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1515B -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1515B
CN101431515B CN200810178957XA CN200810178957A CN101431515B CN 101431515 B CN101431515 B CN 101431515B CN 200810178957X A CN200810178957X A CN 200810178957XA CN 200810178957 A CN200810178957 A CN 200810178957A CN 101431515 B CN101431515 B CN 1014315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ation
node
segmentation
upper strata
rlc pd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895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31515A (zh
Inventor
施渊籍
张玉成
董江涛
石晶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k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081017895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315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31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1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31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1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发送侧建立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将由数据包分段组成的RLC PDU发往MAC层;接收侧建立与发送侧相应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对从MAC层收到的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对从合法的RLC PDU解析出的数据包分段进行解打包解分段,丢弃无法重组的数据包分段,将完整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其为采用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宽带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是一个国际标准化机构。作为传统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导者,无论是为了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还是应对行业内激烈的技术竞争,保持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导地位,都要求3GPP加快对具有更高传输速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型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进程。2004年11月,3GPP通过了关于3G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的立项工作。LTE系统改进并增强了3GPP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
LTE采用接入网关(Access Gateway,AGW)和演进型eNodeB直联的方式以实现用户面的快速接入。这种接入方式下,各功能体的功能也有了变化。其中MAC层主要用于,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复用和解复用;数据量测量;HARQ功能;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内的优先级调度和UE间的优先级调度;传输格式(TF)选择;无线逻辑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的按序提交。RLC层功能主要是支持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透明模式(Transparent Mode,TM)数据传输;ARQ;数据切分(重切分)和重组(级联);SDU的按序投递;数据的重复检测;协议错误检测和恢复;AGW和eNodeB间的流量控制;业务数据单元(SDU)丢弃。分组数据的包头压缩层(PDCP)位于UPE,主要任务是头压缩,只支持ROHC算法;用户面数据加密;下层RLC按序投递时,PDCP分组数据的包头压缩的重排缓冲(主要用于跨eNodeB切换)。
非确认模式(UM)的数据传输是采用对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来满足带宽分配,并在接收时采用接收窗口来控制对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重排序并解打包解分段,完成对上层按序递交数据包的功能。该模式又提供了两种的数据包序列号表示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
在宽带移动通信草案中,虽然大致给出了数据非确认模式传输的主要流程,但是对数据非确认模式传输的实现方法并未详细规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其为采用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而提供的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用于通过对上层数据包进行打包分段,并在接收时采用解打包、解分段来完成对上层数据包的传输,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用于通过对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并在接收时采用解打包解分段来完成对上层数据包的传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00.发送侧建立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将由数据包分段组成的RLC PDU发往MAC层;
所述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由发送队列节点构成,每一个发送队列节点对应一条逻辑信道,包括:无线承载标识符、逻辑信道号、传输模式标识、该逻辑信道上缓存队列中的总数据大小、对应传输模式发送参数以及一条用于发送的缓存队列;
所述步骤100包括下列步骤110、步骤120和步骤130:
步骤110.发送侧建立描述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的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
步骤120.发送侧计算上层数据的大小,并将上层数据的大小值保存在所述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发送队列节点中,等待MAC层根据该值分配带宽;
步骤130.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在所述发送队列节点中对保存的上层数据进行分段打包,并将由数据包分段组成的RLC PDU发往MAC层;
步骤200.接收侧建立与发送侧相应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对从MAC层收到的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对从合法的RLC PDU解析出的数据包分段进行解打包解分段,丢弃无法重组的数据包分段,将完整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
所述发送队列节点中包括缓存队列,所述缓存队列由缓存队列节点组成,每一个缓存队列节点对应一个放入缓存队列的上层数据包。
所述步骤130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31.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轮询所述缓存队列节点;
步骤132.判断分配的带宽是否能装入所述缓存队列节点所保存的上层数据包,若能则进入步骤133,否则进入步骤134;
步骤133.从分配的带宽的大小中减去所述上层数据包的大小,生成相应的子头信息,将取出的所述上层数据包作为一个数据包分段,并将所述上层数据包对应的缓存队列节点从缓存队列中删除;继续询问缓存队列中下一个缓存队列节点,返回步骤132;
步骤134,在所述缓存队列节点的数据分段位置标识中记录下根据所述分配的带宽能被取走的上层数据包分段的位置,生成相应的子头信息,并将取走的上层数据包分段作为一个数据包分段;
步骤135.将取出的各个数据包分段以及生成的各个数据包分段对应的子头信息组成所述RLC PDU发往MAC层。
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0还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210.接收侧建立与发送侧相应的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对收到的所述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若不合法则丢弃该RLC PDU,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若合法则进行RLC PDU解析,并将解析结果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
所述上层分段队列,是由解析某一个RLC PDU而得到的该PDU包括的各个数据包分段构成的队列,所以整条队列拥有一个PDU序列号;
所述步骤210包括下列步骤211、步骤212和步骤213:
步骤211.接收侧对收到的RLC PDU进行解析,首先解析出该RLC PDU的PDU序列号,并将该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关联起来;
步骤212.将从RLC PDU中解析出的每一个数据包分段作为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并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附上分段标识的值;
步骤213.将属于该RLC PDU的所有数据包分段组成所述上层分段队列;
步骤220.接收侧将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的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接收队列节点中;
步骤230.接收侧将所述接收队列节点维护的提交队列中的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包含的数据包分段进行解打包解分段,丢弃无法重组的数据包分段,将完整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
所述提交队列,用于保存满足上传条件的属于不同PDU序列号的所有接收缓存节点。
所述步骤212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2121.解析出所述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并且解析出所述RLC PDU头中E字段,查看是否被置位,若置位为1则进入步骤2122,若置位为0则进入步骤2129;
步骤2122.解析出所述RLC PDU中第一个子头信息的E字段和长度标识的值;
步骤2123.为该子头信息对应的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标识,并判断解析的是否是该RLC PDU的第一个数据包分段,若是,则进入步骤2124,否则进入步骤2125;
步骤2124.根据解析出的所述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则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进入步骤2126;
步骤2125.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标识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值;
步骤2126.将所述RLC PDU的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到上层分段队列中并判断下一个子头信息解析出的子头信息的E字段是否被置位,若E字段为1则解析出下一个子头信息的E字段和长度标识的值并返回步骤2123,若E字段为0,则进入步骤2127;
步骤2127.计算所述RLC PDU中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的长度,为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计算出的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值;
步骤2128.依据解析出的所述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并将所述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中,进入步骤21210;
步骤2129,为所述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将减去PDU头的长度的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值,保存在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并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将所述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中;
步骤21210,按照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每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描述的长度,从所述RLC PDU的总数据包净荷中取出相应的长度,保存在每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
步骤213中,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的所有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具有同一个PDU序列号。
所述步骤220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221.将所述上层分段队列的数据保存到所述接收队列节点维护的接收缓存队列下,再将接收缓存队列中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标识和最末序列号标识都填上该上层分段队列所具有的PDU序列号的值;
步骤222.将所述接收缓存节点按照其具有的PDU序列号的值,按序插入到所述接收缓存队列中;
步骤223.轮询所述接收缓存队列,检查在插入新的接收缓存节点后,是否能合并接收缓存节点,若不能则直接进入步骤225;若能则进入步骤224;
步骤224.按照合并规则,将多个接收缓存节点合并为单个接收缓存节点;
步骤225.根据收到的所述RLC PDU的PDU序列号,按照更新规则更新对应的所述接收对列节点中的接收窗口变量组;
步骤226.更新所述接收窗口变量组后,判断在接收缓存队列中是否有需要上传的数据,若有则进入步骤227;若无则进入步骤228;
步骤227.根据更新接收窗口变量组得到需要上传的最大PDU序列号,将所述接收缓存队列中的数据添加到所述提交队列中,进行数据的提交并进入步骤230;
步骤228.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返回步骤210。
步骤222中,所述按序插入,是指所述接收缓存节点插入后,该接收缓存节点前向的接收缓存节点的最末序列号小于等于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序列号值,而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后向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标识大于等于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序列号值。
步骤224中,所述合并规则,指的是插入新的接收缓存节点后,按照该接收缓存节点与其前向接收缓存节点的最末序列号和/或后向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是否连接,若连接则将该接收缓存节点和其前向接收缓存节点和/或其后向接收缓存节点合并为一个接收缓存节点,并同步更新新合并的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和最末序列号。
所述步骤230,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231.接收侧从所述提交队列中的第一个提交队列节点开始逐个轮询;
步骤232.查看所述提交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若是完整上层数据包则进入步骤233;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开头部分则进入步骤234;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结尾部分则进入步骤235;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中间部分则进入步骤236;
步骤233.直接将该完整上层数据包递交到上层,并从所述提交队列中删除该提交队列节点,进入步骤237;
步骤234.将在所述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都丢去,不再上传,仅保存当前提交队列节点,并记录当前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进入步骤237;
步骤235.将该所述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与记录的PDU序列号比较,判断是否连续,若连续则将所述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组成一个完整的上层数据包,并递交到上层;若不连续则将该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都丢去,进入步骤237;
步骤236.将所述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与记录的PDU序列号比较,判断是否连续,若连续则记录当前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若不连续则将该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都丢去,进入步骤237;
步骤237.查找下一个提交队列节点,若下一个提交队列节点存在则进入步骤232,若不存在则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返回步骤210。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发送侧:用于通过建立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保存的上层数据进行分段打包操作,保存上层发送的在所有逻辑信道上传输的信息,并维护一条缓存队列,用于保存上层发送来的数据,缓存队列中的每一个缓存队列节点保存一个上层数据包;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缓存队列节点中的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并将多个数据包分段组成一个RLC PDU,并将结果发往MAC层;
所述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由发送队列节点构成,每一个发送队列节点对应一条逻辑信道,包括:无线承载标识符、逻辑信道号、传输模式标识、该逻辑信道上缓存队列中的总数据大小、对应传输模式发送参数以及一条用于发送的缓存队列;
接收侧:用于通过建立与发送侧对应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接收侧对接收到的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解析合法的RLC PDU得到数据包分段,并将数据包分段保存到上层分段队列;接收侧再将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接收缓存队列的接收缓存节点中,并将符合上传条件的接收缓存节点中保存的数据添加到提交队列中;对提交队列中的保存的数据进行解打包解分段操作,并将完整的数据递交给上层。
所述发送侧,包括: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用于保存发送侧的所有逻辑信道的信息;
所述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又包含缓存队列,用于保存上层发送来的数据。
所述接收侧,包括: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用于接收由所述发送侧发送的信息;上层分段队列,用于保存解析RLC PDU得到的数据包分段;
所述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包括:接收缓存队列,用于保存解析后收到的所有正确的数据包分段;提交队列,用于保存满足上传条件的属于不同PDU序列号的所有接收缓存节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为采用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A是本发明中发送队列的结构图;
图2B是本发明中接收队列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发送上层数据的流程图;
图4A是本发明中接收数据的流程图;
图4B是本发明中上层分段队列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中解析收到的RLC PDU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中接收侧添加接收缓存的流程图;
图7是提交数据的解打包解分段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是通过构建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构造发送缓存队列维护发送数据;构造接收缓存队列用于接收数据以及完成窗口操作;维护数据提交队列用于解打包解分段,重组上层数据;并通过基于上述队列的数据操作的一定步骤完成LTE系统中非确认模式的数据传输的收发过程。为采用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图1是本发明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下面结合上述目标详细介绍本发明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00.发送侧建立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上层数据包分段打包,将由数据包分段组成的RLC PDU发往MAC层;
在LTE系统中,为了达到简化网络、缩短延迟的目的,接入网E-UTRAN完全由演进型NodeB(eNB)组成。演进型NodeB(eNB)建立描述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
图2A是本发明中发送队列的结构图,图2B是本发明中接收队列的结构图,如图2A、图2B所示,步骤10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发送侧建立描述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
所述信息队列又称为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由发送队列节点构成,每一个发送队列节点对应一条逻辑信道,包括:无线承载标识符、逻辑信道号、传输模式标识、该逻辑信道上缓存队列中的总数据大小、对应传输模式发送参数以及一条用于发送的缓存队列。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假设eNB与移动终端建立了一条无线承载,这条无线承载包括了两条逻辑信道,一条逻辑信道m用于eNB向移动终端发送数据,一条逻辑信道n用于移动终端向eNB发送数据。即无线承载建立后,移动终端和eNB任意一方都可作为发送侧和接收侧,故以下提到的发送侧和接收侧不再区分移动终端和eNB。这里假设eNB作为发送侧,移动终端作为接收侧,那么在eNB端将为逻辑信道m建立一个用于发送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节点,该节点将包含逻辑信道号、传输模式标识、该逻辑信道上缓存队列中的总数据大小、对应传输模式发送参数以及一条用于发送的缓存队列。并将其加入eNB端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中。
步骤120,发送侧计算上层数据的大小,并将其值保存在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发送队列节点中,等待MAC层根据该值分配带宽;
发送侧计算放入缓存队列的上层数据的大小,并将其值保存在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发送队列节点的缓存总数据大小值中,等待MAC层根据该值进行分配带宽(如图2A所示)。
其中,缓存队列包含缓存队列节点,每一个缓存队列节点对应放入缓存队列的一个上层数据包。每一个缓存队列节点包括:数据分段位置标识和数据包净荷。
步骤130,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在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节点中对保存的上层数据进行分段打包操作,将由数据包分段组成的RLC PDU发往MAC层;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需要区分数据包分段和上层数据包分段的概念:
上层数据包分段,是指不完整的上层数据包,即根据分配的带宽只取走一个上层数据包的部分字节。
数据包分段,是RLC PDU的组成部分,是指根据分配的带宽,从缓存队列的队列节点中取出的完整上层数据包或上层数据包分段。
假设上层数据包为A,根据分配的带宽,上层数据包A在传输过程中既可能被一次性传输,也可能被分为A1、A2、A3进行传输,那么当A被一次性传输时,数据包分段为A;当被分为A1、A2、A3进行传输时,数据包分段分别为A1、A2、A3。
图3是本发明中发送上层数据的流程图,如图2A、图3所示,步骤13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31,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轮询缓存队列的队列节点;
步骤132,判断分配的带宽是否能装入所述缓存队列的队列节点所保存的上层数据包,若能则进入步骤133,否则进入步骤134;
步骤133,从分配的带宽的大小中减去所述上层数据包的大小,生成相应的子头信息,将取出的上层数据包作为一个数据包分段,并将所述上层数据包对应的队列节点从缓存队列中删除;继续询问缓存队列中下一个队列节点,返回步骤132;
步骤134,在所述缓存队列的队列节点的数据分段位置标识中记录下根据所述分配的带宽能被取走的上层数据包分段的位置,生成相应的子头信息,并将取走的上层数据包分段作为一个数据包分段;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假设当前整个上层数据包大小为N字节,而分配带宽大小为N-X字节(其中X为小于N的整数),那么数据分段位置标识就将记录下N-X的位置,当下一次给予分配带宽大于X时,那么就将从该上层数据包分段的N-X位置处开始,往后取走X字节的数据,若该上层数据包被完全取走则该队列节点将被删除,若只取走一个上层数据包部分字节(即取走一个上层数据包分段)时,该队列节点将保留到所有上层数据包被取完为止。
步骤135,将取出的各个数据包分段以及生成的各个数据包分段对应的子头信息组成一个无线逻辑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发往MAC层。
所述子头信息,由子头的E字段和长度标识构成。
步骤200.接收侧建立与发送侧相应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对收到的所述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将对合法的RLC PDU解析出的数据包分段进行解打包解分段,丢弃无法重组的数据包分段,将完整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
为使发送与接收对应起来,对应的移动终端则建立与之相应的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
所述信息队列又称为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由接收队列节点构成,每一个接收队列节点对应与发送队列节点相同的逻辑信道,包括:无线承载标识符、逻辑信道号、传输模式标识、对应传输模式的接收参数、同时该节点还维护了两条队列,一条接收缓存队列和一条提交队列。
同步骤110中的假设,在移动终端也将为逻辑信道m建立一个用于接收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节点,该节点用于接收eNB从逻辑信道m上发来的数据,该节点将包含逻辑信道号、传输模式标识、对应传输模式的接收参数、同时该节点还维护了两条队列,一条接收缓存队列和一条提交队列。并将其加入移动终端端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中。
步骤210,接收侧建立与发送侧相应的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对收到的所述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若不合法则丢弃该RLC PDU,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若合法则进行RLC PDU解析,并将解析结果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
所述合法性检测,是指对于收到的RLC PDU的重复性监测,还有错误的检测,保证递交处理的RLC PDU都是不重复的并且正确的RLC PDU。
图4A是本发明中接收数据的流程图,图4B是本发明中上层分段队列的结构图,如图4A、图4B所示,步骤21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1,接收侧对收到的RLC PDU进行解析,首先解析出该RLC PDU的PDU序列号,并将该PDU序列号与该上层分段队列关联起来;
每一个所述PDU序列号,对应一个上层分段队列。
步骤212,将从RLC PDU中解析出的每一个数据包分段作为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并为其附上分段标识的值;
一个无线逻辑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由以下两种情况组成,第一种情况是由多个或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构成,第二种情况是由单个上层数据包分段构成或者是多个完整上层数据包加上两个或一个上层数据包分段构成。若是只由单个上层数据包分段构成RLC PDU,则该上层分段队列将只具有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假设一个RLC PDU具有PDU序列号N,包含了3个数据包分段,如包含了一个上层数据包x的结尾部分,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y,以及一个上层数据包z的开头部分。那么得出的上层分段队列将具有三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每一个数据包分段属于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并且三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具有同样的PDU序列号N。
步骤213.将属于该RLC PDU的所有数据包分段组成上层分段队列。
图5是本发明中解析收到的RLC PDU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步骤21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21,解析出整个RLC PDU头中字段FI(framing info)的值,并且解析出RLC PDU头中E字段,查看是否被置位,若为1则进入步骤2122,若为0则进入步骤2129;
RLC PDU头中E字段被置位为1,说明RLC PDU中包含多个数据包分段;置位为0,说明RLC PDU中只包含一个数据包分段。
步骤2122,解析出RLC PDU中第一个子头信息的E字段和长度标识的值;
步骤2123,为该子头信息对应的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标识,以表示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并判断解析的是否是该RLC PDU的第一个数据包分段,是则进入步骤2124,否则进入步骤2125;
步骤2124,根据解析出的所述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则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进入步骤2126;
如果解析出的RLC PDU头中字段FI为01或者00时,则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表示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值;如果解析出的字段FI为10或者11时,则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表示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结尾部分的值,进入步骤2126;
步骤2125,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标识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值;
步骤2126,将该RLC PDU的PDU序列号与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到上层分段队列中;判断下一个子头信息解析出的子头信息的E字段是否被置位,若E字段为1则解析出下一个子头信息的E字段和长度标识的值并进入步骤2123,若为0(说明无子头信息需要被解析),则进入步骤2127。
步骤2127,计算所述RLC PDU中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的长度,为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计算出的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值;
通过从RLC PDU总长度中减去PDU头和子头信息长度以及所有子头信息对应的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后,计算该RLC PDU中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的长度(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没有子头信息描述)。为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计算出的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值,以表示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
步骤2128,依据解析出的所述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并将所述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中,进入步骤21210;
依据解析出的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若为10或者00时,则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表示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值;若为01或者11时,则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表示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开头部分的值。将该PDU序列号与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中。进入步骤21210。
步骤2129,为所述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将减去PDU头的长度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值,保存在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并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将所述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中;
为该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通过从RLC PDU总长度中减去PDU头的长度后计算出该单独的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值,保存在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依据从RLC PDU头中字段FI解析出的值,若为00时,则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表示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值;若为01时,则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表示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开头部分的值;若为10时,则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表示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结尾部分的值;若为11时,则为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表示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中间部分的值。将该PDU序列号与该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中;
步骤21210,按照该上层分段队列中每个队列节点描述的长度,从RLC PDU的总数据包净荷中取出相应的长度,保存在每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这样就构成了该RLC PDU所对应的上层分段队列。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同以上的假设,那么这里得到分段标识就为上层数据包x由于只有开头部分,所以分段标识为标明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开头部分;而第二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的上层数据包y是完整的数据包,所以分段标识为标明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第三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的上层数据包z由于只有结尾部分,所以分段标识为标明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结尾部分。
步骤213,将属于该RLC PDU的所有数据包分段组成上层分段队列,该队列中的所有队列节点均只有一个PDU序列号。
由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的所有队列节点都是由一个RLC PDU解析得出,故该队列所有队列节点均具有相同的一个PDU序列号。
步骤220,接收侧将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的队列节点添加到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接收队列节点中;
接收侧将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的队列节点添加到接收缓存队列中,并更新传输模式接收参数中的接收窗口变量组,更新接收窗口变量组的同时将满足递交要求的接收缓存队列的队列节点添加到提交队列中。
图6是本发明中接收侧添加接收缓存的流程图,如图2B、图6所示,步骤22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21,将解析出的上层分段队列的数据保存到接收队列节点维护的接收缓存队列下,再将接收缓存队列中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标识和最末序列号标识都填上该上层分段队列所具有的PDU序列号的值;
构建接收缓存节点,将解析出的上层分段队列的数据保存到接收缓存队列节点维护的数据队列下;初始建立接收缓存节点,其中的起始序列号标识和最末序列号标识都是上层分段队列所具有的PDU序列号的值;接收缓存节点进行合并后,起始序列号标识和最末序列号标识才出现不同,之前均为PDU序列号的值。
步骤222,将构建好的接收缓存节点按照其具有的PDU序列号的值(即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标识和最末序列号标识的一样的PDU序列号的值),按序插入到接收缓存队列中;
所述按序插入,是指接收缓存节点插入后,该接收缓存节点前向的接收缓存节点的最末序列号小于等于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序列号值,而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后向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标识大于等于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序列号值。
步骤223,轮询整个接收缓存队列,检查在插入新的接收缓存节点后,是否能合并接收缓存节点,若不能则直接进入步骤225;若能则进入步骤224;
步骤224,按照合并规则,将多个接收缓存节点合并为单个接收缓存节点;
所述合并规则,指的是插入新的接收缓存节点后,若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前向接收缓存节点的最末序列号与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序列号连续,则将其前向接收缓存节点和该接收缓存节点合并为一个接收缓存节点,并同步更新新合并的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和最末序列号;若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后向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与该节点的序列号连续,则将其后向接收缓存节点和该接收缓存节点合并为一个接收缓存节点,并同步更新新合并的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和最末序列号。若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前向接收缓存节点的最末序列号和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序列号以及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后向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都连续,则将该接收缓存节点和其前向接收缓存节点以及其后向接收缓存节点这三个接收缓存节点合并为一个接收缓存节点,并同步更新新合并的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和最末序列号。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同上述的假设,再假设插入位置的前一个接收缓存队列节点为起始序列号为X(X小于N-1),最末序列号为N-1,而刚插入的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和最末序列号都为N,所以这里应该将刚插入的接收缓存节点和其前一个接收缓存节点合并,将具有PDU序列号N的三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连接在前一个接收缓存节点的数据队列之后,与其他具有其他PDU序列号的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共同连接在一起构成队列。合并后的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为X,而最末序列号应更新为N。
步骤225,根据收到的RLC PDU的PDU序列号,按照更新规则更新对应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节点中的接收窗口变量组;
所谓更新规则,指的是LTE协议中提到的窗口移动的原则,由于LTE协议中已做了详尽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226,更新接收窗口变量组后,判断在接收缓存队列中是否有需要上传的数据,若有则进入步骤227;若无则进入步骤228;
步骤227,根据更新接收窗口变量组得到需要上传的最大PDU序列号(即表示在接收缓存中的该PDU序列号之前的所有RLC PDU均需要上传),将接收缓存中的数据添加到提交队列中,进行数据的提交并进入步骤230;
所述数据的提交,是指将缓存队列中的保存上层分段队列的PDU序列号在所得到的需要上传的最大PDU序列号之前的所有接收缓存节点中的数据队列的队列节点添加到提交队列的尾部,提交队列即由需要按序提交的所有队列节点串接而成,每一个队列节点对应一个提交队列节点。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同上述的假设,再假设此时从更新接收窗口变量组所得到的需要上传的最大PDU序列号为N,那么即将接收缓存队列中的起始序列号为X,而最末序列号应更新为N的接收缓存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接收缓存节点(包括该接收缓存节点本身)的数据队列中的所有队列节点添加到提交队列的尾部。
步骤228,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返回步骤210。
步骤230,接收侧将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接收队列节点维护的提交队列中的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包含的数据包分段进行解打包解分段,丢弃无法重组的数据包分段,将完整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
所述解打包解分段的工作都是在提交队列中完成的,也是对已经被添加到提交队列中保存的上层分段队列节点进行操作。
图7是提交数据的解打包解分段流程图,如图2B、图7所示,步骤23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31,接收侧从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节点维护的提交队列中的第一个提交队列节点开始逐个轮询;
步骤232,查看该提交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若是完整上层数据包则进入步骤233;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开头部分则进入步骤234;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结尾部分则进入步骤235;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中间部分则进入步骤236;
步骤233,直接将该完整上层数据包递交到上层,并从提交队列中删除该提交队列节点,进入步骤237;
步骤234,将在提交队列中该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都丢去,不再上传,仅保存当前提交队列节点,并记录当前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进入步骤237;
步骤235,将该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与记录的PDU序列号比较,判断是否连续,若连续则将该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组成一个完整的上层数据包,并递交到上层;若不连续则将该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都丢去,进入步骤237;
步骤236,将该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与记录的PDU序列号比较,判断是否连续,若连续则记录当前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若不连续则将该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都丢去,进入步骤237;
步骤237,查找下一个提交队列节点,若下一个提交队列节点存在则进入步骤232,若不存在则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进入步骤210。
相应于本发明的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系统。
图8是本发明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图,如图8所示,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发送侧1:用于通过建立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保存的上层数据进行分段打包操作,并将结果发往MAC层;
所述发送侧1,包括:
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11,用于保存发送侧的所有逻辑信道的信息;
所述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11,包括:
缓存队列111,用于保存上层发送来的数据;
接收侧2:用于通过建立与发送侧对应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打包解分段操作,并将完整的数据递交给上层;
所述接收侧2,包括:
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21,用于接收由所述发送侧发送的信息;
上层分段队列22,用于保存解析RLC PDU得到的数据包分段;
在LTE系统中,上层分段队列,是由解析某一个无限逻辑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而得到的该协议数据单元(PDU)包括的各个数据包分段构成的队列,所以整条队列拥有一个PDU序列号。
所述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21,包括:
接收缓存队列211,用于保存解析后收到的所有正确的数据包分段;
提交队列212,用于保存满足上传条件的属于不同PDU序列号的所有接收缓存节点。
发送侧通过建立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保存上层发送的在所有逻辑信道上传输的信息,并维护一条缓存队列,用于保存上层发送来的数据,缓存队列中的每一个缓存队列节点保存一个上层数据包;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缓存队列节点中的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并将多个数据包分段组成一个RLC PDU,并发往MAC层;接收侧对接收到的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解析合法的RLC PDU得到数据包分段,并将数据包分段保存到上层分段队列;接收侧再将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接收缓存队列的接收缓存节点中,并将符合上传条件的接收缓存节点中保存的数据添加到提交队列中;对提交队列中的保存的数据进行解打包解分段,组成完整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实现LTE系统中,非确认模式的数据传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为采用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及特征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和说明,这些实施例应被认为其只是示例性的,并不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制,本发明应根据所附的权利要求进行解释。

Claims (13)

1.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用于通过对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并在接收时采用解打包解分段来完成对上层数据包的传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00.发送侧建立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将由数据包分段组成的RLC PDU发往MAC层;
所述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由发送队列节点构成,每一个发送队列节点对应一条逻辑信道,包括:无线承载标识符、逻辑信道号、传输模式标识、该逻辑信道上缓存队列中的总数据大小、对应传输模式发送参数以及一条用于发送的缓存队列;
所述步骤100包括下列步骤110、步骤120和步骤130:
步骤110.发送侧建立描述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的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
步骤120.发送侧计算上层数据的大小,并将上层数据的大小值保存在所述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发送队列节点中,等待MAC层根据该值分配带宽;
步骤130.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在所述发送队列节点中对保存的上层数据进行分段打包,并将由数据包分段组成的RLC PDU发往MAC层;
步骤200.接收侧建立与发送侧相应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对从MAC层收到的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对从合法的RLC PDU解析出的数据包分段进行解打包解分段,丢弃无法重组的数据包分段,将完整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队列节点中包括缓存队列,所述缓存队列由缓存队列节点组成,每一个缓存队列节点对应一个放入缓存队列的上层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30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31.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轮询所述缓存队列节点;
步骤132.判断分配的带宽是否能装入所述缓存队列节点所保存的上层数据包,若能则进入步骤133,否则进入步骤134;
步骤133.从分配的带宽的大小中减去所述上层数据包的大小,生成相应的子头信息,将取出的所述上层数据包作为一个数据包分段,并将所述上层数据包对应的缓存队列节点从缓存队列中删除;继续询问缓存队列中下一个缓存队列节点,返回步骤132;
步骤134,在所述缓存队列节点的数据分段位置标识中记录下根据所述分配的带宽能被取走的上层数据包分段的位置,生成相应的子头信息,并将取走的上层数据包分段作为一个数据包分段;
步骤135.将取出的各个数据包分段以及生成的各个数据包分段对应的子头信息组成所述RLC PDU发往MAC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00还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210.接收侧建立与发送侧相应的非确认模式的传输模式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并对收到的所述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若不合法则丢弃该RLC PDU,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若合法则进行RLC PDU解析,并将解析结果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
所述上层分段队列,是由解析某一个RLC PDU而得到的该PDU包括的各个数据包分段构成的队列,所以整条队列拥有一个PDU序列号;
所述步骤210包括下列步骤211、步骤212和步骤213:
步骤211.接收侧对收到的RLC PDU进行解析,首先解析出该RLC PDU的PDU序列号,并将该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关联起来;
步骤212.将从RLC PDU中解析出的每一个数据包分段作为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并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附上分段标识的值;
步骤213.将属于该RLC PDU的所有数据包分段组成所述上层分段队列;
步骤220.接收侧将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的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的接收队列节点中;
步骤230.接收侧将所述接收队列节点维护的提交队列中的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包含的数据包分段进行解打包解分段,丢弃无法重组的数据包分段,将完整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
所述提交队列,用于保存满足上传条件的属于不同PDU序列号的所有接收缓存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12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2121.解析出所述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并且解析出所述RLC PDU头中E字段,查看是否被置位,若置位为1,则进入步骤2122,若置位为0,则进入步骤2129;
步骤2122.解析出所述RLC PDU中第一个子头信息的E字段和长度标识的值;
步骤2123.为该子头信息对应的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标识,并判断解析的是否是该RLC PDU的第一个数据包分段,若是,则进入步骤2124,否则进入步骤2125;
步骤2124.根据解析出的所述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进入步骤2126;
步骤2125.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上标识该数据包分段是一个完整上层数据包的值;
步骤2126.将所述RLC PDU的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到上层分段队列中并判断下一个子头信息解析出的子头信息的E字段是否被置位,若E字段为1则解析出下一个子头信息的E字段和长度标识的值并返回步骤2123,若E字段为0,则进入步骤2127;
步骤2127.计算所述RLC PDU中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的长度,为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保存计算出的该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值;
步骤2128.依据解析出的所述RLC PDU头中字段FI的值,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并将所述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中,进入步骤21210;
步骤2129,为所述数据包分段建立一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将减去PDU头的长度的数据包分段的长度值,保存在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并为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附值;将所述PDU序列号与所述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上层分段队列中;
步骤21210,按照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每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描述的长度,从所述RLC PDU的总数据包净荷中取出相应的长度,保存在每个上层分段队列节点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13中,所述上层分段队列中的所有上层分段队列节点具有同一个PDU序列号。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20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221.将所述上层分段队列的数据保存到所述接收队列节点维护的接收缓存队列下,再将接收缓存队列中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标识和最末序列号标识都填上该上层分段队列所具有的PDU序列号的值;
步骤222.将所述接收缓存节点按照其具有的PDU序列号的值,按序插入到所述接收缓存队列中;
步骤223.轮询所述接收缓存队列,检查在插入新的接收缓存节点后,是否能合并接收缓存节点,若不能则直接进入步骤225;若能则进入步骤224;
步骤224.按照合并规则,将多个接收缓存节点合并为单个接收缓存节点;
步骤225.根据收到的所述RLC PDU的PDU序列号,按照更新规则更新对应的所述接收队列节点中的接收窗口变量组;
步骤226.更新所述接收窗口变量组后,判断在接收缓存队列中是否有需要上传的数据,若有则进入步骤227;若无则进入步骤228;
步骤227.根据更新接收窗口变量组得到需要上传的最大PDU序列号,将所述接收缓存队列中的数据添加到所述提交队列中,进行数据的提交并进入步骤230;
步骤228.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返回步骤2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22中,所述按序插入,是指所述接收缓存节点插入后,该接收缓存节点前向的接收缓存节点的最末序列号小于等于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序列号值,而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后向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标识大于等于该接收缓存节点的序列号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24中,所述合并规则,指的是插入新的接收缓存节点后,判断该接收缓存节点与其前向接收缓存节点的最末序列号和/或后向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是否连接,若连接则将该接收缓存节点和其前向接收缓存节点和/或其后向接收缓存节点合并为一个接收缓存节点,并同步更新新合并的接收缓存节点的起始序列号和最末序列号。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30,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231.接收侧从所述提交队列中的第一个提交队列节点开始逐个轮询;
步骤232.查看所述提交队列节点的分段标识,若是完整上层数据包则进入步骤233;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开头部分则进入步骤234;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结尾部分则进入步骤235;若是完整的上层数据包的中间部分则进入步骤236;
步骤233.直接将该完整上层数据包递交到上层,并从所述提交队列中删除该提交队列节点,进入步骤237;
步骤234.将在所述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都丢去,不再上传,仅保存当前提交队列节点,并记录当前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进入步骤237;
步骤235.将该所述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与记录的PDU序列号比较,判断是否连续,若连续则将所述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组成一个完整的上层数据包,并递交到上层;若不连续则将该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都丢去,进入步骤237;
步骤236.将所述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与记录的PDU序列号比较,判断是否连续,若连续则记录当前提交队列节点的PDU序列号;若不连续则将该提交队列节点之前的所有提交队列节点包括本提交队列节点在内都丢去,进入步骤237;
步骤237.查找下一个提交队列节点,若下一个提交队列节点存在则进入步骤232,若不存在则继续接收下一个RLC PDU,返回步骤210。
11.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发送侧:用于通过建立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保存的上层数据进行分段打包操作,保存上层发送的在所有逻辑信道上传输的信息,并维护一条缓存队列,用于保存上层发送来的数据,缓存队列中的每一个缓存队列节点保存一个上层数据包;发送侧根据MAC层分配的带宽对缓存队列节点中的上层数据包进行分段打包,并将多个数据包分段组成一个RLC PDU,并将结果发往MAC层;
所述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由发送队列节点构成,每一个发送队列节点对应一条逻辑信道,包括:无线承载标识符、逻辑信道号、传输模式标识、该逻辑信道上缓存队列中的总数据大小、对应传输模式发送参数以及一条用于发送的缓存队列;
接收侧:用于通过建立与发送侧对应的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接收侧对接收到的RLC PDU进行合法性检测,解析合法的RLC PDU得到数据包分段,并将数据包分段保存到上层分段队列;接收侧再将上层分段队列节点添加到接收缓存队列的接收缓存节点中,并将符合上传条件的接收缓存节点中保存的数据添加到提交队列中;对提交队列中的保存的数据进行解打包解分段操作,并将完整的数据递交给上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包括:
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用于保存发送侧的所有逻辑信道的信息;
所述发送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又包含缓存队列,用于保存上层发送来的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侧,包括:
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用于接收由所述发送侧发送的信息;
上层分段队列,用于保存解析RLC PDU得到的数据包分段;
所述接收侧无线承载逻辑信道信息队列,包括:
接收缓存队列,用于保存解析后收到的所有正确的数据包分段;
提交队列,用于保存满足上传条件的属于不同PDU序列号的所有接收缓存节点。
CN200810178957XA 2008-11-07 2008-12-03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14315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78957XA CN101431515B (zh) 2008-11-07 2008-12-03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75570.9 2008-11-07
CN200810175570 2008-11-07
CN200810178957XA CN101431515B (zh) 2008-11-07 2008-12-03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1515A CN101431515A (zh) 2009-05-13
CN101431515B true CN101431515B (zh) 2011-12-14

Family

ID=40646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8957XA Active CN101431515B (zh) 2008-11-07 2008-12-03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3151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3192B (zh) * 2012-12-17 2017-1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0240B (zh) * 2009-08-03 2013-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发送方法及数据发送系统
CN103036658B (zh) * 2011-10-09 2018-08-17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CN107302771A (zh) * 2017-07-12 2017-10-27 广州慧睿思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lte系统中rlc解码的方法
CN107888992A (zh) * 2017-11-17 2018-04-06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视频数据传输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4079544B (zh) * 2020-08-18 2023-04-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rlc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12566256B (zh) * 2020-12-01 2023-04-07 重庆重邮汇测电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rlc um模式发送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5768A (zh) * 2000-01-14 2003-02-05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 数据传输块尺寸可选择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756258A (zh) * 2004-09-28 2006-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
US20080043619A1 (en) * 2006-08-21 2008-02-2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rq and harq transmissions and re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225891A1 (en) * 2007-03-15 2008-09-1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lexible pdu sizes for unacknowledged mode radio link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5768A (zh) * 2000-01-14 2003-02-05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 数据传输块尺寸可选择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756258A (zh) * 2004-09-28 2006-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
US20080043619A1 (en) * 2006-08-21 2008-02-2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rq and harq transmissions and re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225891A1 (en) * 2007-03-15 2008-09-1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lexible pdu sizes for unacknowledged mode radio link control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3192B (zh) * 2012-12-17 2017-1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1515A (zh) 2009-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33206B2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radio protocol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transmitter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N101431515B (zh) 一种非确认模式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KR100895162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7609702B2 (en) Interworking between cell and packet based networks
US10582475B2 (en) Method for content synchronization when broadcasting data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7894443B2 (en) Radio link control unacknowledged mode header optimization
AU2006229508B2 (en) Method of generating lower layer data block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38395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atting headers in a communication frame
US20110038313A1 (en) Enhance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enhanced concatenation, 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of service data units
CN101848489B (zh) Pdu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10365609B (zh) 一种数据包分段方法、及装置
KR20090127350A (ko) Pdu를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및 이의 기지국
KR20080095727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090168774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program storage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20070108465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Beijing Zhongke Jingshang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ntract record no.: 201111000014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non-affirmation mode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Open date: 20090513

Record date: 20110823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C01 Cancellation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C01 Cancellation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Beijing Zhongk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ssignor: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ntract record no.: 2011110000143

Date of cancellation: 20181212

EM01 Chang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M01 Chang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Change date: 20181212

Contract record no.: 2011110000143

Assignee after: Beijing Zhongk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ssignee before: Beijing Zhongke Jingshang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15

Address after: 100190 No. 10 South Road, Academy of Sciences,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Zhongk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100080 No. 6 South Road, Zhongguancun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