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5553A - 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5553A
CN101465553A CNA2007101608194A CN200710160819A CN101465553A CN 101465553 A CN101465553 A CN 101465553A CN A2007101608194 A CNA2007101608194 A CN A2007101608194A CN 200710160819 A CN200710160819 A CN 200710160819A CN 101465553 A CN101465553 A CN 101465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energy storage
identification code
bus
resour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08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志铭
陈正欣
王崇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TEC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TEC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TEC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TEC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71016081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655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65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5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可将一再生能源以及一储能能源等多种能源进行统合管理,以供应一负载使用;其中,该多能源管理系统包括:一总线,用以传输该再生能源及/或该储能能源;具有一再生能源辨识码的再生能源装置,电连接于该总线,其可用以产生该再生能源;具有一储能能源辨识码的储能能源装置,电连接于该总线,其可用以将该再生能源储存为该储能能源;以及一能源管理单元,电连接于该总线与该负载之间,其可根据所分别输入的该再生与该储能能源辨识码、该再生能源以及该储能能源,而决定供应该负载使用的该再生能源及/或该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本发明可于复数种能源间进行有效的能源调度与管理。

Description

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尤其是关于一种包含多种类的输入能源装置及储能装置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球已过度开发的现在,节约能源是门重要的课题。为了避免地球能源被消耗殆尽,目前各国皆致力于各种类替代能源的开发或循环利用,例如:太阳发电能源、水力发电能源、火力发电能源、风力发电能源及核能能源等等,并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生活领域中;但也因此衍生出各式各样亟待解决的技术课题。
以森林中的森林监控系统的应用为例,由于森林中太阳日照常常不足,因此,如以太阳能发电能源作为唯一能源供应来源的话,根本无法提供充足的能量给予监控系统;况且,森林因树木林立而无法架设电线,也就无法以市电作为备用能源来进行供电。
另一方面,若仅企图依靠电池能源来提供电力给上述森林监控系统的话,则当电池能源的电力即将耗尽时,即使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得知必须更换电池的消息,但由于森林占地广大,待工作人员抵达森林监控系统所在地时刻,恐怕电池能源也已早已因电力耗尽而使得森林监控系统关机,如此,便失去了随时监控的意义。
因此,如何开发一种可结合不同种类替代能源的混合系统来提供稳定且可信赖的电力,即成为能源业界努力的技术方展方向。
以中国台湾第I225328号专利为例,其提出一种混合式洁净能源供电架构,亦即,其指出利用燃料电池、太阳能及风力能源而成为一混合式洁净能源供电架构;虽然,多能源供电的概念及架构已被所述的专利所揭露,但所述的专利技术仅将多种能源直接拿来供电,几乎没有任何的能源管理的处理,所以,当以所述的专利技术应用于森林监控系统时,多种类的能源虽可弥补太阳能发电能源的不足的缺点,但由于其未进行能源管理,因此,所述的专利的发明只能被动地消耗各种能源所提供的能量,而无法事先主动地规划复数种能源之间的能量调度,以延长整体的供电时间,例如,所述的专利技术因无法辨识系统连接有何种的替代能源,因此,无法主动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例如,气候或温度变化等等),而机动地选择具有最佳供电条件的能源来作为主要的供电来源;再则,在具有剩余电力时,所述的专利的发明亦只能直接排放掉所述的这些剩余电力,而无法以蓄电池事先储存起来备用。
再以中国台湾第I279018号专利为例,其提出一种蓄能电池身份证系统,所述的专利利用电池上的传感器来接收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以检测电池的状态。于其中,所述的专利虽可检测电池的状态,却无法分辨是哪一种类的电池提供电力来源,当然,亦无法将不同种类的充电电池搭配使用。简单地说,亦是无法于复数种能源间进行有效的能源调度与管理。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本发明将提出一种可辨识输入能源及充电电池的多能源管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尤其是一种可辨识多种类的输入能源装置及储能装置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亦在提供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尤其是一种可控制多种类能源的分配流向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亦在提供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尤其可管理充电电池的充放电顺序以延长充电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目的,亦在提供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尤其是一种可将多种类能源模块化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本案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可将一再生能源以及一储能能源等多种能源进行统合管理,以供应一负载使用,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包括:一总线,用以传输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具有一再生能源辨识码的再生能源装置,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其可用以产生所述的再生能源;具有一储能能源辨识码的储能能源装置,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其可用以将所述的再生能源储存为所述的储能能源;以及一能源管理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与所述的负载之间,其可根据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而决定供应所述的负载使用的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总线包括一能源总线,以传输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至所述的负载处。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至少可包括一太阳能能源、一风力能源、一燃料电池能源以及一热电转换能源。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系统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亦或所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是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再生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为以氢气、甲醇或乙醇等物质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能源。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太阳能能源、所述的风力能源、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以及所述的热电转换能源等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用以直接检测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予以输入并使用。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或一能源容量。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储能能源至少可包括一镍氢电池能源、一锂钴电池能源、一锂锰电池能源、一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一铅酸电池能源。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系统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储能能源,亦或所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是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储能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镍氢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钴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锰电池能源、所述的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所述的铅酸电池能源。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用以直接检测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予以输入并使用。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一能源容量或一充放电循环次数值。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自外部输入一市电,且经由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市电电源总线而传输至所述的负载供其使用,亦或传输至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经其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一辨识码接收电路,信号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可用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与所述的负载,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与所述的总线所更包括的一能源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输入的一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决定所述的再生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直接供应给所述的负载使用,亦或供应给一充电电路进行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充电动作,亦或决定所述的储能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供应给一放电电路进行一放电动作,以供所述的负载使用;以及一检测及控制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负载之间,其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而产生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并予以输出至所述的数据总线。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内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的数字辨识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分别直接地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储能能源辨识码。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辨识条形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条形码接收电路,借由一条形码扫描仪扫描所述的这些辨识条形码,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射频识别码(RFID),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射频识别码接收电路,以分别感应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至少包含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负载间的一第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充电电路的一第二能源切换电路,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放电电路的一第三能源切换电路。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充电与放电电路,皆可与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整合于一体,亦或所述的充电电路整合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而所述的放电电路则整合于所述的负载中。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充电/放电电路中的任一者,具有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另一直流形式能源(DC to DC),亦或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一交流形式能源(DC to AC)的能源转换功能。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数据总线可为一I2C总线或为一系统管理总线(SM BUS)。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一远程数据传输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以将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或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数据,传送设置于远程处的一远程监控装置处。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远程数据传输电路可以有线/无线的信息或电信网络,而信号连接于所述的远程监控装置。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可以随插即用(Plug and play)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
本案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可统合管理具有一再生能源辨识码的再生能源装置与具有一储能能源辨识码的储能能源装置,以提供充足的能源供一负载使用,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包括:一总线,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且用以传输由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产生的一再生能源,及/或用以传输由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储存所述的再生能源后而转换产生的一储能能源;以及一能源管理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与所述的负载之间,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根据所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而决定供应所述的负载使用的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
本案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多能源管理装置,包括:一第一及第二组能源连接端口,分别用以电连接具有一再生能源辨识码的再生能源装置,与具有一储能能源辨识码的储能能源装置;一负载连接端口,用以连接一负载;一总线,电连接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组能源连接端口,且用以传输由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产生的一再生能源,及/或用以传输由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储存所述的再生能源后而转换产生的一储能能源;以及一能源管理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与所述的负载连接端口之间,所述的能源管理电路可根据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而决定供应所述的负载使用的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
本案的再一较佳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应用于一多能源管理系统中的能源管理方法,包括:提供一再生能源与一储能能源;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可由一再生能源装置所产生,而所述的储能能源则可由一储能能源装置储存所述的再生能源后而转换产生;提供用以区别不同能源种类的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再生与一储能能源辨识码;提供一总线,以传输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以及根据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并判断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决定供应一负载使用的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
依据上述的构想,其中上述根据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这些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决定供应所述的负载使用的能源分配流向的步骤,更可包括下列步骤: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分别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而产生一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及根据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决定所述的再生能源是否直接供应给所述的负载使用,亦或供应给一充电电路进行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充电动作,亦或决定所述的储能能源是否供应给一放电电路进行一放电动作,以供所述的负载使用。
本发明提供的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可于复数种能源间进行有效的能源调度与管理。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案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
图1b:为本案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
图2a: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有关能源管理单元的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2b: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有关能源管理单元的具体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案的一较佳方法的实施流程示意图;
图4a:为应用于本案的能源辨识码的一较佳编码格式示意图;
图4b:为以图4a所示较佳编码格式为基础的一较佳具体能源种类编码表的示意图;
图5:为本案的能源辨识码的另一较佳编码格式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200            多能源管理系统
101、202            能源管理单元
102                 辨识码接收电路
103                 检测及控制电路
104                 能源切换电路
1041~1043          第一~第三能源切换电路
2041~2043       第一~第三能源切换电路
105              充电电路
106              放电电路
107              远程数据传输电路
108              能源连接端口
109              负载连接端口
41、51           能源辨识码格式
50               能源辨识码
52               能源规格数据
B                总线
B1~B5           第一~第五储能能源装置
B11~B13         第一~第三锂钴电池组
B41~B51         镍氢电池组
B42              铅酸电池组
B43、B52         锂锰电池组
B44              锂聚合物电池组
BID1~BID5       第一~第五储能能源辨识码
BID11~BID13     第一~第三锂钴电池辨识码
BID41、BID51     镍氢电池辨识码
BID42            铅酸电池辨识码
BID43、BID52     锂锰电池辨识码
BID44            锂聚合物电池辨识码
DB               数据总线
E0~E7           能源种类编码位
L                负载
P                市电电源
PB                  能源总线
PSB                 市电电源总线
PSD                 市电电源装置
R1~R4              再生能源
RD1~RD4            第一~第四再生能源装置
RD11~RD14          第一~第四子太阳能能源模块
RD31~RD33          第一~第三子燃料电池能源模块
RD41~RD42          第一~第二子热电转换能源模块
RID1~RID4          第一~第四再生能源辨识码
RID11~RID14        第一~第四子太阳能能源模块辨识码
RID31~RID33        第一~第三子燃料电池能源模块辨识码
RID41~RID42        第一~第二子热电转换能源模块辨识码
S1~S5              第一~第五储能能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能源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市电、储能能源以及再生能源;其中,储能能源是指可重复充/放电的电池能源,充/放电电池至少包括镍氢电池、锂钴电池、锂锰电池、锂聚合物电池及铅酸电池等;再生能源则是指可循环利用的能源,例如:太阳能能源、风力能源、燃料电池能源及热电转换能源等等。
请参阅图1a,其为本案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1a中,输入多能源管理系统100的能源有第一~第三再生能源R1~R3、第一~第三储能能源S1~S3,所述的这些能源R1~R3、S1~S3借由总线B而输入至多能源管理系统100的能源管理单元101,且通过能源管理单元101的控制、管理而经由总线B传输至负载L供其使用。
至于连接于多能源管理系统100的第一~第三再生能源装置RD1~RD3,则是用以分别产生上述第一~第三再生能源R1~R3;其中,上述第一~第三再生能源R1~R3可为任一种类或同一种类的再生能源,但为了说明方便起见,本实施例设定上述第一再生能源装置RD1为一太阳能能源装置,而第一再生能源R1为一太阳能能源;上述第二再生能源装置RD2为一风力能源装置,而第二再生能源R2为一风力能源;上述第三再生能源装置RD3为一燃料电池能源装置,而第三再生能源R3为一燃料电池能源。
再则,上述太阳能能源装置RD1、风力能源装置RD2、燃料电池能源装置RD3中,皆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再生能源辨识码,亦即,于本实施例中可分别设定太阳能能源辨识码为RID1,风力能源辨识码为RID2,燃料电池能源辨识码为RID3。
设置不同的再生能源辨识码的功效在于,可使多能源管理系统100得知各种再生能源的种类,即,当具有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辨识码的能源装置,被导入上述多能源管理系统100时,不但会被能源管理单元101辨识出为再生能源装置,且,再生能源辨识码可使能源管理单元101进一步分辨出是属于再生能源中的何种种类的能源;以本实施例而言,就是可进一步分辨出第一再生能源R1是属于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能源,第二再生能源R2则是属于再生能源中的风力能源等等。
关于储能能源方面,连接于多能源管理系统100的第一~第三储能能源装置(较佳者,可为第一~第三充/放电电池组)B1~B3,分别用以产生上述第一~第三储能能源S1~S3;其中,第一~第三储能能源S1~S3可为任一种类或同一种类的储能能源,例如镍氢电池能源、锂钴电池能源、锂锰电池能源、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铅酸电池能源等。为了说明方便起见,本实施例设定第一充/放电电池组B1为一锂钴电池组,而第一储能能源S1为一锂钴电池能源;第二充/放电电池组B2为一镍氢电池组,而第二储能能源S2为一镍氢电池能源;第三充/放电电池组B3为一铅酸电池组,而第三储能能源S3则为一铅酸电池能源。
再则,上述充/放电电池组亦设有储能能源辨识码,以区别不同的充/放电电池种类。于本实施例中,上述锂钴电池组B1具有一锂钴电池能源辨识码BID1;上述镍氢电池组B2具有一镍氢电池能源辨识码BID2;上述铅酸电池组B3具有一铅酸电池能源辨识码BID3。如此一来,在上述各种充/放电电池组皆具有储能能源辨识码的前提下,将可有效区分各组充/放电电池的身份,因此即可有效进行充/放电电池的管理。
接下来,特举例说明多能源管理系统如何对于输入能源进行管理。
于图1a中,假设多能源管理系统100一开始处于初始状态时,也就是尚未输入任何能源的状态,且锂钴电池组B1、镍氢电池组B2、铅酸电池组B3亦皆未储存能源。接着,将太阳能能源装置RD1、风力能源装置RD2、燃料电池能源装置RD3等装置皆开启,太阳能能源R1、风力能源R2以及燃料电池能源R3即可借由总线B而被传输至多能源管理系统100,如此一来,能源管理单元101将开始对所述的这些输入能源进行调配。
以前述森林的监控系统为例,例如,于日照比较强的时间,能源管理单元101可将具有较强能量的太阳能能源R1直接提供给负载L,而将风力能源R2以及燃料电池能源R3分别予以转换并储存于锂钴电池组B1中。一旦日照减弱时,能源管理单元101再改将减弱的太阳能能源R1予以转换并储存于锂钴电池组B1中,并转由使燃料电池能源R3传输给予负载L。当然,万一日照不足的问题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的状况发生,能源管理单元101可再视情况而使锂钴电池组B1负责提供负载L必要的电力供应。
本发明除了上述可有效管理各式各样的输入再生能源之外,亦可对上述充/放电电池端进行有效管理;接续上述所举的范例,假设在上述减弱的太阳能能源装置RD1以及风力能源装置RD2对于锂钴电池组B1完成充电之后,太阳能能源装置RD1以及风力能源装置RD2仍持续运作,但是由燃料电池能源装置RD3负责供电给予负载L的前提下,太阳能能源装置RD1与风力能源装置RD2将可改对镍氢电池组B2进行一充电动作;一旦,于镍氢电池组B2充电期间发生供电不足的问题,则可再使用锂钴电池组B1中的锂钴电池能源S1来协助供电,并可关闭燃料电池能源装置RD3使其待机休息。
再则,假设于镍氢电池组B2的充电动作完成之后,若锂钴电池组B1中的锂钴电池能源S1即将被耗尽,且此时铅酸电池组B3尚未被进行过充/放电动作,则能源管理单元101将借由比较锂钴电池组B1与铅酸电池组B3的充放电次数,来决定所述的对哪一种充/放电电池组进行充电动作;如上例所述般,因锂钴电池组B1已经过1次的充放电动作,而然铅酸电池B3的充放电次数仍为0,为了维持充/放电电池组的使用寿命,显将必需平均地对每一充/放电电池组充放电,因此,能源管理单元101将改选择对铅酸电池B3组进行一充电动作。
由上述对于输入端能源管理与对充/放电电池的管理案例可知,能源端与充/放电电池组端的管理,皆是分别借由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来区别是哪一能源种类及/或哪一充/放电电池。
此外,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除可用以区别再生能源种类与充/放电电池组种类之外,更可进一步包含一能源规格数据于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中,以使能源管理单元101进一步取得所述的这些再生/储能能源规格数据;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电压值、电流值、温度值或能源容量,而所述的储能能源规格数据则至少包括电压值、电流值、温度值、能源容量或充放电循环次数值。
需特别说明的是,充/放电电池组端的充/放电管理,是借由储能能源规格数据中的充放电循环次数值,来作为所述的对哪一充电电池进行充放电的依据,且所述的点已于上述举例中被充分揭露。
本发明除再生能源以及储能能源外,更可导入一市电电源,且充/放电电池组中的充/放电电池亦可任意调配。
请参阅图1b,其为本案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输入多能源管理系统200中的能源,可来自第一再生能源装置RD1、第三与第四再生能源装置RD3、RD4、第一储能能源装置(较佳者,可为第一充/放电电池组)B1、第四与第五储能能源装置(较佳者,可为第四与第五充/放电电池组)B4、B5;其中,第一再生能源装置RD1可用以产生第一再生能源R1且具有再生能源辨识码RID1,第三再生能源装置RD3可用以产生第三再生能源R3且具有再生能源辨识码RID3、第四再生能源装置RD4可用以产生具有第四再生能源R4且具有再生能源辨识码RID4、第一充/放电电池组B1具有第一储能能源S1以及储能能源辨识码BID1、第四充/放电电池组B4具有第四储能能源S4以及储能能源辨识码BID4,而第五充/放电电池组B5则具有第五储能能源S5以及储能能源辨识码BID5。
于本实施例中,可设定第一再生能源R1是太阳能能源,第三再生能源R3是燃料电池能源,而第四再生能源装置RD4是一具有可将热能转换成电能功能的热电转换能源装置。所述的这些能源将借由总线B输入至多能源管理系统200的能源管理单元201。此外,另有一市电电源P借由总线B中的市电电源总线PSB而被导入多能源管理系统200。所述的这些能源(包括太阳能能源R1、燃料电池能源R3、热电转换能源R4与市电电源P)通过能源管理单元201的控制、管理而经由总线B传输至负载L供其使用。
关于市电电源P方面,由于市电电源P已被广泛使用,可根据其电压值、电流值等数据辨识出所述的能源是否为市电电源P,因此,具有市电电源P的市电电源装置PSD可不必设置能源辨识码于其中。
由于图1a所揭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已揭露能源辨识码的概念,除此之外,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更可将一能源模块化的概念融入于多能源管理系统中;如图1b所示,太阳能能源装置RD1中可包括第一~第四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1~RD14。其中,太阳能能源R1是由第一~第四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1~RD14所供应的子能源所共同组成,且其中第一~第四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1~RD14分别具有第一~第四子太阳能能源模块辨识码RID11~RID14,以便被能源管理单元201区别且管理。
类推而言,燃料电池能源装置RD3以及热电转换能源装置RD4亦可被模块化,即,燃料电池能源装置RD3包括第一~第三子燃料电池能源模块RD31~RD33。其中,第一~第三子燃料电池能源模块RD31~RD33,亦分别具有第一~第三子燃料电池能源模块辨识码RID31~RID33。另外,热电转换能源装置RD4则可包括第一~第二子热电转换能源模块RD41~RD42;其中,第一~第二子热电转换能源模块RD41~RD42分别具有第一~第二子热电转换能源模块辨识码RID41~RID42。
简单地说,能源装置模块化是将一能源装置划分为复数个较小单位的子能源模块,并由所述的这些较小单位的子能源模块搭配组合成为较大单位的能源,以提供予负载L使用。举例说明,假设太阳能能源装置RD1共可产生20瓦(Watt)的太阳能能量。其中,第一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1可提供10瓦的太阳能能量,第二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2可提供5瓦的太阳能能量,第三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3可提供3瓦的太阳能能量,第四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4可提供2瓦的太阳能能量,共计20瓦。
一旦需求情况改变,例如需要改成提供13瓦的能量给予负载L,此时,能源管理单元201可选择由第一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1所提供10瓦的太阳能能量,加上第三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3提供3瓦的太阳能能量,共计13瓦以作为电力供应来源,即应可满足负载L的需求。
又,当负载L需要32瓦的能量时,能源管理单元201可选择由第四子太阳能能源模块RD14提供2瓦的太阳能能量,加上选择第二子燃料电池能源模块RD32以及第三子燃料电池能源模块RD33提供25瓦的燃料电池能量,剩下的5瓦能量,再选择由第一子热电转换能源模块RD41来补足供应。如此一来,本案显将可视负载L所需,而弹性地选择与搭配不同种类的输入能源。
另外,不只是再生能源端可进行模块化的规划,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亦举例说明可对充/放电电池组端进行模块化的规划。具体而言,上述第一充/放电电池组B1为一锂钴电池组,且其中包括第一~第三锂钴电池B11~B13以及与所述的这些电池相对应的第一~第三锂钴电池辨识码BID11~BID13。混合式的第四充/放电电池组B4中,包括具有一镍氢电池辨识码BID41的一镍氢电池B41、具有一铅酸电池辨识码BID42的一铅酸电池B42、具有一锂锰电池辨识码BID43的一锂锰电池B43以及具有一锂聚合物电池辨识码BID44的一锂聚合物电池B44。
而同是混合式的第五充/放电电池组B5,则包括具有另一镍氢电池辨识码BID51的另一镍氢电池B51以及具另一锂锰电池辨识码BID52的另一锂锰电池B52。
能源管理单元201将可根据上述这些电池辨识码而区分所述的这些电池的种类并进行充放电的管理;就放电而言,所述的这些电池亦可如上述子再生能源模块般,可进行各式各样的搭配调整来提供能源给予负载L。就充电而言,充电电池于充电过程中也可如图1a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所示般,控制充电以保护充/放电电池组,以延长充/放电电池组的使用寿命,且提供更多的搭配变化让使用者选择。
图1b所示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图1a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不同处在于,图1a的充/放电电池组内包含的充/放电电池皆为同一种类,例如,图1a的第一充/放电电池组B1皆为一锂锰电池组;然而,图2b的充/放电电池组内的充/放电电池则可为不同种类的充/放电电池,以提供更多种类的变化、组合予使用者选择使用。
再则,还有一个不同处在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能源规格数据并不包含于能源辨识码中,也就是说,能源管理单元201必须分别检测能源辨识码以及能源规格数据。亦即,能源管理单元201可借由直接检测能源规格数据而获得各种能源的状态;当然,能源规格数据可细分为再生能源中的再生能源规格数据及储能能源中的储能能源规格数据,且其中,再生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电压值、电流值、温度值或能源容量,而储能能源规格数据则至少包括电压值、电流值、温度值、能源容量或充放电循环次数值。
上述各项说明,显已揭露了本发明的多能源管理系统的概念,接下来,将再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多能源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示例电路。
请参阅图2a,其为本案图1a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有关能源管理单元101内部展开的电路示意图。
即,如图1a与图2a所示般,于多能源管理系统100中,包括能源管理单元101、第一~第三再生能源装置RD1~RD3、第一~第三充/放电电池组B1~B3、负载L以及总线。其中,总线可包括能源总线PB以及数据总线DB;较佳者,用来传输能源规格数据的数据总线DB,可为一I2C总线或为一系统管理总线(SM BUS);至于能源总线PB,则是用以传输各种类的能源。
另外,再生能源装置RD1~RD3及储能能源装置B1~B3可以随插即用(Plug and play)方式,通过能源总线PB、数据总线DB以及能源连接端口108而连接于多能源管理系统100。
再则,能源管理单元101更包括辨识码接收电路102、检测及控制电路103、能源切换电路104、充电电路105、放电电路106、远程数据传输电路107、用以与负载L连接的负载连接端口109以及用以连接于各种类能源装置的能源连接端口108;其中,负载连接端口109以及能源连接端口108皆可为一金手指(Golden finger)的金属连接结构。此外,各种再生能源以及充/放电电池组的可辨识其身份的描述,请参阅图1a的相关部分,于此不再赘述。
较佳的,能源切换电路104更可包含第一~第三能源切换电路1041~1043;其中,任一能源切换电路皆具有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另一直流形式能源(DC to DC),或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一交流形式能源(DC toAC)的能源转换功能。
图2a中,当第一再生能源装置RD1连接于多能源管理系统100时,第一再生能源装置RD1中的包含有再生能源规格数据的再生能源辨识码RID1,可借由数据总线DB而被传输进入检测及控制电路103中,接着,再生能源辨识码RID1可被再传送至辨识码接收电路102,以由辨识码接收电路102读取而使多能源管理系统100可得知第一再生能源装置RD1是一太阳能能源装置。
以此类推,第二再生能源装置RD2、第三再生能源装置RD3、第一~第三充/放电电池组B1~B3的情况亦为同理,即,经过辨识码接收电路102的辨识判断后,可得知第二再生能源装置RD2为一风力能源装置,第三再生能源装置RD3为一燃料电池能源装置,第一充/放电电池组B1为一锂钴电池组,第二充/放电电池组B2为一镍氢电池组,而第三充/放电电池组B3为一铅酸电池组。
一旦负载L接入多能源管理系统100时,检测及控制电路103即可通过数据总线DB来读取负载L的状态,以得知负载L所需的能量为何。
举例而言,当太阳照射强度够强时,检测及控制电路103可根据太阳能能源RD1的再生能源规格数据得知太阳能能源RD1提供的能源够大,因此,太阳能能源装置RD1所产生的太阳能能源R1,将借由能源总线PB而传送至第一能源切换电路1041中,此时,检测及控制电路103会读取负载L的数据来判断是否需要切换能源形式,且经判断后再通过数据总线DB通知第一能源切换电路1041所述的如何动作。例如,使第一能源切换电路1041将太阳能能源R1转换为负载所需的交流形式能源后,而直接将交流形式的太阳能能源R1传输予负载L。
至于风力能源R2以及燃料电池能源R3,则可被检测及控制电路103指派对锂钴电池组B1进行一充电动作,因此,风力能源能源R2以及燃料电池能源R3将通过能源总线PB,并通过第一能源切换电路1041而到达充电电路105;当然,充电电路105亦可具有直流形式/直流形式的能源转换功能。
接着,风力能源能源R2以及燃料电池能源R3再经过第二能源切换电路1042而被传送至锂钴电池组B1,以对锂钴电池组B1进行一充电动作。
当锂钴电池组B1充电完成后,锂钴电池组B1的储能能源规格数据中的充放电循环次数值的充电次数,即被纪录增加1次。且,风力能源能源R2以及燃料电池能源R3被检测及控制电路103继续指派对镍氢电池组B2充电。
一旦当镍氢电池组B2充电一段时间后,若检测及控制电路103检测到太阳能能源R1的能量降低,即太阳照射强度降低,也就是说太阳能能源装置RD1已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给予负载L时,检测及控制电路103将可再对各能源装置进行检测,并经过计算后,予以规划将锂钴电池组B1中的锂钴电池能源S1以及燃料电池能源R3用来输出予负载L使用,而原先的太阳能能源R1以及风力能源R2,则用以转为对镍氢电池组B2充电。
检测及控制电路103于决定上述能源的流向后,便可立即开始进行能源调度:即,锂钴电池能源S1借由能源总线PB被传送到第三能源切换电路1043,再经由亦具有直流形式/直流形式的能源转换功能的放电电路106而将锂钴电池能源S1提供予负载L。另一方面,燃料电池能源能源R3则经过第一能源切换电路1041而进入负载L。至于太阳能能源R1以及风力能源R2,则经过充电路径对镍氢电池组B2充电,且当镍氢电池组B2充电完成后,其储能能源规格数据中的充放电循环次数值的充电次数亦增加1次。
当然,如有需要,太阳能能源R1以及风力能源R2则可再继续依照检测及控制电路103的指示,被用来对铅酸电池组B3进行充电。
再进一步假设,若上述锂钴电池B1中的锂钴电池S1即将耗尽时,检测及控制电路103可准备将镍氢电池组B2中的镍氢电池能源S2提供给负载L使用。
上述仅为多能源管理系统100的能源管理及调度的一种实施例,且充/放电顺序的原则是根据充放电循环次数值(即,充/放电电池组于充满电时,其充电次数增加1,当放电耗尽时,即予以计算为充放电循环1次)来判断。
至于图2a中的远程数据传输电路107,则是用以将能源数据经由有线/无线信息或电信网络传输至设置于远程的远程监控系统(图未示出),以便于远程监控,并可应用于先前技术中所提到的森林监控系统中。
再请参阅图2b,其为本案图1b所示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有关能源管理单元201的内部展开的具体电路示意图。
具体而言,如图1b与图2b所示,于多能源管理系统200中,包括能源管理单元201、第一再生能源装置RD1、第三再生能源装置RD3、第四再生能源装置RD4、第一充/放电电池组B1、第四充/放电电池组B4、第五充/放电电池组B5、负载L以及总线。而能源管理单元201包括辨识码接收电路202、检测及控制电路203、能源切换电路204、远程数据传输电路207、用以与负载L连接的负载连接端口209以及用以连接于各种类能源装置的能源连接端口208;其中,与图1b中具有相同的组件及相关功能之处,于此即不再赘述。
图2b中,另外借由市电能源总线PSB可用以导入一具有市电电源P的市电能源装置PSD。基本上,市电电源P是于能源的产生低于能源的消耗时协助提供备用的能量,即,被视为备用电源;当然,其也可直接用于提供能量给负载L使用,以提供更多元的输入能源,以使多能源管理系统200的功能更加完善。
与图2a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的是,图2b中所示的充电电路以及放电电路,可被整合于其它装置中。例如,可被整合于能源切换电路204中,亦即,于第二能源切换电路2042中可包括一充电电路,而第三能源切换电路2043则可包括一放电电路。又例如,可将充电电路整合于相对应的充/放电电池组中,而放电电路则予以整合于负载L中。
此外,有关各种再生能源以及充/放电电池组的运作关系描述以及模块化的描述,请参阅前述有关图1b的说明,于此仅将模块化的组件绘于图2b中而不再赘述。
较佳的,本发明更整理出一种应用于一多能源管理系统中的能源管理方法;请参阅图3,其为本案的一较佳方法的实施流程示意图。于图3中,包括:
步骤31:提供一再生能源与一储能能源;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可由一再生能源装置所产生,而所述的储能能源则可由一储能能源装置储存所述的再生能源后而转换产生。
其中,再生能源至少可包括一太阳能能源、一风力能源、一燃料电池能源以及一热电转换能源;而储能能源至少可包括一镍氢电池能源、一锂钴电池能源、一锂锰电池能源、一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一铅酸电池能源。
步骤32:提供用以区别不同能源种类的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再生与一储能能源辨识码。
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太阳能能源、所述的风力能源、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以及所述的热电转换能源等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而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镍氢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钴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锰电池能源、所述的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所述的铅酸电池能源。
步骤33: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所述的总线。
步骤34:分别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输入的所述的第一、第二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而产生一能源流向控制信号。
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且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又或任一种类的能源规格数据,可借由多能源管理系统中的检测及控制电路直接检测所述的任一种类的能源装置,以产生复数个能源规格数据。
步骤35:根据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决定所述的再生能源是否直接供应给所述的负载使用,或供应给一充电电路进行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充电动作,亦或决定所述的储能能源是否供应给一放电电路进行一放电动作,以供所述的负载使用。
现再针对上述能源辨识码做一更深入的说明,并请分别参阅图4a、图4b,其分别为应用于本案的能源辨识码的一较佳编码格式(format)示意图,与以图4a所示较佳编码格式为基础的一较佳具体能源种类编码表的示意图。
即,虽然本案于前述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说明中,将能源辨识码区分成再生能源辨识码RID1~RID4以及储能能源辨识码BID1~BID5,但于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可仅以一组数码来进行区别不同的能源种类,或同种类能源中的不同单元,并如图4a、图4b般。任何熟悉本技术的人士,皆可依据下列说明而作任何均等的变更或设计。
具体而言,图4a中揭露一种能源辨识码的较佳编码格式41,其中,能源辨识码的编码格式41具有8个二进制的能源种类编码位。
虽然,以前述第一或第二较佳实施例而言,最多仅使用E0~E5等6个位即已足够,但为适应日后各种能源技术的发展变化,因此,可保留E6、E7等2个位,以便日后加入更多种类的再生或储能能源或提供作为其它用途之用。
至于各种能源的相对应的能源种类编码,如图4b所示。其中,图4b是应用于本发明中一能源种类编码表。其中,有关再生能源以及储能能源的区别,可由位E5来决定,即,当位E5是0时,表示所述的能源是一再生能源,反之,位E5为1时,即表示所述的能源是属于储能能源。
至于如何于再生能源或储能能源中进一步区分出是属于何种种类的再生能源或储能能源,则可由位E4~E2来决定。以图4b为例,位E4~E2分别为000时,用以代表属于太阳能能源;位E4~E2分别为001时,用以代表属于风力能源;位E4~E2分别为010时,用以代表属于燃料电池能源;位E4~E2分别为011时,用以代表属于热电转换能源。当然,各种再生源能源的模块化子能源的编码方式,则可由位E1~E0来决定,于此即不再予以赘述。另外,有关储能源源的种类区分方式与模块化子能源的编码方式,亦可比照前述逻辑而使任何熟悉本技术的人士,皆能轻易地自图4b中获得教导与建议,并可作任何的均等设计或变化。
请再参阅图5,其为本案能源辨识码的另一较佳编码格式示意图。即,能源辨识码50为包含一能源辨识码格式51以及能源规格数据52的网络封包;其中,能源辨识码格式51就如同图4a中揭露的能源辨识码格式41般,至于能源规格数据52,则至少包括电压值、电流值、温度值、能源容量或充放电循环次数值。本实施例为根据上述将能源规格数据整合于能源辨识码中的概念而提出。
总结上述各部分可知,本发明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及应用于其中的方法,可借由能源辨识码来区别各种能源的种类,进而可根据各种类能源的供电强弱来判断能源的流向,也就是将具较大供电量的能源提供予负载,较小供电量的能源则被储存起来而不会浪费多余的电力。
除此之外,本发明更可借由辨识码来分辨各种充/放电电池的身份,并读取能源规格数据中的充/放电循环次数值而得知各充/放电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各为多少,借此来平衡各充/放电电池的充/放电次数以延长整个充/放电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其中,能源辨识码可为一内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的数字辨识码;或能源辨识码可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辨识条形码,且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条形码接收电路,借由一条形码扫描仪扫描所述的这些辨识条形码;亦或能源辨识码可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射频识别码(RFID),且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射频识别码接收电路。
本发明另外加入能源模块化的概念,其优点在于节省成本以及提供使用上的弹性。即,能源模块化只需制作小单位的能源装置模块,加上本发明所揭示的能源调度方式,即可获得较大单位的供电能源,如此一来,不但不必耗费成本去制造大单位的能源装置,还提供了各种小单位模块的搭配组合,而给使用者很大的变化与弹性空间。
另外,通过能源模块化以及能源装置随插即用的概念,当充/放电电池组中的某一充/放电电池损坏时,并不会如一般充/放电电池组般,因单一颗充电电池的损坏而瘫痪整个充/放电电池组,而是只需拿另外一颗良好的充/放电电池,即可直接插上充/放电电池组;基此,本案实为一极具产业价值之作。
以上所述仅为发明作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要求内。

Claims (61)

1.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可将一再生能源以及一储能能源等多种能源进行统合管理,以供应一负载使用,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包括:
一总线,用以传输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
具有一再生能源辨识码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其可用以产生所述的再生能源;
具有一储能能源辨识码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其可用以将所述的再生能源储存为所述的储能能源;以及
一能源管理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与所述的负载之间,其可根据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而决定供应所述的负载使用的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总线包括一能源总线,以传输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至所述的负载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至少可包括一太阳能能源、一风力能源、一燃料电池能源以及一热电转换能源;其中,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为以氢气、甲醇或乙醇等物质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能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系统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亦或所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是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再生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且,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太阳能能源、所述的风力能源、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以及所述的热电转换能源等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用以直接检测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亦或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予以输入并使用;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或一能源容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储能能源至少可包括一镍氢电池能源、一锂钴电池能源、一锂锰电池能源、一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一铅酸电池能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系统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储能能源,亦或所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储能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且,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镍氢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钴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锰电池能源、所述的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所述的铅酸电池能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用以直接检测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亦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予以输入并使用;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一能源容量或一充放电循环次数值。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自外部输入一市电,且经由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市电电源总线而传输至所述的负载供其使用,亦或传输至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经其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
一辨识码接收电路,信号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可用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
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与所述的负载,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与所述的总线所更包括的一能源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输入的一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决定所述的再生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直接供应给所述的负载使用,亦或供应给一充电电路进行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充电动作,亦或决定所述的储能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供应给一放电电路进行一放电动作,以供所述的负载使用;以及
一检测及控制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负载之间,其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而产生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并予以输出至所述的数据总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内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的数字辨识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分别直接地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储能能源辨识码;亦或,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辨识条形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条形码接收电路,借由一条形码扫描仪扫描所述的这些辨识条形码,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亦或,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射频识别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射频识别码接收电路,以分别感应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至少包含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负载间的一第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充电电路的一第二能源切换电路,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放电电路的一第三能源切换电路。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充电与放电电路,皆可与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整合于一体,亦或所述的充电电路整合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而所述的放电电路则整合于所述的负载中。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充电/放电电路中的任一者,具有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另一直流形式能源,亦或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一交流形式能源的能源转换功能。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数据总线可为一I2C总线或为一系统管理总线;而,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一远程数据传输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以将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或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数据,传送设置于远程处的一远程监控装置处;且,所述的远程数据传输电路可以有线/无线的信息或电信网络,而信号连接于所述的远程监控装置;再则,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可以随插即用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
16.一种多能源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可统合管理具有一再生能源辨识码的再生能源装置与具有一储能能源辨识码的储能能源装置,以提供充足的能源供一负载使用,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包括:
一总线,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且用以传输由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产生的一再生能源,及/或用以传输由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储存所述的再生能源后而转换产生的一储能能源;以及
一能源管理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与所述的负载之间,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根据所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而决定供应所述的负载使用的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总线包括一能源总线,以传输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至所述的负载处。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至少可包括一太阳能能源、一风力能源、一燃料电池能源以及一热电转换能源;其中,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系为以氢气、甲醇或乙醇等物质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能源。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系统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亦或所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再生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且,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太阳能能源、所述的风力能源、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以及所述的热电转换能源等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用以直接检测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亦或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予以输入并使用;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或一能源容量。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储能能源至少可包括一镍氢电池能源、一锂钴电池能源、一锂锰电池能源、一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一铅酸电池能源。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系统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储能能源,亦或所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时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储能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且,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镍氢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钴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锰电池能源、所述的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所述的铅酸电池能源。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用以直接检测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亦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予以输入并使用;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一能源容量或一充放电循环次数值。
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自外部输入一市电,且经由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市电电源总线而传输至所述的负载供其使用,亦或传输至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经其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
一辨识码接收电路,信号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可用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
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与所述的负载,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与所述的总线所更包括的一能源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输入的一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决定所述的再生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直接供应给所述的负载使用,亦或供应给一充电电路进行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充电动作,亦或决定所述的储能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供应给一放电电路进行一放电动作,以供所述的负载使用;以及
一检测及控制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负载之间,其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而产生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并予以输出至所述的数据总线。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再生、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内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的数字辨识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分别直接地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亦或,所述的再生、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辨识条形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条形码接收电路,借由一条形码扫描仪扫描所述的这些辨识条形码,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亦或,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射频识别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射频识别码接收电路,以分别感应输入所述的再生、储能能源辨识码。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至少包含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负载间的一第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充电电路的一第二能源切换电路,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放电电路的一第三能源切换电路。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充电与放电电路,皆可与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整合于一体,亦或所述的充电电路整合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而所述的放电电路则整合于所述的负载中。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充电/放电电路中的任一者,具有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另一直流形式能源,亦或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一交流形式能源的能源转换功能。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能源管理系统,其中所述的数据总线可为一I2C总线或为一系统管理总线;而,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一远程数据传输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以将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或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数据,传送设置于远程处的一远程监控装置处;且,所述的远程数据传输电路可以有线/无线的信息或电信网络,而信号连接于所述的远程监控装置;再则,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可以随插即用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
31.一种多能源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包括:
一第一及第二组能源连接端口,分别用以电连接具有一再生能源辨识码的再生能源装置,与具有一储能能源辨识码的储能能源装置;
一负载连接端口,用以连接一负载;
一总线,电连接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组能源连接端口,且用以传输由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产生的一再生能源,及/或用以传输由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储存所述的再生能源后而转换产生的一储能能源;以及
一能源管理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与所述的负载连接端口之间,所述的能源管理电路可根据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而决定供应所述的负载使用的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总线包括一能源总线,以传输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至所述的负载处,且所述的第一及第二组能源连接端口以及所述的负载连接端口,皆可为一金手指的金属连接结构。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至少可包括一太阳能能源、一风力能源、一燃料电池能源以及一热电转换能源;其中,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为以氢气、甲醇或乙醇等物质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能源。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系统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亦或所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是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再生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且,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太阳能能源、所述的风力能源、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以及所述的热电转换能源等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用以直接检测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亦或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所述的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予以输入并使用;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或一能源容量。
36.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储能能源至少可包括一镍氢电池能源、一锂钴电池能源、一锂锰电池能源、一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一铅酸电池能源。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系统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储能能源,亦或所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是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储能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且,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镍氢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钴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锰电池能源、所述的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所述的铅酸电池能源。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用以直接检测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亦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予以输入并使用;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一能源容量或一充放电循环次数值。
39.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可自外部借由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的一第三组能源连接端口输入一市电,且经由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市电电源总线而传输至所述的负载供其使用,亦或传输至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经其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其中,所述的第三组能源连接端口是一金手指的金属连接结构。
40.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
一辨识码接收电路,信号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可用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
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与所述的负载,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与所述的总线所更包括的一能源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输入的一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决定所述的再生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直接供应给所述的负载使用,亦或供应给一充电电路进行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充电动作,亦或决定所述的储能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供应给一放电电路进行一放电动作,以供所述的负载使用;以及
一检测及控制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负载之间,其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而产生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并予以输出至所述的数据总线。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内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的数字辨识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分别直接地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亦或,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辨识条形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条形码接收电路,借由一条形码扫描仪扫描所述的这些辨识条形码,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亦或,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射频识别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射频识别码接收电路,以分别感应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至少包含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负载间的一第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充电电路的一第二能源切换电路,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放电电路的一第三能源切换电路。
43.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充电与放电电路,皆可与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整合于一体,亦或所述的充电电路整合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而所述的放电电路则整合于所述的负载中。
44.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充电/放电电路中的任一者,具有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另一直流形式能源,亦或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一交流形式能源的能源转换功能。
45.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多能源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的数据总线可为一I2C总线或为一系统管理总线;而,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一远程数据传输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以将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或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数据,传送设置于远程处的一远程监控装置处;且,所述的远程数据传输电路可以有线/无线的信息或电信网络,而信号连接于所述的远程监控装置;再则,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可以随插即用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
46.一种应用于一多能源管理系统中的能源管理方法,所述的应用于一多能源管理系统中的能源管理方法包括:
提供一再生能源与一储能能源;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可由一再生能源装置所产生,而所述的储能能源则可由一储能能源装置储存所述的再生能源后而转换产生;
提供用以区别不同能源种类的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再生与一储能能源辨识码;
提供一总线,以传输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以及
根据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并判断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决定供应一负载使用的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间的能源分配流向。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总线包括一能源总线,以传输所述的再生能源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至所述的负载处。
48.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再生能源至少可包括一太阳能能源、一风力能源、一燃料电池能源以及一热电转换能源;其中,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为以氢气、甲醇或乙醇等物质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能源。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中可同时提供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亦或所提供的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是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再生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且,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太阳能能源、所述的风力能源、所述的燃料电池能源以及所述的热电转换能源等不同种类的再生能源。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中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系借由所述的系统中的一检测及控制电路直接检测所述的任一种类的再生能源,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亦或所述的再生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系统中的一检测及控制电路予以输入并使用;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再生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或一能源容量。
51.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储能能源至少可包括一镍氢电池能源、一锂钴电池能源、一锂锰电池能源、一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一铅酸电池能源。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中可同时输入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储能能源,亦或所提供输入的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是由复数个同种类的子储能能源模块所共同组成;且,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少可用以区别所述的镍氢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钴电池能源、所述的锂锰电池能源、所述的锂聚合物电池能源或所述的铅酸电池能源。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中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是借由所述的系统中的一检测及控制电路直接检测所述的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以产生可于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上进行传输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亦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更可包括任一种类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供所述的系统中的一检测及控制电路予以输入并使用;其中,所述的复数个储能能源规格数据至少包括一电压值、一电流值、一温度值、一能源容量或一充放电循环次数值。
54.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系统中的一能源管理单元可自外部输入一市电,且经由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市电电源总线而传输至所述的负载供其使用,亦或传输至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经其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
55.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根据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这些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以决定供应所述的负载使用的能源分配流向的步骤,更可包括下列步骤:
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至所述的总线所包括的一数据总线;
分别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而产生一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及
根据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决定所述的再生能源是否直接供应给所述的负载使用,亦或供应给一充电电路进行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的一充电动作,亦或决定所述的储能能源是否供应给一放电电路进行一放电动作,以供所述的负载使用。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系统至少包括:
一辨识码接收电路,信号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可用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
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与所述的负载,且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与所述的总线所更包括的一能源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输入的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以决定所述的再生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直接供应给所述的负载使用,亦或供应给所述的充电电路进行转换储存成所述的储能能源的所述的充电动作,亦或决定所述的储能能源是否通过所述的能源总线而供应给所述的放电电路进行所述的放电动作,以供所述的负载使用;以及
一检测及控制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数据总线、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负载之间,其可根据自所述的数据总线所分别输入的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所述的再生能源以及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规格数据,而产生所述的能源流向控制信号并予以输出至所述的数据总线。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内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的数字辨识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分别直接地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亦或,所述的再生与所述的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辨识条形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条形码接收电路,借由一条形码扫描仪扫描所述的这些辨识条形码,以分别输入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亦或,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皆为一外建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的外壳体处的射频识别码,且所述的辨识码接收电路为一射频识别码接收电路,以分别感应输入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
58.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至少包含电连接于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负载间的一第一能源切换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充电电路的一第二能源切换电路,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与所述的放电电路的一第三能源切换电路。
59.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充电与放电电路,皆可与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整合于一体,亦或所述的充电电路整合于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中,而所述的放电电路则整合于所述的负载中。
60.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能源切换电路与所述的充电/放电电路中的任一者,具有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另一直流形式能源,亦或可将一直流形式能源转换成一交流形式能源的能源转换功能。
61.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数据总线可为一I2C总线或为一系统管理总线;而,所述的能源管理单元更包括一远程数据传输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的检测及控制电路,以将所述的再生与储能能源辨识码、或所述的再生能源与所述的储能能源的能源数据,传送设置于远程处的一远程监控装置处;且,所述的远程数据传输电路可以有线/无线的信息或电信网络,而信号连接于所述的远程监控装置;再则,所述的再生能源装置及/或所述的储能能源装置,可以随插即用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的总线。
CNA2007101608194A 2007-12-18 2007-12-18 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Pending CN1014655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608194A CN101465553A (zh) 2007-12-18 2007-12-18 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608194A CN101465553A (zh) 2007-12-18 2007-12-18 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5553A true CN101465553A (zh) 2009-06-24

Family

ID=40805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08194A Pending CN101465553A (zh) 2007-12-18 2007-12-18 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65553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2442A (zh) * 2009-04-24 2010-10-27 洛克威尔自动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能源需求管理和服务
CN102468500A (zh) * 2010-11-08 2012-05-23 中兴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无线射频感测器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
CN102497001A (zh) * 2011-11-14 2012-06-13 上海新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2522992A (zh) * 2011-11-10 2012-06-27 江苏弘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特性的模拟编码与译码方法和装置
CN102983618A (zh) * 2012-11-19 2013-03-20 江苏科技大学 独立式光伏燃料电池电热联供能源系统容量配置方法
CN102986111A (zh) * 2010-09-30 2013-03-2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电装置、便携设备、发电方法识别系统以及发电方法识别方法
CN103580084A (zh) * 2012-08-07 2014-0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分布式系统一体化开关电源及其供电方法
WO2016074216A1 (en) * 2014-11-14 2016-05-19 Robert Bosch Gmbh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battery packs
WO2017185768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系统的控制和充电方法、电池系统以及电动汽车
CN108054449A (zh) * 2017-12-29 2018-05-18 泉州劲鑫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镍氢电池活化装置及其快速活化方法
CN109995064A (zh) * 2019-04-12 2019-07-09 富能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储能集群供电系统
CN108321861B (zh) * 2017-12-31 2021-07-16 东莞留云榭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能源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2442A (zh) * 2009-04-24 2010-10-27 洛克威尔自动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能源需求管理和服务
US9515482B2 (en) * 2010-09-30 2016-12-06 Ntt Docomo, Inc. Power generator, portable device, power generation scheme identifying system, and power generation scheme identifying method
CN102986111A (zh) * 2010-09-30 2013-03-2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电装置、便携设备、发电方法识别系统以及发电方法识别方法
US20130175882A1 (en) * 2010-09-30 2013-07-11 Ntt Cocomo, Inc. Power generator, portable device, power generation scheme identifying system, and power generation scheme identifying method
CN102986111B (zh) * 2010-09-30 2016-07-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便携设备、发电方法识别系统以及发电方法识别方法
CN102468500A (zh) * 2010-11-08 2012-05-23 中兴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无线射频感测器的燃料电池热电共生系统
CN102522992A (zh) * 2011-11-10 2012-06-27 江苏弘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特性的模拟编码与译码方法和装置
CN102497001A (zh) * 2011-11-14 2012-06-13 上海新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3580084A (zh) * 2012-08-07 2014-0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分布式系统一体化开关电源及其供电方法
CN102983618A (zh) * 2012-11-19 2013-03-20 江苏科技大学 独立式光伏燃料电池电热联供能源系统容量配置方法
WO2016074216A1 (en) * 2014-11-14 2016-05-19 Robert Bosch Gmbh Energy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battery packs
WO2017185768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系统的控制和充电方法、电池系统以及电动汽车
CN108054449A (zh) * 2017-12-29 2018-05-18 泉州劲鑫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镍氢电池活化装置及其快速活化方法
CN108054449B (zh) * 2017-12-29 2023-05-26 泉州劲鑫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镍氢电池活化装置及其快速活化方法
CN108321861B (zh) * 2017-12-31 2021-07-16 东莞留云榭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能源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
CN109995064A (zh) * 2019-04-12 2019-07-09 富能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储能集群供电系统
CN109995064B (zh) * 2019-04-12 2024-05-24 湖南富能宝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储能集群供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5553A (zh) 多能源管理系统、装置及应用其中的方法
Jiang et al. Perpetual environmentally powered sensor networks
CN103107600B (zh) 一种物联网智能充电供电系统及其调度方法
CN102598454B (zh) 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Qiu et al. Heterogeneous energy storage optimization for microgrids
US20170262007A1 (en) Multi-agent oriented method for forecasting-based control with load priority of microgrid in island mode
CN103580090A (zh) 电池系统及包括该电池系统的能量存储系统
US8463561B2 (en) Stand-alone renewable-energy generating device including emission savings sensor, retrofit emissions savings sensor for such a device, and method
CN103138340A (zh) 能量存储系统及控制该能量存储系统的方法
Prajwal et al. Smart 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fuzzy logic for continuous power supply with economic utilisa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CN110994681A (zh) 一种实现光伏消纳的储能控制系统及光伏消纳方法
CN103683270A (zh) 一种网络化的分布式高压直流供电管理方法
CN110518628A (zh) 一种园区电能优化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Yüksel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batteryless wireless embedded system for IoT applications
CN201234145Y (zh) 太阳能、柴油机互补发电装置
CN117728395B (zh) 一种微电网组网互联与灵活切换策略系统及方法
Xiao et al. Smart energy hub—Modularized hybrid AC/DC microgrid: System design and deployment
CN115940204B (zh) 一种小区电力能源管理系统
CN101257136B (zh) 光伏电池—小电池充电方法
KR102693533B1 (ko) 베타소스 기반의 전력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KR20080081657A (ko) 센서노드를 위한 하이브리드 전원공급장치 및 그 방법
JP2010200579A (ja) 蓄電管理システム
Dhivya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ower Optimization in Internet of Things using RFID based Energy Harvesting Mechanism
EP2803129B1 (en) Battery device
CN101794995A (zh) 一种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的能量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