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1340A - 通信装置以及客户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以及客户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1340A
CN101291340A CNA2008100925401A CN200810092540A CN101291340A CN 101291340 A CN101291340 A CN 101291340A CN A2008100925401 A CNA2008100925401 A CN A2008100925401A CN 200810092540 A CN200810092540 A CN 200810092540A CN 101291340 A CN101291340 A CN 1012913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ortable telephone
relay
client terminal
o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25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下雅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91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13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4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s or networks with limited capabilit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2Managing session states for stateless protocols; Signalling session states; State transitions; Keeping-state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9Providing operational support to end devices by off-loading in the network or by emulation, e.g. when they are unavail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4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for recovering from a failure of a protocol instance or entity, e.g. service redundancy protocols, protocol state redundancy or protocol service re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8Storing data temporarily at an intermediate stage, e.g. caching
    • H04L67/5683Storage of data provided by user terminals, i.e. reverse cac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以及客户端装置。在从便携电话机向Web服务器的数据上载途中线路被切断时,不再次发送在线路切断之前已发送过的数据。在承载设备网上设置分散了负荷的中继装置。中继装置中继便携电话机与Web服务器的HTTP消息,存储来自便携电话机的上载数据。中继装置在开始上载时或开始之后向便携电话机发送用于连接至中继装置的地址和确定上载数据的识别符。在便携电话机与中继装置之间的线路被切断时,便携电话机再次连接至接收到的中继装置的地址,发送识别符。中继装置搜索相应于识别符的数据,将存储的数据大小发送给便携电话机。便携电话机将中继装置没有存储的数据发送给中继装置。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以及客户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网络上载数据的客户端装置和接收上载数据的客户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便携电话机的Web访问广泛普及,使用了便携电话的Web应用正在增加。伴随与此,在便携电话和服务器之间通信的数据量正在增加。另外,数据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即维持便携电话机和服务器之间的线路的时间变长。便携电话和Web服务器之间有无线网、承载设备网以及因特网,在无线网中,容易陷入便携电话机的移动或暂时的通信断开。此时,在承载设备网中,切断一定时间没有进行通信的线路。在发生了该线路切断时,便携电话机丢弃通信切断之前得到的数据,必须再次从最初开始与服务器进行通信,从服务器取得数据(将这些便携电话机的一连串的通信处理称为重试(retry))。而且,当经常发生如上所述的对话切断时,由于便携电话机的重试,在无线网、承载设备网、因特网以及服务器中数据量急剧增加。结果,对于上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负荷,存在产生障碍的可能性。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在特开2001-231080号公报(称为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即在线路切断后抑制从服务器向便携电话机的数据的再次发送的方法。在便携电话机和服务器之间的承载设备网或因特网设置用于保管以及管理来自服务器的通信数据的中继装置,即使便携电话机和服务器之间的线路被切断,该中继装置代理进行与服务器的通信,保管来自服务器的通信数据,便携电话机从中继装置取得通信数据,由此防止由便携电话机的重试。
文献1的方法专门用于从服务器到便携电话机的数据发送(上载)中的重试的抑制。但是,近年来从便携电话机向服务器发送(以下称为上载)的数据量巨大。在上载时便携电话机和服务器之间的线路被切断时,在文献1的方法中,便携电话机不知道中继装置实际接收到的上载数据的大小,因此无法将上载数据从线路切断前接着再次开始上载。例如,便携电话机在线路切断前预先存储实际上载的数据的大小,在线路切断后即使要从上载途中再次开始,但是在无线网、承载设备网中数据有可能消失,因此无法实现。
另外,在文献1的方法中,将中继装置应用于如承载设备网那样进行负荷分散的系统时,移动终端无法始终接入到同一中继装置。
发明内容
考虑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在从便携电话机上载数据的途中线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可以再次开始从便携电话机向服务器的上载的系统。
上述课题通过如下通信装置来解决,一种通信装置,具有通过内部通信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装置以及输入输出接口,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程序,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第一网络与客户端装置连接,使处理器发挥如下部件的功能:存储控制部,在从客户端装置接收到上载请求时,将该上载请求与通信识别符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中,在从客户端装置接收到上载数据时,将该上载数据存储在存储装置中;以及发送控制部,将通信识别符和通信装置本身的地址包含在针对上载请求的应答中,并发送给客户端装置,在从客户端装置接收到再次连接请求时,将通信识别符和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上载数据的大小包含在针对该再次连接请求的应答中,并发送给客户端装置。
另外,上述课题还可以通过如下通信装置来解决,一种通信装置,具有通过内部通信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装置以及输入输出接口,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程序,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第一网络与客户端装置连接,使处理器发挥如下部件的功能:存储控制部,在从客户端装置接收到上载请求时,将该上载请求与通信识别符一起存储在存储装置中,在从客户端装置接收到上载数据时,将该上载数据存储在存储装置中;以及发送控制部,在检测到与客户端装置的线路切断时,将通信识别符、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上载数据的大小以及通信装置本身的地址包含,并发送给客户端装置。
进而,上述课题还可以通过如下客户端装置来解决,一种客户端装置,具有通过内部通信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装置、输入输出接口、画面输出界面以及输入接口,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程序,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网络与通信装置连接,使处理器发挥如下部件的功能:存储控制部,在向通信装置发送了上载请求时,将包含在应答中的通信识别符和通信装置的地址存储在存储装置中;以及发送控制部,在向通信装置的上载中断时,向地址发送包含通信识别符的再次连接请求。
根据本发明,在从便携电话机向Web服务器的上载途中线路被切断时,不需要再次发送已从便携电话机发送过的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网络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便携电话机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中继装置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接收管理表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上载请求的消息格式的一例。
图6是继续应答的消息格式的一例。
图7是再次连接请求的消息格式的一例。
图8是再次上载信息的消息格式的一例。
图9是便携电话机的重试时的画面输出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便携电话机、中继装置以及Web服务器之间的上载处理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便携电话机的上载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A是表示中继装置的上载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其1)。
图12B是表示中继装置的上载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其2)。
图13是分割发送的上载请求的消息格式的一例。
图14是分割发送的上载数据的格式的一例。
图15是表示网络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Web服务器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7是继续应答的消息格式的一例。
图18是表示便携电话机与Web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上载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19是对于GET请求的应答的消息格式的一例。
图20是表示便携电话机与Web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上载顺序的一例的图。
图21是表示网络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2是表示便携电话机、Web服务器以及消息中心之间的数据上载顺序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不重复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12,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网络系统进行说明。这里,图1是网络系统的框图。在图1中,网络系统100由便携电话机1、承载设备网(carrier device network)3、连接便携电话机1与承载设备网3的无线网2、因特网5、Web服务器6、以及与承载设备网3相连接的3台中继装置4构成。
中继装置4具有将来自便携电话机1的HTTP请求通过因特网5向Web服务器6中继的功能(代理功能)、对中继的数据进行存储的功能、中继装置4生成包含用于使从便携电话机1向自身接入的信息(以下称为再次开始信息)的消息的功能。中继装置4,在承载设备网络3内分散负荷,并存在多台,具有唯一识别各中继装置的IP地址(以下,称为中继装置地址)。此外,中继装置地址也可以是通过名称就可以解决的主机名等唯一识别中继装置4-1~4-3的识别符。
便携电话机1是通过无线网2、承载设备网3可进行数据通信的便携通信终端,具有通过无线网2、承载设备网3以及因特网5的通信路径收发数据的功能、可进行HTTP通信的功能、即使在无线网2、承载设备网3中线路被切断也可以使用从中继装置4接收到的再次开始信息而再次连接到中继装置4的功能。
无线网2是便携承载商所管理的无线网络。承载设备网3是将来自无线网络2的通信向因特网5转换、中继的网络以及网络设备。
Web服务器6具有与便携电话机1进行HTTP通信的功能。Web服务器6也可以与DB服务器、其他Web服务器协作进行处理。
参照图2,对实现便携电话机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这里,图2是便携电话机的硬件框图。在图2中,便携电话机1由处理器10、存储装置11、显示器等画面输出界面14、用于与无线网2收发数据的输入输出线路接口15、用于输入数据的输入接口16、连接这些部件的总线等内部通信线17构成。存储装置11包括程序存储器12和数据存储部13。程序存储器12中存储实现便携电话机1的各种控制程序,由处理器10执行程序存储器12中的程序。此外,各程序可以预先存储在程序存储器12中,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可装卸的存储介质或者通信介质(网络或者对其进行传播的载波)向程序存储器12导入。另外,在程序存储器12中具有便携电话机1实现与Web服务器6的HTTP通信的程序、在上载途中线路被切断时通过中继装置4再次开始的处理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使用实现前者的HTTP通信的程序,通过网络取得实现后者的功能的程序(用Java(注册商标)、JavaScript、Flash等实现的程序),并使其运行。在存储装置11内的数据存储部13中存储在上载时从中继装置4取得的再次开始信息、在与Web服务器6的通信中取得的信息。存储装置11由半导体存储装置或者硬盘等外部存储装置构成。画面输出界面14是显示便携电话机1的用户与Web服务器6之间的通信内容和存储在存储装置11中的数据的装置。输入接口16是用于使便携电话机1的用户可输入数据的输入装置。
参照图3,对实现中继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这里,图3是中继装置的硬件框图。在图3中,中继装置4由处理器40、存储装置41、用于与承载设备网3收发数据的输入输出接口45、连接这些部件的总线等内部通信线47构成。存储装置41包括程序存储器42、接收管理表43以及数据存储部44。程序存储器42中记录实现中继装置4的各种控制程序,由处理器40执行程序存储器42中的程序。此外,各程序可以预先存储在程序存储器42中,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可装卸的存储介质或者通信介质(网络或者对其进行传播的载波)向程序存储器42导入。接收管理表43中记述用于中继装置4管理从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的上载请求以及数据的信息。接收管理表43可以是在中继装置4对来自便携电话机1的上载请求进行中继时生成,也可以由中继装置4从中继装置4以外的具有接收管理表的存储介质通过通信介质(网络或对其进行传播的载波)取得,并向接收管理表43导入。数据存储部44中存储中继装置4对便携电话机1和Web服务器6的HTTP消息进行中继时取得的信息、以及用于在便携电话机1和中继装置4的电路被切断后的再次开始的信息。存储装置41由半导体存储装置或者硬盘等外部存储装置构成。中继装置4具有用于使系统管理者可输入数据的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但是,在以下说明中不使用这些装置,因此在图3中省略这些装置。此外,中继装置4,在图1中设置在承载设备网3上,但是设置在因特网5上也可以实现。
参照图4,对接收管理表进行说明。图4是接收管理表的说明图。在图4中,接收管理表43的各项(entry)由消息ID101、SUB ID102、接收时刻103、接收大小104、总大小105、最终接收时刻107、Cookie信息108以及数据存储区域109构成。
消息ID101是用于唯一识别中继装置4从便携电话机1接收并存储的上载请求以及数据的识别符。SUB ID102是用于唯一识别便携电话机1的识别符。接收时刻103是中继装置4从便携电话机1开始接收上载请求的时刻。中继装置4在存储的上载请求以及数据从接收时刻103开始超过了规定时间时,删除上载请求以及数据。接收大小104是中继装置4从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的数据的大小。总大小105是便携电话机1要上载的整个数据大小,中继装置4从上载请求的首部(header)内取得该总大小。但是,在便携电话机1分割发送的情况下,在上载请求的首部中没有总大小,因此不使用。
最终接收时刻107是中继装置4从便携电话机1最后接收到上载数据的时刻,为了中继装置4和便携电话机1之间的线路的生存、以及删除从最终接收时刻经过了一定时间时存储的上载数据的处理而使用。在通过中继装置4的、便携电话机1和Web服务器6之间的HTTP通信中使用Cookie,在线路被切断后再次开始时需要在中继装置4中变更Cookie信息的情况下使用Cookie信息108。数据存储区域109表示数据存在于中继装置4的数据存储部44中的何处。
此外,在便携电话1使用HTTP1.1标准的“Transfer-Encoding:chunked”分割发送时,消息ID101,如“000002”不使用总大小105。
参照图5,对便携电话机向中继装置发送的上载请求进行说明。图5是上载请求的消息格式。在图5中,上载请求由HTTP首部(header)701和HTTP主体(body)702构成。具体而言,在HTTP首部的请求列(request line)中记载HTTP标准的POST方法,在HTTP主体702中包含上载数据的一部分进行发送。此外,也可以不具有HTTP主体702。
参照图6,对附加了中继装置向便携电话机发送的再次开始信息的HTTP应答进行说明。这里,图6是继续应答的消息格式。这里,继续应答是指Web服务器送出的基于HTTP的响应代码100的应答。在图6中,继续应答,是对便携电话机1的上载请求的Web服务器6的应答中中继装置4附加了再次开始信息的数据。继续应答由首部132和主体137构成。首部132由Web服务器6生成的响应代码133和服务器生成首部134、中继装置4附加的代理附加首部135和再次开始信息136构成。
响应代码133是对上载请求的、3位数字的结果代码,在继续应答时为“100”。服务器生成首部134是Web服务器6生成的响应代码133以外的首部信息。代理附加首部135是中继装置4作为代理功能而附加的首部,相应的有表示对继续应答进行了中继的Via首部等。再次开始信息136是用于便携电话1在线路切断时与中继装置4再次连接的信息。再次开始信息136由中继装置地址138和消息ID101构成。此外,在此将再次开始信息136存储在首部132中,但是也可以存储在主体137中。
参照图7,对便携电话机向中继装置发送的再次连接请求进行说明。这里,图7是再次连接请求的消息格式。在图7中,再次连接请求由HTTP首部711、记录在HTTP主体中的再次开始信息136构成。这里,再次开始信息136是便携电话机1从中继装置4通过继续应答接收到的信息。再次连接请求中包含有发送了继续应答的特定的中继装置4的中继装置地址,因此由发送了继续应答的中继装置4接收。
参照图8,对中继装置向便携电话机发送的再次上载信息进行说明。这里,图8是再次上载信息的消息格式。在图8中,再次上载信息由HTTP(应答)首部721和HTTP主体722构成。HTTP主体722中包含消息ID101和中继装置4之前接收到的上载数据的接收大小104。接收到再次上载信息的便携电话机1利用消息ID101和接收大小104,可以发送中继装置未接收的上载数据。
参照图9,对便携电话机的重试时的画面输出进行说明。这里,图9是便携电话机的重试时的画面输出的说明图。在图9中,便携电话机1存储有向Web服务器6的上载失败,对于用户,在画面输出界面14上输出可以选择是否开始已中断的上载请求的画面。用户利用输入接口16,通过选择重试按钮141可以再次开始上载。另外,通过选择中止按钮142可以中止上载。此外,重试按钮141、中止按钮142也可以不是通过画面来输出而作为输入接口16而装备在便携电话机1中。
参照图10,对便携电话机、中继装置以及Web服务器之间的上载处理顺序进行说明。这里,图10是便携电话机、中继装置以及Web服务器之间的上载处理时序图。在图10中,首先,便携电话机1向Web服务器6发送上载请求(S150)。实际上多个中继装置4中的某一个接收上载请求,并解析上载请求,在满足条件(以下称为上载处理判断条件)时,存储上载请求的HTTP首部中包含的SUB ID以及总大小,生成接收管理表43,开始上载请求以及上载数据的存储(S151)。上载处理判断条件,是指用于判断中继装置4存储上载请求还是不进行任何处理而作为通常的代理来进行中继(以下称为通常的代理中继处理)的条件,这里将上载的数据大小超过了预定值的情况作为条件。另外,作为上载处理判断条件,还考虑仅利用特定的SUB ID或特定URL这样的条件。
中继装置4将上载请求中继给Web服务器6(S152),从Web服务器6接收基于HTTP的响应代码100的应答(以下称为继续应答)(S153)。继续应答是表示Web服务器6可以接收上载数据的应答,这里是作为响应代码100的应答,但只要是与其同意的应答就可以。中继装置4在接收到的继续应答中附加代理附加首部135和再次开始信息136(S154),并作为继续应答(详细的请参照图6)发送给便携电话机1(S155)。但是,Web服务器6也可以是不返回继续应答的服务器,中继装置4若无法接收Web服务器继续应答,则自行生成继续应答,并发送给便携电话机1。
便携电话机1存储包含在继续应答中的再次开始信息136,并继续对上载数据进行上载(S157),中继装置4存储上载数据,并将上载数据中继给Web服务器6(S159)。中继装置4的上载数据的中继,可以由中继装置4接收到全部上载数据大小后统一中继给Web服务器6,也可以由中继装置4接收到上载数据后随时中继给Web服务器6。
假设在上载途中发生了便携电话机1和中继装置4之间的线路切断(S160)。另外,由于数据转发在途中被中断,在此,中继装置4和Web服务器6之间的线路也由于超时(time out)而被切断(S161)。
便携电话机1检测线路切断,中断上载,将重试用的画面输出至画面输出界面16(S162)。便携电话机1的用户在重试用画面上可以选择是否重试,在这里假设选择了重试。便携电话机1向中继装置4发送再次连接请求(S170)。便携电话机1在再次连接时使用再次开始信息136中的中继装置地址138和消息ID101。再次连接请求是由发送了继续应答的中继装置4来接收。接收到再次连接请求的中继装置4使用包含在再次连接请求中的消息ID101提取与接收管理表43对应的项目并确认(S171)。中继装置4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包含了接收管理表43的接收大小104的信息的HTTP标准的应答(以下称为再次上载信息)(S172)。便携电话机1根据接收到的再次上载信息中包含的接收大小104确认中继装置4在线路切断160之前接收到的上载数据的大小,将中继装置4没有接收的数据作为上载数据来发送(S173)。在从便携电话机1再次开始了上载时,中继装置4再次连接至Web服务器6(S174)。中继装置4将上载请求和数据发送给Web服务器6(S175)。步骤175的上载数据是线路切断之前存储的上载数据。若有数据接收管理表43的Cookie信息108,则中继装置4在上载请求、数据中附加该Cookie信息进行发送。此外,在Web服务器6接收到上载请求、数据时(S175),发送继续应答,但是在此为了简化一连串的处理而省略。
中继装置4在步骤173中接收到新的上载数据时,作为上载数据发送给Web服务器6(S176)。当从便携电话机1向Web服务器6发送了所有的上载数据时,Web服务器6返回成功应答(S177)。中继装置4在接收到成功应答177时判断为上载成功,删除相应的接收管理表43的项目和存储数据(S178),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成功应答(S179)。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成功应答时,判断为上载成功,结束上载处理。
此外,在这里,中继装置4和Web服务器6之间的线路切断(S161)取决于Web服务器6或中继装置4的超时。但是,中继装置4也可以检测与便携电话机1的线路切断160来自己切断。另外,在没有超时时,不需要步骤174和步骤175。
此外,在图10中,在便携电话机1和中继装置4利用继续应答155将再次开始信息136从中继装置4传达给便携电话机1,但是在上载请求150之前从便携电话机1向中继装置4发送表示开始上载的请求,中继装置4接受该请求。即,也可以进行协商(negotiation)。此时,在中继装置4和便携电话机1之间交换的消息基于HTTP。中继装置4接受来自便携电话机1的协商时,中继装置4发送将再次开始信息136存储到主体137的应答(在图6中也已说明)代替继续应答155。
参照图11,对便携电话机1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这里,图11是便携电话机的上载处理的流程图。在图11中,首先,便携电话机1将上载请求和数据发送给中继装置4(S201)。在步骤201开始的上载处理若不进行中断上载的处理(S206或S207)则向中继装置4继续发送上载数据。便携电话机1数据等待接收(S202),从中继装置4接收继续应答。便携电话机1判断继续应答中是否包含再次开始信息136(S203),在包含再次开始信息136时进行存储(S204)。便携电话机1从步骤203或者步骤204再次回到数据等待接收202。
便携电话机1在上载途中没有接收线路切断或来自中继装置4的应答而判断为超时时,中断上载(S207)。便携电话机1向画面输出界面14输出重试用画面(S208)。便携电话机1等待是再次开始由用户的上载还是中止的操作(S209),在用户选择了中止时,结束上载处理。在用户选择了再次开始时,便携电话机1根据再次开始信息136使用中继装置地址138向中继装置4再次连接,发送消息ID101(S210)。便携电话机1从中继装置4取得再次上载信息172(S211),再次开始上载(S212)。便携电话机1在步骤212中根据包含在接收到的再次上载信息172中的接收大小104或分割选项106,确认中继装置4在线路切断160之前接收到的上载数据的大小,从中继装置4没有接收的数据开始作为上载数据进行发送。便携电话机1在步骤212后再次回到步骤202,在从中继装置4接收到成功应答时,判断为上载成功(S205),并正常结束。
参照图12,对中继装置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这里,图12是中继装置的上载处理的流程图。在图12中,当开始了中继装置4的程序执行时,中继装置4迁移至来自输入输出线路接口45的数据等待接收(S251)。中继装置4在步骤251中监视从输入输出线路接口45输入的数据以及信号,判断是来自便携电话机1的接收还是来自Web服务器6的接收。另外,中继装置4在步骤251中不接收数据的期间,参照接收管理表43的最终接收时刻107,判断相应的消息(存储数据)是否超时。
中继装置4当从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数据时,进行请求判断(S252)。中继装置4,在请求判断中,判断是上载请求(POST或者PUT请求)、还是上载数据、还是用于再次开始上载的再次连接、还是其以外的通常的请求或者数据。在步骤252中,是上载请求时,中继装置4判断是否满足上载判断条件(S253)。中继装置4在步骤253中实施判断中继装置4是存储上载请求还是进行通常的代理中继处理,这里,将上载的数据大小超过了预定值的情况作为判断条件。在步骤253中,中继装置4在判断为不适合时进行通常的代理中继处理(S254),回到步骤251。在步骤253中判断为适合时,中继装置4开始数据的存储,生成接收管理表43(S255),并向Web服务器6转发上载请求(S256)。中继装置4在步骤256结束后再次回到步骤251。
中继装置4当从Web服务器6接收到数据时,进行应答判断(S270)。中继装置4在步骤270中判断是继续应答、还是成功应答、还是中继装置4和Web服务器6之间的线路切断、还是其以外的通常的应答或数据。中继装置4接收到继续应答时,在继续应答中附加再次开始信息236(S271),并向便携电话机1中继(S272)。中继装置4在步骤272结束后再次回到步骤251。
中继装置4在步骤252中从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生成了接收管理表43的上载请求的上载数据时,存储上载数据,并更新接收管理表的接收大小104和最终接收时刻107(S257)。中继装置4在步骤257结束后判断与Web服务器6之间的线路状况(S258),是连接中时,向Web服务器6中继(S260)。中继装置4在步骤260结束后再次回到步骤251。在步骤258中为切断状态时,中继装置4与Web服务器6连接,发送了上载请求和数据后(S259),迁移至步骤260。
即使发生了便携电话机1和中继装置4之间的线路切断,中继装置4也将存储数据从最终接收时刻107起保持一定时间。但是,若从最终接收时刻107起一定时间内没有来自便携电话机1的上载数据或者再次连接请求170,则判断为超时(S264),删除接收管理表43和存储数据,并结束处理。
中继装置4在步骤252中从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再次连接请求时,从接收消息管理表43检测包含在再次连接请求中的消息ID102(S261),在没有消息ID时结束处理。在步骤261中,当有相应的消息ID时,中继装置4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包含接收大小104或者分割选项106的再次上载信息(S262)。中继装置4在步骤262结束后再次回到步骤251。
中继装置4在步骤270中从Web服务器6接收到成功应答时,判断为来自便携电话机1的上载成功,删除接收管理表和存储数据(S275),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成功应答(S276),并结束处理。
中继装置4在步骤270中从Web服务器6接收到不与接收管理表43相应的应答时,进行通常的代理中继处理(S273),判断为继续中继处理(S274),若继续则回到数据等待接收251,若判断为结束则结束处理。
根据本实施例,在从便携电话机向Web服务器上载数据的途中线路被切断时,能够实现不需要再次发送已从便携电话发送过的数据的再次开始上载。另外,还可以适用于负荷分散系统。
参照图13以及图14对实施例1的变更实施例进行说明。这里,图13是使用了HTTP1.1标准的Transfer-Encoding:chunked时(称为分割发送)的上载请求格式。另外,图14是分割发送的上载数据格式。
在图13中,上载请求格式仅由HTTP首部701构成。此时,HTTP首部701不包含发送大小(Content-length)。
在图14中,上载数据由省略了图示的HTTP首部和HTTP主体722构成。HTTP主体722由上载数据的大小705、上载数据706构成。分割发送的上载数据的最后的HTTP主体722,其大小705为“0”,上载数据706成为只是连续换行(表示“空”的数据)。
参照图15至图18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这里,图15是网络系统的框图。图16是Web服务器的硬件框图。图17是继续应答的消息格式。图18是继续应答的消息格式。
实施例2不是如实施例1那样经由中继装置4而是使Web服务器6A保持再次开始上载的功能,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使用图15至图18来说明两者的不同点。这里,图15是网络系统的框图。图16是Web服务器的硬件框图。图17是继续应答的消息格式。图18是便携电话机和Web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上载的时序图。
在图15中,网络系统100A由便携电话机1、无线网2、承载设备网3、因特网5、负荷分散装置8以及多个Web服务器构成。便携电话机1通过无线网2、承载设备网3、因特网5和负荷分散装置8直接与Web服务器6SA进行通信。此外,Web服务器6A在实施例2中通过负荷分散装置8向3台Web服务器6A分散负荷。各Web服务器6A具有便携电话机1能够与Web服务器6A-1~6A-3中的特定的一台连接的地址(以下称为Web服务器地址)。Web服务器地址是便携电话机1能够直接接入Web服务器6A的唯一的地址,利用IP地址、主机名、URL以及Cookie信息。Cookie信息能够用于分散Web服务器6A的负荷的负荷分散装置8判断该Cookie信息并连接至特定Web服务器。
参照图16,对实现Web服务器6A的信息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6中,Web服务器6A由处理器60、存储装置61、用于与负荷分散装置8收发数据的输入输出线路接口65以及连接这些部件的总线等内部通信线67构成。存储装置61包括程序存储器62、接收管理表63、数据存储部64。在程序存储器62中记录实现Web服务器6A的各种控制程序,由处理器60执行程序存储器62。此外,各程序可以预先存储在程序存储器62中,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可装卸的存储介质或者通信介质(网络或者对其进行传播的载波)向程序存储器62导入。接收管理表63中记述用于对Web服务器6A从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的上载请求以及数据进行管理的信息。接收管理表63可以是在Web服务器6A对来自便携电话机1的上载请求进行中继时生成,也可以由Web服务器6A从Web服务器6A以外的具有接收管理表的存储介质,通过通信介质(网络或对其进行传播的载波)来取得,并向接收管理表63导入。数据存储部64中存储Web服务器6A对便携电话机1和Web服务器6的HTTP消息进行中继时取得的信息、和用于在便携电话机1和Web服务器6A的线路被切断后的再次开始的信息。存储装置61由半导体存储装置或者硬盘等外部存储装置构成。Web服务器6A具有用于使系统管理者可输入数据的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但是,在以下说明中不使用这些装置,因此在图16中省略这些装置。
参照图17,对附加了Web服务器6A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的再次开始信息的继续应答进行说明。这里,仅说明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实施例2中不存在代理附加首部135,在再次开始信息136A中,代替中继装置地址138而包含能够向Web服务器6A接入的Web服务器地址139。
参照图18,对便携电话机和Web服务器之间的上载顺序进行说明。在图18中,首先,便携电话机1向Web服务器6A发送上载请求(S300)。Web服务器6A存储包含在上载请求的HTTP首部中的SUB ID,并生成接收管理表43,开始上载请求330以及数据接收(S301)。Web服务器6A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基于HTTP的响应代码100的继续应答(S302)。便携电话机1存储包含在继续应答中的再次开始信息136(S303),发送上载数据(S304)。
这里,假设在上载途中发生了便携电话机1和Web服务器6A之间的线路切断(S305)。便携电话机1检测线路切断,中断上载,将重试用的画面输出至画面输出界面16(S306)。便携电话机1的用户在重试用画面上能够选择是否重试,假设选择了重试。便携电话机1使用再次开始信息136向发送了再次开始信息136的Web服务器6A发送再次连接请求(S307)。Web服务器6A接收到再次连接请求307时,使用包含在该请求中的消息ID101,抽出对应于接收管理表63的项目,并确认(S308)。Web服务器6A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包含接收管理表63的接收大小104的信息的HTTP标准的应答即再次上载信息(S309)。便携电话机1根据包含在接收到的再次上载信息中接收大小104,确认Web服务器6A在线路切断305之前接收到的上载数据的大小,并将Web服务器6A没有接收的数据作为上载数据进行发送(S310)。Web服务器6A从线路切断之前的状态再次开始接收处理,接收剩下的上载数据。Web服务器6A接收到所有上载数据时,删除相应的接收管理表63(S311),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成功应答(S312)。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成功应答时,判断为上载成功,结束上载处理。
根据本实施例,在从便携电话机向Web服务器上载数据的途中线路被切断时,能够实现不需要再次发送已从便携电话发送过的数据的再次开始上载。另外,可以适用于负荷分散系统。
参照图19和图20,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这里,实施例3代替在实施例2中在继续应答中存储再次开始信息,而是在便携电话机1与中继装置4或者Web服务器6A之间交换基于HTTP的消息,由此得到与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参照图19以及图20,对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这里,图19是针对GET请求的应答的消息格式。图20是便携电话机与Web服务器之间的上载处理的时序图。
在图19中,对于附加了Web服务器6A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的再次开始信息的GET请求的应答由HTTP(应答)首部751和HTTP主体752构成。另外,HTTP主体752中存储上载程序753。而且,在上载程序753中记载有再次开始信息136A。
参照图20,对便携电话机1与Web服务器6A之间的上载顺序进行说明。在图20中,首先,便携电话机1向Web服务器6A发送HTTP的通常的GET请求(S550)。Web服务器6A将在接收管理表43中空的消息ID101分配给便携电话机1(S551),对于表示通常的成功的应答,在HTTP主体752中附加记载有再次开始信息的上载程序,发送给便携电话机1(S552)。在实施例3中,Web服务器6A按照线路管理消息ID101,能够在步骤551中接收上载请求300之前分配消息ID101。如19中说明的那样,再次开始信息136中包含在便携电话机进行HTTP通信的程序(Web浏览器)上进行动作的上载程序753。另外,在上载程序753中记载有由Web服务器地址139和消息ID构成的再次开始信息136A。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应答时执行上载程序753,并存储再次开始信息(S553)。上载程序753记述从便携电话机1的步骤552到接收成功应答312为止的动作。便携电话机1按照上载程序753发送上载请求(S300)、接收成功应答(S312)为止,进行与实施例2的图18相同的动作。此外,在继续应答中可包含再次开始信息,也可以不包含再次开始信息,这一点与实施例2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在从便携电话机向Web服务器上载数据的途中线路被切断时,能够实现不需要再次发送已从便携电话发送过的数据的再次开始上载。另外,可以适用于负荷分散系统。
参照图21和图22,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这里,图21是网络系统的框图。图22是便携电话机、Web服务器、消息中心之间的数据上载的时序图。实施例4中,代替使用在实施例1中在继续应答中存储再次开始信息的方法,而由中继装置在线路切断后向便携电话机发送短信息。是通过在该短信息中包含中继装置地址、消息ID、接收大小,来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的方法。参照图21以及图22对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图21中,网络系统100B由便携电话机1、无线网2、承载设备网3、与承载设备网3连接的中继装置4、消息中心7、数据库9以及因特网5、Web服务器6构成。这里,消息中心7向便携电话1发送短信息。数据库9将SUBID与SMS地址(电话号码)对应起来。
在图22中,首先,便携电话机1向Web服务器6发送上载请求(S601)。实际上,中继装置4接收上载请求,并解析上载请求,在满足上载处理判断条件时,存储包含在上载请求的HTTP首部中SUB ID,生成接收管理表43,并开始上载数据的存储(S602)。
中继装置4将上载请求中继给Web服务器6(S603),从Web服务器6接收基于HTTP的响应代码100的继续应答(S604)。继续应答是表示Web服务器6可以接收上载数据的应答。与实施例1不同,中继装置4对接收到的继续应答进行通常的代理处理,作为继续应答发送给便携电话机1(S606)。
便携电话机1继续上载上载数据(S607)。中继装置4存储上载数据,并向Web服务器6中继上载数据(S608)。中继装置4的上载数据的中继可以是中继装置4接收到整个上载数据大小后统一中继给Web服务器6,也可以是中继装置4接收到上载数据后随时中继给Web服务器6。
这里,假设在上载途中发生了便携电话机1与中继装置4之间的线路切断(S609)。另外,假设中继装置4与Web服务器6之间的线路也因为超时而被切断(S611)。中继装置4检测上载的失败(S612),利用接收管理表43的SUBID102生成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的短信息(以下称为SMS)(S613)。SUB ID102是唯一识别便携电话机1的识别符,中继装置4将SUB ID102原样地存储在SMS中并发送给便携电话机1。但是,分发SMS的是设置在承载设备网3中的消息中心7,中继装置4向消息中心7发送SMS。中继装置4生成的SMS中存储有中继装置地址、消息ID101以及接收大小104。消息中心7将从中继装置4接收到的SMS转发给便携电话1(S614)。
便携电话机1从消息中心7接收SMS,并输出重试用画面(S616)。便携电话机1的用户在重试用画面上能够选择是否重试,选择重试。便携电话机1在存储在SMS中的中继装置地址附加消息ID101发送再次连接请求(S617)。根据中继装置4生成的SMS,便携电话机1也可以设定为在重试用画面上不征求用户同意而自动发送再次连接请求。
中继装置4接收到再次连接请求时,利用包含在请求中的消息ID101,抽出与接收管理表43对应的项目并确认(S618),作为表示再次连接请求的接受的应答,发送接受应答(S619)。
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接受应答时,根据包含在SMS中的接收管理表43的接收大小104的信息,确认中继装置4在线路切断之前接收到的上载数据的大小,将中继装置4没有接收到的数据作为上载数据进行发送(S621)。在从便携电话机1再次开始上载时,中继装置4再次连接至Web服务器6(S622)。中继装置4将存储的上载请求、上载数据发送给Web服务器(S623)。此外,在Web服务器6接收到上载请求和数据时发送继续应答,但是这里为了简化一连串的处理而省略。中继装置4由于正在接收新的上载数据,因此将上载数据发送给Web服务器6(S624)。当从便携电话机1向Web服务器6发送了所有上载数据时,Web服务器6发送成功应答(S625)。中继装置接收到成功应答时,判断为上载成功,删除相应的接收管理表43的项目和存储数据(S626),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成功应答(S627)。便携电话机1接收到成功应答时,判断为上载成功,结束上载处理。
此外,中继装置4也可以向设置在承载设备网3中的数据库9询问便携电话机2的SUB ID102,取得SMS的地址(电话号码)发送给消息中心。另外,在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网络系统100A的结构中,也可以被构成为从Web服务器6通过消息中心7向便携电话机1发送短信息。另外。也可以如实施例1那样设置多个中继装置4来分散负荷。
根据本实施例,在从便携电话机向Web服务器的数据的上载途中线路被切断时,能够实现不需要再次发送已从便携电话发送过的数据的再次开始上载。

Claims (9)

1.一种通信装置,具有通过内部通信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装置以及输入输出接口,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第一网络与客户端装置连接,
使所述处理器发挥如下部件的功能:
存储控制部,在从所述客户端装置接收到上载请求时,将该上载请求与通信识别符一起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在从所述客户端装置接收到上载数据时,将该上载数据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以及
发送控制部,将所述通信识别符和通信装置本身的地址包含在针对所述上载请求的应答中,并发送给所述客户端装置,在从所述客户端装置接收到再次连接请求时,将所述通信识别符和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所述上载数据的大小包含在针对该再次连接请求的应答中,并发送给所述客户端装置。
2.一种通信装置,具有通过内部通信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装置以及输入输出接口,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第一网络与客户端装置连接,
使所述处理器发挥如下部件的功能:
存储控制部,在从所述客户端装置接收到上载请求时,将该上载请求与通信识别符一起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在从所述客户端装置接收到上载数据时,将该上载数据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以及
发送控制部,在检测到与所述客户端装置的线路切断时,将所述通信识别符、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所述上载数据的大小以及通信装置本身的地址包含,并发送给所述客户端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接口进一步通过第二网络与服务器装置连接,
所述发送控制部在从所述客户端装置接收到再次连接请求时,向所述服务器装置发送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所述上载请求和所述上载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控制部在从所述客户端装置接收到新的上载数据时,将该新的上载数据发送给所述服务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控制部在检测到来自所述客户端装置的上载结束时,废弃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所述上载请求和所述上载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控制部在从所述客户端装置接收到再次连接请求时,向所述客户端装置发送记载有再次开始信息的上载程序。
7.一种客户端装置,具有通过内部通信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装置、输入输出接口、画面输出界面以及输入接口,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网络与通信装置连接,
使所述处理器发挥如下部件的功能:
存储控制部,在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了上载请求时,将包含在应答中的通信识别符和所述通信装置的地址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以及
发送控制部,在向所述通信装置的上载中断时,向所述地址发送包含所述通信识别符的再次连接请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客户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画面输出界面和输入接口,
在向所述通信装置的上载中断时,在所述画面输出界面上显示从所述输入接口输入是否发送所述再次连接请求的判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客户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控制部向所述地址发送在对所述再次连接请求的应答中包含的所述通信装置的接收大小以后的上载数据。
CNA2008100925401A 2007-04-19 2008-04-18 通信装置以及客户端装置 Pending CN1012913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10467 2007-04-19
JP2007110467A JP2008271097A (ja) 2007-04-19 2007-04-19 通信装置およびクライアン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1340A true CN101291340A (zh) 2008-10-22

Family

ID=39873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925401A Pending CN101291340A (zh) 2007-04-19 2008-04-18 通信装置以及客户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263213A1 (zh)
JP (1) JP2008271097A (zh)
CN (1) CN10129134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1529A (zh) * 2009-01-06 2010-07-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中继装置、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01753482B (zh) * 2008-11-28 2012-09-05 佳能It解决方案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5933420A (zh) * 2016-04-27 2016-09-07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利用http协议实现客户端向服务端文件上传的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71202B2 (en) * 2009-04-21 2012-05-01 Google Inc. Asynchronous distributed object uploading for replicated content addressable storage clusters
US8942102B2 (en) 2010-11-05 2015-0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gmented data transfer with resume capability
DK3634035T3 (da) * 2014-10-28 2023-06-1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Netværksknudepunkter, brugerudstyr og fremgangsmåder deri til håndtering af en forbindelse mellem brugerudstyret og et trådløst kommunikationsnetværk
US10805273B2 (en) 2016-04-01 2020-10-13 Egnyte, Inc. System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security in a cloud computing system
JP6593886B2 (ja) * 2017-01-19 2019-10-2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高速アップロード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再送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9246187A (zh) * 2018-08-02 2019-01-18 浙江中农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表单数据上传方法及装置
JP7394321B2 (ja) 2020-03-11 2023-1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路側機、車載器、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8637A (en) * 1996-09-03 2000-08-22 Nielsen Media Research, Inc. Content display monitor
US20020070932A1 (en) * 2000-12-10 2002-06-13 Kim Jesse Jaejin Universal three-dimensional graphics viewer for resource constrained mobile computers
US7197531B2 (en) * 2000-12-29 2007-03-27 Fotomedia Technologies, Llc Meta-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for integrating photo-service websites for browser-enabled devices
CA2441176A1 (en) * 2001-03-16 2002-09-26 Otg Software, Inc. Network file sharing method and system
US20060129631A1 (en) * 2003-01-20 2006-06-15 Na Dong W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media message upload through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7398272B2 (en) * 2003-03-24 2008-07-08 Bigfix, Inc. Enterprise console
KR100605880B1 (ko) * 2004-02-25 2006-08-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클라이언트와 서버 간의 메시지 파일 송신 방법
US20050192649A1 (en) * 2004-02-27 2005-09-01 Cardiac Pacemaker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variable medical information
JP4020091B2 (ja) * 2004-03-10 2007-12-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送受信システム、データ送受信方法およびデータ送受信プログラム
US7487353B2 (en) * 2004-05-20 2009-02-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method and program for protecting communication
WO2006046445A1 (ja) * 2004-10-29 2006-05-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ファイル転送システム、送信機器及び受信装置
US9648281B2 (en) * 2005-05-23 2017-05-09 Open Text Sa U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vie segment bookmarking and sharing
US7702821B2 (en) * 2005-09-15 2010-04-20 Eye-Fi, Inc. Content-aware digital media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20070211674A1 (en) * 2006-03-09 2007-09-13 Ragnar Karlberg Lars J Auto continuation/discontinuation of data download and upload when entering/leaving a network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3482B (zh) * 2008-11-28 2012-09-05 佳能It解决方案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1771529A (zh) * 2009-01-06 2010-07-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中继装置、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05933420A (zh) * 2016-04-27 2016-09-07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利用http协议实现客户端向服务端文件上传的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71097A (ja) 2008-11-06
US20080263213A1 (en) 200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1340A (zh) 通信装置以及客户端装置
JP4440779B2 (ja) Smsおよびテキストメッセージを送信するシステム並びに方法
CN101997906B (zh) 通信系统、管理装置、用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777907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multimedia messag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103596A (zh) 有效管理“已发送消息”文件与重新发送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JP5494649B2 (ja)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及び中継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143201A (zh) 提供远程用户接口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JP2004112319A (ja) 中継装置、情報送信装置、および情報送信方法
CN105577818A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及车载终端
CN102082589A (zh) 保存联系方式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KR20100115741A (ko) 통합 ip 메시징 서비스의 메시지를 저장 및 검색하는 단말 및 방법
EP1665720B1 (en) Implementing a web server on a mobile station
CN102224495B (zh) 电子邮件接收控制系统和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4539508A (zh) 访问控制方法和装置
US719450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communication parameter in information terminal
CN100449994C (zh) 一种保存即时消息业务中会话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WO2004068880A1 (en) Method of providing 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EP1343344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dding data transmission origin information to data
CN101621479B (zh) 邮件传输方法、服务器及终端
CN102752408A (zh) 多功能通讯装置和多功能通讯方法
JP3827415B2 (ja) 電子メールシステムの端末装置
CN102724233A (zh) 信息家电系统中用IPv4协议栈实现与IPv6进程的通信方法
CN107623706A (zh) 文件传输方法及装置
FR2834850A1 (fr) Procede de chargement de donnees ou d'applications dans un equipement de poste mobile mettant en oeuvre une carte sim pro-active
JP4330844B2 (ja) 共有情報管理方法、移動通信端末及び共有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