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7351A -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7351A
CN101247351A CNA2008101021565A CN200810102156A CN101247351A CN 101247351 A CN101247351 A CN 101247351A CN A2008101021565 A CNA2008101021565 A CN A2008101021565A CN 200810102156 A CN200810102156 A CN 200810102156A CN 101247351 A CN101247351 A CN 101247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balancing
aggregation group
pftvp
port
balancing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021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7351B (zh
Inventor
张庆亮
程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0215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473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47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7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7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73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为每个聚合组对应的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转发所述端口流量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当流量由所述配置有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端口进入时,按照为所述端口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对流量进行转发。本发明不需改变组网方式,从而不会增加用户成本;同时,本发明提高了在聚合组上实现负载分担的可能性,优化了负载分担的效果。

Description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链路聚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链路聚合是将多个物理以太网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组,链路聚合组的各个成员端口之间能够彼此动态备份,提高链路可靠性;并且链路聚合组上的出/入流量在各个成员端口之间能够负载分担,这样可以增加带宽。
链路聚合的负载分担方式通常有基于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Protocol)、基于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等多种不同的哈希(Hash)算法方式。然而,不管是采用何种负载分担方式,对于传统的链路聚合组来讲,一个聚合组上的负载分担方式总是固定的,并不能根据实际网络流量的信息采用不同的Hash算法进行负载分担,如图1所示,聚合组对应两个入端口INPort1和INPort2,聚合组的负载分担方式为基于源IP(SIP),从INPort1去往聚合组的流量的SIP分别为S1、S2、S3,从INPort2去往聚合组的流量SIP固定,目的IP(DIP)分别为D1、D2、D3。此时,可以看到流量的负载分担结果如图1所示:INPort1的流量能够均匀地分担到聚合组的三条链路上、而INPort2的流量都被分担在聚合组的同一条链路上。
可见,在单聚合组上采用同一负载分担方式并不总能保证实现负载分担,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又通过改变组网模式即:增加链路聚合组,再针对不同的聚合组设置不同的负载分担方式来实现每个聚合组的负载分担。如图2所示,聚合组1对应入端口INPort1,聚合组1的负载分担方式为基于SIP;聚合组2对应入端口INPort2,聚合组2的负载分担方式为基于DIP,此时,可以看到:INPort1的流量能够均匀地分担到聚合组1的三条链路上、同时INPort2的流量也能被均匀地分担到聚合组2的三条链路上。但是,这种方式会受到组网应用的限制,由于需要额外增加链路,会增加用户的投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以在降低用户成本的同时,优化负载分担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用于具有聚合组的交换设备,包括:
为每个聚合组对应的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转发所述端口流量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当流量由所述配置有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端口进入时,按照为所述端口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对流量进行转发。
所述配置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为:
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虚拟转发聚合对(PFTVP)表,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和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通过配置所述PFTVP表为入端口配置转发所述端口流量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所述按照为所述端口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对流量进行转发包括:
交换设备从一个入端口接收到流量,获取所述入端口的入端口标识,并根据所述入端口标识查询PFTVP表;
若能够在PFTVP表中查询到所述入端口标识,则按照PFTVP表中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所述流量。
所述配置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为:
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PFTVP表,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负载分担方向标志、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和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
当所述入端口为聚合组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双向,所述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为转发从出端口聚合组进入的流量时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方式;
当所述入端口为单端口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单向,将所述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置为空或无效。
当流量从入端口进入时,根据入端口标识查询所述PFTVP表,按照PFTVP表中的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对所述流量进行转发;
或,
当流量从出端口聚合组进入时,根据出端口聚合组标识查询所述PFTVP表,若查找到,且PFTVP表中的负载分担方向标志为双向,则按照PFTVP表中的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对所述流量进行转发。
所述配置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之后进一步包括:发现聚合组无法实现负载分担,更改部分或全部入端口上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所述配置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之后进一步包括:监测每个入端口上的流量的特征,根据监测结果,更改该入端口上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所述负载分担方式为:基于SMAC、或者基于DMAC、或者基于SMAC+DMAC、或者基于SIP、或者基于DIP、或者基于SIP+DIP、或者基于VLANID的哈希算法。
一种负载分担装置,包括:
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为每个聚合组对应的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转发所述端口流量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负载分担控制模块,从配置有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入端口接收到流量,根据所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该流量。
所述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包括:PFTVP表配置模块和PFTVP表存储模块,其中:
PFTVP表配置模块,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PFTVP表,将PFTVP表存储到PFTVP表存储模块,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和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PFTVP表存储模块,存储PFTVP表。
所述负载分担控制模块包括:PFTVP表查找模块和负载分担模块,其中:
PFTVP表查找模块,当从一个入端口接收到流量时,在PFTVP表存储模块中查找与入端口标识对应的PFTVP表,若查找到,将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
负载分担模块,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入端口进入流量按照所述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到聚合组上。
所述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包括:PFTVP表配置模块和PFTVP表存储模块,其中:
PFTVP表配置模块,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PFTVP表,将PFTVP表存储到PFTVP表存储模块,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负载分担方向标志、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和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且,
当所述入端口为聚合组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双向,所述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为转发从出端口聚合组进入的流量时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方式;
当所述入端口为单端口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单向,将所述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置为空或无效;
PFTVP表存储模块,存储PFTVP表。
所述负载分担控制模块包括:PFTVP表查找模块和负载分担模块,其中:
PFTVP表查找模块,当从入口收到流量时,在PFTVP表存储模块中的PFTVP中查找入端口标识,若查找到,将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当从出端口聚合组收到流量时,在PFTVP表中查找出端口聚合组标识,若查找到且负载分担方向标志为双向,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入端口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
负载分担模块,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入端口进入的流量按照所述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出去;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入端口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出端口聚合组进入的流量按照所述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出
该装置进一步包括:入端口流量监测模块,监测各入端口上的流量的特征,判断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配置的适用于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是否与监测结果一致,若否,则根据监测结果,更改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配置的适用于该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该装置进一步包括:聚合组流量监测模块,监测聚合组各条链路上的流量,若发现聚合组无法实现负载分担,则更改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配置的部分或全部入端口的适用于本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为每个聚合组对应的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转发所述端口流量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当流量由所述配置有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端口进入时,按照为所述端口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对流量进行转发。可以看出,本发明不需改变组网方式,从而不会增加用户成本;同时,由于本发明中为不同入端口配置适用于本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这提高了在聚合组上实现负载分担的可能性,优化了负载分担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发现聚合组无法实现负载分担时,可以更改部分或全部入端口的适用于本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进一步优化了负载分担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单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多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根据图4建立的PFTVP表进行负载分担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根据图6建立的PFTVP表进行负载分担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负载分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为每个聚合组对应的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适用于本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交换设备根据预先配置的负载分担方式对从配置有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端口进入的报文进行负载分担转发。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01:对于交换机中的每个聚合组,为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适用于本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负载分担方式可以是基于源MAC(SMAC)、基于目的MAC(DMAC)、基于SMAC+DMAC、基于SIP、基于DIP、基于SIP+DIP、基于虚拟局域网标识(VLANID)等的Hash算法。
在初始时,可随机配置每个入端口到聚合组的负载分担方式。
步骤302:交换机从一个入端口收到流量,判断是否配置有适用于本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若是,执行步骤303;否则,执行步骤304。
步骤303:根据所配置的适用于该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流量发送到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本流程结束。
步骤304:根据配置的适用于该入端口对应的聚合组的负载分担方式,将流量发送到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
步骤304与现有技术相同。当对于某个入端口,未配置适用于该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时,则根据现有技术中配置的适用于该聚合组的负载分担方式,对从该入端口进入的流量进行负载分担。
另外,可对入端口上的流量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适用于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例如:若初始时,配置的适用于入端口1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为:基于DIP的Hash算法,此后,通过对入端口1上的流量进行监测得知:入端口1上的流量的DIP相同而SIP不同,则将适用于入端口1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更改为:基于SIP的Hash算法。
同时,也可对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的流量进行监测,若发现聚合组无法实现负载分担,则更改部分或全部入端口的适用于该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在更改时,可随机更改,也可根据入端口上的流量特征更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数据向量的形式将适用于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配置到交换机上,以下分别以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配置和应用过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配置流程图,如图4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401:建立虚拟转发聚合对(PFTVP,Port Forward to Trunk-groupVirtual Pair)表,该表包含3维数据向量:{INPortID,TrunkgroupID,Hash1},各个字段的取值和意义如下:
INPortID代表报文入端口ID,可以是一个单端口,也可以是一个聚合组。
TrunkgroupID代表聚合组ID,即入端口的流量所发往的聚合组。
Hash代表入端口发来的流量在聚合组上的负载分担算法。
通过INPortID+TrunkgroupID唯一标识一个PFTVP,且一个TrunkgroupID可对应一个或两个以上INPortID,而一个INPortID仅能对应一个TrunkgroupID。
对于每个聚合组的至少两个入端口中的每个入端口,按照步骤402~403为其建立RFTVP表:
步骤402:获取入端口对应的聚合组信息如:TrunkgroupID等。
步骤403:确定适用于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算法Hash,然后将{INPortID,TrunkgroupID,Hash}配置在交换机上。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根据图4建立的PFTVP表进行负载分担流程图,如图5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501:交换机从一个入端口接收流量,在自身查找该入端口的INPortID对应的PFTVP表。
步骤502:判断是否查找到,若是,执行步骤503;否则,执行步骤504。
步骤503:根据PFTVP表中的Hash,将流量分担到PFTVP表中的TrunkgroupID对应的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本流程结束。
步骤504:确定INPortID对应的TrunkgroupID,按照配置的适用于TrunkgroupID指向的聚合组的Hash算法,将流量分担到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
步骤504与现有技术相同。
从图4建立的PFTVP表:{INPortID,TrunkgroupID,Hash1}可以看出:当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为聚合组时,此时TrunkgroupID指向的聚合组也可能会有流量进入,该流量需要在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上进行负载分担,此时,需要再配置一张适用于TrunkgroupID指向的聚合组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以下给出采用一张PFTVP表实现:在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为聚合组时,既可配置适用于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也可配置适用于TrunkgroupID指向的聚合组的负载分担方式的实施例。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配置流程图,如图6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601:建立PFTVP表,该表包含5维数据向量:{INPortID,TrunkgroupID,Direction,Hash1,Hash2},各个字段的取值和意义如下:
INPortID代表报文入端口ID,可以是一个单端口,也可以是一个聚合组。
TrunkgroupID代表聚合组ID,即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的流量所发往的聚合组。
Hash1代表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发来的流量在TrunkgroupID指向的聚合组上的负载分担算法。
Direction代表负载分担算法生效的方向,可以是单向或双向。当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为单端口时,则Direction仅能取单向;当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为聚合组时,Direction可以设置为单向或双向。
Hash2仅在Direction设置为双向时才生效,此时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为聚合组,Hash2代表从TrunkgroupID指向的聚合组发来的流量在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上的负载分担算法。
通过INPortID+TrunkgroupID+Direction唯一标识一个PFTVP,且一个TrunkgroupID可对应一个或两个以上INPortID,而一个INPortID仅能对应一个TrunkgroupID。
对于每个聚合组的每个入端口,按照步骤602~604为其建立RFTVP表:
步骤602:判断入端口是否为单端口,若是,执行步骤603;否则,执行步骤606。
步骤603:获取入端口对应的聚合组信息如:TrunkgroupID等。
步骤604:确定Direction取“单向”。
步骤605:确定Hash1,然后将{INPortID,TrunkgroupID,Direction,Hash1,Hash2}配置在交换机上,此时,Hash2为“空”,本流程结束
步骤606:获取入端口对应的聚合组的信息如:TrunkgroupID、是否具有向入端口发送流量的能力等
步骤607:根据获取的聚合组信息,确定Direction的取值。
例如:若TrunkgroupID指向的聚合组具有向INPortID指向的入端口发送流量的能力,则Direction可取值“双向”,也可取值“单向”;否则,Direction只能取值“单向”。
步骤608:判断Direction的取值为单向还是双向,若为单向,执行步骤609;若为双向,执行步骤610。
步骤609:确定Hash1,将{INPortID,TrunkgroupID,Direction,Hash1,Hash2}配置在交换机上,此时,Hash2为“空”,本流程结束。
步骤610:确定Hash1、Hash2,将{INPortID,TrunkgroupID,Direction,Hash1,Hash2}配置在交换机上,本流程结束。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图6建立的PFTVP表进行负载分担流程图一,如图7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701:交换机从一个入口接收流量,依次将该入口标识与自身的每张PFTVP表中的INPortID、TrunkgroupID匹配。
步骤702:判断是否匹配上,若是,执行步骤703;否则,执行步骤707。
步骤703:判断是与INPortID匹配还是与TrunkgroupID匹配,若为前者,执行步骤704;若为后者,执行步骤705。
步骤704:根据PFTVP表中的Hash1,将流量分担到PFTVP表中的TrunkgroupID指向的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本流程结束。
步骤705:判断PFTVP表中的Direction取“双向”还是“单向”,若取“双向”,执行步骤706;若取“单向”,执行步骤707。
步骤706:根据PFTVP表中的Hash2,将流量分担到PFTVP表中的INPortID指向的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本流程结束。
步骤707:确定入口对应的聚合组,按照配置的适用于该聚合组的Hash算法,将流量分担到该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
步骤707与现有技术相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其主要包括: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81和负载分担控制模块82,其中:
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81:为每个聚合组对应的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适用于本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负载分担控制模块82:从入端口接收到流量,判断是否配置有适用于该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若是,根据该适用于该入端口的负载分担方式,将流量发送到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否则,根据配置的适用于该聚合组的负载分担方式,将流量发送到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
在实际应用中,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81可包括:PFTVP表配置模块和PFTVP表存储模块,其中:
PFTVP表配置模块: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PFTVP表,将PFTVP表存储到PFTVP表存储模块,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PFTVP表存储模块:存储PFTVP表。
同时,负载分担控制模块82可包括:PFTVP表查找模块821和负载分担模块,其中:
PFTVP表查找模块:当从一个入端口接收到流量时,在PFTVP表存储模块中查找与入端口标识对应的PFTVP表,若查找到,将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
负载分担模块: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入端口进入流量按照所述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到聚合组上。
或者,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81可包括:PFTVP表配置模块和PFTVP表存储模块,其中:
PFTVP表配置模块: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PFTVP表,将PFTVP表存储到PFTVP表存储模块,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第一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和第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且,
当所述入端口为聚合组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双向,所述第二负载分担方式为转发从聚合组标识对应聚合组进入的流量时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方式;
当所述入端口为单端口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单向,将所述第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置为空或无效。
PFTVP表存储模块:存储PFTVP表。
同时,负载分担控制模块82可包括:PFTVP表查找模块和负载分担模块,其中:
PFTVP表查找模块:当从一个入口收到流量时,将该入口标识与PFTVP表存储模块中的PFTVP表的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一一匹配,若与入端口标识匹配上,将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第一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若与聚合组标识匹配上且PFTVP表中的负载分担方向置为双向,则将该入口标识、PFTVP表中与该入口标识对应的入端口标识和第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
负载分担模块,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入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第一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入口进入的流量按照所述第一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到所述聚合组标识对应聚合组上;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入口标识、入端口标识和第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入口进入的流量按照所述第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到所述入端口上。
图8所示的装置还可包括:入端口流量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各入端口上的流量的特征,判断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81配置的适用于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是否与监测结果一致,若否,则根据监测结果,更改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81配置的适用于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另外,图8所示的装置还可包括:聚合组流量监测模块,监测聚合组各条链路上的流量,若发现聚合组无法实现负载分担,则更改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81配置的部分或全部适用于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图9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负载分担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聚合组具有两个入端口INPort1、INPort2,将适用于INPort1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配置为:基于SIP的Hash算法,将适用于INPort2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配置为:基于DIP的Hash算法。可以看出:从INPort1、INPort2进入的流量都可以均匀地分担到聚合组的三条链路上。
本发明中提到的交换机可以为以太网交换机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过程及方法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具有聚合组的交换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为每个聚合组对应的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转发所述端口流量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当流量由所述配置有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端口进入时,按照为所述端口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对流量进行转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为:
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虚拟转发聚合对PFTVP表,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和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通过配置所述PFTVP表为入端口配置转发所述端口流量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为所述端口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对流量进行转发包括:
交换设备从一个入端口接收到流量,获取所述入端口的入端口标识,并根据所述入端口标识查询PFTVP表;
若能够在PFTVP表中查询到所述入端口标识,则按照PFTVP表中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所述流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为:
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PFTVP表,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负载分担方向标志、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和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
当所述入端口为聚合组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双向,所述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为转发从出端口聚合组进入的流量时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方式;
当所述入端口为单端口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单向,将所述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置为空或无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流量从入端口进入时,根据入端口标识查询所述PFTVP表,按照PFTVP表中的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对所述流量进行转发;
或,
当流量从出端口聚合组进入时,根据出端口聚合组标识查询所述PFTVP表,若查找到,且PFTVP表中的负载分担方向标志为双向,则按照PFTVP表中的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对所述流量进行转发。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之后进一步包括:发现聚合组无法实现负载分担,更改部分或全部入端口上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之后进一步包括:监测每个入端口上的流量的特征,根据监测结果,更改该入端口上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分担方式为:基于源媒体接入控制SMAC、或者基于目的媒体接入控制DMAC、或者基于SMAC+DMAC、或者基于源因特网协议SIP、或者基于目的因特网协议DIP、或者基于SIP+DIP、或者基于虚拟局域网标识VLANID的哈希算法。
9、一种负载分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为每个聚合组对应的多个入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入端口分别配置转发所述端口流量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负载分担控制模块,从配置有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的入端口接收到流量,根据所配置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该流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包括:PFTVP表配置模块和PFTVP表存储模块,其中:
PFTVP表配置模块,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PFTVP表,将PFTVP表存储到PFTVP表存储模块,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和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PFTVP表存储模块,存储PFTVP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分担控制模块包括:PFTVP表查找模块和负载分担模块,其中:
PFTVP表查找模块,当从一个入端口接收到流量时,在PFTVP表存储模块中查找与入端口标识对应的PFTVP表,若查找到,将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
负载分担模块,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入端口标识、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入端口进入流量按照所述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到聚合组上。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包括:PFTVP表配置模块和PFTVP表存储模块,其中:
PFTVP表配置模块,在交换设备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入端口配置一张PFTVP表,将PFTVP表存储到PFTVP表存储模块,所述PFTVP表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负载分担方向标志、出端口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和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且,
当所述入端口为聚合组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双向,所述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为转发从出端口聚合组进入的流量时所采用的负载分担方式;
当所述入端口为单端口时,所述负载分担方向标志置为单向,将所述入端口负载分担方式置为空或无效;
PFTVP表存储模块,存储PFTVP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分担控制模块包括:PFTVP表查找模块和负载分担模块,其中:
PFTVP表查找模块,当从入口收到流量时,在PFTVP表存储模块中的PFTVP中查找入端口标识,若查找到,将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当从出端口聚合组收到流量时,在PFTVP表中查找出端口聚合组标识,若查找到且负载分担方向标志为双向,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入端口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发送给负载分担模块;
负载分担模块,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入端口标识、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入端口进入的流量按照所述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出去;接收PFTVP表查找模块发来的出端口聚合组标识、入端口标识和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将从出端口聚合组进入的流量按照所述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转发出
14、如权利要求9至13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
入端口流量监测模块,监测各入端口上的流量的特征,判断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配置的适用于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是否与监测结果一致,若否,则根据监测结果,更改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配置的适用于该入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15、如权利要求9至13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
聚合组流量监测模块,监测聚合组各条链路上的流量,若发现聚合组无法实现负载分担,则更改负载分担方式配置模块配置的部分或全部入端口的适用于本端口的聚合组负载分担方式。
CN2008101021565A 2008-03-18 2008-03-18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73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21565A CN101247351B (zh) 2008-03-18 2008-03-18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21565A CN101247351B (zh) 2008-03-18 2008-03-18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7351A true CN101247351A (zh) 2008-08-20
CN101247351B CN101247351B (zh) 2011-04-20

Family

ID=39947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215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7351B (zh) 2008-03-18 2008-03-18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47351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8398A (zh) * 2011-02-25 2011-08-1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1692646B (zh) * 2009-09-17 2012-02-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二层转发处理方法和一种分布式设备
CN101605091B (zh) * 2009-02-13 201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负载分担方法、装置和网络系统
CN102447619A (zh) * 2011-11-10 2012-05-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选择负载分担方式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447638A (zh) * 2012-01-12 2012-05-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转发设备
CN102868631A (zh) * 2012-09-28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CN103023686A (zh) * 2011-09-28 2013-04-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链路聚合组系统中节点间的交互方法及节点
CN105939377A (zh) * 2016-04-28 2016-09-14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3023686B (zh) * 2011-09-28 2016-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链路聚合组系统中节点间的交互方法及节点
CN107301141A (zh) * 2016-04-14 2017-10-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RapidIo系统链路聚合的方法及装置
CN116055426A (zh) * 2023-03-06 2023-05-02 珠海星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多绑定模式下流量卸载转发的方法、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7133C (zh) * 2005-01-17 2008-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以太网链路聚合方法
CN100417142C (zh) * 2005-12-22 2008-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将接口流量在多个网络处理器引擎中均担的方法
CN100407705C (zh) * 2006-04-12 2008-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器控制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5091B (zh) * 2009-02-13 201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负载分担方法、装置和网络系统
US8848717B2 (en) 2009-02-13 2014-09-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network system for multi-port load sharing
CN101692646B (zh) * 2009-09-17 2012-02-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二层转发处理方法和一种分布式设备
CN102158398A (zh) * 2011-02-25 2011-08-1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3023686A (zh) * 2011-09-28 2013-04-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链路聚合组系统中节点间的交互方法及节点
CN103023686B (zh) * 2011-09-28 2016-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链路聚合组系统中节点间的交互方法及节点
CN102447619A (zh) * 2011-11-10 2012-05-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选择负载分担方式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447638A (zh) * 2012-01-12 2012-05-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转发设备
CN102868631A (zh) * 2012-09-28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CN102868631B (zh) * 2012-09-28 2016-09-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US9935881B2 (en) 2012-09-28 2018-04-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oad sharing
CN107301141A (zh) * 2016-04-14 2017-10-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RapidIo系统链路聚合的方法及装置
CN105939377A (zh) * 2016-04-28 2016-09-14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5939377B (zh) * 2016-04-28 2020-02-11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6055426A (zh) * 2023-03-06 2023-05-02 珠海星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多绑定模式下流量卸载转发的方法、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7351B (zh) 201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7351B (zh)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CN101160850B (zh) 一种转发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66874B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US9294387B2 (en) Discovery technique for physical media interface aggregation
US6799220B1 (en) Tunneling management messages over a channel architecture network
CN101286990B (zh) 二层组播的转发方法和装置
EP210040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multicast routing
CN101877671B (zh) 镜像报文的发送方法、交换芯片及以太网路由器
CN105376154A (zh) 渐进式mac地址学习
CN102209040B (zh) 基于多网络端口实现负载分担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63774A (zh) 一种处理源角色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JP2006295938A (ja) ネットワーク型ルーティング機構
CN101471875A (zh) 基于环路的报文传送方法、网络系统和节点设备
CN100364289C (zh) 在基于弹性分组环的网络中实现二层设备互连的方法
CN108134744A (zh) 一种irf堆叠中的负载分担方法和单板
JP2019521619A (ja) パケット転送
CN102916874B (zh) 一种报文发送方法及设备
CN107888711B (zh) 一种跨网段设备搜索及通讯方法
CN101795187A (zh) 提高中心服务器拓扑组网可靠性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JP2004159019A (ja) 拡張vlanタグswap方式
CN102263679B (zh) 一种处理源角色信息的方法和转发芯片
CN113630345A (zh) 一种国产化24端口6u_vpx三层千兆网络交换模块
CN102624613A (zh) 一种以太网网络设备及其转发FCoE数据方法
CN101854306B (zh) 一种交换路由探寻方法及系统
CN104821914A (zh) 跨多链路透明连接trill网络的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NEW H3C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