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6520A - 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6520A
CN101606520A CNA2008100625591A CN200810062559A CN101606520A CN 101606520 A CN101606520 A CN 101606520A CN A2008100625591 A CNA2008100625591 A CN A2008100625591A CN 200810062559 A CN200810062559 A CN 200810062559A CN 101606520 A CN101606520 A CN 101606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ust
nimbin
avermectin
control preparation
novel biolog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625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孟儿
黄金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DEBAO FOREST PEST CONTROL RESEARCH INST LEQING CITY
Original Assignee
LUDEBAO FOREST PEST CONTROL RESEARCH INST LEQING C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DEBAO FOREST PEST CONTROL RESEARCH INST LEQING CITY filed Critical LUDEBAO FOREST PEST CONTROL RESEARCH INST LEQING CITY
Priority to CNA20081006255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0652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606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65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涉及农药复配的方法,以阿维菌素(Avermectins)和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为主体,加专门针对蝗虫特性添加特殊植物中间剂茶枯进行复配。使其既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使害虫迅速在数小时内麻痹、拒食、缓动并死亡,又能利用印楝素的特有生物杀虫活性,且特殊植物中间剂能加快渗透吸附作物表面,起到增效互补的双重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属于植物保护微生物农药领域,是以阿维菌素(Avermectins)和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为主体,且专门针对蝗虫特性添加特殊植物中间剂茶枯复配而成的生物药剂。
二、背景技术
蝗虫是直翅目蝗科昆虫的通称,常见的有十几种,最主要的是东亚飞蝗,在长江以南有严重危害的报道。蝗虫食性很杂,能危害多种农林作物,每年给农林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目前防治蝗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药剂防治,我国常用的农药中,甲胺磷、久效磷、1605、甲基1605、甲拌磷、氧化乐果、水胺硫磷、呋喃丹等均属高毒农药。这些有机磷、氨基甲酸农药都是胆碱脂霉抑制剂,对人和哺乳动物及其他一些有益生物具有较高的毒性。虽然这些农药在用量上较有机氯农药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但其毒性却比有机氯高出10倍甚至百倍。我国近十多年发生的农药中毒事故大多集中于这些高毒农药。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治蝗农药中,马拉硫磷、锐劲特、菊脂类杀虫剂用量越来越大,但马拉硫磷、锐劲特做为有机磷化学药剂对人和畜毒性较大,而大多数菊脂类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较大。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系楝科楝属乔木,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原产于缅甸和印度,在70多个国家有分布和种植,以印度等亚洲国家产量最大。印楝的果实、种子、种核、枝条、树叶、树皮及树液中都含有活性物质,但以种子尤甚。迄今,印楝中已发现了100多种化合物,至少有70种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它们为二萜类、三萜类、戊三萜类和非萜类化合物。主要为印度苦楝子素、苦楝三醇和印楝素等,这些提取物对昆虫有拒食、干扰产卵、干扰昆虫变异,使其无法蜕变为成虫、驱避幼虫及抑制其生长的作用而达到杀虫目的。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类从印楝中分离出来活性最强的化合物,它属于四环三萜类。印楝素可以分为印楝素-A,-B,-C,-D,-E,-F,-G,-I共8种,印楝素-A就是通常所指的印楝素。
一般公认的印楝素对昆虫的作用机理有如下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通过破坏昆虫口器的化学感应器官产生拒食作用;通过对中肠消化酶的作用使得食物的营养转换不足,影响昆虫的生命力。高剂量的印楝素可以直接杀死昆虫,低剂量则致使出现永久性幼虫,或畸形的蛹、成虫等。通过抑制脑神经分泌细胞对促前胸腺激素(PTrH)的合成与释放,影响前胸腺对蜕皮甾类的合成和释放,以及咽侧体对保幼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昆虫血淋巴内保幼激素正常浓度水平的破坏同时使得昆虫卵成熟所需要的卵黄原蛋白合成不足而导致不育。
从化学结构上看,印楝素类化合物与昆虫体内的类固醇和甾类化合物等激素类物质非常相似,因而害虫不易区分它们是体内固有的还是外界强加的,所以它们既能够进入害虫体内干扰害虫的个生命过程,从而杀死害虫,又不易引起害虫对产生抗药性。这类化合物与脊椎动物的激素类质的结构差异很大,所以它们对人畜几乎是无的。
三、发明创造目的
农药对环境的实际危害,还与农药的剂型有关。目前在生产上农药型以上乳油最大,而乳油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粉剂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使用上,我国的北方蝗虫发生区大多干旱缺水,南方蝗虫发生区中除局部性缺水问题外,山地和丘陵地区占农业和林业用地的大部分,尤其是森林、树木、毛竹比较高大而农药喷施药械跟不上,在害虫防治上就面临困难。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水生动物安全,使用方便的生物药剂来解决蝗虫防治的问题。
四、技术方案及发明效果、优点
本发明的提出,是要填补国外内现有的杀虫剂无法同时满足‘环保’、‘高效’两大要求的防治盲点,同时配制一种能达到广谱性、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阿维菌素、印楝素以及填料经科学复配而成,拟利用丰富的原料、技术优势和活跃的市场,引进先进设备,将阿维菌素Abamectins(80%Avermectin B1a和Avermectin B1b的混合物)与印楝素(Azadirachtin)加植物中间剂复配,生产高效灭蝗药剂。使其暨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使害虫迅速在数小时内麻痹、拒食、缓动并死亡,又能利用印楝素的特有生物杀虫活性,且特殊植物中间剂能加快渗透吸附作物表面,起到增效互补的双重作用。药剂采用粉剂剂型,可以用喷粉的方法将药剂送达林木高处一般喷雾不能达到的地方。
技术的关键确保对各种蝗虫高效的前提下,能适应不同的作物病虫害防治使用,其中两主要有效成分的配制比例和粉剂的细度是重要的环节。
该发明的主要技术性能:
1、杀虫谱广:对各种蝗虫均有优良的效果,而且兼治其它害虫。
2、性能稳定:适合商业性贮藏,并保持其性能二年以上。
3、药效期长:蝗虫可达20天,其它害虫15-45天。
4、可与其它药剂交替使用。
5、对蝗虫毒杀率达85%以上。
6、对捕食和寄生性天敌、人、畜安全。
7、在植物表面会被迅速吸收,降解。
8、在水域、土壤、空气中均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对作物无药害,对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安全。
9、采用现有常用喷雾、喷粉机械,无风条件下,药剂可送达15米以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示意图。
五、实施例
本发明由于将阿维菌素与印楝素复配,比较现有的同类杀虫剂如锐劲特、高效氯氰菊等它具有性能稳定、效果好、杀虫谱广、起效快且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加上既有粉剂又可制成可湿性粉剂等多种剂型,可全面解决农林生产中的虫害防治问题。
实施例具体混配方法:
方式一:一种阿维·印楝素粉剂,它是由阿维菌素原药、印楝素以及填料配制而成,填料选择茶枯,阿维菌素∶印楝素∶茶枯为8%∶40%∶52%。
方式二:一种阿维·印楝素粉剂,它是由阿维菌素原药、印楝素以及填料配制而成,填料选择茶枯,阿维菌素∶印楝素∶茶枯为12%∶60%∶38%。
方式三:一种阿维·印楝素粉剂,它是由阿维菌素原药、印楝素以及填料配制而成,填料选择茶枯,阿维菌素∶印楝素∶茶枯为8%∶60%∶32%。
方式四:一种阿维·印楝素粉剂,它是由阿维菌素原药、印楝素以及填料配制而成,填料选择茶枯,阿维菌素∶印楝素∶茶枯为12%∶40%∶48%。
方式五:一种阿维·印楝素粉剂,它是由阿维菌素原药、印楝素以及填料配制而成,填料选择茶枯,阿维菌素∶印楝素∶茶枯为10%∶50%∶40%。
混配条件:
①温度:27--24℃
②pH值范围:8.2-8.5
③水份含量:1.4%
④粉末细度:过45μm试验筛
经实施例结果表明,用阿维·印楝素粉剂防治蝗虫,用药后24小时效果达(40-60)%,用药后72小时效果达90%以上;防治松毛虫、柳杉毛虫、鞭角华扁叶蜂、茶毛虫等用药后48小时效果达85%以上;对美国白蛾、茸毛毒蛾、杨白潜叶蛾、松干蚧、柳杉毛虫、叶甲、金龟子、刚竹毒蛾等几十种害虫进行室内实验及林间、大田实验,防治率均达90%以上。

Claims (6)

1、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主要特征在于采用了现阶段国内外蝗虫灾害防治应用中最前沿的生物源杀虫剂印楝素为主原料外,还将阿维菌素这一广谱性、应用技术成熟的生物杀虫剂有机结合近来,使其既对蝗虫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并兼治其他各种害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其特征在于“阿维菌素(95%)∶印楝素(98%)”的配比为1∶5~7.5(容积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其特征在于“阿维菌素(95%)∶印楝素(98%)”的配比为1∶5(容积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其特征在于粉雾状态的阿维菌素和油物状态的印楝素溶液相互吸附而物理耦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种粉粒状的吸附基质,粉雾状态的阿维菌素和油物状态的印楝素溶液共同吸附在吸附基质上而物理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其特征在于吸附基质为茶枯(sasangua cake)。
CNA2008100625591A 2008-06-17 2008-06-17 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 Pending CN1016065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0625591A CN101606520A (zh) 2008-06-17 2008-06-17 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0625591A CN101606520A (zh) 2008-06-17 2008-06-17 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6520A true CN101606520A (zh) 2009-12-23

Family

ID=41480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625591A Pending CN101606520A (zh) 2008-06-17 2008-06-17 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06520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5766A (zh) * 1999-05-28 1999-11-24 华南农业大学 印楝素混配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561729A (zh) * 2004-03-25 2005-01-12 华南农业大学 印楝素与阿维菌素混配农药制剂
CN1640256A (zh) * 2004-01-13 2005-07-20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含印楝素的混配生物农药
CN101015297A (zh) * 2007-02-09 2007-08-15 扬州大学 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生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44855A (zh) * 2006-03-30 2007-10-0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5766A (zh) * 1999-05-28 1999-11-24 华南农业大学 印楝素混配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640256A (zh) * 2004-01-13 2005-07-20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含印楝素的混配生物农药
CN1561729A (zh) * 2004-03-25 2005-01-12 华南农业大学 印楝素与阿维菌素混配农药制剂
CN101044855A (zh) * 2006-03-30 2007-10-0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015297A (zh) * 2007-02-09 2007-08-15 扬州大学 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生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bubakar et al. Pesticides,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
CN103548895B (zh) 植物源蔬菜杀虫剂
CN103689017B (zh) 一种复合植物源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Phasomkusolsil et al. The effects of herbal essential oils on the ovipositiondeterrent and ovicidal activities of Aedes aegypti (Linn.), Anopheles dirus (Peyton and Harrison) and Culex quinquefasciatus (Say).
CN103636660B (zh) 一种用于防治甘蔗害虫的环保型颗粒剂
CN103535389B (zh) 植物源果树杀虫剂
CN102239894A (zh) 一种复方植物源农用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Zubairi et al. Environmental friendly bio-pesticide Rotenone extracted from Derris sp.: A review on the extraction method, toxicity and field effectiveness
CN102696702A (zh) 一种无毒农药杀虫剂及制备方法
CN100411523C (zh) 一种雷公藤生物碱复配杀虫剂
CN1985598B (zh) 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24889A (zh) 植物源生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02209A (zh) 一种蔬菜种植用植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256A (zh) 中草药农药
CN104094980A (zh) 治疗韭菜根蛆的印楝素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72454B (zh) 印楝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94633A (zh) 无公害蔬菜用生物农药及其制法
CN101606520A (zh) 一种新型的生物治蝗药剂
CN103070186A (zh) 含噻虫嗪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332919A (zh) 一种防治荔枝拟木蠹蛾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56769A (zh) 一种含有机质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CN102057942B (zh)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嗯菊酯复配杀虫剂
CN101305717B (zh) 一种杀虫喷淋乳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28883A (zh) 含有联苯菊酯有效成分的杀螨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Di Stefano Toxic, repellent and antifeedant activities of 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er (Lamiaceae) essential oil against Sitophilus granarius (L.)(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adul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Huang Menger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Patent Invention Entering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tage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