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7594B -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7594B
CN101557594B CN2008101039272A CN200810103927A CN101557594B CN 101557594 B CN101557594 B CN 101557594B CN 2008101039272 A CN2008101039272 A CN 2008101039272A CN 200810103927 A CN200810103927 A CN 200810103927A CN 101557594 B CN101557594 B CN 1015575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portable terminal
distance
carrier
inner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039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7594A (zh
Inventor
程广辉
杨光
许灵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0392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575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57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7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该方法为:基站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基站测量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这样,便在实现基站超距覆盖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站的最大输出功率,减少了基站的功耗,从而节省了系统电能,也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本发明同时公开了对应的基站和通信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例如,GSM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信号覆盖范围”已逐渐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有利因素,因此各运营商需要在大量话务量较低、但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无线通信网络,例如,在草原、近海、戈壁、沙漠等特殊地域设置基站,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但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都会受到相关规范的限制,比如在GSM相关规范中,就规定GSM网络内基站的小区覆盖半径最大不能超过35千米。但对于上述地广人稀的特殊地域而言,采用常规的基站(以下称为常规基站)进行信号覆盖显然不能满足需求。
现有技术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用双时隙技术以扩大基站的覆盖半径。所谓双时隙技术即是将原来“采用一条物理信道作为控制或业务信道”的策略改为“采用两条物理信道作为控制或业务信道”。这样,当移动终端(MT)与基站进行信令交互时,基站接收到的由移动终端发送的信号脉冲就可以跨越两个时隙,从而在理论上延长了基站的最大覆盖半径,因而,采用双时隙技术的基站往往具有超距覆盖能力(以下称为超距基站)。比如对于GSM系统来说,在理论上其最大覆盖半径可以达到120千米。那么,在上述特殊地域设置超距基站便可以满足信号覆盖需求。参阅图1所示,超距基站的信号覆盖分为两个区域:内区(如图1中空白部分所示)和外区(如图1中非空白部分所示),其中,内区是以超距基站为圆心,半径为R1的圆形区域,超距基站在内区使用内区载波进行信号覆盖并采用单时隙传输;而外区是以超距基站为中心的圆环区域,圆环的外圆半径为R2,超距基站在外区使用外区载波进行信号覆盖。
但是,启用超距基站会给运营商带来以下问题:
通常情况下,基站的发射功率是按照移动终端与基站相隔最大间距时的通信需求而设置的,而采用双时隙技术的超距基站的最大覆盖半径远大于常规基站,因此,必须为超距基站设置非常高的下行信号输出功率(GSM的超距基站发射功率一般在80W以上),才能满足移动终端与基站相隔最大间距时的通信需求。这便需要在超距基站内安置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器。由于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器造价昂贵,因此大大提升了超距覆盖应用的实现成本;另一方面,目前的超距基站的整机功率效率很低(约10%左右),因此,输出功率越高的超距基站,其造成的电能浪费也越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超距基站进行信号覆盖时,降低系统运行成本,避免电能严重浪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包括步骤:
基站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所述基站测量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其中,所述基站根据公式
Figure GSB0000037965440002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一种基站,包括:
多载波发射单元,用于使用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并根据公式
Figure GSB0000037965440003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分配单元,用于根据测量单元测出的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所述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
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向基站发送接入请求,
基站,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并测量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以及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并根据公式
Figure GSB00000379654400032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包括步骤:
基站测量自身控制范围内处于持续通信中的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确认该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并在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其中,所述基站根据公式
Figure GSB0000037965440004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一种基站,包括:
多载波发射单元,用于使用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并根据公式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本基站控制范围内处于持续通信中的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分配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距离确认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并在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
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进行持续通信;
基站,用于测量本基站控制范围内处于持续通信申的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所述距离确认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以及在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并根据公式
Figure GSB0000037965440005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具有超距覆盖能力的基站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时,根据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为其分配的载波资源是用于内区信号覆盖的第一载波还是用于外区信号覆盖的第二载波,这样,便在实现基站超距覆盖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站的最大输出功率,减少了基站的功耗,从而节省了系统电能,也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中,具有超距覆盖能力的基站在移动终端进行接续通信的过程中,根据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确认该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并在确定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城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用于内区信号覆盖的第一载波或用于外区信号覆盖的第二载波,这样,便进一步地降低了基站的最大输出功率,减少了基站的功耗,从而进一步节省了系统电能,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超距基站信号覆盖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GSM无线接入网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超距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超距基站初始化发射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超距基站为初始接入的移动终端分配载波和时隙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超距基站为持续通信中的移动终端分配载波和时隙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双时隙技术实现超距覆盖的基站(以下称为超距基站)在工作时,为了减少其电能的浪费,本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初始接入无线通信系统时,超距基站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并测量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以及根据该距离为移动终端分配预设的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而在移动终端进行接续通信的过程中,基站测量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并根据该距离确认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以及在确定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同时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
下面以GSM无线接入系统为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2A所示,本实施例中,GSM无线接入网包括多个超距基站10和多个移动终端11。
移动终端11,在初始接入GSM系统时,用于向超距基站10发送接入请求;在接入GSM系统后,用于通过超距基站10与其他移动终端11进行持续通信。
超距基站10,使用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同时使用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在移动终端11初始接入GSM系统时,用于接收移动终端11发送的接入请求,并测量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以及根据该距离为移动终端11分配预设的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而在移动终端11进行持续通信的过程中,用于测量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并在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预设的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
此外,GSM无线接入网中还包括超距基站控制器,用于管理所有的移动通信接口,主要是无线信道的分配、释放和管理。一个超距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几个超距基站11。
参阅图2B所示,本实施例中,超距基站10包括多载波发射单元100、接收单元101、测量单元102和分配单元103。
多载波发射单元100,用于使用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同时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
接收单元101,用于在移动终端11初始接入GSM系统时,接收其发送的接入请求。
测量单元102,用于在移动终端11初始接入GSM系统以及进行持续通信过程中,测量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分配单元103,在移动终端11初始接入GSM系统时,用于根据测量单元102测出的距离为移动终端11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而在移动终端11进行持续通信的过程中,用于根据测量单元102测出的距离确认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并在确定移动终端11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
基于上述系统架构,在实际应用中,超距基站10理论上的最大覆盖半径为120千米,即移动终端11与超距基站10之间的距离最大不能超过120千米,在允许的覆盖范围内,超距基站10可以根据移动终端11所处的位置(在内区或外区),将移动终端11分配相应的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例如,当超距基站10确定移动终端11处于内区时,将移动终端11分配到内区载波,并分配单时隙给移动终端11。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超距基站10发射的每个载波的覆盖能力相同,通常情况下,超距基站10按照统一的发射功率下发内区载波,以及按照统一的发射功率下发外区载波。那么,为了详细说明超距基站10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在超距基站10信号覆盖范围内,假设内区和外区中的话务量均匀分布,并且为超距基站10定义如下参数:
超距基站10下发的载波总数为N,超距基站10下发的内区载波的数目为N1
超距基站10下发的外区载波的数目为N2,其中,N1+N2=N;
超距基站10的最大发射功率为Ptotal,单位为W,每个内区载波的发射功率为P1,单位为W,每个外区载波的发射功率为P2,单位为W;
内区边缘覆盖半径为R1,外区边缘覆盖半径为R2,R1和R2的单位为千米;
内区话务量密度为T1,外区话务量密度为T2
基于上述参数设置,使用公式(1)便可以求出N1和N2
N 1 = T 1 · R 1 2 2 T 2 · R 2 2 + T 1 · R 1 2 · N N 2 = 2 T 2 · R 2 2 2 T 2 · R 2 2 + T 1 · R 1 2 · N 公式(1)
由于公式(1)中求出的N1未必是整数,并且通常超距基站10的内区话务量比外区话务量要高,因此我们把公式(1)中求出的载波数N1进行上取整运算,得到公式(2),这样,便可以尽量保证内区的载波需求:其中
Figure GSB00000379654400082
是上取整运算符,例如:
Figure GSB00000379654400083
Figure GSB00000379654400084
公式(2)
本实施例中,超距基站10就是按照公式(9)分别计算出内区载波和外区载波的数目并进行信号覆盖的。
参阅图1所示,在超距基站10的覆盖范围内,内区边缘和外区边缘距离超距基站10的距离分别为R1和R2,在实际应用中,当超距基站10发射信号时,外区边缘和内区边缘的电波损耗差值L如公式(3)所示,其中,L的单位为dB。
L = 20 lg R 2 R 1 公式(3)
因此要想保证外区边缘用户也能获得同内区边缘用户相同的通信质量,外区载波的发射功率必须比内区载波发射功率大L dB,如公式(4)所示:
10 lg P 2 P 1 = L = 20 lg R 2 R 1 公式(4)
同时,又由于超距基站10的总发射功率分给了N个载波,因此,可推断出公式(5):
N1·P1+N2·P2=Ptotal                 公式(5)
根据公式(4)和公式(5)联合求解,可以分别得到每个内区载波的发射功率和每个外区载波的发射功率,如公式(6)所示,
P 1 = R 1 2 N 1 · R 1 2 + N 2 · R 2 2 · P total P 2 = R 2 2 N 1 · R 1 2 + N 2 · R 2 2 · P total 公式(6)
下面以一个超距基站10和一个移动终端11为例进行介绍。
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外区内的移动终端因距离超距基站10太远,而无法与超距基站10建立初始通信。超距基站10在初始化发射时,给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移动终端都分配双时隙,其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300:超距基站10获取计算内区载波数、外区载波数以及每个载波的发送功率所需的参数。
步骤310:超距基站10按照公式(2)和公式(6)分别计算出内区和外区载波数N1、N2,以及内区和外区每载波功率P1、P2
步骤320:超距基站10为自身控制范围内的全部移动终端11分配双时隙,以使处于内区和外区中的各移动终端11都能顺利的与超距基站10建立初始通信。
步骤330:超距基站10按照根据获得的N1、N2、P1、P2配置超距基站10中的多载波发射单元,多载波发射单元生成射频多载波信号,并把射频多载波信号传送给天馈单元进行发射,以实现无线覆盖。
在上述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1初始接入GSM网络时,为了防止外区内的移动终端11因距离超距基站10太远而无法与超距基站10建立初始通信进行网络注册,超距基站10接收到移动终端11在覆盖范围内发送的接入请求时,为移动终端11分配的时隙资源为双时隙,但是超距基站10把移动终端11分配到内区载波或是外区载波,还是要根据移动终端11与超距基站10的间距来确定。移动终端11与超距基站10之间的距离由超距基站10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出来后,再由超距基站10把移动终端11分配到对应的载波上,比如移动终端11处于内区,则把移动终端11分配到内区载波上。参阅图4所示,超距基站10为初始接入的移动终端11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400:超距基站10接收到移动终端11的接入请求。
步骤410:超距基站10测量本基站和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中,将该距离称为D1。
在GSM系统中,超距基站10测量本基站和移动终端11之间距离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超距基站10向移动终端11发送功率已知的信号,移动终端11接收信号并测量出信号功率后,通过测量报告反馈给超距基站10,超距基站10中的测量单元106根据信号功率差值,按照特定的无线信道传播模型来计算出本基站与移动终端11之间的距离。
步骤420:超距基站10判断D1是否不大于R1,若是,则进行步骤430;否则,进行步骤440。
步骤430:超距基站10把移动终端11分配到内区载波上,并分配两个时隙给移动终端11。
步骤440:超距基站10判断D1是否不大于R2,若是,则进行步骤450;否则进行步骤460。
步骤450:超距基站10把移动终端11分配到外区载波上,并分配两个时隙给移动终端11。
步骤460:超距基站10拒绝移动终端11的接入请求,并向超距基站控制器12返回错误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超距基站10的最大覆盖范围不能超过R2,因此,超距基站10确定移动终端11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大于R2时,不给移动终端11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
在上述实施例中,超距基站10在接收到移动终端11发送的接入请求时,根据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为其分配的载波资源是内区载波还是外区载波,这样,便在实现基站超距覆盖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超距基站10的最大输出功率,减少了超距基站10的功耗,从而节省了系统电能,也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移动终端11成功接入后,由于接入时的考虑,不管移动终端11处于内区还是外区都占用了两个时隙。但在移动终端11持续通信的过程中,如果移动终端处于内区中且始终占用两个时隙,就会造成包括功率资源和信道资源在内的无线资源浪费。
因此,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11持续通信的过程中,超距基站10会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T,定期测量本超距基站10和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最新获得的测量结果对该移动终端11占用的载波和时隙进行调整。参阅图5所示,移动终端11持续通信过程中,超距基站10为移动终端11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500:超距基站10测量持续通信中的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中,称为D2。
步骤510:超距基站10判断D2是否不大于R1,若是,则表明移动终端11归属的区域为内区,进行步骤520;否则,进行步骤540。
步骤520:超距基站10判断是否需要为内区的移动终端11重新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若是,则进行步骤530;否则,说明超距基站10已经为移动终端11正确分配了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那么,超距基站10维持移动终端11现有的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的分配情况,不对其进行调整,进行步骤580。
在实际应用中,超距基站10根据移动终端11在持续通信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内区或外区)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是否为其重新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例如,移动终端11在持续通信过程中从外区移动到了内区,则超距基站10需要为移动终端11重新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
步骤530:超距基站10把移动终端11分配到内区载波,并分配单个时隙给移动终端11。
步骤540:超距基站10判断D2是否不大于R2,若是,则表明移动终端11归属的区域为外区,进行步骤550;否则,表明移动终端11已经不在超距基站10的覆盖范围内,则进行步骤570。
步骤550:超距基站10判断是否需要为外区的移动终端11重新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若是,则进行步骤560;否则,说明超距基站10已经为移动终端11正确分配了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那么,超距基站10维持移动终端11现有的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分配情况,不对其进行调整,进行步骤580。
步骤560:超距基站10把移动终端11分配到外区载波,并分配两个时隙给移动终端11。
步骤570:超距基站10拒绝为移动终端11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并向超距基站控制器返回错误信息。
步骤580:等待时间T后,返回步骤500。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1移动前其位置归属于内区,而移动后其位置归属于外区,则超距基站10重新为移动终端11分配的系统资源为:外区载波中的双时隙。此外,在实际应用中,预设的时间间隔T的取值由移动终端11的移动速度决定,如果移动终端11移动速度很高,则T取较小值,相反,如果移动终端11的移动速度很低,则T取较大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超距基站10根据D2为持续通信中的移动终端11分配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时,需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T(例如,每间隔5分钟),定期测量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并按照最新获得的测量结果,对需要调整载波资源和时隙资源的移动终端11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上述实施例中,超距基站10在移动终端11进行接续通信的过程中,根据移动终端11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确认该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并在确定移动终端11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城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11分配内区载波或外区载波,这样,便进一步地降低了超距基站10的最大输出功率,减少了超距基站10的功耗,从而进一步节省了系统电能,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中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3)

1.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基站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所述基站测量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其中,所述基站根据公式 
Figure FSB0000037965430001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在确定该距离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进一步将该距离与本基站的外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二载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外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在确定所述距离大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时,拒绝移动终端的接入请求,并向自身归属的基站控制器发送错误报告。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为所述移动 终端分配双时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公式 
Figure FSB00000379654300021
确定所述第一载波的发射功率和所述第二载波的发射功率,其中,P1为第一载波的发射功率,P2为第二载波的发射功率,Ptota1为所述基站的最大发射功率。
7.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载波发射单元,用于使用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并根据公式 
Figure FSB00000379654300022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分配单元,用于根据测量单元测出的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所述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单元根据测量单元测出的距离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预设的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单元根据测量单元测出的距离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预设的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在确定该距离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 时,进一步将该距离与本基站的外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二载波。
10.如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单元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双时隙。
11.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向基站发送接入请求,
基站,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并测量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以及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并根据公式 
Figure FSB0000037965430003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预设的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为该移动终端分配预设的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在确定该距离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进一步将该距离与本基站的外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二载波。
14.如权利要求11、12或13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双时隙。 
15.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基站测量自身控制范围内处于持续通信中的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确认该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并在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其中,所述基站根据公式 
Figure FSB0000037965430004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确认该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将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归属至内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前次测量地归属于外区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并将单时隙分配给该移动终端。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确认该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在确定该距离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进一步将所述距离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时,将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归属至外区。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距离大 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时,拒绝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系统资源,并向自身归属的基站控制器发送错误报告。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前次测量地归属于内区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二载波,并将双时隙分配给该移动终端。
21.如权利要求15-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按照设定的周期对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2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载波发射单元,用于使用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并根据公式 
Figure FSB0000037965430005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本基站控制范围内处于持续通信中的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
分配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距离确认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并在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单元根据所述距离确认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将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归属至内区。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单元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前次测量地归属于外区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并将单时隙分 配给该移动终端。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单元根据所述距离确认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在确定该距离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进一步将所述距离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时,将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归属至外区。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单元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前次测量地归属于内区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二载波,并将双时隙分配给该移动终端。
27.如权利要求22-2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单元按照设定的周期对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2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进行持续通信;
基站,用于测量本基站控制范围内处于持续通信中的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所述距离确认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以及在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的归属区域与前次的归属区域相比发生变化时,重新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或第二载波,其中,所述基站使用所述第一载波进行内区信号覆盖,使用所述第二载波进行外区信号覆盖,并根据公式 
Figure FSB00000379654300061
分别确定本基站发送的第一载波的数目和第二载波的数目,其中,N1为第一载波的数目,N2为第二载波的数目,N为基站下发的载波总数,R1为内区边缘覆盖半径,R2为外区边缘覆盖半径,T1为内区话务量密度,T2为外区话务量密度。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确认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 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将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归属至内区。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前次测量地归属于外区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一载波,并将单时隙分配给该移动终端。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距离确认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的归属区域时,将所述距离与本基站的内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在确定该距离大于内区边缘覆盖半径时,进一步将所述距离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进行比较,并在确定该距离不大于外区边缘覆盖半径时,将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归属至外区。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前次测量地归属于内区时,为该移动终端分配第二载波,并将双时隙分配给该移动终端。
33.如权利要求28-3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按照设定的周期对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在地与本基站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CN2008101039272A 2008-04-11 2008-04-11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15575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39272A CN101557594B (zh) 2008-04-11 2008-04-11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39272A CN101557594B (zh) 2008-04-11 2008-04-11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7594A CN101557594A (zh) 2009-10-14
CN101557594B true CN101557594B (zh) 2011-08-24

Family

ID=41175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39272A Active CN101557594B (zh) 2008-04-11 2008-04-11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575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0313A (zh) * 2008-10-10 2010-06-0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载波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CN102238552B (zh) 2010-04-30 2015-08-05 索尼公司 选择成份载波的方法、基站、终端和通信系统
WO2012149735A1 (zh) * 2011-09-09 2012-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载波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3765962B (zh) * 2013-08-28 2017-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共享功率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US10149214B2 (en) * 2014-02-03 2018-12-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condary cell selection based on geographic signatures
CN104243123B (zh) * 2014-09-23 2018-03-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配置载波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73A (zh) * 1993-09-21 1996-10-30 泰斯特瑞有限公司 一种为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使用的基站
CN1729632A (zh) * 2002-12-18 2006-02-01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确定发射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73A (zh) * 1993-09-21 1996-10-30 泰斯特瑞有限公司 一种为移动无线电通信系统使用的基站
CN1729632A (zh) * 2002-12-18 2006-02-01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确定发射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7594A (zh) 2009-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9591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E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57594B (zh) 一种多载波功率共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014514B (zh) 一种用户设备双工制式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设备
CN101981979B (zh) 一种下行功率分配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345970B (zh) 多载波增强上行接入系统邻小区干扰的测量方法
CN102118860B (zh) 一种双工通信方法、终端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02740436B (zh) 功率调整方法和基站
CN101729106B (zh) 基于干扰管理和传输质量控制的增强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EP1950896A1 (en) Mobile station,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apparatu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nformative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receiving method
CN101388701B (zh) 用户数据接收/发送方法、装置及分布式智能天线系统
CN104365156A (zh) 无线局域网系统的操作模式改变方法及无线局域网系统
CN104144447A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188797A (zh) 一种改变tdd上下行配置的方法
CN102082643B (zh) 一种发送反馈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10891316A (zh) 一种时域资源配置方法及接入网设备
CN101635998A (zh) 无线电基站、移动站、无线电通信系统及无线电通信方法
CN102469464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CN103516468A (zh) 一种进行上下行重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3716858A (zh) 一种实现小小区为ue服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099307B (zh) 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送与接收装置和方法
CN1913393B (zh) 实现时分双工系统全网基站同步的方法及装置
CN101494824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控制装置、无线基站以及物理信道的分配方法
CN102164402B (zh) 一种配置载波发射功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1594619A (zh) 一种移动台中继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1919292A (zh) 动态开销信道功率分配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