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9038B - 光源系统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系统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29038B CN101329038B CN2007101233155A CN200710123315A CN101329038B CN 101329038 B CN101329038 B CN 101329038B CN 2007101233155 A CN2007101233155 A CN 2007101233155A CN 200710123315 A CN200710123315 A CN 200710123315A CN 101329038 B CN101329038 B CN 1013290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ight source
- light emitting
- emitting diode
- source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2 time depend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系统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含光源系统以及成像系统。光源系统用以提供成像所需的光线,其包含镜轮与至少两个光源模块,上述这些光源模块分别用以提供至少两路光线,上述这些光线根据预设的整合时序点亮,通过镜轮的反射或直接穿透,而形成一连续光线,以提供至成像系统。成像系统将光源系统提供的连续光线进行成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系统及使用此种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以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节省电力消耗和装置体积,许多投影显示装置逐渐采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发光二极管具有启动时间短的优点,运用在投影显示装置中,可解决传统高压汞灯投影装置无法快速开机的问题。由于发光二极管为点光源,故具有光展量(étendue)守恒的限制,意指仅有限定的光源面积及光线角度内始为有效光。当欲增加投影显示装置的光源亮度时,并非仅由增加发光二极管的数目可以解决,使得提升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投影显示装置的亮度,为此业界长久以来的瓶颈。
美国第11/081,825号专利申请披露了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光源模块,及使用此光源模块的投影系统,其架构如图1A所示。此架构以间断脉冲驱动发光二极管,通过输入较高的电流以提升亮度。参阅图1A,上述光源模块1包含第一发光二极管111、第二发光二极管112、镜轮12,以及电源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发光二极管111、112依其光线发射路径而以实质上正交的方向设置,而镜轮12则设置于这两个发光二极管111、112之间。
如图1B所示,镜轮12包含多个交错设置的扇形反射区域121及穿透区域122,以其轴心123旋转。当电源控制装置通以电流而使第一发光二极管111发光时,镜轮12的其中穿透区域122同步地旋转至与第一发光二极管111的光束射出方向对应的位置,使光束通过穿透区域122并往一输出方向射出;当电源控制装置通以电流而使第二发光二极管112发光,此时电源控制装置切断供给第一发光二极管111的电流,镜轮12的其中一反射区域121旋转至与第二发光二极管112的光束射出方向对应的位置,使发光二极管112的光束反射,同样地往输出方向射出。通过上述动作,便能使二个发光二极管以快速交错的方式提供所需光线,且由肉眼观之,此光线为近乎连续的光线。
图2为前述发光架构的交替式发光循环示意图;进一步而言,发光二极管轮流发光的方式,将使出口光源呈现开启态(On-State,即图中A所标示的“平坦波峰段”)的发光通量(Light Flux),其在时间轴上建构成一趋近连续的发光通量,取代纯粹单一发光二极管的连续发光模式,以提供较佳亮度。
然而,此架构于实际运作上,由于镜轮12由多反射区域121及穿透区域122所交错组成,因此其间必形成若干交界区域。若任一发光二极管光束的全部或局部恰落于此交界区域,非但散失部分光线,亦降低出口光线的瞬时通量。
为避免光线散失,便需控制发光二极管所产生光束尽可能避开交界区域,但由于发光二极管的设置位置已预先固定,故仅能使镜轮12的交界区域旋转而趋近光束之前,便提早熄灭发光二极管,再随即启动对向的发光二极管;换言之,亦即使交界区域尽可能落于关闭态(Off-State,即图示的B所标示的“狭窄波谷段”),待交界区域通过对向的发光二极管后,再使另一发光二极管发亮。
虽然如此,众所周知者,发光二极管提供一极度发散的光束,而非如椭球灯产生的聚光光束,亦非抛物面灯提供的平行光束。因此,发光二极管的光束投射于镜轮12上时,将占据相当的面积,上述控制发光二极管明灭的操作,恐无法达成预期的功效。此外,镜轮12具有多处交界区域,为避开每一交界处,镜轮12便会有相当的面积无法利用,此举无异减短连续发光通量之“平坦波峰段”,且增加不必要的“狭窄波谷段”,增加了发光通量的非连续性,并大幅减低了镜轮12的使用效率。除外,此架构完全采用镜轮整合光束,而每使用一镜轮便会使显示装置尺寸大幅增加,限于业界对体积的要求,使得此架构能提高的亮度有限。
综上所述,公知投影装置的发光二极管光源架构具有发光效率低、亮度提高程度有限以及光通量不连续的问题,有鉴于此,提供一种亮度较强、光通量连续且具有良好发光效率的光源系统,乃为此一业界所共同企盼达成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源系统及使用此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采用此光源模块可增强亮度、提升发光效率及使光通量充足,并能维持光线连续性而不受肉眼察觉。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源模块包含镜轮以及至少两个光源模块。镜轮具有中心转轴与本体部。本体部设于中心转轴之外周缘,其包含内部区域及外部区域,外部区域形成于内部区域之一外周缘。其中外部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反射区域及至少一个穿透区域,至少一个反射区域与至少一个穿透区域接续沿内部区域之外周缘排列。至少两个光源模块则分别设置于镜轮的两个相对侧,各个光源模块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至少一个聚光元件。至少一个聚光元件收敛上述这些发光二极管发射之光束以投射至至少一个反射区域及至少一个穿透区域中的一个。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含如前所述的光源系统及成像系统。光源系统用以提供成像所需的光线,光源系统包含的至少两个光源模块分别用以提供至少两路光线,其中上述这些光线根据预设的整合时序点亮,而形成连续光线,以提供至成像系统,成像系统将光源系统提供的光线进行成像。
在参阅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便可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以及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及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A为先前技术中,镜轮及光源间的位置配置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镜轮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交替式发光循环架构下的发光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图3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图3B为根据图3A架构的发光时序图;
图4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图4B为根据图4A架构的发光时序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镜轮示意图;以及
图5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镜轮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记说明
1:光源模块
111:第一发光二极管
112:第二发光二极管
12:镜轮
121:反射区域
122:穿透区域
123:轴心
3:显示装置
31:光源系统
310:中心转轴
311:镜轮
312:本体部
313:第一光源模块
3131:第一发光二极管
3133:第二发光二极管
3135:第三发光二极管
3137:第一合光元件
3139:第一聚光元件
314:反射区域
315:第二光源模块
3151:第四发光二极管
3153:第五发光二极管
3155:第六发光二极管
3157:第二合光元件
3159:第二聚光元件
316:穿透区域
G11:第一时序
R11:第二时序
B11:第三时序
G12:第四时序
R12:第五时序
B12:第六时序
33:成像系统
331:透镜阵列组
333:数字微镜装置
335:棱镜
4:显示装置
411:镜轮
413:第一光源模块
4131:第一发光二极管
4133:第二发光二极管
4135:第三发光二极管
4139:第一聚光元件
414:反射区域
414A:第一反射区域
414B:第二反射区域
415:第二光源模块
4151:第四发光二极管
4153:第五发光二极管
4155:第六发光二极管
4159:第二聚光元件
416:穿透区域
417:第三光源模块
4171:第七发光二极管
4173:第八发光二极管
4175:第九发光二极管
4177:第三合光元件
4179:第三聚光元件
43:成像系统
431:透镜阵列组
433:数字微镜装置
435:棱镜
G21:第一时序
R21:第二时序
B21:第三时序
G22:第四时序
R22:第五时序
B22:第六时序
G23:第七时序
R23:第八时序
B23:第九时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为一种显示装置3,如图3A所示,此显示装置3包含光源系统31及成像系统33。于此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为一投影机。光源系统31用以提供成像所需的光线,其包含镜轮311、第一光源模块313、第二光源模块315以及控制器(图中未表示)。
配合参阅图5A,镜轮311具有中心转轴310与本体部312,于此实施例中,本体部312呈圆盘型,举例而言,可为直径为5公分的圆盘(直径可视实际需求调整)。本体部312设于中心转轴310的外周缘,本体部312包含内部区域及外部区域,外部区域形成于内部区域的外周缘。外部区域具有多反射区域314及多穿透区域316,这些反射区域314与穿透区域316交错沿内部区域的外周缘排列,使相异区域接续排列于外周缘上。反射区域314间隔设置于内部区域的外周缘,两相邻的反射区域314间形成镂空区域,而各该镂空区域对应界定出各该穿透区域316。于此实施例中,反射区域314与穿透区域316的数目皆为两个,如图5A所示,反射区域314与穿透区域316两者的交错设置用以配合第一光源模块313与第二光源模块315的切换使用。此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亦可推及反射区域314与穿透区域316的数目皆仅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
第一光源模块313与第二光源模块315分别相对于镜轮311而对称设置,控制器(图中未表示)电性连接至这两个光源模块,以分别控制输入这两个光源模块的第一主时序及第二主时序的输入电压。第一光源模块313具有第一发光二极管3131、第二发光二极管3133、第三发光二极管3135、第一合光元件3137以及第一聚光元件3139。第一发光二极管3131、第二发光二极管3133及第三发光二极管3135根据第一主时序而点亮,并依据第一主时序发射出光束;第一合光元件3137将各该发光二极管所投射出的光束,转向至第一聚光元件3139;而第一聚光元件3139收敛第一合光元件3137的光束,形成第一光线,使其投射至上述这些反射区域314。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3131、第二发光二极管3133及第三发光二极管3135分别为绿色、红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
如图3B所示的时序图所示,上述第一主时序包含三个子时序,分别为第一时序G11、第二时序R11以及第三时序B11,第一发光二极管3131、第二发光二极管3133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3135分别根据第一时序G11、第二时序R11以及第三时序B11,顺序将光线投射至第一聚光元件3139,上述这些时序及上述这些主时序均以波段脉冲型态,提供交错的输入电压。
第二光源模块315具有第四发光二极管3151、第五发光二极管3153、第六发光二极管3155、第二合光元件3157以及第二聚光元件3159。第四发光二极管3151、第五发光二极管3153及第六发光二极管3155根据第二主时序而点亮,并依据第二主时序发射出光束;第二合光元件3157将各该发光二极管所投射出的光束,转向至第二聚光元件3159;而第二聚光元件3159收敛第二合光元件3157的光束,形成第二光线,使其投射至上述这些穿透区域316。其中,第四发光二极管3151、第五发光二极管3153及第六发光二极管3155分别为绿色、红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于此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合光元件3137及/或第二合光元件3157为叉型折光板(X-Plate);第一聚光元件3139及/或第二聚光元件3159包含透镜。需说明的是,上述发光二极管的数量、颜色及位置及合光元件、聚光元件的样式、数量和位置并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于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合光元件3137及/或第二合光元件3157亦可为棱镜(Prism)。
如图3B所示的时序图所示,上述第二主时序包含三个子时序,分别为第四时序G12、第五时序R12以及第六时序B12,第四发光二极管3151、第五发光二极管3153以及第六发光二极管3155分别根据第四时序G12、第五时序R12以及第六时序B12,顺序将光线投射至第二聚光元件3159,上述这些时序均以波段脉冲型态,提供交错的输入电压。
由图3B所示的时序图可知,第一光源模块313的第一发光二极管3131、第二发光二极管3133及第三发光二极管3135与第二光源模块315的第四发光二极管3151、第五发光二极管3153及第六发光二极管3155于不同时间发光,亦即控制器依时序图所示的预设整合时序而点亮第一光线及第二光线。详细而言,第一主时序的三个子时序于一工作周期之内各产生三次波段脉冲,而每一主时序完成九次波段脉冲的时间即完成所谓一工作周期,此九次波段脉冲使第一光源模块313的各发光二极管接续地产生光线,并投射到镜轮311的反射区域314;同理,第二主时序的三个子时序于一工作周期之内亦各产生三次波段脉冲,而此九次波段脉冲使第二光源模块315的各发光二极管接连地产生光线,并投射到镜轮311的穿透区域316。其中,上述各个光源模块的各个发光二极管的切换速度极快,且此切换速度系与镜轮311的穿透区域316与反射区域314数目、镜轮311的旋转速度相关。
简而言之,第一光源模块313与第二光源模块315的各该工作周期于运作时不断地进行交替循环,而所形成的该第一、第二光线以肉眼观之,则各形成连续的光线,且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分别通过镜轮311的反射区域314与穿透区域316进入成像系统33。
于此实施例中,成像系统33包含透镜阵列(lens array)组331、数字微镜装置(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333以及棱镜335。是故透镜阵列组331将经第一聚光元件3139及第二聚光元件3159投射至镜轮311而反射/穿透得到的连续光线进行均匀亮度的处理,之后由棱镜335反射至数字微镜装置333,接着交由数字微镜装置333将光线进行成像,最后再由棱镜335将成像投射至屏幕(图中未表示)。
由于本实施例使用两个光源模块交替产生光束,使得各个光源模块的工作周期即为镜轮311旋转四分之一圈的时间,而上述时间为第一、第二光线对应配合该反射、穿透区域314、316的时间,每一工作周期内的各个发光二极管以特定时序间断点灯,使各发光二极管可承受更高电流,进而让显示装置3的整体亮度增加,达到提高亮度的功效。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亦为一种显示装置4,如图4A所示。此显示装置4同样包含光源系统及成像系统43。于此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为一投影机。然而,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光源系统包含三个光源模块,分别为第一光源模块413、第二光源模块415与第三光源模块417;此外,本实施例的镜轮411虽同样具有二个反射区域414与二个穿透区域416,然而因应第三光源模块417的设置,每一反射区域414又分为第一反射区域414A和第二反射区域414B,如图5B所示,而第一反射区域414A、第二反射区域414B与穿透区域416交错设置用以分别配合第一光源模块413、第三光源模块417与第二光源模块415的切换使用。在此要说明的是,对于镜轮411而言,为配合第一光源模块413的第一光线、第三光源模块417的第三光线的不同的入光方向,较佳的实施例使镜轮411的第一反射区域414A及第二反射区域414B于截切面上各呈不同的反射角度(图中未表示),使得反射后出光方向相同。
光源系统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光源模块413与第二光源模块415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光源模块313与第二光源模块315相同,故于此不另赘述;此三个光源模块皆对应于镜轮411设置,使得此等光源模块投射出的光线恰可分别落于镜轮411的第一反射区域414A、穿透区域416、第二反射区域414B上。
第三光源模块417具有第七发光二极管4171、第八发光二极管4173、第九发光二极管4175、第三合光元件4177以及第三聚光元件4179。第七发光二极管4171、第八发光二极管4173及第九发光二极管4175根据第三主时序而点亮,并发射出多光束;第三合光元件4177将各该发光二极管所投射出的光束,转投射至第三聚光元件4179;而第三聚光元件4179收敛第三合光元件4177的光束,形成第三光线,使其投射至第二反射区域414B。其中,第七发光二极管4171、第八发光二极管4173及第九发光二极管4175分别为绿色、红色及蓝色的发光二极管。于此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合光元件4177为一叉型折光板,第三聚光元件4179包含透镜。需说明的是,上述发光二极管的数量、颜色及位置及合光元件、聚光元件的样式、数量和位置并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于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三合光元件4177亦可为棱镜。
如图4B所示的时序图所示,上述第三主时序包含三个子时序,分别为第七时序G23、第八时序R23以及第九时序B23,第七发光二极管4171、第八发光二极管4173以及第九发光二极管4175系分别根据第七时序G23、第八时序R23以及第九时序B23,顺序将光线投射至第三聚光元件4179,上述这些时序均以波段脉冲型态,提供交错的输入电压。
需注意的是,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光源模块413与第二光源模块415的架构与前一实施例相同,然而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模块413的第一发光二极管4131、第二发光二极管4133及第三发光二极管4135所遵循的第一时序G21、第二时序R21以及第三时序B21,以及第二光源模块415之第四发光二极管4151、第五发光二极管4153及第六发光二极管4155所遵循的第四时序G22、第五时序R22以及第六时序B22与前一实施例的第一时序G11、第二时序R11、第三时序B11、第四时序G12、第五时序R12以及第六时序B12不同。
进一步而言,由图4B所示的时序图可知,第一光源模块413的第一发光二极管4131、第二发光二极管4133及第三发光二极管4135、第二光源模块415的第四发光二极管4151、第五发光二极管4153及第六发光二极管4155与第三光源模块417的第七发光二极管4171、第八发光二极管4173及第九发光二极管4175于不同时间发光,亦即控制器依时序图所示的预设整合时序而点亮第一光线、第二光线及第三光线。详细而言,第一主时序的三个子时序于工作周期之内各产生三次波段脉冲,而每一主时序完成九次波段脉冲的时间即完成所谓一个工作周期,此九次波段脉冲使第一光源模块413的各发光二极管接续地产生连续的第一光线,并投射到镜轮411的第一反射区域414A;第二主时序的三个子时序各产生三次波段脉冲,以完成另一个工作周期,而此九次波段脉冲使第二光源模块415的各发光二极管接续地产生一连续的第二光线,并投射到镜轮411的穿透区域416;同理,第三主时序使第三光源模块417的各发光二极管于其工作周期内接续地产生连续的第三光线,并投射到镜轮411的第二反射区域414B。其中,上述各个发光二极管的切换速度极快,且此切换速度系与镜轮411的穿透区域416与反射区域414数目、镜轮411的旋转速度相关。
简而言之,第一光源模块413、第二光源模块415与第三光源模块417各进行一个工作周期后再依序循环,而上述这些光源模块所产生的第一光线、第二光线与第三光线分别投射至镜轮411的第一反射区域414A、穿透区域416与第二反射区域414B,使得此三光源模块所产生的第一光线、第二光线与第三光线的路径恰为重叠,以提供至成像系统43。
于此实施例中,成像系统43包含透镜阵列组431、数字微镜装置433以及棱镜435。是故透镜阵列组431将经第一聚光元件4139、第二聚光元件4159、第三聚光元件4179投射至镜轮411而反射/穿透得到的连续光线进行均匀亮度的处理,之后由棱镜435反射至数字微镜装置433,接着经数字微镜装置433将光线进行成像,最后再通过棱镜435将成像投射至屏幕(图中未表示)。
由于本实施例使用三个光源模块交替产生光束,与第一实施例比较,使得各个光源模块可采较第一实施例短的工作周期运行。而由于工作周期减少的缘故,便能以更高倍数的电流驱动光源模块的各个发光二极管发光,让显示装置4的整体亮度再增加,达到提高亮度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发光二极管以特定时序间断点灯,使各发光二极管可承受更高电流,进而提升亮度,此外,每增加一组光源模块即能使效率及亮度提升;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反射区域与穿透区域配置加上两组以上的光源模块的交错时序,便不致发生如公知技术切换时的光线散失情形,更不会降低光线的瞬时光通量。是故,采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可以最佳的发光效率、更高的亮度及更平均的光通量达到成像显示的目的。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畴。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1)
1.一种光源系统,包含:
镜轮,具有:
中心转轴;
本体部,设于该中心转轴的外周缘,该本体部包含内部区域及外部区域,该外部区域形成于该内部区域的外周缘,其中该外部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反射区域及至少一个穿透区域,该至少一个反射区域与该至少一个穿透区域接续沿该内部区域的外周缘排列;及
至少两个光源模块,包含第一光源模块及第二光源模块,分设于该镜轮的两相对侧,各该光源模块分别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至少一个聚光元件,各该光源模块的上述这些发光二极管根据至少一主时序发射出多光束,第一光源模块的该至少一个聚光元件收敛对应的上述这些光束以投射至该至少一个反射区域,第二光源模块的该至少一个聚光元件收敛对应的上述这些光束以投射至该至少一个穿透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呈圆盘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外部区域具有多个反射区域及多个穿透区域,上述这些反射区域与上述这些穿透区域交错沿该内部区域的该外周缘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这些反射区域间隔设置于该内部区域的该外周缘,使各相邻的反射区域间形成镂空区域,上述这些镂空区域对应界定出上述这些穿透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各该光源模块将该收敛后光束对应地投射至各该反射区域及各该穿透区域中的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光源模块,包含:
第一光源模块,具有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一聚光元件,该第一光源模块的上述这些发光二极管根据第一主时序发射出多光束,该第一聚光元件收敛上述这些光束以投射至上述这些反射区域;及
第二光源模块,具有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第六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聚光元件,该第二光源模块的上述这些发光二极管根据第二主时序发射出多光束,该第二聚光元件收敛上述这些光束以投射至上述这些穿透区域;
其中,该第一主时序及该第二主时序,均以脉冲型态,提供交错的输入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控制器,电性连接至该两个光源模块,以控制该第一主时序及该第二主时序的输入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主时序包含第一时序、第二时序以及第三时序,该第一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该第三发光二极管分别根据该第一时序、该第二时序以及该第三时序,顺序将光线投射至该第一聚光元件,上述这些时序均以脉冲型态,提供交错的输入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该第三发光二极管分别为绿色发光二极管、红色发光二极管以及蓝色发光二极管。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主时序包含第四时序、第五时序以及第六时序,该第四发光二极管、该第五发光二极管以及该第六发光二极管分别根据该第四时序、该第五时序以及该第六时序,顺序将光线投射至该第二聚光元件,上述这些时序均以脉冲型态,提供交错的输入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发光二极管、该第五发光二极管以及该第六发光二极管,分别为绿色发光二极管、红色发光二极管以及蓝色发光二极管。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个光源模块还包含:
第三光源模块,具有第七发光二极管、第八发光二极管、第九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聚光元件,该第三光源模块的上述这些发光二极管根据第三主时序发射出多路光束,该第三聚光元件收敛上述这些光束以投射至上述这些反射区域;
其中,该第三主时序以脉冲型态,提供交错的输入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这些反射区域包含第一反射区域与第二反射区域,该第一反射区域与该第二反射区域具有不同的第一反射角度与第二反射角度,分别用以将该第一光源模块与该第三光源模块投射的上述这些光束反射至一相同出光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源系统,还包含控制器,电性连接至该第三光源模块,以控制该第三主时序的输入电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三主时序包含第七时序、第八时序以及第九时序,该第七发光二极管、该第八发光二极管以及该第九发光二极管分别根据该第七时序、该第八时序以及该第九时序,顺序将光线投射至该第三聚光元件,上述这些时序均以脉冲型态,提供交错的输入电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七发光二极管、该第八发光二极管以及该第九发光二极管分别为绿色发光二极管、红色发光二极管以及蓝色发光二极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聚光元件包含透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各该光源模块还包含合光元件,将上述这些发光二极管所投射出的光束,转向至该聚光元件加以收敛。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合光元件为叉型折光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合光元件为棱镜。
21.一种显示装置,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用以提供成像所需的光线;及
成像系统,将该光源系统提供的光线进行成像;
其中,该至少两个光源模块分别用以提供至少两路光线,其中上述这些光线根据预设的整合时序点亮,而形成连续光线,以提供至该成像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233155A CN101329038B (zh) | 2007-06-20 | 2007-06-20 | 光源系统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1233155A CN101329038B (zh) | 2007-06-20 | 2007-06-20 | 光源系统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29038A CN101329038A (zh) | 2008-12-24 |
CN101329038B true CN101329038B (zh) | 2010-09-29 |
Family
ID=40204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2331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9038B (zh) | 2007-06-20 | 2007-06-20 | 光源系统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3290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27397B (zh) * | 2011-03-23 | 2014-02-2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光源系統 |
TWI483000B (zh) | 2012-02-22 | 2015-05-0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極化轉換元件組及包含該極化轉換元件組之投影裝置 |
CN103293835B (zh) * | 2012-02-22 | 2015-09-09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极化转换元件组及包含该极化转换元件组的投影装置 |
CN104865783B (zh) * | 2012-04-24 | 2017-05-17 |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光源系统及相关投影系统 |
CN104076516B (zh) * | 2013-03-27 | 2016-08-24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立体显示光源与立体显示装置 |
-
2007
- 2007-06-20 CN CN2007101233155A patent/CN10132903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29038A (zh) | 2008-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80239248A1 (en) | Display illumination apparatus | |
US7210815B2 (en) | Optical devic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color illumination apparatus | |
US9606428B2 (en) | Illuminating optical device, project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illuminating optical device | |
US6846080B2 (en) |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5022214A (zh) | 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 | |
WO2013017111A1 (zh) | 照明装置和投影装置 | |
CN101329038B (zh) | 光源系统及使用该光源系统的显示装置 | |
CN104765240A (zh) | 一种双激光光源系统 | |
JP2006091257A (ja) | 導光装置,照明装置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 |
US11112684B2 (en) | Projection apparatus with illumination system having plurality of laser modules | |
CN108227355A (zh) | 光源系统及投影装置 | |
JP7413740B2 (ja) | 光源装置、画像投射装置及び光源光学系 | |
TWI388880B (zh) | 光源模組及使用該光源模組之顯示系統 | |
CN202443241U (zh) | 光源系统及投影系统 | |
TWI354180B (en) |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 | |
US10795247B2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or using the same | |
CN101598890B (zh) | 投影系统 | |
CN105022210A (zh) | 光学系统、发光装置及投影系统 | |
JP2003262795A (ja) | 照明装置 | |
CN101334142B (zh) | 一种数字光处理显示系统 | |
CN113900336B (zh) | 光源组件和投影设备 | |
CN113885285A (zh) | 光源组件与投影设备 | |
JP4581407B2 (ja) | 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 |
US20120212955A1 (en) | Light Having an Optical Element with Two State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Light | |
CN113900339A (zh) | 光源组件和投影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6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