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2276A -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2276A
CN101242276A CNA2008103005088A CN200810300508A CN101242276A CN 101242276 A CN101242276 A CN 101242276A CN A2008103005088 A CNA2008103005088 A CN A2008103005088A CN 200810300508 A CN200810300508 A CN 200810300508A CN 101242276 A CN101242276 A CN 101242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tige
information
user
real name
inter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3005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81030050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4227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242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22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包括:预先设置实名信息与信誉认证身份的对应关系,将其存储至信誉认证系统中;在用户注册匿名用户信息的时候,获取用户提供的信誉认证身份;查询所述信誉认证系统,确定该用户的信誉情况及身份信息,根据该用户的信誉情况及身份信息,赋予该用户的匿名用户信息的信誉认证标识及网络服务权限。本发明在信息可靠性、监管方便性、保持互联网活力等方面达成统一,保持了互联网服务的匿名性和互联网的活力;网民可根据该信息发布人的信誉等级判断其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对于国家重点监控的互联网服务,可要求达到某种信誉等级才能使用,对发布不良信息或存在不良互联网行为的网民,也便于追查。

Description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解决互联网中诚信问题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互联网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人们会通过已知的域名或搜索引擎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各种服务。但与此同时,互联网诚信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互联网中特别是论坛或BBS上,不负责的言论很多,同时也导致互联网中信息的可信度的下降。从考虑网民监管、网络内容监管等方面考虑,国家相关机构一直在考虑各种解决方法,针对论坛、BBS、博客、网游等互联网服务的实名制,针对网吧实名制的“身份卡刷卡上网”等要求逐渐浮出水面,并开始在某些地方开始试点实施。
然而,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与其匿名不无关系,人们可以在聊天室、实时通信等软件中畅所欲言,由于其匿名性,使人们摆脱了身份标签的羁绊,让人们得到了精神的释放和本性的回归,这才使得互联网如此迅速地发展。
但是,基于互联网的匿名性,攻击性言论、色情等不良信息则相应出现,通过IP地址过滤等技术方式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互联网采用实名制,结合行政和法规的管理力度,诚然能起到打击网络不良行为的作用,但也会在大幅度地降低互联网的活力。
同时,实名制还将导致严重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国家的严格监管下,也许能比较好地保护用户信息,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还有大量中小网站的推动,他们在互联网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小网站采用实名制,将使这些用户信息的安全处于极端的危险中,网民的隐私权可能受到极大的威胁。
同时还可能存在其他问题,例如实名登记如何操作?技术上如何防止甲使用乙的信息登记,等等。互联网博客的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网民私自创建名人博客混淆视听的情况。
实际上,互联网实名制也只能在局部范围中使用,无法全部使用,更无法覆盖到国外。如果强制使用实名制,必将使国内网站大量流失用户,将用户赶到国外无需实名制的类似互联网服务网站上,严重地阻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本发明人的信誉认证思想已在以前的反垃圾邮件相关专利、出版的反垃圾邮件专著中针对邮件的发件方信誉认证作出技术方案,并已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启动全国邮件信誉认证体系。本发明采用类似的思想、针对互联网用户提出进一步的可实施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在防止互联网不良行为肆意传播的同时,保持互联网匿名性和活力。
本发明的宗旨是:不使用实名注册互联网服务,以保护用户隐私、保持互联网活力,但通过自愿关联实名提高用户的可信度,用户隐私信息只有在极端情况下被查阅(例如法庭要求等),使得用户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对于不关联实名信息的匿名用户,网民应认为其信息不可信、网站应降低其网络权限和信息的传播范围。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用户在信誉认证系统中注册一个自己的信誉认证身份,并要求将其与预先存在的实名信息相关联;
信誉认证系统在确定用户拥有的实名信息正确时,将该实名信息与信誉认证身份相关联;
在用户注册一个匿名身份的时候,如果用户愿意关联至其信誉认证身份,匿名注册系统获取该用户提供的信誉认证身份名,并向所述信誉认证系统发送请求,询问是否愿意将匿名身份关联到其信誉认证身份;
在信誉认证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匿名身份与信誉认证身份关联。
优选的,所述信誉认证系统应提供的查询包含:该信誉认证身份所关联的实名信息的信誉认证情况或信誉分值。
优选的,所述信誉认证系统应提供的查询包含:当查询方已知部分实名信息提供给信誉认证系统,信誉认证系统响应“是”与“否”的应答。
由一个权威部门或企业提供实名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真实姓名等身份证、户口簿上的信息,学校的学籍信息,所在单位的信息,银行信用信息等等;
由互联网服务企业提供网民匿名注册系统,网民可以象原来一样使用匿名的方式使用互联网服务;
由另一个权威部门或企业提供信誉认证系统,网民可以自愿地在信誉认证系统上将信誉认证身份和实名信息关联起来,网民使用匿名注册的互联网服务时,自愿将匿名身份与信誉认证身份关联起来,这样,就间接地把匿名身份与实名信息间建立了关联,又不会泄露网民的实名信息。具有实名信息关联的匿名用户的可信度高,无实名信息关联的匿名用户的可信度低;具有多种实名信息(如身份证、户口簿、单位信息、学籍信息、银行信息等)的匿名用户的可信度高,仅有一种实名信息(如仅有单位信息)的匿名用户的可信度较低。信誉认证系统对互联网上任何网民和网站服务器提供查询服务,只提供基于查询者提供的数据的是与否应答、信誉等级等响应,而不提供被查询者的实名信息本身。
互联网服务企业应使用信誉认证系统的接口,向所有互联网用户提供其服务中的网民的信誉认证情况或信誉等级分值,以提示该网民所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
互联网服务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互联网服务要求不同的网民信誉,只有某种网民信誉的匿名用户才可以使用有此要求的互联网服务。例如校内论坛,可能要求只能是本校学生教师才能发帖,这就可以通过信誉认证系统得到是否是该校学生的响应。而互联网服务企业只能通过信誉认证系统得到请求的响应,而无法得到实名信息本身,因此不会危及网民的隐私。
互联网服务企业在转发其他网站信息时,应参考信息发布人的网民信誉,比如有实名关联的、能够为其所发布信息负责的发布人发布的信息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以优先转发。
当极端情况需要查询网民实名数据时,例如某匿名网民发布了触犯法律的非法信息,公安部门要求追查,这时可以凭借有效的法律手续,首先从匿名注册系统中得到该网民的信誉认证身份,然后在信誉认证系统中查询该网民关联的实名ID,根据实名ID再到实名信息提供方查询该用户的实名信息。
对于无实名关联的纯匿名用户,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互联网服务等级要求,对于信息传播广、影响大的服务应禁止此类用户使用,或由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将其信息传播范围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防止纯匿名用户可能发布的非法信息大规模传播。
本发明方法得到的好处有:
保持了互联网服务的匿名性和互联网的活力,匿名注册、信誉认证、实名信息这三个相关的部分互相隔离,可以保证网民的隐私得到良好的保护;
使网民获取到其他网民发布的信息时,可以判断该信息的可信度,对于无实名信息关联的纯匿名用户,大家应该视其发布的信息为不可信;
对于国家重点监控的互联网服务,可以要求必须达到某种信誉认证等级,这样在这些网民发布了不良信息或存在不良互联网行为时,也便于追查;
一项技术的推广使用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本发明可以使拥有信誉认证的网民在网上发布文章和信息的可信度比较高、网站可以依据可信度的高低推荐文章,网友也可以根据可信度的高低阅读文章,这样可以推动网民主动对自己进行信誉认证,大大降低了推广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的实施例一流程图:只要求得到信誉情况的应用;
图2为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的实施例二流程图:必须具备某种实名信息的应用。
图3为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以在信息可靠性、监管方便性、保持互联网活力等诸多方面达成统一。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清楚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核心基本思想是用信誉认证系统关联并隔离实名信息和互联网服务的匿名注册,并由信誉认证系统向互联网服务及网民提供信誉情况,而不直接提供实名信息。
实名信息服务应由国家权威部门或权威企业提供,例如目前的公安部身份证查询系统就可以作为实名信息服务。
实施例一:只要求得到信誉情况的应用
见图1并参考图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用户在信誉认证系统中注册一个自己的信誉认证身份,并要求将其与预先存在的实名信息相关联。
所述实名信息可以是身份证信息或者其他能够唯一指示该用户真实身份的信息,如学生证信息。
所述信誉认证系统可以被互联网上任意一台客户机(如C1~C3)或服务器(如某互联网服务的服务器S1)查询。
步骤S102、信誉认证系统在确定该信誉认证用户确实拥有其要求关联的实名信息时,将该实名信息与信誉认证身份相关联。
步骤S103、在用户注册一个匿名身份的时候,如果用户愿意关联至其信誉认证身份,匿名注册系统获取该用户提供的信誉认证身份,并向所述信誉认证系统发送请求,询问是否愿意将匿名身份关联到其信誉认证身份。
步骤S104、在该信誉认证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信誉认证系统响应匿名注册系统的请求,于是匿名身份与信誉认证身份建立关联。
这时匿名注册系统就知道匿名用户User是否拥有实名信息,但无法直接得到实名信息的内容。当匿名注册系统向信誉认证系统发出请求时,信誉认证系统会相应该信誉认证身份的信誉情况(如该信誉认证身份关联的实名信息是否有身份证号码、是否有照片等)或信誉等级分值。
使用匿名注册的互联网服务可以根据信誉认证系统的响应做对应的处理,例如:
1)可信度提示:认为有实名关联的可信度高、没有的可信度低,网站应在匿名用户名User旁提示其是否有实名关联、信誉分值等;
2)权限控制:比如某些传播范围大、影响大的服务可以要求必须有实名关联(确认有关联着实名,但不提供实名信息)。总的来说,使用上述方法实施例,目前的互联网企业仍然可以使用其原来的匿名注册体系,只需要为每个注册用户增加信誉认证系统的相关ID号(即信誉认证身份),并使用信誉认证系统提供的接口处理相关信息和服务业务。
下面再通过若干实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假设某网民在实名系统中拥有实名信息Citizen1;
假设该网民在信誉认证系统上建立了其用户Credit1,并曾将Citizen1关联到Credit1(关联时当然需要验证Credit1用户确实就是实名信息Citizen1的拥有人)。
假设该网民在互联网服务S1上匿名注册了用户AnoUser1。
这时该网民应向互联网服务S1的注册系统提供其信誉认证系统用户名Credit1,S1会向信誉认证系统提交认证申请,由Credit1用户确认,经过用户Credit1确认后,互联网服务S1就认为AnoUser1拥有Credit1的信誉认证。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在现在互联网论坛方面,具体如下:
某人创建了一个论坛用户并提供了信誉认证用户名,论坛注册服务器会向信誉认证系统发出请求:该信誉关联用户是否真该信誉关联用户,该关联用户从信誉认证系统登录后确认,论坛服务器就确认该论坛用户的建立,如果该信誉关联用户关联了实名身份证信息,同时在网站上给出该用户的信誉度为:有实名信息信誉认证。
其他网民在看这个人发布的帖子后,看到其用户的信誉度,就可以知道该帖子可信度较高,因为如果是胡编乱造甚至触犯法律的话,是可以查得出来他是谁的。
如果某人创建的论坛用户没有提供信誉关联用户名,或者信誉关联用户中没有关联实名信息,论坛对该用户的信誉度显示为:无实名信息信誉认证。这样其他网民看到这个人发布的帖子后,看其信誉度,就不应该很相信这篇帖子,因为发帖人的信誉值太低。尤其对于网站或媒体转载,对于这样信誉度的帖子,不应该直接转载,想转载应该深度调查。伪新闻被许多网站转载的愚人节闹剧在互联网历史上曾多次出现。
实施例二:必须具备某种实名信息的应用
见图2并参考图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用户在信誉认证系统中注册一个自己的信誉认证身份,并要求将其与预先存在的实名信息相关联。
所述实名信息可以是身份证信息或者其他能够唯一指示该用户真实身份的信息,如学生证信息。
所述信誉认证系统可以被互联网上任意一台客户机(如C1~C3)或服务器(如某互联网服务的服务器S1)查询。
步骤S202、信誉认证系统在确定该信誉认证用户确实拥有其要求关联的实名信息时,将该实名信息与信誉认证身份相关联。
步骤S203、在用户注册一个匿名身份的时候,如果用户愿意关联至其信誉认证身份、并声称自己的实名是“ABC”,匿名注册系统获取该用户提供的信誉认证身份,并向所述信誉认证系统发送请求,询问是否愿意将匿名身份关联到其信誉认证身份、并询问该用户实名是否“ABC”。
步骤S204、在该信誉认证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信誉认证系统响应匿名注册系统的请求,于是匿名身份与信誉认证身份建立关联,同时信誉认证系统响应匿名注册系统:该用户的实名确实是“ABC”。
这时匿名注册系统就知道匿名用户User是否拥有实名信息、是否其实名就是“ABC”,但无法直接得到实名信息的其他内容。当匿名注册系统向信誉认证系统发出请求时,信誉认证系统会相应该信誉认证身份的信誉情况(如该信誉认证身份关联的实名信息是否有身份证号码、是否有照片等)或信誉等级分值。当匿名注册系统已知用户的实名时(是该用户自己提供的),信誉认证系统会响应“是”与“否”,但不会透露其他实名信息。
使用匿名注册的互联网服务可以根据信誉认证系统的响应做对应的处理,例如:
1)可信度提示:仅有关联实名的用户相对可信度低,而如果有好的银行信誉做后盾的,则可信度更高。
2)权限控制:比如必须使用实名的互联网服务,则必须做实名验证请求。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名人博客应用等必须使用实名的互联网应用。
某人创建了一个名人博客,博客注册服务器会向信誉认证系统发出请求:该信誉关联用户是否真是名人某某某、身份证号码是否正确,信誉认证服务器将查询关联实名数据回答博客注册服务器“是”或者“否”。
得到“是”的答复,博客服务器就确认该名人博客的建立,同时在网站上给出该用户的信誉度为:真实姓名(比仅有实名信息信誉认证的等级高)。实名信息-信誉认证-匿名注册这样的关联保证了该匿名注册用户确实就是该实名信息拥有人本人。
其他网民在看这个名人博客时,就可以确认确实是该名人所写。
名人博客是阅读量大、传播范围广的博客,互联网诚信在这个应用中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博客服务器应该对名人博客有较高的信誉认证要求,比如如果无法验证确实是真实姓名,就不允许注册名人博客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应用在即时消息服务方面:
对于即时消息好友,应该通过强制性的信誉认证,防止假冒发送信息。经常有人会通过即时消息如msn或QQ加你,你又不知道是谁,通过了,可能是一个发垃圾信息的人,不通过,又怕真的是好友。强制性信誉认证就是要发加好友请求的人说明自己是谁,跟对方是什么关系,同时使用信誉认证确定他说的姓名是不是真的,这样可以防止即时消息服务中的麻烦甚至恶意行为。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所作的若干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在信誉认证系统中注册一个自己的信誉认证身份,并要求将其与预先存在的实名信息相关联;
信誉认证系统在确定该信誉认证用户确实拥有其要求的实名信息时,将该实名信息与信誉认证身份相关联;
在用户注册一个匿名身份的时候,如果用户愿意关联至其信誉认证身份,匿名注册系统获取该用户提供的信誉认证身份,并向所述信誉认证系统发送查询请求,询问是否愿意将匿名身份关联到其信誉认证身份;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匿名身份与信誉认证身份关联。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誉认证系统提供的查询包含:该信誉认证身份所关联的实名信息的信誉认证情况或信誉分值。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誉认证系统提供的查询包含:当查询方已知部分实名信息提供给信誉认证系统,信誉认证系统响应“是”与“否”的应答。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互联网服务企业应使用信誉认证系统的接口,取得并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其服务中的网民的信誉认证情况或信誉分值,以提示该网民所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互联网服务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互联网服务要求不同的网民信誉,只有具备某种网民信誉的匿名用户才可以使用有此要求的互联网服务。
CNA2008103005088A 2008-03-10 2008-03-10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 Pending CN1012422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3005088A CN101242276A (zh) 2008-03-10 2008-03-10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3005088A CN101242276A (zh) 2008-03-10 2008-03-10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2276A true CN101242276A (zh) 2008-08-13

Family

ID=39933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3005088A Pending CN101242276A (zh) 2008-03-10 2008-03-10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4227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1703A (zh) * 2012-03-20 2012-07-25 武汉桃杏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年级的被动注册实名制校友服务实施方法
CN103139172A (zh) * 2011-11-30 2013-06-05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实现方法以及装置
CN109308617A (zh) * 2018-10-26 2019-02-05 北京唐冠天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17273832A (zh) * 2022-04-19 2023-12-22 河北雄安三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评价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9172A (zh) * 2011-11-30 2013-06-05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实现方法以及装置
CN103139172B (zh) * 2011-11-30 2016-01-1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实现方法以及装置
CN102611703A (zh) * 2012-03-20 2012-07-25 武汉桃杏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年级的被动注册实名制校友服务实施方法
CN109308617A (zh) * 2018-10-26 2019-02-05 北京唐冠天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17273832A (zh) * 2022-04-19 2023-12-22 河北雄安三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评价方法、装置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7903B (zh) 使用社交信息对用户会话进行认证
Okazaki et al. Consumer privacy concerns and preference for degree of regulatory control
Wirtz et a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nsumer online privacy concern
Shi et al. Implicit authentication through learning user behavior
CN105162602B (zh) 一种可信网络身份管理和验证系统和方法
CN101034984B (zh) 利用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建立用户真实身份数据库
CN101136909B (zh) 利用通信网络核查用户真实身份的方法及系统
US20070143475A1 (en) Identification services
US8613059B2 (en)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secure access to information
CN102171712A (zh) 使用别名的身份和验证系统
WO2009090858A1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WO201104861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nd sharing users' information and contacts within a computer network
CN101123505A (zh) 网络签约安全服务系统
US20100036946A1 (en) System and process for providing online services
Sharevski et al. Phishing with malicious QR codes
CN101242276A (zh) 一种解决互联网诚信问题的方法
Pinter et al. Towards a multi-party, blockchain-based identity verification solution to implement clear name laws for online media platforms
CN101345620A (zh) 一种网上在线令牌的互联网用户帐号密码保护方法
Wu Fighting phishing at the user interface
Sharevski et al. Gone quishing: A field study of phishing with malicious qr codes
Binder et al. Social networks and workplace risk: Classroom scenarios from a US and EU perspective
US20030167412A1 (en) Network identity mark issuance/management system, apparatus,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ontaining program therefor
Clarke Identity management
Smith Acceptability of internet voting and CRM principles among the internet savvy
US20130117374A1 (en) Social Network with Blocked Network Users and Accessible Network Us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