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1358B - 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1358B
CN101441358B CN2007101878475A CN200710187847A CN101441358B CN 101441358 B CN101441358 B CN 101441358B CN 2007101878475 A CN2007101878475 A CN 2007101878475A CN 200710187847 A CN200710187847 A CN 200710187847A CN 101441358 B CN101441358 B CN 1014413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backboard
holding structures
module backligh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878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1358A (zh
Inventor
陈育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 Me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 Me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 Me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Chi Me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071018784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413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41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1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1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13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一背板至少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其中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第二侧板;一导光板设于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第一侧板上的挟持结构与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第二侧板与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发光二极管光条(LED Light Bar)作为光源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在背光模组的技术发展中,由于发光二极管为高亮度、瞬间启动且不含水银的环保光源,再加上其在色彩饱和度的表现上也相当优异,因此目前的发展趋势朝向采用发光二极管来取代传统的冷阴极灯管(CCFL)作为背光模组的光源。在目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设计上,大多是将发光二极管以线性方式排列来提供线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光条,或者将发光二极管以矩阵方式排列来提供面光源,而分别应用在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之中。
在应用发光二极管的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光条通常是利用贴附方式固定在光源反射罩上。请参照图1所示,其是绘示传统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光条与背板的结合的剖面示意图。一般而言,背光模组的背板100主要是由三个侧板102、104与106所构成,其中这三个侧板102、104与106大致是以匸字型的方式组合,亦即侧板102与106分别接合在侧板104的相对二侧边,且侧板102与106彼此相对。发光二极管光条108设置在这些侧板102、104与106所形成的空间中,其中发光二极管光条108通常是利用胶带110而贴设在侧板104的内侧面上。
然而,胶带110本身的寿命有限,胶带110一旦因老化而劣化后,胶带110的黏性会消失而无法提供发光二极管光条108足够且可靠的黏合力。此时,发光二极管光条108即容易因胶带110的黏合力不足而脱落,不仅影响背光模组的装置可靠度,更会严重影响背光模组的光源稳定度。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背光模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挟持结构,可有效挟持并固定住发光二极管光条,而可取代传统背光模组所采用的胶带,进一步可避免胶带的使用所衍生的可靠度问题,并可减轻部材管理的负担,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具阻挡部的挟持结构,不仅可有效挟持住发光二极管光条,更可稳固地将发光二极管光条卡阻在背板或光源反射罩中,进而可大幅提高背光模组的装置可靠度与光源稳定度。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一背板,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一导光板,设于该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该第一侧板上的该些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背板的一底板,且该导光板为该第一侧板所承托。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背板的一顶板。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与该第三侧板的内侧面。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以将该发光二极管光条阻挡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阻挡部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一背板;一光源反射罩,设于该背板的一侧边上,且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一导光板,设于该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该第一侧板上的该些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光源反射罩的一底板,且该导光板压设在该第一侧板上。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光源反射罩的一顶板。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与该第三侧板的内侧面。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以将该发光二极管光条阻挡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阻挡部之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一背板至少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其中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第二侧板;一导光板设于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第一侧板上的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第二侧板与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上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与第三侧板的内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一背板;一光源反射罩设于背板的侧边上,且至少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其中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第二侧板;一导光板设于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第一侧板上的挟持结构与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第二侧板与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每一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可将发光二极管光条阻挡在第二侧板与阻挡部之间。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背光模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一种背光模组,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挟持结构,可有效挟持并固定住发光二极管光条,而可取代传统背光模组所采用的胶带,进一步可避免胶带的使用所衍生的可靠度问题,并可减轻部材管理的负担。
2)另外,本发明一种背光模组,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具阻挡部的挟持结构,不仅可有效挟持住发光二极管光条,更可稳固地将发光二极管光条卡阻在背板或光源反射罩中,进而可大幅提高背光模组的装置可靠度与光源稳定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传统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光条与背板的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绘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
图3是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
图4是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
100:背板            102:侧板
104:侧板            106:侧板
108:发光二极管光条  110:胶带
200:背光模组        202:背板
204:侧板            206:侧板
208:侧板            210:挟持结构
212:导光板          214:平压部
216:侧面            218:发光二极管光条
220:侧缘            222:侧缘
300:背光模组        302:背板
304:底板            306:侧板
308:光源反射罩      310:侧板
312:侧板            314:侧板
316:挟持结构        318:平压部
320:发光二极管光条  322:导光板
324:侧面            326:侧缘
328:侧缘            400:背光模组
402:背板            404:侧板
406:侧板            408:侧板
410:挟持结构        412:导光板
414:阻挡部          416:侧面
418:发光二极管光条  420:侧缘
422:侧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背光模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发明揭露一种背光模组,采用发光二极管光条来作为发光光源,且可应用在平面显示装置或一般看板中来提供背面光源。为了使本发明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下列描述并配合图2至图4的图式。
请参照图2,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在一示范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0主要包括背板202、导光板212、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218与数个挟持结构210。背板202可为金属件或塑胶件,且主要可由三个侧板204、206与208所构成,其中侧板204与208分别接合在侧板206的相对二侧,且侧板204与208彼此相对,而使背板202大致上呈ㄈ字型结构。一般而言,侧板204又称为背板202的顶板,而与侧板204相对的侧板208则称为背板202的底板。导光板212则设置在背板202的底板上,也就是侧板208之上,而为侧板208所承托。其中,导光板212是用以导引从其侧面216入射之光,并使入射光均匀地散布而朝导光板212的出光面射出。
挟持结构210可仅设置在背板202的侧板204上,即背板202的顶板,或者仅设置在侧板208上,亦即背板202的底板,较佳是同时设置在背板202的侧板204与208上。在本示范实施例中,这些挟持结构210是同时设置在背板202的侧板204与208上,且这些挟持结构210是凸设于侧板204与208的内侧面,并邻近于侧板206,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设于侧板204的挟持结构210较佳是与设在侧板208的挟持结构210彼此相面对,而形成一组对应的挟持组合,当然挟持结构210亦可以是分别设置在侧板204与208上,但为位置错位且相对应的组合。在一示范实施例中,挟持结构210可为借由冲压背板202的侧板204及/或208而形成的冲压结构,因而挟持结构210与背板202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发光二极体光条218包含侧缘220与222,其中侧缘220与222分别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条218之相对二侧。发光二极管光条218可夹设在背板202的相对二侧板204与208之间,并使发光二极管光条218介于背板202的侧板206与导光板212的侧面216之间。其中,发光二极体光条218之侧缘220与222分别邻近于侧板204与208,且分别面对侧板204与208。在本示范实施例中,侧板204之挟持结构210与侧板208之挟持结构210分别压在发光二极体光条218之侧缘220与222上,以使发光二极管光条218是夹设在相对二侧板204与侧板208的挟持结构210之间,并为此二侧板204与208的挟持结构210所夹制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相对二侧板204与208之中仅有一者设置挟持结构210时,发光二极管光条218则夹设在一侧板的挟持结构210与另一侧板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挟持结构210均具有平压部214,以利压制在发光二极管光条208的相对二缘220与222上。
发光二极管光条的挟持结构亦可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其他元件上,例如光源反射罩上。请参照图3,其是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在一示范实施例中,背光模组300主要包括背板302、光源反射罩308、导光板322、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320与数个挟持结构316。背板302可为金属件或塑胶件,其中背板302至少包括底板304与侧板306,侧板306接合并立设在底板304的一侧边。光源反射罩308设于背板302的底板304之上,并紧邻于背板302的侧板306的内侧面。光源反射罩308主要是用以将光源所发出的光朝导光板322的方向反射,且光源反射罩308主要可由三个侧板310、312与314所构成,其中侧板310与314分别接合在侧板312的相对二侧,且侧板310与314彼此相对,而使光源反射罩308大致上呈ㄈ字型结构。侧板310通常又称为光源反射罩308的顶板,而与侧板310相对的侧板314则称为光源反射罩308的底板。导光板322则设置在背板302上方的光源反射罩308的底板之上,也就是侧板314之上,而为侧板314所承托,且导光板322的外缘夹设在光源反射罩308的相对二侧板310与314之间。导光板322是用以导引从其侧面324入射之光,并使入射光均匀地散布而朝导光板322的出光面射出。
挟持结构316可仅设置在光源反射罩308的侧板310上,即光源反射罩308的顶板,或者仅设置在侧板314上,亦即光源反射罩308的底板,较佳是同时设置在光源反射罩308的侧板310与314上。在本示范实施例中,这些挟持结构316是同时设置在光源反射罩308的侧板310与314上,且这些挟持结构316是凸设于侧板310与314的内侧面,并邻近于侧板312,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设于侧板310的挟持结构316较佳是与设在侧板314的挟持结构316彼此相面对,而形成对应的挟持组合,当然挟持结构316亦可以是分别设置在侧板310与314上,但为位置错位且相对应的组合。在一示范实施例中,挟持结构316可为借由冲压光源反射罩308的侧板310及/或314而形成的冲压结构,因而挟持结构316与光源反射罩308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发光二极体光条320包含侧缘326与328,其中侧缘326与328分别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条320之相对二侧。发光二极管光条320可夹设在光源反射罩308的相对二侧板310与314之间,并使发光二极管光条320介于光源反射罩308的侧板312与导光板322的侧面324之间。其中,发光二极体光条320之侧缘326与328分别邻近于侧板310与314,且分别面对侧板310与314。在本示范实施例中,侧板310之挟持结构316与侧板314之挟持结构316分别压在发光二极体光条320之侧缘326与328上,以使发光二极管光条320是夹设在相对二侧板310与侧板314的挟持结构316之间,并为此二侧板310与314的挟持结构316所夹制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相对二侧板310与314之中仅有一者设置挟持结构316时,发光二极管光条320则夹设在一侧板的挟持结构316与另一侧板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挟持结构316均具有平压部318,以利压制在发光二极管光条320的相对二侧缘326与328上。
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在一示范实施例中,背光模组400主要包括背板402、导光板412、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418与数个挟持结构410。背板402可为金属件或塑胶件,且主要可由三个侧板404、406与408所构成,其中侧板404与408分别接合在侧板406的相对二侧,且侧板404与408彼此相对,而使背板402大致上呈ㄈ字型结构。侧板404一般又称为背板402的顶板,而侧板408则称为背板402的底板。导光板412则设置在背板402的侧板408之上,并为侧板408所承托。导光板412是用以导引从其侧面416入射之光,并使入射光均匀地散布而朝导光板412的出光面射出。
挟持结构410可仅设置在背板402的侧板404上,或者仅设置在背板402的侧板408上,较佳是同时设置在背板402的侧板404与408上。在本示范实施例中,这些挟持结构410是同时设置在背板402的侧板404与408上,且这些挟持结构410是凸设于侧板404与408的内侧面,并邻近于侧板406,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设于侧板404的挟持结构410较佳是与设在侧板408的挟持结构410彼此相面对,而形成对应的挟持组合。在一示范实施例中,挟持结构410可为借由冲压背板402的侧板404及/或408而形成的冲压结构,因而挟持结构410与背板402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发光二极体光条418包含侧缘420与422,其中侧缘420与422分别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条418之相对二侧。发光二极管光条418可夹设在背板402的相对二侧板404与408之间,并使发光二极管光条418介于背板402的侧板406与导光板412的侧面416之间。发光二极体光条418之侧缘420与422分别邻近于侧板404与408,且分别面对侧板404与408。在本示范实施例中,侧板404之挟持结构410与侧板408之挟持结构410分别压在发光二极体光条418之侧缘420与422上,以使发光二极管光条418是夹设在侧板404与侧板408的挟持结构410之间,并为此二侧板404与408的挟持结构410所夹制固定住。在其他实施例中,相对二侧板404与408之中仅有一者设置挟持结构410时,发光二极管光条418则夹设在一侧板的挟持结构410与另一侧板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挟持结构410均具有阻挡部414,以卡住发光二极管光条408的相对二侧缘420与422上,并将发光二极管光条408阻挡在背板402的侧板404与阻挡部414之间,借以防止发光二极管光条408朝导光板412的方向脱落,而提供发光二极管光条408更牢靠的固定。其中,挟持结构410的阻挡部414可为勾状结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的背光模组300中,挟持结构316是设置在光源反射罩308时,其挟持结构316亦可以具有阻挡部414的挟持结构410来加以取代。
由上述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一优点就是因为背光模组的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挟持结构,可有效挟持并固定住发光二极管光条,因此可取代传统背光模组所采用的胶带,进而可避免胶带的使用所衍生的可靠度问题,并可减轻部材管理的负担。
由上述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就是因为背光模组的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具阻挡部的挟持结构,因此不仅可有效挟持住发光二极管光条,更可稳固地将发光二极管光条卡阻在背板或光源反射罩中,进而可大幅提高背光模组的装置可靠度与光源稳定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背板,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
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
一导光板,设于该背板之上;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包含一第一侧缘与一第二侧缘分别面对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且该些夹持结构压在该第一侧缘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光条夹设在该些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背板的一底板,且该导光板为该第一侧板所承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背板的一顶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与该第三侧板的内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以将该发光二极管光条阻挡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阻挡部之间。
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背板;
一光源反射罩,设于该背板的一侧边上,且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
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
一导光板,设于该背板之上;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包含一第一侧缘与一第二侧缘分别面对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且该些夹持结构压在该第一侧缘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光条夹设在该些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光源反射罩的一底板,且该导光板压设在该第一侧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光源反射罩的一顶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与该第三侧板的内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以将该发光二极管光条阻挡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阻挡部之间。
CN2007101878475A 2007-11-19 2007-11-19 背光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13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878475A CN101441358B (zh) 2007-11-19 2007-11-19 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878475A CN101441358B (zh) 2007-11-19 2007-11-19 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1358A CN101441358A (zh) 2009-05-27
CN101441358B true CN101441358B (zh) 2010-11-17

Family

ID=40725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784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1358B (zh) 2007-11-19 2007-11-19 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413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416A (zh) * 2010-08-26 2012-03-14 荣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向光源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63469B (zh) * 2012-02-17 2014-05-28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N108087793B (zh) * 2018-01-31 2023-10-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8458281A (zh) * 2018-03-07 2018-08-2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背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4665A (zh) * 2005-09-02 2007-03-07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
CN101008746A (zh) * 2006-01-19 2007-08-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4665A (zh) * 2005-09-02 2007-03-07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
CN101008746A (zh) * 2006-01-19 2007-08-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1358A (zh) 2009-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84679U (zh) 防漏光背光体及其液晶显示模组
CN202835065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5560488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032511B (zh)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
US10241255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02453599U (zh) 一种具有膜片定位功能的液晶模组结构
US20080192504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1725914A (zh) 侧光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及液晶显示器
CN101441358B (zh) 背光模组
US998335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591556A (zh) 光源模块之框架结构
CN101393354A (zh) 背光模块及应用此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205318064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30063679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5652520A (zh) 一种超薄lcd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5137525A (zh) 导光板、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器及移动终端
CN202452309U (zh) 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US20130208505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1373292A (zh) 背光模块
US928000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CN101666463B (zh) 背光模块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器
US20130114298A1 (en) Backlight and display device
US10012786B2 (en) Backlight modules and display devices
CN202629784U (zh) 一种具有梯形扩散结构的背光源
US20130188115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