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8555A - 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8555A
CN101458555A CNA200710179373XA CN200710179373A CN101458555A CN 101458555 A CN101458555 A CN 101458555A CN A200710179373X A CNA200710179373X A CN A200710179373XA CN 200710179373 A CN200710179373 A CN 200710179373A CN 101458555 A CN101458555 A CN 101458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ck period
functional module
result
load monitoring
c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793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8555B (zh
Inventor
肖钧
胡光
于浩
熊建刚
王黎明
庞鑫
刘亚红
时成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7937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585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58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8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8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85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属于计算机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当结果为忙碌,则缩短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当结果为空闲,则延长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所述计算系统包括:负载监测模块和调节模块。本发明通过将提供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分配电路进行等级的划分,将大型计算系统各功能负载状态进行负载状态的监测后,相应地进行系统时钟周期的改变,特别针对内存模块采用加权计算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制定出计算系统的时钟周期的调节计划,使系统能够基于业务的运行周期,优化有效的工作条件,实现了降低系统的能耗的目的,对于节约能源、降低功耗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背景技术
大型计算系统由于能够完成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所以在工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大型计算系统按照不同的类型可以划分为:集中计算系统、紧耦合分布计算系统等。在大型计算系统工作时,需要系统的功能模块中的各硬件单元具有统一的系统物理时钟周期,然后操作系统根据功能模块各自的系统物理时钟周期,生成用于该功能模块进行事务处理时的系统逻辑时钟周期,从而保证各功能模块协调运行,完成大型计算系统的正常工作。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时发现:现有的大型计算系统的工作期间内,各功能模块的系统物理时钟是严格同步,且系统物理时钟和该大型计算系统的能耗存在关联。对于设定的计算系统,当系统物理时钟周期越短,系统需要的交流功耗越多,当系统物理时钟周期越长,耗费的交流功耗越少。由于在大型计算系统的工作期间内,进行某项事务处理时,系统中的某些功能模块会处于空闲状态,而在处理该事务时各个功能模块的系统物理时钟是不变的,所以就会造成那些处于空闲状态的功能模块依旧是按照设定的物理时钟周期进行工作,导致了交流功率的浪费,耗费了能源。例如:利用大型计算系统进行财会结算事务时,处理该业务时需要功能模块中的内存模块以及其他模块进行处理工作,而此时网络模块可能处于空闲状态,但是此时空闲状态下的网络模块依然要按照原有的系统物理时钟进行工作,那么就会造成给该网络模块供给的交流功率的浪费。
随着全球化能源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大型计算系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大型计算系统的工作时由于某些功能模块处于空闲状态而导致出现的耗能不容忽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使计算系统在满足负载需求运行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交流功率的能耗,节约能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当所述结果为忙碌,则缩短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当所述结果为空闲,则延长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另一方面,一种计算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负载监测模块,用于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
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负载监测模块监测得到的结果,调节所述功能模块对应的时钟周期;当所述结果为忙碌,则缩短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当所述结果为空闲,则延长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将提供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分配电路进行等级的划分,将大型计算系统各功能负载状态进行负载状态的监测后,相应地进行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从而实现了大型计算系统降低能耗的目的,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时钟周期调节示意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系统时钟周期调节次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制定系统时钟调节计划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计算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针对系统的运行负载状况,根据调节系统物理时钟周期,从而在满足负载需求的运行下,实现降低系统能耗的目的。方法包括:
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当结果为忙碌,则缩短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当结果为空闲,则延长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实施例1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以紧耦合计算系统为例进行说明,系统包括数据处理服务器和网络存储设备控制器等,将紧耦合计算系统中的各个硬件单元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得到对应的功能模块,本实施例以划分出的功能模块具体为内存模块、总线模块以及网络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A:在系统用于提供系统时钟的时钟单元中,加入多个等级的调节分配电路;针对系统的功能模块的负载状况进行层级划分。该步骤具体如下:
1)在系统时钟单元加入调节分配电路,使时钟单元能够提供不同等级的系统时钟周期。其中,在满足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该系统时钟周期可以根据时钟周期的长短定为多个等级,如2-9个级别,本实施例中,可以定为3个等级,其中第一个等级提供的T1=2ns(Nanosecond,纳秒),第二个等级为T2=4ns,第三个等级为T3=8ns。如果该系统中存在分布式功能模块,时钟单元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分布时钟分布电路或时钟同步电路。
2)对于系统的功能模块,针对各自被占用的状态,分为多个等级,例如分为2-9个状态级别。本实施例以分为2个状态级别为例进行说明,将功能模块的工作状态分为“忙碌”和“空闲”两种状态。例如,针对内存模块,根据内存地址寄存器中的标识符,标记出可用的内存和已占用的内存,根据该标识符能够识别出此时该内存模块的工作的情况,当内存模块被占用的数值大于等于20%时,就可以定义为“忙碌”,小于20%可以定义为“空闲”;同理,针对总线模块,根据总线模块中的总线标识符,可以区别出此时总线模块的工作状态“忙碌/空闲”,同样针对网络模块,根据网络模块中的缓存标识符,识别出此时网络模块的占用状况即工作状态“忙碌/空闲”。还可以进一步的根据占用程度的不同,划分出更多的等级,如当占用数值大于80%时,定义为“忙碌+”,表示此时该功能模块工作处于很忙碌的状态;当占用数值在40%和80%之间时,定义为“忙碌”;表示此时该功能模块工作处于忙碌的状态;当占用数值在20%和40%之间时,定义为“空闲”;表示此时该功能模块工作处于空闲的状态;当占用数值在小于20%时,定义为“空闲+”,表示此时该功能模块工作处于很空闲的状态。
其中,功能模块的等级和时钟单元提供的系统时钟周期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监测到功能模块工作处于忙碌+时,其对应的系统时钟周期可以为时钟单元提供的系统时钟周期中的T1,而监测到功能模块的工作状态处于忙碌,则对应的系统时钟周期为时钟单元提供的系统时钟周期中的T2;当然,功能模块的等级和时钟单元提供的系统时钟周期也可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系统具体实现时,系统时钟单元能够提供的系统时钟周期的种类(即等级数)可以多于功能模块的划分的等级数。
步骤B:针对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根据监测到的各功能模块的负载状况,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相应的时钟周期调节。
具体步骤如下:
由于在系统中,内存模块所处的位置最为重要,并且其工作时的原理最为复杂,下面针对调节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为例进行说明。
对内存模块进行监测,由于在系统中内存模块的占用是由于系统运行程序的进程占用导致,所以在对内存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后,当触发系统时钟调节前,需要充分考虑到处于挂起/休眠的进程:
例如,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针对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调节示意流程图。如图所示,监测内存模块,当监测到此时内存模块被占用的程度较低(即工作状态为空闲),且满足系统时钟周期调节的负调节条件(可以将该负调节条件定义为内存模块的被占用的数值小于20%),所以就可以将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延长,从而降低内存模块的工作频率,节省内存模块的功耗;此时可以通过触发调节分配电路使得提供给该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由原来的T2=4ns改变为T3=8ns,提高系统时钟周期的等级实现;当监测到内存模块被占用的程度较高(即工作状态为忙碌),且满足系统时钟周期调节的正调节条件(可以将该负调节条件定义为内存模块的被占用的数值大于40%),所以就可以将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缩短,从而提高内存模块的工作频率,此时可以通过触发调节分配电路使得提供给该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由原来的T2=4ns改变为T1=2ns,降低系统时钟周期的等级实现;如果此时监测到内存模块此时既不满足正调节条件也不满足负调节条件,则不进行系统时钟周期调节,而是等待下一次的监测时刻的到来。由于内存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所处地位的重要性,负责大量数据的读取等工作,所以在进行系统时钟调节之前,必须综合考虑此时内存模块的进程状态,要综合分析到处于休眠/挂起的进程,对休眠/挂起的进程进行加权评估测算,所谓对休眠/挂起的进程进行的加权评估测算,是由于在内存模块工作时,挂起的进程会随时被触发调用,而休眠的进程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相对静止,所以当进行系统时钟周期调节时,需要将挂起的进程和休眠的进程在内存中占用的情况,放到同一个平台下进行考虑,此时就需要对休眠/挂起的进程进行加权计算,其中,挂起状态的进程和休眠状态的进程的加权系数不同,进行加权计算时,挂起状态的加权系数较高,休眠状态的加权系数较低,将进程加权后折合到同一个平台下,再计算出负载监测的数值。例如,进行内存负载监测,对于内存中挂起的进程满足空闲条件,根据挂起的加权系数,则该挂起的进程的空闲状态对应数值为3;对于内存中休眠的进程满足空闲条件,根据休眠的加权系数,则该休眠的进程的空闲状态认为对应数值为1,当该内存模块的得到的数值超过5才被认为是空闲状态。换言之,就是在出现的空闲状态中大部分是挂起的进程,此时,也不能进行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因为此时如果调节了系统时钟周期,可能就会导致系统的正常运行出现异常,甚至导致系统的崩溃。
当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调节后,采用设定的时钟同步算法(等待算法)实现数据、文件的同步。所谓时钟同步算法就是由于进行系统时钟周期调节而导致在调节前后系统时钟周期存在必然的差异,针对这样的差异,采用插入空闲时钟周期的策略,实现数据、文件的读写逻辑次序。在应用插入空闲时钟周期的策略时,如果是满足正调节条件的调节,则建议插入较多个新的时钟周期;如果是满足负调节条件,则建议插入较少个新的时钟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所采用的能够实现数据、文件同步的算法。只要是能够保证在进行了时钟周期调节后,能够实现数据、文件的同步的策略,都在本发明的涵盖范围中。
上述内容针对内存模块如何进行时钟周期调节进行了说明,同理,网络模块以及总线模块,由于其工作功能中不涉及对数据的存储问题,所以在进行时钟周期的调节时相对简单,当监测到满足调节条件时,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时钟周期的调节。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功能模块监测得到的负载结果为忙碌时,进一步根据该忙碌程度相应地缩短对应的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同理,当功能模块监测得到的负载结果为空闲时,进一步根据该空闲程度相应地延长对应的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其中,忙碌程度及空闲程度与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成一定比例关系。
特别地,由于在整个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所承载的工作的不同,会导致在整个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所处的优先级会有不同,通常内存模块会具有最高的工作优先级,总线模块次之,最后是网络模块。为保证系统能够正常工作,不会因为调节各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而导致系统崩溃,当系统各功能模块都需要在进行时钟调节时,根据各功能模块的优先级顺序进行时钟周期的调节。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时钟周期调节次序示意图:
当内存模块、总线模块、网络模块都满足各自策略的负调节条件时,延长各自的系统时钟周期(即降低系统时钟频率),针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系统时钟频率的降低,先后顺序依次为:优先地降低内存模块的频率、然后降低总线模块的频率、最后降低网络模块的频率。
当内存模块、总线模块、网络模块都满足各自策略的正调节条件时,缩短各自的系统时钟周期(即提升系统时钟频率),针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系统时钟频率的提升,先后顺序依次为:优先地提升网络模块的频率、然后提升总线模块的频率、最后提升内存模块的频率。
综上所述,下面本发明实施例以处理一项财会结算事务为例进行说明,在监测的时间段内,如果在某一监测时刻监测到内存模块被占用80%,即内存模块满足正调节条件,此时对内存模块的进程中的休眠/挂起进行加权评估后,决定将系统时钟周期缩短,提高内存模块的工作频率;而此时监测到网络模块被占用仅为10%,处于空闲状态,且满足负调节条件,所以就可以将网络模块的时钟周期延长,降低网络模块的工作频率,节省该网络模块的功耗;同理总线模块占用也仅为10%,处于空闲状态,且满足负调节条件,可以将总线模块的时钟周期延长,降低总线模块的工作频率,节省该总线模块的功耗。
进一步,出于对系统综合安全运行的考虑,可以对各功能模块在监测周期内进行了多次监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
进一步,在步骤B之后,还可以包括步骤C:
系统记录每次时钟调节事件,制定出系统的时钟调节计划。具体包括:
系统记录每次时钟调节事件,形成系统时钟调节周期记录,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定系统的时钟调节计划的示意图。在一个应用程序执行周期后,例如财会结算.exe的执行周期T为从启动经过运行然后终止直到下一次启动的所经历的时间段,在该时段段内统计出各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调节的记录与该应用程序运行的关系,制定出系统时钟周期调节计划,其中可以根据自动策略制定,也可以通过人工手动设定。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了对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具体应用时,下面分别针对系统面对短期事务的处理和长期事务的处理,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1)针对短期事务处理,所谓短期事务是指系统仅需要执行一次,且在24小时内执行完毕的事务,例如,系统发布一个网页等。
在处理短期事务时,是以系统的各功能模块为单位进行考虑,对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划分出优先级别,实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可以将监测结果记录于历史记录表中,该表中会记录有功能模块标识、监测时间、负载状态等信息。当某一个功能模块在系统的监测时间内,统计出来的在监测时刻的“空闲”状态超过某一设定值时,则在最近的一次监测后,将该功能模块的系统时钟频率降低,即延长该模块的时钟周期;当该功能模块在系统的监测时间内,“忙碌”状态超过某一设定值时,则在最近的一次监测后,将该功能模块的系统时钟频率提升,即缩短该模块对应的系统时钟周期。
2)针对存在运行周期的长期事务处理,所谓长期事务是指系统需要长期且周期的执行的事务,例如财会结算程序事务,该财会结算程序事务一旦在系统中存在,就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被运行,用于提供财会结算功能。
在处理长期事务时,是对整个系统级的系统时钟周期进行综合的考虑,通过系统中的历史记录表,进行历史记录查询,查询关于该事务涉及到的功能模块的负载监测的历史记录信息,可以将该事务涉及到的功能模块看成一个整体模块。
统计该整体模块在监测时间内空闲状态超过某一个设定值(如80%)的时间段,在下一次该事务运行周期内的上述时间段,将对应的系统时钟周期延长,例如,将原来的系统时钟周期T2=4ns调节为T3=8ns,即降低了该时间段的系统时钟频率,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功耗。
同理,统计该整体模块在监测时间内的忙碌状态超过某一设定值的时间段,在下一次该事务运行周期内的上述该时间段,将对应的系统时钟周期缩短,例如,将原来的系统时钟周期T2=4ns调节为T1=2ns,即提高了该时间段的系统时钟频率,保证系统能够完成的工作任务。
并且,整体模块中包括内存模块时,当系统时钟周期调节完毕后,采用设定的时钟同步算法实现系统中数据以及文件的同步。
针对长期事务处理,本发明实施例还充分考虑到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突发事务,例如,上述财会结算程序在某个月被强行提到第一个星期运行,对于这样的突然事务,可以采用人工触发的方式从而实现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系统时钟周期为系统的物理时钟周期,是区别于系统处理事务时所涉及到的逻辑时钟周期的。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加入多级用于提供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分配电路,提供出不同等级的物理时钟周期,在对系统各功能负载状态进行负载状态的监测后,相应地进行时钟周期的调节,特别地针对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的调节引入加权计算,从而实现了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降低了系统的功耗,节约了能源。
实施例2
参见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系统,该系统包括:
负载监测模块,用于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
调节模块,用于根据负载监测模块监测得到的结果,调节功能模块对应的时钟周期;当结果为忙碌,则缩短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当结果为空闲,则延长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其中,该计算系统中,负载监测模块具体为:
监测单元,用于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被占用程度进行监测,当占用程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得到负载监测后的结果为忙碌;当占用程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得到负载监测后的结果为空闲。
其中,该计算系统中,调节模块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当结果为忙碌,根据忙碌程度相应地缩短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当结果为空闲,根据空闲程度相应地延长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进一步地,该计算系统还包括:
记录模块,用于记录功能模块在处理事务时的时钟周期调节事件。
系统时钟周期调节模块,用于根据记录模块记录的时钟周期调节事件,调节系统时钟周期。
特别地,当计算系统的功能模块为内存模块时,由于在计算系统中内存模块工作的重要性,所以相应地,负载监测模块具体包括:
负载监测单元,用于对内存模块进行负载监测;
加权计算单元,用于对内存模块中的休眠和挂起的进程进行加权计算后得到负载监测结果;
相应地,调节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当结果为忙碌,根据忙碌程度相应地缩短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当结果为空闲,根据空闲程度相应地延长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同步单元,用于当缩短或延长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后,采用时钟同步算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系统通过加入多级用于提供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分配电路,提供出不同等级的物理时钟周期,在对系统各功能负载状态进行负载状态的监测后,相应地进行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特别地针对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的调节引入加权计算,从而实现了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降低了系统的功耗,节约了能源。并能够制定出计算系统的时钟周期的调节计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系统各功能负载状态进行负载状态的监测后,相应地进行系统时钟周期的调节,特别地针对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的调节中,引入加权计算,从而实现了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降低了系统的功耗,并能够制定出计算系统的时钟周期的调节计划,使系统能够基于业务运行的周期,优化有效的工作条件,实现了降低系统能耗的目的,对于节能将耗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初步进行能耗的测算,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时计算系统的能耗可以下降为一般计算系统的7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所述存储介质为ROM/RAM、磁碟、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凡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当所述结果为忙碌,则缩短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当所述结果为空闲,则延长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的步骤具体为:
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被占用程度进行监测,当所述占用程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得到负载监测后的结果为忙碌;当所述占用程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得到所述负载监测后的结果为空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结果为忙碌,则缩短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当所述结果为空闲,则延长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的步骤具体为:
当所述结果为忙碌,根据所述忙碌程度相应地缩短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当所述结果为空闲,根据所述空闲程度相应地延长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内存模块,相应地,所述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的步骤具体为:
对所述内存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对所述内存模块中的休眠和挂起的进程进行加权计算后得到负载监测结果;
缩短或延长所述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后,采用时钟同步算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同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记录所述功能模块在处理事务时的时钟周期调节事件,根据记录的时钟周期调节事件调节时钟周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记录的时钟周期调节事件调节时钟周期的步骤为:
所述事务为长期事务,根据所述长期事务运行周期内的时钟周期调节事件的历史记录,统计所述历史记录中所述长期事务涉及到的功能模块的空闲工作状态大于第三预设值的时间段,在下一次所述长期事务运行周期内,在所述大于第三预设值的时间段延长所述系统时钟周期;统计所述历史记录中所述长期事务涉及到的功能模块的忙碌工作状态大于第四预设值的时间段,在下一次所述长期事务运行周期内,在所述忙碌状态大于第四预设值的时间段缩短所述系统时钟周期。
7.一种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负载监测模块,用于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负载监测,得到负载监测的结果;
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负载监测模块监测得到的结果,调节所述功能模块对应的时钟周期;当所述结果为忙碌,则缩短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当所述结果为空闲,则延长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监测模块具体为:
监测单元,用于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被占用程度进行监测,当所述占用程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得到负载监测后的结果为忙碌;当所述占用程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得到所述负载监测后的结果为空闲。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模块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结果为忙碌,根据所述忙碌程度相应地缩短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结果为空闲,根据所述空闲程度相应地延长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系统还包括:
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所述功能模块在处理事务时的时钟周期调节事件;
系统时钟周期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记录模块记录的时钟周期调节事件,调节系统时钟周期。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功能模块具体为内存模块时,相应地,负载监测模块具体包括:
负载监测单元,用于对所述内存模块进行负载监测;
加权计算单元,用于对所述内存模块中的休眠和挂起的进程进行加权计算后得到负载监测结果;
相应地,调节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结果为忙碌,根据所述忙碌程度相应地缩短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当所述结果为空闲,根据所述空闲程度相应地延长所述功能模块的时钟周期;
同步单元,用于当缩短或延长所述内存模块的时钟周期后,采用时钟同步算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同步。
CN200710179373XA 2007-12-12 2007-12-12 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Active CN1014585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79373XA CN101458555B (zh) 2007-12-12 2007-12-12 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79373XA CN101458555B (zh) 2007-12-12 2007-12-12 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8555A true CN101458555A (zh) 2009-06-17
CN101458555B CN101458555B (zh) 2011-12-21

Family

ID=40769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79373XA Active CN101458555B (zh) 2007-12-12 2007-12-12 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5855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9583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调整时钟中断的方法及装置
CN106502310A (zh) * 2015-09-04 2017-03-1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及其相关时钟管理方法
CN108604113A (zh) * 2016-02-03 2018-09-2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处理单元的以帧为基础的时钟速率调整
CN110928586A (zh) * 2019-11-15 2020-03-27 上海银基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pp后台保活方法及装置
CN113176056A (zh) * 2021-03-31 2021-07-27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的节能装置及方法
WO2021198804A1 (en) * 2020-03-31 2021-10-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artial computer processor core shutoff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39405B2 (en) * 2006-02-02 2008-03-04 Mediatek, Inc. Clock rate adjus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clock rate
US7640449B2 (en) * 2006-08-17 2009-12-29 Via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clock frequencies for low power design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9583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调整时钟中断的方法及装置
CN106502310A (zh) * 2015-09-04 2017-03-1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及其相关时钟管理方法
CN108604113A (zh) * 2016-02-03 2018-09-2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处理单元的以帧为基础的时钟速率调整
CN110928586A (zh) * 2019-11-15 2020-03-27 上海银基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pp后台保活方法及装置
WO2021198804A1 (en) * 2020-03-31 2021-10-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artial computer processor core shutoff
US11281474B2 (en) 2020-03-31 2022-03-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artial computer processor core shutoff
GB2609790A (en) * 2020-03-31 2023-02-15 Ibm Partial computer processor core shutoff
CN113176056A (zh) * 2021-03-31 2021-07-27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的节能装置及方法
CN113176056B (zh) * 2021-03-31 2023-05-16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的节能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8555B (zh)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8555B (zh) 一种调节时钟周期的方法和计算系统
US9235252B2 (en) Dynamic balancing of power across a plurality of processor domains according to power policy control bias
US9904346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turbo performance for events handling
JP5147861B2 (ja) 計算装置のための最大電力使用設定値
US8001403B2 (en) Data center power management utilizing a power policy and a load factor
US751282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a computer system having a redundant power supply
CN102789305B (zh) 推迟挂起
EP2207092B1 (en) Software-based thread remapping for power savings
US20120198261A1 (en) Controlling power sequence in a blade center environment
US8341441B2 (en)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a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7308591B2 (en) Power management of multi-processor servers
CN102483646B (zh) 根据性能灵敏度不均匀地改变计算单元的性能
CA2741088C (en) Methods of achieving cognizant power management
CN101598969B (zh) 基于等待时间准则的平台功率管理
US2005012570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ergy management via energy-aware process scheduling
US20100106994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adapting power consumption
US20130111226A1 (en) Controlling A Turbo Mode Frequency Of A Processor
US7689844B2 (en) Credit-based activity regulation within a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an accumulative credit system
CN101405677A (zh) 自适应电源管理
CN102378962A (zh) 基于优先级的系统负载水平管理
WO2005106623A1 (ja) Cpuクロック制御装置、cpuクロック制御方法、cpuクロック制御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及び伝送媒体
US2009007060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Memory Performance States in a Computing System
Hikita et al. Saving 200kw and $200 k/year by power-aware job/machine scheduling
KR20120106089A (ko) 응용프로그램의 질의 스케쥴링을 이용한 시스템의 소모전력 절감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이용하여 소모전력을 절감하는 휴대단말기
CN104182280B (zh) 面向混合主存嵌入式系统的低能耗rm实时任务调度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ENGDU CITY HUAWEI SAIMENTEKE SCIENC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508

C06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508

Address after: Qingshui River District, Chengdu high tech Zone, Western China, Sichuan

Applicant after: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611731 Chengdu high tech Zone, Sichuan, West Park, Qingshui River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HENG DU)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Chengdu high tech Zone, Sichuan, West Park, Qingshui River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HUAWEI SYMANTEC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09

Address after: No.1899 Xiyuan Avenue, high tech Zone (West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1730

Patentee after: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731 Qingshui River District, Chengdu hi tech Zone, Sichu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HENG DU)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