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9950B -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9950B
CN101499950B CN2008100002904A CN200810000290A CN101499950B CN 101499950 B CN101499950 B CN 101499950B CN 2008100002904 A CN2008100002904 A CN 2008100002904A CN 200810000290 A CN200810000290 A CN 200810000290A CN 101499950 B CN101499950 B CN 1014999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bt
multicast
tunnel
node
nod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02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9950A (zh
Inventor
郑若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00029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99950B/zh
Priority to PCT/CN2009/070247 priority patent/WO200909779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499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9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99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99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组播环网以及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节点设备。PBT组播环网中的第一PBT节点设备,根据第一PBT节点设备中预置的组播转发表,将接收到的组播数据通过PBT组播环网中的PBT组播隧道转发至第二PBT节点设备;PBT组播环网由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组播隧道连接而成,组播隧道通过虚拟组播媒体接入控制地址MVMAC或虚拟局域网标识VID标识。采用环形的组网路径传送组播数据流;组播报文通过组播PBT隧道在PBT环上转发一圈,即完成组播的传送,各PBT节点间无需支持组播复制,即可实现数据的组播或广播,降低了对网络中节点的性能要求。

Description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营商骨干网传输技术,具体涉及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背景技术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802.1ah标准定义的运营商骨干桥(PBB,Provider Backbone Bridge)网的目的是为了定义与802.1ad标准的运营商桥(Provider Bridge)兼容且可以互操作的新架构以及桥协议,从而可以将多个运营商桥网合并达到至少220个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其中,PBB又称为MAC inMAC(媒体接入控制地址承载媒体接入控制地址)。
802.1ah标准在802.1ad标准的基础上,可以将Provider Bridge的报文完整的封装在Provider Backbone Bridge的报文中,从而提供了一种分级的网络模型。在所述分级网络中用户的媒体接入控制地址(MAC,Media Access ControlAddress)与运营商网络设备的MAC地址是隔离的,用户数据的标签与运营商的标签也是分不开的。
PBB采用MAC in MAC封装,即将终端用户以太网数据帧再封装成运营商以太网帧头,形成两个MAC地址,在运营商核心网中,只按照后一个封装的MAC地址进行流量转发。这一技术带来的好处在于,使得以太网扩展性以及作为网络传输技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PBB存在流量工程问题,例如多方式路由下的流量控制、接入控制和业务控制、50ms甚至20ms切换或故障恢复能力,以及端到端的QoS保障等。
在这些业务需求的推动下,PBB在802.1ah标准的基础上改进提出了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Provider Backbone Transport)方法,该方法在IEEE802.1Qay中定义为运营商骨干桥流量工程(PBB-TE,Provider Backbone BridgeTraffic Engineering)网。该方法要求实现PBT的设备需要支持独立VLAN学习(IVL,Individual VLAN Learning),并在PBT相关的设备上指定一部分VLAN作为PBT的VLAN,与其它的普通VLAN分开使用,互不影响;另外,在作为PBT的VLAN中关闭MAC地址学习和生成树协议,以及关闭未知报文的广播以及多播功能。
现有的PBT网络中,在进行网内组播时,组网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接入网网络支持PBT的接入节点(Access Node,AN)与组播复制点之间采用PBT星形或树形组网。
这里的组播复制点一般为IP边缘节点如:宽带接入服务器(BroadbandRemote Access Server,BRAS)或宽带网络网关(Broadband Network Gateway,BNG)。
图中包括n个AN,AN1~ANn。所述每个AN与BNG之间通过以太网交换通路(Ethernet Switched Path,ESP)相连,这个通路可以认为是一个连接或者隧道。通过ESP传送组播或广播数据流。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上述现有的PBT网络中的组播方式,要求组播复制节点如:BRAS/BNG和汇聚网络支持组播复制,另外,由于采用星形或树形的组网路(BNG->AN1,BNG->AN2,BNG->AN3,...,BNG->ANn),这种组播方式数据的复制量是巨大的,对组播复制节点的性能要求较高,同时网络内部的数据流量也很大,占用较大的网络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可以降低网络中对节点性能的要求,网络中无需采用组播复制节点实现数据的组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环组播方法,包括:PBT组播环网中的第一PBT节点设备,根据第一PBT节点设备中预置的组播转发表,将接收到的组播数据通过PBT组播环网中的PBT组播隧道转发至第二PBT节点设备;PBT组播环网由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组播隧道连接而成,组播隧道通过虚拟组播媒体接入控制地址MVMAC或虚拟局域网标识VID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组播环网,包括:多个PBT节点设备和PBT组播隧道;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PBT组播隧道连接成PBT组播环网;PBT节点设备,包括:环端口PBT处理单元和PBT转发表存储单元;环端口PBT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在PBT组播环网的PBT组播隧道中传输的组播数据;根据PBT转发表存储单元存储的组播转发表,通过组播隧道转发组播数据;PBT转发表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组播转发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节点设备,包括:环端口PBT处理单元和PBT转发表存储单元;环端口PBT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在PBT组播环网的PBT组播隧道中传输的组播数据;根据PBT转发表存储单元存储的组播转发表,通过组播隧道转发组播数据;PBT组播环网由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组播隧道连接而成;PBT转发表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组播转发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中,组播隧道采用环形的组网路径传送组播数据;组播数据通过组播PBT隧道在PBT环上转发一圈,即完成组播的传送,各PBT节点间无需支持组播复制,即可实现数据的组播或广播,降低了对网络中节点的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PBT网络进行网内组播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PBT环组播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PBT环组播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PBT组播环网的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PBT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组播隧道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基于VMAC的PBT环1+1保护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基于组播VMAC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五PBT组播节点检测到故障后并上报故障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故障保护过程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主动模式下,BT组播节点检测到故障解除并上报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故障恢复的流程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六基于VMAC的PBT环1∶1保护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六基于组播VMAC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六基于VMAC的1∶1故障保护方法的流程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例六VMAC 1∶1保护的恢复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基于VLAN的PBT环1+1保护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七基于组播VLAN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的流程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七基于VLAN 1+1保护的故障保护的流程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七基于VLAN的1+1保护的恢复方法的流程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八基于VLAN的PBT环1∶1保护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八基于组播VLAN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的流程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八基于VLAN 1∶1保护的故障保护的流程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八基于VLAN的1∶1保护的恢复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提供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可以降低网络中对节点性能的要求,网络中无需采用组播复制节点实现数据的组播。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同样适用于基于PBB或MAC in MAC的网络中。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BT环组播方法和PBT组播环网以及PBT节点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PBT环组播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
A1,所述组播注入节点将组播数据通过PBT组播隧道发送到PBT组播环网;所述PBT组播环网为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组播隧道连接而成;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环网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组播注入节点,组播注入节点不需要支持组播复制,组播注入节点只需将组播数据发送给该节点相邻的下一个节点即可,有序的组播数据的传送将由所述下一个节点乃至后续的节点完成。
所述PBT组播环网内的数据传输在各个节点之间具有固定的方向性,数据的传输按照固定的方向进行。
A2,组播接收节点通过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并根据预置的组播转发表向下一个组播接收节点转发。
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采用或环形的组网路径传送组播数据流;组播报文通过组播PBT环隧道在PBT组播环上转发一圈,即完成组播的传送,各PBT节点间无需支持组播复制,即可实现数据的组播或广播,降低了对网络中节点的性能要求。
实施例二,一种PBT环组播方法,本实施例中,所述各个相邻的PBT节点设备之间连接的组播隧道为两条;一条为组播PBT正向环隧道;另一条为反向环隧道;
所述PBT组播环网包括:PBT正向环网和PBT反向环网;
所述PBT设备节点通过所述PBT正向环隧道连接成PBT正向环网;所述PBT设备节点通过所述PBT反向环隧道连接成PBT反向环网。
流程图如图3所示,包括:
B1,配置PBT环各个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
对于所述PBT组播环网采用所述PBT正向环网和PBT反向环网的1+1保护方式的情况下:所述配置PBT环各个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
配置组播注入节点启动分别向PBT正向环隧道和BPT反向环隧道发送组播所述注入的组播数据的双发模式;
配置组播接收节点启动从所述PBT向正向环隧道和BPT反向环隧道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双收模式或者配置组播接收节点启动从所述PBT向正向环隧道或BPT反向环隧道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PBT组播环网采用所述PBT正向环网和PBT反向环网还可以采用1∶1保护方式。
对于所述PBT组播环网采用所述PBT正向环网和PBT反向环网的1∶1保护方式的情况下;所述组播注入节点为两个;所述两个组播注入节点注入的组播数据相同;
所述配置PBT环各个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
配置所述两个组播注入节点启动分别向正向PBT组播隧道和反向PBT组播隧道发送注入的组播数据的选发模式;
配置组播接收节点启动从所述PBT向正向环隧道或BPT反向环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
B2,将所述PBT环上各个PBT节点设备加入组播组,并为所述各个PBT节点配置相应的组播转发表。
本实施例中,所述组播组的地址可以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所述组播组的地址包括:两个虚拟组播媒体接入控制地址MVMAC,分别用于表示所述PBT正向环隧道地址和PBT反向环隧道地址;
所述将所述PBT环各个PBT节点设备加入组播组包括:
将所述表示PBT正向环隧道地址和PBT反向环隧道地址的两个虚拟组播媒体接入控制地址加入各个节点。
第二种形式:
所述组播组地址为一个组播媒体接入控制地址(Multicast MAC Address,MMAC);
所述MMAC下设置两个虚拟局域网标识(VLAN Identifier,VID),所述两个VID分别用于表示所述PBT正向环隧道地址和PBT反向环隧道地址;
所述将所述PBT环各个PBT节点设备加入组播组包括:
将所述表示PBT正向环隧道地址和PBT反向环隧道地址的两个VID加入各个节点。
B3,所述组播注入节点将组播数据通过PBT组播隧道发送到PBT组播环网;
本实施例中,若采用1+1保护方式,则所述组播注入节点将组播数据通过PBT组播隧道发送到PBT组播环网包括:
所述组播注入节点采用双发模式分别向PBT正向环隧道和BPT反向环隧道发送所述注入的组播数据;
组播接收节点通过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包括:
若采用1∶1保护方式:则所述组播注入节点将组播数据通过PBT组播隧道发送到PBT组播环网包括:
所述两个组播注入节点采用选发模式分别向PBT正向环隧道和BPT反向环隧道发送所述注入的组播数据;
B4,组播接收节点通过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并根据预置的组播转发表向下一个组播接收节点转发。
1+1保护模式下:组播注入节点为双发模式向所述PBT向正向环隧道和BPT反向环隧道均发送所述组播数据,组播接收节点采用双收模式从所述PBT向正向环隧道和BPT反向环隧道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或者组播接收节点采用选收模式从所述PBT向正向环隧道或BPT反向环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
1∶1保护模式下,组播注入节点为选发模式向正向环隧道或BPT反向环隧道发送所述组播数据,组播接收节点通过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包括:组播接收节点采用选收模式从所述PBT向正向环隧道或BPT反向环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PBT组播环网发生故障,则检测到该故障的PBT节点主动上报故障点,则在所述检测到该故障的PBT节点设备主动上报故障点之后,进一步包括:
将各个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重新配置为通过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
或将各个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重新配置为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
本实施例中,在1+1模式或1∶1模式下,若所述PBT组播环网发生故障,则检测到该故障的PBT节点主动上报故障点。若所述组播接收节点启动PBT正向环隧道选收模式;则在所述PBT组播环网发生故障时,则进一步包括:
配置故障点之后的各个PBT节点启动PBT反向环隧道选收模式接收组播数据;
若所述组播接收节点启动PBT反向环隧道选收模式;则在所述PBT组播环网发生故障时,则进一步包括:
配置故障点之后的各个PBT节点启动PBT正向环隧道选收模式接收组播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采取了PBT正向隧道和PBT反向隧道双向传输组播数据,PBT正向环隧道和PBT反向环隧道构成主备组播PBT环隧道或负荷分担PBT环隧道,当PBT正向环隧道发生故障时,采用PBT反向环隧道进行传输,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单条ESP故障时,AN将失去与BRAS/BNG的联系,AN所带用户将得不到组播服务的问题,相对于现有技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更高。
实施例三,一种PBT组播环网,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PBT节点设备AN1~PBT节点设备ANn;和连接所述多个PBT节点设备的组播隧道LINK;
所述PBT节点设备AN1~PBT节点设备ANn通过组播隧道连接成环形网络;所述组播隧道LINK用于承载组播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各个相邻的PBT节点设备之间连接的组播隧道LINK为两条;一条为组播PBT正向环隧道;另一条为反向环隧道;
所述PBT组播环网包括:PBT正向环网和PBT反向环网;
所述PBT设备节点通过所述PBT正向环隧道连接成PBT正向环网;所述PBT设备节点通过所述PBT反向环隧道连接成PBT反向环网。
所述组播PBT正向环隧道和所述组播PBT反向环隧道可承载多个组播频道。
所述PBT节点设备AN1~PBT节点设备ANn包括两种:一种为组播注入节点,另一种组播接收节点;本实施例中,所述PBT节点设备AN1为组播注入节点,PBT节点设备AN2~PBT节点设备ANn;为组播接收节点;
所述组播注入节点AN1,用于将组播数据通过组播隧道发送到PBT组播环网;
所述组播接收节点AN2~ANn,用于通过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并根据预置的组播转发表向下一个组播接收节点转发。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PBT组播环上有一个PBT节点设备内设置PBT环控制中心,所述PBT环控制中心用于配置所述正向环隧道和所述反向环隧道工作模式,配置业务端口和OAM单元的工作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PBT节点设备为:接入节点、汇聚节点或IP边缘节点。
实施例四,一种PBT节点设备500,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环端口PBT处理单元510;PBT转发表存储单元520;
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510,用于接收组播隧道上组播的组播PBT报文;并根据PBT转发表存储单元存储的组播转发表转发组播报文;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510,还用于接收所述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550发送的组播报文,并进行封装处理,封装处理后将所述报文根据组播转发表进行转发。在收到组播隧道上组播的组播PBT报文后,判断本节点是否有该组播PBT隧道的用户,有则对所述组播报文进行组播PBT解封装处理,并发送给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550。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双环设计,包括:正向PBT环和反向PBT环。与其相适应的,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也可以包括:正向环端口PBT处理单元511和反向环端口PBT处理单元512;
所述PBT转发表存储单元520,用于存储所述组播转发表。
所述PBT节点设备还可以包括:所述PBT环配置单元530,PBT OAM单元540和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550;
所述PBT环配置单元530,用于配置PBT OAM单元540的工作模式;配置PBT环参数;所述PBT环参数包括:组播转发表、环端口地址;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PBT环配置单元530还用于配置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550的工作模式。所述配置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的工作模式包括:1+1工作模式或1∶1工作模式;
所述PBT OAM单元540,用于按照PBT环配置单元530配置的工作模式操作、管理和维护PBT环节点设备和PBT环。
例如:PBT OAM单元执行对故障的检测和恢复,包括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对于主动模式,当发生故障时,PBT OAM可以主动检测得到故障,并上报给进行环配置和控制的环首节点;或者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触发PBT环配置单元自动配置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
所述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550,用于接收业务端口输入的组播报文,并将所述组播报文发送给环端口PBT处理单元510;还用于接收到来自环端口PBT处理单元的报文,并发送给用户。本实施例中,所述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550还用于根据所述PBT环配置单元配置的工作模式通过所述正向换PBT处理单元或反向环PBT处理单元接收/发送报文。
1+1工作模式可以包括两种:
一种是组播注入节点为双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双收模式;
另一种是组播注入节点为双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选收模式。
1∶1工作模式:即组播注入节点为选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选收模式。
对于“1+1工作模式”,通常要求“双发”,对于“1∶1工作模式”,通常要求“选发”,对于“正向环工作”,通常要求“选收正向端口”,对于“反向环工作”,通常要求“选收反向端口”。
下面结合具体场景,对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组播PBT环隧道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PBT环隧道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图中包含4个PBT节点设备以正向环为例,在PBT环组播注入节点(PBT节点设备1)和正向环尾节点(PBT节点设备4)间建立一个或多个组播PBT正向环隧道,每个组播PBT正向环隧道可承载多个组播频道,不同的组播频道可分类承载于不同的组播PBT正向环隧道;例如加密收费频道可承载于组播PBT正向环隧道1,各种实况直播频道可承载于组播PBT正向环隧道2,公益频道或免费频道可承载于组播PBT正向环隧道3,不同组播PBT正向环隧道可以采用不同的优先级。
同理,对于反向环,在PBT环组播注入节点(PBT节点设备4)和反向环尾节点(PBT节点设备1)间建立一个或多个组播PBT反向环隧道,每个组播PBT反向环隧道也可承载多个组播频道,不同的组播频道可分类承载于不同的组播PBT反向环隧道。
组播PBT正向环隧道和组播PBT反向环隧道构成主备组播PBT环隧道或负荷分担PBT环隧道。
采用组播PBT环隧道的好处是,组播报文通过组播PBT环隧道在PBT环上转发一圈,即完成组播的传送,各PBT节点间无需支持组播复制,仅需向PBT节点所带的用户进行组播复制即可。
下面同样以4个PBT节点设备为例,说明基于组播VMAC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
实施例五,一种基于组播VMAC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图7为基于VMAC的PBT环1+1保护示意图。
如图7所示:环上有一个节点设置为PBT环控制中心(如图中的L2C控制器),用于使能环端口(即E端口和W端口),和配置业务端口和OAM单元的工作模式。可选为整个PBT环各个节点的通过动态配置组播VMAC转发表。PBT环控制中心,如图中的层二控制器(L2C,Layer2Control),可采用GMPLS协议或L2C协议对PBT环路的各个节点进行配置。
对于组播/广播,则PBT环的组播PBT环隧道设置两种组播VMAC:MVMAC-E和MVMAC-W;其中,组播VMAC配置规则为:MVMAC-E用于组播PBT正向环隧道,MVMAC-W用于组播PBT反向环隧道。
组播VMAC转发表可采用静态或动态配置,组播VMAC转发表按如下规则配置:
1、对于目的媒体介入控制地址(Destination MAC Adress,D-MAC)为MVMAC-E,出端口为E端口(如E1/2/3/4);
2、对于D-MAC为MVMAC-W,出端口为W端口(如W1/2/3/4)。
对于PBT环1+1保护,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组播注入节点为双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双收或选收模式。
具体流程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以组播注入节点为双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选收模式为例。
对于组播,假设组播源通过PBT节点1注入PBT环:
C1、层二控制器(Layer 2 Control,L2C)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各个节点的VMAC转发表,使能E端口和W端口(即配置PBT正向环和反向环同时工作),配置业务端口工作模式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配置OAM单元的工作模式;其中,VMAC转发表也可采用静态配置。
本实施例中,PBT环配置单元为层二控制器(Layer 2 Control,L2C)。
C2、可选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各个节点的VMAC转发表;
C3、PBT环组播注入节点(如PBT节点1)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双发模式;PBT环组播接收节点(如PBT节点2、3、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收E端口模式;
C4、PBT环各个节点皆需加入两个MVMAC-E和MVMAC-W,并配置相应的组播VMAC转发表;
动态加入MVMAC-E和MVMAC-W的过程具体包括:
步骤C4.1:PBT环各个节点(如PBT节点4)向正向环发送组播加入报文,在正向环的上一级PBT节点(如PBT节点3)加入组播组MVMAC-E,
步骤C4.2:PBT环各个节点(如PBT节点2)向反向环发送组播加入报文,在反向环的上一级PBT节点(如PBT节点3)加入组播组MVMAC-W;
对于IGMP,组播加入报文为IGMP成员报告(Membership Report)报文;对于MLD,组播加入报文为MLD组播监听者报告(Multicast Listener Report)报文;
PBT环各个节点支持组播代理(Proxy),根据组播加入报文动态建立组播VMAC转发表;可以理解的是,组播VMAC转发表可以静态配置。
步骤2和4二者选其一,推荐采用后者。
C5、假设组播报文由PBT节点1的业务端口进入;
C6~C8完成“PBT组播双发”,具体包括如下:
C6、对来自业务端口的组播报文进行PBT封装,产生两个PBT组播报文,D-MAC分别为MVMAC-E和MVMAC-W;
C7、根据VMAC转发表,D-MAC为MVMAC-E的PBT报文由E端口转发;经正向环最后到达PBT正向环的尾节点(PBT节点4);
C8、根据VMAC转发表,D-MAC为MVMAC-W的PBT报文由W端口转发;经反向环最后到达PBT反向环的尾节点(PBT节点2);
C9、PBT环各节点选收来自E端口的D-MAC为MVMAC-E的PBT组播报文,进行PBT解封装,得到原组播报文,而丢弃来自W端口的PBT组播报文。
本实施例中,若OAM工作模式为被动模式,PBT环结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不到来自E端口的OAM环回或OAM连通检测报文,则PBT环结点得知它之前的PBT正向环故障;若PBT环结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不到来自W端口的OAM环回或OAM连通检测报文,则PBT环结点得知它之前的PBT反向环故障。
若OAM工作模式为主动模式,PBT组播节点检测到故障后并上报故障的过程如图9所示,包括:
D1、当PBT环故障(假设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连接故障),PBT节点2和/或PBT节点3将首先检测到PBT环故障;
D2-D3、PBT节点2和/或PBT节点3将主动上报PBT环故障;
D4、PBT环首节点得知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PBT环故障报文所经过的节点也将得知PBT正向环故障。
当PBT环首节点或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得知故障后,则进行故障保护,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由选收来自E端口的D-MAC为MVMAC-E的PBT组播报文,切换到选收来自W端口的D-MAC为MVMAC-W的PBT组播报文。具体的故障保护过程如图10所示,包括:
E1、假设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1+1反向环工作模式,OAM单元的工作模式仍保持;或者,当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则自动将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1反向环工作模式,OAM单元的工作模式仍保持;
E2、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收W端口;
E3-E6、同图8的C5-C8;
E7,PBT节点2选收E端口的报文,PBT节点3和PBT节点4选收W端口的报文。
当故障解除后,恢复检测方法流程与故障检测方法流程雷同,若OAM工作模式为动模式,当若PBT环结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检测到E端口OAM环回应答或连通检测报文,则PBT环结点得知它之前的PBT正向环故障恢复;若PBT环结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检测到来自W端口的OAM环回或OAM连通检测报文,则PBT环结点得知它之前的PBT反向环故障恢复。
本实施例中,若OAM工作模式为主动模式,BT组播节点检测到故障解除并上报故障的过程如图11所示,包括:
F1,当PBT环故障恢复(假设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连接故障恢复),PBT节点2和/或PBT节点3将首先检测到PBT环故障恢复;
F2-F3,PBT节点2和/或PBT节点3将主动上报PBT环故障解除;
F4,PBT环首节点得知PBT环故障恢复;PBT环故障报文所经过的节点也将得知PBT环故障恢复。
当PBT环首节点或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得知故障恢复后,则进行故障恢复,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由选收来自W端口的D-MAC为MVMAC-E的PBT组播报文,切换到选收来自E端口的D-MAC为MVMAC-W的PBT组播报文。具体的恢复过程如图12所示,包括:
G1、假设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或者,当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恢复,则自动将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
G2、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收E端口;
G3-G7、同图8的步骤C5-C9。
下面以4个PBT节点为例,说明基于组播VMAC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
实施例六,一种基于组播VMAC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图13为基于VMAC的PBT环1∶1保护示意图。
如图13所示:PBT环的配置规则同实施例五。假设PBT节点1和4可以得到来自同一个组播源的数据,则对于PBT环1∶1保护,不同在于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组播注入节点为选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选收模式。
具体流程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组播注入节点为选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选收模式,对于组播,假设组播源通过PBT节点1和PBT节点4注入PBT环。
流程如图14所示,包括:
H1、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使能E端口和W端口(即配置PBT正向环和反向环同时工作),配置业务端口工作模式为1∶1工作模式,配置OAM单元的工作模式;其中,MAC转发表也可采用静态配置。
H2、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各个节点的MAC转发表;
H3、组播源注入节点(PBT节点1)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发和选收E端口模式,组播源注入节点(PBT节点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发W端口和选收E端口模式,其余非组播源注入节点根据配置启动选收E端口模式;
H4、PBT环各个节点皆需加入两个MVMAC-E和MVMAC-W,并配置相应的组播VMAC转发表;
步骤H4.1:PBT环各个节点(如PBT节点4)向正向环发送组播加入报文,在正向环的上一级PBT节点(如PBT节点3)加入组播组MVMAC-E,
步骤H4.2:PBT环各个节点(如PBT节点1)向反向环发送组播加入报文,在反向环的上一级PBT节点(如PBT节点2)加入组播组MVMAC-W;
PBT环各个节点支持组播Proxy,根据组播加入报文动态建立组播VMAC转发表;组播VMAC转发表可以静态配置。
步骤H2和H4二者选其一,推荐采用后者。
H5、假设同一组播源的组播报文由PBT节点1和4的业务端口注入;
H6、对来自PBT节点1业务端口的组播报文进行PBT封装,产生PBT组播报文,D-MAC为MVMAC-E;
H7、根据VMAC转发表,D-MAC为MVMAC-E的PBT报文由E端口转发;经正向环最后到达PBT正向环的尾节点(PBT节点4);
H8、对来自PBT节点4业务端口的组播报文进行PBT封装,产生PBT组播报文,D-MAC为MVMAC-W;
H9、根据VMAC转发表,D-MAC为MVMAC-W的PBT报文由W端口转发;经反向环最后到达PBT反向环的尾节点(PBT节点1);
H10、PBT环各节点选收来自E端口的D-MAC为MVMAC-E的PBT组播报文,进行PBT解封装,得到原组播报文,而丢弃来自W端口的PBT组播报文。
本实施例的故障检测方法同VMAC1+1保护的故障检测阶段流程类似,参考图9。
本实施例基于VMAC的1∶1故障保护方法如图15所示,包括:
I1、假设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1∶1反向环工作模式,OAM单元的工作模式仍保持;或者,当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则自动将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1反向环工作模式,OAM单元的工作模式仍保持;
I2、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非组播注入节点(PBT节点3)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收W端口模式;PBT环故障点之后的组播注入节点(PBT节点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发和选收W端口模式;
I3-I5、同图14,H5-H7;
I6、PBT环故障点之前的各个节点(PBT节点2),选收来自E端口的D-MAC为MVMAC-E的PBT报文,进行PBT解封装,得到原组播报文;
I7、对来自业务端口的组播报文进行PBT封装,D-MAC为MVMAC-W;
I8、根据MAC转发表,D-MAC为MVMAC-W的PBT报文由W端口转发;经反向环最后到达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
I9、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选收来自W端口的D-MAC为MVMAC-W的PBT报文,进行PBT解封装,得到原组播报文。
本实施例中,VMAC1∶1保护的恢复检测方法流程与VMAC1+1保护的恢复检测方法流程一致。参考图11。
下面提供本实施例VMAC1∶1保护的恢复方法,流程图如图16所示,包括:
J1、假设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或者,当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恢复,则自动将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
J2、故障点之后的组播源注入节点(PBT节点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发W端口和选收E端口模式,故障点之后的其余非组播源注入节点根据配置启动选收E端口模式;
J3-J8、同图14的步骤H5-H10。
下面同样以4个PBT节点设备为例,说明基于组播VLAN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
实施例七,一种基于组播VLAN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图17为基于VLAN的PBT环1+1保护示意图。
如图17所示:环上有一个节点设置为PBT环控制中心(如图中的L2C控制器),使能环端口(即E端口和W端口),和配置业务端口和OAM单元的工作模式。可选为整个PBT环各个节点的通过动态配置组播MAC转发表。PBT环控制中心,如图中的层二控制器(L2C,Layer 2 Control),可采用GMPLS协议或L2C协议对PBT环路的各个节点进行配置。
对于组播/广播,则PBT环的组播PBT环隧道设置一个PBT组播地址MMAC,以及两种组播VLAN:MVLAN-E和MVLAN-W;其中,组播VLAN配置规则为:MVLAN-E用于组播PBT正向环隧道,MVLAN-W用于组播PBT反向环隧道。
组播MAC转发表可采用静态或动态配置,组播MAC转发表按如下规则配置:
1、对于VLAN为MVLAN-E,出端口为E端口(如E1/2/3/4);
2、对于VLAN为MVLAN-W,出端口为W端口(如W1/2/3/4)。
对于PBT环1+1保护,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组播注入节点为双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双收或选收模式,具体流程如图18所示:
本流程以组播注入节点为双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选收模式为例,对于组播,假设组播源通过PBT节点1注入PBT环,流程包括:
K1、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使能E端口和W端口(即配置PBT正向环和反向环同时工作),配置业务端口工作模式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配置OAM单元的工作模式;其中,MAC转发表也可采用静态配置。
K2、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各个节点的MAC转发表;
K3、PBT环组播注入节点(如PBT节点1)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双发模式;PBT环组播接收节点(如PBT节点2、3、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收E端口模式;
K4、PBT环各个节点皆需加入MMAC,并配置相应的组播MAC转发表;
步骤K4.1:PBT环各个节点(如PBT节点4)向正向环发送组播加入报文,在正向环的上一级PBT节点(如PBT节点3)加入组播组MMAC,
步骤K4.2:PBT环各个节点(如PBT节点2)向反向环发送组播加入报文,在反向环的上一级PBT节点(如PBT节点3)加入组播组MMAC;
PBT环各个节点支持组播Proxy,根据组播加入报文动态建立组播VMAC转发表;组播MAC转发表可以静态配置。
步骤K2和K4二者选其一,推荐采用后者。
K5、假设组播报文由PBT节点1的业务端口注入;
K6-K8完成“PBT组播双发”,如下:
K6、对来自业务端口的组播报文进行PBT封装,产生两个PBT组播报文,D-MAC为MMAC,VID分别为MVLAN-E和MVLAN-W;
K7、根据MAC转发表,VID为MVLAN-E的PBT报文由E端口转发;经正向环最后到达PBT正向环的尾节点(PBT节点4);
K8、根据VMAC转发表,VID为MVLAN-W的PBT报文由W端口转发;经反向环最后到达PBT反向环的尾节点(PBT节点2);
K9、PBT环各节点选收来自E端口的VID为MVLAN-E的PBT组播报文,进行PBT解封装,得到原组播报文,而丢弃来自W端口的PBT组播报文。
本实施例中,基于VLAN的1+1保护的故障检测流程与实施例五中,基于VMAC的1+1保护的故障检测阶段流程类似,其中,OAM工作模式若为主动模式可参见图9。
本实施例中,基于VLAN1+1保护的故障保护的流程图如图19所示:
L1、假设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1+1反向环工作模式,OAM单元的工作模式仍保持;或者,当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则自动将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1反向环工作模式,OAM单元的工作模式仍保持;
L2、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收W端口模式;
L3-L6、同图18的K5-K8;
L9、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由选收来自E端口的VID为MVLAN-E的PBT组播报文,切换到选收来自W端口的VID为MVLAN-W的PBT组播报文。
本实施例中,基于VLAN的1+1保护的恢复检测方法流程与与实施例五中,基于VMAC的1+1保护的恢复检测方法流程类似。其中,OAM工作模式若为主动模式可参考图11。
下面提供本实施例基于VLAN的1+1保护的恢复方法,流程图如图20所示,包括:
M1、假设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或者,当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恢复,则自动将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
M2、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收E端口模式;
M3-M7、同图18,K5-K9。
实施例八,一种基于组播VLAN的PBT环1∶1保护组播方法,图21为基于VLAN的PBT环1∶1保护示意图。
如图21所示:PBT环的配置规则同实施例七。假设PBT节点1和4可以得到来自同一个组播源的数据,也可以仅是PBT节点1为组播的注入点。对于PBT环1∶1保护,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组播注入节点为选发模式,非组播注入节点为选收模式,具体流程如图22所示。
N1、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使能E端口(即配置PBT正向环工作),配置业务端口工作模式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配置OAM单元的工作模式;其中,MAC转发表也可采用静态配置。
N2、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各个节点的MAC转发表;
N3、组播源注入节点(PBT节点1)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发和选收E端口模式,组播源注入节点(PBT节点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发W端口和选收E端口模式,其余非组播源注入节点根据配置启动选收E端口模式;
N4、PBT环各个节点皆需加入MMAC,并配置相应的组播MAC转发表;
步骤N4.1:PBT环各个节点(如PBT节点4)向正向环发送组播加入报文,在正向环的上一级PBT节点(如PBT节点3)加入组播组MMAC,
步骤N4.2:PBT环各个节点(如PBT节点1)向反向环发送组播加入报文,在反向环的上一级PBT节点(如PBT节点2)加入组播组MMAC;
PBT环各个节点支持组播Proxy,根据组播加入报文动态建立组播VMAC转发表;组播VMAC转发表可以静态配置。
步骤N2和N4二者选其一,推荐采用后者。
N5、假设同一组播源的组播报文由PBT节点1和4的业务端口注入;
N6、对来自业务端口的组播报文进行PBT封装,产生PBT组播报文,D-MAC为MMAC,VID为MVLAN-E;
N7、根据MAC转发表,VID为MVLAN-E的PBT报文由E端口转发;经正向环最后到达PBT正向环的尾节点(PBT节点4);
N8、对来自PBT节点4业务端口的组播报文进行PBT封装,产生PBT组播报文,D-MAC为MMAC,VID为MVLAN-W;
N9、根据MAC转发表,VID为MVLAN-W的PBT报文由W端口转发;经反向环最后到达PBT反向环的尾节点(PBT节点1);
N10、PBT环各节点选收来自E端口的VID为MVLAN-E的PBT组播报文,进行PBT解封装,得到原组播报文,而丢弃来自W端口的PBT组播报文。
本实施例中,基于VLAN的1∶1保护的故障检测流程与实施例五中,基于VMAC的1+1保护的故障检测阶段流程类似,其中若OAM工作模式为主动模式可参见图9。
本实施例中,基于VLAN 1∶1保护的故障保护的流程图如图23所示:
O1、假设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1∶1反向环工作模式,OAM单元的工作模式仍保持;或者,当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则自动将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1反向环工作模式,OAM单元的工作模式仍保持;
O2、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非组播注入节点(PBT节点3)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收W端口模式;PBT环故障点之后的组播注入节点(PBT节点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发和选收W端口模式;;
O3-O5、同图22的N5-N7;
O6、PBT环故障点之前的各个节点(PBT节点2),选收来自E端口的VID为MVLAN-E的PBT报文,进行PBT解封装,得到原组播报文;
O7、对来自业务端口的组播报文进行PBT封装,D-MAC为MMAC,VID为MVLAN-W;
O8、根据MAC转发表,VID为MVLAN-W的PBT报文由W端口转发;经反向环最后到达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
O9、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选收来自W端口的VID为MVLAN-W的PBT报文,进行PBT解封装,得到原组播报文。
本实施例中,基于VLAN的1∶1保护的恢复检测方法流程与与实施例五中,基于VMAC的1+1保护的恢复检测方法流程类似。其中若OAM工作模式为主动模式可参考图11。
下面提供本实施例基于VLAN的1∶1保护的恢复方法,流程图如图24所示,包括:
P1、假设PBT环故障发生在PBT节点2和PBT节点3之间,L2C控制器通过L2C协议动态配置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PBT节点3和4)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或者,当PBT环故障点之后的各个节点通过检测OAM报文感知PBT环故障恢复,则自动将业务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1∶1正向环工作模式;
P2、故障点之后的组播源注入节点(PBT节点4)业务端口根据配置启动选发W端口和选收E端口模式,故障点之后的其余非组播源注入节点根据配置启动选收E端口模式;
P3-P8、同图22的步骤N5-N1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组播注入节点将组播数据通过PBT组播隧道发送到PBT组播环网;所述PBT组播环网为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组播隧道连接而成;
组播接收节点通过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并根据预置的组播转发表向下一个组播接收节点转发。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环组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PBT组播环网中的第一PBT节点设备,根据所述第一PBT节点设备中预置的组播转发表,将接收到的组播数据通过所述PBT组播环网中的PBT组播隧道转发至第二PBT节点设备;
所述PBT组播环网由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组播隧道连接而成,所述组播隧道通过虚拟组播媒体接入控制地址MVMAC或虚拟局域网标识VID标识;
所述PBT组播隧道包括:PBT正向组播隧道和/或PBT反向组播隧道;
所述PBT组播环网包括:PBT正向组播环网和/或PBT反向组播环网;
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连接成所述PBT正向组播环网;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连接成所述PBT反向组播环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PBT组播环网中的第一PBT节点设备,根据所述第一PBT节点设备中预置的组播转发表,将接收到的组播数据通过所述PBT组播环网中的PBT组播隧道转发至第二PBT节点设备之前,包括:
配置所述PBT组播环网中各个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
将所述PBT组播环网中各个PBT节点设备加入组播组,并为所述各个PBT节点设备配置相应的组播转发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和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转发所述组播数据的双发模式;
所述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还包括: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和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双收模式,或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或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或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转发所述组播数据的选发模式;
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或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PBT组播环网发生故障,则检测到该故障的PBT节点设备主动上报故障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在所述检测到该故障的PBT节点设备主动上报故障点之后,进一步包括:
将各个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重新配置为通过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
或将各个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重新配置为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接收所述组播数据的选收模式。
7.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组播环网,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PBT节点设备和PBT组播隧道;
所述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组播隧道连接成所述PBT组播环网;
所述PBT节点设备,包括:环端口PBT处理单元和PBT转发表存储单元;
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在所述PBT组播环网的PBT组播隧道中传输的组播数据;根据所述PBT转发表存储单元存储的组播转发表,通过所述组播隧道转发所述组播数据;
所述PBT转发表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组播转发表;
所述PBT组播隧道包括:PBT正向组播隧道和/或PBT反向组播隧道;
所述PBT组播环网包括:PBT正向组播环网和/或PBT反向组播环网;
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连接成所述PBT正向组播环网;所述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连接成所述PBT反向组播环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组播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和所述PBT反向组播环隧道可承载多个组播频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组播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PBT节点设备还包括:
PBT环配置单元,用于配置所述PBT组播环网中各个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将所述PBT组播环网中各个PBT节点设备加入组播组,并为所述各个PBT节点设备配置相应的组播转发表;
PBT OAM单元,用于根据所述PBT环配置单元配置的工作模式,操作、管理和维护所述PBT组播环网中的各个PBT节点设备或所述PBT组播环网。
10.如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组播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PBT节点设备为:接入节点、汇聚节点或IP边缘节点。
11.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端口PBT处理单元和PBT转发表存储单元;
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在PBT组播环网的PBT组播隧道中传输的组播数据;根据所述PBT转发表存储单元存储的组播转发表,通过所述组播隧道转发所述组播数据;所述PBT组播环网由多个PBT节点设备通过所述组播隧道连接而成;
所述PBT转发表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组播转发表;
所述PBT组播隧道包括:PBT正向组播隧道和/或PBT反向组播隧道;
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包括:正向环端口PBT处理单元和反向环端口PBT处理单元;
所述正向环端口PBT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在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中传输的所述组播数据;根据所述PBT转发表存储单元存储的组播转发表,通过所述PBT正向组播隧道转发所述组播数据;
所述反向环端口PBT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在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中传输的所述组播数据;根据所述PBT转发表存储单元存储的组播转发表,通过所述PBT反向组播隧道转发所述组播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PBT节点设备还包括:
PBT环配置单元,用于配置所述PBT组播环网中各个PBT节点设备的工作模式,将所述PBT组播环网中各个PBT节点设备加入组播组,并为所述各个PBT节点设备配置相应的组播转发表;
PBT OAM单元,用于根据所述PBT环配置单元配置的工作模式,操作、管理和维护所述PBT组播环网中的各个PBT节点设备或所述PBT组播环网。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PBT节点设备还包括:
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用于接收业务端口输入的组播数据,并将所述组播数据发送给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
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所述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发送的组播数据进行封装,将封装后的组播数据根据所述组播转发表进行转发。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运营商骨干传送PBT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端口PBT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收到组播报文后,判断本节点是否有该组播PBT隧道的用户,有则对所述组播报文进行组播PBT解封装处理,并发送给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
所述业务端口组播处理单元,还用于接收到来自环端口PBT处理单元的报文,并发送给用户。
CN2008100002904A 2008-01-30 2008-01-30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99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002904A CN101499950B (zh) 2008-01-30 2008-01-30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PCT/CN2009/070247 WO2009097796A1 (zh) 2008-01-30 2009-01-21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002904A CN101499950B (zh) 2008-01-30 2008-01-30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9950A CN101499950A (zh) 2009-08-05
CN101499950B true CN101499950B (zh) 2011-12-28

Family

ID=40946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029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9950B (zh) 2008-01-30 2008-01-30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99950B (zh)
WO (1) WO20090977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22403B (fi) 2009-01-14 2011-12-30 Tellabs Oy Menetelmä, järjestelmä ja laitteisto tiedonsiirtokehysten edelleenvälittämistä varten
CN103095539B (zh) * 2011-10-31 2018-01-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环网进行配置、环网故障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3640764A (zh) * 2013-12-20 2014-03-19 四川广汉三星堆艺术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透明容器
CN107800581B (zh) * 2016-09-01 2022-03-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二层网络及二层网络的环回检测方法
CN109995541B (zh) * 2017-12-29 2021-08-31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播数据发送方法及节点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7596A (zh) * 2006-03-13 2007-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以太网应用中使用虚拟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60449A (zh) * 2006-06-16 2007-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技术交换和转发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102249A (zh) * 2007-08-21 2008-01-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环网组播链路快速切换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12124B2 (en) * 2002-12-31 2009-03-31 Alcatel Lucent Multicast optimization in a VLAN tagged network
JP2005253026A (ja) * 2004-03-03 2005-09-15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VPN(VirtualPrivateNetwork)におけるマルチキャストMPLSを利用したVPNマルチキャス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7596A (zh) * 2006-03-13 2007-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以太网应用中使用虚拟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60449A (zh) * 2006-06-16 2007-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技术交换和转发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102249A (zh) * 2007-08-21 2008-01-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环网组播链路快速切换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53026A 2005.09.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9950A (zh) 2009-08-05
WO2009097796A1 (zh) 2009-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73760B (zh) 处理路由的方法和装置、以及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9995654B (zh) 一种基于隧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EP3240250B1 (en) Virtual router terminating an overlay tunnel in a storage area network
CN100563211C (zh) 一种虚拟网关、虚拟子网的实现方法以及系统
US881759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failover for a point to point tunnel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plit-plane environments
US8948179B2 (en) Method of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encapsulation for united router farm forwarding
US6952397B2 (en) Communication in a bidirectional ring network with single-direction receiving
CN104378297B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01471875B (zh) 基于环路的报文传送方法、网络系统和节点设备
US20120063451A1 (en) Shared virtual tunnels supporting mac learning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9438433B1 (en) Efficient multicast across multiple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VLANs)
CN103166858A (zh)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4243270A (zh) 一种建立隧道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71529A1 (zh) 一种实现双控制平面的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302944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layer-2 interconnection of data centers
CN103139075B (zh)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8964940A (zh)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1499950B (zh) 运营商骨干传送环组播方法和组播环网以及节点设备
EP2920926A2 (en) Virtual link aggregations across multiple fabric switches
CN112671642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03490968B (zh) 一种FCoE网络中跨数据中心互联的方法和设备
CN106911547B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US9479439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oad balancing VLAN traffic
CN101312439B (zh) 一种灵活的ip网关保护方法
CN104601477B (zh) Trill网络的接入方法及路由桥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601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