具有内齿圈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用于按压和固定内齿圈的按压机构,实现冲击扳手功能的冲击机构,选择和限制冲击扳手功能的冲击切换件,实现冲击钻功能的震动机构,选择和限制冲击钻功能的震动切换件,安装在机壳上并同时与按压机构、冲击切换件、震动切换件配合的模式调节件;通过调节模式调节件就可以选择离合模式、冲击模式、钻孔模式、震动模式,从而相应实现电动螺丝刀功能、冲击扳手功能、电钻功能、冲击钻功能。通过这种设置,减少了构件的数量,简化了结构的复杂程度,降低了生产制造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工具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可选择实现的多种功能的枪钻类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抢钻类动力工具中,通常包括冲击扳手、电钻、电动螺丝刀、和冲击钻。 
冲击扳手是用于将螺栓拧紧到工件上。其结构上通常包括由电机旋转驱动的输出轴,与输出轴通过螺旋槽和滚珠配合连接的冲击块,和位于冲击块前方与冲击块通过端齿配合的工作轴。在冲击块后方还设有冲击弹簧,其压迫冲击块使冲击块持续保持与工作轴的可靠配合。工作过程中,输出轴的旋转运动通过冲击块和工作轴直接输出到螺栓以将螺栓拧到工件上。在拧紧过程中,工作轴上的负载逐渐增大,当负载超过预定值时,通过滚珠在螺旋槽内的滚动,冲击块相对于工作轴轴向朝向电机运动,并同时压缩其后的弹簧。当冲击块和工作轴的端齿脱离配合瞬间,在冲击弹簧的作用下,冲击块轴向向前运动并在旋转方向上打击工作轴,使工作轴在旋转方向上继续旋紧螺栓。如此循环往复,通过冲击块不断的间歇性打击,确保螺栓最终拧紧到工件上。 
电动螺丝刀是用于将螺钉拧紧到工件上。其通常包括过载离合器结构,该离合器由离合器主动件和从动件构成,主动件与减速齿轮为一体,而从动件旋转固定在机壳内并可相对于机壳轴向移动。一工作弹簧通过从动件作用在主动件的端面齿上,使主动件在旋转方向上固定进而可以传递转矩使螺丝刀旋转。作业时,电机的转矩通过行星齿轮减速机构传递到螺丝刀,使之旋转,螺丝刀头和螺钉头槽配合,从而螺钉被迅速拧紧。随着螺钉拧紧,主动件上受到的阻力矩迅速增加,并通过端齿产生一轴向推力,当阻力矩超过脱扣预设值后,该轴向推力迫使从动件向前进一步压缩工作弹簧而与主动件脱离,当主动件失去从动件件的支撑后被旋转驱动,从而行星齿轮减速机构无输出,主动件随电机输出轴还有转动的趋势,随后在工作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又啮合,如此周而复始,螺钉不再受到扭矩作用,而电机仍在转动。通过这种结构,拧紧的螺钉既达到规定拉力,又不会被拉裂,电机也不会产生过载、堵转、损坏或烧毁。 
冲击钻主要是用于在脆性材料的工件上打孔,其具有震动机构,该震动机构由相对端面具有犬牙状齿的动凸轮和静凸轮组成。动凸轮安装在工作轴中间部位,静凸轮固定在机壳上,动、静凸轮之间设有弹簧用来使两者相互分开。进行冲击钻孔时,使钻头垂直压到工件表面上,并在轴向施加适当压力,这样克服弹簧的弹力使动、静凸轮相互啮合,启动电机,电机的转矩通过动、静齿轮传递到工作轴。工作轴在旋转过程中会对与机壳相对固定的静凸轮产生一轴向向后的推力,使冲击钻后移,当动凸轮转到啮合齿脱啮时,冲击钻后移一个齿高的距离。脱啮瞬时,由于持续的外加轴向力,使静凸轮随冲击钻迅速冲击动凸轮,从而对工件表面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如此周而复始,便产生了持续的旋转加冲击的复合运动。脆性材料在反复的强力冲击下破碎,随着钻头的旋转,碎屑由钻头沟槽排出,于是在砖石、混凝土构件上打出孔。 
电钻是用于在工件上进行钻孔,在作业过程中,钻轴持续地作旋转运动。通常,使用者在进行作业时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操作,如拧螺丝、拧螺栓、钻孔等。如此,需要使用者准备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动工具,还要不断地更换来进行操作的话将非常麻烦。 
美国公开专利申请US 2005/0199404A1揭示了一种可在一种工具上同时实现冲击扳手和电钻功能的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通过功能转换机构(该专利申请图1和图4中所示的功能转换钮33和连接件25)在冲击块(7)和工作轴(8)的外圆周上同时锁定两者来使冲击块和工作轴保持相对固定,从而实现冲击扳手功能向电钻功能的转换,通过这种结构,使用者只需调节功能转换钮就可以在同一工具上实现冲击扳手功能和电钻功能间的切换。欧洲专利申请EP1050381 A2揭示了另一种同时具有冲击扳手功能和电钻功能的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通过功能转换机构(该专利申请附图中的标号15,16,24,35,36)在冲击块(5)和工作轴(6)的轴线上同时锁定两者来使冲击块和工作轴保持相对固定,从而实现冲击扳手功能向电钻的转换。然而,上述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的电动工具使用的连接件为一尺寸较大的圆形套筒,从而使该电动工具的整体体积增大,提高了制造成本,而上述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的电动工具的功能转换机构需要由多个元件来配合实现,其结构复杂,由此使可靠性降低。 
美国公开专利申请US 2005/0199404A1还进一步揭示了在实现冲击扳手和电钻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电动螺丝刀和冲击钻功能的四功能钻。该四功能钻包括了实现冲击扳手的冲击机构、实现电动螺丝刀的离合器结构、和实现冲击钻功能的震动结构,并且还包括了冲击模式切换件用于切换冲击扳手的功能、离合模式切换件用于切换电动螺丝刀的功能、以及震动模式切换件用于切换冲击钻的功能,此外还设有一个共同按钮可同时联动控制这三个切换件,这样,只要操作这个共同按钮就可以择一地实现冲击扳手功能、或电钻功能、或电动螺丝刀功能、或冲击钻功能。然而,这种四功能钻构件繁多、结构复杂,增加制造的困难度,同时使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其能够通过两个模式调节构件来选择性地实现冲击扳手、电钻、电动螺丝刀或冲击钻等功能,其实现结构较为简单,便于生产制造,同时可靠性较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具有可靠近工件工作的前端部; 
工作轴,朝机壳的前端部延伸,并可与外接工作头配接; 
动力源,设置在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设置在动力源和工作轴之间,将动力源的旋转输出传递到工作轴上,从而可旋转驱动工作头; 
冲击机构,其在旋转方向上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的冲击; 
冲击切换件,其与冲击机构可选择地配合而使冲击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可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冲击的可冲击状态和在旋转方向上无法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冲击的限制冲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震动机构,其对工作轴施以轴向的震动; 
震动切换件,与震动机构配合而使震动机构在可向工作轴施以轴向震动的可震动状态和无法向工作轴施以轴向震动的限制震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模式调节件,安装在机壳上,其可运动地与冲击切换件配合来驱使冲击切换件切换冲击机构的工作状态, 
第二模式调节件,安装在位于所述第一模式调节件之前的前壳上,其可运动地与震动切换件配合来驱使震动切换件切换震动机构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模式调节件包括滑块,所述震动切换件具有径向延伸的延伸臂,所述滑块的下表面向内凸伸设有径向凸块,所述前壳内沿圆周方向上延伸设有导引槽,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导引槽中,所述滑块沿导引槽在圆周方向上运动,所述径向凸块和所述延伸臂可在旋转方 向上配合;其中,通过调节第一和第二模式调节件可使该动力工具选择下述工作模式中的一个进行工作: 
冲击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可冲击状态,同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钻孔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同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震动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同时,震动机构处于可震动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具有可靠近工件工作的前端部; 
工作轴,朝机壳的前端部延伸,并可与外接工作头配接; 
动力源,设置在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设置在动力源和工作轴之间,将动力源的旋转输出传递到工作轴上,该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包括内齿圈,所述内齿圈具有在工作轴的负载达到预设值时可被旋转驱动的可旋转状态和无论工作轴的负载多大时都无法被旋转驱动的限制旋转状态; 
按压机构,用于按压和固定内齿圈; 
冲击机构,其在旋转方向上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的冲击; 
冲击切换件,其与冲击机构可选择地配合而使冲击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可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冲击的可冲击状态和在旋转方向上无法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冲击的限制冲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震动机构,其对工作轴施以轴向的震动; 
震动切换件,与震动机构配合而使震动机构在可向工作轴施以轴向震动的可震动状态和无法向工作轴施以轴向震动的限制震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模式调节件,安装在机壳上,其可运动地与冲击切换件配合来驱使冲击切换件切换冲击机构的工作状态,并且,其可运动地与按压机构配合来控制内齿圈的工作状态; 
第二模式调节件,安装在位于所述第一模式调节件之前的前壳上,其可运动地与震动切换件配合来驱使震动切换件切换震动机构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模式调节件包括滑块,所述震动切换件具有径向延伸的 延伸臂,所述滑块的下表面向内凸伸设有径向凸块,所述前壳内沿圆周方向上延伸设有导引槽,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导引槽中,所述滑块沿导引槽在圆周方向上运动,所述径向凸块和所述延伸臂可在旋转方向上配合;其中,通过调节第一和第二模式调节件可使该动力工具选择下述工作模式中的一个进行工作: 
冲击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可冲击状态,内齿圈处于限制旋转状态,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离合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内齿圈处于可旋转状态,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震动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内齿圈处于限制旋转状态,震动机构处于可震动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动力工具通过第一模式调节件实现冲击扳手功能与电钻或者电动螺丝刀功能的切换,通过第二模式调节件实现冲击钻功能和非冲击钻功能之间的切换。通过这种设置,使多种功能的切换由两个模式调节件来分担实现,从而提高了工具的可靠性,同时,其结构较为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动力工具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动力工具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动力工具的运行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动力工具的模式调节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a是图2中运行组件沿A-A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动力工具选择离合模式工作,并且是在低速状态运行。 
图5b是图2中运行组件沿B-B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动力工具选择离合模式工作,并且是在低速状态运行。 
图5c与图5a相似,但此时动力工具是在高速状态运行。 
图5d与图5b相似,但此时动力工具是在高速状态运行。 
图5e是图5a中运行组件沿E-E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该模式下冲击切换处于模式调节件的调节槽的平常区段。 
图5f是图5a中运行组件沿F-F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该模式下模式调节件与震动切换件尚未配合。 
图6a是图2中运行组件沿A-A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动力工具选择冲 击模式工作,并且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低,主动和被动冲击块尚未脱离配合。 
图6b是图2中运行组件沿B-B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动力工具选择冲击模式工作,并且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低,主动和被动冲击块尚未脱离配合。 
图6c与图6a相似,但此时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高,主动和被动冲击块已脱离配合。 
图6d与图6b相似,但此时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高,主动和被动冲击块已脱离配合。 
图6e是图6a中运行组件沿E-E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该模式下冲击切换件处于模式调节件的调节槽的突变区段。 
图6f是图6a冲运行组件沿F-F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该模式下模式调节件与震动切换件尚未配合。 
图7a是图2中运行组件沿A-A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动力工具选择钻孔模式工作,并且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低,主动冲击块尚未开始后退。 
图7b是图2中运行组件沿B-B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动力工具选择钻孔模式工作,并且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低,主动冲击块尚未开始后退。 
图7c与图7a相似,但此时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高,被动冲击块随主动冲击块一起后退。 
图7d与图7b相似,但此时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高,被动冲击块随主动冲击块一起后退。 
图7e是图7a中运行组件沿E-E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该模式下冲击切换件重新进入模式调节件的调节槽的平常区段。 
图7f是图7a中运行组件沿F-F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该模式下模式调节件与震动切换件刚开始接触。 
图8a是图2中运行组件沿A-A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动力工具选择震动模式工作。 
图8b是图2中运行组件沿B-B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动力工具选择震动模式工作。 
图8c是图8a中运行组件沿E-E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该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位于模式调节件的调节槽的平常区段。 
图8d是图7a中运行组件沿F-F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该模式下模式调节 
件与震动切换件在旋转方向配合。 
图9是模式调节件外表面的各功能和各脱扣扭矩档位,和设于模式调节件内的调节槽的展开示意图,以及按压机构的按压弹簧在模式调节件旋转过程中轴向尺寸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本发明动力工具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11a是图10中动力工具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1b是沿图11a的H-H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到图9所示的是本发明动力工具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为一四功能枪钻,其可选择地实现冲击扳手功能、电钻功能、电动螺丝刀功能、和冲击钻功能。如图1与图2所示,该动力工具100包括机壳30、电池包40、和运行组件10。机壳30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半壳体通过螺钉合拢组装而成,其具有水平部分31和与水平部分大致垂直的手柄部分32。在手柄部分32的上部设有按钮开关50,电池包40可拆卸地插接到机壳手柄部分32的底部,运行组件10部分固定收容在机壳30的水平部分31内。配合参照图3所示,运行组件10由后向前(以图面的左侧为后)依次包括电机21、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1、在实现电动螺丝刀功能时的过载离合器机构、按压机构、用于实现冲击扳手功能的冲击机构、用于实现冲击钻功能的震动机构、延伸出机壳前端的工作轴16、以及套设在工作轴前端的工具夹头17,该工具夹头17用于在动力工具实现不同功能时分别夹持不同的工作头(未图示),如在实现冲击扳手功能时夹持紧固头,在实现电钻功能时夹持建工钻和冲击钻功能时夹持麻花钻、在实现电动螺丝刀功能时夹持螺丝刀头。 
参照图3所示,电机具有电机壳211和由电机壳前端延伸出的电机轴212。一连接罩22通过螺钉(未图示)固定连接到电机壳211的前端,电机轴212延伸入连接罩22中。一齿轮箱23固定在连接罩22的前端,用于收容行星齿轮减速机构。齿轮箱23前方依次轴向固定连接有一中盖24和一前壳26,用于选择实现各工作模式的模式调节件25外罩在中盖24上,其前后分别与前壳26和机壳30连接。 
参照图3并配合参照图5a、5b所示,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设置在连接罩22和齿轮箱2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齿轮减速机构具有两级减速系统,其包括由第一行星轮组111、第一内齿圈113、和第一行星架112组成的第一级减速系统,和由第二行星轮组114、第二内齿圈116、和第二行星架115组成的第二级 减速系统。各行星轮组包括设置在相应行星架的支架上的若干行星轮。电机轴212延伸位于若干第一行星轮111的中央并与各第一行星轮啮合,而若干第一行星轮111的外周齿轮与第一内齿圈113内齿啮合,并且第一内齿圈113的外齿1131与连接罩22的内齿221啮合而使两者相对固定;第一行星架112前端凸伸有一太阳轮1122,其延伸位于若干第二行星轮114的中央并与各第二行星轮114啮合,而若干第二行星轮114与第二内齿圈116的内齿啮合,第二内齿圈116受按压机构的按压而相对于机壳30固定;这样电机21运行时,电机轴212驱动第一行星轮111在第一内齿圈113内运转,如此电机21输出的转速通过第一级减速系统由太阳轮1122输出,同理,太阳轮1122作为旋转输入,通过第二级减速系统由第二行星架115前端一体延伸出的输出轴1151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由两级减速系统构成来获得所想要的输出转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视所需要输出的转速,减速机构可以只包括一级减速系统,也可以包括三级或更多级减速系统。 
按压机构用于轴向按压第二内齿圈116来使其固定在机壳30内。按压机构设置在齿轮箱23内,其包括按压环131和轴向弹性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轴向弹性件为螺旋形按压弹簧132。按压环131与第二内齿圈116直接配合,在两者相对的端面上均凸设有可相互啮合的若干斜向凸齿1311、1161。斜向凸齿即齿的啮合面倾斜于端面设置。与第二内齿圈116不同的是,按压环131的圆周外侧径向凸伸出若干凸键1312,可相应收容于设置在齿轮箱23内侧沿轴向延伸的键槽232内。通过这种设置,使得按压环131旋转固定在机壳30内,只能相对于机壳沿轴向运动,而第二内齿圈116在与按压环131脱离啮合后,不仅可以沿轴向运动,还可以在机壳30内旋转。齿轮箱23的外周面上径向对称设有一对沿轴向延伸的导向槽231,一对推杆134相应收容在导向槽231内并在其内滑移。推杆134的外表面沿径向凸设有外螺纹块1341。在推杆134和按压弹簧132间设有一圆环形垫片133,该垫片133收容在齿轮箱23内,并部分沿径向伸入导向槽231内,这样推杆134在导向槽231内轴向向后的滑移过程中,通过该垫片133将推力传递到按压弹簧132上,并进一步通过按压环131压紧第二内齿圈116而使其与机壳30保持相对固定。 
参照图4并配合参照图5a和5b所示,模式调节件25呈圆罩状,在其后部内表面凹陷设有内螺纹251,可与推杆134的外螺纹块1341相应配合,这样,通过旋转调节模式调节件25可使推杆134轴向运动,从而压缩按压弹簧132的轴向尺寸,以此来调节按压环131对第二内齿圈116的轴向按压力。在本实 施方式中,离合器机构由第二内齿圈116和按压机构组成,其中第二内齿圈116构成离合器的主动件,而按压机构则构成离合器的从动件。第二内齿圈116在电机21的驱动下有旋转的趋势,但由于受到按压环131的限制而无法被驱动。当工作轴16所受的负载扭矩逐渐增大时,电机输出的旋转扭矩也相应增大,由此,第二内齿圈116的轴向凸齿1161施加在按压环131的轴向凸齿1311上的扭力也随之增大;当该扭力的轴向分力大于按压弹簧132产生的弹性按压力时,按压环131被轴向前推而与第二内齿圈116脱离配合,从而第二内齿圈116被旋转驱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按压弹簧132的轴向尺寸被压缩到轴向临界长度(如图9示)以下时,无论工作轴16所受的负载多大,第二内齿圈113都不会被旋转驱动。按压弹簧132的轴向临界长度等于其被完全压紧的轴向最小长度加上第二内齿圈轴向凸齿1161的齿高。也就是说,当按压弹簧132被推杆134压缩到小于轴向临界长度时,第二内齿圈116施加给按压环131的扭力在轴向上的分力即使大于按压弹簧132的按压力,但按压环131在后退到按压弹簧132被完全压紧时,仍不会和第二内齿圈116脱离啮合,从而第二内齿圈116始终无法被旋转驱动。 
参照图3,同时配合参照图6a、6b所示,冲击机构设置在齿轮箱23和中盖24内,其包括套设在输出轴1151上的主动冲击块141、设于主动冲击块后的冲击弹簧144、位于主动冲击块141和输出轴1151接合处的内滚球螺旋槽机构、以及可轴向滑动地套设在工作轴16上的被动冲击块142。其中内滚球螺旋槽机构包括在输出轴1151表面凹陷形成的外螺旋槽1461,可在外螺旋槽1461内滚动的滚球146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钢球,和设于主动冲击块141内圈用于收容滚球的内螺旋槽1412。主动冲击块141的前端面上轴向向前凸设有一对直齿块1411。直齿块是指齿块的啮合面与端面基本垂直。在冲击弹簧144和第二行星架115之间设有垫片143。被动冲击块142的内圈上圆周排列有若干键槽1421,可相应收容形成在工作轴16上的若干凸键161,通过这种结构,可使被动冲击块142与工作轴16一起旋转,同时被动冲击块142可相对于工作轴16作轴向运动。当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的是,键槽和凸键也可以互换设置,即将键槽设置在工作轴上,将凸键设置在被动冲击块上。被动冲击块142在面向主动冲击块141的后端面上轴向向后凸伸出一对直齿块1422,其可与主动冲击块的直齿块1411在旋转方向上啮合。被动冲击块142在临近其前端的外圆周上沿径向凹陷设有一限位槽1423。冲击机构还包括一压迫件145,在本实施方式中,压迫件为螺旋弹簧,其后端与被动冲击块142抵 靠,其前端抵靠在中盖24的内壁上。当然,该压迫件145也可以是由片簧或其他弹性元件构成。 
动力工具包括一用于和冲击机构配合来切换实现冲击扳手功能的冲击切换件147,冲击切换件具有沿轴向布置的调节部1471和与调节部大致垂直的径向延伸的限位部1472。配合参照图4所示,模式调节件25内靠近内螺纹251处设有圆台形凸肩252,在凸肩252的后端面沿轴向凹陷设有一基本为圆形的调节槽2521。如图6e所示,调节槽2521大部分是由等径圆弧构成的一平常区段2522,小部分为由半径逐渐变小的内凹圆弧构成的突变区段2523。冲击切换件147的调节部1471在调节槽2521内滑移,当调节部1471滑移到突变区段2523时,冲击切换件的限位部1472沿径向插入限位槽1423内,从而可以限制被动冲击块142相对于工作轴16作轴向运动。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冲击切换件147包括有两个,其中一个与模式调节件25配合,另一个则与一圆形调节环257配合。该调节环257收容在模式调节件25内并与模式调节件通过卡槽2572和卡块253的配合相卡扣固定。调节环257设有收容另一冲击切换件的调节部的第二调节槽2571,该第二调节槽2571与模式调节件的调节槽2521相对设置,两者构形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第二调节槽2571的突变区段与模式调节件的调节槽2521的突变区段错开180度布置,同样,两个冲击切换件147也是错开180度布置,两者的限位部1472则基本上位于同一径向平面内,而两者的调节部1471则在轴向上相互背离凸伸。通过设置两个冲击切换件可确保冲击扳手功能切换更可靠地实现。 
参照图3,并配合参照图8a、8b所示,震动机构收容在中盖24和前壳26内,其包括套设在工作轴16上的可相互啮合的第一凸轮块151和第二凸轮块152。其中第一凸轮块151的外圆周上径向凸伸出若干凸键1513,可与设置在中盖24的内圆周壁上的轴向延伸的若干键槽(未图示)配合,通过这种结构,使第一凸轮块151在旋转方向上相对于机壳固定,同时可轴向移动。第二凸轮块152与工作轴16通过扁方配合,这样可避免第二凸轮块152相对于工作轴16转动,在组装完成后,第二凸轮块152的后端抵靠在工作轴16径向形成的肩部,而前端通过轴承与前壳26的内壁相抵靠,通过这种结构,使第二凸轮块152相对于工作轴16在旋转方向上也保持固定。第一凸轮块151和第二凸轮块152的相对端面上呈圆周分布有可相互啮合的连续的犬牙状凸牙1511、1521,两者的牙顶间形成有一间距g。震动机构具有一后推弹簧153,其前端与前壳26的内壁抵靠,后端则将第一凸轮块151沿轴向推离第二凸轮块152。震动机 构还包括一前推弹簧154,其通过滚球分别与工作轴16和输出轴1151弹性抵靠,从而使得工作轴在未作业时始终被前推。如图8b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工作轴16的后端面与输出轴1151的前端面形成有一间隔d,这样在作业时,受工件(未图示)的反作用力,工作轴16最多可以后退到其后端面与输出轴的前端面相抵靠,由此,该间隔d为工作轴16的最大后退距离。 
配合参照图8d所示,该动力工具还包括用于和震动机构配合来切换冲击钻功能的震动切换件155。该震动切换件155同样为套设在工作轴16上的圆环状凸轮块,其收容在中盖24的前部,并位于第一凸轮块151的后方,并被一垫片限制而无法轴向移动。震动切换件155和第一凸轮块151的相对端面上沿圆周分布有若干斜向凸伸出的可相互啮合的凸齿1551、1511。震动切换件155还设有沿径向辐射延伸的延伸臂1552,中盖24上相应设有一缺口241来收容该延伸臂1552,并且该缺口241在转向上具有一定尺寸以容许冲击切换件147在旋转方向上有一定的位移。此外,中盖24的侧壁沿旋转方向开设有与缺口241一侧连通的弧形槽242,一弧形弹簧156收容在该弧形槽242内并将震动切换件的延伸臂1552推向缺口241的另一侧(如图5f、6f、7f所示)。如图3所示,模式调节件25在靠近其前端缘的内壁上沿径向凸设有凸块254,该径向凸块254与震动切换件155基本上位于同一径向平面内,这样模式调节件25旋转到一定角度后就能使其径向凸块254与震动切换件的延伸臂1552相抵靠,再进一步旋转模式调节件25,就可以延伸臂1552克服弧形弹簧156的弹性力而进行旋转。 
参照图3与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模式调节件25还可以作为在实现电动螺丝刀功能时调节离合器机构的脱扣扭矩值的扭力罩。通过旋转模式调节件25,可以驱使推杆134按压按压弹簧132来调节弹簧在轴向上的压缩量。模式调节件25在外圆周表面靠近后端缘处标示有若干刻度标记来表示不同的脱扣扭矩值,而这些脱扣扭矩值与按压弹簧不同的轴向尺寸相对应。这些标记可以直接是具体钮矩值,也可以是具体钮矩值的代替值,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用不同的档位来表示,如1-20档。例如,当需要使电动螺丝刀工作在某一特定脱扣扭矩值时,只需要旋动模式调节件使相应的档位标记与机壳上的确认标记,如箭头33(如图1示)对准。在此过程中,按压弹簧132被推杆134压缩到与该扭矩值对应的特定轴向长度,其所产生的按压力传递到按压环131而迫使按压环131压紧第二内齿圈116。作业时,螺丝刀头将螺钉钉入工件内,当螺丝刀头所受的负载达到预设扭矩值时,即螺钉头部已抵触到工件表面时,表明电机经减速齿轮机构输出的转矩和脱扣扭矩值相当,如此,在电机的进一步驱动下, 第二内齿圈就能与按压环脱离啮合而被旋转驱动,从而使得电机的转矩无法输出到行星减速齿轮的输出轴。第二内齿圈在旋转过程中不断与按压环啮合和脱啮,如此往复,螺钉不再受到扭矩作用,而电机仍在转动。参照图3并配合参照图5f所示,模式调节件25内壁上圆周分布有若干凸块255,一片簧258设置在中盖24上,其具有一突起2581可嵌入到这些凸块255的任相临两个间的凹槽256内,而这些凹槽与相应的档位或模式对应。在调节过程中,当操作者旋转模式调节件25到其想设定的扭矩值或模式时,片簧突起2581会滑移到相应的凹槽256内,如此,一方面,可使模式调节件25一定程度上固定在该位置,另一方面,片簧突起2581滑入凹槽256瞬时会发出“嗒”的声音以提供操作者确认。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的是,扭矩档位的调节罩也可以脱离模式调节件单独设置,只不过相对本实施方式操作起来较为麻烦。 
参照图3所示,动力工具还包括调节输出轴输出转速的速度切换机构,其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调速滑钮121、调速滑套123、调速钢丝122、轴承座124、和轴承125。调速滑钮121设置在机壳30上并可沿轴向滑移。调速滑套123套设在连接罩22外部,其顶部的凸块1231嵌入调速滑钮121从而使其随调速滑钮一起移动。轴承座124设置在连接罩22内,调速钢丝122将连接罩22外的调速滑套123和连接罩内的轴承座124连接在一起。轴承125通过过盈配合固定收容在轴承座124内,并且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套设在第一内齿圈113外,从而使第一内齿圈113随调速滑钮121在连接罩22内轴向滑动。 
以下将对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旋转模式调节件来实现四功能钻的各功能和各功能之间的切换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5a-5f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可首先选择离合模式进行工作,该模式下动力工具实现电动螺丝刀功能。如图5a、5e所示,此模式下冲击切换件的调节部1471位于调节槽2521的平常区段2522,其限位部1472则处于被动冲击块142的限位槽1423外,即冲击切换件与被动冲击块之间无配合。配合参照图7c、7d所示,如此,作业时,当工作轴16的负载扭矩增大而使得主动冲击块141后退时,被动冲击块142在压迫件145的推动下会跟随主动冲击块141一起后退,从而两者之间无法相互脱离而形成撞击,也就是说,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回到图5a、5b,并配合参照图5f所示,震动切换件155的延伸臂1552与模式调节件25的径向凸块254无配合,第一凸轮块151在后推弹簧153的作用下其后端凸齿1511与震动切换件155的前端凸齿1551啮合,而第一凸轮块151的前端凸牙1512与第二凸轮块152的后端凸牙1521 则间隔一较大距离g而无法啮合。此时,g大于工作轴的最大后退距离d,如此在作业时,工作轴受工件的反作用力能够后退到后退距离减至为零,而此时第一凸轮块与第二凸轮块仍未啮合,从而震动机构无法工作,即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配合参照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在实现电动螺丝刀功能时共有二十档脱扣扭力值供选择。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档位的数量可视需要(如所适用作业的工件材质种类的多少)进行增减。所有这些档位相对应的按压弹簧132的轴向尺寸都大于轴向临界长度,所以,当工作轴16的负载扭矩超过设定脱扣扭矩值时,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第二内齿圈116就会将按压环131前推至两者齿高相对时使两者脱离啮合,从而第二内齿圈116被旋转驱动,工作轴16无扭矩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顺时针旋转模式调节件25来由小到大调节脱扣扭矩的档位,此时模式调节件25转过的角度为第一旋转角度。以第一档时模式调节件转过的角度为零度,则到第二十档时模式调节件转过的角度为A1,其他挡位则对应小于该角度A1的特定角度。 
图5a、5b所示的是动力工具在离合模式下的低速工作状态。其中,第一内齿圈113的外齿1131与连接罩22的内齿221啮合而使第一内齿圈与机壳相对固定,第一内齿圈113的内齿仅与第一行星轮组111啮合,此时,电机21的输出转速通过第一级和第二级减速系统降低到较低的速度。图5c、5d所示的是动力工具在离合模式下的高速工作状态。其中,调速滑钮121已经由图5a、5b所示的低速位置向前滑移到高速位置,在此过程中,调速滑钮121和调速滑套123、轴承座124、轴承125、第一内齿圈113同步滑移到高速位置。此时,第一内齿圈113的外齿1131与连接罩22的内齿221脱离配合而可被旋转驱动,同时,第一内齿圈113的内齿与第一行星轮组111及第一行星架112的外齿1121啮合。通过这种配合,电机的输出转速直接传递到第一行星架112的太阳轮1122,而后通过第二级减速系统传递到输出轴1151,也就是说,电机的输出转速仅通过第二级减速降低到较高的速度。 
如图6a-6f和图9所示,顺时针旋转模式调节件到第二旋转角度A 2,此时,动力工具可选择冲击模式进行工作,该模式下动力工具实现冲击扳手功能。图9中,按压弹簧的轴向尺寸已被压缩到小于轴向临界长度,所以,当工作轴的负载扭矩超过设定脱扣扭矩值时,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第二内齿圈116会将按压环131前推至按压弹簧132被完全压紧,但此时第二内齿圈116和按压环131的凸齿1161、1311仍然相互啮合中,从而第二内齿圈116仍然被按压环131限制而无法被旋转驱动,即处于限制旋转状态。参照图6f所示,模式调节件 25的径向凸块254虽然转过第二角度A2,但仍然没有和震动切换件155发生配合,所以与离合模式相同,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参照图6e,并配合参照图6a所示,此时冲击切换件147的调节部1471位于调节槽2521的突变区段2522的中部,距离工作轴16轴线的最近位置处,其限位部1472已沿径向插入被动冲击块的限位槽1423内,即被动冲击块被限制沿轴向运动。图6a、6b揭示的是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低时的状态,图6c、6d揭示的是工作轴所受的负载扭矩较高时的状态。参照图6c、6d所示,作业时,当工作轴的负载扭矩增大到一定值后,相互啮合的主动冲击块141和被动冲击块142均受阻,被动冲击块141停止转动,但输出轴1151在电机21的驱动下仍转动,迫使滚球1462克服其与内、外螺旋槽1412、1461之间的摩擦力沿槽滚动,从而推动主动冲击块141向电机方向运动,使冲击弹簧144被压缩。由于被动冲击块142被冲击切换件147限制,主动冲击块141在轴向上逐渐远离被动冲击块142。当主动冲击块141轴向移动距离超过被动冲击块142的齿块1422的齿高时,即主动冲击块和被动冲击块脱离啮合的瞬间,输出轴1151便带动主动冲击块141旋转,使其齿块1411滑过被动冲击块的齿块1422,在滑过瞬间,由于冲击弹簧144的作用,滚球1462又沿螺旋槽回到原位置,主动冲击块141被向前推,同时随着输出轴1151加速转动而在旋转方向上冲击被动冲击块142的齿块,使被动冲击块在旋转方向上继续运动,如此循环往复,通过持续的间歇性的旋转冲击,使螺栓拧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的是,也可采用外滚珠螺旋槽冲击结构来实现冲击扳手的功能,由于其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同本实施方式的内滚珠螺旋槽冲击结构,所以申请人在此不再赘述。在冲击模式下也可以调节进行速度调节,其调节方式与离合模式相同,申请人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顺时针旋转模式调节件到第三旋转角度A3,此时,动力工具可选择钻孔模式进行工作,该模式下动力工具实现电钻功能。和冲击模式相同,按压弹簧的轴向压缩尺寸被压缩到小于轴向临界长度,从而第二内齿圈处于限制旋转状态。参照图7f所示,模式调节件25的径向凸块254转至第三旋转角度A3后开始与震动冲击件的延伸臂1552接触,但并未驱使震动切换件155旋转,所以与前两种模式相同,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参照图7e,并配合参照图7a-7d所示,冲击切换件147的调节部1471重新进入调节槽2525的平常区段2522,其限位部1472则退出被动冲击块限位槽1423外,即冲击切换件与被动冲击块之间无配合。所以,作业时,当阻力扭矩逐渐增大,主动冲击块后退时,被动冲击块142会跟随主动冲击块141一起轴向后退而使两者之间无 法相互脱离而形成撞击,从而,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因此,该模式下,工作轴16的输出仅为单纯的旋转输出,当然其输出同样可以进行高、低速调节。 
如图9所示,顺时针旋转模式调节件到第四旋转角度A4,此时,动力工具可选择震动模式进行工作,该模式下动力工具实现冲击钻功能。和冲击、钻孔模式相同,按压弹簧的轴向尺寸被压缩到小于轴向临界长度,从而第二内齿圈处于限制旋转状态。参照图8c,并配合参照图8a、8b所示,和离合、钻孔模式相同,冲击切换件147的调节部1471位于调节槽2521的平常区段2522,其限位部1472处于被动冲击块限位槽1423外,即冲击切换件与被动冲击块之间无配合。所以,被动冲击块会跟随主动冲击块一起运动而使两者之间无法相互脱离而形成撞击,从而,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参照图8d所示,模式调节件25在由第三旋转角度A3转到第四旋转角度A4的过程中,模式调节件25的径向凸块254推动震动切换件155的延伸臂1552绕工作轴轴线顺时针旋转。震动切换件155旋转过程中,其前端凸齿1551与第一凸轮块151的后端凸齿1511由相互啮合运动到齿高相对,同时,第一凸轮块151轴向向前移动至其前端凸牙1512与第二凸轮块152的后端凸牙1521间隔一较短间隙g。此时,g小于工作轴的后退距离d,这样,当钻头按压到工件上时,工作轴16受工件的反作用力后退的过程中,第一凸轮块151的前端凸牙1512与第二凸轮块152的后端凸牙1521会先行啮合而使工作轴16无法进一步后退。然而,由于电机轴212的驱使,第一凸轮块151不会始终与第二凸轮块152保持啮合,其会继续转动并跳脱啮合状态。由于第一凸轮块151此时相对于机壳30保持固定,所以在第二凸轮块152由啮合到脱离啮合的过程中,钻头在轴向上有相对于机壳向前的运动,并且因为机壳被操作者始终顶向工件,如此这种第一凸轮块与第二凸轮块间不断地啮合与脱离会形成工作轴在轴向上的震动,从而对工件产生持续冲击。在该模式下,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输出轴输出的转速也可以进行高、低速调节。 
本发明动力工具设置了相对于工作轴独立的被动冲击块,通过冲击切换件来限制被动冲击块随主动冲击块一起运动或解除该限制,从而实现冲击扳手功能与电钻功能的切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动螺丝刀的实现和切换机构,或者/以及冲击钻的实现和切换机构,从而实现了三功能枪钻或四功能枪钻。通过这种设置,使结构较为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此外,本发明动力工具的离合模式的切换不需要单独设置切换件,只需要通过调节模式调节件来控制按压弹簧的轴向尺寸即可实现切换,并且模式调节 件还可以实现脱扣扭矩的控制。通过这种设置,减少了构件的数量,简化了结构的复杂程度,降低了生产制造的成本,同时使也提高了工具的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各种机构的结构、形状等并不仅限于上述方式,可进行各种简单地熟知地替换,如机壳可以是与中盖、前壳等一体形成;再例如,离合器的从动件,即按压环可以轴向开槽,其内设置钢球或钢柱与离合器主动件、即第二内齿圈的轴向凸齿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四种功能的顺序实现方式依次是电动螺丝刀、冲击扳手、电钻、冲击钻,不过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的是这四种功能也可以变换成其他的顺序来实现,只需要相应改变模式调节件和功能切换件在旋转方向上的配合位置。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可仅实现三种功能,如电动螺丝刀、冲击扳手、电钻的组合,这时只需要相应省略震动机构和震动切换件,或者是冲击扳手、电钻、冲击钻的组合,这时只需要相应省略按压机构。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不需要高、低速切换,也可相应省略速度切换机构。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电机作为动力源,当然也可以用引擎来替换,由于这种简单替换对于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轻易实现,申请人不再赘述。 
上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按压机构的按压弹簧的轴向临界长度等于其轴向最小长度加上第二内齿圈轴向凸齿的齿高,这样在冲击模式、钻孔模式、震动模式下,按压弹簧的轴向尺寸都被模式调节件调节到小于轴向临界长度,从而第二内齿圈由于始终无法脱离按压环的啮合而无法被旋转驱动。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冲击模式下,按压弹簧的轴向临界长度也可以大于其轴向最小长度加上第二内齿圈轴向凸齿的齿高。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内齿圈和按压机构构成第一离合器机构,而冲击机构的主动冲击块和被动冲击块构成第二离合器机构,且第一离合器机构的脱扣扭矩值大于第二离合器机构的脱扣扭矩值。不同的脱扣扭矩值可以通过采用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来实现,比如按压弹簧可以采用较大弹性系数的弹簧,而冲击弹簧可以采用较小弹性系数的弹簧,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按压力下,按压弹簧的弹性形变量小于冲击弹簧的弹性形变量。这样,动力工具工作在冲击模式下时,工作轴的负载增大过程中,当阻力扭矩达到第二离合器机构的脱扣扭矩值时,第二离合器就会先行脱扣,即主动冲击块与被动冲击块脱离啮合,随后主动冲击块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旋转冲击。在这个过程中,第一离合器机构的第二内齿圈所受的阻力扭矩与主动冲击块受到的阻力扭矩相同,即始终小于第二离合器机构的脱扣扭矩值,从而使第一离合器机构无法被触发而发生脱扣,即第二内齿圈始终无法推离按压环而被旋转驱 动。此时,按压弹簧的轴向尺寸可以略大于其轴向最小长度加上第二内齿圈的轴向齿高,当再进一步旋转模式调节件将动力工具调节到钻孔模式或震动模式下时,按压弹簧被进一步压缩到小于轴向最小长度加上第二内齿圈的轴向齿高。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分离合模式和其他三种模式的按压弹簧的轴向临界长度可以大于轴向最小长度加上第二内齿圈的轴向齿高。 
图10到图11b所示的是本发明动力工具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模式调节件25被第一模式调节件70和第二模式调节件80的组合所取代。如图10和图11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模式调节件70用于切换钻孔模式、冲击模式、离合模式,以及在离合模式下调节脱扣扭力值,但其无法用于震动模式的切换,也就是说,第一模式调节件70与震动切换件155之间无配合。在进行上述模式切换的时候,第一模式调节件70与模式调节件25的工作方式相同,所以申请人不再予以赘述。 
第二模式调节件80用于实现冲击钻和非冲击钻功能的切换,其设置在前壳90上。配合参照图11b所示,前壳90上沿圆周方向设有一较短段的开槽92,前壳内沿圆周方向上延伸设有一较长段的导引槽91,且在导引槽顶部的前壳内壁上凹陷设有若干凹点911。震动切换件155的延伸臂1552延伸入开槽92中。第二模式调节件80包括设置在前壳的导引槽91中的滑块83,由于滑块83在圆周方向上的尺寸比导引槽91短,所以滑块83可以沿导引槽91在圆周方向上运动。滑块83上设有若干凸点831,可嵌合在凹点911内来使滑快83在导引槽91内可靠定位。滑块83的上表面径向向外凸伸出开槽92设有一操作块81。滑块83的下表面径向向内凸伸设有一对凸块82,该对凸块82间形成的凹槽(未标示)用于收容震动切换件155的延伸臂1552。 
在图11b中所示的位置,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即动力工具200处于非冲击钻功能,如此,调节第一模式调节件70就可以切换到电动螺丝刀功能、冲击扳手功能、或电钻功能,以及可以在电动螺丝刀功能时进行扭力调节。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的是,第一模式调节件可仅实现冲击扳手功能和电钻功能间的切换,或者冲击扳手功能和电动螺丝刀功能间的切换。当需要实现冲击钻功能时,将第一模式调节件70调节到钻孔模式,然后,操作第二模式调节件80的操作块81,从如图11b中所示的位于前壳开槽92一侧的位置顺时针旋转到开槽92的另一侧位置,此过程中,第二模式调节件80的凸块82带动震动切换件155的延伸臂1552同步运动到开槽92的另一侧,从而使震动机构转换到可震动状态,进而实现冲击钻功能。 
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模式调节件实现冲击扳手功能与电钻或者电动螺丝刀功能的切换,并通过第二模式调节件实现冲击钻功能和非冲击钻功能之间的切换。通过这种设置,使多种功能的切换由两个模式调节件来分担实现,从而提高了工具的可靠性,同时,其结构较为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Claims (12)

1.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具有可靠近工件工作的前端部;
工作轴,朝机壳的前端部延伸,并可与外接工作头配接;
动力源,设置在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设置在动力源和工作轴之间,将动力源的旋转输出传递到工作轴上,从而可旋转驱动工作头;
冲击机构,其在旋转方向上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的冲击;
冲击切换件,其与冲击机构可选择地配合而使冲击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可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冲击的可冲击状态和在旋转方向上无法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冲击的限制冲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震动机构,其对工作轴施以轴向的震动;
震动切换件,与震动机构配合而使震动机构在可向工作轴施以轴向震动的可震动状态和无法向工作轴施以轴向震动的限制震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模式调节件,安装在机壳上,其可运动地与冲击切换件配合来驱使冲击切换件切换冲击机构的工作状态,
第二模式调节件,安装在位于所述第一模式调节件之前的前壳上,其可运动地与震动切换件配合来驱使震动切换件切换震动机构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模式调节件包括滑块,所述震动切换件具有径向延伸的延伸臂,所述滑块的下表面向内凸伸设有两个径向凸块,所述前壳内沿圆周方向上延伸设有导引槽,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导引槽中,所述滑块沿导引槽在圆周方向上运动,所述两个径向凸块和所述延伸臂可在旋转方向上配合;其中,调节第二模式调节件使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并通过调节第一模式调节件可使该动力工具选择下述工作模式中的一个进行工作:
冲击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可冲击状态,同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钻孔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同时,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将第一模式调节件调节到钻孔模式,并通过调节第二模式调节件可使该动力工具选择震动模式进行工作,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同时,震动机构处于可震动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机构包括:
主动冲击块,由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输出轴旋转驱动,
被动冲击块,可与主动冲击块啮合而被旋转驱动,所述被动冲击块设在工作轴上并旋转驱动工作轴,且所述被动冲击块可相对于工作轴轴向运动,
其中所述主动冲击块在工作轴所受的负载增大到特定值时可选择地与被动冲击块脱离啮合,进而在输出轴的旋转驱动下又与被动冲击块重新啮合,从而在旋转方向上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的冲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被动冲击块的远离主动冲击块一侧的压迫件,该压迫件压迫被动冲击块来使被动冲击块具有朝向主动冲击块运动的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冲击切换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冲击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其与被动冲击块配合来限制被动冲击块轴向运动,此时冲击机构处于可冲击状态;冲击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其与被动冲击块脱离配合,被动冲击块则在压迫件的压迫下可随主动冲击块一起作轴向运动,此时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调节件内设置有调节环,所述调节环设有沿轴向凹陷的调节槽,冲击切换件具有调节部,所述调节部收容在调节槽内的并沿调节槽滑动;调节部在第一位置时较调节部在第二位置时沿径向更接近工作轴的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震动机构包括旋转固定在机壳内并可轴向移动的第一凸轮块和与工作轴相对固定的第二凸轮块,所述第一凸轮块和第二凸轮块的相对端面上设有相向的可相互啮合的凸牙;震动机构还包括后推弹簧,其将第一凸轮块推离第二凸轮块从而在两者间形成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震动切换件轴向固定在机壳内,靠近第一凸轮块并远离第二凸轮块设置;震动切换件和第一凸轮块的相对端面均凸设有可相互啮合的齿块。
8.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具有可靠近工件工作的前端部;
工作轴,朝机壳的前端部延伸,并可与外接工作头配接;
动力源,设置在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设置在动力源和工作轴之间,将动力源的旋转输出传递到工作轴上,该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包括内齿圈,所述内齿圈具有在工作轴的负载达到预设值时可被旋转驱动的可旋转状态和无论工作轴的负载多大时都无法被旋转驱动的限制旋转状态;
按压机构,用于按压和固定内齿圈;
冲击机构,其在旋转方向上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的冲击;
冲击切换件,其与冲击机构可选择地配合而使冲击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可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冲击的可冲击状态和在旋转方向上无法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冲击的限制冲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震动机构,其对工作轴施以轴向的震动;
震动切换件,与震动机构配合而使震动机构在可向工作轴施以轴向震动的可震动状态和无法向工作轴施以轴向震动的限制震动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模式调节件,安装在机壳上,其可运动地与冲击切换件配合来驱使冲击切换件切换冲击机构的工作状态,并且,其可运动地与按压机构配合来控制内齿圈的工作状态;
第二模式调节件,安装在位于所述第一模式调节件之前的前壳上,其可运动地与震动切换件配合来驱使震动切换件切换震动机构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模式调节件包括滑块,所述震动切换件具有径向延伸的延伸臂,所述滑块的下表面向内凸伸设有两个径向凸块,所述前壳内沿圆周方向上延伸设有导引槽,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导引槽中,所述滑块沿导引槽在圆周方向上运动,所述两个径向凸块和所述延伸臂可在旋转方向上配合;
其中,调节第二模式调节件使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并通过调节第一模式调节件可使该动力工具选择下述工作模式中的一个进行工作:
冲击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可冲击状态,内齿圈处于限制旋转状态,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离合模式,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内齿圈处于可旋转状态,震动机构处于限制震动状态;
通过调节第一和第二模式调节件可使该动力工具选择震动模式进行工作,该模式下冲击机构处于限制冲击状态,内齿圈处于限制旋转状态,震动机构处于可震动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按压机构包括可轴向按压内齿圈的按压环和轴向按压按压环的按压弹簧,所述内齿圈和按压环的轴向相对的端面上均设有可相互啮合的凸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弹簧具有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轴向临界长度和被完全压紧的轴向最小长度,其中轴向临界长度与轴向最小长度的差值与内齿圈的轴向凸伸出的凸齿的齿高大致相等;当按压弹簧的轴向尺寸大于轴向临界长度时,内齿圈处于可旋转状态,当按压弹簧的轴向尺寸小于轴向临界长度时,内齿圈处于限制旋转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按压机构还包括按压按压弹簧来调节其轴向长度的推杆,所述推杆外侧设置外螺纹,第一模式调节件内部设有与推杆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一模式调节件可被旋转操作而调节按压弹簧压缩到大于轴向临界长度的至少两个轴向特定长度,所述按压弹簧的轴向特定长度与可使内齿圈旋转驱动的工作轴负载的预设值相对应。
CN 200810022347 2008-06-26 2008-06-26 动力工具 Active CN1016127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022347 CN101612725B (zh) 2008-06-26 2008-06-26 动力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022347 CN101612725B (zh) 2008-06-26 2008-06-26 动力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2725A CN101612725A (zh) 2009-12-30
CN101612725B true CN101612725B (zh) 2013-07-31

Family

ID=4149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022347 Active CN101612725B (zh) 2008-06-26 2008-06-26 动力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127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9269B2 (ja) * 2011-08-05 2015-06-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JP2013094864A (ja) * 2011-10-31 2013-05-20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09158638B (zh) * 2018-11-02 2023-09-01 河南理工大学 机械式低频振动钻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50381A2 (en) * 1999-04-30 2000-11-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Impact rotary tool
CN201077063Y (zh) * 2007-07-14 2008-06-2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CN201253843Y (zh) * 2008-08-27 2009-06-1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50381A2 (en) * 1999-04-30 2000-11-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Impact rotary tool
CN201077063Y (zh) * 2007-07-14 2008-06-2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CN201253843Y (zh) * 2008-08-27 2009-06-1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2725A (zh) 2009-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2693B (zh) 动力工具
CN201077063Y (zh) 动力工具
CN101288950B (zh) 多功能动力工具
EP1702723B1 (en) Power tool torque overload clutch
CN101443161B (zh) 用于动力工具的模式改变机构
CN101863014B (zh) 冲击转动工具
CN201644864U (zh) 具有坚固的锤支承结构的锤钻机
CN103121205B (zh) 电动工具的机械组件
CN101402190B (zh) 动力工具
GB2424249A (en) Power tool with overload clutch mounted in cavity in gear-cog
CN102335904B (zh) 动力工具
CN102019608B (zh) 动力工具
CN102476367B (zh) 动力工具
CN102335908B (zh) 动力工具
US20130213680A1 (en) Power tool having variable speed device
CN101612725B (zh) 动力工具
CN103221184A (zh) 锤击机构
CN201253843Y (zh) 动力工具
CN102431013A (zh) 一种具有驱动模式切换的电钻
CN201124405Y (zh) 动力工具
CN201881359U (zh) 动力工具
CN101407053B (zh) 动力工具
CN201534323U (zh) 动力工具
JP5493272B2 (ja) 回転衝撃工具
CN102335909B (zh) 动力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