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3241A - 中间储槽及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中间储槽及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3241A
CN101363241A CNA2008101263348A CN200810126334A CN101363241A CN 101363241 A CN101363241 A CN 101363241A CN A2008101263348 A CNA2008101263348 A CN A2008101263348A CN 200810126334 A CN200810126334 A CN 200810126334A CN 101363241 A CN101363241 A CN 101363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torage tank
negative pressure
sewage
intermediate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263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63241B (zh
Inventor
张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ruo (beij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ruo (beij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ruo (beij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ruo (beij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2633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632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63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3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63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3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活污水集水的中间储槽,还涉及采用这种中间储槽的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该中间储槽包括槽体、感应阀、控制阀、储槽排污负压阀以及微处理器,所述槽体上安装有感应管和储槽排污管,所述槽体的中上部设有进污口,上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接气口,所述感应管和储槽排污管的下端端口均位于所述槽体内,所述感应管的内腔上部通过内压接口与所述的感应阀连通,所述感应阀的感应信号输出线路连接所述的微处理器信号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线路连接所述控制阀的控制线路,所述控制阀的负压控制管路连接所述储槽排污负压阀的负压控制腔,所述储槽排污管通过所述的储槽排污负压阀连接负压排污管道。该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包括若干上述中间储槽以及一个或多个污水收集罐,并设有统一的负压源。本发明有利于减少动力消耗,实现生活污水的源分离。

Description

中间储槽及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活污水集水的中间储槽,还涉及采用这种中间储槽的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技术背景
现有生活污水系统主要是采用重力流方式进行污水收集,将各种生活污水通过重力流管道汇集在一起,排入设置在住宅附近的化粪池,经过简单的生物消化后,通过溢流或用污水泵将化粪池中的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同其他市政污水一起送入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在没有处理条件的地方则直接排入河流。这种技术的缺陷主要是由于将不同污染程度的污水混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加了后续处理量及处理难度,使处理成本大大增加。
另外,人们还开发了负压污水收集系统,这种污水收集系统将污水源的排放管连接于处于负压下的污水收集罐,通过污水收集罐内的负压将污水吸入并暂时收集,然后通过污水泵将罐内污水送入后续的输送管道或处理场所。这种技术的主要缺陷是负压消耗大,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间储槽,还提供了采用这种中间储槽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采用这种中间储槽和这种源分离系统,有利于减少负压收集的动力消耗,并有利于实现不同污染程度的生活污水的源头分离,以便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间储槽,包括槽体、感应阀、控制阀、储槽排污负压阀以及微处理器,所述槽体上安装有感应管和储槽排污管,所述槽体的中上部设有进污口,上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接气口,所述感应管和储槽排污管的下端端口均位于所述槽体内,所述感应管的内腔上部通过内压接口与所述的感应阀连通,所述感应阀的感应信号输出线路连接所述的微处理器信号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线路连接所述控制阀的控制线路,所述控制阀的负压控制管路连接所述储槽排污负压阀的负压控制腔,所述储槽排污管通过所述的储槽排污负压阀连接负压管道。
一种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包括若干所述的中间储槽以及一个或多个污水收集罐,并设有统一的负压源,所述各中间储槽的储槽排污管分别通过各自的储槽排污负压阀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污水收集罐的负压排污管道,所述各污水收集罐均为负压罐,共用统一的负压源。所述各污水收集罐各自配置有相应的污水泵将收集到的污水输出。
本发明的中间储槽工作原理是:槽体上的进污口连接相应的污水管道,通过重力流方式或负压流方式将污水汇集于中间储槽的槽体内,当槽体内污水水位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感应管内部与外部(槽体内)存在一定压差,此压差使感应阀动作,感应阀输出相应的高水位感应信号,所述微处理器接收所述感应阀的高水位感应信号后,控制控制阀动作,控制阀的负压控制管路与负压接通,通过该负压将储槽排污负压阀打开,使负压管道与中间储槽排污管连通,槽体内的污水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负压管道并通过负压管道进入污水收集罐。当中间储槽槽体内的污水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控制阀控制储槽排污负压阀关闭。
由于本发明是根据中间储槽槽体内污水水位高度,自动控制中间储槽的污水排放,先将间歇性的污水汇集在中间储槽内,当汇集到一定的污水量(液位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再通过负压管道集中排入污水收集罐,由此减少了对污水收集罐的负压损耗,也就减少了整体负压系统所消耗的动力,节省了能源。采用这种中间储槽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还可以通过设置多个污水收集罐,分别收集不同类的污水,分散收集同类污水的多个中间储槽,污水并入同类污水收集罐。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由污水源排放管道到中间储槽的污水集水方式,对于流动性好、流量大的一般生活污水,可以采用重力流方式进行常压集水,依靠污水自身重力自行流入中间储槽,即常压中间储槽;对于流动性差、流量小的,如粪便污水等,可以采用负压方式进行负压集水,依靠负压的抽吸将污水吸入中间储槽,即负压中间储槽。在对生活污水进行源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便器排出的粪便污水量小、流动性差,易于粘附在管道壁上,甚至将管道堵塞,通过负压中间储槽,在负压下的间歇收集与集中排入污水收集罐,可以有效地增大负压管道(主管道)中的污水流速,有效地冲刷由中间储槽到污水收集罐之间的负压管道,在保持较小的负压管道直径情况下,可以避免负压管道的堵塞。通过统一的负压源为多个污水收集罐提供负压,有利于简化系统的总体结构,减少空间占用,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间储槽在常压集水时的启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间储槽在常压集水时的起始状态(常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间储槽在负压集水时的启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间储槽在负压集水时的起始状态(常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感应阀在起始状态(常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感应阀在启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间储槽,包括槽体101、感应阀113、控制阀112、储槽排污负压阀119以及微处理器(图中未画出),所述槽体101上安装有感应管102和储槽排污管121,所述槽体的中上部设有进污口103,上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接气口104、120,所述感应管102和储槽排污管121的下端端口均位于所述槽体101内,与槽体内腔连通,所述感应管102的内腔上部通过内压接口116与所述的感应阀113连通,所述感应阀的感应信号输出线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线路连接所述控制阀的控制线路,所述控制阀112的负压控制管路连接所述储槽排污负压阀的负压控制腔122,所述储槽排污管121通过所述的储槽排污负压阀119连接负压管道118。
所述控制阀112设有互不相通的两个阀腔---常压腔与负压腔,所述常压腔开设有大气口110和常开口106,腔内设有与所述常开口配套的常开阀芯111,所述常开阀芯配有将其顶离常开口的常开弹簧;所述负压腔开设有负压口109和常闭口107,腔内设有与所述常闭口配套的常闭阀芯108,所述常闭阀芯配有将其顶向常闭口的常闭弹簧,所述控制阀还设有能够控制常开阀芯和常闭阀芯动作的电磁铁,当电磁铁通电后,吸引常开阀芯和常闭阀芯克服相应的弹簧力动作,分别封闭常开口和放开常闭口,所述常开口和常闭口均连接于所述控制阀的负压控制管路,所述负压口连接负压管道上的负压取气口117,所述大气口敞开连接大气。在常态下,常开阀芯和常闭阀芯在各自配套弹簧的作用下,分别使常开口打开、常闭口关闭,因此储槽排污负压阀的负压控制腔接入的是大气压,使储槽排污负压阀处于关闭状态;当电磁铁得电时,常开阀芯和常闭阀芯在电磁铁的作用下,分别封闭常开口和打开常闭口,储槽排污负压阀的负压控制腔接入负压,将储槽排污负压阀打开,使槽体内的污水得以通过负压管道被吸入污水收集罐。所述控制阀中的电磁铁依靠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进行工作,通过预先设定参数,可以控制控制阀的启动时间,进而控制储槽排污负压阀的排污时间。
参见图5和图6,所述感应阀的壳体内设有轴向可移动的阀轴158,并设有将壳体内空腔分割为互不连通的第一腔162、第二腔153和第三腔165的第一隔膜161和第二隔膜157,所述第一隔膜161和第二隔膜157均呈环形,其内缘均封闭连接于所述阀轴158周边,外缘均密封连接于所述感应阀的壳体内侧,所述第一腔162和第二腔153的壳体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接口115和第二接口114,所述第三腔165的壳体上设有通气孔167,壳体中部与所述阀轴相对,安装有用于产生和输出感应信号的传感器155,所述阀轴158的近传感器一端设有与所述传感器配套的感应元件156,并设有连接所述第三腔壳体的螺旋弹簧154。
所述感应阀的壳体可以由依次相互连接的第一阀体160、第二阀体152和第三阀体166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三阀体分别位于壳体的轴向两端,包括壳体的两个轴向端面,所述第二阀体位于壳体的中部,其近第三阀体一端设有延伸至感应阀阀腔内的隔板,所述隔板设有中央通孔,所述第三阀体的端面中央设有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孔,所述传感器通过该安装孔安装在所述的第三阀体上,所述第一隔膜的外缘被夹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之间,内缘环形嵌入所述阀轴的周边,由此实现了第一腔同第二腔之间的隔离,所述第二隔膜的外缘环形连接在所述第二阀体的隔板上,内缘环形嵌入所述阀轴的周边,由此实现第二腔同第三腔之间的隔离。
所述传感器155在所述第三阀体上的安装方式为轴向位置可调,通过调节传感器在第三壳体上的轴向位置,就可以改变传感器同感应元件之间在一定外部条件下的感应间距,改变传感器的检测阈值。这种轴向位置可调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任意适宜的现有技术,例如通过设置配套的螺纹,将传感器旋接在所述传感器安装孔上,调好位置后再在传感器外壳上旋接上锁定螺母164,以便将传感器固定住。
所述第一阀体160与所述阀轴158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磁铁159,在常态下,所述阀轴近第一阀体的一端被吸在该磁铁上,由此实现阀轴位置的固定。当第一腔162与第二腔153内存在压差,并且这个压力差足以克服该磁铁对所述阀轴的引力时,第一隔膜161在该压力差的作用下带动阀轴向传感器155方向移动,使感应元件156同传感器155之间的距离变小,通过感应元件156同传感器内相关元件或电路的相互作用,所述传感器155产生并输出相应的感应信号。由于磁铁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随着所述阀轴与所述磁铁之间距离的增加,磁铁引力会迅速减小,因此只要当第一隔膜161两侧的压力差达到一定值时,阀轴158就能迅速脱离磁铁159移向传感器,避免在压差不足时,阀轴出现爬行现象。当第一隔膜161两侧压力差减小到不足以克服螺旋弹簧及磁铁的作用力时,阀轴158回位并压靠在磁铁109上,感应阀完成一个工作周期。
参见图1至图4,根据中间储槽的集水方式不同,可以适当设置感应阀第一接口115和第二接口114的外部管路连接关系,以实现相应的控制要求。具体地说,在负压集水(负压中间储槽)方式下,槽体上的一个接气口104连接感应阀的第一接口115,感应管的内压接口116连接感应阀的第二接口114,由此在感应阀第一隔膜两侧的压差即为槽体内气压同感应管内气压之间的压差。在常压集水(常压中间储槽)方式下,感应管的内压接口116连接所述感应阀的第一接口115,感应阀的第二接口114敞开连接大气,由此在感应阀第一隔膜两侧的压力差即为感应管内气压同大气压(也就是槽体内气压)之间的压差。
参见图1和图2,为常压中间储槽采用常压集水,其槽体的进污口103连接重力流污水排放管道,槽体上部至少一个接气口敞开于大气,感应管的内压接口116连接感应阀的第一接口115,感应阀的第二接口114敞开于大气,污水靠重力由进污口103流入中间储槽的槽体101内,当槽体101内的污水液面到达感应管102的下端口时,感应管102内的气体被密封。因槽体101上部的接气口104与大气相通,当污水继续流入槽体101内,感应管102的气体被压缩,高于外界大气压,感应管102的内部与外存在液位差而形成压差,随着污水的不断进入,压差不断增加,当液位差达到一定值H时,感应阀113在液位差产生的压力(也就是第一个隔膜两侧的气体压力差)下启动,进而启动控制阀112动作,使中间储槽的工作状态由初始状态转换为启动状态。
初始状态下,控制阀112的常闭阀芯108在常闭弹簧作用下处于下位(封闭常闭口的位置),常闭口107关闭,使通过负压取气口117从负压管道上获得的负压被截止。常开阀芯111在常开弹簧作用下处于上位(脱离常开口的位置),常开口106与大气口110相通,使储槽排污负压阀的负压控制腔122与大气相通,储槽排污负压阀119处于关闭状态。
在启动状态下,控制阀112接受感应阀的启动信号后,在微处理器(图中未画出)的控制下,常闭阀芯108上移,打开常闭口107,使负压口109与常闭口107相通,同时常开阀芯111下移,关闭常开口106,负压管道的负压依次经过负压取气口117、负压口109和常闭口107进入储槽排污负压阀119的负压控制腔122,使该负压阀开启,常压中间储槽内的污水在负压抽吸作用下排出。
排污时间由微处理器设定并可根据需要调整。经过设定的时间后,控制阀的常闭阀芯108在常闭弹簧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关闭常闭口107,同时常开阀芯111在常开弹簧作用下上移,打开常开口106,由此使储槽排污负压阀119的负压控制腔122与大气相通,该储槽排污负压阀关闭,常压中间储槽进入下一循环过程。
参见图3和图4,为负压中间储槽采用负压集水,槽体101上的一个接气口20与负压管道上的负压取气口117相通,进污口103连接储槽进污负压阀(图中末示出),与储槽进污负压阀相接的为污水源(例如负压便器)的排放管道。通常,所述储槽进污负压阀的负压控制腔连接单独的上述控制阀,在外部控制下,如按钮,控制所述储槽进污负压阀的开/关动作。
在初始状态(常态)下,储槽进污负压阀关闭,槽体101内为负压;当储槽进污负压阀开启后,污水源的污水在负压的抽吸下进入槽体101,在进污的同时伴随一定比例的空气也进入槽体101内,因此在完成一次进污后,槽体101内的负压会下降至基本接近于大气压。储槽进污负压阀开启一定时间后自动关闭,槽体101内的负压得到恢复,准备下一次的负压抽吸。间歇性的几次进污后,槽体101内的污水到达感应管102的下端口并封住感应管。在接下来的进污之前,感应管102的内部与外部(槽体内)处于相同负压,进污后,感应管102的内部为负压较高的高负压,而感应管102的外部(槽体内)由于进污,消耗负压,而处于低负压,这样在感应管102的内外部产生一定的压差。感应阀113的第二接口114与感应管102上部的内压接口116连接,感应阀113的第一接口115与槽体101的一个接气口104连接,感应阀113在此压差作用下启动,进而启动控制阀112。控制阀112工作原理同前述的常压中间储槽,此不在重述。控制阀112启动后,储槽排污负压阀119与连接于感应管上端端口处的放空阀105同时开启,大气由放空阀105经感应管102进入槽体101内,槽体101内的污水在负压抽吸下排出。
排污时间由微处理器(图中末示出)设定,并可根据需要调整。经过一设定时间后,储槽排污负压阀119与放空阀105关闭,负压中间储槽进入下一循环过程。
对于储槽排污负压阀、储槽进污负压阀和放空阀的控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其动作和启动时间可以通过相应的电子控制装置实现,例如可以由微处理器统一进行有关各阀的控制。
参见图7和图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中间储槽的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源分离是将生活中产生的粪尿污水及其他生活污水,为了便于后续的输送和处理利用,从源头上就各自分开收集和输送,也就是将污染程度高的污水,如粪尿、部分厨房污水(鱼刺、骨头等,加水经破碎器粉碎后产生的污水)等,与污染程度低的污水,如洗浴、洗衣、部分厨房污水等,分开收集、输送,及后处理利用。进一步的分离是将粪便与尿液污水的再分开收集。该系统包括若干中间储槽5、9、18(图中只示出几代表性的,其中5与18为常压中间储槽,9为负压中间储槽)及一个或多个污水收集罐6、10、20(图中示出3个),所述中间储槽原理同前述(参见图1至图4),所述负压排污管道为该系统的主管道14、16、19,多个污水收集罐6、10、20,共用统一的负压源11。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各中间储槽的集水方式,例如,可以是全部所述的中间储槽均通过负压流方式连接污水排放源,也可以是部分中间储槽通过重力流方式连接相应的污水排放源,其余的中间储槽通过负压流方式连接相应的污水排放源。
通过重力流集水方式,连接各适于重力流集水的污水排放源的中间储槽,为常压中间储槽5与18,可用于多数生活污水的排放源,例如洗脸池排水1、厨房排水2、洗衣机排水与浴室排水3,小便器排水23等,这些污水的流动性好、流量大,通过重力流管道4、17,污水流入设置在低势处的常压中间储槽5与18;通过负压流集水方式,连接各适于负压集水的污水排放源的中间储,为负压中间储槽9,主要用于收集流动性差,并且排放量小的污水源,如来自负压粪尿混合便器(图中未示出)的粪尿污水,粪尿分开收集的负压源分离便器8的粪污水。这类污水,通过负压方式集水,因有负压作为动力,可以用少量的冲厕水而达到极好的冲厕效果,由此大大减小了污水排放量。间歇的冲厕污水汇集在负压中间储槽9中,在便器集中的场合,如公厕,可以是多个便器(图中未示出)共用一个负压中间储槽9。源分离便器8,便池内部由隔离堰7将便池分为大便区与小便区,大便区与小便区彼此分开冲厕。大便区产生的污水,如上所述,以负压方式通过负压管道12汇集到负压中间储槽9,小便区产生的尿污水,可以通过重力流管道24汇集到常压中间储槽18。尿污水与粪污水同属高污染污水,尿污水也可以以负压方式集水,通过负压管道22汇集到负压中间储槽9。
无论是常压中间储槽5、18,还是负压中间储槽9,间歇性的进污后,液位达到一定高度,再序批式地以负压方式由各自对应的负压排污管道16、14、19,分别进入污水收集罐6、10、20,以实现污水的源头分离,分类收集,以及可有效冲刷管道、降低能耗。在没有对尿污水提出单独收集而仅以节水为目的情况下,尿污水可由重力管道17、24以重力方式汇集到常压中间储槽18,其负压排污管道19可以直接接入污收集罐10而省去污水收集罐20(图中未示出)。
以负压集水,可以明显地减小污水管道直径,减小管道占用的空间和管道投资。
对于不同性质的污水,一般根据后续处理和/或利用的要求进行分别集水,设置不同的中间储槽和不同的污水收集罐,例如一般生活污水经过较为简单的净化处理,就可以作为中水回收利用;而对粪污水和尿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一般处理费用很高,并且难以达到排放或回收利用的要求,通常可以采用适当的处理方式实现污水资源化。
系统共用一个负压源11(包手负压泵、负压罐和控制等),可以连接多个污水收集罐(图中只示出三个,6、10与20),由该负压源11统一为多个污水收集罐提供负压,由此可以减少负压源数量,并稳定负压源的工作状态,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运行费用和空间占用。污水收集罐可以集中安装在一个地方,如与负压源在同一地方,或远离一定距离,各污水收集罐的负压管道均直接连接于所述的统一的负压源;也可以将一个或多个污水收集罐沿着负压排污管道安装,即污水收集罐分散安装。以此方式安装的污水收集罐,其负压源的提供不是直接引自上述的负压源11,而是将其负压管道与其中某一个负压排污管道相连(图中以污水收集罐10的负压管道25引自负压排污管道19为例),从而间接获得负压源,整个系统仍共用统一负压源。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布置污水收集罐。应用中可以根据场地、各污水排放源的排水量、排水方式及污水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

Claims (10)

1.一种中间储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感应阀、控制阀、储槽排污负压阀以及微处理器,所述槽体上安装有感应管和储槽排污管,所述槽体的中上部设有进污口,上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接气口,所述感应管和储槽排污管的下端端口均位于所述槽体内,所述感应管的内腔上部通过内压接口与所述的感应阀连通,所述感应阀的感应信号输出线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线路连接所述控制阀的控制线路,所述控制阀的负压控制管路连接所述储槽排污负压阀的负压控制腔,所述储槽排污管通过所述的储槽排污负压阀连接负压排污管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设有两个阀腔,其中一个阀腔为常压腔,开设有大气口和常开口,腔内设有与所述常开口配套的常开阀芯,所述常开阀芯配有将其顶离常开口的常开弹簧,另一个腔为负压腔,开设有负压口和常闭口,腔内设有与所述常闭口配套的常闭阀芯,所述常闭阀芯配有将其顶向常闭口的常闭弹簧,所述控制阀还设有能够控制常开阀芯和常闭阀芯动作的电磁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阀的壳体内设有轴向可移动的阀轴,并设有将壳体内空腔分割为互不连通的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的壳体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三腔的壳体上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三腔壳体中部安装有与所述阀轴相对的传感器,所述阀轴的近传感器一端设有与所述传感器配套的感应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阀的壳体由依次相互连接的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三阀体分别位于壳体的轴向两端,包括阀体的两个轴向端面,所述第二阀体位于壳体的中部,其近第三阀体一端设有延伸至感应阀阀腔内的隔板,所述隔板设有中央通孔,所述第三阀体的端面中央设有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孔,所述传感器通过该安装孔安装在所述的第三阀体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间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阀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均呈环形,其内缘均封闭连接于所述阀轴周边,外缘均密封连接于所述感应阀的壳体内侧,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阀轴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磁铁,所述阀轴的近传感器端设有连接所述第三阀体的螺旋弹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间储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在所述第三阀体上的安装方式为轴向位置可调,并设有用于固定传感器的锁定螺母。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储槽,其特征在于当其用于常压集水时,其槽体上部的接气孔与大气相通,所述感应管的内压接口连接所述感应阀的第一接口,所述感应阀的第二接口敞开。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储槽,其特征在于当其用于负压集水时,其槽体上部的一个接气口与所述感应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感应管上部的内压接口与所述感应阀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感应管上端端口处设有放空阀,所述槽体上部的另一个接气口与负压管道上的负压取气口相通,所述中间储槽的进污口连接有储槽进污负压阀。
9.一种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包括若干上述中间储槽以及一个或多个污水收集罐,并设有统一的负压源,所述各中间储槽的储槽排污管,分别通过各自的储槽排污负压阀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污水收集罐的负压排污管道,所述的各污水收集罐采用集中安装方式通过各自的负压管道直接连接于所述的统一的负压源,或者采用分散安装方式,其中至少有一个污水收集罐的负压管道连接于另一个污水收集罐的负压排污管道,所述的各污水收集罐配置有相应的污水泵将收集到的污水输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的中间储槽均通过负压流方式连接污水排放源,或者部分中间储槽通过重力流方式连接相应的污水排放源,其余的中间储槽通过负压流方式连接相应的污水排放源。
CN2008101263348A 2008-03-06 2008-06-25 中间储槽及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Active CN1013632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263348A CN101363241B (zh) 2008-03-06 2008-06-25 中间储槽及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1414.8 2008-03-06
CN200810101414 2008-03-06
CN2008101263348A CN101363241B (zh) 2008-03-06 2008-06-25 中间储槽及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3241A true CN101363241A (zh) 2009-02-11
CN101363241B CN101363241B (zh) 2010-07-21

Family

ID=40389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63348A Active CN101363241B (zh) 2008-03-06 2008-06-25 中间储槽及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6324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3235A (zh) * 2011-03-04 2011-08-17 吴建生 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CN106906886A (zh) * 2017-02-09 2017-06-30 张正军 智能中央排水系统及方法
CN110439098A (zh) * 2019-09-05 2019-11-12 黄山拓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提升系统
CN112900572A (zh) * 2020-11-30 2021-06-0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改善抽排便器使用性能的方法与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3235A (zh) * 2011-03-04 2011-08-17 吴建生 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CN106906886A (zh) * 2017-02-09 2017-06-30 张正军 智能中央排水系统及方法
CN110439098A (zh) * 2019-09-05 2019-11-12 黄山拓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提升系统
CN110439098B (zh) * 2019-09-05 2024-03-29 黄山拓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提升系统
CN112900572A (zh) * 2020-11-30 2021-06-0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改善抽排便器使用性能的方法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3241B (zh) 2010-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3241B (zh) 中间储槽及基于负压下的生活污水源分离系统
CN102787629A (zh) 新型家庭废水回收利用装置
CN108396844A (zh) 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
CN108729520A (zh) 无菌抽水马桶及控制方法
CN207130852U (zh) 一种节水除味小便器
CN206737020U (zh) 微型水循环环保公厕
CN206971331U (zh) 一种固液分离免水冲厕具
CN202227411U (zh) 全自动家庭污水回收装置
CN205502171U (zh) 模块化负压便器
CN208072564U (zh) 一种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
CN203891144U (zh) 生活废水二次利用装置
CN202359618U (zh) 重力流与真空结合式废污水收集排放系统
CN101805027A (zh) 真空废污水收集系统
CN205935071U (zh) 大小便节水冲洗系统
CN205577054U (zh) 一种移动厕所
CN209669015U (zh) 一种地埋式沿河排污口污水快速处理设备
CN104074242B (zh) 生活废水二次利用装置
CN207260238U (zh) 一种卫生间废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12452877U (zh) 适用于平顶房的含清洁剂废水二次利用系统
CN204898794U (zh) 一种家庭废水再利用系统
CN205421458U (zh) 新型节水马桶
CN201190309Y (zh) 一种卫生间节水装置
CN204590177U (zh) 一种卫生间用节水装置
CN221235450U (zh) 一种绿色环保厕所系统
CN218643486U (zh) 一种可用于地下卫生间的污水自动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