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3130A - 发光器件以及利用该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器件以及利用该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3130A
CN101483130A CNA2009100016456A CN200910001645A CN101483130A CN 101483130 A CN101483130 A CN 101483130A CN A2009100016456 A CNA2009100016456 A CN A2009100016456A CN 200910001645 A CN200910001645 A CN 200910001645A CN 101483130 A CN101483130 A CN 101483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gate electrode
luminescent device
electrode
cathod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16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83130B (zh
Inventor
丁奎元
金宪秀
李相辰
金一焕
李昌洙
黄命益
宣亨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83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3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83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31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3/00Cathode-ray or electron-stream lamps
    • H01J63/06Lamp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excited by the ray or strea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30Cold cathodes, e.g. field-emissive catho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1/00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31/08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having a screen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31/10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 H01J31/12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3/00Cathode-ray or electron-stream lamps
    • H01J63/02Details, e.g. electrode, gas filling, shape of vesse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5Electron stream lam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Electrodes For Cathode-Ray Tubes (AREA)
  • Discharge Lamps And Accessories Thereof (AREA)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利用该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所提供的发光器件简化了电子发射单元的结构并且简化了制造工艺。该发光器件包括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真空板。密封件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每个具有一深度的凹进凹入第一基板面对第二基板的一侧。阴极电极在相应的凹进中。电子发射区域在相应的阴极电极上。栅极电极固定在第一基板的一侧并且与电子发射区域隔开。发光单元在第二基板的一侧。栅极电极包括具有用于通过电子束的开口的网状单元以及围绕网状单元的支撑件。

Description

发光器件以及利用该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器件以及利用该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器件中的电子发射单元,其向磷光体层发射电子。
背景技术
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发射可见光的发光器件。一些发光器件包括在前基板上的阳极电极和磷光体层以及在后基板上的电子发射区域以及驱动电极。利用密封件前基板和后基板在二者外围彼此密封,并且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的内部空间被排气从而形成真空板。
驱动电极包括阴极电极和在阴极电极上方且与阴极电极交叉的栅极电极,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绝缘层。在阴极电极和栅极电极的每个交叉区域处,开口形成在栅极电极和绝缘层中,在绝缘层的开口中电子发射区域在相应的阴极电极上。驱动电极和电子发射区域形成电子发射单元。
当预定驱动电压被施加到阴极电极和栅极电极时,由于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差,电场形成在电子发射区域周围。从而,从电子发射区域发射电子。所发射的电子被施加到阳极电极的高电压吸引,与磷光体层发生碰撞,激发磷光体层从而发射可见光。
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子发射单元典型地通过几次重复薄膜工艺和厚膜工艺被制造。用于电子发射单元的已知的制造方法包括:(i)通过利用诸如溅射或者真空沉积的薄膜工艺在后基板上涂敷金属层和图案化该金属层来形成阴极电极;(ii)通过重复几次丝网印刷(screen printing)、干燥以及烘烤绝缘材料来形成绝缘层;(iii)通过利用薄膜工艺再次在绝缘层上涂敷金属层以及图案化该金属层来形成栅极电极;(iv)通过湿法刻蚀栅极电极和绝缘层的预定部分形成开口;以及(v)通过丝网印刷(screen printing)、干燥以及烘烤具有电子发射材料的膏状混合物在绝缘层的开口内部形成电子发射区域并且活化电子发射区域的表面。
如上所述,用于制造电子发射单元的方法变得非常复杂。因为将当前工艺中形成的件与在以前的工艺中形成的件对准很重要,所以还需要额外的努力来检查这些件的对准。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用于制造常规的电子发射单元。
而且,一些电子与绝缘层开口的侧壁碰撞从而向其施加电荷,因为当在电子发射单元中电子发射区域发射电子时电子束的初始散射角(initial anglespread)相当大。结果,在绝缘层处的电荷降低阴极电极和栅极电极的抗电压特性,从而严重破坏发光器件的驱动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通过改良电子发射单元的结构以及通过改善阴极电极和栅极电极的抗电压特性改善驱动稳定性简化了该发光器件的制造工艺和降低了其的制造成本。本发明也提供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具有第一像素的显示面板。发光器件可以包括少于第一像素的多个第二像素。第二像素的每个可以独立发射与相应的第一像素的灰度相对应的光。第二像素可以发射与第一像素的灰度中的最高灰度相对应的光。
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
在以上的示范性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包括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真空板以及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之间的密封件。对于第一基板面对第二基板的一侧,第一基板具有凹进。阴极电极在相应的凹进中。电子发射区域在相应的阴极电极上。栅极电极固定在第一基板的一侧与电子发射区域相距一定距离。栅极电极包括具有用于通过电子束的开口的网状单元以及围绕网状单元的支撑件。发光单元在第二基板的一侧。
在以上的示范性实施例中,凹进的宽度可以大于阴极电极的宽度,其深度可以大于阴极电极和电子发射区域的厚度之和。
在以上的示范性实施例中,栅极电极可以由金属板制成,其厚度大于阴极电极的厚度。栅极电极的边缘可以暴露到密封件的外部,栅极电极可以由来自密封件的压力固定到第一基板。
在以上的示范性实施例中,栅极电极可以由多个金属板制成。多个金属板可以分隔成沿与阴极电极交叉的方向的条形图案。网状单元可以以一个接一个的方式在栅极电极的每个中。多个网状单元可以与阴极电极和栅极电极的交叉区域相对应。
在以上的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可以包括发光区域和非发光区域。栅极电极可以由单金属板制成。网状单元可以与整个发光区域相对应。
在以上的示范性实施例中,发光器件还可以包括附着在第一基板的另一侧上的磁性片用于将栅极电极固定到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可以形成突起。栅极电极的支撑件可以形成与突起相对应的通孔。突起可以插入到通孔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截面图;
图3和图4的示意图示出在图1中所示的发光器件中的第一基板、栅极电极以及密封件;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图6中示出的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9和图10的示意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中的第一基板、栅极电极和密封件。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4是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1包括真空板。真空板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12和第二基板14,和在第一基板12和第二基板14之间用于将第一基板12和第二基板14组合到一起的密封件16。真空板的内部维持约10-6托(Torr)的真空度。
在第一基板12和第二基板14中,在密封件16之内的区域被分为用于发射可见光的发光区域以及围绕发光区域的非发光区域。用于发射电子的电子发射单元18位于第一基板12中的发光区域中,用于发射可见光的发光单元20位于第二基板14中的发光区域中。
具有发光单元20的第二基板14可以是发光器件101的前基板。
电子发射单元18包括电子发射区域22以及用于控制电子发射区域22的发射流(emission current)的量的驱动电极。驱动电极包括阴极电极24和栅极电极26,阴极电极24沿第一基板12的一个方向(图1中的y轴方向)形成为条形图案,栅极电极26沿与阴极电极24交叉的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以条形图案形成在阴极电极24上方。
第一基板12包括具有预定深度的凹进28,其在第一基板12的面对第二基板14的内侧表面处,阴极电极24位于各个凹进28的底表面处。凹进28通过利用刻蚀或者喷砂去除第一基板12的预定部分形成。凹进28沿阴极电极24的长度方向形成为条形图案。
每个凹进28形成为具有大于其的各个阴极电极24的宽度,并且其深度大于阴极电极24和电子发射区域22的厚度之和。凹进28可以具有垂直侧壁或者倾斜侧壁。作为一个实例,在图1和图2中凹进28具有倾斜侧壁。
第一基板12可以形成为厚度约1.8mm,凹进28可以形成为具有约40μm的深度并且最大宽度约为300μm到600μm。
阴极电极24,在凹进28的底侧,比第一基板12的顶侧低预定高度。这里,第一基板12的顶侧是第一基板12的其中未形成凹进28的内侧表面。第一基板12的在凹进28之间的部分起用于隔离阴极电极24和相邻的阴极电极24的壁的作用。
电子发射区域22可以形成在阴极电极24上方,形成为与阴极电极24平行的条形图案。电子发射区域22包括电子发射材料,当在真空态向其施加电场时电子发射材料可以发射电子。例如,该材料可以是碳材料或者纳米尺度的材料。例如,电子发射区域22可以包括选自碳纳米管、石墨、石墨纳米纤维、金刚石、类金刚石碳、富勒烯(C60)、硅纳米线以及它们的组合中的一种。
电子发射区域22是具有预定厚度的电子发射层。电子发射区域22可以通过诸如丝网印刷的厚膜工艺形成。也就是,电子发射区域22通过(i)丝网印刷具有电子发射材料的膏状混合物到阴极电极24上;(ii)干燥和烘烤被印刷的混合物;以及(iii)活化电子发射区域22的表面从而使电子发射材料通过电子发射区域22的表面被暴露。
电子发射区域22的表面可以通过在第一基板12上附着胶带(未示出)并且从第一基板12去除胶带被活化。可以通过利用表面活化去除电子发射区域22表面的预定部分使诸如碳纳米管的电子发射材料垂直设置在电子发射区域22的表面上。
因为凹进28的深度大于阴极电极24和电子发射区域22的厚度之和,所以电子发射区域22也低于第一基板12的顶侧,并具有预定高度。
栅极电极26由具有大于阴极电极24的厚度的金属板制成。栅极电极26包括网状单元32,其形成用于通过电子束的开口30,和用于围绕网状单元32的支撑件34。例如,栅极电极26可以通过将金属板切削成条形以及通过利用刻蚀去除金属板的预定部分形成开口30而制造。
栅极电极26可以由铁镍合金或者其他的金属材料制成。栅极电极26可以形成为具有约50μm的厚度和约10mm的宽度。
栅极电极26的制造工艺独立于用于形成阴极电极24和电子发射区域22的工艺。形成栅极电极26之后,栅极电极26沿与阴极电极24交叉的方向固定在第一基板12上。这里,因为阴极电极24和电子发射区域22位于第一基板12的凹进18中,所以通过在第一基板12处固定栅极电极26,阴极电极24与栅极电极26自动绝缘。
而且,栅极电极26的网状单元32不但可以形成在其与阴极电极24重叠的区域周围而且也可以形成在其不与阴极电极24重叠的区域周围。也就是,可以为每个栅极电极26设置一个网状单元32。这种情况的优势在于:当栅极电极26被固定到第一基板12上时,不必使栅极电极26和阴极电极24对准。
栅极电极26可以利用密封件16而不用额外的固定工具固定到第一基板12。图3和图4的示意图示出在图1所示的发光器件中的第一基板、栅极电极以及密封件。
参考图3,栅极电极26包括用于向支撑件34的一端施加电压的端子36。栅极电极26具有沿第一基板12的一侧边缘对齐的端子36。密封件16位于栅极电极26上方。在端子36和网状单元32之间,密封件16可以与支撑件34交叉。
因此,栅极电极26将支撑件34的连接到端子16的一侧端暴露到密封件16的外部。栅极电极26可以通过密封件16的附着力和压力固定到第一基板12。
参考图4,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密封件16不仅可以与端子361和网状单元321之间的支撑件341交叉而且也可以与相反端的支撑件341交叉。为此,通过在其中端子361未形成在栅极电极261中的相反端处延伸支撑件341,支撑件341具有长度L,其大于密封件16的宽度W,。
在此情况中,栅极电极261将支撑件341的两端暴露到密封件16的外部。而且,栅极电极261可以通过密封件16的压力和附着力固定到第一基板12。
再次参考图1和图2,阴极电极24和栅极电极26的一个交叉区域可以位于发光器件101的一个像素区上,或者多于两个交叉区域可以位于发光器件101的一个像素区处。在第二种情况中,在一个像素区中,阴极电极24或者栅极电极26彼此电连接,因此接受相同的电压。
发光单元20包括形成在第二基板14的内侧的阳极电极38、形成在阳极电极38的一侧上的磷光体层40以及覆盖磷光体层40的反射层42。
阳极电极38由诸如氧化铟锡(ITO)的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用于透射从磷光体层40发射的可见光。阳极电极38是吸引电子束的加速电极。阳极电极38接受大于几千伏的DC电压(阳极电压),并且将磷光体层40保持在高电位态。
磷光体层40可以是发射白光的磷光体混合物。磷光体混合物是红色磷光体、绿色磷光体以及蓝色磷光体的混合物。磷光体层40可以形成在第二基板14的整个发光区域上,或者分布在每个像素区域中。在图1和图2中,磷光体层40形成在第二基板14的整个发光区域上。
反射层42可以由具有几千
Figure A200910001645D0010134740QIETU
厚度的铝层制成,包括用于通过电子束的小孔。反射层42将由磷光体层40发射的可见光中射向第一基板12的可见光反射回第二基板14。因此,改善了发光器件101的亮度。
可以省略阳极电极38,反射层42可以通过接受阳极电压而起阳极电极38的作用。
此外,分隔物(未示出)位于第一基板12和第二基板14之间,用于支撑施加到真空板的压力并且均匀地维持基板12和14之间的间隙。
通过向阴极电极24和栅极电极26中的任何一个电极施加扫描驱动电压、向另一个电极施加数据驱动电压以及向阳极电极38施加高于约几千伏的阳极电压而驱动发光器件101。
在阴极电极24和栅极电极26之间的电压差大于阈值的像素中,电场形成在电子发射区域22周围。从而,从其发射电子。发射的电子被施加到阳极电压38的阳极电压吸引并且与磷光体层40碰撞,从而发光。每个像素的磷光体层40的亮度与相应像素的电子发射量相对应。
因为栅极电极26的网状单元32位于电子发射区域22上,所以从电子发射区域22发射的电子在通过网状单元32的开口30之后到达磷光体层40,具有最小化的束分布。因此,发光器件101通过减小电子束的初始分散角有效地抑制了电荷形成在凹进28的侧壁处。
结果,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1通过改善阴极电极24和栅极电极26的抗电压特性被稳定地驱动,并且通过向阳极电极38施加高电压提供了高亮度,例如施加高于10kV的电压,或者在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施加约10kV到15kV的电压。
因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在发光器件101中可以省略用于形成绝缘层的厚膜工艺以及用于形成栅极电极的薄膜工艺,所以可以简化制造工艺。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1可以容易被制造,因为当定位栅极电极26时不用严格地考虑对准特性。
此外,可以防止形成电子发射区域22时阴极电极24由于导电的电子发射材料与栅极电极26短接,因为在形成电子发射区域22之后设置栅极电极。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参考图5,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2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相似的构造,除了电子发射区域221选择性地形成在阴极电极24与栅极电极262的交叉区域处并且栅极电极262的网状单元322也选择性地形成在阴极电极24与栅极电极262的交叉区域处。在图5中,附图标记181表示电子发射单元。在根据第一和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元件。
栅极电极262的网状单元322在栅极电极262的长度方向上的预定距离处,支撑件342在网状单元322之间。因此,当发光器件102通过降低栅极电极262的线性阻抗来驱动时,可以抑制栅极电极262的电压降。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图6中示出的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参考图6,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1包括发光器件101和在发光器件101的前方的显示面板44。散光体46可以在发光器件101和显示面板44之间用于均匀地漫射从发光器件101输出的光。散光体46与发光器件101分开预定距离。
显示装置201可以包括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或者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1和102作为光源。例如,图6示出显示装置201,其包括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1。
显示面板44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其他的非自发光型显示面板。之后,显示装置201将被描述为具有液晶显示面板作为显示面板44。
参考图7,显示面板44包括具有薄膜晶体管(TFT)48以及像素电极50的下基板52、具有滤色器层54以及公共电极56的上基板58和插设在上基板58与下基板52之间的液晶层60。偏振板621、622附着在上基板58的上侧和下基板52的下侧以极化通过显示面板44的光。
以一个接一个的方式,一个像素电极50在每个子像素中,像素电极50由TFT 48控制。像素电极50和公共电极56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在每个子像素中,滤色器层54包括红色滤色器层54R、绿色滤色器层54G以及蓝色滤色器层54B。
当预定子像素的TFT 48导通时,电场形成在像素电极50和公共电极56之间。由于电场,液晶分子的配向角改变并且透光率也根据改变的配向角而改变。显示面板44可以通过以上描述的处理而控制每个像素的亮度和发光颜色。
再次参考图6,栅极电路板组件64将栅极驱动信号传输到每个TFT的栅极电极,数据电路板组件66将数据驱动信号传输到每个TFT的源极电极。
与显示面板44相比,发光器件101包括较少的像素。也就是,发光器件101的一个像素与显示面板44的两个或者多个像素相对应。
发光器件101的每个像素可以发射与显示面板44的相应像素的灰度相对应的光。例如,发光器件101的每个像素可以对应于显示面板44的像素的灰度中最高灰度而发射光。发光器件101的每个像素可以表示为2到8比特的灰度。
为了方便,显示面板44的像素被称为第一像素,发光器件101的像素被称为第二像素。对应一个第二像素的多个第一像素被称为第一像素组。
发光器件101可以如下被驱动。用于控制显示面板44的信号控制器(未示出)探测第一像素组中的第一像素的灰度中的最高灰度。根据被探测的灰度,需要由第二像素发射的灰度被转换成数字数据。发光器件101的驱动信号利用数字数据产生。然后,所产生的驱动信号被施加到发光器件101的驱动电极。
发光器件101的驱动信号包括扫描驱动信号和数据驱动信号。阴极电极24和栅极电极26中的任何一个电极,例如栅极电极,接受扫描驱动信号。另一个电极,例如阴极电极,接受数据驱动信号。
扫描电路板组件和数据电路板组件可以在发光器件101的后侧用于驱动发光器件101。在图6中,第一连接器68连接阴极电极和数据电路板组件,第二连接器70连接栅极电极和扫描电路板组件。此外,第三连接器72被设置用于向阳极电极施加阳极电压。
当图像在与发光器件101的第二像素相对应的第一像素组中显示时,发光器件101的第二像素与第一像素组同步并且发射预定灰度的光。也就是,发光器件101提供高亮度的光到在由显示面板44显示的屏中的亮区并且提供低亮度的光到屏中的暗区。因此,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1改善了屏的对比度并且提供了优良的显示质量。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分解透视图。
参考图8,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3具有与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1相似的构造,除了栅极电极263由单金属板(singlemetal plate)制成,一个网状单元323形成在与整个发光区域相对应的电子发射单元182上方。在根据第一到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3通过向阴极电极24施加公共阴极电压、施加大于阴极电压几伏或者几十伏的栅极电压以及向阳极电极38施加几千伏的阳极电压被驱动。然后,电子发射区域22同时发射电子,从而激发磷光体层40发光。
发光器件103实现在整个磷光体层40的均匀亮度,磷光体层40的亮度通过控制阴极电压和栅极电压之间的差或者通过控制阳极电压被控制。
栅极电极263可以利用密封件固定到第一基板12而不用附加的工具。图9和图10的示意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中的第一基板、栅极电极、密封件。
参考图9,在栅极电极263中,端子363形成在支撑件343的一边处,在端子363和网状单元323之间,密封件16与支撑件343交叉。因此,栅极电极263将支撑件343连接到端子363的一侧边暴露到密封件16的外部。栅极电极263通过密封件16的附着力和压力固定到第一基板12。
参考图10,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密封件16不仅可以与端子364和网状单元324之间的支撑件344交叉而且也可以与相反边的支撑件344交叉。因此,栅极电极264将支撑件344的两边暴露到密封件16的外部,并且可以通过密封件16的附着力和压力固定到第一基板12。
图11的分解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
参考图11,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2具有与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相似的构造,除了显示装置202包括根据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3作为光源之外。在根据第三到第五示范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在图11中,第一连接器681被设置用于向阴极电极施加阴极电压,第二连接器701被设置用于向栅极电极施加栅极电压。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参考图12,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4具有与根据第一、第二和第四示范性实施例之一的发光器件相似的构造,除了其具有通过将磁性片73附着到第一基板12的外表面来改善栅极电极26与第一基板12的附着力的结构之外。为了方便,栅极电极的附图标记与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栅极电极的附图标记相同。
磁性片73可以形成为具有与第一基板12相同的尺寸并且形成为具有预定等级的磁力而不影响电子束的轨迹。磁性片73通过吸引栅极电极26将栅极电极26稳固地固定到第一基板12。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参考图13,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5具有与根据第一、第二和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之一相似的构造,除了第一基板12形成朝向第二基板的突起74以及栅极电极265的支撑件345形成与突起74相对应的通孔76之外。
第一基板12的突起74在图2中示出的密封件16的内侧,一对突起74设置在与阴极电极24垂直交叉的方向(图中的x轴方向)。突起74插入形成在支撑件345的通孔76中,从而稳固地将其端固定到第一基板12。因此,可以防止震动以及位置改变。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参考图14,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6具有与第七示范性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相似的构造,除了磁性片73附着到第一基板12的外侧之外。因为磁性片73的结构和功能与根据第六示范性实施例的磁性片73的结构和功能相同,所以省略了对其的详细描述。
虽然已经结合目前被认为是实际的示范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本发明旨在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Claims (23)

1.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真空板,其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并且具有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密封件,所述第一基板具有凹入到所述第一基板面对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凹进;
阴极电极,在相应的凹进中;
电子发射区域,在相应的阴极电极上;
栅极电极,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电子发射区域隔开,所述栅极电极包括具有用于通过电子束的开口的网状单元以及围绕所述网状单元的支撑件;
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凹进的宽度大于所述阴极电极的宽度,所述凹进的深度大于所述阴极电极和所述电子发射区域的厚度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由金属板制成,所述金属板的厚度大于所述阴极电极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的边缘暴露到所述密封件的外部,所述栅极电极由来自所述密封件的压力而固定到所述第一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由多个金属板制成,所述金属板沿与所述阴极电极交叉的方向以条形图案被分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网状单元在每个所述金属板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多个所述网状单元与所述阴极电极和所述栅极电极的交叉区域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发光区域和非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由单金属板制成,以及
其中所述网状单元与整个发光区域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还包括附着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侧的磁性片用于将所述栅极电极固定到所述第一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突起,所述栅极电极的所述支撑件具有与所述突起相对应的通孔,所述突起插入到所述通孔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器件,还包括附着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侧的磁性片用于将所述栅极电极固定到所述第一基板。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以及
发光器件,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
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包括:
真空板,其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并且具有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密封件,所述第一基板具有凹入到所述第一基板面对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凹进;
阴极电极,在相应的凹进中;
电子发射区域,在相应的阴极电极上;
栅极电极,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电子发射区域隔开,所述栅极电极包括具有用于通过电子束的开口的网状单元以及围绕所述网状单元的支撑件;
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二基板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由金属板制成,所述金属板的厚度大于所述阴极电极的厚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的边缘暴露到所述密封件的外部,所述栅极电极由来自所述密封件的压力而固定到所述第一基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由多个金属板制成,所述金属板沿与阴极电极交叉的方向以条形图案被分隔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网状单元在每个所述金属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多个所述网状单元与所述阴极电极和所述栅极电极的交叉区域相对应。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像素,
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少于所述第一像素的第二像素,以及
其中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独立发射与相应的第一像素的灰度相对应的光。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像素发射与相应第一像素的灰度中的最高灰度相对应的光。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发光区域和非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由单金属板制成,
其中所述网状单元与整个发光区域相对应。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器件还包括磁性片,其附着到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侧上,用于将所述栅极电极固定到所述第一基板。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突起,
其中所述栅极电极的支撑件包括与所述突起相对应的通孔,以及
其中所述突起被插入到所述通孔中。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
CN2009100016456A 2008-01-09 2009-01-09 发光器件以及利用该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3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002571A KR100913179B1 (ko) 2008-01-09 2008-01-09 발광 장치 및 이 발광 장치를 광원으로 사용하는 표시 장치
KR2571/08 2008-0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3130A true CN101483130A (zh) 2009-07-15
CN101483130B CN101483130B (zh) 2012-02-01

Family

ID=4045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164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3130B (zh) 2008-01-09 2009-01-09 发光器件以及利用该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64246B2 (zh)
EP (1) EP2079098B1 (zh)
JP (1) JP2009164129A (zh)
KR (1) KR100913179B1 (zh)
CN (1) CN1014831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92481B1 (ko) * 2009-02-06 2016-02-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00127542A (ko) * 2009-05-26 2010-12-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20120139383A (ko) * 2011-06-17 2012-1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계방출패널 및 그를 구비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와 전계방출 디스플레이
KR20130001931A (ko) 2011-06-28 2013-0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계방출패널
TWI442439B (zh) * 2011-12-02 2014-06-21 Au Optronics Corp 場發射顯示器
KR200474510Y1 (ko) * 2013-02-18 2014-09-23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 개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363A (en) * 1857-05-26 Grain scoureb amd sepabatob
US5424605A (en) * 1992-04-10 1995-06-13 Silicon Video Corporation Self supporting flat video display
JPH0955174A (ja) 1995-08-10 1997-02-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RU2118011C1 (ru) * 1996-05-08 1998-08-20 Евгений Инвиевич Гиваргизов Автоэмиссионный трио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а его основе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JP2002334673A (ja) * 2001-05-09 2002-11-22 Hitachi Ltd 表示装置
JP2003077410A (ja) 2001-09-06 2003-03-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用基板
JP2004079450A (ja) 2002-08-22 2004-03-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陰極発光素子
US7233101B2 (en) * 2002-12-31 2007-06-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ubstrate-supported array having steerable nanowires elements use in electron emitting devices
TW200415665A (en) * 2002-10-09 2004-08-16 Noritake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4178891A (ja) 2002-11-26 2004-06-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放出型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5085581A (ja) 2003-09-08 2005-03-31 Sony Corp 電界放出表示装置
KR101009983B1 (ko) 2004-02-25 2011-01-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자 방출 표시 소자
JP2005310648A (ja) * 2004-04-23 2005-11-04 Teco Nanotech Co Ltd メッシュ構造の四極電界放射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25416B (zh) 2004-07-22 2012-12-19 清华大学 场发射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TWI276138B (en) 2004-09-24 2007-03-11 Ind Tech Res Inst Array-like flat lighting source
JP2006156098A (ja) 2004-11-29 2006-06-15 Nippon Hoso Kyokai <Nhk> 陰極基板、電子源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KR20060060482A (ko) * 2004-11-30 2006-06-0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자 방출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060066399A (ko) * 2004-12-13 2006-06-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면광원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20070090488A (ko) 2006-03-03 2007-09-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계발광 백라이트, 이를 갖는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제조방법
TWI334154B (en) 2006-05-19 2010-12-01 Samsung Sdi Co Ltd Light emiss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64129A (ja) 2009-07-23
EP2079098A1 (en) 2009-07-15
KR100913179B1 (ko) 2009-08-20
CN101483130B (zh) 2012-02-01
US8164246B2 (en) 2012-04-24
EP2079098B1 (en) 2011-08-17
US20090175027A1 (en) 2009-07-09
KR20090076552A (ko) 2009-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8722C (zh) 发光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0533644C (zh) 电子发射装置、电子发射显示器和电子发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080116782A1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483130B (zh) 发光器件以及利用该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CN101335179A (zh) 发光器件和使用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US7656092B2 (en) Micro discharge (MD) plasma display panel (PDP) having perforated holes on both dielectric and electrode layers
CN101075543B (zh) 发光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1169554A (zh) 发光装置和显示装置
KR20100064330A (ko) 발광 장치 및 이 발광 장치를 광원으로 사용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10066597A (ko)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20100000195A (ko) 발광 장치 및 이 발광 장치를 광원으로 사용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1308760B (zh) 发光器件和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显示装置
US20100176711A1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US20080309216A1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light emission device as a light source
US7671526B2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light emission device
US7973461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00097544A1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with spacer mounting regions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0578723C (zh) 发光装置、电子发射单元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KR20090056448A (ko) 백라이트 패널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00132343A (ko)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20100301735A1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00301364A1 (en) Light emission device
KR20080087480A (ko)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KR20100084074A (ko)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20080032532A (ko) 전자 방출 디바이스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자 방출 디스플레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1

Termination date: 201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