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5369A - 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5369A
CN101355369A CNA2007101196669A CN200710119666A CN101355369A CN 101355369 A CN101355369 A CN 101355369A CN A2007101196669 A CNA2007101196669 A CN A2007101196669A CN 200710119666 A CN200710119666 A CN 200710119666A CN 101355369 A CN101355369 A CN 101355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source
local vibration
receiver module
sending module
voltage control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196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5369B (zh
Inventor
樊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adco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1966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553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55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5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5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5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其中,该收发信机,用于移动终端,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还包括:第一本振源;第二本振源;和切换开关,用于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第一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的连接,第二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二本振源的连接;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至少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设置于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本发明解决了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和相邻时隙异频收发的问题,同时降低了芯片设计难度,同时减小了芯片面积,提高了芯片使用的灵活性,实现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的设计,特别是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接力切换(Baton Handover)是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设计思想是利用上行预同步技术,在由原基站向目标基站转移通信链路时,上下行通信链路根据所设置的时间关系分别转移到目标基站。
当接力切换为异频接力切换时,即目标小区与原小区的工作频率不同,如果原小区中分配的业务时隙下行为TSn,而目标小区中分配的业务时隙上行为TS(n-1),此时,将会形成TS(n-1)/TSn相邻时隙异频发收的情况,而发收的保护间隔为12.5us或16码片。
TD-SCDMA系统的切换也要求终端收信机的频率在12.5us内完成切换。
TD-SCDMA的N频点特性是指针对每一扇区,将分配n个工作频点,从分配到的n个频点中确定一个作为主载频,在同一个扇区内,公共控制信道配置在主载频上。
按3GPP规范,TD-SCDMA系统在RRC CONNETED状态时(CELL_FACH,CELL_PCH,URA_PCH,CELL_DCH)时,均有系统消息的读取需求。
这样,如果业务被分配于辅载频的TS6时,终端也需要在12.5us的时间内需要完成频率切换的挑战。
TD-MBMS系统如果支持对语音业务、PS业务的并发,则需要发信机和收信机的频率切换以及收信机的频率切换都要在12.5us内完成。
综上所述,TD-SCDMA终端的单芯片收发信机需要同时满足以下需求:
需求1:接力切换特性及TD-MBMS并发业务将要求发信机和收信机本振频率在12.5us的时间内完成频率切换;
需求2:接力切换特性、TD-MBMS并发业务及N频点特性将要求收信机频率在12.5us的时间内完成频率切换。
现有的用于TD-SCDMA终端的射频收发信机包括两种架构:单本振源架构和双本振源架构。
单本振源的架构的射频收发信机如图1所示,包括接收模块、发送模块和本振源,其中:
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与移动终端基带处理模块连接;
接收模块或发送模块通过开关与天线连接;
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共用本振源。
当接收模块与天线连接时,接收模块通过天线接收信号,然后将通过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处理,将得到的基带信号后发送给基带处理模块;而发送模块与天线连接时,发送模块将来自基带处理模块的信号上变频为射频信号后,利用天线发送。
双本振源架构的射频收发信机如图2所示,包括接收模块、发送模块、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其中:
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与移动终端基带处理模块连接;
接收模块或发送模块通过开关与天线连接;
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分别使用不同的本振源。
当接收模块与天线连接时,接收模块通过天线接收信号,然后将通过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处理,将得到的基带信号后发送给基带处理模块;而发送模块与天线连接时,发送模块将来自基带处理模块的信号上变频为射频信号后,利用天线发送。
对于TD-SCDMA终端,本振源的频率准确度需要优于0.1ppm,按目前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切换频率需要的时间约200us左右,远远大于12.5us,因此,图1所示的单本振源架构的射频收发信机,无法实现相邻时隙异频接收以及异频分别发射和接收的任务,无法满足上文所述的需求1和需求2,而对于图2所示的射频收发信机双本振源的架构可以满足需求1,但无法实现相邻时隙异频接收的任务,不能满足需求2。
以上影响将可能对TD-SCDMA终端的小区切换与测量以及TD-MBMS等功能和业务造成限制,目前的解决方法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措施来解决:网络侧通过RRM策略进行规避,以及终端侧通过牺牲切换性能来应对。
然而,从系统角度讲,这些措施是否合理以及这些措施能否完全解决以上矛盾仍有问题,特别是随着TD-SCDMA技术在其他领域更广泛地应用,如手机电视,可以预见,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终端频率切换速度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TD-SCDMA终端所支持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缩短频率切换时间的同时,降低芯片设计难度和VCO之间的相互干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发信机,用于移动终端,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还包括:
第一本振源;
第二本振源;和
切换开关,用于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第一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的连接,第二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二本振源的连接;
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至少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设置于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上述的收发信机,其中,所述发送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一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二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上述的收发信机,其中,发送模块与第三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上述的收发信机,其中,发送模块与第三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其中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另外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
上述的收发信机,其中,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的锁相环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
上述的收发信机,其中,所述切换开关具体用于在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的控制下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还包括:
第一本振源;
第二本振源;和
切换开关,用于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第一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的连接,第二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二本振源的连接;
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至少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设置于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上述的移动终端,其中,发送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一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二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上述的移动终端,其中,发送模块与第三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上述的移动终端,其中,发送模块与第三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其中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另外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
上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的锁相环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
上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切换开关具体用于在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的控制下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收发信机的收发处理方法,包括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步骤,其中,所述接收处理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11,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连接,工作于第一频率,在第一接收下行时隙进行接收处理;
步骤12,设置第二本振源,使其在第一接收下行时隙接收处理结束前工作于不同于所述第一频率的第二频率;
步骤13,在第一时隙的保护间隔时间段内,切换开关将所述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的连接切换为所述接收模块与第二本振源的连接;
步骤14,接收模块工作于第二频率,在第二接收下行时隙进行接收处理。
上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3中,所述切换开关在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的控制下切换连接。
本发明的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接收模块配置有通过切换开关进行切换选择的两个本振源,解决了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和相邻时隙异频收发的问题。
同时,为接收模块设置的两个第一本振源中,至少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设置于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降低了芯片设计难度,同时减小了芯片面积,提高了芯片使用的灵活性,实现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单本振源架构的收发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双本振源架构的收发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收发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收发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收发信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中,发送模块固定连接有一个本振源,同时为接收模块设置二个本振源,同时,该接收模块通过切换开关选择与为其设置的两个本振源中间的一个进行连接,通过预先设置另外一个本振源的频率,在邻时隙异频接收时,通过切换开关切换,实现与该预先设置好频率的本振源的连接,解决现有本振源频率切换速度无法满足业务要求的问题。
上述的为接收模块设置的二个本振源可以包括与发送模块连接的本振源,也可以是另外设置的两个本振源,在下面将以不同的实施例对本振源的设置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收发信机基于现有技术中的单本振源架构实现。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收发信机包括接收模块、发送模块、本振源A1、本振源A2和切换开关,其中:
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与移动终端基带处理模块连接(图中未示出);
接收模块或发送模块通过开关与天线连接;
发送模块与本振源A1连接;
切换开关用于在本振源A1和本振源A2之间,切换接收模块与本振源的连接。
前面已经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收发信机基于现有技术中的单本振源架构实现,因此,该本振源A1直接利用现有技术中单本振源架构中的本振源即可。
而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收发信机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单本振源架构的收发信机相比,其不同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收发信机增加了本振源A2和单刀双掷切换开关,接收模块通过单刀双掷切换开关实现与本振源A1和本振源A2的连接。
其中,如图3所示,为了减少本振源A2的VCO(压控振荡器)与本振源A1的VCO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减小芯片面积,本振源A2的压控振荡器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而本振源A2的锁相环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当然,该本振源A2的锁相环也可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由于本振源A1和本振源A2可以提前按所需频率分别进行设置,同时由于单刀双掷切换开关的切换时间小于5us,因此完全可以在12.5us的时间内完成频率切换动作,从而不存在相邻时隙异频的接收和发射的问题。
同时,该本振源A2的PLL(锁相环)与本振源A1的PLL的状态(开启、关闭、频率切换等)都受外部总线(如SPI串行总线)的控制。
而增加的单刀双掷切换开关可以利用外部总线(如SPI串行总线)或外部电平控制。
本发明的收发信机仅在单本振源架构的收发信机的基础上增加一本振源和一单刀双掷切换开关,实现简单,同时在单刀双掷开关连接本振源A1时,与现有的单本振源架构的收发信机完全兼容,提高了芯片的使用灵活性。
下面对本发明的收发信机实现典型收发处理的方法进行描述。
下面以以下的典型应用场景来说明本发明的收发信机进行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过程:
设收发信机在TSn和TSn+1处理接收任务;
TSn的载频频率为f1,而TSn+1的载频频率为f2;
设收发信机初始状态为,发送模块与本振源A1连接,接收模块也与本振源A1连接,按TD-SCDMA系统的正常工作场景考虑,本振源A1的初始工作频率为f1,本振源二处于休眠状态。
本发明的收发信机进行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包括:
步骤A1,在时隙TSn之前,启动并设置本振源A1的频率为f1,该时间提前量应该保证本振源A1能在TSn起始时刻之前完成工作启动并稳定工作,如300us以上;
步骤A2,由于TSn+1的载频频率发生变化,因此,在时隙TSn结束前,启动并设置本振源A2的频率为f2;该时间提前量应该保证本振源A2能在TSn+1起始时刻完成工作启动并稳定工作,如300us以上;
步骤A3,在时隙TSn和时隙TSn+1之间的保护间隔GP内,在时隙TSn+1之前通过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控制切换开关,实现接收模块和本振源A2的连接,切换开关切换的时间应该能保证本振源A2能在TSn+1起始时刻前稳定工作,如5us左右;
步骤A4,接收模块工作于频率f2,在下行时隙TSn+1进行接收处理。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很好的完成了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
下面以以下的典型应用场景来说明本发明的收发信机进行相邻时隙异频发送和接收处理过程:
设收发信机在TSn进行发送,而在TSn+1进行接收;
TSn的载频频率为f1,而TSn+1的载频频率为f2;
设收发信机初始状态为,发送模块与本振源A1连接,接收模块也与本振源A1连接,按TD-SCDMA系统的正常工作场景考虑,本振源A1的初始工作频率为f2,本振源A2处于休眠状态。
本发明的收发信机进行相邻时隙异频发送和接收处理包括:
步骤B1,在时隙TSn之前,启动并设置本振源A1的频率为f1,该时间提前量应该保证本振源A1能在TSn起始时刻之前完成频率切换并稳定工作,如300us以上。
步骤B2,在时隙TSn之前,通过外部总线或外部高低电平控制天线开关,实现发送模块与天线的连接,该时间提前量应该保证发送模块能在TSn起始时刻能稳定地工作,如5us左右。
步骤B3,由于TSn+1的载频频率发生变化,因此,在时隙TSn结束前,启动并设置本振源A2的频率为f2;该时间提前量应该保证本振源A2能在TSn+1起始时刻完成工作启动并稳定工作,如300us以上。
步骤B4,在时隙TSn和时隙TSn+1之间的保护间隔GP内,在时隙TSn+1之前通过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控制切换开关,实现接收模块和本振源A2的连接,切换开关切换的时间应该能保证本振源A2能在TSn+1起始时刻前稳定工作,如5us左右。
步骤B5,在时隙TSn和时隙TSn+1之间的保护间隔GP内,在时隙TSn+1之前通过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控制天线开关,实现接收模块和天线的连接,天线开关切换的时间应该能保证接收模块能在TSn+1起始时刻前稳定工作,如5us左右。
步骤B6,接收模块工作于频率f2,在下行时隙TSn+1进行接收处理。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很好的完成了相邻时隙异频发送和接收处理。
上面是以本发明的收发信机中接收模块初始时与本振源A1连接的情况进行的说明,对于本发明的收发信机中接收模块初始时与本振源A2连接的情况,其处理过程与前面的处理雷同,因此,不再赘述。
<第二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射频收发信机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单本振源架构已有的本振源,但本发明也可利用两个以上的本振源来实现,即专用于发送模块的本振源不与接收模块实现任何连接,同时,设置2个本振源为接收模块所用,接收模块通过单刀双掷切换开关选择与该2个本振源中的一个本振源连接即可。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基于现有的双本振架构实现。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收发信机包括接收模块、发送模块、本振源B1、本振源B2、本振源B3和切换开关,其中:
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与移动终端基带处理模块连接(图中未示出);
接收模块或发送模块通过开关与天线连接;
发送模块与本振源B1连接;
切换开关用于在本振源B2和本振源B3之间,切换接收模块与本振源的连接。
其中,如图4所示,为了减少增加的本振源B3的VCO(压控振荡器)与双本振架构中已有的本振源B1和B2的VCO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减小芯片面积,本振源B3的压控振荡器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而本振源B3的锁相环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当然,该本振源B3的锁相环也可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收发信机,需求1肯定可以满足,而由于设置了本振源B2和本振源B3这2个本振源为接收模块所用,接收模块与其中一个本振源连接,在相邻时隙异频接收时,通过开关切换到与另外一个已调整好频率的本振源连接即可。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收发信机始终处于双本振架构。下面对第二实施例的收发信机的收发处理进行详细描述。
下面以以下的典型应用场景来说明本发明的收发信机进行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过程:
收发信机在TSn和TSn+1处理接收;
TSn的载频频率为f1,而TSn+1的载频频率为f2;
设收发信机初始状态为,发送模块与本振源B1连接,接收模块与本振源B2连接,按TD-SCDMA系统的正常工作场景考虑,本振源B1和本振源B2均工作于相同频率,设为f1,并设本振源B3处于休眠状态。
本发明的收发信机进行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包括:
步骤C1,在时隙TSn之前,启动并设置本振源B2的频率为f1,该时间提前量应该保证本振源B2能在TSn起始时刻之前完成工作启动并稳定工作,如300us以上。
步骤C2,在时隙TSn,接收模块正常进行f1频率的接收任务。
步骤C3,由于TSn+1的载频频率发生变化,因此,在时隙TSn结束前,启动并设置本振源B3的频率为f2;该时间提前量应该保证本振源B3能在TSn+1起始时刻完成工作启动并稳定工作,如300us以上。
步骤C4,在时隙TSn和时隙TSn+1之间的保护间隔GP内,在时隙TSn+1之前通过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控制切换开关,实现接收模块和第三本振源的连接,切换开关切换的时间应该能保证第三本振源能在TSn+1起始时刻完成工作启动并稳定工作,如5us左右
步骤C5,在时隙TSn+1,接收模块正常进行f2率的接收任务。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很好的完成了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
在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对于收发信机进行相邻时隙异频发送和接收处理过程,由于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分别使用不同的本振源,故自然满足相邻时隙异频发送和接收的需求,并可使本振源B2或B3其一为接收模块提供本振即可,而另一本振源可以处于休眠状态以降低功耗,其处理过程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雷同,故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收发信机如图5所示,其基于现有的单本振架构的收发信机实现。
结合图4和图5可发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收发信机与第二实施例的收发信机的组成完全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振源C2和C3均为增加的本振源,为了减少增加的本振源C2和C3的VCO(压控振荡器)与单本振架构中已有的本振源C1的VCO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减小芯片面积,本振源C2和C3的VCO均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而本振源C2和C3的锁相环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当然,该本振源C2和C3的锁相环也可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由于组成完全相同,因此其处理进行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过程以及相邻时隙异频发送和接收的处理过程与第二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包括天线,收发信机和基带处理模块,其中,该收发信机包括发送模块、接收模块、为接收模块设置的两个本振源,以及切换开关,其中:该切换开关用于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所述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为所述接收模块分别与两个本振源形成的连接。
同时,为接收模块设置的两个本振源中,至少一个本振源的VCO设置于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与发送模块直接连接的本振源可以是上述的为接收模块设置的两个本振源中的一个,也可以是另外的本振源,上述的两种情况在收发信机的具体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收发信机,用于移动终端,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本振源;
第二本振源;和
切换开关,用于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第一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的连接,第二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二本振源的连接;
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至少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设置于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一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二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发送模块与第三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发送模块与第三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其中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另外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的锁相环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开关具体用于在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的控制下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
7.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本振源;
第二本振源;和
切换开关,用于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第一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的连接,第二连接为接收模块与第二本振源的连接;
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至少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设置于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发送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一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二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发送模块与第三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发送模块与第三本振源直接连接,所述第三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中,其中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外部,另外一个本振源的压控振荡器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8、9或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振源和第二本振源的锁相环位于所述发送模块及接收模块所在芯片的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7、8、9或10所述的收发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开关具体用于在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的控制下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切换。
13.一种收发信机的收发处理方法,包括相邻时隙异频接收处理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处理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11,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连接,工作于第一频率,在第一接收下行时隙进行接收处理;
步骤12,设置第二本振源,使其在第一接收下行时隙接收处理结束前工作于不同于所述第一频率的第二频率;
步骤13,在第一时隙的保护间隔时间段内,切换开关将所述接收模块与第一本振源的连接切换为所述接收模块与第二本振源的连接;
步骤14,接收模块工作于第二频率,在第二接收下行时隙进行接收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3中,所述切换开关在外部总线或外部电平的控制下切换连接。
CN2007101196669A 2007-07-27 2007-07-27 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Active CN1013553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196669A CN101355369B (zh) 2007-07-27 2007-07-27 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196669A CN101355369B (zh) 2007-07-27 2007-07-27 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5369A true CN101355369A (zh) 2009-01-28
CN101355369B CN101355369B (zh) 2012-08-22

Family

ID=40307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196669A Active CN101355369B (zh) 2007-07-27 2007-07-27 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5536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602A (zh) * 2013-07-03 2013-10-23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终端接收灵敏度的方法及终端
CN104253627A (zh) * 2013-06-29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跳频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0009061B2 (en) 2013-07-03 2018-06-26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terminal reception sensitivity
CN112400339A (zh) * 2019-06-03 2021-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载波切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29975B1 (ko) * 1994-06-09 1998-04-11 김광호 중간 주파수 자동 선택회로
MY138222A (en) * 1999-07-19 2009-05-29 Thomson Licensing Sa Tuning system for achieving rapid signal acquisition for a digital satellite receiver
US6466803B1 (en) * 1999-10-19 2002-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mode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efficient oscillator synchronization
US7146149B1 (en) * 2003-07-10 2006-12-05 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Inc. High isolation switch buffer for frequency hopping radios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3627A (zh) * 2013-06-29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跳频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4253627B (zh) * 2013-06-29 2017-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跳频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368602A (zh) * 2013-07-03 2013-10-23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终端接收灵敏度的方法及终端
CN103368602B (zh) * 2013-07-03 2015-09-23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终端接收灵敏度的方法及终端
US10009061B2 (en) 2013-07-03 2018-06-26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terminal reception sensitivity
CN112400339A (zh) * 2019-06-03 2021-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载波切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5369B (zh) 2012-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81369A (en) Dual mode transceiver
JP4528344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US20130089000A1 (en) Beamforming training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a directional antenna
US8971220B2 (en) Dual mode base station
KR20160120333A (ko) 다중모드 무선 단말기
US11973523B2 (en)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module including common filter
WO2006033217A1 (ja) 基地局及び移動体通信方法
EP1537677A1 (en) Transceiver apparatus for use in a multi-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of a multi-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for use of the transceiver apparatus, method of transceiving a multi-frequency signal in a multi-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88201A (zh) 频分双工系统、设备及方法
CN101355369B (zh) 一种收发信机、移动终端及收发处理方法
JP2002009679A (ja) 無線端末装置
US777820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WO2022160306A1 (zh)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其天线切换方法
US20210218434A1 (en) Converged radio frequency front-end architecture
WO2021189388A1 (zh)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其天线切换方法
US7079817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that meets a plurality of frequency bands
KR100474055B1 (ko) 시디엠에이방식의 이동무선단말장치
CN112751573B (zh) 射频前端模块、收发装置和通信终端
CN213152052U (zh) 信号收发电路和电子设备
WO2022226682A1 (zh) 开关电路、通信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2457991B (zh) 一种基站设备
JP2000209165A (ja) 送受信試験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4167720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ハンドオフ方法及び移動端末
CN117375657A (zh) 通信装置、终端设备及通信方法
KR100283223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용 순방향 전송 방법 및 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IANXIN SCIENC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50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508

Address after: Zip code, 4 building, 41 333 Qinjiang Road, Shanghai, China: 200233

Applicant after: Lian core technology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Address before: Postal code 29,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100083

Applicant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Co-applicant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CO., LTD., SHANGHAI

Effective date: 2012012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121

Address after: 201206 Pudong New Area Mingyue Road, Shanghai, No. 1258

Applicant after: Leadcor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Pudong New Area Mingyue Road, Shanghai, No. 1258

Applicant before: Leadcore Technology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