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3460A - 重负载下的路由选择 - Google Patents

重负载下的路由选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3460A
CN101263460A CNA2006800339141A CN200680033914A CN101263460A CN 101263460 A CN101263460 A CN 101263460A CN A2006800339141 A CNA2006800339141 A CN A2006800339141A CN 200680033914 A CN200680033914 A CN 200680033914A CN 101263460 A CN101263460 A CN 101263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content object
internet
exit point
distrib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39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森·F·拉奇博尔斯基
迈克尔·M·哥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dgio Inc
Original Assignee
Limelight Net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melight Net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Limelight Network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63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34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08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parameters of servers, e.g. available memory or work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8Flow based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network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7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a round robin mechanis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9Random or heuristic server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21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client or server lo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23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a hash applied to IP addresses or co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1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taking into account QoS or priority requi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2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compliance of requirements or conditions with available serv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分发网络包括网络出口、接口和路由选择功能元件。该网络出口连接到多个全路由网络,其中的每一个均能将内容对象分发到多个终端网络。最终用户计算机可以连接到终端网络的终端。接口接收分发到多个计算机的内容对象。路由选择功能元件的两种模式基于从网络出口到终端网络的第一路由路径以及从网络出口到终端网络的第二路由路径路由内容对象。基于分发效率选择第一路由路径,并且在第一路由路径达到使用的预定使用水平时,触发从第一模式到第二模式的切换。第一路由路径和第二路由路径不同,并且第二路由路径不如第一路由路径有效率。

Description

重负载下的路由选择
本申请要求于2006年1月2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0/761,582号的权益并且作为其非临时申请,以及是2005年8月1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1/195,247号的继续部分,它们都转让给其受让人,因此其全部内容清楚地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内容分发,更具体地,涉及但不限于负载下的内容分发。
背景技术
内容始发方(content originator)经由互联网将内容对象提供给接收方。该互联网是传送彼此的网络流量以使接收方能够接收其内容对象的各种网络的合并。各种网络可被分成第1层网络和终端网络。所有第1层网络都是全路由网络,从而由第1层网络使用终端网络和其他全路由网络可以到达互联网上的任意点。每个接收方均具有来自终端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并且内容始发方会使用第1层网络和终端网络的组合来分发其内容对象。各种网络、内容始发方和接收方使用第1层网络以一些方式来为分发内容对象付款。
许多内容始发方使用内容分发网络(CDN)来更有效地分发内容。CDN可以寄存(host)、映射或者高速缓存内容,以及将内容分发给请求方。网站或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被链接到CDN,以使一些或所有内容可以源自CDN而不是直接源自内容始发方。CDN也使用第1层网络并可以具有与终端网络对等的关系。通过CDN进行链接的这个过程对于接收方通常透明的。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大约10-15个第1层网络。其中某些可以50~150GB/min的速度传到互联网上的各个目的地。为了实现该过程,第1层网络将内容对象传送到终端网络,并且与其他第1层网络对等。对等的第1层网络允许传递其目的地为其他终端网络的来自其他第1层网络的内容对象,而无需费用。第1层网络通常为了传送内容对象向内容提供方和终端网络收费,以便通常在这些情况下避免对等关系。
仅在终端网络未连接到最初接收流量的第1层网络而其他对等的第1层网络连接到该终端网络时,对等的第1层网络同意彼此传递流量。如果第1层网络接收目的地为终端网络而未直接连接到第1层网络的内容对象,则在对等协议下将其传送到与该终端网络连接的对等第1层网络。
在特定第1层网络具有到终端网络的连接的情况下,不能将目的地为该终端网络的内容对象传送到也可以具有到该终端网络的连接的对等第1层网络。如果覆盖了到终端网络的互连,则可能会丢失该内容对象。第1层的对等网络和终端网络之间的互连昂贵并易于被过度建置(overbuild)以适应最坏情况的需要。
对于CDN或第1层网络可能难以进行较大事件的单播(singlecasting)以有效地进行分发。较大事件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内容对象(例如,文件或流)提供给数万接收方。来自CDN和/或第1层网络的出口可能被这些较大事件所覆盖。这些出口点具有成为对于大事件的瓶颈的有限带宽。为了避免这些瓶颈,CDN和第1层网络在预期加载时过度建置其出口点。目前在一些情况下,如果不使这些网络的一部分过载,则任何CDN或第1层网络就不能为大事件提供服务。例如,报告重大和意外新闻事件的新闻站点可以发现其分发系统不能按需要跟上突发峰值(spike)。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
图1A-图1B是内容系统的实施例的框图;
图2A-图2D是呈现互联网的路由选择细节的内容系统的实施例的框图;
图3是顶层网络的实施例的框图;
图4A-图4C是示出了在具体地理区域中网络的相互作用的一部分内容系统的实施例的框图;以及
图5A-图5C是在路由选择方法之间进行切换的用于分发内容的处理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在附图中,类似的部件和/或特征可具有相同的参考标号。此外,可以通过在参考标号之后加上用于区分类似部件的破折号和第二标号来区分相同类型的各个部件。如果在本说明书中仅使用了第一参考标号,则该描述可应用于具有相同第一参考标号的类似部件中的任一个,而与第二参考标号无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描述仅提供了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可应用性或配置。更确切地,优选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将能够向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实现本发明的优选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应当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阐明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元件的功能和配置进行各种改变。
在以下描述中给出了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现该实施例。例如,为了避免以不必要的细节使实施例不清楚,可以在框图中示出电路。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使实施例不清楚,可以示出已知的电路、处理、算法、结构、和技术而无需不必要的细节。
同样,应当注意,可将实施例描述为如流程图、流程示意图、数据流程示意图、结构示意图、或框图所示的处理。虽然流程图可以将操作描述为顺序处理,但是可以并行或同时执行许多操作。另外,可以重新安排操作的顺序。该处理在其操作完成时被终止,但其可以具有未包括在图中的其他步骤。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进程、子例程、子程序等。在处理对应于函数时,其终止对应于调用函数或主函数的函数返回。
此外,如文中所公开的,术语“存储介质”可以表示一个或多个用于存储数据的装置,其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荷RAM、磁心存储器、磁盘存储介质、光存储介质、闪存装置和/或其他用于存储信息的机械可读介质。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或固定的存储装置、光存储装置、无线通道、和能够存储、容纳或携带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他介质。
此外,通过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硬件描述语言、或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实施例。当在软件、固件、中间件或微码中执行时,执行必要任务的程序代码或代码段可被存储在诸如存储介质的机器可读介质中。处理器可以执行必要任务。代码段可以表示进程、函数、子程序、程序、例程、子例程、模块、软件包、类、或者指令、数据结构、或程序语句的任意组合。可以通过传递和/或接收信息、数据、自变量、参数、或存储内容来将代码段连接到另一代码段或硬件电路。可以通过包括存储器共享、信息传递、权标(token)传递、网络传输等任何适当的方式传递、转发、或传输信息、自变量、参数、数据等。
参考图1A,示出了内容系统100-1的实施例。内容始发方106产生内容对象。包括在内容始发方106中的是内容提供方108和内容来源站或网站116。内容对象是任意内容文件或内容流,并且可以包括例如软件、音频、视频、图像、数据、和/或文本。内容对象可以是实时转播的、被延迟的或被存储的。内容站116可位于内容提供方108的基础结构内和/或可选位置处。贯穿本说明书,可以参考内容对象、内容流和/或内容文件,但应理解,在那些术语出现的地方可以将其交替使用。
内容始发方106是内容对象的源或再分配器(re-distributor)。内容站116是由接收方计算机128经由互联网104可直接或间接访问的互联网站点。通过内容站116使来自内容提供方108的内容对象对于接收方112是可用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容站116可以是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内容的网站。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不同于网络浏览器的应用软件访问和/或由不同于个人计算机的设备访问内容站点116。在一些情况下,接收方计算机128可以作为内容始发方106,并且内容始发方106可以作为接收方计算机128。
接收方计算机128接收内容对象并为接收方112处理该内容对象。接收方计算机128可以是个人计算机、媒体播放器、手持计算机、互联网应用机顶盒、电话、或能够接收内容对象的任何其他装置。在一些情况下,接收方计算机128可以是能互连到一起的许多计算装置。
接收方计算机或其他装置128中的每一个都与互联网服务提供方(ISP)或终端网络相关联。ISP是图1A中互联网104的一部分。每个ISP向一个或多个接收方计算机或其他装置128提供互联网连接性(connectivity)。接收方计算机或其他装置128请求并接受用于对接收方112实现的内容对象。ISP与互联网104的其他网络一起工作以在内容始发方106和接收方计算机128之间分发内容。
参考图1B,示出了内容系统100的实施例,其中,内容始发方106将内容对象的分发卸载到内容分发网络(CDN)110。CDN 110用于卸载来自内容始发方106的一些或所有的内容对象分发。实施例可以使用多个CDN 110或者可以具有与内容始发方106构成整体的CDN 110。内容站点116可以位于内容提供方108的基础结构中、CDN 110中、和/或可选位置处。
许多内容提供方108使用CDN 110来向客户或接收方分发内容对象。在接收方请求内容对象时,CDN 110恢复来自内容提供方108的该内容对象。可选地,内容提供方108可以直接将内容对象提供给CDN 110,即,在第一请求之前。然后,CDN 110将内容对象提供给接收方112。内容提供方108通常为内容对象的分发向CDN 110付费。在其他实施例中,CDN 110可以被控制或与内容提供方108相关联,从而不进行付费。内容站点116上的链接和/或到各个内容对象的链接被构造为允许通过一个或多个CDN 110进行分发。例如,在呈现网页之前或者在通过使用重定向激活链接之后可以重写链接。
参照图2A,示出了呈现互联网104的路由选择细节的内容系统200-1实施例的框图。该实施例示出了构成互联网104的各个网络212、222、224之间的复杂关系。许多其他的互连结构是可能的,并且为了清楚简化了该实施例而没有描述一些连接和网络。
接收方计算机128通过终端网络224进行其互联网访问。涉及到接收方计算机128的分发的最后一个网络是终端网络224。终端网络224通常被称作互联网服务提供方(ISP)。通常,内容始发方106利用基本上包括终端网络224的互联网104将内容对象传递到接收方计算机128。
互联网104主要是同意免费(例如,对等关系)或支付一定费用来承载彼此网络流量的一组网络212、222、224。这些网络212、222、224包括第1层网络或全路由网络222、使用多个全路由网络的顶层网络212、以及终端网络224。可以利用通常是带宽控制或带宽限制的包交换连接或电路交换连接来实现各个网络212、222、224之间的互连。例如,第一内容始发方106-1可以10MB/min连接第一第1层网络222-1。过度利用的互连通常经受可包括低速和/或包丢失(packet loss)的差的QoS。
第1层网络222是通常为接收或发送来自CDN 110、终端网络224、和内容始发方106的内容对象付费的网络。第1层网络222是全路由网络,其中,可从任意第1层网络222获得任意网际协议(IP)地址。终端网络224使用第1层网络222的全路由能力来向通过终端网络224预定互联网服务的接收方计算机128提供全路由服务。相反,内容始发方106和CDN使用全路由服务来将内容分发给任意IP地址。
CDN 110和内容始发方106可以具有与构成互联网104的各种网络212、222、224不同的协议。由于这些不同的协议,每个CDN110的分发成本可以因具体的接收方112或接收方112所选的路由而变化。在该实施例中,CDN 110具有两个出口点,即,第一出口点连到第一顶层网络212,并且第二出口点连到第三第1层网络222-3。由于顶层网络212和第三第1层网络222-3与CDN 110的关系,所以CDN 110可以使用它们中的任一个来分发内容对象。第一内容始发方106-1具有关于用于与互联网进行通信并分发内容对象的第一和第二第1层网络222-1、222-2的协议。第二内容始发方106-2将顶层网络212用于通信和分发。
每个第1层网络222均可以路由到所有终端网络224,但对于每个第1层网络222,特定端点的效率不同。所有第1层网络通常具有与其他第1层网络对等的关系,但第一第1层网络222-1不能将流量传递到另一个第1层网络222-2,其中,第一第1层网络222-1具有到与目标接收方计算机128相关的用于流量的终端网络224的出口。例如,当第二第1层网络222-2接收用于分发到第三终端网络224-3的内容对象时,由于第二第1层网络222-2不具有到第三终端网络224-3的直接出口,所以内容对象可被传递到用于进行分发的第一或第三第1层网络222-1、222-3。在另一实例中,第一第1层网络222-1可以接收用于分发到第二终端网络224-2的内容对象,但即使这两个网络之间的互连被加载以致提供不充分的QoS,其也不得不试图将内容对象分发到第二终端网络224-2。
顶层网络212通常具有与至少两个第1层网络222的互连。在该实施例中,顶层网络212具有与三个第1层网络222的互连。在其他实施例中,顶层网络212也可以具有与各种终端网络224的互连。代替使用第1层网络222或终端网络224,内容始发方106和CDN 110可以使用顶层网络212来进行分发。在一些情况下,第1层网络222甚至可以将顶层网络212用于分发。例如,第二第1层网络222-2可以具有用于第二终端网络224-2的内容对象,但第二第1层网络222-2确定其与第二终端网络224-2的互连将提供不充分的QoS。第二第1层网络222-2可以使用第一或第三终端网络224-1、224-3来将内容对象传递到顶层网络212,从而通过顶层网络212进行分发。
顶层网络212可以至少两种方式进行路由。在第一模式下,顶层网络212利用效率指导路由选择来通过三个第1层网络进行路由。有效率的路由选择通常基于跳(hop)数和这些跳之间路由器的速度。例如,可以基于等待时间或其他传统技术来选择有效或最佳的路径。第一模式对应于传统路由选择方法。
在某些点上,有效互连之一可能被利用超过阈值,其可以触发以第二模式进行路由。顶层网络212可以利用三个连接的第1层网络222中的任一个来传送流量。如果一个互连被加载而超过阈值,则可以使用其它互连,即使其不是最佳的。由于第1层网络222中的任一个是全路由,所以即使处于较低QoS,向用于分发的次佳第1层网络222给出内容对象仍将产生到接收方计算机128的分发。次佳路由被定义为在轻负载条件下不太有效的路由,并且其不能通过基于对效率的确定的传统算法而被选择。
在以下实例中举例说明了路由选择模式之间的切换。顶层网络212与第三第1层网络222-3之间的互连能够达到例如50MB/min。在该实施例中,到第三终端网络224-3的接收方计算机128-3的最有效率的路径使用第三第1层网络222-3。例如,当顶层网络212和第三第1层网络222-3之间的互连达到40MB/min的利用阈值时,可以启动第二路由选择方法。即使在正常情况下第一和第二第1层网络222-1、222-2是到第三终端网络224-3的不太有效的路由,第二路由选择模式下的顶层网络212也可以使用它们来开始路由到第三终端网络224-3的接收方计算机128-3。
可以多种方式完成第二模式下的路由选择。在一个实施例中,以随机或混合的方式进行所有路由选择。当任一互连达到阈值时,所有将来的内容对象都被分发到以不考虑在第一模式下实现的路由选择优化的方式选择的第1层网络222。这些互连可被随机使用、以顺序方式分配、分配给最不常用的互连或一些其他非最佳路由选择的方法。通常,顶层网络212在重负载的情况下切换到次佳路由,其中,该次佳路由保证尽可能避免对最佳第1层网络222的任何瓶颈。一旦利用率下降到第二阈值以下,则顶层网络212可以再次重新开始利用第一路由选择模式进行路由选择。
接下来参照图2B,示出了呈现互联网104的路由选择细节的内容系统200-2的另一实施例的框图。在该实施例中,顶层网络212具有与两个第1层网络222-1、222-2以及一个终端网络224-3的互连。该终端网络224-3接收来自第一第1层网络222-1、第二第1层网络222-2和顶层网络212的连接性。该第三终端网络224-3为连接性向顶层网络212付费。当顶层网络212正路由到第三终端网络224-3时,第一模式下的路由选择可以使用在顶层网络212与终端网络224-3之间的直接互连。切换到路由选择的第二模式会将第一和第二第1层网络222-1、222-2用作到第三组接收方计算机128-3的附加路由。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1层网络222可以与顶层网络212进行协商以分发内容。例如,在第一第1层网络222-1通过第一终端网络224接收用于分发的内容对象的情况下,第一第1层网络222-1可以确定该终端网络与第一第1层网络222-1的互连被过度利用。第一第1层网络222-1可以将内容对象分发切换到可以将其传递到例如用于分发的第二第1层网络222-2的顶层网络212。顶层网络212将为该能力收费,或者可以得到依靠将第一第1层网络222-1用于分发其他内容对象而付费的费用。
接下来参照图2C,示出了呈现互联网104的路由选择细节的内容系统200-3的又一实施例的框图。在该实施例中,不存在顶层网络,但第1层附加网络(plus network)226允许通过其他第1层附加网络226以第二模式进行路由。第1层网络222不路由被指定去往它们与其互连的终端网络的流量,但是如果在第1层附加网络226与终端网络224之间的连接被加载得超过阈值,则第1层附加网络226将进行该路由。
可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第1层附加网络226和第1层网络222之间的差别。在该实例中,CDN 110通过第三终端网络来接收被指定去往第三组接收方计算机128-3的内容对象。如果CDN 110选择使用第1层网络222来发送内容对象,则在第1层网络222和终端网络224-3之间的任何瓶颈都将影响QoS。可选地,CDN 110可以使用第二第1层附加网络226-2。如果第二第1层附加网络226-2和第三终端网络224-3之间的连接被利用超过某一阈值和/或QoS开始受损,则第二第1层附加网络226-2可以将内容对象传递到第一第1层附加网络226-1,以利用第一第1层附加网络226-1和第三终端网络224-3之间的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2D,示出了呈现互联网104的路由细节的内容系统200-4的又一实施例的框图。在该实施例中,不存在描述的第1层网络,而所有网络都是第1层附加网络226。在该实施例中,任意CDN 110或内容始发方106仅需要具有与单个第1层附加网络226的连接。只要与第1层附加网络226的连接未被覆盖,则对于互联网104的其他部分有可能存在充分QoS。
参照图3,示出了顶层网络212的实施例的框图。该实施例具有通过WAN 320或其他中枢链路连接到多个远程POP 304的中央POP流量分配器316和内容请求接口314。各个实施例都可以具有地理分布的任意数量的POP 304以分发内容。每个POP 304均具有与其他网络222、224、226的连接,以与接收方计算机128通信。
在顶层网络212和其他网络222、224、226之间可以存在多个互连。多个连接可以被分散在多个POP 304中。例如,在芝加哥和迈阿密的POP 304中,顶层网络212可以连接到的第1层网络222,而不在洛杉矶的POP 304中则不行。在存在多个互连的情况下,在以第一和第二路由选择模式进行操作时,顶层网络可以单独或共同地对其进行处理。例如,当与第1层网络222的芝加哥互连被利用超过阈值时,可以连同到其他第1层网络222的连接一起在以模式二进行路由选择时使用到同一第1层网络222的迈阿密连接。
在POP流量分配器316和/或POP 304中进行路由选择决定。在一个实施例中,POP流量分配器316选择POP 304,并且POP 304选择出口点。在另一实施例中,POP流量分配器316在CDN 110中进行所有路由选择决定。其他实施例可以直接使POP 304单独确定其是否将分发内容对象或停止将其分发到另一POP 304。
POP流量分配器316通过内容请求接口314接收对内容对象的请求,并将这些请求分配到最适于服务该请求的POP 304。当以模式一或模式二进行路由选择时,“最合适的”POP可以是不同的。通过WAN中枢链路320(例如,专用线、专用网、和/或互联网104)进行在POP流量分配器316和POP之间的通信。在可选实施例中,可以用互联网104上的隧道连接或传统的互联网连接来代替WAN中枢链路320。
在该实施例中,存在为对内容的请求服务的三个POP 304。POP304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到各种第1层网络222、226和终端网络224的连接以为各个接收方计算机128服务。不同的POP 304可以与不同的网络进行通信。POP流量分配器316知道对于每个POP 304以及与特定接收方计算机128相关的终端网络220、224的通信选项。只要特定POP 304和/或连接未被利用超过阈值,POP流量分配器316就包括作为用于分发特定内容对象的可能选择的该POP 304。一旦内容对象请求与特定POP 304相关,则其就被服务或从该POP304中流出。即,在该实施例中,没有在多个用于分发的POP 304之间分配特定内容对象。
接下来参照图4A,示出了内容系统100的一部分400-1的实施例的框图,其示出了在特定地理区域中的网络交互。该实施例可以包括具有在网络之间的附加和冗余连接的附加地理区域,但在该附图中示出的简化实施例仅示出了在特定地理区域中的网络。多个内容始发方106连接到顶层网络212。在一个POP中,顶层网络212与三个第1层网络222和一个终端网络224-4互连。在该实施例中,当第四终端网络224为分发的内容付费时,可以通过使用任意第1层网络222来优化从顶层网络212到终端网络224的连接。
在表I中示出了对于该实施例的各个路由路径。跳对应于在用于内容始发方106和接收方组之间进行路由的两个互连之间的路由操作。通常,每个额外的跳都增加了等待时间并增加了达到瓶颈的风险。例如,在路由到第一接收方组128-1时,一个路由具有三个跳,而其他路由具有四个跳。第一模式下的路由选择可以基于最少的跳,但如果在顶层网络212和第一第1层网络222-1之间的连接被利用超过阈值,则路由选择可以切换到第二模式。在第二模式下,可以循环或随机的方式来使用所有三个路由,以在所有可能的路径之间分配所有将来的分发流。可选地,第二模式可以去除被过度利用的路由并使用剩余的路由直到被排除的路由的利用率降低。
参照图4B,示出了内容系统100的一部分400-2的实施例的框图,其示出了在特定地理区域中的网络交互。该实施例在由终端网络224-1和内容始发方106使用的该地理区域内具有两个第1层附加网络226和一个第1层网络222。表II示出了各种可用的路由选择项。即使在第1层附加网络具有与目标终端网络224的直接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两个第1层附加网络之间的链接。表II用斜体字表示第1层附加网络226在第二路由选择模式下利用该链接。
第1层附加网络226可以说明在第二路由选择模式下消耗的流量。可以对等协议之外的方式为该流量收费。例如,第一第1层附加网络226-1可以为将被指定去往第三终端网络224-3的流量传递到第二第1层附加网络226-2而付费。相反,第二第1层附加网络226-2可以为将被指定去往第三终端网络224-3的流量传递到第一第1层附加网络226-1而付费。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种费用可以总计构成净得利润,以在进行周期性付费之前部分地删除其中的一部分。
在该实施例中,当接收网络222、226具有到目标网络224的连接时,第1层附加网络或第1层网络222、226仅将流量传递到另一第1层附加网络或第1层网络222、226。其他实施例可以允许传送流量而不考虑是否存在连接。例如,在第一内容始发方106-1和第五组接收方计算机128-5之间的下述路由是可能的:106-1、226-1、226-2、222、224-5、128-5。当对一个实施例触发了第二路由选择模式时,可仅以这种方式完成流量的移动。
Figure A20068003391400221
Figure A20068003391400231
接下来参照图4C,示出了内容系统100的一部分400-3的实施例的框图,其示出了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网络交互。在该实施例中,存在用于在该地理区域内分发内容的三个第1层附加网络226。表III示出了可用于各组接收方计算机128的路由。可通过使用第1层附加网络226代替传统的第1层网络222来使以斜体字表示的路由可用。
Figure A20068003391400241
Figure A20068003391400251
参照图5A,示出了在各路由选择方法之间切换的用于分发内容的处理500-1的实施例的流程图。该处理的描述部分以步骤504开始,其中,由顶层网络212或第1层附加网络226接收内容对象请求。这可以表示期望的内容对象的统一资源标识符(URI)或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形式。顶层网络212或第1层附加网络226可以确定来自协议层握手的请求计算机128的IP地址以传递URI。该IP地址对应于终端网络224和普通地理区域。从该信息中,分析对等关系、POP地理位置和互连点以确定可能使用的POP 304。
在步骤508中,可以排除被利用超过阈值的任意POP 304和互连点而不加以考虑。饱和的POP可以在所有互连点处完全饱和,或者在与相关对等网络222、226或终端网络224互连时部分饱和。例如,路由到第六组接收方计算机128-6产生关于两个地理相异的POP 304的以下表I中给出的可能路由。在该实例中,接收方计算机128-6位于菲尼克斯,AZ。第一POP 304-1在图森,AZ附近并对应于图4A,以及第二POP 304-2在纽约,NY附近并对应于图4C。第六终端网络224-6可以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传递流量,从而可以将在纽约,NY中接收到的流量传递到图森,AZ或其他地方的接收方计算机128-6。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过度利用的阈值被设置为80%。由于第一POP 304-1到接收方计算机128-6的所有路由超过阈值而饱和,所以尽管第一POP 304-1地理上更接近接收方计算机128-6,但还是将其排除而不加以考虑。该实施例仅考虑带宽的利用,但其他实施例考虑可能影响QoS的其他资源的利用。例如,如果90%的处理资源有效,则可以排除POP而不加以考虑。
Figure A20068003391400261
在步骤512中,确定最有效率的出口点。在该实例中,第二POP304-2是在考虑中唯一剩余POP 304,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更多的POP可利用,从而考虑来自多个POP的互连。在该实例中,第三内容始发方106-3是分发到第六接收方计算机128-6的内容对象的源。在第三内容始发方106-3和第二POP 304-2之间存在两种路由可能性,一种具有两个跳,而另一种具有三个跳。在该实施例中,更有效率的路由是具有最少跳的那些路由,但其他实施例可以其他方式确定效率。在步骤516中,将对内容对象的请求传递到第二POP304-2。
一些实施例具有诸如终端网络224的较低成本路由。例如,图2B中的顶层网络212可以路由到两个第1层网络222或终端网络224-3,但终端网络224-3可能具有较低成本或无成本。在步骤528中使用通常比较昂贵的全路由网络(例如,第1层网络和第1层附加网络222、226)之前,在步骤518和520中,该实施例尝试路由到成本较低的网络。例如,在存在对等关系或较低成本网络的情况下,步骤518中的判定在步骤520中将请求传递到终端网络224,或者如果不存在终端网络224,则在步骤528中将请求传递到全路由网络。在不存在具有成本优势的网络的情况下,从步骤518到步骤528传递请求,以选择用于进行分发的最有效率的全路由网络。在该实施例中,一旦通过特定路由开始分发,就继续在该路由上进行分发,直到完成流或文件分发。
对于步骤520,饱和度阈值被设置为某一值。开始,通过计算在一个实施例中消耗多少互连的带宽来确定饱和度。如果包丢失增加到超过某一水平,则即使出口点带宽未被完全消耗也可能被认为饱和,这是因为包丢失是作为在出口点和目的计算机128之间存在另一带宽瓶颈的指示符。在终端网络224被确定为饱和的情况下,处理前进至步骤528以找到全路由网络的路由,而不是前进至步骤534以利用终端网络224分发内容对象。
在对等网络连接处于如步骤520中所确定的饱和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528中将找到可选的全路由第1层网络或第1层附加网络222、226。在该实例中,由于106-3到226-2到224-6到128-6具有最少的跳,所以其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受影响的POP 304-1切换为将第六组接收方计算机128-6的所有新流量都分发到该路径直到第一POP 304-1的饱和度降低。
在步骤524中,通过检查来自第二第1层附加网络226-2的过度利用来检查所选路由是否饱和。其他实施例可以检查整个路径以找到路由中任意点的瓶颈。饱和度确定是出口点的理论带宽和/或包丢失的函数。带宽的过度利用或已观察到的包丢失会导致步骤524中第1层附加网络226-2和第六终端网络224-6之间的互连被过度利用的确定。在该实施例中,利用率阈值是90%,并且106-3到226-2到224-6到128-6的路由被利用到94%。如果利用率低于阈值,则处理将从步骤524传至步骤534,从而分发内容对象。
如果如表IV的实例中所示在第1层附加网络226-2和第六终端网络224-6之间的互连被过度利用,则如果可用的话,就通过一些其他路由来分发该内容对象。在步骤536中确定可选路由的列表,并在步骤540中将路由选择切换到第二模式。在该实例中,106-3到226-2到224-6到128-6的路由是使用三跳而不是更有效率的两跳的可选路由,并且是过度利用的路由。
在步骤544中的第二路由选择模式下,将路由至过度利用的路由的流量转到不太高效、但较少使用的路由。在存在多种选择情况下,可以随机或混合的方式在其间分配内容对象,以普通地分配负载。在步骤544中存在选择其他路由的多种不同的可能算法。只要其他路由还未饱和,则在一个或多个POP 304中,这些算法通常就在各个网络222、224、226上分配流量。例如,可以通过第一POP304来为第一溢出请求服务并通过第二POP 304来为下一溢出请求服务。
代替考虑其他POP 304,一些实施例仅将溢出路由至与发生饱和的POP 304相关的其他第1层网络或第1层附加网络222、226。一些算法可以根据利用率、成本、和/或效率来对路由的吸引性(attractiveness)进行加权。这些算法都不唯一地基于效率,这是因为最有效率的网络222、224、226已经饱和。第一种路由选择模式采用所有未饱和的路由并确定最有效率的一个或多个路由。在过度利用之后,在相同成本的所有路由上随机或顺序地分配未来的内容对象请求。在存在多个成本水平的情况下,一种算法根据相关成本来对路由的吸引性进行加权。另一种算法是根据饱和度来分配请求,以使最不饱和的路由优于较饱和的路由。又一种算法采用所有路由并在它们间分配流量。一旦在步骤544中选择了可选路由,在步骤534中就完成该请求。
参照图5B,示出了在路由选择方法之间进行切换的用于分发内容的处理500-2的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该实施例去除步骤520和528之间的链接,并在发现终端网络224饱和之后不寻找有效率的全路由网络222、226。在终端网络224饱和时处理从步骤520前进到步骤536。因此,在首选的终端网络224或全路由网络222、226饱和的情况下,分析可选的网络以寻找其他可能性。在一个实施例中,这具有在许多可选路径上分配流量的作用。
参照图5C,示出了在路由选择方法之间进行切换的用于分发内容的处理500-3的又一实施例的流程图。直到在步骤516之后,该实施例才不同于图5A的实施例。在步骤530中,确定最有效率的路由,其可以是到终端网络224、第1层网络222、或第1层附加网络226的出口。如果在步骤522中第一选择未饱和,则在步骤534中分发内容对象。
当初始路由饱和时,处理继续至确定可选路由的步骤538。可以根据当前的POP 304、所有可能的POP 304和/或所有未饱和的POP 304选择可选路由。在步骤542中,受影响的POP切换到基于除效率之外的因素进行路由选择。例如,在可选路由之中,可以顺序或随机地分配路由,其中,通过成本、饱和度和/或效率来对可选路由进行加权。在步骤546中选择用于具体请求的可选路由,并在步骤534中进行分发。在一个实施例中,切换到可选路由将超出量分配到可以分发一段内容的其他路由。
尽管上面在饱和度方面描述了实施例,但远在饱和之前就可以切换到可选路由的方法或第二模式。例如,切换可以是诸如40%、50%、60%、70%、或80%利用率的任意阈值。使用术语饱和度不一定意味着性能降低。事实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直到95%或更大的饱和度才会影响性能。在50%利用率处切换为可选路由将用于避免由于饱和度造成的任何降低性能的早期风险。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同实施例中饱和度阈值可被设置为任意值,例如,40%、50%、60%、70%、80%、90%、95%、或100%。
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一些涉及以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进行路由选择的顶层网络和第1层附加网络。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容始发方还可以在其互连的分发网络中存在差异时以两种模式进行路由选择。同样,当进行互连网络的内容对象请求时,终端网络可以使用这两种路由模式。事实上,在其互连中具有差异的任意网络可以基于利用率确定以两种模式进行路由。在一个实施例中,两种模式的路由选择避免了瓶颈。
尽管以上已结合特定装置和方法描述了本发明的原理,但是应清楚地了解,该描述仅作为实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

Claims (24)

1.一种用于辅助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分发网络,所述分发网络包括:
网络出口,其中:
所述网络出口连接到多个全路由网络,
所述多个全路由网络中的每一个都能够将内容对象分发到多个终端网络,
所述多个终端网络包括一个终端网络,以及
所述多个终端网络连接到多个最终用户计算机;
接口,接收用于分发到所述多个最终用户计算机的内容对象;以及
路由选择功能元件,用于以至少两种模式路由内容对象,其中:
第一模式基于第一路由路径将内容对象从所述网络出口路由到所述终端网络,
基于分发效率选择所述第一路由路径,
第二模式利用第二路由路径将至少一些内容对象从所述网络出口路由到所述终端网络,
在所述第一路由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达到预定使用水平时,触发从所述第一模式到所述第二模式的切换,
所述第一路由路径和所述第二路由路径不同,以及
所述第二路由路径不如所述第一路由路径有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辅助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分发网络,其中:
来自所述网络出口的用于所述第二路由路径的出口使用直接连接到所述终端网络的全路由网络,以及
还在所述第二路由路径中使用另一全路由网络以到达所述终端网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辅助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分发网络,其中,在去往所述终端网络的途中,所述第二路由路径和所述第一路由路径通过相同的全路由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辅助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分发网络,其中,在所述全路由网络直接连接到流量被指定去往的所述终端网络时,所述多个全路由网络中的每一个并不将所述流量传递到另一全路由网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辅助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分发网络,其中:
所述网络出口位于汇集点(POP),以及
所述POP是地理分布的多个POP中的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辅助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分发网络,还包括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高速缓存所述内容对象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辅助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分发网络,其中,所述内容对象是完整的文件或完整的流。
8.一种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用于分发到所述互联网上的地址的内容对象;
确定第一出口点和第二出口点能够路由到所述地址;
确定与所述第二出口点相比所述第一出口点是到所述终端网络的更有效率的路由;
确定所述更有效率的路由正在工作而被利用超过预定阈值;
在所述有效率的路由被利用超过所述预定阈值时,选择
所述第二出口点来分发所述内容对象;以及
通过所述出口点来分发所述内容对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出口点和所述第二出口点中的至少一个与全路由网络相关。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
在多个全路由网络之间随机分配在达到所述预定阈值之后的内容对象的分发,以及
所述第二出口点与所述多个全路由网络中的一个互连。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根据顺序算法在多个出口互连之间分配在达到所述预定阈值之后的内容对象的分发。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使用加权算法来在多个出口互连之间分配在达到所述预定阈值之后的内容对象的分发。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
使用加权算法来在多个出口互连之间分配在达到所述预定阈值之后的内容对象的分发,以及
利用带宽成本、等待时间、包丢失、或最大带宽中的至少一个来对所述加权算法进行加权。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根据顺序算法在多个出端口点互连之间分配在达到所述预定阈值之后的内容对象的分发。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阈值是所述第一出口点的容量的百分比。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由所述第一出口点的包丢失率限定所述预定阈值。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与所述第二出口点相比,所述第一出口点具有分发所述内容对象的较低成本。
18.一种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用于分发到最终用户计算机的内容对象,其中,所述最终用户计算机由地址表示;
确定所述地址与终端网络相关;
确定第一出口点、第二出口点、和第三出口点路由到所述终端网络;
确定所述第一出口点是到所述终端网络的更有效率的路由;
确定所述更有效率的路由被利用超过预定阈值;
在所述有效率的路由被利用超过所述预定阈值时,选择所述第二出口点或所述第三出口点中的一个出口点来分发所述内容对象;以及
通过所述一个出口点分发所述内容对象。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在去往所述终端网络的途中,所述第二路由路径和所述第一路由路径通过相同的全路由网络。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选择所述一个出口点,而不考虑通过所述一个出口点开始分发的路由选择效率。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
所述分发步骤包括通过至少两个全路由网络分发所述内容对象的步骤,以及
所述至少两个全路由网络直接连接到所述终端网络。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以下述方式中的至少一种选择所述一个出口点:
以循环方式,
随机地,或者
顺序地。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出口点位于第一地理位置,
所述第二出口点位于第二地理位置,以及
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不同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在互联网上分发内容对象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出口点位于第一POP中,
所述一个出口点位于不同于所述第一POP的第二POP中。
CNA2006800339141A 2005-08-01 2006-08-01 重负载下的路由选择 Pending CN1012634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195,247 US7706280B2 (en) 2005-08-01 2005-08-01 Heavy load packet-switched routing
US11/195,247 2005-08-01
US60/761,582 2006-01-23
US11/461,173 2006-07-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3460A true CN101263460A (zh) 2008-09-10

Family

ID=3769418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398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3691B (zh) 2005-08-01 2006-08-01 重负载包交换的路由选择
CNA2006800339141A Pending CN101263460A (zh) 2005-08-01 2006-08-01 重负载下的路由选择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398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3691B (zh) 2005-08-01 2006-08-01 重负载包交换的路由选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06280B2 (zh)
EP (1) EP1911210B1 (zh)
JP (1) JP2009504101A (zh)
CN (2) CN101263691B (zh)
BR (1) BRPI0614251A2 (zh)
WO (1) WO2007016654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7777A (zh) * 2011-06-03 2011-1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决策方法、内容分发装置和内容分发网络互连系统
CN101958829B (zh) * 2009-07-13 2013-04-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发布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61625B2 (en) 2005-08-01 2011-06-14 Limelight Networks, Inc. Routing under heavy loading
US7698061B2 (en) 2005-09-23 2010-04-13 Scenera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nd presenting a route to a user
US7702456B2 (en) 2006-04-14 2010-04-20 Scenera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senting a computed route
US8301775B2 (en) * 2006-12-15 2012-10-30 Starz Entertainment, Llc Affiliate bandwidth management
US8699349B2 (en) * 2007-10-26 2014-04-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Multi-factor optimized routing
US8082290B2 (en) * 2008-03-19 2011-12-20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Intelligent establishment of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US8321568B2 (en) * 2008-03-31 2012-11-2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tent management
US20100070876A1 (en) * 2008-09-18 2010-03-18 Pictela, Inc. Self-Replicating Rich Media Interface
US8516082B2 (en) * 2009-03-25 2013-08-20 Limelight Networks, Inc. Publishing-point management for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AU2010276462B1 (en) 2010-12-27 2012-01-12 Limelight Networks, Inc. Partial object caching
AU2010202034B1 (en) 2010-04-07 2010-12-23 Limelight Networks, Inc. Partial object distribution i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US8966003B2 (en) * 2008-09-19 2015-02-24 Limelight Networks, Inc.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stream server vignette distribution
US20120047087A1 (en) 2009-03-25 2012-02-23 Waldeck Technology Llc Smart encounters
US8657677B2 (en) * 2009-04-28 2014-02-25 Ongame Services Ab Client account managing arrangement on an online gaming system
US20110078230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Emilio Sepulveda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cdn with granular quality of service
US8219645B2 (en) * 2009-10-02 2012-07-10 Limelight Networks, Inc.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cache grouping
US8199752B2 (en) * 2009-10-02 2012-06-12 Limelight Networks, Inc. Enhanced anycast for edge server selection
CN102065107A (zh) * 2009-11-18 2011-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对等通用内容分发平台及内容缓存方法
US8902751B1 (en) * 2012-01-26 2014-12-02 Google Inc. Multi-stage switching topology
US8356074B1 (en) * 2012-08-09 2013-01-15 Limelight Networks, Inc. Inter point of presence split architecture
US20170063966A1 (en) * 2015-08-31 2017-03-02 Ca, Inc. Real time data streaming from a mainframe computer to off platform destinations
US20220231952A1 (en) * 2021-01-20 2022-07-21 Cisco Technology, Inc. OPTIMAL SELECTION OF A CLOUD-BASED DATA MANAGEMENT SERVICE FOR IoT SENS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8703A (en) * 1998-07-14 2000-08-2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lobal hosting system
US6775280B1 (en) * 1999-04-29 2004-08-10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packets using policy and network efficiency information
US6785704B1 (en) * 1999-12-20 2004-08-31 Fastforward Networks Conte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operation over an internetwork including content peering arrangements
EP1269768A1 (en) * 2000-03-31 2003-01-02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ethod of determining network paths
US7349994B2 (en) * 2000-10-17 2008-03-25 Avaya Technology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routing parameters via a back-channel communication medium
US6775235B2 (en) * 2000-12-29 2004-08-10 Ragula Systems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directing packets over disparate networks
EP1388073B1 (en) * 2001-03-01 2018-01-10 Akamai Technologies, Inc. Optimal route selection in a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AU2002338270A1 (en) * 2001-04-02 2002-10-15 Akamai Technologies, Inc. Scalable, high performance and highly available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for internet content
US7269157B2 (en) * 2001-04-10 2007-09-11 Internap Network Servic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o assure network service levels with intelligent routing
US7133365B2 (en) * 2001-11-02 2006-11-07 Internap Network Servic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o provide routing control of information over networks
US7222190B2 (en) * 2001-11-02 2007-05-22 Internap Network Servic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o provide routing control of information over data networks
EP1570604A4 (en) * 2002-12-13 2008-05-07 Internap Network Services Corp TOPOLOGY-AWARE ROUTE CONTROL
US7561526B2 (en) * 2002-12-17 2009-07-1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route determination
US20050071469A1 (en) * 2003-09-26 2005-03-31 Mccollom William 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egress traffic load balancing between multiple service providers
US7518990B2 (en) * 2003-12-26 2009-04-14 Alcatel Lucent Usa Inc. Route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irtually-concatenated data traffic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8829B (zh) * 2009-07-13 2013-04-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发布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257777A (zh) * 2011-06-03 2011-1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决策方法、内容分发装置和内容分发网络互连系统
WO2011157173A2 (zh) * 2011-06-03 2011-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决策方法、内容分发装置和内容分发网络互连系统
WO2011157173A3 (zh) * 2011-06-03 2012-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决策方法、内容分发装置和内容分发网络互连系统
CN102257777B (zh) * 2011-06-03 2015-03-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决策方法、内容分发装置和内容分发网络互连系统
US9602378B2 (en) 2011-06-03 2017-03-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oute decision method, content delivery apparatus, and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16654A3 (en) 2007-12-21
US20070025327A1 (en) 2007-02-01
US7706280B2 (en) 2010-04-27
BRPI0614251A2 (pt) 2018-04-17
JP2009504101A (ja) 2009-01-29
WO2007016654A2 (en) 2007-02-08
EP1911210B1 (en) 2013-11-20
CN101263691B (zh) 2012-10-31
CN101263691A (zh) 2008-09-10
EP1911210A4 (en) 2008-10-15
EP1911210A2 (en) 2008-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3460A (zh) 重负载下的路由选择
US9094320B2 (en) Routing under heavy loading
US7890656B2 (en) Transmission system, delivery path controller, load information collecting device, and delivery path controlling method
CN103475719B (zh) 一种cdn-p2p融合网络中跨域流量最小化的内容分发方法
CN1957568B (zh) 用于配置跨域电信服务的开放式服务发现和路由选择机制
Yoo Innovations in the Internet's architecture that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CN104272708A (zh) 带有到服务器群组的无状态第一级分组分布和到群组内某个服务器的有状态第二级分组分布的二级分组分布
US651276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routing, delivery, and authentication in a packet data network
JP2004048662A (ja) ネットワークのパス構成のためのビジネス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4022564A1 (en) Bgp peer prioritization in networks
CN104969518A (zh) 路由数据
EP2281364B1 (en) Method and devices for multicast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US20140173118A1 (en) Contents delivery system, a contents delivery method, and a program for contents delivery
CN101753623A (zh) 一种适用于全ip宽带移动网的p2p系统及内容共享方法
CN101369915B (zh) 可运营p2p网络资源管理系统
Mihara et al. Content aware routing: A content oriented traffic engineering
US20090003310A1 (en) Dynamic allocation of VOIP service resources
JP4669410B2 (ja) 光パス貸し出し方法、光パス貸し出し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設定制御装置
Fatemipour et al. A Cost-Effective and Multi-Source-Aware Replica Migration Approach for Geo-Distributed Data Centers
JP4669409B2 (ja) 光パス貸し出し方法、光パス貸し出し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設定制御装置
CN102684891B (zh) 数据分发系统及数据分发服务器
CN101399739B (zh) 一种实现覆盖网互联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Ye et al. PPTP: Price-based Path-specified Transport Protocol for Named Data Network using Blockchain
Chen et al. An objective-oriented service model for VoIP overlay networks over DiffServ/MPLS networks
Mawji et al. Optimal path selection for file downloading in P2P overlay networks on MANE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