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1336B -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1336B
CN101561336B CN2008100933215A CN200810093321A CN101561336B CN 101561336 B CN101561336 B CN 101561336B CN 2008100933215 A CN2008100933215 A CN 2008100933215A CN 200810093321 A CN200810093321 A CN 200810093321A CN 101561336 B CN101561336 B CN 1015613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tight
determinand
compartment structure
gas
tight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33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1336A (zh
Inventor
曾天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0933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613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61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1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1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13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气密隔间结构、箱体及至少一气体感测器。箱体与气密隔间结构结合以形成一气密空间,一待测物供设置在箱体与气密隔间结构结合的一侧,且待测物与气密隔间结构结合形成一待测气密空间;至少一气体感测器设置于待测气密空间中。气密空间供容置一测试气体,通过至少一气体感测器检测待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测试气体,以测试待测物的气密状态。

Description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分析待测物不同部位的气密性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内部元件组成及制造技术日趋精密,为了使电子产品可应用于不同外在环境条件之下,使得电子产品的防水防漏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现有针对待测电子产品进行防水防漏测试的方式,主要通过会产生泡沫的清洁剂涂抹于待测电子产品表面,并对其吹入气体以检查是否有气泡产生;或是将待测电子产品直接浸入水中,判断有无漏水现象以判断待测电子产品的密闭性。一旦使用前述的测试方式,就必须通过繁复的清理或烘干程序,才能将待测物恢复原状,更甚者必须报废待测物而造成增加测试所花费的成本。此外,另有将待测电子产品内部抽真空并检测其内部压力是否维持在负压状态,以检验待测电子产品的气密性。然而以此种测试方式验证出待测电子产品气密性不佳时,却无法分析并确认其漏水漏气的部位在何处,必须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检测,容易造成防水防漏测试的复杂度,徒增测试时间。因此,如何提高防水防漏测试的品质及效率,实为一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装置,特别是一种可分析待测物不同部位的气密性的测试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测试装置包括一气密隔间结构、一箱体及至少一气体感测器。箱体与气密隔间结构结合以形成一气密空间,待测物供设置在箱体与气密隔间结构结合的一侧,且待测物与气密隔间结构结合形成一待测气密空间;至少一气体感测器设置于待测气密空间中。气密空间供容置一测试气体,通过至少一气体感测器检测待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测试气体,以测试待测物是否为气密状态。
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的气密隔间结构包括至少一气密隔板,当将待测物与气密隔间结构相结合时,可通过气密隔板将待测气密空间区隔出至少二独立气密空间;在各独立气密空间内均对应设有气体感测器,通过各气体感测器检测各独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测试气体,以测试待测物所区隔出的各部位是否为气密状态。由此设计,当待测物于某部位发生密闭性问题时,测试气体会通过问题点渗入对应的独立气密空间中,因此利用气体感测器测得测试气体以分析出有问题的部位位于何处,达到测试品质及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测试方法应用如前述的测试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气密隔间结构;结合待测物与气密隔间结构以形成一待测气密空间;将气密隔间结构与一箱体结合,以形成一气密空间;对气密空间注入一测试气体;检测待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测试气体,其中通过一气密隔板可将该待测气密空间隔出至少二独立气密空间,并针对各该独立气密空间检测是否存在该测试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组合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二实施例组合后的剖视图;
图5a、图5b是利用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二实施例进行测试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测试装置1、1a、1b、1c
气密隔间结构10、10a、10c
气密隔板12
固定件14
穿孔16
箱体20、20b
开口22
支撑件24
气体感测器30
气体供应装置40
外密封件50
内密封件60
待测物100
独立气密空间a、b、c、d
气密空间S
待测气密空间T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以下请一并参考图1及图2,其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及组合后的剖视图。本发明的测试装置1用于测试一待测物100,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测试装置1包括气密隔间结构10、箱体20及至少一气体感测器30。箱体20与气密隔间结构10结合以形成一气密空间S,待测物100供设置在箱体20与气密隔间结构10结合的一侧,且待测物100与气密隔间结构10结合形成一待测气密空间T;至少一气体感测器30设置于待测气密空间T中。气密空间S供容置一测试气体,通过至少一气体感测器30检测待测气密空间T内是否存在测试气体,以测试待测物100的气密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待测物100为一手机壳体模块,但待测物100也可为其他电子装置的壳体,例如笔记型电脑、相机或屏幕等,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本发明的测试装置1的箱体20设有一开口22可与一气体供应装置40输入端形成气密结合,使得箱体20可自气体供应装置40取得测试气体,以注入气密空间S内供进行对待测物100的气密性测试。测试气体可采用不同种类的气体,例如瓦斯、氧气、氮气或其他气体,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至少一气体感测器30依据前述所采用的不同测试气体挑选可对应检测的感测器类型。本发明的测试装置1所采用的测试气体可为一加压气体,通过注入气密空间S的加压气体模拟水压,以测试待测物100于浸入水中的气闭性是否保持良好,达到防水测试效果。此外,气体供应装置40可控制所提供测试气体的压力,通过改变其压力来模拟不同水深的环境,以测试待测物100于对应环境下的气密性。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气体供应装置40直接供应加压气体于气密空间中,但也可先注入常压下的测试气体再通过一气体加压装置对测试气体进行加压动作,如此可达到相同效果,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以下请一并参考图3及图4,其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及组合后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测试装置1a的气密隔间结构10a包括气密隔板12,气密隔板12对应待测物100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待测物100为一手机壳体模块,而气密隔板12对应设计为符合此手机壳体模块的型式,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又如图4所示,当将待测物100与气密隔间结构10a相结合时,可通过气密隔板12将待测气密空间区隔出至少二独立气密空间;在各独立气密空间内均对应设有气体感测器30,通过各气体感测器30检测各独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测试气体,以测试待测物100所区隔出的各部位是否为气密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气密隔板12将壳体模块100区隔出4个独立气密空间a、b、c、d,独立气密空间a、b、c、d针对壳体模块100可能会出现气密性问题的部位而通过气密隔板12加以划分。气密隔板12的型式或气密隔板12所形成独立气密空间的数量可依据待测物100不同而改变,因此可依据设计与需求,针对待测物100需测试的部位加以区隔出来。气体感测器30对应设置于各独立气密空间a、b、c、d中,通过气体感测器30各别检测各独立气密空间a、b、c、d内是否存在自气密空间S渗入的测试气体,以测试待测物100不同部位的密闭状态。
以下请一并参考图5a、图5b是利用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二实施例进行测试的剖面示意图。图5a是于壳体模块密闭性正常时的剖面示意图;图5b是在壳体模块密闭性非正常时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待测物100以手机壳体模块为例,并采用加压测试气体。一般手机壳体模块的组成除壳体以外尚包括屏幕、按键等组件,而在这些组件组装完成后是否具有足够的密闭性,以达到不同防水程度的要求,则需要经过测试检验。如图5a所示,当利用测试装置1a对待测物100进行测试时,先通过气体供应装置40将加压测试气体注入气密空间S中,在待测物100的气密性状态正常的情况下,加压测试气体并无路径可渗入各独立气密空间a、b、c、d中,因此各气体检测器30不会检测到加压测试气体,也不会发出任何指示或信号。又如图5b所示,假设对应于独立气密空间b的待测物100部位有缝隙或气密性不佳的情况,当注入加压测试气体于气密空间S后,因为压差作用使得加压测试气体会通过缝隙处渗入独立气密空间b,此时位于独立气密空间b内的气体检测器30将会检测到加压测试气体的存在,如此便可确认待测物100于独立气密空间b所涵盖范围内发生气密性问题,可针对此部位进行改良设计或补强动作。气体检测器30可结合蜂鸣器、指示灯或外接电脑等相关设备,以助于判断是否检测到加压测试气体的情况。气体检测器30也可采用各类型的检测装置,例如一般烟雾检测器、特定气体检测器等,也可采用高感度的电子鼻技术,其是依据所选择不同类型的加压测试气体而对应设置,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6,其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测试装置1b更包括外密封件50,外密封件50设置于气密隔间结构10b与箱体20b的结合处,以提供气密效果。此外,本发明的测试装置1b更包括内密封件60,内密封件60设置于气密隔间结构10b与待测物100的结合处,以提供气密效果。通过前述外密封件50或内密封件的设置,可加强气密隔间结构10b结合箱体20b或待测物100时的气密性,以防止测试气体自气密隔间结构10b与箱体20b结合处外泄,或自气密隔间结构10b与待测物100结合处渗入各独立气密空间内,而影响测试结果。在本实施例中,测试装置1b的箱体20b更包括至少一支撑件24,以辅助待测物100与气密隔间结构10b相结合。通过至少一支撑件24可抵住待测物100使其与气密隔间结构10b紧密结合,提高两者间的气密效果。
请参考图7,其是本发明的测试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测试装置1c更包括至少一固定件14,可设置于气密隔间结构10c上,以使待测物100与气密隔间结构10c相结合,并辅助固定待测物100。至少一固定件14为一卡固件,但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固定结构,例如夹具、锁附件等,不以本实施例为限。此外,气密隔间结构10c可包括多个穿孔16,是对应各独立气密空间a、b、c、d所设置,以提高气体流通效果。虽然测试气体会因为扩散作用或经加压后因压差而自气密空间S渗入待测气密空间,但由于两空间仍形成一密闭状态,测试气体的流通可能会较为缓慢,因此通过多个穿孔16的设置,可通过穿孔16提供一路径加速气体的流通,以提高测试速度。
请参考图8,其是本发明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需注意的是,以下虽以图2所示的测试装置1说明本发明的测试方法,但本发明并不以适用于测试装置1为限,任何前述所提及的实施例及其他测试系统,只要利用测试气体针对待测物进行检测者皆可适用本发明的测试方法。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测试方法包括步骤110至150。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测试方法的各个步骤。
首先,本发明进行步骤110:提供一气密隔间结构。本发明的测试方法用于测试一待测物100,如图2所示。气密隔间结构10可依待测物100的不同而选择是否设置如图4所示的气密隔板12,以区隔出至少二独立气密空间,由此针对不同部位进行测试。此气密隔板12所设计的型式或其所形成独立气密空间的数量是对应于待测物100。
接着,进行步骤120:结合待测物与气密隔间结构以形成一待测气密空间。如图2所示,当将待测物100结合于气密隔间结构10上时,待测物100与气密隔间结构10之间会形成一个待测气密空间T,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也可将待测气密空间T区隔为至少二独立气密空间。待测物100可通过卡固或支撑方式与气密隔间结构10相结合。此外,通过设置一内密封件60于待测物100与气密隔间结构10相结合处,可加强两者间的气密效果。
在步骤120后进行步骤130:将气密隔间结构与一箱体结合,以形成一气密空间。如图2所示,在结合待测物100与气密隔间结构10后,接着将气密隔间结构10结合箱体20,此时箱体20与气密隔间结构10之间便形成气密空间S。此外,通过设置一外密封件50于箱体20与气密隔间结构10相结合处,可加强两者间的气密效果。
在步骤130后进行步骤140:对气密空间注入一测试气体。如图2所示,当气密空间S形成后,可直接对气密空间S注入一测试气体以进行对待测物的气密性测试,此测试气体可选用一加压气体,以模拟出一具有待测水压的环境。
最后,本发明进行步骤150:检测待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测试气体。如图2所示,在待测气密空间T中可设置至少一气体感测器30,气体感测器30的类型是针对所选用不同性质的测试气体而加以选择。在正常状况下,气密空间S与待测气密空间T彼此不互通,因此当气体感测器30无法检测到待测气密空间T内含有测试气体时,即表示待测物100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不会产生气体泄漏的情况。相对地,当待测物100的气密性有问题时,原本注入于气密空间S的测试气体将会通过缝隙或气密性不佳处渗入待测气密空间T中,因此位于待测气密空间T的气体感测器30可测得测试气体的存在并发出指示或信号,可轻易得知待测物100发生气密性不佳的部位位于何处,进一步对问题点进行处理或改良。
综上所述,本发明无论就目的、手段及功效,在在均显示其迥异于现有技术的特征,为一大突破,恳请贵审查委员明察,早日赐准专利,俾嘉惠社会,实感德便。但需注意,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任何熟于此项技术的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精神下,对实施例作修改与变化。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所附的权利要求所述。

Claims (15)

1.一种测试装置,用于测试一待测物的气密状态,该测试装置包括:
气密隔间结构;
箱体,与该气密隔间结构结合形成一气密空间,该待测物供设置在该箱体与该气密隔间结构结合的一侧,且该待测物与该气密隔间结构结合形成一待测气密空间;
至少一气体感测器,设置于该待测气密空间中;
该气密空间供容置一测试气体,通过该至少一气体感测器检测该待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该测试气体,以测试该待测物是否为气密状态,
其中该气密隔间结构包括至少一气密隔板,该待测气密空间可形成至少二独立气密空间,在各该独立气密空间内均对应设有该气体感测器,通过各该气体感测器检测各该独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该测试气体,以测试该待测物所区隔出的各部位是否为气密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中该气密隔板的型式或该气密隔板所形成该独立气密空间的数量可依据该待测物不同而改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中该箱体设有一开口可与一气体供应装置输入端形成气密结合,该箱体可自该气体供应装置取得该测试气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更包括一外密封件,该外密封件设置于该气密隔间结构与该箱体的结合处,以提供气密效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更包括一内密封件,该内密封件设置于该气密隔间结构与该待测物的结合处,以提供气密效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中该测试气体为加压气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中该气密隔间结构更包括至少一固定件,以使该待测物与该气密隔间结构相结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中该箱体更包括至少一支撑件,以辅助该待测物与该气密隔间结构相结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装置,其中该气密隔间结构更包括多个穿孔,其对应该多个独立气密空间所设置,以提高气体流通效果。
10.一种测试方法,用于测试一待测物的气密状态,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气密隔间结构;
结合该待测物与该气密隔间结构以形成一待测气密空间;
将该气密隔间结构与一箱体结合,以形成一气密空间;
对该气密空间注入一测试气体;以及
检测该待测气密空间内是否存在该测试气体,
其中通过一气密隔板可将该待测气密空间隔出至少二独立气密空间,并针对各该独立气密空间检测是否存在该测试气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试方法,其中该气密隔板的型式或该气密隔板所形成该独立气密空间的数量可依据该待测物不同而改变。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试方法,其中通过一外密封件加强该气密隔间结构与该箱体间的气密效果。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试方法,其中通过一内密封件加强该气密隔间结构与该待测物间的气密效果。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试方法,其中该气体为加压气体。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试方法,其中该待测物通过卡固或支撑方式与该气密隔间结构相结合。
CN2008100933215A 2008-04-18 2008-04-18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13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933215A CN101561336B (zh) 2008-04-18 2008-04-18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933215A CN101561336B (zh) 2008-04-18 2008-04-18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1336A CN101561336A (zh) 2009-10-21
CN101561336B true CN101561336B (zh) 2011-04-13

Family

ID=41220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332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1336B (zh) 2008-04-18 2008-04-18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613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8891A (zh) * 2009-12-10 2011-06-15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测试结构的防水电子装置及漏水测试治具和测试方法
CN102466551A (zh) * 2010-11-19 2012-05-23 亚旭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2384828A (zh) * 2011-12-07 2012-03-21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铁快速测油装置
TW201411108A (zh) * 2012-09-14 2014-03-16 Askey Computer Corp 測試治具與測試方法
CN103926040B (zh) * 2014-03-17 2017-06-2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检测防水性能的测试工装
US9615791B2 (en) 2014-07-18 2017-04-11 Xiaomi Inc. Wearab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146771B (zh) * 2014-07-18 2017-03-2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可穿戴式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TWI564553B (zh) * 2016-03-03 2017-01-01 A seal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 sealing detection method
CN107152992A (zh) * 2016-03-03 2017-09-12 吉而特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密封检测装置以及密封检测方法
CN107238734B (zh) * 2017-04-18 2019-11-05 深圳市帝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靠性测试用系统板防护装置
CN112254886A (zh) * 2020-11-23 2021-01-22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盖组件漏点位置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以及密封罩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57A (zh) * 1994-12-22 1996-09-11 莱波尔德股份公司 对流式嗅敏检漏仪
CN2446509Y (zh) * 2000-09-28 2001-09-05 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的防漏测试装置
CN1510398A (zh) * 2002-12-25 2004-07-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气性测量方法及透气性测量装置
JP2007271558A (ja) * 2006-03-31 2007-10-18 Denso Corp 漏れ検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57A (zh) * 1994-12-22 1996-09-11 莱波尔德股份公司 对流式嗅敏检漏仪
CN2446509Y (zh) * 2000-09-28 2001-09-05 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的防漏测试装置
CN1510398A (zh) * 2002-12-25 2004-07-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气性测量方法及透气性测量装置
JP2007271558A (ja) * 2006-03-31 2007-10-18 Denso Corp 漏れ検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1336A (zh) 2009-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1336B (zh) 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MY141411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leak in electronic devices
JP2010151548A (ja) 気密性検査方法および気密性検査用部材
CN105187608A (zh) 一种获取移动终端上应用程序耗电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80187B (zh) 一种检验瓦斯抽采钻孔密封性的方法及设备
TW200506403A (en) Testing apparatus
TW200624843A (en) Automatic fault-testing of logic blocks using internal at-speed logic-BIST
CN203239274U (zh) 基于栓塞压水试验的密封装置
JP2009121965A (ja) 防水機器の防水性能検査方法、システムおよび防水機器
CN101673200A (zh) 用户输入模型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5740579A (zh) 一种连接uvm验证平台的搭建方法
CN103631702A (zh) 自动化随机按键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7152992A (zh) 电子装置的密封检测装置以及密封检测方法
CN212303095U (zh) 一种水下动压传感器安装装置
CN203745159U (zh) 一种传感器密封性的快速检测装置
CN112362749A (zh) 灌浆填缝的泄漏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909500A (zh) 机载软件开发过程中引入错误的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06445814A (zh) 一种测试用例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207114330U (zh) 一种防水测试桶
CN111006588A (zh) 一种利用激光传感器检测pcba板的测试治具及检测方法
CN219870147U (zh) 用于燃料电池系统氢气管路的泄漏检测装置
CN105136413A (zh) 可在线检测线缆穿墙密封装置
CN204740091U (zh) 一种样气压力测量装置
TWI564553B (zh) A seal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 sealing detection method
CN219694466U (zh) 组装电池泄漏检测结构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