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5747B -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5747B
CN101335747B CN200710126798A CN200710126798A CN101335747B CN 101335747 B CN101335747 B CN 101335747B CN 200710126798 A CN200710126798 A CN 200710126798A CN 200710126798 A CN200710126798 A CN 200710126798A CN 101335747 B CN101335747 B CN 1013357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network node
message
opposite end
respon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26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5747A (zh
Inventor
夏忠其
曹玮
蒋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26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35747B/zh
Priority to PCT/CN2008/071488 priority patent/WO200900340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5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5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7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3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 layers, e.g. resolution of network layer into physical layer addresses or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84Providing for device mo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77Multiple interfaces, e.g. multihomed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2Entity pro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05Multiple registrations, e.g. multiho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通信地址的通知方法、探索方法,以及通信检测方法和恢复方法,以及多归属网络节点。在通信地址探索方法中,第一网络节点通过采用备用地址对向对端发送探索请求消息,指示对端响应,并根据是否接收到对端的响应判断备用地址对是否有效;在通信检测方法中,第一网络节点通过向对端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指定对端响应,并根据是否接收到对端的响应判断当前的通信是否正常;在通信恢复方法中,第一网络节点在通信失败时选择备用地址对或探索出一对新的有效的地址对,并采用备用地址对或探索为有效的地址对更新当前的地址对。采用本发明,可利用多归属特性实现多归属主机通信的检测与恢复。

Description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领域的多归属环境下的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的通信地址通知方法、通信的检测方法、通信地址探索方法、通信恢复方法,以及多归属网络节点。
背景技术
目前的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网络(包括因特网,IP企业网络,城域网络)已经发展了多年,其最初的设计背景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网络发展的需要。
在现今的IP通信技术中,IP地址扮演了双重角色。从网络的角度来看,IP地址具备寻址和路由的功能,IP地址标识了IP设备/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网络路由协议根据IP地址将IP分组送到指定的目的地。从应用的角度来看,IP地址代表着通信节点的身份;应用不需要关注通信节点的具体位置,而只需要关注IP地址所代表的通信节点身份即可。
IP地址的这种双重角色越来越成为问题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
(1)随着网络和业务的不断发展,IPv4的地址变得越来越稀少;
(2)下一代IP网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网络移动性和网络多归属特性的需求不断增长。多归属特性,主要指一个主机或网络能够通过多个地址或接口接入Internet;比如说一个网络通过多个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接入到因特网,或者说一个终端通过多个接口连接到外部网络。这种支持多归属特性的网络称为多归属网络,支持多归属特性的网络节点称为多归属节点。
HIP(Host Identity Protocol,主机身份协议)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在HIP协议中,IP地址仅被作为网络中的位置标识来使用;另外,该协议还引入了另外一个名字空间。
HIP协议的架够如图1所示。在图1所示的HIP架构中,在传输层和网络层之间引入了一个主机身份识别层HIP,HIP层将传输层和IP互连层隔离。传输本身不关心底层的IP协议,传输层向应用层提供的接口主要包括身份ID和协议端口。HIP层主要完成身份ID向IP地址的转化过程,因此,HIP需要维护身份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主要包括对端身份ID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以及本端身份ID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由于该映射关系的维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长期存在,所以将这个过程称为一个环境Context(上下文)。
在HIP协议中,HIP Context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从主机发送出去的报文,可以通过主机身份对(源HI,目的HI)来标识。由于报文在实际发送中是通过IPSec(IP security protocol,IP安全协议)来加密保护的,在IPSec头中有一个SPI(Security Parameter Index,安全参数索引);在HIP协议中,SPI不仅可以用来标识安全联盟,也用来标识HIP Context,这是因为安全联盟的协商是通过HIP协议来完成的。对于从主机接收的分组,可以通过SPI来识别HIP Context。
由于HIP技术的引入,可以从理论上解决网络发展的以下瓶颈:
(1)地址稀缺引发的网络迁移:由于传输层已经不关心具体的网络层,网络迁移对传输和上层应用不会产生影响;
(2)移动性和多归属:由于传输层只关心身份,所以节点的移动和多归属导致的网络接入位置的改变不会影响到传输层,只需要在相应的HIP层改变相应的映射关系即可。
在HIP协议流程中,对于两个主机A和B,如果主机A需要向主机B发起通信,则主机A需要通过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查询来获得主机B的身份ID和相应的IP地址。在主机A向主机B发起正式的传输连接之前,主机A需要同主机B建立HIP环境。
主机A和主机B的HIP环境建立过程如图2所示,该过程是一个4次握手协议过程:
步骤201、主机A向主机B发送I1消息,该消息是主机A向主机B发起的初始化消息,表明主机A想同主机B进行HIP会话;
步骤202、主机B向主机A返回R1消息,该消息是主机B向主机A发送的响应消息,主机B要求主机A解决这个难题;
步骤203、主机A向主机B发送I2消息,主机A提交了难题的解决方案,并协商数据传输的IPSec安全联盟及密钥交换分组D-H,并提供自己的安全参数索引SPI;
步骤204、主机B向主机A返回R2消息,主机B回送自己的安全参数索引SPI,并发送密钥交换分组D-H。至此HIP环境建立完成,主机身份HI同IP地址的映射关系建立,数据传输的安全联盟协商完成。
在目前的HIP协议实现中,HIP的协议分组总共有8种类型,分别如下:
I1:HIP初始化分组;
R1:HIP应答分组;
I2:第2个HIP初始化分组;
R2:第2个HIP应答分组;
UPDATE:HIP消息更新分组;
NOTIFY:HIP错误通知分组;
CLOSE:HIP关闭分组;
CLOSE-Ack:HIP关闭应答分组;
一般来讲HIP分组由HIP头和HIP参数组成。
尽管HIP协议设计上支持移动性和多归属特性,但目前还未明确定义HIP协议在多归属环境中的具体实现方法,因此,HIP协议还需要完善和扩展才能够真正支持移动和多归属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通信地址的通知方法,以实现将与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通知到对端网络节点,该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节点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第一地址更新消息,携带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所述IP地址为通信失败恢复的备用地址;
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接收到所述第一地址更新消息后,记录所述IP地址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的对应关系,并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第二地址更新消息进行响应。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该网络节点包括:消息收发模块、地址通知模块和地址存储模块,其中
地址通知模块,用于指示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地址更新消息,携带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所述IP地址为通信失败恢复的备用地址;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址通知模块的指示发送所述地址更新消息;接收所述对端多网络节点发送到本端网络节点的地址更新消息,所述地址更新消息携带有与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所述IP地址为通信失败恢复的备用地址;
地址存储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消息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IP地址,建立所述IP地址与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的对应关系并存储所述IP地址。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通过网络节点间发送地址更新消息,携带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使对端网络节点能够接收到该IP地址,并建立与相应网络节点身份标识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多归属网络节点通信地址的通知,为多归属网络节点进行地址切换提供了可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地址的探索方法,以实现对备用地址对的有效性进行检测,该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节点从与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第二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备用IP地址对;
第一网络节点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指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所述探索请求消息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备用IP地址对中的地址;
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根据所述探索请求消息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备用地址对有效;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返回的所述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备用地址对无效。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该网络节点包括:
消息收发模块和检测判断模块,其中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向通信对端网络节点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并指示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接收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
检测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消息收发模块是否接收到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若收到,则判断与所述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正常;若未收到,在判断与所述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失败。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通过网络节点利用选择出的备用地址对,向对端发送探索请求消息,并根据是否能够接收到对端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判断该备用地址对是否有效,实现了检测地址对是否有效的过程,为通信失败时切断到有效的地址对提供了可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归属主机的通信恢复方法,以实现在多归属主机间发生通信失败时进行通信的恢复,该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间的通信失败时,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分别从与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第二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新的IP地址对,并探索所述选择出的新的地址对的有效性;或者从已经被探索为有效的备用地址对中选择出一对备用IP地址对;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将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以及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中,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所述被探索为有效的新的IP地址对或所述备用地址对。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该网络节点包括:通信检测模块、地址选择模块、地址探索模块、地址更新模块和消息收发模块,其中
通信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状态;
地址选择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检测模块检测到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通信失败时,从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新的IP地址对;
地址探索模块,用于指示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所述探索请求消息中指示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所述探索请求消息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地址对中的IP地址;并在所述消息收发模块接收到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时,并启动所述地址更新模块;
地址更新模块,用于将本端网络节点中与所述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所述新的地址对;并通过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将对端网络节点中与所述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所述新的地址对;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和所述更新请求消息,接收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相应响应消息。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通过多归属网络节点在通信失败时,选择一对新的地址对并验证其是否有效,如果该地址对有效,则将其更新为当前通信所使用的地址对,从而实现了在通信失败时,及时切换到有效的地址对,从而实现了可靠的通信恢复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HIP协议架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HIP环境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归属地址通知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归属地址通知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HIP协议报文格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通信失败检测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通信失败检测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HIP协议分组格式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地址探索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通信恢复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地址对更新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归属网络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归属网络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归属网络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归属网络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描述了在多归属主机A和多归属主机B建立HIP环境后,主机A和主机B之间相互通知各自另外的地址的过程。
为了使HIP协议能够充分利用多归属特性,需要使HIP通信双方知道对方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以便在通信双方的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对失效时,可以选择与通信双方的身份标识对应的其它IP地址对,保障通信能够正常进行。由于现有技术没有明确多归属主机双方的地址通知过程,由此本实施例需要对HIP协议进行扩展。本实施例中,在HIP协议的4次交换完成、HIP环境建立之后,通信双方可以将与各自身份标识对应的其它多归属地址通知给对方。HIP协议的多归属地址通知流程可如图3所示。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归属地址通知流程示意图,该流程可以发生在通信双方的HIP环境建立后的某一随机时间。本实施例中,多归属主机A和B当前进行通信的身份标识对为(HIA,HIB),对应的IP地址对为(A1,B1),另外,主机A的身份标识HIA还与IP地址A2存在映射关系,主机B的身份标识HIB还与IP地址B2存在映射关系,因此主机A需要将其地址A2通知给主机B,主机B需要将其地址B2通知给主机A,通知过程包括步骤:
步骤301、多归属主机A向多归属主机B发送地址更新消息1(AddressUpdate1),将主机A的多归属地址A2通知给主机B。
该地址更新消息中携带LOCATOR参数(LOCATOR参数是现有HIP协议中已经定义过的参数),该参数用来承载多归属地址,承载的地址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这些地址将作为通信失败恢复的备用地址,本步骤中LOCATOR参数承载的是主机A的地址A2。地址更新消息中还携带有本次地址更新消息的序列号SEQ。由于HIP信令协议不是面向可靠连接的协议,因此可以用该序列号对地址更新消息传输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以保证地址更新消息的可靠性传输。
步骤302、多归属主机B收到多归属主机A发送的地址更新消息后,记录并建立主机A的身份标识HIA与多归属地址A2的映射关系,向多归属主机A发送地址更新消息2(Address Update2)。通过该地址更新消息,主机B对主机A的地址更新消息进行响应,并将自己的多归属地址B2发送到主机A。
该地址更新消息中携带LOCATOR参数,本步骤中LOCATOR参数承载的是主机B的地址B2。地址更新消息中还携带有本次地址更新消息的序列号SEQ。地址更新消息中还携带有对地址更新消息1的响应信息ACK,以确认收到主机A通知的地址信息。地址更新消息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携带其它的参数。
步骤303、多归属主机A收到多归属主机B发送的地址更新消息后,记录并建立主机B的身份标识HIB与多归属地址B2的映射关系,向多归属主机B发送地址更新消息3(Address Update3),以对主机B的地址更新消息进行响应。
该地址更新消息中主要携带有本次地址更新消息的序列号SEQ。
本实施例上述步骤中的地址更新消息可由已有的HIP分组来承载。
图3只表示了地址通知的常规流程,实际上还可能存在如图4所示的多归属地址的通知流程。
图4所示的流程中,多归属主机A和多归属主机B几乎同时向对方发起地址通知,两个地址更新消息在时序上发生交叉,如图4中的步骤401和步骤402分别是主机A和主机B发送的地址更新消息,其中携带有各自通知给对方的多归属地址以及序列号;主机A和主机B在收到对方发送的地址更新消息后,分别向对方发送地址更新响应消息,如图4中的步骤403和步骤404分别是主机A和主机B发送的地址更新响应消息,其中携带有序列号。地址更新消息的内容同图3的地址更新消息基本类似,不再赘述。
另外,在后续的多归属主机通信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单边的地址通知过程。例如,主机A向主机B发送地址更新消息,通过LOCATOR参数携带主机A的地址;主机B收到该消息后,由于没有需要通知给主机A的地址,则只向主机A发送地址更新响应消息,该消息中不包含LOCATOR参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描述了在多归属主机A和多归属主机B之间对当前的通信进行检测的过程,即,对当前通信所使用的IP地址对进行有效性检测的过程。
本实施例扩展了HIP协议报文,用以实现对当前的通信IP地址进行有效性检测。本实施例定义的报文称为Keepalive(连接保持)报文(该报文的名称只是一个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Keepalive报文可以分为两种子类型,一种是keepalive请求,另外一种是keepalive响应,也可以将keepalive请求与响应合为一个keepalive报文。Keepalive报文的格式可以如图5所示。图5所示的Keepalive报文由HIP头和HIP参数组成,其中:
HIP头,与现有HIP协议定义的HIP头相同;
请求/响应(Seq/Ack)指示参数,用于标识HIP报文类型,可以有3个值,分别表示本keepalive消息是请求消息、响应消息,或是既进行请求又进行响应的消息。例如,Seq/Ack=0,表示为请求类型;Seq/Ack=1,表示为响应类型;Seq/Ack=2,表示为请求兼响应类型;
响应(Echo)指示参数,表示是否需要对方进行响应,可以有两个值。例如,Echo=0,表示对方收到本keepalive消息后需要回复一个响应分组,该响应分组包含的内容同请求分组包含的内容一致;Echo=1,表示对方收到本keepalive消息后不需要回复响应分组;
除此之外,Keepalive报文还可以根据需要包括其它一些参数,如Sig(签名)参数,Sig参数用于消息完整性、数据源验证,是HIP协议的标准参数。
参见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通信检测流程示意图,当通信双方的HIP环境建立后,就可以进行通信检测,检测通信双方当前使用的IP地址是否有效。本实施例中,多归属主机A和多归属主机B当前进行通信的身份标识对为(HIA,HIB),对应的IP地址对为(A1,B1),检测过程包括步骤:
步骤601、多归属主机A向多归属主机B发送检测请求消息(Keepalive请求),并指示多归属主机B进行响应。该Keepalive消息使用的主机身份标识对为(HIA,HIB),对应的IP地址对为(A1,B1)。
该Keepalive消息中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如Seq/Ack=0,表示该keepalive消息为请求消息;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值设置为需要响应,如Echo=0,表示需要对方响应。
Keepalive请求消息可以周期性发送,以便能及时检测通信地址的有效性。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个定时器,定时器超时则发送keepalive请求消息,并在发送keepalive请求的同时将定时器复位,重新开始计时,这样可以实现按照定时器规定的周期进行地址有效性检测。
keepalive定时器的设置可以由上层的应用来暗示,比如,如果上层应用有流量,则表示该地址对能正常工作,不需要触发keepalive过程;如果上层无流量,则需要触发keepalive过程。
步骤602、多归属主机B向多归属主机A返回检测响应消息(Keepalive响应)。该Keepalive消息使用的主机身份标识对为(HIB,HIA),对应的IP地址对为(B1,A1)。
该Keepalive消息携带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如Seq/Ack=1,表示该keepalive消息为响应消息;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无需响应,如Echo=1,表示不需要对方响应。该Keepalive消息还可以携带响应信息Ack。
如果主机A接收到主机B返回的响应,则表明与主机A和主机B的身份标识对所对应的当前地址对有效;否则表明当前地址对失效。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在主机A中设置一个定时器,如果定时器超时主机A还未收到主机B返回的响应,则认为当前地址对失效,即发生通信失败;否则认为当前地址对有效,可以继续正常通信。
步骤603、多归属主机B向多归属主机A发送检测请求消息(Keepalive请求),并指示多归属主机A进行响应。该Keepalive消息使用的主机身份标识对为(HIA,HIB),对应的IP地址对为(A1,B1)。
该Keepalive消息中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值设置为需要响应。
步骤604、多归属主机A向多归属主机B返回检测响应消息(Keepalive响应)。该Keepalive消息使用的主机身份标识对为(HIB,HIA),对应的IP地址对为(B1,A1)。
该Keepalive消息携带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无需响应。该Keepalive消息还可以携带响应信息Ack。
如果主机B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主机A返回的响应,则表明当前与主机身份标识对所对应的地址对有效;否则认为当前地址对失效。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由主机B设置一个定时器,若定时器超时还未收到主机A的响应,则判断当前地址对失效。
上述流程中使用了4个Keepalive消息对通信节点双方的双向可达进行检测,也可以使用3个Keepalive消息实现双向可达检测流程,如图7所示。
参加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通信检测流程示意图,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701、多归属主机A向多归属主机B发送地址检测请求消息(Keepalive请求),并指示多归属主机B进行响应。该Keepalive请求消息中的参数设置同图6中的步骤601的Keepalive请求消息。
步骤702、多归属主机B向多归属主机A发送检测请求/响应消息(Keepalive请求/响应)。
该Keepalive消息中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响应类型,如Seq/Ack=2,表示该keepalive消息为请求兼响应消息;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值设置为需要响应,如Echo=0,表示需要对方响应。该Keepalive消息还可以携带响应信息Ack。
如果主机A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主机B发送的响应,则表明当前与主机身份标识对所对应的地址对有效;否则认为当前地址对失效。
步骤703、多归属主机A向多归属主机B返回检测响应消息(Keepalive响应)。该Keepalive响应消息中的参数设置同图6中的步骤604的Keepalive响应消息。
如果主机B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主机A发送的响应,则表明当前与主机身份标识对应的地址对有效;否则认为当前地址对失效。
上述图6和图7的流程都是对通信节点双方的双向可达进行检测的流程。通信节点双方中的一方节点发送Keepalive请求消息并正确接收Keepalive响应消息,只能表明是该节点是双向可达的,只有通信节点双方都进行这样的检测过程,才能实现对两个节点的双向可达进行检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只要对通信节点双方中的一个节点进行双向可达检测就可以了,此时的检测过程可以如图6中的步骤601-602。
在具体实现中,失败检测也可以综合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底层链路发生故障,如网络的重编号或接口的无效等,可以表明当前的通信地址对失效。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描述了多归属主机A和多归属主机B之间探索可用的备用地址对的过程。
为了探索新的有效的地址对,本发明实施例扩展了一个新的HIP分组类型,称之为HIP Probe(HIP探索)分组(该HIP分组名称只是一个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HIP Probe分组分为两种子类型,一种是HIP Probe请求分组,另外一种是HIP Probe响应分组。HIP Probe分组的格式如图8所示。图8所示的HIP Probe分组包括IP头、HIP头和HIP参数部分,其中:
IP头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待探索的地址对;
HIP头与现有HIP协议定义的HIP头相同,分组类型设置为Probe分组;
HIP参数包括请求/响应(Seq/Ack)指示参数,响应(Echo)指示参数,以及其它一些参数,如签名(Sig)参数。各参数的含义同上述实施例二中所述。
参见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地址对探索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主机A从与主机A身份标识HIA对应的IP地址A1和A2中选择一个地址,从与主机B身份标识HIB对应的IP地址B1和B2中选择一个地址,组成一个新的地址对,如(A1,B2)、(A2,B1)或(A2,B2),本实施例选择地址对(A1,B2)进行可达性探索,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901、多归属主机A向多归属主机B发送Probe请求分组,并指示多归属主机B进行响应。该Probc请求分组使用的主机身份标识对为(HIA,HIB),对应的IP地址对为(A1,B2)。
该Probe分组的源地址是主机A的地址A1,目的地址是主机B的地址B2。该Probe分组中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如Seq/Ack=0,表示该Probe分组为请求分组;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值设置为需要响应,如Echo=0,表示需要对方响应。
步骤902、多归属主机B向多归属主机A返回Probe响应分组。该Probe响应分组使用的主机身份标识对为(HIB,HIA),对应的IP地址对为(B2,A1)。
该Probe分组的源地址是主机B的地址B2,目的地址是主机A的地址A1。该Probe分组中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如Seq/Ack=1,表示该Probe分组为响应分组;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值设置为不需要响应,如Echo=1,表示不需要对方响应。
如果主机A收到主机B返回的Probe响应分组,则表明与主机身份标识对对应的地址对(A1,B2)为有效的地址对。也可以在主机A中设置一个定时器,如果定时器超时主机A还未收到主机B返回的Probe响应分组,则认为地址对(A1,B2)无效,否则认为该地址对有效。
上述地址对探索过程可以在任何时刻进行,比如说在通信失败之前。在这种情况下,主机A可以遍历所有可能的地址对组合,并按照上述方式一一判断这些地址对的有效性,这样一旦发生通信失败,就可以马上使能经过探索认为是有效的地址对。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描述了在多归属主机A和多归属主机B之间在当前的通信失效后的通信恢复过程。
当HIP协议检测到通信链路失败或通信地址对失效(失败检测的过程可以如实施例二所述的检测流程,也可以是其它的失败检测流程)时,需要进行通信恢复,即探索一对与主机身份标识对(HIA,HIB)所对应的其它IP地址对进行通信。探索一对新的地址对进行通信的过程包括选择地址对(选择地址对是属于地址选择的范畴,在RFC3484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在此不详述),以及用选择出的地址对进行会话探索,以验证该地址对是否有效。
为了探索新的有效的地址对,本发明实施例扩展了一个新的HIP分组类型,称之为HIP Probe(HIP探索)分组。HIP Probe分组的具体定义如实施例三所述。
参见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当多归属主机A和B之间检测到与主机身份标识对(HIA,HIB)对应的当前通信所使用的IP地址对(A1,B1)失败后,主机A从与主机A身份标识HIA对应的IP地址A1和A2中选择一个地址,从与主机B身份标识HIB对应的IP地址B1和B2中选择一个地址,组成一个新的地址对,本实施例选择地址对(A1,B2)进行可达性探索,地址探索的具体步骤与图9类似,包括:
步骤1001、多归属主机A向多归属主机B发送Probe请求分组,并指示多归属主机B进行响应。该Probe请求分组使用的主机身份标识对为(HIA,HIB),对应的IP地址对为(A1,B2)。
该Probe分组的源地址是主机A的地址A1,目的地址是主机B的地址B2。该Probe分组中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表示该Probe分组为请求分组;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值设置为需要响应。
步骤1002、多归属主机B向多归属主机A返回Probe响应分组。该Probe响应分组使用的主机身份标识对为(HIB,HIA),对应的IP地址对为(B2,A1)。
该Probe分组的源地址是主机B的地址B2,目的地址是主机A的地址A1。该Probe分组中的请求/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表示该Probe分组为响应分组;携带的响应指示参数值设置为不需要响应。
如果主机A收到主机B返回的Probe响应分组,则表明与主机身份标识对对应的地址对(A1,B2)为有效的地址对。也可以在主机A中设置一个定时器,如果定时器超时主机A还未收到主机B返回的Probe响应分组,则认为地址对(A1,B2)无效,否则认为该地址对有效。
主机A如果判断地址对(A1,B2)无效,则重新选择一对地址对,如(A2,B2),并按照上述流程,对重新选择的地址对的有效性进行判断,直到选择出一对有效的地址对。
在探索到有效的地址对后,还需要使能该地址对。
主机A和主机B可以通过HIP协议定义的更新分组来使能该经过探索认为有效的地址对,其过程可如图11所示。图11中,主机A向主机B发送更新消息,携带新的SPI参数,还携带更新序列号、密钥交换参数D-H等,并由LACOTOR参数承载地址对(A1,B2);主机B收到更新消息完成地址更新后,向主机A返回更新响应,其中携带ACK确认信息,并指示主机A进行响应;主机A根据指示返回更新消息以进行响应。
通过上述地址探索与更新流程,主机A和主机B通信时的主机身份标识对(HIA,HIB)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与该主机身份标识对(HIA,HIB)对应的IP地址对。由于在HIP协议中,HIP上层通信仅与主机身份标识对(HIA,HIB)相关,因此只要IP地址对与主机身份标识对存在对应关系,IP地址对的改变不会影响HIP上层通信。
本实施例是以在通信失败时,探索出一对有效的地址对,并进行地址对切换,实现通信恢复的过程。也可以事先探索出备用的有效的地址对(地址对探索过程可如实施例三所述),这样当通信失败时,可直接从被探索为有效的备用地址对中选择出一对地址对,进行地址对切换,实现通信恢复。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是以多归属主机为例进行描述的,在实际通信网络中,具有多归属特性的其它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等,也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方式实现多归属地址通知,以及通信检测以及通信恢复。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几种多归属网络节点。
参见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归属网络节点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节点包括:消息收发模块、地址通知模块和地址存储模块,其中
地址通知模块,用于指示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地址更新消息,携带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所述IP地址为通信失败恢复的备用地址;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根据地址通知模块的指示发送地址更新消息;接收对端多网络节点发送到本端网络节点的地址更新消息,所述地址更新消息携带有与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所述IP地址为通信失败恢复的备用地址。消息收发模块收发的地址更新消息由HIP分组承载;所述IP地址由地址更新消息中的HIP协议的LOCATOR参数承载。
当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发送地址更新消息后,还用来接收对端返回的响应消息。当消息收发模块接收到对端发来的携带有对端IP地址的地址更新消息后,还可根据地址通知模块的指示,向对端发送地址更新消息进行响应,同时在发送的地址更新消息中携带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IP地址。
地址存储模块,用于获取消息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IP地址,建立所述IP地址与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的对应关系并存储所述IP地址。
参见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归属网络节点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节点包括:消息收发模块和检测判断模块,其中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向通信对端网络节点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Keepalive请求),并指示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接收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Keepalive响应)。消息收发模块可以根据设定的周期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或在当前没有会话流时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
消息收发模块发送的Keepalive请求消息和接收到的Keepalive响应消息由HIP分组承载;该HIP分组承载中的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是否需要对端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Keepalive请求消息中的消息类型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Keepalive响应消息中的消息类型参数设置为请求兼响应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检测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消息收发模块是否接收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若收到,则判断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正常;若未收到,在判断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失败。
该网络节点还包括:计时模块,用于在消息收发模块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后开始计时;检测判断模块根据计时模块的计时时间,判断消息收发模块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接收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若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则判断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正常;若在规定时间内未接收到,则判断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失败。
参见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归属网络节点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节点包括:消息收发模块、地址选择模块和地址探索模块,其中
地址选择模块,用于从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新的IP地址对;
地址探索模块,用于指示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Probe请求),所述探索请求消息中指示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探索请求消息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新的地址对中的IP地址;并在消息收发模块接收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Probe响应)时,判断地址选择模块选择出的地址对有效;在消息收发模块未接收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时,判断所述地址选择模块选择出的地址对无效;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根据地址探索模块的指示发送Probe请求消息,接收对端网络节点发送的Probe响应消息。
消息收发模块发送的探索请求消息和接收到的所述探索响应消息由HIP分组承载,所述HIP分组包括IP头、HIP头和HIP参数;
IP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地址对中的IP地址;
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标识是否需要对端进行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探索请求消息中的消息类型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探索响应消息中的消息类型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不需要对端响应。
该网络节点还包括:计时模块,用于在消息收发模块发送探索请求消息后开始计时;地址探索模块根据计时模块的计时时间,判断消息收发模块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接收到探索响应消息,若接收到,则判断该新的地址对有效。
参见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归属网络节点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节点包括:通信检测模块、地址选择模块、地址探索模块、地址更新模块和消息收发模块,其中
通信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状态。
通信检测模块可以指示消息收发模块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指示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并判断消息收发模块是否接收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若收到,则判断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正常;若未收到,在判断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失败。
地址选择模块,用于在通信检测模块检测到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通信失败时,从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新的IP地址对;
地址探索模块,用于指示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该探索请求消息中指示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该探索请求消息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地址对中的IP地址;并在消息收发模块接收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时,并启动地址更新模块;
地址更新模块,用于将本端网络节点中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该新的地址对;并通过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将对端网络节点中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该新的地址对。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收发本端网络节点和对端网络节点间的消息。
消息收发模块发送的探索请求消息和接收到的探索响应消息由HIP探索分组承载;该HIP分组包括IP头、HIP头和HIP参数;
IP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地址对中的IP地址;
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标识是否需要对端进行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探索请求消息中的消息类型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探索响应消息中的消息类型参数设置为请求兼响应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3)

1.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通信地址的探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网络节点从与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第二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备用IP地址对;
第一网络节点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指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所述探索请求消息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备用IP地址对中的地址;
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根据所述探索请求消息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备用IP地址对有效;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返回的所述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备用IP地址对无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所述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备用IP地址对有效;若未接收到所述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备用IP地址对无效,包括:
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后,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所述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备用IP地址对有效;若在规定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备用IP地址对无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遍历所有备用IP地址对组合,逐一判断所有备用IP地址对的有效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和所述探索响应消息由HIP分组承载,所述HIP分组包括IP头、HIP头和HIP参数;
所述IP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备用IP地址对中的IP地址;
所述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标识是否需要对端进行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所述探索请求消息中的所述消息类型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所述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所述探索响应消息中的所述消息类型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所述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不需要对端响应。
5.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通信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间的通信失败时,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分别从与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第二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新的IP地址对,并探索所述选择出的新的IP地址对的有效性;或者从已经被探索为有效的备用IP地址对中选择出一对备用IP地址对;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将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以及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中,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所述被探索为有效的新的IP地址对或所述备用IP地址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探索所述选择出的新的IP地址对的有效性,并进行所述IP地址对更新的过程,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指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所述探索请求消息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中的IP地址;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后,判断所述新的IP地址对有效,并将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以及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中,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所述探索响应消息后,进行所述IP地址对更新,包括:
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后,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所述探索响应消息,则进行所述IP地址对更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则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重新选择新的IP地址对,并执行向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以及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返回的响应的步骤,判断重新选择的IP地址对的有效性,直到探索出有效的IP地址对。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和所述探索响应消息由HIP分组承载,所述HIP分组包括IP头、HIP头和HIP参数;
所述IP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中的IP地址;
所述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标识是否需要对端进行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所述探索请求消息中的所述消息类型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所述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所述探索响应消息中的所述消息类型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所述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不需要对端响应。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间的通信失败包括:
第一网络节点向第二网络节点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并指示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收到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后进行响应;
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根据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当前通信正常;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返回的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当前通信失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根据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则判断当前通信失败包括:
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发送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则判断当前通信失败。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发送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后,还包括步骤:
向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并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进行响应;
若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未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节点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则判断当前通信失败。
13.如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和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由HIP分组承载;所述HIP分组中的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是否需要对端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中的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中的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不需要对端响应。
14.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消息收发模块、地址选择模块和地址探索模块,其中
地址选择模块,用于从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新的IP地址对;
地址探索模块,用于指示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所述探索请求消息中指示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所述探索请求消息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中的IP地址;
若所述消息收发模块接收到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地址选择模块选择出的IP地址对有效;若所述消息收发模块未接收到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则判断所述地址选择模块选择出的IP地址对无效;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址探索模块的指示发送所述探索请求消息,接收所述探索响应消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还包括:
计时模块,用于在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发送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后开始计时;
所述地址探索模块根据所述计时模块的计时时间,判断所述消息收发模块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接收到所述探索响应消息,若接收到,则判断所述IP地址对有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发送的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和接收到的所述探索响应消息由HIP分组承载,所述HIP分组包括IP头、HIP头和HIP参数;
所述IP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中的IP地址;
所述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标识是否需要对端进行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所述探索请求消息中的所述消息类型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所述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所述探索响应消息中的所述消息类型指示参数设置为响应类型,所述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不需要对端响应。
17.一种多归属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检测模块、地址选择模块、地址探索模块、地址更新模块和消息收发模块,其中
通信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状态;
地址选择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检测模块检测到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通信失败时,从与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以及与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对应的备用IP地址中各选择一个IP地址组成新的IP地址对;
地址探索模块,用于指示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探索请求消息,所述探索请求消息中指示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所述探索请求消息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中的IP地址;并在所述消息收发模块接收到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探索响应消息时,启动所述地址更新模块;
地址更新模块,用于将本端网络节点中与所述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并通过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将对端网络节点中与所述本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和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身份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对更新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
消息收发模块,用于向对端网络节点发送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和所述更新请求消息,接收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相应响应消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检测模块,指示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中指示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并判断所述消息收发模块是否接收到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若收到,则判断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正常;若未收到,在判断本端网络节点与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失败。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收发模块发送的所述探索请求消息和接收到的所述探索响应消息由HIP探索分组承载;所述HIP分组包括IP头、HIP头和HIP参数;
所述IP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所述新的IP地址对中的IP地址;
所述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标识是否需要对端进行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所述探索请求消息中的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所述探索响应消息中的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兼响应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检测模块包括消息收发单元和检测判断单元,其中
消息收发单元,用于向通信对端网络节点发送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并指示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进行响应;接收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连接保持响应消息;
检测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消息收发单元是否接收到所述对端网络节点返回的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若收到,则判断与所述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正常;若未收到,在判断与所述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失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还包括:
计时单元,用于在所述消息收发单元发送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后开始计时;
所述检测判断单元根据所述计时单元的计时时间,判断所述消息收发单元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接收到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若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则判断与所述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正常;若在规定时间内未接收到,则判断与所述对端网络节点的通信失败。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收发单元根据设定的周期发送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或在当前没有会话流时发送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
23.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网络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收发单元发送的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和接收到的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由HIP分组承载;所述HIP分组承载中的HIP参数包括用于标识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以及用于标识是否需要对端响应的响应指示参数;
所述连接保持请求消息中的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所述连接保持响应消息中的消息类型的指示参数设置为请求兼响应类型,响应指示参数设置为需要对端响应。
CN200710126798A 2007-07-01 2007-07-01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Active CN1013357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6798A CN101335747B (zh) 2007-07-01 2007-07-01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PCT/CN2008/071488 WO2009003405A1 (fr) 2007-07-01 2008-06-30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notification, de recherche d'adresse de communication et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détection, de reprise de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6798A CN101335747B (zh) 2007-07-01 2007-07-01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747A CN101335747A (zh) 2008-12-31
CN101335747B true CN101335747B (zh) 2012-10-03

Family

ID=40198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6798A Active CN101335747B (zh) 2007-07-01 2007-07-01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35747B (zh)
WO (1) WO20090034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1601B (zh) 2011-08-15 2015-09-21 Mediatek Inc 裝置搜尋的處理方法
CN102957573B (zh) * 2011-08-24 2017-05-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路径检测的实现方法及节点
WO2013050970A1 (en) 2011-10-06 2013-04-1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lectrical lighting system power control
CN102801825B (zh) * 2012-08-29 2015-06-17 清华大学 终端多ip地址有效性检测方法
CN107864082B (zh) * 2016-09-22 2020-08-2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US10797959B2 (en) * 2017-08-11 2020-10-06 Quanta Computer Inc. LLDP based rack management controller
CN109962991B (zh) * 2017-12-26 2022-06-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物联网故障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81466A1 (en) * 2004-02-13 2005-09-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dressing method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connections between legacy and hip nodes
WO2005101753A1 (en) * 2004-04-15 2005-10-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connections between legacy and hip nodes
CN1777322A (zh) * 2004-11-15 2006-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侧对更新ip地址的用户的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1523B (zh) * 2004-08-25 2010-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主机移动性和多家乡功能的密钥交换协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81466A1 (en) * 2004-02-13 2005-09-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dressing method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connections between legacy and hip nodes
WO2005101753A1 (en) * 2004-04-15 2005-10-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connections between legacy and hip nodes
CN1777322A (zh) * 2004-11-15 2006-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侧对更新ip地址的用户的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747A (zh) 2008-12-31
WO2009003405A1 (fr) 200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5747B (zh) 通信地址通知、探索及通信检测、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CN102291320B (zh) Mac地址学习方法和边缘设备
CN106878166B (zh) 路由通告方法及装置
EP1126682B1 (en) Position identifier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position identifier processing method
EP1139632B1 (en) Method for packet communication with mobile node
CN1937589B (zh) 路由配置验证的装置和方法
CN100556029C (zh) IPv6无状态地址配置中主机的DNS更新方法和装置
CN101682615B (zh) 一种将基于hip的移动性服务提供给hip节点的方法
JP2012503385A5 (zh)
JP2006013827A (ja) 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CN102045409B (zh) 网络穿透方法及网络通讯系统
CN101771604B (zh) 路由探测方法、系统以及中间路由装置
CN104980528A (zh) 实现节点间通信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594943B (zh) 用于实现arp侦听的方法和装置
BRPI0610269A2 (pt)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usar o protocolo de identidade de hospedeiro, e, programa operacional
JP2003258838A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2395167B (zh) 无线Mesh网络域间切换方法
US20050086371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from server of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to mobile node
CN101499942A (zh) 一种无缝切换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JP2006174451A (ja) 複数のノードを含む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ルートを追跡する方法及びルートを追跡するように構成されるノードの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
CN101909007A (zh) 绑定表项生成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3414642A (zh) 一种转发信息维护方法及设备
CN101106506A (zh) 网络信息交换方法
CN102104634B (zh) 非lisp站点与lisp站点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656639B (zh) Mlppp链路的空洞识别方法、装置及接收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