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8806A - 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8806A
CN101598806A CNA200810114376XA CN200810114376A CN101598806A CN 101598806 A CN101598806 A CN 101598806A CN A200810114376X A CNA200810114376X A CN A200810114376XA CN 200810114376 A CN200810114376 A CN 200810114376A CN 101598806 A CN101598806 A CN 101598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vey line
deviation
line
new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143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8806B (zh
Inventor
徐广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11437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988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98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8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石油勘探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图中的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根据成图区内各交点位置计算每条新测线的时间常量偏差校正值,校正后剩余偏差,根据新测线计算成图区内每条测线各个数据点的时间变量校正值,完成工区内所有新测线的变量时间偏差校正,重新计算新测线经过常量校正和变量校正后偏差值,如果整体剩余最大时间偏差小于5ms,则完成偏差校正。本发明消除了时间误差,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始数据,避免了构造畸变现象以及事后人为编辑,使整个空间校正结果更加准确、合理,保证了构造图的正确性,有利于地下构造的正确解释。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具体是在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图中的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石油勘探中,经常采用二维地震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地震资料进行解释,这种方式形成的数据,在横向上以道排列,可以有若干道,纵向上每个道内有若干个时间域离散的点数据,显示为地震剖面图。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是对得到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层位、断层识别与追踪,经过处理分析,形成构造图,进而进行石油地质综合评价。
二维地震资料空间校正和构造成图是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构造图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地质学家对研究区的油藏圈闭以及地质储量的综合评价,同时也影响到实际钻井位置的确定。通常的成图方式是先对二维地震资料的时间层位数据和平面组合断层进行空间校正,然后利用归位后的数据直接进行构造成图。这样作对于地表特征简单、地下构造比较平缓的东部地区的成图结果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构造复杂的西部山地地区,将会对最终成图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体油藏圈闭的和地质储量的正确评价。这是因为西部山地山前带地表特征复杂,地下地层倾角比较大,常常因为处理过程的静校正等各种不准确因素,使时间剖面产生一定的时间误差,更重要的是在后期空间校正构造成图过程中,由于偏移速度和其它不准确因素,也常常对空间归位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很难完全准确得到地下反射点的真实空间位置,只能得到近似空间位置(X、Y、T或X、Y、H),因此归位后的时间层位数据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具体表现是归位后的层位数据形成的地下反射点连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层位数据不等。
附图1是某工区叠偏时间层位数据时间差值展布图,图中的直线段表示该工区实际勘探部署的二维地震测线,图中的数字表示这些二维地震测线叠偏时间层位数据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差值大小。从图1中可以看出交点位置的时间差值很大。图1中的时间差值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前期地震资料处理造成的时间层位数据误差;另一个是构造倾向原因产生的时间差值。通过对叠偏剖面时间层位的空间归位,只能在很大程度上(不完全)消除构造倾向原因产生的时间差值,不能消除前期地震资料处理造成的层位数据误差。
图2就是图1中的直测线上时间层位数据经过空间校正后时间偏差展布图。图中的弯曲测线或者新测线即就是图1中的直测线上的时间层位数据经过空间校正后,得到的地下反射点的连线,图中的数字表示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大小。比较图2和图1可以发现经过空间归位后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差值变小了很多,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大于30ms。如果不对这种时间进行空间校正势必对后期的构造成图结果带来很大的影响,图3即是直接利用图2所示空间归位后的时间数据所成时间构造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成构造图发生了很大的构造畸变,造成成图结果不准,即使通过后期的人工编辑也难得到理想的成图结果。这种不准确往往会直接给后期的钻探带来失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图结果更加准确、合理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本发明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采集工区内二维地震数据,拾取时间层位数据和平面组合断层,然后在平面上内插,形成均匀分布的时间层面数据,得到归位的初始构造模型;
步骤1所述的平面内插是指对将不均匀的层位数据插成均匀的网格层位数据。
2)根据初始构造模型,按照通常的方法使时间层位和平面组合断层的空间校正,得到测线上各个数据点以及每条断层各个断点归位以后空间位置;
步骤2)所述的空间位置是反射点的近似位置。
3)按照原有测线数据点组合方式连接地下反射点位置,得到新的测线,并计算这些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
步骤3)所述的原有测线是实际勘探部署的二维地震测线。
步骤3)所述的新的测线是地下反射点连线。
步骤3)所述的数据点组合方式是指只能使同一条测线得到的地下反射点连线,不同测线得到的地下反射点不能互相连接。
步骤3)所述的数据点组合方式是指按照未归位的数据点顺序连接归位后的地下反射点。
步骤3)所述的新测线通过空间归位后得到的地下反射点连线。
步骤3)所述的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的计算是过程是:
根据新测线的各个数据点的大地坐标,计算出新测线交点位置的坐标,然后根据交点在两条互交新测线上的位置和两条测线上的时间信息,计算出交点位置在两条互交新测线上各自的时间,得到时间偏差值。
4)根据成图区内各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计算每条新测线的时间常量偏差校正值;
步骤4)所述的各条测线时间常量偏差校正值计算过程是:
新测线经过一次常量偏差校正后其各个交点位置的剩余时间偏差为εi
εi=di-(xl(i)-xk(i))        (1)
di是新测线的第i个交点在常量偏差校正前的时间偏差值,xl(i)和xk(i)分别是第条l条新测线和第k条新测线时间常量偏差,也就是本步骤中要计算的测线常量偏差校正值。
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各个交点位置总体剩余偏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即ε→0时,则公式(1)可以进一步写为:
xl(i)-xk(i)=di    (2)
在成图区内新测线的交点个数为M,新测线条数为N的情况下,可以得到M个如公式(2)所示的线性方程。
增加约束方程:
Σ i = 1 N x i = 0 - - - ( 3 )
方程(3)中
Figure A20081011437600102
表示成图区内所有新测线校正量的代数和,xi表示新测线常量偏差,N表示新测线的条数。
方程组2和约束方程3的联合形成由M+1个线性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本方程组的解最小二乘解即为各个新测线的常量偏差校正值。
5)利用步骤4)计算的各条新测线的常量偏差校正值,对新测线进行常量偏差校正;
步骤5所述的常量偏差校正是指:每条新测线各个数据点只有一个统一的校正量。
校正公式是:Tij=tij-xi    (4)
式中:tij表示第i条测线第j个数据点原始时间值,Tij表示第i条测线第j个数据点常量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值,xi表示通过步骤4)计算得到的第i条测线的时间常量偏差;
6)按照步骤3)的方式重新计算新测线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在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
7)根据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计算成图区内每条测线各个数据点的时间变量校正值;
步骤7)中所述的变量校正是对步骤5)所述的常量校正后剩余偏差更一步校正。
步骤7)所述计算是:
(1)根据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的各个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计算每条新测线的变量校正权值。
w i = k i Σ l = 1 k i [ x i ( l ) ] 2 - - - ( 5 )
公式(5)中xi (l)第i条测线第l个交点处的剩余时间偏差值,Ki是第i条测线与其余测线交点个数,wi为第i条线的变量偏差校正权值。
(2)计算两条相交新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因子m:
m = ( w j w i ) n (n=1,2,3,4,5)    (6)
公式(6)中的wi和wj是通过公式(5)计算出的两条相交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权值。n是整数,取值范围在1-5之间。具体是根据成图区内测线交点偏差分布情况确定,如果成图内极个别测线与其余测线相比偏差比较大则取值大些,否则取值较小;如果所有测线的权值w比较接近,则n取1,通常情况下取值为3,最大不超过5。
(3)计算第i和j条测线经过变量校正后,在测线交点位置的时间值Tij
T ij = T i + T j * m 1 + m - - - ( 7 )
公式(7)中Ti和Tj分别为变量校正前第i条测线和第j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值。
(4)计算本交点位置第i条测线和第j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量。
ΔTi=Tij-Ti    (8)
ΔTj=Tij-Tj    (9)
(5)多次重复(2)-(4),计算所有交点位置的变量偏差校正量。
(6)根据每条新测线交点位置的变量校正值,进行线性差值得到其非交点位置各个数据点的变量校正值。
8)根据得到的每条测线各个数据点的偏差校正值,完成工区内所有新测线的变量时间偏差校正;
9)按照步骤3)的方式重新计算这些新测线经过常量校正和变量校正后在交点位置的剩余时间偏差值,新测线在交点位置剩余偏差如果整体剩余最大时间偏差小于5m,则完成偏差校正,否则重复步骤3)-步骤8)直到满足上述要求;
10)输出经过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层位数据,结合空间校正后的断层数据,采用通常的方法绘制出构造图。
本发明消除了由于前期地震资料处理静校正等各种不准确因素产生的时间误差,以及后期空间校正过程产生的成图偏差,避免了构造畸变现象以及事后人为编辑,使整个空间校正结果更加准确、合理,保证了构造图的正确性,有利于地下构造的正确解释。
本发明充分尊重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始数据,相当于在原有的二维地震资料构造成图过程中增加了成图过程的质量控制,避免了事后烦琐的人为编辑,保证了成图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整个成图结果更加准确、合理。
附图说明
图1.工区叠偏层位解释数据交点位置时间差值展布图;
图2.工区归位后层位数据时间偏差展布图;
图2中的弯线表示图1中的实际勘探部署测线所代表的地下反射点连线;
图3.不进行偏差校正直接用归位后的时间层位数据所成时间构造图;
图4.本发明方法提供的常量校正方法校正后交点位置时间偏差展布图;
图5.在本发明提供的常量校正后再进行一次变量校正偏差展布图;
图6.用本发明提供的偏差校正方法进行偏差校正后所作时间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具体实施过程是:
1)采集工区内二维地震数据,拾取时间层位数据和平面组合断层,然后在平面上内插,形成均匀分布的时间层面数据,得到归位的初始构造模型;
步骤1所述的平面内插是对将不均匀的层位数据插成均匀的网格层位数据。
2)根据初始构造模型,按照通常的方法使时间层位和平面组合断层的空间校正,得到测线上各个数据点以及每条断层各个断点归位以后空间位置;
步骤2)所述的空间位置是反射点的近似位置。
3)按照原有测线数据点组合方式连接地下反射点位置,得到新的测线,并计算这些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
步骤3)所述的原有测线是实际勘探部署的二维地震测线。
步骤3)所述的新的测线是地下反射点连线。
步骤3)所述的数据点组合方式是指只能使同一条测线得到的地下反射点连线,不同测线得到的地下反射点不能互相连接。
步骤3)所述的数据点组合方式是指按照未归位的数据点顺序连接归位后的地下反射点。
步骤3)所述的新测线通过空间归位后得到的地下反射点连线。
步骤3)所述的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的计算是过程是:
根据新测线的各个数据点的大地坐标,计算出新测线交点位置的坐标,然后根据交点在两条互交新测线上的位置和两条测线上的时间信息,计算出交点位置在两条互交新测线上各自的时间,得到时间偏差值。
4)根据成图区内各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计算每条新测线的时间常量偏差校正值;
步骤4)所述的各条测线时间常量偏差校正值计算过程是:
新测线经过一次常量偏差校正后其各个交点位置的剩余时间偏差为εi
εi=di-(xl(i)-xk(i))    (1)
di是新测线的第i个交点在常量偏差校正前的时间偏差值,xl(i)和xk(i)分别是第条l条新测线和第k条新测线时间常量偏差,也就是本步骤中要计算的测线常量偏差校正值。
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各个交点位置总体剩余偏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即ε→0时,则公式(1)可以进一步写为:
xl(i)-xk(i)=di    (2)
在成图区内新测线的交点个数为M,新测线条数为N的情况下,可以得到M个如公式(2)所示的线性方程。
增加约束方程:
Σ i = 1 N x i = 0 - - - ( 3 )
方程(3)中
Figure A20081011437600152
表示成图区内所有新测线校正量的代数和,xi表示新测线常量偏差,N表示新测线的条数。
方程组2和约束方程3的联合形成由M+1个线性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本方程组的解最小二乘解即为各个新测线的常量偏差校正值。
5)利用步骤4)计算的各条新测线的常量偏差校正值,对新测线进行常量偏差校正;
步骤5所述的常量偏差校正是指:每条新测线各个数据点只有一个统一的校正量。
校正公式是:Tij=tij-xi    (4)
式中:tij表示第i条测线第j个数据点原始时间值,Tij表示第i条测线第j个数据点常量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值,xi表示通过步骤4)计算得到的第i条测线的时间常量偏差;
6)按照步骤3)的方式重新计算新测线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在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
7)根据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计算成图区内每条测线各个数据点的时间变量校正值;
步骤7)中所述的变量校正是对步骤5)所述的常量校正后剩余偏差更一步校正。
步骤7)所述计算是:
(1)根据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的各个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计算每条新测线的变量校正权值。
w i = k i Σ l = 1 k i [ x i ( l ) ] 2 - - - ( 5 )
公式(5)中xi (l)第i条测线第l个交点处的剩余时间偏差值,Ki是第i条测线与其余测线交点个数,wi为第i条线的变量偏差校正权值。
(2)计算两条相交新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因子m:
m = ( w j w i ) n (n=1,2,3,4,5)    (6)
公式(6)中的wi和wj是通过公式(5)计算出的两条相交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权值。n是整数,取值范围在1-5之间。具体是根据成图区内测线交点偏差分布情况确定,如果成图内极个别测线与其余测线相比偏差比较大则取值大些,否则取值较小;如果所有测线的权值w比较接近,则n取1,通常情况下取值为3,最大不超过5。
(3)计算第i和j条测线经过变量校正后,在测线交点位置的时间值Tij
T ij = T i + T j * m 1 + m - - - ( 7 )
公式(7)中Ti和Tj分别为变量校正前第i条测线和第j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值。
(4)计算本交点位置第i条测线和第j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量。
ΔTi=Tij-Ti        (8)
ΔTj=Tij-Tj        (9)
(5)多次重复(2)-(4),计算所有交点位置的变量偏差校正量。
(6)根据每条新测线交点位置的变量校正值,进行线性差值得到其非交点位置各个数据点的变量校正值。
8)根据得到的每条测线各个数据点的偏差校正值,完成工区内所有新测线的变量时间偏差校正;
9)按照步骤3)的方式重新计算这些新测线经过常量校正和变量校正后在交点位置的剩余时间偏差值,新测线在交点位置剩余偏差如果整体剩余最大时间偏差小于5ms,则完成偏差校正,否则重复步骤3)-步骤8)直到满足上述要求;
10)输出经过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层位数据,结合空间校正后的断层数据,采用通常的方法绘制出构造图。
图1是归位前叠偏层位解释数据时间差值展布图,图中的直线是测线位置平面展布,图中的数字表示交点位置的时间差值大小(以下同),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测线交点位置相交测线存在很大的时间插值,这是因为针对叠偏层位数据而言,在交点位置时间并不是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信息,同时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由于静校正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时间偏差;
图2是图1所示层位数据经过空间归位后地下反射点连线平面展布图,时间偏差展布图,图2中的弯线表示图1中的测线所代表的地下反射点连线,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对叠偏时间层位进行空间归位后,得到的新测线(弯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差明显变小,这是因为叠偏时间层位数据经过空间归位后得到的是地下反射点的铅垂时间和位置,因此这些地下反射点连线所形成的新测线,在新的交点其反射时间代表的是地下同一反射点信息,在不考虑处理和空间归位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情况下,在这些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应该相等,即偏差为零。但是空间归位并不能消除前期处理由于静校正不准等原因造成的时间偏差,同时在空间归位时也会产生误差,因此经过空间归位后并不能完全消除层位数据偏差。
图3.直接用归位后的时间层位数据所成构造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不对空间归位后的时间层位数据进行偏差校正,将对最终成图结果产生很大的构造畸变,其成图结果即使通过人工编辑也很难准确描述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
图4是用本发明方法提供的常量校正方法进行校正后偏差展布图,也就是对一些测线的时间数据进行一次整体“上提”(校正量为正),另一些测线地震数据进行整体“下拉”(校正量为负),以后得到的剩余时间偏差展布图。比较图2和图4可以看出,经过一次常量校正后,整体时间偏差得到了很大改善,大部分偏差值在30ms以内,尤其是构造主体部位效果非常明显。
图5是在本发明提供的常量校正后再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变量校正后剩余偏差展布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经过本发明提供的常量和变量偏差校正方法校正后大大降低了整体偏差,成图区内测线大部分交点位置的偏差值为零,偏差校正后的层位数据可直接用于构造成图。
图6是用该发明专利对空间归位后的时间层位进行偏差校正后所形成的时间构造图,比较图6和图4可以看出:两者总体构造形态基本一致,但经过本发明提供的偏差校正方法处理后,图4中存在的构造畸变已经消除,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很好的构造形态,并且图6总体构造形态更为清晰,能够很清楚地反映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所成构造图与真实的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相符合。同时也更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提供的偏差校正方法,充分尊重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它不但能够有效消除前期地震资料处理以及后期空间校正所造成的时间层位偏差,同时也能够有效保护整体构造形态。
在空间归位偏差校正过程中,先对空间校正后的时间数据进行常量校正,即对一些测线的时间数据进行一次整体上提,对另一些测线的时间数据进行整体下拉,且成图区内测线总体上提量值和总体下拉量值相等,这样不但可以使空间校正后整体时间偏差达到最小,同时也有效保护构造形态。
在常量偏差校正基础上,再进行一次精细的变量校正,保证了校正结果,更重要的是在变差校正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成图区内每条测线偏差值的分布特征;按照各个测线不同偏差权值进行偏差分配,对整体偏差较大的测线进行比较大的偏差校正,对整体偏差较小的测线进行比较小的偏差校正,这样做充分尊重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始数据,有利于保护构造形态。
本发明提供的偏差计算和校正方法,同样适合空间校正后深度层位数据,用本发明提供的偏差计算和校正步骤对空间校正后深度层位数据处理后,可直接用于深度构造成图。
本发明专利通过对空间归位后的时间层位数据进行偏差校正,消除了由于前期资料处理不准和后期空间归位不准造成的层位数据偏差,避免了常规成图过程中造成的构造畸变,在常规成图过程中增加了成图过程的质量控制,避免了事后烦琐的人为编辑带来的新误差,使二维地震资料构造成图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提高了二维地震资料的成图精度和成图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
1)采集工区内二维地震数据,拾取时间层位数据和平面组合断层,然后在平面上内插,形成均匀分布的时间层面数据,得到归位的初始构造模型;
2)根据初始构造模型,按照通常的方法使时间层位和平面组合断层的空间校正,得到测线上各个数据点以及每条断层各个断点归位以后空间位置;
3)按照原有测线数据点组合方式连接地下反射点位置,得到新的测线,并计算这些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
4)根据成图区内各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计算每条新测线的时间常量偏差校正值;
5)利用步骤4)计算的各条新测线的常量偏差校正值,对新测线进行常量偏差校正;
6)按照步骤3)的方式重新计算新测线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在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
7)根据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计算成图区内每条测线各个数据点的时间变量校正值;
8)根据得到的每条测线各个数据点的偏差校正值,完成工区内所有新测线的变量时间偏差校正;
9)按照步骤3)的方式重新计算这些新测线经过常量校正和变量校正后在交点位置的剩余时间偏差值,新测线在交点位置剩余偏差如果整体剩余最大时间偏差小于5ms,则完成偏差校正,否则重复步骤3)-步骤8)直到满足上述要求;
10)输出经过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层位数据,结合空间校正后的断层数据,采用通常的方法绘制出构造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平面内插是指对将不均匀的层位数据插成均匀的网格层位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空间位置是反射点的近似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原有测线是实际勘探部署的二维地震测线,所述的新的测线是地下反射点连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数据点组合方式是指只能使同一条测线得到的地下反射点连线,不同测线得到的地下反射点不能互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数据点组合方式是指按照未归位的数据点顺序连接归位后的地下反射点;所述的新测线通过空间归位后得到的地下反射点连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新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偏差值的计算是过程是:根据新测线的各个数据点的大地坐标,计算出新测线交点位置的坐标,然后根据交点在两条互交新测线上的位置和两条测线上的时间信息,计算出交点位置在两条互交新测线上各自的时间,得到时间偏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各条测线时间常量偏差校正值计算过程是:
新测线经过一次常量偏差校正后其各个交点位置的剩余时间偏差为εi
εi=di-(xl(i)-xk(i))         (1)
di是新测线的第i个交点在常量偏差校正前的时间偏差值,xl(i)和xk(i)分别是第条l条新测线和第k条新测线时间常量偏差,也就是本步骤中要计算的测线常量偏差校正值。
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各个交点位置总体剩余偏差达到最小的情况下,即ε→0时,则公式(1)可以进一步写为:
xl(i)-xk(i)=di   (2)
在成图区内新测线的交点个数为M,新测线条数为N的情况下,可以得到M个如公式(2)所示的线性方程。
增加约束方程:
Σ i = 1 N x i = 0 - - - ( 3 )
方程(3)中
Figure A2008101143760004C2
表示成图区内所有新测线校正量的代数和,xi表示新测线常量偏差,N表示新测线的条数。
方程组2和约束方程3的联合形成由M+1个线性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本方程组的解最小二乘解即为各个新测线的常量偏差校正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的常量偏差校正是指:每条新测线各个数据点只有一个统一的校正量。
校正公式是:Tij=tij-xi    (4)
式中:tij表示第i条测线第j个数据点原始时间值,Tij表示第i条测线第j个数据点常量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值,xi表示通过步骤4)计算得到的第i条测线的时间常量偏差
Figure A2008101143760005C1
10、步骤7)中所述的变量校正是对步骤5)所述的常量校正后剩余偏差更一步校正;所述计算是:
(1)根据经过常量偏差校正后的各个交点位置的剩余偏差,计算每条新测线的变量校正权值。
w i = k i Σ l = 1 k i [ x i ( l ) ] 2 - - - ( 5 )
公式(5)中xi (l)第i条测线第l个交点处的剩余时间偏差值,Ki是第i条测线与其余测线交点个数,wi为第i条线的变量偏差校正权值。
(2)计算两条相交新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因子m:
m = ( w j w i ) n (n=1,2,3,4,5)     (6)
公式(6)中的wi和wj是通过公式(5)计算出的两条相交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权值。n是整数,取值范围在1-5之间。具体是根据成图区内测线交点偏差分布情况确定,如果成图内极个别测线与其余测线相比偏差比较大则取值大些,否则取值较小;如果所有测线的权值w比较接近,则n取1,通常情况下取值为3,最大不超过5。
(3)计算第i和j条测线经过变量校正后,在测线交点位置的时间值Tij
T ij = T i + T j * m 1 + m - - - ( 7 )
公式(7)中Ti和Tj分别为变量校正前第i条测线和第j测线在交点位置的时间值。
(4)计算本交点位置第i条测线和第j测线的变量偏差校正量。
ΔTi=Tij-Ti    (8)
ΔTj=Tij-Tj    (9)
(5)多次重复(2)-(4),计算所有交点位置的变量偏差校正量。
(6)根据每条新测线交点位置的变量校正值,进行线性差值得到其非交点位置各个数据点的变量校正值。
CN200810114376XA 2008-06-04 2008-06-04 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Active CN1015988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4376XA CN101598806B (zh) 2008-06-04 2008-06-04 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4376XA CN101598806B (zh) 2008-06-04 2008-06-04 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806A true CN101598806A (zh) 2009-12-09
CN101598806B CN101598806B (zh) 2011-05-25

Family

ID=41420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14376XA Active CN101598806B (zh) 2008-06-04 2008-06-04 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9880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6015A (zh) * 2010-06-01 2010-10-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地震构造图的建立装置
CN105510967A (zh) * 2015-12-30 2016-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实现三维地震数据偏移归位的处理方法、装置
CN107544093A (zh) * 2016-06-29 2018-01-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井约束的构造解释层深度系统校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51428B1 (fr) * 1996-07-19 1998-08-28 Elf Aquitaine Methode de migration des attributs geophysiques d'un milieu
CN1517720A (zh) * 2003-01-13 2004-08-04 大庆石油管理局 二维地震叠偏剖面成图空校方法
CN1797030A (zh) * 2004-12-29 2006-07-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绘制复杂正断层等值线构造图的方法
CN100429526C (zh) * 2005-11-11 2008-10-2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多地震工区数据动态组合处理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6015A (zh) * 2010-06-01 2010-10-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地震构造图的建立装置
CN101866015B (zh) * 2010-06-01 2012-04-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地震构造图的建立装置
CN105510967A (zh) * 2015-12-30 2016-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实现三维地震数据偏移归位的处理方法、装置
CN107544093A (zh) * 2016-06-29 2018-01-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井约束的构造解释层深度系统校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806B (zh) 201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0394B2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3D earth model
CN103454685B (zh) 利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预测砂体厚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67429B (zh) 确定地层压力的方法及装置
CN102053270B (zh) 一种基于沉积地层单元的地震相分析方法
CN104597490A (zh) 基于精确Zoeppritz方程的多波AVO储层弹性参数反演方法
CN107329171A (zh) 深度域储层地震反演方法及装置
CN104459782B (zh) 使用薄层的沿层层析反演地震速度建模方法以及建模单元
Lee et al. Development of a 3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anterbury, New Zealand, region for broadband ground‐motion simulation
CN105223617A (zh) 利用地震属性控制初始波阻抗的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05911592B (zh) 一种实钻约束的三维地震资料长波长静校正方法
CN107807410A (zh) 储层地球物理敏感参数优选方法及系统
CN108646298B (zh) 多井多参数约束下隧道波速反演成像及围岩分级的方法
NO20190516A1 (en) Improved methods relating to quality control
Shaban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curvature and 3D strain analysis methods for fracture predicting in the Gachsaran oil field (Iran)
US20210396897A1 (en) Computer implemented method for correcting a reservoir model of a reservoir geological formation based on seismic images
CN101598806B (zh) 一种提高构造图准确度的偏差消除方法
Wang et al. Multi-source data integration and multi-scale modeling framework for progressive prediction of complex geological interfaces in tunneling
CN101201408B (zh) 一种复杂构造二维地震资料平点控制成图方法
Whitelaw et al. High-resolution gravity study of the Gray Fossil Site
CN111208558B (zh) 超深低幅度三维地质构造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Roberts Fault orientation variations along the strike of active normal fault systems in Italy and Greece: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ng the orientations of subseismic-resolution faults in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allard et a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risking exploration and appraisal in structurally complex fold-and-thrust belts: application to the Incahuasi field (Bolivia)
CN107229074A (zh) 低勘探程度海相探区的变速成图方法和装置
Duvbiama et al. 3D Static Modelling of an offshore field in the Niger-delta
CN102914794B (zh) 南方海相地层近地表结构数据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