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2234A -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2234A
CN101242234A CNA2007100868372A CN200710086837A CN101242234A CN 101242234 A CN101242234 A CN 101242234A CN A2007100868372 A CNA2007100868372 A CN A2007100868372A CN 200710086837 A CN200710086837 A CN 200710086837A CN 101242234 A CN101242234 A CN 101242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weaves
interleaver
pattern
bit
interwe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68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2234B (zh
Inventor
余荣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08683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42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42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2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2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2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用以提高交织过程的交织性能。在本发明交织方法中,为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并且该交织器分别采用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以及依次将设定比特的数据分别输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进行交织,该设定比特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并且根据该设定比特将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合并。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提高了交织过程的交织性能。

Description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E-DCH(Enhanced Dedicated Transport Channel,增强上行专用信道)又称为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分组接入),是3GPP继在Release 5中引入HSDPA之后在Release 6中引入的又一种增强的无线传输技术,由于采用了基于Node B(节点B)的上行快速分组调度、快速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以及2ms短帧等关键技术,E-DCH具有频谱效率高、上行传输速率快、传输时延小等明显的优势,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实时游戏业务、文件上传、宽带多媒体业务等分组数据业务应用。
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传输,采用FEC(Forward ErrorCorrection,前向纠错编码)和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两种方案。FEC由于传输机制简单,系统延迟小而普遍用于实时要求较高的场合,而ARQ用于传输精度高而实时性要求低的地方。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即HARQ能取得较好的传输性能。根据HARQ中前向纠错码在接收端合并的方式,HARQ主要有以下两种:Chase Combining(Chase合并)和IR(IncrementalRedundancy,增量冗余型)。在Chase合并中,发送端每次重传使用相同的FEC编码数据分组,接收端存储错误的分组,接收端的解码器根据接收到的SNR(Signal to Noise Ratio,信噪比)加权组合这些发送分组的拷贝。这样,获得了时间分集增益。增量冗余型HARQ考虑了无线传播信道的时变特性。在首次传输数据块时没有或带有少量的冗余。如果传输失败,则进行重传。重传的数据块不是首次所传数据块的复制,而是增加了其中的冗余部分。在接收端将两次收到的数据块进行合并,编码速率会有所降低而提高了编码增益。
目前,HARQ传输过程中,在进行交织操作时,交织器都采用一个交织图样进行交织操作,那么,在E-DCH传输块的初始传输和各次重传过程中,各输入位置相同的数据,其交织后的输出位置也相同。而在非高速移动情况下,由于每次重传时信道变化比较小,因此,软合并所取得的时间分集增益也比较小。
对于E-DPDCH(E-DCH 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E-DCH专用物理数据信道),采用4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脉冲幅度调制)调制时,采用两个相同的大小为R2×30的交织器,其中R2为满足
Figure A20071008683700071
的最小整数。输入比特依次进入两路交织器。uk进入第一交织器,uk+1进入第二交织器。经过两个交织器的交织后,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比特进行输出,即vk来自第一交织器,vk+1来自第二交织器,其中k mod 2=1。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交织方案,在经过两个交织器的交织之后,将两个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进行结合之后得到的比特序列中,索引为k和k+1的输出比特(即vk和vk+1)之间并没有交织增益。
将交织后的输出比特序列中2个连续的二进制符号vk,vk+1映射为1个实值序列时。其映射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vk,vk+1   实值
  00   0.4472
  01   1.3416
  10   -0.4472
  11   -1.3416
可见,采用目前4PAM的交织方案时,一个4PAM星座点上的2个比特并没有交织开来,也就是说,一个星座点上的2个比特没有任何交织增益,这样会导致性能的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用以提高交织过程的交织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交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为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并且
所述交织器分别采用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交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依次将设定比特的数据分别输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进行交织,所述设定比特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并且
根据所述设定比特将所述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合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的交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数据分别输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进行交织;并且
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分别从所述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织装置,所述交织装置包括交织器和配置模块,其中:
所述配置模块,用于为所述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
所述交织器,用于分别采用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织装置,所述交织装置包括分割模块、合并模块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其中:
所述分割模块,用于根据设定比特分割输入数据并分别输出给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
所述交织器,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比特序列输出给所述合并模块;
所述合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设定比特将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合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织装置,所述交织装置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和合并模块,其中:
所述交织器,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比特序列输出给所述合并模块;
所述合并模块,用于所述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进行合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并且交织器分别采用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则在对交织后的比特序列进行软合并时,可以获得较大的时间分集增益,从而提高交织过程的交织性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依次将设定比特的数据分别输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进行交织,该设定比特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并且根据该设定比特将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合并。则在将交织后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时,可以使星座点上的多个比特存在交织增益,获得更好的性能。
在本发明是实例中,通过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分别从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将连续的2个比特完全交织开来。则在将交织后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时,可以使星座点上的多个比特存在交织增益,获得更好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确定采用交织图样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交织装置的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交织装置的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交织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以在HARQ传输过程中的交织操作为例,但并不局限于此,其它涉及为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并在进行交织时分别采用为其配置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的过程或装置均与之类似。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一
以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方式为例,在BPSK调制方式下,进行交织操作时只需要一个交织器,在本实施例中,为BPSK调制方式下的一个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并且该交织器分别采用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
由于在HARQ传输中,进行传输的次数不固定,在配置交织图样时,可以令交织图样的个数与HARQ传输的次数相等,例如,对应HARQ传输的次数为4的情况,配置4个交织图样,分别对应每次传输中进行的交织操作;也可以令交织图样的个数与HARQ传输的次数不相等,例如,HARQ传输的次数为8次,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只配置4个交织图样,该4个交织图样与8次传输分别存在对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一的一个实例中,以为BPSK调制方式下的一个交织器配置4个交织图样分别对应4次传输为例,其中,每个交织图样对应一个patternIndex(交织图样索引),分别为0、1、2、3。
每次HARQ传输采用的交织图样索引patterIndex可以由承载解调接收E-DPDCH所需控制信息的E-DPCCH(E-DCH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Channel,E-DCH专用物理控制信道)来指示。
由于在现有E-DPCCH承载的信息中包括RSN(Retransmission sequencenumber,重传序列号),因此,可以根据每次传输的RSN来指示该次传输所采用的交织图样的patterIndex,则,可以建立如表2所示的RSN和patterIndex的映射关系:
表2
  RSN   交织图样索引
  0   0
  1   1
  2   2
  3   3
显然,RSN和patterIndex的映射关系不一定要如表2中各对应的值相等,只要存在相应的映射关系即可,RSN和patterIndex的映射关系也可以如表3所示:
表3
  RSN   交织图样索引
  0   1
  1   3
  2   0
  3   2
以表3所示的RSN和patterIndex的映射关系为例,一个E-DCH传输块进行初次传输时,即RSN为0时,通过查找表3可以获知,该次传输对应的patterIndex为1,那么在初次传输中,则利用patterIndex为1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操作。E-DCH传输块在进行第一次重传、第二次重传和第三次重传时以此类推。
在本实施例一的另一个实例中,以为BPSK调制方式下的一个交织器配置4个交织图样分别对应8次传输为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建立如表4所示的RSN和patterIndex的映射关系:
表4
  RSN   交织图样索引
  0,5   2
  1,7   3
  2,4   0
  3,6   1
当RSN和patterIndex的映射关系如表4所示时,一个E-DCH传输块进行初次传输或者第五次重传时,即RSN为0或者5时,通过查找表4可以获知,该次传输对应的patterIndex为2,那么在初次传输或者第五次重传中,则利用patterIndex为2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操作。其他各次重传以此类推,通过查找表4获知进行交织操作的交织图样。
可见,在本实例中,需要3个比特数据来表示RSN,然而,目前HARQ的RSN用两个比特来表示,只有0、1、2、3四个号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另外提供一种确定各次传输所应该采用的交织图样的方法,通过HARQ传输的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来确定各次传输所应该采用的交织图样,具体为:
在进行一次E-DCH传输块的传输时,进行如图1所示的确定采用的交织图样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确定当前传输对应的RV索引信息;
本步骤中,具体根据当前传输的RSN,结合待传输数据的编码率的大小、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的个数TTIN以及HARQ处理进程数NARQ,确定相应的RV索引信息;
一个E-DCH传输块的初始传输、第一次重传、第二次重传重序列号RSN相应为0、1、2;当重传次数大于或等于三时,RSN都为3。而E-DCH支持两种TTI大小,即2ms TTI和10ms TTI,对于10ms TTI,TTI个数TTIN等于CFN(Connection Frame Number,连接帧号),对于2ms TTI,TTI个数TTIN=5×CFN+子帧数。
根据表5中RSN和RV索引(Index)的关系,可以确定出一次传输对应的RV。
表5
Figure A20071008683700121
Figure A20071008683700131
其中,Nsys/Ne,data,j表示待传输数据的编码率,可见,根据表5,当RSN为0、1、2时,根据待传输数据Nsys/Ne,data,j的大小,可以唯一确定一个RV索引,而当RSN为3时,表示重传次数大于或者等于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Nsys/Ne,data,j小于1/2,则可以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RV索引:
Figure A20071008683700132
其中
Figure A20071008683700133
表示求取
Figure A20071008683700134
除以2的余数,该计算结果可能为0、1。
而如果Nsys/Ne,data,j大于或者等于1/2,则可以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RV索引:
Figure A20071008683700135
由于其中表示求取
Figure A20071008683700137
除以4的余数,因此,该计算结果可能为0、1、2、3。
可见,每次传输都可以对应一个RV索引,因此,只要建立RV索引和交织图样的映射关系则可以为每次传输确定一个交织图样了。
步骤S102,根据RV索引信息查找RV索引和交织图样的映射关系,确定当前传输应该采用的交织图样。
在本实施例一的另外一个实例中,RV索引和交织图样的映射关系如表6所示,在具体实现中,RV索引和交织图样的映射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表6
  RV索引   交织图样索引
  0   1
  1   3
  2   0
  3   2
在该实例中,确定出一次传输的RV索引为2后,通过查找表6,可以获知该次传输对应的交织图样索引为0,从而确定进行交织的交织图样。
可见,在该实例中,一个E-DCH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对应的交织图样的索引为1,而该E-DCH传输块的第一次重传对应的交织图样的索引为3,这两次传输采用的是不同的交织图样,因此,对于两个交织图样中,定义初始位置相同的数据的目标位置不同的部分来说,各输入位置相同的数据,其交织后的输出位置不同,软合并所取得的时间分集增益较好,特别是在非高速移动情况下,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时间分集增益。同样,为了获得更好的时间分集增益,在各交织图样中,应当将初始位置相同的数据定义到不同的目标位置。
在具体实现时,可以为交织器同时配置并保存4个不同的交织图样,但是这样会带来一定的开销。而由于对配置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没有具体限定,因此,为了降低存储交织图样而带来的存储开销,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只保存一个交织图样,并通过将该交织图样进行变形来生成其他交织图样。例如,假设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交织器都是大小为R2×C2=32×30的交织器,而保存的交织图样为表7所示的第一交织图样:
表7
  列数C2   列间交织图样<P2(0),P2(1),...,P2(C2-1)>
30   <0,20,10,5,15,25,3,13,23,8,18,28,1,11,21,6,16,26,4,14,24,19,9,29,12,2,7,22,27,17>
则,其他交织图样可以根据表7所示的交织图样的变形得到,进行该变形的方式有很多,例如:
方式一
第二交织图样为第一交织图样的逆序,则将表7所示的交织图样进行相应变形得到的第二交织图样如表8所示:
表8
  列数C2 列间交织图样<P2(0),P2(1),...,P2(C2-1)>
  30 <17,27,22,7,2,12,29,9,19,24,14,4,26,16,621,11,1,28,18,8,23,13,3,25,15,5,10,20,0>
方式二
在生成第二交织图样时,先对第一交织图样进行逆序排列,再将逆序排列后的交织图样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互换,则得到的第二交织图样如表9所示:
表9
  列数C2 列间交织图样<P2(0),P2(1),...,P2(C2-1)>
  30 <21,11,1,28,18,8,23,13,3,25,15,5,10,20,017,27,22,7,2,12,29,9,19,24,14,4,26,16,6>
方式三
第二交织图样为第一交织图样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互换,则将表7所示的交织图样进行相应变形得到第二交织图样如表10所示:
表10
  列数C2 列间交织图样<P2(0),P2(1),...,P2(C2-1)>
30 <6,16,26,4,14,24,19,9,29,12,2,7,22,27,170,20,10,5,15,25,3,13,23,8,18,28,1,11,21>
可见,由于根据上述各种方式获得的交织图样是在表7所示的交织图样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处理而变形得到,并不需要另外的缓存来存储该交织图样,节省了存储开销,并且,由于该变形处理十分简单,并不会因为该变形处理增加交织处理的复杂度。
在具体实现时,该生成的交织图样可以包括以上几种方式生成的交织图样中的一种或者其任意组合。
下面,以4PAM调制方式下进行的HARQ中的交织为例进行说明,在4PAM调制方式下,需要两个交织器,其中,每个交织器都可以参照上述方法配置交织图样,并进行交织操作。然而,为了降低存储交织图样而带来的存储开销,在4PAM调制方式下的两个交织器中,可以根据为第一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确定为另一个或多个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在具体实现时,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的索引可以由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导出,从而建立某次传输(具体对应RV索引或者RSN)与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的映射关系,该导出的方式有很多,例如:
方式一
令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与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之和为3,如表11所示:
表11
  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0   3
  1   2
  2   1
  3   0
结合表6所示的RV索引和交织图样索引的映射关系,假设该映射关系为RV索引和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的映射关系,那么,RV索引、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和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的映射关系如表12所示:
表12
  RV索引   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0   1   2
  1   3   0
  2   0   3
  3   2   1
从而在某次传输时,可以通过表12所示的映射关系通过RV索引获知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和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方式二
令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与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为一种特殊映射,如0与1相互映射,2与3相互映射,如表13所示:
表13
  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0   1
  1   0
  2   3
  3   2
方式三
当然,也可以令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与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相等,如表14所示:
表14
  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索引
  0   0
  1   1
  2   2
  3   3
但是,由于在4PAM调制方式下,采用两路相同的大小为R2×30的交织器,其中R2为满足
Figure A20071008683700171
的最小整数。输入比特依次进入两路交织器。uk进入第一路交织器,uk+1进入第二交织器。经过两路交织器的交织后,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比特进行输出,即vk来自第一个交织器,vk+1来自第二个交织器,其中k mod 2=1。如果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的索引与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的索引相等,则在经过两个交织器的交织之后,输入序列索引为k和k+1的输入比特之间并没有交织增益,降低交织性能,因此,在由第一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的索引导出第二交织器的交织图样的索引时,应当避免两个交织器在同一次传输时采用相同的交织图样,即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在同一次传输中采用不同的交织图样。
在具体实现时,根据为第一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确定为另一个或多个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的方法可以不仅限于上述索引的映射方法,还可以根据为第一交织器配置的一个或多个交织图样生成为另一个或多个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其具体生成方式可以参见上述交织图样的变形方式,保证交织图样不同即可。
实施例二
在以4PAM调制方式下进行交织时,还可以采用如下交织方案:
采用两个相同的大小为R2×30的交织器,其中R2为满足
Figure A20071008683700172
的最小整数。将索引为k和k+1的比特输入第一交织器,索引为k+2和k+3的比特输入第二交织器,即uk和uk+1进入第一交织器,uk+2和uk+3进入第二交织器。经过两个交织器的交织后,可以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比特两两结合进行输出,也可以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的数据进行结合。以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两个比特的数据进行结合为例进行说明,即vk和vk+1来自第一交织器,vk+2和vk+3来自第二交织器,其中k mod 4=1。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将输入比特序列以2个为一组分别进入两个交织器,因此经过两个交织器的分别交织后,2个连续的比特之间获得了交织增益,也即4PAM调制下一个星座点对应的2个比特之间获得了交织增益。
以一个长度为60的比特序列,其索引依次为:1,2,......,60,采用4PAM时,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时,则索引为{1,2,5,6,9,10,13,14,17,18,21,22,25,26,29,30,33,34,37,38,41,42,45,46,49,50,53,54,57,58}的序列进入第一交织器;索引为{3,4,7,8,11,12,15,16,19,20,23,24,27,28,31,32,35,36,39,40,43,44,47,48,51,52,55,56,59,60}的比特进入第二交织器。
如果两个交织器都采用表7所示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那么第一交织器的输出比特序列的索引为:{1,41,21,10,30,50,6,26,46,17,37,57,2,22,42,13,33,53,9,29,49,38,18,58,25,5,14,45,54,34}。
第二交织器的输出比特序列的索引为:{3,43,23,12,32,52,8,28,48,19,39,59,4,24,44,15,35,55,11,31,51,40,20,60,27,7,16,47,56,36}。
则,将两个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进行结合之后得到的比特序列的索引为:{1,41,3,43,21,10,23,12,30,50,32,52,6,26,8,28,46,17,48,19,37,57,39,59,2,22,4,24,42,13,44,15,33,53,35,55,9,29,11,31,49,38,51,40,18,58,20,60,25,5,27,7,14,45,16,47,54,34,56,36}。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依次将设定比特的数据分别输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进行交织,该设定比特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并且根据该设定比特将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合并。采用的该方案,可以将连续的2个比特完全交织开来。
假设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比特两两结合进行输出,则得到的比特序列的索引为:{1,3,41,43,21,23,10,12,30,32,50,52,6,8,26,28,46,48,17,19,37,39,57,59,2,4,22,24,42,44,13,15,33,35,53,55,9,11,29,31,49,51,38,40,18,20,58,60,25,27,5,7,14,16,45,47,54,56,34,36}。
可见,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比特两两结合进行输出,同样可以将连续的2个比特完全交织开来。
在合并得到比特序列后,将该合并后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由于连续的2个比特完全交织开了,因此,在将该合并后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时,4PAM调制时星座点上对应的2个比特间获得了较好的交织增益。
在本实施例中,不限定在仅采用两个交织器的情况,可以采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只要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分别从各个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即可。并且,该各个交织器的输出序列不一定依次输出,也可以以设定顺序进行输出,即,输出比特既可以为:Vk,Vk+1,Vk+2,Vk+3或者为:Vk,Vk+2,Vk+1,Vk+3等。
在具体实现时,不限定在以2个比特为一组输入交织器,也可以是以3个或者3个以上比特为一组依次进入第一交织器和第二交织器,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各交织器的输出比特序列进行合并时,也应该以3个或者3个以上比特为一组进行合并。
以3个比特为一组为例,令uk、uk+1和uk+2进入第一交织器,uk+3、uk+4和uk+5进入第二交织器,其中,k mod 6=1。经过两个交织器的交织后,依次从两个交织器读出比特合并输出,具体为vk、vk+1和vk+2来自第一交织器,vk+3、vk+4和vk+5来自第二交织器。这样处理同样可以将连续的2个比特完全交织开来,从而使4PAM调制时星座点上对应的2个比特间获得了较好的交织增益。
在本实施例中,不限定第一交织器和第二交织器采用的交织图样是否相同。
本实施例并不局限在4PAM调制方式下,只要该设定比特大于或者等于进行映射的星座图中一个星座点对应的比特。例如,在4PAM调制方式下,一个星座点对应2个比特,则该设定比特应当大于或者等于2。
实施例三
在以4PAM调制方式下进行交织时,还可以采用如下交织方案:
采用两个相同的大小为R2×30的交织器,其中R2为满足
Figure A20071008683700201
的最小整数。输入比特序列在输入各交织器之前两两分割,依次进入两个交织器。uk进入第一交织器,uk+1进入第二交织器,其中k mod 2=1。经过两个交织器的交织后,以两个比特为一组分别从两个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
以一个长度为60的比特序列,其索引依次为:1,2,......,60,采用4PAM时,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时,则索引为{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的序列进入第一交织器,索引为{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的比特进入第二路交织器。
如果两个交织器都采用表7所示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那么经过第一路交织器的交织后,输出比特的相应的索引为:{1,41,21,11,31,51,7,27,47,17,37,57,3,23,43,13,33,53,9,29,49,39,19,59,25,5,15,45,55,35},经过第二路交织器的交织后,输出比特的相应的索引为:{2,42,22,12,32,52,8,28,48,18,38,58,4,24,44,14,34,54,10,30,50,40,20,60,26,6,16,46,56,36}。
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两路交织器分别以两个比特为一组输出进行合并,则,将两个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进行合并之后得到的比特序列的索引为:{1,41,2,42,21,11,22,12,31,51,32,52,7,27,8,28,47,17,48,18,37,57,38,58,3,23,4,24,43,13,44,14,33,53,34,54,9,29,10,30,49,39,50,40,19,59,20,60,25,5,26,6,15,45,16,46,55,35,56,36}。
可见,在上述实例中,通过以两个比特为一组分别从两个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将连续的2个比特完全交织开来了。在具体实现时,不限定在以两个比特为一组,也可以以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实际一组中的比特数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也可以以三个比特为一组分别从两个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同样以上述实例中的两个交织器为例,同样采用表7所示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那么,在以三个比特为一组分别从两个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时,将两个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进行合并之后得到的比特序列的索引为:{1,41,21,2,42,22,11,31,51,12,32,52,7,27,47,8,28,48,17,37,57,18,38,58,3,23,43,4,24,44,13,33,53,14,34,54,9,29,49,10,30,50,39,19,59,40,20,60,25,5,15,26,6,16,45,55,35,46,56,36},可见,同样地,在以三个比特为一组分别从两个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时,也可以将连续的2个比特完全交织开来。
在本实施例中,不限定在仅采用两个交织器的情况,可以采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只要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分别从各个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即可。并且,该各个交织器的输出序列不一定依次输出,也可以以设定顺序进行输出,即,输出比特既可以为:Vk,Vk+1,Vk+2,Vk+3或者为:Vk,Vk+3,Vk+1,Vk+2等,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该顺序不应该为Vk,Vk+2,Vk+1,Vk+3,否则即丧失了本实施例中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输出进行合并的意义。
采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同样,在合并得到比特序列后,将该合并后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由于连续的2个比特完全交织开了,因此,在将该合并后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时,4PAM调制时星座点上对应的2个比特间获得了较好的交织增益。
本实施例并不局限在4PAM调制方式下,只要每组中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进行映射的星座图中一个星座点对应的比特即可。例如,在4PAM调制方式下,一个星座点对应2个比特,则每组中的比特数应当大于或者等于2。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的交织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交织器和配置模块,其中:
配置模块,用于为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
交织器,用于分别采用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
该配置模块在具体实现时,可以设置在交织器内也可以设置在交织器外部。
在该配置模块中,可以包括第二存储单元,用于同时保存为交织器配置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
但是为了降低存储交织图样而带来的存储开销,在该交织装置中,可以不同时保存为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而是只保存其中一个交织图样,因此,该配置模块可以包括第一存储单元和配置单元,其中:
第一存储单元,用于保存为该交织器配置第一交织图样;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存储单元中保存的第一交织图样生成与之不同的交织图样来配置给该交织器。
该交织装置可以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其中:
配置模块为其中一个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并根据为该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确定为另一个或多个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交织装置可以应用在HARQ传输过程中,因此,交织装置可以包括第三存储单元,用于保存HARQ冗余版本和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间的映射关系;
该交织器根据RSN确定相应的冗余版本,根据该冗余版本确定相应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操作。
对应利用RSN与交织图样索引的映射关系确定交织图样的情况,该交织装置可以包括第四存储单元,用于保存RSN和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间的映射关系;
该交织器根据RSN确定相应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操作。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了另外一种交织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分割模块、合并模块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其中:
分割模块,用于根据设定比特分割输入数据并分别输出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
交织器,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比特序列输出给合并模块;
合并模块,用于根据该设定比特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合并。
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映射模块,用于将合并模块输出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
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用于获取该设定比特,该设定比特大于或者等于该星座图中一个星座点对应的比特,并将该设定比特输出给合并模块和分割模块。
该合并模块还可以将所述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根据设定顺序进行合并。
实施例六
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了另外一种交织装置,如图4所示,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和合并模块,其中:
交织器,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比特序列输出给合并模块;
合并模块,用于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进行合并。
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映射模块,用于将合并模块输出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
该合并模块还可以将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根据设定顺序进行合并。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交织过程的交织性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9)

1. 一种数据的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为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并且
所述交织器分别采用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具体包括:先为所述交织器配置第一交织图样,并根据该第一交织图样生成与之不同的交织图样来配置给所述交织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的交织图样包括以下三种交织图样中的一种或者其任意组合:
对该第一交织图样进行逆序排列得到的交织图样;
先对该第一交织图样进行逆序排列,再将逆序排列后的交织图样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互换得到的交织图样;
将该第一交织图样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互换得到的交织图样。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交织图样中,将初始位置相同的数据定义到不同的目标位置。
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为所述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确定为另一个或多个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在同一次传输中采用不同的交织图样。
7.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操作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过程中进行。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HARQ冗余版本和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间的映射关系;
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重传序列号RSN确定相应的冗余版本,根据该冗余版本确定相应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操作。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RSN和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间的映射关系;
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RSN确定相应的交织图样进行交织操作。
10. 一种数据的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依次将设定比特的数据分别输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进行交织,所述设定比特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并且
将所述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合并。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合并后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比特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星座图中一个星座点对应的比特。
13. 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操作在4PAM脉冲幅度调制方式下进行。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次将设定比特的数据分别输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进行交织具体包括:将索引为k和k+1的比特输入第一交织器,索引为k+2和k+3的比特输入第二交织器,其中,k为除以4余1的自然数。
15. 一种数据的交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数据分别输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进行交织;并且
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分别从所述交织器输出进行合并。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合并后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中的比特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星座图中一个星座点对应的比特。
18. 如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操作在4PAM脉冲幅度调制方式下进行。
19. 一种交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装置包括交织器和配置模块,其中:
所述配置模块,用于为所述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
所述交织器,用于分别采用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还包括第一存储单元和配置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存储单元,用于保存为所述交织器配置第一交织图样;
所述配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保存的第一交织图样生成与之不同的交织图样来配置给所述交织器。
21.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还包括第二存储单元,用于同时保存为所述交织器配置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
22. 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装置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其中:
所述配置模块为其中一个交织器配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并根据为所述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确定为另一个或多个交织器配置的交织图样。
23. 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装置包括第三存储单元,用于保存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冗余版本和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间的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模块根据重传序列号RSN确定相应的冗余版本,并根据该冗余版本确定相应的交织图样。
24. 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装置包括第四存储单元,用于保存RSN和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图样间的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模块根据RSN确定相应的交织图样。
25. 一种交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装置包括分割模块、合并模块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其中:
所述分割模块,用于根据设定比特分割输入数据并分别输出给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
所述交织器,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比特序列输出给所述合并模块;
所述合并模块,用于将所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合并。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映射模块,用于将所述合并模块输出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
27. 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设定比特,所述设定比特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星座图中一个星座点对应的比特。
28. 一种交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装置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织器和合并模块,其中:
所述交织器,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交织操作并将交织后的比特序列输出给所述合并模块;
所述合并模块,用于所述交织器输出的比特序列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比特为一组进行合并。
29. 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映射模块,用于将所述合并模块输出的比特序列映射到星座图上。
CN2007100868372A 2007-02-07 2007-03-14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1242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868372A CN101242234B (zh) 2007-02-07 2007-03-14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03439.X 2007-02-07
CN200710003439 2007-02-07
CN2007100868372A CN101242234B (zh) 2007-02-07 2007-03-14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530965A Division CN101267211A (zh) 2007-03-14 2007-03-14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CN 201110218453 Division CN102227104B (zh) 2007-03-14 2007-03-14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2234A true CN101242234A (zh) 2008-08-13
CN101242234B CN101242234B (zh) 2011-08-10

Family

ID=39933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68372A Active CN101242234B (zh) 2007-02-07 2007-03-14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4223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191B (zh) * 2008-10-27 2013-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比特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69087A (zh) * 2008-12-31 2015-08-26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交织方法、信道交织器与信道编码装置
CN106160754A (zh) * 2011-07-25 2016-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交织方法和解交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87515A (en) * 2002-04-08 2003-10-15 Ipwireless Inc Mapping bits to at least two channels using two interleavers, one for systematic bits, and the other for parity bits
ES2872374T3 (es) * 2004-07-01 2021-11-02 Qualcomm Inc Intercalado avanzado de mimo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191B (zh) * 2008-10-27 2013-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比特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69087A (zh) * 2008-12-31 2015-08-26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交织方法、信道交织器与信道编码装置
CN104869087B (zh) * 2008-12-31 2019-08-30 寰发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交织方法、信道交织器与信道编码装置
CN106160754A (zh) * 2011-07-25 2016-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交织方法和解交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2234B (zh) 201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72067B (zh) 在提供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通信系统中实现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CN1427568B (zh) 用于有效重发高速信息分组数据的无线收发装置和方法
CN10551571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9071402B2 (en) Selection of retransmission settings for HARQ in WCDMA and LTE networks
CN101867443B (zh) 速率匹配方法和装置
CN101217352B (zh) 一阶段速率匹配的缓冲设置方法
CN101183919B (zh) 一种组合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
CN101765992A (zh) 用于改进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操作的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1741527B (zh) 速率匹配方法和装置
KR20060053180A (ko) 유니캐스트 및 방송/멀티캐스트 트래픽용 다중 송신 방법
CN101615986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326344C (zh) 传输位速率匹配模式的信令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7210089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employing turbo codes and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scheme
CN101442383B (zh) 一种高阶调制中的比特优先映射方法
CN100578998C (zh)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编码复用方法及系统
CN101699781A (zh)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和秩指示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1330351A (zh) 基于循环缓存速率匹配的比特优先映射方法
CN1855802B (zh) 具有多实例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有效率存储器的发射机
CN101267211A (zh)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CN101242234B (zh) 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CN1186899C (zh) 一种混合自动请求重发(harq)方法和装置
CN101047482B (zh) 一种基于译码可靠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CN101931490B (zh) 反馈信号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1237440B (zh) 一种数据的交织方法和装置
CN101621363B (zh) 一种多符号间比特重排序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813

Assignee: Apple Computer, Inc.

Assignor: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755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Data interweaving method and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827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