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5248B - 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5248B
CN101415248B CN2008102193022A CN200810219302A CN101415248B CN 101415248 B CN101415248 B CN 101415248B CN 2008102193022 A CN2008102193022 A CN 2008102193022A CN 200810219302 A CN200810219302 A CN 200810219302A CN 101415248 B CN101415248 B CN 1014152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route
gateway
load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93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5248A (zh
Inventor
周杰英
李静
肖继珑
肖博兴
谢伟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8102193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152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15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5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5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52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采取单径路由的形式,基于动态源路由协议,其包括以下步骤:基于IEEE802.11MAC层技术,设定周期T,在周期T内侦听节点S的邻居节点发送请求帧和发送允许帧中的网络分配向量,计算该节点的空闲时间,得到该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根据该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节点S的负载、跳数和缓存队列中的数据量,传递给网络层形成路由判据,并选取路由判据最大的路径参数;建立用来转移流量的多个网关,将流量分流到各个网关。本发明能保持整个网络的负载均衡,缩小路由查询泛洪的范围,减少路由发现的次数,提高WMN的吞吐量。

Description

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近年来无线Mesh网络(WMN,WirelessMesh Networks)已成为研究热点。WMN是一种多跳、具有自组织和自愈特点的宽带无线网络结构,即一种高容量、高速率的分布式网络,与传统无线网络有较大差别。近年来,有关WMN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天线技术、多址接入技术、Mesh路由技术、无线交换技术等,对各个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有一些相关的标准出台,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现有的MAC层协议和路由协议应用于无线多跳Mesh网络时,不能很好地支持扩展性,网络的吞吐量随着跳数和节点数的增加,会快速下降,这就是无线Mesh网络的扩展性问题。因而,需要对现有网络特别是IEEE802.11无线局域网、Ad hoc网络的各层协议作修改甚至要重新设计,以便适应无线Mesh网络的特点。
目前国内对无线Mesh网络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无线Mesh网络结构,无线Mesh网络技术标准及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的综述和介绍上,在对无线Mesh网络具体路由协议上的研究还很少。国外对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上:一方面是将应用于传统Ad hoc的路由协议进行修改使其符合无线Mesh网络的特性,另一方面就是研究专用于无线Mesh网络中的路由协议。由于无线Mesh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作是移动版Ad hoc网络的一种特殊形态,所以将应用于传统Ad hoc的路由协议进行修改后应用在无线Mesh网络中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尽管有一些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可用,如DSDV(Destination Sequence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AODV(Ad hoc On-demand DistanceVector)等。
在现有的DSR协议中,每次路由请求都可能会出现多条可供选择的路径,所以在以网络传输速率和网络稳定性为关注点的无线Mesh网络中DSR协议显然要更适用。
传统的DSR路由协议采用“跳数”作为路由判据,即最短路径,并没有考虑网络的负载,如果直接用在WMN上,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类“最短路径”路由协议通常会形成“热点”问题;同时中间节点的回复也会造成“热点”问题,使得某些节点负载过大,成为网络的瓶颈。
现有的负载均衡路由协议中,大都仅考虑单个节点的负载或路径的总负载,却未曾综合考虑节点的带宽、时延等因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路由判据单一。从网络宏观的角度看,网络的流量好像是达到了均衡,但就单个节点而言,有时并未达到减轻负载的效果。因此,在考虑路由判据时,应该充分搜集和利用能反映路径质量的参数。
综上所述,现有的路由协议适用于WMN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尚无特别适用于WMN的路由协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适合于WMN的高效路由协议,一种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CLDSR-LB,Cross-Layer Dynamic Source Routing ProtocolBase on Load Balance)的建立方法,以提高WMN的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采取单径路由的形式,基于动态源路由协议,其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IEEE802.11 MAC层技术,设定周期T,在周期T内侦听节点S的邻居节点发送请求帧和发送允许帧中的网络分配向量,计算该节点的空闲时间,得到该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
根据该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节点S的负载、跳数和缓存队列中的数据量,传递给网络层形成路由判据,并选取路由判据最大的路径参数;
建立用来转移流量的多个网关,将流量分流到各个网关。
节点S的空闲时间如下式计算取得:
T free = T - Σ j ( NAV j + DIFS ) - Backofftime - - - ( 1 ) ,
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如下式计算取得:
Residual _ BW = BW × T - Σ j ( NAV j + DIFS ) - Backofftime T - - - ( 2 ) ,
式中Residual_BW是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T为测量周期;NAV为网络分配向量,NAVj为节点S的邻居节点N(S)j在测量周期T内的NAV数值,Backofftime是节点S退避计数器的值。
路由判据方式由下式计算取得:
RM=Min[(Residual_BW)i]+Total_Load+Hop_Count    (3),
式中RM为路由判据,Residual_BW为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Min[(Residual_BW)i]为路径上各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的最小值;Total_Load为路径上节点的总负载,用节点缓存队列中数据量来表示,Hop_Count为路径跳数。
网关的流量转移包括以下步骤:
(1)网关的通告及备用网关的登记
在网络初始化阶段,所有Mesh网关在子网内广播一个通告消息,收到消息的节点,如果是非网关节点,则转发;如果是网关节点,执行以下操作:
a.如果该网关是第一次收到消息,则把发消息的网关记为其备用网关;
b.如果该网关之前收到过另外网关的通告消息,则比较这两个网关的信息,选择一个最近的网关作为其备用网关。
(2)启用备用网关
当某网关A发现其负载过大时,网关A将会选择一条流f,向其备用网关B发送一个Flow_Move消息,申请将流f加入B,网关B在接收到该Flow_Move消息后,根据网关B的负载情况决定是否为流f提供服务。
当源节点要与目的节点进行通信时,若没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则发起路由发现过程,其包括以下步骤:
(1)广播RREQ包,该RREQ包在DSR协议的RREQ包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字段,为Minimum Residual Bandwidth和Total Load,Minimum Residual Bandwidth用于记录路径上各节点的最小带宽,Total Load用于计算路径上节点的总负载;
(2)各个中间节点收到所述RREQ包时,计算自己的可用带宽并与RREQ包中的可用带宽阈值比较,若小于阈值,则替换,并把自己的负载累加到RREQ包中的路径总负载字段,若超过阈值,则丢弃所述RREQ包;
网关节点收到RREQ包时,查看目的节点是网内节点还是网外节点,如果是网内节点则丢弃收到的RREQ包;如果是网外节点,构造RREP包进行回复,所述RREP包以本网关节点为倒数第二跳;
(3)目的节点收到不同路径发来的RREQ包,根据RREQ包中的路径节点最小可用带宽值和路径总负载值分别计算路由判据值,选取路由判据值最大者作为所述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路由,沿所选取路由的反向路径向源节点返回RREP包;
(4)源节点收到RREP包,路由建立。
该路由协议建立方法还包括在活跃路径上的节点对当前路由的维护步骤:
(1)链路失效的判断:当数据传输出错后,节点会尝试多重传几次,均未成功后,节点判定为链路失效,并在路由缓存表中删除失效路由,执行下一步骤;
(2)链路恢复:失效链路两端由靠近源端的节点先发起寻路过程,寻找到目的节点集合中任一节点的路由,若寻路成功,向源节点返回新路径;若失败,向源节点返回RRER分组,源节点重新发起寻路过程;
(3)动态维护:节点有数据要发送时,若缓存中有到目的节点路由,则发送第一个数据分组,该分组同时收集该路由判据信息,若较原先情况好,或没变化,则继续使用该路由;若较差,目的节点将通知源节点重新发起路由发现过程。
本发明避免了传统的路由协议中“最短路径”和中间节点的回复形成的“热点”问题,减少了某些节点负载过大,成为网络的瓶颈的情况,综合考虑了节点的带宽、时延等因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在考虑路由判据时,应该充分搜集和利用能反映路径质量的参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保持整个网络的负载均衡,缩小路由查询泛洪的范围,减少路由发现的次数,提高WMN的吞吐量。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CLDSR-LB在OPNET10.5a软件上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CLDSR-LB协议对实现网内各节点及网关节点间的负载均衡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能在不显著增加网络开销的同时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使用RTS/CTS交互的接入方式
图2现有技术节点选路“热点”问题示意图
图3现有技术中间节点回复路由请求间接形成“热点”问题示意图
图4本发明路由发现过程示意图
图5链路恢复示意图
图6网关流量转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采取单径路由的形式,基于动态源路由协议,其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IEEE802.11 MAC层技术,设定周期T,在周期T内侦听节点S的邻居节点发送请求帧和发送允许帧中的网络分配向量,计算该节点的空闲时间,得到该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
根据该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节点S的负载、跳数和缓存队列中的数据量,传递给网络层形成路由判据,并选取路由判据最大的路径参数;
建立用来转移流量的多个网关,将流量分流到各个网关。
节点剩余可用带宽的计算具体包括如下:
在本发明所述CLDSR-LB协议中,涉及到节点剩余可用带宽的计算。在多跳无线网络中,所有相邻的节点共享相同的无线信道,节点无法获知相邻节点的流量状态,因此很难像有线网络一样准确知道可用带宽。IEEE802.11 MAC层采用了物理载波侦听以及虚拟载波侦听技术,物理载波侦听技术是基于物理层的载波检测,它从天线信号检测信号能量或根据接收信号的质量来估计信道的状态,而虚拟载波侦听技术则通过MAC层的发送请求帧和发送允许帧(RTS/CTS)中的网络分配向量(NAV)来确认信道的状态。因此,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判断信道是否处于空闲状态。当侦听到信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则表明信道处于空闲状态:
1)NAV的值小于当前值,即与其共享同一信道的邻居节点己经完成了所要发送的帧;
2)节点处于非接收状态;
3)节点处于非发送状态。
否则信道处于忙碌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检测周期T,在每个周期T中,若知道了信道的空闲时间Tfree,则可以将该节点当前可用带宽估算为:
Residual _ BW = BW × T free T - - - ( 1 )
由上述可知,信道的空闲时间可以由NAV来估算。假设节点S的邻居节点集为N(S),N(S)j为邻居节点集中任一节点,其网络分配矢量为NAVj。因为邻居节点发送完后还要经过一个DIFS间隔才允许竞争信道,所以邻居节点实际占用信道时间为NAVj+DIFS。之后节点S进入随机退避阶段,退避计时器为0时接入信道。如图1所示。
从而,在检测周期T内,节点S的空闲时间可估算如下:
T free = T - Σ j ( NAV j + DIFS ) - Backofftime - - - ( 2 )
因此,节点剩余可用带宽估算为:
Residual _ BW = BW × T - Σ j ( NAV j + DIFS ) - Backofftime T - - - ( 3 )
式中Residual_BW是节点S的可用带宽;T为测量周期;NAVj为节点S的邻居节点N(S)j在测量周期T内的NAV数值;
Backofftime是节点S退避计数器的值。因为退避时间是不断减少的,所以Backofftime只取在测量时间间隔内第一次退避时的数值。BW为信道理论带宽,可选为11Mb/s、5.5Mb/s、2Mb/s等。
上述算法可粗略计算节点的可用带宽,反映了当前的信道利用状况。
路由判据的具体选取方式如下:
传统的DSR路由协议采用“跳数”作为路由判据,即最短路径,并没有考虑网络的负载,如果直接用在WMN上,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类“最短路径”路由协议通常会形成“热点”问题,使得某些节点负载过大,成为网络的瓶颈。如附图2所示。
附图2中,节点A、F、G分别要与节点E、K、J通信,当使用最短路径路由协议的时候,节点I处在三条最短路径的交汇点上,从而造成负载过大,成为网络的瓶颈,这就是所谓的“热点”问题。按照本发明,A最终可以实现通过路径A→B→C→D→E与节点E进行通信,尽管该路径的跳数比原路径要多一跳,但路径负载较小,为一条更佳的路径。
现有的负载均衡路由协议中,大都仅考虑单个节点的负载或路径的总负载,却未曾综合考虑节点的带宽、时延等因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路由判据单一。从网络宏观的角度看,网络的流量好像是达到了均衡,但就单个节点而言,有时并未达到减轻负载的效果。因此,在考虑路由判据时,应该充分搜集和利用能反映路径质量的参数。本发明所述的协议综合考虑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节点的负载和跳数,即选取路由判据(Routing Metric)为:
RM=Min[(Residual_BW)i]+Total_Load+Hop_Count    (4)
式中Residual_BW为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Min[(Residual_BW)i]为路径上各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的最小值;Total_Load为路径上节点的总负载,用节点缓存队列中数据量来表示,该参数反映的是整条路径上负载的总体状况;Hop_Count为路径跳数。此处,可进一步将路径总负载和路径跳数合并成为节点的平均负载,定义为:
节点平均负载 Average _ Load = Total _ Load Hop _ Count
从而,路由判据改写为:
RM=Min[(Residual_BW)i]+Average_Load    (5)
为了各个量的统一,可将公式(5)中各量归一化:
BW ‾ = Min [ ( Residual _ BW ) i ] BW , 其中BW为节点的理论信道标准带宽,如IEEE802.11b的速率有11Mbps,5.5Mbps,2Mbps等。
Load ‾ = Average _ Load Load , 其中Load为节点的理论最大负载,即节点缓存队列的大小,Load反映了节点的相对负载量。
BW和Load都是无量纲的数,取值为[0,1]。因此,路由判据改写为:
RM=BW+Load    (6)
为了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做出调整,给上式各量赋予不同的权值:
RM=α×BW+β×Load    (7)
其中|α|+|β|=1,根据找到一条节点的最小剩余可用带宽高,平均负载小的路径的目的,可令β为负数,选路的依据是在众多路径中选取RM最大者。
网关处的负载均衡的具体处理方法:
在Ad hoc网络中,所有节点都是对等的,而WMN存在不同类型的节点,因此路由协议应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节点执行不同的操作。在Ad hoc网络中,负载均衡技术大多集中在考虑子网内的情况,而且Ad hoc网络大多应用于军事场合,较少考虑internet接入问题,对网间的负载均衡就考虑较少,也不需要考虑网关的负载均衡问题。然而,WMN侧重于民用领域,其网络流量主要是子网内节点与internet上主机、服务器的业务流量,所有的上行流量和下行流量都必须通过Mesh网关。因此,网关处的负载均衡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本协议中,采取多网关转移流量的方法,将流量分流到各个网关,以达到网间的负载均衡。网关的流量转移执行过程如图6所示。
(1)网关的通告及备用网关的登记
在网络初始化阶段,所有Mesh网关在子网内广播一个通告消息Gateway_Notify,用于宣告自己的存在。收到Gateway_Notify消息的节点,如果是非网关节点的话,则转发;如果是网关节点,执行以下操作:
1)如果该网关是第一次收到Gateway_Notify消息,则把发Gateway_Notify消息的网关记为自己的备用网关;
2)如果该网关之前收到过别的Gateway_Notify消息,则比较这两个网关的信息,选择一个最近的网关作为自己的备用网关。
这样,所有的Mesh网关都存有一个离自己最近的网关的信息,作为自己的备用网关,以便执行流量的转移。这里,Gateway_Notify消息必须周期性地在子网内广播,以使每个Mesh网关保持最新的邻居备用网关的信息。当然,这个周期可以设置的大一点。
(2)启用备用网关
当子网内的节点与internet上的主机或者服务器通信的时候,所有的流量都必须经过网关。当某网关A发现自己的负载过大的时候(服务的流过多),网关A将会选择一条流f,向自己的备用网关(假设为B)发送一个Flow_Move消息,申请将流f加入B。网关B在接收到该Flow_Move消息后,根据自己的负载情况决定是否为流f提供服务。如果接受流f的加入,则向网关A发送一个Flow_Accept消息;如果不接受流f的加入,则向网关A发送一个Flow_Reject消息。当网关A收到网关B发来的Flow_Accept消息后,知道网关B可以为流f提供服务,则网关A根据流f的情况,执行以下操作:
1)如果流f来自上行流量,即流f的源节点是子网内的节点,网关A将向该流的源节点S发送一个Flow_Turn消息,通知节点S以后的数据发往网关B,通过网关B进出子网。节点S在接到Flow_Turn消息后,重新寻路至网关B。
2)如果流f来自下行流量,即流f的源节点是internet上的主机,网关A也向流f的源节点(假设为H)发送一个Flow_Turn消息,使得主机H后续的数据通过网关B寻路至子网内的目的节点。
如果网关A收到的是Flow_Reject消息,则继续为流f服务。
当源节点要与目的节点进行通信时,若没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则发起路由发现过程,其包括以下步骤:
(1)当源节点要与某目的节点进行通信时,先查看自己的路由缓存表,若有到该目的节点的路由,则发送第一个数据分组;若没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则发起路由发现过程,广播RREQ包。该RREQ包在DSR协议的RREQ包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字段,Minimum ResidualBandwidth和Total Load。Minimum Residual Bandwidth用于记录路径上各节点的最小带宽,Total Load用于计算路径上节点的总负载。
(2)当中间节点收到RREQ包后,查看自己的节点缓存队列,若超过阈值(给节点的缓存队列设置一个阈值,当超过这个阈值时,不响应新的路由请求,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引入限制泛洪的思想来避免某些负载重的节点再次加入某条新的路由,也可减少网络开销),则丢弃该RREQ包;否则计算自己的剩余可用带宽,若比RREQ包中记录的值要小,则以自己的剩余可用带宽值更新该RREQ包,同时把自己的负载累加到RREQ包中的负载字段,继续转发该RREQ包。期间若收到重复的RREQ包时,查看RREQ包携带的路径负载信息,若比原来请求包中的负载大,则丢弃;若比原来请求包中的小,更新剩余可用带宽字段和负载字段,继续转发。
(3)中间节点不回复路由请求,即使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这是因为中间节点的回复也会造成“热点”问题,而中间节点不回复也更能实时地反映网络的最新情况。图3说明了由于中间节点回复路由请求而造成的“热点”问题。
图3中,节点A正通过路径A→B→E→I与节点I进行通信,节点C正通过路径C→E→H与节点H进行通信。此时,节点F欲与节点D进行通信,当节点G收到节点F广播的路由请求包时,若G缓存有到D的路由(通过G→E→D),节点G将回复,此时将会造成节点E的负载过大,从而间接形成“热点”问题。
(4)当网关节点收到RREQ包时,查看目的节点是网内节点还是网外节点。如果是网内节点的话,则丢弃该RREQ包;如果是网外节点,则构造RREP包进行回复,该RREP包以本网关节点为倒数第二跳。
(5)当目的节点收到不同路径发来的RREQ包时,通过公式(4)计算RM值,选取RM的值最大者作为该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路由,沿所选取路由的反向路径向源节点返回RREP包。当源节点收到RREP包时,路由建立。因为DSR协议默认有缓存备用路由的策略,本协议也予于保留。
如图4所示,假设节点的缓存队列阈值为10,α=0.4,β=-0.6。二元组表示(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节点的负载),RREQ(路径节点最小剩余可用带宽,路径总负载)。当源节点S要与目的节点D进行通信时,节点S首先查看自己的路由缓存,若路由缓存中有到目的节点D的路由(且该路由仍然有效),则S发送第一个数据分组。若路由缓存中没有到目的节点D的路由,S将发起路由发现过程,广播RREQ包,该RREQ包中增加路径节点最小剩余可用带宽值和路径总负载值。当节点A和G收到该RREQ包时,计算自己的可用带宽,假设节点A为1.5,并与RREQ包中的值比较,若比其小,则替换。并把自己的负载累加到RREQ包中的路径总负载字段,此时RREQ包中的总负载值为8,并继续转发该RREQ包。节点G执行类似的过程。当节点F收到RREQ包后,发现自己的负载(12)超过阈值(设为10),节点F便丢弃该RREQ包。当节点H收到RREQ包时,计算得自己的剩余可用带宽值为0.7,用该值更新RREQ包,并把自己的负载累加到RREQ包中的总负载字段,继续转发该RREQ包。节点B、C、E、I执行类似过程。最后,目的节点D收到来自节点E和节点I的两个RREQ包,根据RREQ包中的路径节点最小可用带宽值和路径总负载值分别计算路由判据RM。对于来自节点E的RREQ包,计算得:0.4×1+(-0.6)×(22/6)=-1.8(此处,6跳包含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对于来自节点I的RREQ包,计算得:0.4×0.7+(-0.6)×(25/5)=-2.72。因此,节点D将选取来自节点E的路由,回复RREP包。当源节点S收到RREP包时,路由发现过程结束,路由建立。
另外,由于本协议依然是按需路由,所以不在活跃路径上的节点不需要进行路由的维护。对于在活跃路径上的节点,需要维护当前的活跃路由。鉴于WMN的特点,本协议的路由维护在传统的路由协议基础上做出以下改进:
(1)链路失效的判断
当数据传输出错后,节点会尝试多重传几次,均未成功后,节点判定为链路失效,并在路由缓存表中删除失效路由,执行路径恢复过程。这是因为WMN节点的移动性较小,链路是比较稳定的,数据传输的错误可能是由于单次的错误或者是突发的数据传输冲突引起的。我们可以将最后传输出错的分组重传几次,如3-5次,仍然没能成功的话,则可断定为链路失效。
(2)链路恢复
在这里,采用准路径恢复措施。失效链路两端由靠近源端的节点先发起寻路过程,寻找到目的节点集合(从失效链路靠近目的节点端的节点起,到目的节点之间的所有节点称为目的节点集合,如下图中的C、E、D)中任一节点的路由。若寻路成功,向源节点返回新路径;若失败,向源节点返回RRER分组,源节点重新发起寻路过程。
如图5所示,当节点B发现自己到节点C的链路断裂时,节点B发起路由发现过程,寻找到节点C或E或D的路径,若寻路三个节点中任一个节点成功(假设为E),则使用该新路由(S→A→B→……→E→D)。若寻路失败,节点B将向源节点S发送路由出错分组RRER,源节点S重新发起寻路过程。
(3)动态维护
节点有数据要发送时,若缓存中有到目的节点路由,则发送第一个数据分组,该分组同时收集该路由的信息(路由判据信息)。若较原先情况好,或没变化,则继续使用该路由;若较差,目的节点将通知源节点重新发起路由发现过程。这样做相当于对路径做动态维护,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缓存路由,减少重新寻路的控制开销。

Claims (5)

1.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控制方法,采取单径路由的形式,基于动态源路由协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IEEE802.11MAC层技术,设定周期T,在周期T内侦听节点S的邻居节点发送请求帧和发送允许帧中的网络分配向量,计算该节点S的空闲时间,得到该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
根据该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节点S的负载、跳数和缓存队列中的数据量,将上述的数据量传递给网络层形成路由判据,并选取路由判据最大的路径参数;其中,该路由判据(Routing Metric)为:
RM=Min[(Residual_BW)i]+Total_Load+Hop_Count,
式中Residual_BW为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Min[(Residual_BW)i]为路径上各节点的剩余可用带宽的最小值;Total_Load为路径上节点的总负载,用节点缓存队列中数据量来表示,该参数反映的是整条路径上负载的总体状况;Hop_Count为路径跳数;
建立用来转移流量的多个网关,将流量分流到各个网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节点S的空闲时间如下式计算取得:
T free = T - Σ j ( NAV j + DIFS ) - Backofftime - - - ( 1 ) ,
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如下式计算取得:
Residual _ BW = BW × T - Σ j ( NAV j + DIFS ) - Backofftime T - - - ( 2 ) ,
式中Residual_BW是节点S的剩余可用带宽;T为测量周期;NAV为网络分配向量,NAVj为节点S的邻居节点N(S)j在测量周期T内的NAV数值,Backofftime是节点S退避计数器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网关的流量转移包括以下步骤:
(1)网关的通告及备用网关的登记
在网络初始化阶段,所有Mesh网关在子网内广播一个通告消息,收到通告消息的节点,如果是非网关节点,则转发通告消息;如果是网关节点,执行以下操作:
a.如果该网关是第一次收到通告消息,则把发通告消息的网关记为其备用网关;
b.如果该网关之前收到过另外网关的通告消息,则比较这两个网关的通告信息,选择一个最近的网关作为其备用网关。
(2)启用备用网关
当某网关A发现其负载过大时,网关A将会选择一条流f,向其备用网关B发送一个Flow_Move消息,申请将流f加入网关B,网关B在接收到该Flow_Move消息后,根据网关B的负载情况决定是否为流f提供服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源节点要与目的节点进行通信时,若没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则发起路由发现过程,其包括以下步骤:
(1)广播RREQ包,该RREQ包在DSR协议的RREQ包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字段,为Minimum Residual Bandwidth和Total Load,Minimum Residual Bandwidth用于记录路径上各节点的最小带宽,Total Load用于计算路径上节点的总负载;
(2)各个中间节点收到所述RREQ包时,计算自己的可用带宽并与RREQ包中的可用带宽阈值比较,若小于阈值,则替换,并把自己的负载累加到RREQ包中的路径总负载字段,若超过阈值,则丢弃所述RREQ包;
网关节点收到RREQ包时,查看目的节点是网内节点还是网外节点,如果是网内节点则丢弃收到的RREQ包;如果是网外节点,构造RREP包进行回复,所述RREP包以本网关节点为倒数第二跳;
(3)目的节点收到不同路径发来的RREQ包,根据RREQ包中的路径节点最小可用带宽值和路径总负载值分别计算路由判据值,选取路由判据值最大者作为所述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路由,沿所选取路由的反向路径向源节点返回RREP包;
(4)源节点收到RREP包,路由建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活跃路径上的节点对当前路由的维护步骤:
(1)链路失效的判断:当数据传输出错后,节点会尝试多重传几次,均未成功后,节点判定为链路失效,并在路由缓存表中删除失效路由,执行下一步骤;
(2)链路恢复:失效链路两端由靠近源端的节点先发起寻路过程,寻找到目的节点集合中任一节点的路由,若寻路成功,向源节点返回新路径;若失败,向源节点返回RRER分组,源节点重新发起寻路过程;
(3)动态维护:节点有数据要发送时,若缓存中有到目的节点路由,则发送第一个数据分组,该分组同时收集该路由判据信息,若较原先情况好,或没变化,则继续使用该路由;若较差,目的节点将通知源节点重新发起路由发现过程。
CN2008102193022A 2008-11-21 2008-11-21 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52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193022A CN101415248B (zh) 2008-11-21 2008-11-21 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193022A CN101415248B (zh) 2008-11-21 2008-11-21 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5248A CN101415248A (zh) 2009-04-22
CN101415248B true CN101415248B (zh) 2010-07-21

Family

ID=40595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930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5248B (zh) 2008-11-21 2008-11-21 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152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69501B (en) * 2009-04-16 2012-01-04 Appshare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network-based collaboration
EP2502361A1 (de) * 2010-01-22 2012-09-2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zuordnung von zeitschlitzen zu links zwischen netzknoten eines drahtlosen vermaschten netzes
CN101951658A (zh) * 2010-09-16 2011-01-1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路径质量感知的移动自组网Internet网关路由选择方法
CN102238683A (zh) * 2011-07-08 2011-11-09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无线网状网的路由信息获取和传递方法
WO2013094013A1 (ja) * 2011-12-20 2013-06-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検針システム
CN102547905A (zh) * 2012-01-09 2012-07-04 上海电机学院 支持移动Ad Hoc网络的QoS路由实现的方法
CN103888994B (zh) * 2012-12-21 2017-11-21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具有热灾备能力的多网关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3024446A (zh) * 2012-12-31 2013-04-03 传聚互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视频的加载缓冲方法和系统
CN103595657B (zh) * 2013-10-25 2016-10-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分布式情景感知的分层式网络路由方法
EP3062552B1 (en) 2013-11-22 2018-09-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offloading access network
CN103781179B (zh) * 2014-01-16 2017-01-18 吉林大学 负载感知无线Mesh网络部分重叠信道分配系统及方法
CN104093180B (zh) * 2014-06-10 2017-04-12 西北大学 一种基于多网关数据传输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方法
CN105163349B (zh) * 2015-08-03 2016-05-04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IEEE802.11s的多网关无线Mesh网实现方法
CN105516328A (zh) * 2015-12-18 2016-04-20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用于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动态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846706B (zh) * 2017-12-14 2021-02-05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拥塞避免的编码感知无线mesh网络多路径路由方法
EP3756317B1 (en) * 2018-02-20 2023-12-13 Anapaya Systems AG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nterfac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8307436A (zh) * 2018-05-11 2018-07-20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异构无线自组织网络的路由方法
CN111263443B (zh) * 2018-11-30 2023-06-13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子帧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9688060B (zh) * 2018-12-29 2021-06-29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链路分组配置方法、装置及路由器
CN110932805B (zh) * 2019-04-19 2021-10-19 湖南商学院 网络拓扑结构动态自适应的压缩感知数据收集方法
CN115567450A (zh) * 2019-09-06 2023-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
CN111148178B (zh) * 2020-01-06 2022-04-1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无人机自组网的dsr路由协议实现方法
CN111478850B (zh) * 2020-02-29 2022-07-12 新华三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关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12822285B (zh) * 2021-01-22 2022-12-27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对象存储分布式服务质量的优化系统、方法、设备和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5248A (zh) 2009-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5248B (zh) 基于负载均衡的跨层动态源路由协议的建立方法
CN108989223A (zh) 一种强链路约束条件下的卫星路由算法
CN101674630B (zh) 一种可感知拥塞的跨层路由实现方法
CN103476086B (zh) 基于节点拥塞度预测的动态多径aodv路由方法
Ali et al. An on-demand power and load-aware multi-path node-disjoint source routing scheme implementation using NS-2 for mobile ad-hoc networks
CN101932062A (zh) 一种Ad Hoc网络环境下的多路径路由方法
Yitayal et al. A balanced battery usage routing protocol to maximize network lifetime of MANET based on AODV
CN102149161A (zh) 一种层次规则化mesh网络路由方法
CN103237331B (zh) 一种固定中继的多跳蜂窝网络的路径选择方法
Cao et al. Adaptive multiple metrics routing protocols for heterogeneous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CN103108372A (zh) 基于节点发送和接收能力的干扰感知跨层路由方法
CN103037436B (zh) 一种基于HWMP的网络编码感知无线Mesh路由协议
CN101729335A (zh) 无线节点
Dong et al. A maximally radio-disjoint geographic 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 for MANET
Liu et al. Research of QoS-aware routing protocol with load balancing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Zhou et al. A novel routing protocol for ad hoc sensor networks using multiple disjoint paths
Bharadwaj et al. A review of load balanced routing protocols in mobile adhoc networks
Puri et al. Congestion avoidance and load balancing in AODV-multipath using queue length
Su et al. A novel OoS-aware Routing for ad hoc networks
Tabatabaei et al. Routing and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Rani et al. Weighted load balanced routing protocol for MANET
Geng A cross layer qos design model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Li et al. A new adaptive multipath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game theory for ad hoc networks
Li et al. A distributed three-hop routing protocol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hybrid networks
Yu et al. A ranging-based link availability routing algorithm for MANE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1

Termination date: 20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