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7751A - 磁力互感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磁力互感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7751A
CN101447751A CNA2008102120426A CN200810212042A CN101447751A CN 101447751 A CN101447751 A CN 101447751A CN A2008102120426 A CNA2008102120426 A CN A2008102120426A CN 200810212042 A CN200810212042 A CN 200810212042A CN 101447751 A CN101447751 A CN 101447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
spoke
energy
mutual induc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2120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81021204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47751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47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77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力互感发动机,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不能利用磁力互感为原动力等问题而发明。本发明包括转轴、设置在转轴两端的轴承和轴承座,转轴中间部位设置有磁力轮辐;轴承座分别设置第一磁力轮辐和第二磁力轮辐,磁力轮辐、第一磁力轮辐和第二磁力轮辐分别由磁体构成,磁体之间同极性设置,磁体由至少三个磁块组成;磁块由磁性本体和厚度渐变的斜磁片组成,斜磁片设置在端面彼此相对的磁性本体的一端,斜磁片薄端设置在磁性本体端中间部分,厚端设置在磁性本体端边缘部分。上述结构的磁力互感发动机采用中和消减的方式,偏置同极相互排斥感应力,消减阻力,变排斥力为旋转动力,促使磁体相互感应力成为磁力轮辐旋转的永无消耗的能源。

Description

磁力互感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力互感发动机。
背景技术
从宇观上看,一切恒星都永不停息地向空间大量辐射光和热,人类却未曾观测到耗散的能量冷凝为物质,更未发现过光和热会改变耗散的本性自发地向星球或星云聚集。光和热永远只出不进地大量脱离物质向空间扩散,表明能量决不可能是不生不灭,唯有通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显示其存在的储积物。能量应是物质机能对立统一、互感作用过程的产物。即光和热是物质的产物乃宇宙昭示的天理!况且恒星经过100多亿年热核聚变等质量亏损式的能量释放,结果却坍缩成了白矮星乃至中子星(质量约105克/厘米3至1015克/厘米3)残留物的质量、性能并无大量亏耗能量后的任何显示,这显然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单位体积质量的大量倍增,起码表示引力成正比的增大,磁场强度也极大增强,形成了具有强烈放射性的高能、高密态星球。这表明,恒星的归宿并不是储积的能量已消耗殆尽,而是改变了物理结构,从而改变了能量产生和释放的形式而已。所以,能理守恒定律从世界观上就不可能成立。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物质而存在,物质是意识派生的本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精神、思维都是物质派生的,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对观察、感触的事物不但能分析、推理判断,而且能支配人对相关器官,肢体作出相应反应及行动,甚至能创造发明。这表明人脑产生的意识,既有创造发明的能动性,又能支配人一生的言行举止,支配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利用和改造。可见意识是人的生理机能产生的具有高度智慧性能的能量,所以意识应当属于能量的范畴。
假如能量守恒定律正确无误,意识是能量也就不应当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就应当是化学能通过人脑表现出的一种转变形式。于是新事物就只能由旧事物转变而成,既然物质和能量都不生不灭,自然界就不应有任何产物,可是发明创造和新事物的前所未有性、新颖性作何解释呢?难道上帝、真主、佛祖、神鬼,因果转化说等都不是思想创造物,而是能量形式转化的种种表现吗?但是人的一举—动都受意识的支配,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意识归属于能量的范畴,因此相信能量守恒,就是确认意识不是物质的产物,就是相信自然界是无形的能和有形地物质的二元组合,这和精神支配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物质——力二元论毫无二致!
创立能量守恒定律功劳卓著的焦耳在近40年中,做过400多次实验,用各种方法测定热功当量的值,却始终未曾对能量转化机制进行过分析、测验,竞误以为后果是前因所变,这显然是世界观的问题。其实转移、演变程序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根本就不会发生,所以我认为能量守恒是自欺欺人!是偷换论题。
以上分析表明,能量守恒定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完全相悖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不是不生不灭的因果转变。所以要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解决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就必须推翻能量守恒定律。必须明确什么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我经过30多年的观察和思考,经过实验,证明前因和后果不是同一物,证明做功方式决定能的转换值,证明能量转化的实质是换,不是转移演变,所以能量守恒定律根本不成立,理由和实验证明如下文。
经过30多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我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以下简称能量守恒)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一、天理的昭示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示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二定律却表明能量只会耗散,不可还原,熵总是趋向最大的量,势必趋至宇宙热寂。若追根溯源,不但要有造物主,能量耗散告罄时,还需有救世主再恢复物能,不然宇宙终趋没落。显然热力学定律自相矛盾,第一定律必不符合实际,因为桌子不搬不动,钟不敲不响,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既然任何形式的能都源于物质,热能总是离开物质大量地向空间耗散,表明热不可能是物质贮存的能,而应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派生物。在宇宙间,所有星系的所有恒星都在不停地向空间辐射巨量的光和热,天文观测却从未发现过向巨大苍穹辐射、散布的光和热会改变扩散的本性,自发地向星球或星云物质聚集,以贮存热的方式发育成新恒星的演化过程。但是任何发光发热体都是以有形体,有质量的实在物——物质为本源。所有恒星都只出不进地发光放热,表明光和热绝不可能是物质贮存的能的释放,而应是恒星体内部具有产生光和热向外辐射的组织机能,既然光和热应当是产物,也就不可能只生不灭,广阔地宇宙空间自然就是巨量的光和热逐渐衰灭的场所。因此光和热不应当是不生不灭的实在物,而应当是物质的产物,光和热依赖物质而产生,离开物质就逐渐地衰灭,是宇宙昭示的天理。能量守恒违背天文观察看到的客观事实,违背天理,所以从世界观上就根本不成立。
二、转化的实质
在高中物理课本第一册第118页写道:“当你匀速地举起一块石头时,要对石头做功,你体内的一部分化学能,就转移到石头上来,增加了石头的能量。你把石头举的越高,消耗的化学能就越多,石头得到的能量也越多。”但是多种做功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其它任何形式的能都不可能通过做功转变成人的化学能。就那么一举,人的化学能就转移到石头上,变成了重力势能,这能符合实际吗?接着在119页却写道:“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的高度的乘积”。这显然是前后自相矛盾,既然人的化学能并没有把石头受到的重力给置换掉,做功显然不是改变了石头的自身机能,而是增加了石头在重力作用下,可下落到地面的空间距离,显然石头的重力势能增加的实质是外因条件的改变,这表明举高石头所消耗的人的化学能并不是转移到石头上,变成了重力势能,而是消耗于(克服石头所受重力)做功的过程中了。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它们同时存在,同时消失”。表明,功不是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的传媒,而是利用消耗的能和反作用力相克共同消失时的作用关系,促使被作用物体与环境的位置关系或相互作用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能量转化的实质是换,不是形式演变。用热功当量的测验结果作为能量守恒的证据是偷换论题,是用转化掩盖了换的实质,把换得的另一种形式的能误认为是消耗的能所变。从根源上讲,这是唯心主义二元论世界观促使人们不自觉地偷换论题,变换不分,把非本质的物理联系本质化了的模糊认识所形成的错误结论。
物理学近代以来认为,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参加过拔河的人都知道,无论胜败,都要耗费体力,谁都不会以绳子为传媒,把别人消耗的体力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生理机能。而且无论用任何方式做功,都不可能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人的生理机能。人只能从饮食中获取营养,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锻炼可以通经活络,强筋健骨,增强体魄,带动各种物理性相互作用过程在人体内发生,由此加快血流量,必产生较多热量,带动物理过程发生的基础是消耗营养物质的生化反应,所以锻炼会加快生化反应对营养的消耗,当锻炼过猛,代谢跟不上节奏时,细胞就会缺氧,造成生理衰竭,故猎豹狂奔时间不长就得停下来调养生息,人忙碌一天,也要睡觉以修养生息,但若不锻炼,血脉不畅,人就会衰弱发病。所以人的生理机能只能通过生化反应以及体育锻炼来保健,却不能通过物理的做功过程把其它形式的能演变成人的生理机能。人在寒冬烤火和穿棉衣裤一样是御寒,并不会向人体内吸热。物理课本Q吸=Q放的热平衡方程用词不当,因为实际上物体都只会被动受热,吸热是主动词,显然用词不当,由此造成了物理学近代以来把植物进行光和作用判断为植物的叶子吸收了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成了植物的化学能,其实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以太阳能为动力,并不是以太阳能为“食物”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营养原料”,把太阳能演变成植物的化学能。在盛夏,土壤如果干旱缺水,植物从根部抽吸不到水,就会失去蒸腾作用对叶面的保护,太阳能反而会晒伤叶子,甚至晒死植物,因此太阳能应是植物生长的动力,不是叶绿素"工厂"生产有机化合物的原材料。没有水,太阳能就会成为叶绿素“工厂”的破坏者。从根本上讲,碳或氢和氧发生化合反应时,释放出的热量并不一定是碳或氢所储备的能量,因为氧气还可以和多种金属以及其它多种化学元素发生化合反应而释放出大量的热,拉瓦锡曾把由碳形成的金刚石裹上石墨烧得通红.等冷却后剥掉石墨外衣,金刚石完好无损,所以我认为;不应当把热看成是某种元素吸收,储存的能的释放,热应当是任何元素在剧烈地化合反应时都会产生的产物。牛顿第三定律证明,做功是用消耗的能克服反作用力,不是把消耗的能以功为传媒.透过反作用力的阻挡、输送,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能。因为魔术无论是人玩还是大自然玩,都只是偷换不能真变,变魔术是用障眼法骗人的把戏。在牛顿第三定律中和反作用力同时消失的作用力,改称能量便不生不灭,永不消失了。怪否?!功(原本是作用力克服反作用力的过程)却成了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既不是导体,也不是传送带,把功作为能量从一种形式转移变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媒介只能说是帮大自然玩魔术,是偷换概念。很显然,变的机制不存在。所以根据亲身体验,我认为,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之说是不成立的,能量转化的实质是有得有失的转换,不是转移演变,是以消耗促新生。所谓能量不生不灭的转化形式根本不存在。
三、微观猜想和热的本能
1880年赫谢尔发观,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这表明一切物质都在不停地产生和释放热。布朗运动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从微观上揭示出,物质并不是充塞空间的死东西,每个原子都像一个小永动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原子内部为什么会永不停息地运动呢?我猜想: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由于异性相吸,每个电子都具有冲进内核和原子核密切结合的趋势。但是每个原子核又都具有维护核的相对独立性的本能所构成的相对禁区范围,于是每个原子内部就构成了一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对立统一体。相互吸引促使电子频频冲向核,核对到达禁区的每个电子频频发出排斥能和致旋作用以维护核的相对独立性,而且产生的排斥能总是正比于外力向核挤压,碰撞电子的能量。外力挤压、碰撞电子冲击禁区的能量越大,原子核产生的热量越多。促使围核电子总是处在忽远忽近地绕旋状态。核产生排斥能时的反冲作用和电子绕旋的感应作用也使核频频颤动和自旋。大量原子在化学键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组成分子和化合物分子堆积在一起,形成物体乃至星球,彼此产生的排斥热和核的颤动,必然形成原子、分子之间在互挤乱碰过程中频频生热,一次次地膨胀开大量原子、分子的阻挡,从胀出的缝隙间以辐射红外线的方式向空间释放,就形成了布朗运动。
总之,无论从世界观、直观还是微观,都反映着热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产物。热不会隐匿于任何物体内,它一经产生就具有膨胀物体的体积,紊乱物体的组织结构,排斥一切阻碍物向空间扩散的性能,所以排斥是热的本能。
四、做功方式和转化值
如图1所示,重物乙1的重量是乙千克,把长绳系在乙上,另一端经过H米之上的固定滑轮,再经地面上固定滑轮延伸出A端;把乙下面系的绳经过下面固定滑轮,再经固定滑轮延伸出B端。(A端、B端等高)假定参加实验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用0.1乙千克的力量拔绳。10个人拔绳的力量和乙的重力相等,设10人为甲,11人应为1.1甲、B端有1人拔绳时为1.1乙,根据以上条件,列关系式如下:
①甲=乙   ②1.1甲>乙   ③1.1乙>甲   ④1.1甲=1.1乙
根据图示和以上关系式,做拔河式实验如下:
当B端无人,A端10人时,甲拔绳的力量等于乙。甲方白费力不做功。A端为11人时,1.1甲>乙,则重物乙1被提升,升到H米高时,乙的重力势能增加到乙H米千克,这时改变做功方式,让甲方换成10人拔绳,B端1人拔绳,由于:1.1乙>甲,B端和力大于甲方,所以乙方胜,则乙被下降,降到乙的重力势能为零时,1.1甲做功增加的重力势能,正好等于1.1乙做功所消减的重力势能,由于1.1甲>乙时和1.1乙>甲时的做功人数都是11人,每个人消耗的力量都是0.1乙H米千克,如果把胜方的拔河方向规定为做功方向,则根据1.1甲=1.1乙1.1甲>乙=1.1乙>甲的相互关系式和参加拔河时的切身体验表明,做功方向决定着势能的得失。所以11人消耗一定量的化学能做功,不但可以把乙的重力势能增加乙H米千克,也可以把乙的重力势能消减乙H米千克。无论乙的重力势能消减还是增加,每个人消耗的化学能都相等。这样的切身体验式实验证明,做功的确是用消耗的化学能克服重力或克服重力加速作用,不是以绳子为导体,把消耗的化学能输送到重物乙1上。乙下降时克服人所消耗的化学能做功,也不是把消耗的重力势能通过绳子向人身上输送。所以做功是消耗的能和克服的反作用力共同消失的过程,不是消耗的能转移、变化形式的过程。因此原因作用于结果,即转化为结果的哲学思想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物理联系不是本质联系,能量转化的实质是交换,不是形式转变,所以做功方式必然决定能的转换值,因为交换不一定都会等价,既使是等价交换,也具有得失关系,能量守恒把得失关系都否定了又岂能成立!所以能量有创生,也有衰灭,新老交替,推陈出新才是符合天理的自然法则。
总之,布朗运动和红外线的发现,特别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本能及其组织结构机能表明,物质不是充塞空间的死东西,原子核和电子都具有永久性的本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各种统一体是一切自然现象发生的根本基础。
磁场是铁原子自身极性较弱,在外磁场作用下,极易被磁化成电子顺应外磁场的方向的方向绕旋的组织形态所形成的磁感应力,这表明铁磁性物体原有的极性越弱,越易被磁化,但也易于消磁,如果物体的各分子原有的极性越强,就越难被磁化,但是,磁化后也越难消磁,所以有些硬磁材料构成的磁体的磁性在相应条件下可以永久保持。由于磁感应力是物质在特定组织状态下的本能的反映,它可以具有永久性,也就具有了无消耗性。故形体庞大的星球一般都会在内部磁相互感应力的作用下自转不息(地球每年365.2422天的自传不息便是例证),这也就揭示着磁相互感应力是可以具有永无消耗性的能源。所以开发利用磁相互感应力制造发动机,从理论上讲,是一定可以成功的。是最经济环保的新能源开发。以下发明内容便是有效利用磁相互感应力制造发动机的种种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感应力驱动的磁力互感发动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磁力互感发动机包括转轴、设置在转轴两端的轴承和轴承座,其中所述转轴中间部位设置有磁力轮辐,所述磁力轮辐由磁体构成;所述轴承座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力轮辐和第二磁力轮辐,所述第一磁力轮辐近磁体端设置有与该磁体极性相同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力轮辐近磁体端设置有与该磁体极性相同的第二磁体;所述的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由至少三块瓦形或条形的磁块组成,所述磁块按极性相反排列设置;所述的磁块由磁性本体和厚度渐变的斜磁片组成,斜磁片设置在端面彼此相对的磁性本体的一端,所述斜磁片薄端设置在磁性本体端中间部分,厚端设置在磁性本体端边缘部分。
特别是,所述的磁性本体在设置斜磁片端设置有与所述斜磁片形状一致的缺口,斜磁片黏结在该缺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的缺口起始于磁性本体的端部,终止于端面中间3/5处。
其中,所述的斜磁片还可以为隔磁或硬磁性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的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为永磁体或电磁体。
上述结构的磁力互感发动机采用中和消减的方式,偏置磁相互排斥感应力,消减阻力,变排斥力为旋转动力,促使磁体相互感应力成为磁力轮辐旋转的永无消耗的能源。
上述的磁体接近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端,由于同极性设置而彼此受到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相互排斥的感应力,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受斜磁片同极性相斥的阻隔作用和压抑,阻力部分磁感应强度被削弱,由于感应力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成正比,因此磁体所受的感应力大小和位置分布发生变化,在其切向受相互排斥的感应力,形成切向力矩,磁体在该力矩的作用下转动,进而带动磁力轮辐和转轴转动,磁体能透过斜磁片同性相斥的阻隔作用和斜磁片的异极性相吸,中和和消减抵消磁力轮辐旋转的阻力,斜磁片斜向压抑、推动旋转的排斥力会有所增强,所以只要磁体的磁性能永久保持,磁力轮辐就能永不停息地旋转,成为能不断输出机械动力的源泉。将磁力互感发动机的转轴与普通发电机的转子连接就能不停地转动发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背景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动机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磁力轮辐磁块部分磁感应力屏蔽偏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磁力轮辐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磁力轮辐部分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磁力轮辐部分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磁力轮辐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图7所示,本发明的磁力感应发动机包括转轴1、设置在转轴1两端的轴承和轴承座,其中所述转轴1中间部位设置有磁力轮辐2,所述磁力轮辐2由磁体构成;所述轴承座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力轮辐10和第二磁力轮辐20,所述第一磁力轮辐10近磁体端设置有与该磁体极性相同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力轮辐20近磁体端设置有与该磁体极性相同的第二磁体;所述的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由至少三块(图示为三块,可以为多块,依具体情况设置)瓦形(图示为直径相同的永磁体圆筒的圆周方向1/4纵剖部分)或条形的磁块组成,所述磁块按极性相反排列设置;所述的磁块3由磁性本体31和厚度渐变的斜磁片32组成,斜磁片32设置在端面彼此相对的磁性本体31的一端,所述斜磁片32薄端设置在磁性本体31端中间部分,厚端设置在磁性本体端边缘部分。
磁体、第一磁体或第二磁体的横截面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有利于设置磁性定向偏置的形状,在此不受限制。
特别是,所述的磁性本体31在设置斜磁片32端设置有与所述斜磁片32形状一致的缺口,斜磁片32黏结在该缺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的缺口起始于磁性本体31的端部,终止于端面中间3/5处。此时,磁体受斜磁片同极性相斥的阻隔作用和压抑作用较强,中和和消减磁感应强度的效果显著。
其中,所述的斜磁片32还可以为隔磁或硬磁性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的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为永磁体或电磁体。
本发明的磁力互感发动机,磁体两端分别接近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由于同极性设置而受到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排斥感应力,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受斜磁片32同极性相斥的阻隔作用和压抑,部分磁感应强度被削弱形成磁性定向偏置,磁体、第一磁体、第二磁体自身磁性本体端面裸露部分磁感强度相应被增强,由于感应力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成正比,因此磁体所受的感应力大小和位置分布发生变化,磁体在切向受相互排斥的感应力,形成切向力矩,磁体在该力矩的作用下转动,磁体能透过斜磁片32同性相斥的阻隔作用和斜磁片32的异极性相吸,中和消减磁力轮辐旋转的阻力。
所述斜磁片32的厚度以具体情况而定,所述斜磁片32在厚度方向可以呈直线性或曲线性变化,也可以呈非线性变化,设置斜磁片32的目的是采用中和消减的方式抑制旋转阻力,依实际需要设置达到目的即可。
上述结构的磁力互感发动机,磁力轮辐2上磁体右半部分向右排斥,第一磁力轮辐10、第二磁力轮辐20左半部分向左排斥的磁感应力,受斜磁片32同极性相斥作用的阻隔作用和压抑被削弱,并且斜磁片32厚度较薄,磁体能透过同性相斥的阻隔作用和薄片的异极性相吸,形成中和和消减作用,抵消磁力轮辐向右旋转的阻力,致使磁力轮辐向右旋转的阻力接近于零(通过改变斜磁片的磁感应强度、厚度、斜度、方向,或单方面把斜磁片32更换为其它隔磁材料等多种方式,可以使磁力轮辐2向右旋转的阻力接近于零的最佳效果),第一磁力轮辐10、第二磁力轮辐20上的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受到的向左的同极性排斥力不但不会减弱,还会被右半部分的斜磁片32斜向压抑、排斥而有所增强,所以只要磁体的磁性能永久保持,磁力轮辐就能永不停息地向右旋转,进而带动转轴转动,成为能不断输出机械动力的源泉。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个厚壁圆筒形永磁体,沿其纵向平均剖分为八块,分别十字对称安装到轴A两端的第一轮辐边缘上,使双轮上下对应极性相同,相邻90度磁极相反;轴A设置在轴承座上,轴B两端设置有第二轮辐,由隔磁材料制成的薄片构成;轴B设置在另一轴承座上,第二轮辐上的隔磁薄片和第一轮辐上的永磁体的内平面各设置有一个很小的间隙,在第一轮辐和第二轮辐的内平面之间设置一个轨道,所述活塞式永磁体以该轨道为导向设置。当活塞在下死点时,下端的第一轮辐上的磁体和活塞下平面的极性相同,上端的第一轮辐上的磁体和活塞上平面的极性相反,活塞受下面同极性排斥力,上面异极性吸引力共同感应而向上运动,接近上死点前,活塞上行获得的动力带动第二轮辐上的隔磁片旋转遮掩活塞后,再迅速带动轴A旋转90度,使第一轮辐上的磁体极性改变成近端和活塞相同,活塞到达上死点开始向下移动时,让第二轮辐的隔磁片恰好转离遮掩范围,这时,第一轮辐上的磁体对活塞又形成近端同极性相斥,远端磁体和活塞又异极性相吸,活塞受上排斥感应力和下吸引感应力作用向下运动,在接近下死点前,带动第二轮辐的隔磁片遮挡隔磁,接着转动轴A,完成磁体换向后,转离隔磁片,使活塞再次受下排斥上吸引的相互感应而向上运动,这样永磁体活塞就会在磁感应力的作用下周而复始的运动并输出动力。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若改用电磁铁,利用同极性相斥感应力为动力推动磁力轮辐向右旋转,当旋转即将受阻力时,设置换向器自动切断受阻双方电磁铁的激磁电源消磁,同时改变方向向已跨过受阻向位的电磁铁供电激磁。受阻前就断电消磁也就消除了向右旋转的阻力,利用供电激磁和断电消磁的方式使磁力轮辐能保持一直受到向同一方向旋转的相互排斥力而不停地旋转,由于电磁铁被磁化时的磁场强度可以比激磁电流经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大上万倍,所以用磁力轮辐旋转的很小一部分动力即可带动直流发电机发电,向电磁铁供电激磁,大部分动力则可以用来发交流电或为其它机械设备提供动力。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做任何变化,凡是利用上述磁力互感为原动力的发动机都是本发明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落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磁力互感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设置在转轴两端的轴承和轴承座,其中所述转轴中间部位设置有磁力轮辐,所述磁力轮辐由磁体构成;所述轴承座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力轮辐和第二磁力轮辐,所述第一磁力轮辐近磁体端设置有与该磁体极性相同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力轮辐近磁体端设置有与该磁体极性相同的第二磁体;所述的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由至少三块瓦形或条形的磁块组成,所述磁块按极性相反排列设置;所述的磁块由磁性本体和厚度渐变的斜磁片组成,斜磁片设置在端面彼此相对的磁性本体的一端,所述斜磁片薄端设置在磁性本体端中间部分,厚端设置在磁性本体端边缘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互感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性本体在设置斜磁片端设置有与所述斜磁片形状一致的缺口,斜磁片黏结在该缺口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力互感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缺口起始于磁性本体的端部,终止于端面中间3/5处。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磁力互感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磁片为隔磁或硬磁性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磁力互感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为永磁体或电磁体。
CNA2008102120426A 2008-09-12 2008-09-12 磁力互感发动机 Pending CN1014477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2120426A CN101447751A (zh) 2008-09-12 2008-09-12 磁力互感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2120426A CN101447751A (zh) 2008-09-12 2008-09-12 磁力互感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7751A true CN101447751A (zh) 2009-06-03

Family

ID=40743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2120426A Pending CN101447751A (zh) 2008-09-12 2008-09-12 磁力互感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4775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1697A (zh) * 2018-12-21 2019-03-08 覃小鹏 一种非接触磁力驱动顺逆双转动水力发电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1697A (zh) * 2018-12-21 2019-03-08 覃小鹏 一种非接触磁力驱动顺逆双转动水力发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ejan et al. The constructal law and the evolution of design in nature
CN101447751A (zh) 磁力互感发动机
Orum Apprehending the city: The view from above, below, and behind
Huang A study of the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fences in urban areas
Bondarenko et al. Eleven-and ten-year basic cycles of Lake Baikal spring phytoplankton conformed to solar activity cycles
Spengler Theories of socioeconomic growth
Kothari Environment and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CN201418837Y (zh) 生物量子平衡舱
CN103457516A (zh) 镂刻磁体能量转换装置
Salmon Politics of scarcity versus technological optimism: A possible reconciliation?
Grandpierre Conceptual Steps toward Exploring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Sun
Dobrev-Halachev THE TRUTH OF THE “TREE OF LIFE” AS A DNA BASED ON THE PROF. MOMTCHIL DOBREV’S “VORTEX FIELD THEORY”, PROF. MOMTCHIL DOBREV’S “COSMOLOGICAL THEORY OF THE INFORMATION”, PROF. MOMTCHIL DOBREV’S “ABSOLUTE THEORY” AND PROF. MOMTCHIL DOBREV’S AND PROF. MARIOLA GARIBOVA’S “THEORY OF THE UNIVERSUM”
Serpa et al. A fresh framework for education in thermodynamics by field theory
Hussain A perspective on peac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South Asia
Dai et al. Tackling global electricity shortage through human power: Technical opportunities from direct or indirect utilizations of the pervasive and green human energy
CN202515165U (zh) 红外线蚕丝被
Overgaard Darwin, God and Hermes.
Ye Relativ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N205055193U (zh) 一种个人身体调理器
Drown Atomic Bomb Cinema: Apocalyptic Imagination on Film
HAWKINS Perceiving Overpopulation
Goody Ruth Lechlitner’s Extinction Poetics
Kukari et al. The hegemony and enigma of modern development
ZHANG High-density urban sprawl study: urban tide, a high-density urban sprawl system designed to enhance social inclusion and balance urban-suburban differences
Thomson Search for the Unity of Matter and Ener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