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1154B -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1154B
CN101241154B CN2007100636093A CN200710063609A CN101241154B CN 101241154 B CN101241154 B CN 101241154B CN 2007100636093 A CN2007100636093 A CN 2007100636093A CN 200710063609 A CN200710063609 A CN 200710063609A CN 101241154 B CN101241154 B CN 1012411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antenna
antenna element
rotation
typ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636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1154A (zh
Inventor
吴季
张�成
刘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 of CAS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 of CAS
Priority to CN2007100636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411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41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1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1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11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ation Pyrome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包括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包括转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天线单元分别通过连接装置与转动装置相连,使得天线单元能够共轴地在同一平面内独立旋转;所述至少两个天线单元的相位中心到转动轴的距离有两种,分别为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降低观测系统的复杂度,减少成本;提高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特别涉及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此装置既可用于陆基成像系统,又可用于机载和星载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微波辐射计是被动微波遥感领域中最基本的传感器,是用来测量物体本身辐射电磁波的高灵敏度接收机。由于微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因此微波辐射计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特点,这是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所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辐射计本身不发射电磁信号,没有电磁污染,适合于隐匿工作,而且目标本身的热辐射与电磁散射是一个相反过程,因此成为雷达探测器的有效补充。然而由于受到天线口径以及扫描机械控制的限制,微波辐射计的分辨率较低,这是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而干涉测量技术为突破这一屏障提供了有效手段,同时也是目前实现高分辨率观测应用的有效途径。
微波辐射的干涉测量技术是六十年代在射电天文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稀疏阵列天线的信号处理技术,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便是此项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如参考文献[1]A.R.Thompson,J.M.Moran and G.W.Swenson,“Interferometry andSynthesis in Radio Astronomy”,New York:John Wiley,1986,中公开的技术。随着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地观测需求的增长,八十年代末,人们开始尝试采用干涉测量技术来进行被动星载对地观测,如参考文献[2]C.S.Ruf,C.T.Swift,A.B.Tanner,and D.M.Le Vine,“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microwave radiometry for the remote sensing of the earth”,IEEE Trans.Geosci.Remote Sensing,vol.26,No.9,pp.597-611,1988。
最早在对地观测领域内成功应用的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是在美国航空宇航局(NASA)支持下研制的一维成像系统ESTAR(Electronically Scanned Thinned ArrayRadiometer),如参考文献[3]D.M.Levine,A.J.Griffis,C.T.Swift,andT.J.Jackson,“ESTAR:A synthetic aperture microwave radiometer for remotesensing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IEEE,Vol.82,No.12,pp.1787-1801,1994。此系统有力的验证了干涉测量技术在被动微波遥感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并通过大量的实地测量实验,在土壤湿度和海水盐度的遥感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一维干涉成像系统仍然存在很多缺点,比如:它只是在交轨方向采用干涉测量方式,而在顺轨方向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实孔径观测方式,需要采用例如杆状波导缝隙天线,这给整个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方面带来了负担。
二维成像方式是干涉式辐射计系统的发展趋势,它是利用二维平面分布的稀疏天线阵列来直接对二维视场进行干涉成像,因此在两个方向上都稀疏了天线阵结构,这样就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天线阵的体积和重量。目前实现二维干涉成像的天线阵结构有“U”形、“T”形、“Y”形和“Δ”形等多种排列方案,如参考文献[4]M.Martin-Neira and J.M.Goutoule,“A two-dimensional aperture synthesisradiometer for 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 observations”,ESA Bulletin,No.92,November,pp.95-104,1997。其中“Y”形天线阵性能较好,在相同的视场和分辨率情况下,其系统复杂度最低,而且便于展开,因此被MIRAS(MicrowaveImaging Radiometer using Aperture Synthesis,MIRAS)系统所采用,如参考文献[5]M.Martin Neira,Y.Menard,J.M.Goutoule,and U.Kraft,“MIRAS,atwo-dimensional aperture synthesis radiometer”,in Proc.IGARSS,Vol.3,pp.1323-1325,1994。MIRAS系统是二维干涉式成像辐射计的典型代表。
尽管如此,由于两维干涉系统需要实施的不同基线的干涉测量(或采样)的数量是一维系统的平方倍,因此,即使空间分辨率要求并不高的系统,其天线单元和接收通道数也很多。例如MIRAS系统采用了69个天线与接收机单元,以及超过2000个相关器,导致系统很复杂。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每个天线与接收机单元,进一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用尽可能少的天线和接收机单元实现相同情况下的采样覆盖,研究人员提出了旋转扫描方式的采样方案,该方案对两两天线单元所形成的基线长度进行合理优化后,使其经过旋转扫描采样就可以实现完整的采样覆盖,如参考文献[6]“吴季,刘浩,孙伟英,姜景山,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的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展望,遥感技术与应用,Vol.20,No.2,2005,pp.24-29”中公开的技术。由于此方案可以实现干涉基线的无重复采样,而且每对天线单元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多个采样点,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天线和接收机的数量。这种方式的干涉式成像系统已经被申请为专利,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510123633.2,公开号:CN1782734,发明人为:吴季,刘浩,何宝宇,孙伟英,发明名称为:旋转扫描被动微波成像子母卫星系统”。
上述现有技术中,采用旋转扫描方式的干涉式微波成像系统比较适用于对非瞬变场景进行观测,即被观测场景的辐射亮温在系统扫描成像的时间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考虑到对于非瞬变场景来说时间分辨率已不再是主要因素,因此采用现有旋转扫描技术的成像系统仍然显得过于复杂,人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对天线阵进行稀疏,从而最大程度地简化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系统复杂度,并降低成本。同时,对于由众多天线单元和相关接收机网络组成的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其定标一直是一个复杂的并有待完善的技术难题,而采用进一步简单的天线阵将大大降低系统的定标难度,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成像系统的天线阵过于复杂的问题,并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根据此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包括转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天线单元分别通过连接装置与转动装置相连,使得天线单元能够共轴地在同一平面内独立旋转。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天线单元的相位中心到转动轴的距离不相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两个天线单元的相位中心到转动轴的距离有两种,分别为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距离Lm和第一距离Ls满足如下公式:
L s - L m ≤ λ 2 sin ( θ H / 2 ) L s + L m ≥ λ 2 sin θ r
其中,θH为所述天线单元的波束宽度,θr为系统所要求的角度分辨率,λ为系统接收电磁信号的波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天线单元可以是步进式旋转;当步进式旋转时,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每旋转N步,N≥1,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旋转一步,不同的步距角会得到不同的采样点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步距角可以是时变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天线单元可以是连续式旋转,当连续旋转扫描时,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的旋转角速度不相同,不同的转速比会得到不同的采样轨迹曲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天线单元可以是步进式和连续式混合旋转,当混合旋转扫描时,步距角和角速度共同决定扫描轨迹曲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包括一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包括一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包括至少两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成像扫描装置,能够仅利用两个天线单元和接收机通道便可实现对目标场景的二维成像观测,从而将天线阵稀疏到极限,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观测系统的复杂度,减少了成本;
(2)本发明仅需要用简单的机械控制系统便可方便的对空间频域进行完整的采样覆盖,而且采样点在空间频域的分布方式可以通过扫描方式进行调整,得到适于反演算法的采样点阵分布;
(3)本发明使整个成像系统得到更大程度的简化,所提供的时钟扫描装置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比已有结构更长的观测基线,再通过合理的设计旋转扫描速度便可得到更高空间分辨率的辐射图像。
(4)可以通过增加天线单元,用适度增加的复杂度来换取更高的系统性能,如时间分辨率和结构平衡性等。
(5)采用本发明的扫描装置可以简化已有的干涉式成像系统所必需的复杂的定标过程,提高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扫描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陆基时钟扫描干涉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固定步距角步进式旋转扫描的采样点阵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固定步距角步进式旋转扫描的基线长度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时变步距角步进式旋转扫描的采样点阵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时变步距角步进式旋转扫描的基线长度分布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星载连续扫描干涉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星载连续扫描干涉成像系统的扫描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天线对S1-M1的采样轨迹曲线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系统最终采样轨迹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对一种适用于陆基应用的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至少两个天线单元比如第一天线单元1和第二天线单元2分别通过连接装置与转动装置(或称作旋转机构)3相连,使得两个天线单元能够共轴地在同一平面内独立旋转。此处第一天线单元1的相位中心到转动装置3或者说到共同转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第二天线单元2的相位中心到转动装置3或者说到共同转轴的距离是第二距离,这两个距离是不同的,比如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形象地类似于钟表上的走针一样将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或者天线单元及其到转动装置的连接装置整体地叫做“秒针”,将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或者天线单元及其到转动装置的连接装置整体地叫做“分针”,“秒针”和“分针”的长度相应地认为是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秒针”天线单元1和“分针”天线单元2与旋转机构3连接,当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两个天线指针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围绕共同的中心转轴在同一平面内旋转,中心转轴是指向被观测场景的。如图2所示,整个扫描装置包括第一天线单元1、第二天线单元2、转动装置3、第一刚性伸杆4、第二刚性伸杆5、控制单元6和支架9,其中转动装置3垂直地从控制单元6伸出,转动装置3包括两个转动部件,分别是共轴地安装并且能够共轴地独立转动的第一转动部件7和第二转动部件8;第一天线单元1和第二天线单元2分别通过第一刚性伸杆4和第二刚性伸杆5固定连接到第一转动部件7和第二转动部件8;第一刚性伸杆4有一个弯折部分41,第二刚性伸杆5是直的杆,第一刚性伸杆4的长度大于第二刚性伸杆5,第一天线单元1和第二天线单元2分别固定到弯折部分41和第二刚性伸杆5的末端,使得第一天线单元1的相位中心、第二天线单元2的相位中心到共同转轴的距离分别为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并且当第一和第二转动部件7、8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和第二天线单元1和2在同一个平面内围绕共同的转轴旋转,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达到使两个天线单元共轴、共平面旋转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第一刚性伸杆4可以是直的杆,而使第二刚性伸杆5具有一个弯折部分;控制单元6是可以转动调整地固定到支架9上,支架9的底部安装有轮子使得整个扫描装置能够根据需要移动。这样,该扫描装置的天线结构包含两个扫描指针:“分针”和“秒针”,“秒针”由第一天线单元1和第一刚性伸杆4组成,“分针”由第二天线单元2和第二刚性伸杆5组成。“分针”和“秒针”在位于中心的控制单元6的控制下在同一平面内绕中心转轴旋转,旋转平面与中心转轴垂直,此处的中心转轴是第一转动部件7和第二转动部件8的共同的纵向方向,用虚线31表示。中心控制单元6以及中心转轴31的俯仰角度可以根据观测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距离Ls和第二距离Lm满足如下公式:
L s - L m ≤ λ 2 sin ( θ H / 2 ) L s + L m ≥ λ 2 sin θ r - - - ( 1 )
其中,θH为所述天线单元的波束宽度,θr为系统所要求的角度分辨率,λ为系统接收电磁信号的波长。
第一和第二天线单元1、2是采用喇叭天线,位于支架9内部的接收机系统(图中未示出)将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混频和放大,然后通过相关器进行两两相关运算来得到可视度函数的采样。天线指针一边旋转扫描,接收机系统一边对可视度函数进行采样并存储,待完成一个扫描周期后对存储数据进行成像处理以得到观测场景的辐射图像。
“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扫描方式也是实施方式的主要内容。天线单元可以是步进式旋转或是连续式旋转;当步进式旋转扫描时,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每旋转N步,N≥1,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旋转一步,不同的步距角会得到不同的采样点阵;当连续旋转扫描时,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的旋转角速度不相同,不同的转速比会得到不同的采样轨迹曲线。
对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陆基应用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系统,由于容易实现较高的稳固性和复杂的机械控制,因此“分针”和“秒针”可以采用步进式旋转方式,微波辐射计系统在天线指针的停止时刻进行采样,采样点为固定点,天线单元在旋转过程中处在不同位置会形成不同的基线,通过设计指针的步进策略来得到所需要的采样点阵。作为举例,下面将对两种情况的步进式旋转扫描方式进行描述。
(1)固定步距角步进式旋转扫描
扫描装置的“分针”和“秒针”分别以固定的步距角沿某一方向对观测场景进行步进式旋转扫描,指针旋转的步距角以及间歇时间通过中心控制单元发出的脉冲信号来进行控制。当微波辐射计系统要求为:观测视场角度为80°,角分辨率为2°时,根据公式(1)可计算出最小基线与最大基线的长度,即对应地第二距离Lm和第一距离Ls的大小:
Δu = L s = L m ≤ 0.78 λ u max = L s + L m ≥ 14.33 λ - - - ( 2 )
因此选取:Lm=9Δu,Ls=10Δu,Δu=0.78λ。“分针”和“秒针”的步距角均设定为12°时,即指针每周旋转30步,本实施例比如采用“秒针”每旋转一周,“分针”旋转一步的旋转方式。由于空间频域数据的共轭对称性,当“分针”旋转半周后便可以得到空间频域的一个完整覆盖,即“秒针”每周进行30次采样,“分针”旋转15步便得到一幅图像。当“分针”的初始采样角度为0°,而“秒针”的初始采样角度为6°时,所得到的采样点阵如图3所示,图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表示以Δu为单位的空间频域内的纵坐标和横坐标。从图中可看出采样点分布在一系列的同心圆上,每个同心圆上等角度分布着30个采样点。同心圆的半径代表有效基线的长度,有效基线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当然,为了提高成像的精度可以适当增加指针每周旋转的步进数,即减小指针旋转的步距角。
(2)时变步距角步进式旋转扫描方式
采用时变步距角的步进方式,可以得到一些特殊形式的采样点阵,更加有利于进行成像处理。例如:为了得到有效基线为均匀线性分布的采样点阵,可以采用如下的扫描策略:
指针长度仍然取:Lm=9Δu,Ls=10Δu,Δu=0.78λ,且“分针”仍然保持固定步距角的步进方式,步距角6°,每周旋转60步,旋转半周后可成一幅图像。与上例不同的是“秒针”采用非均匀步距角的步进方式。为了得到19个均匀线性分布的有效基线,采样策略为:“分针”和“秒针”初始角度都为0°时开始旋转扫描,在“分针”旋转第一步的期间内,“秒针”旋转的步距角依次分别为:17.1°,12.8°,12.9°,13.5°,14.2°,15.7°,17.9°,22.8°,53.1°,37.4°,28.0°,19.8°,16.7°,14.8°,13.8°,13.2°,12.7°,13.1°,16.5°,此时“秒针”和“分针”的第二个驻留位置正好重合,然后在分针旋转第二步的期间内,“秒针”再以同样的步距角序列进行步进扫描,如此重复直至“分针”旋转半周(即30步)后即可完成整个区域的采样覆盖。这种扫描及采样策略所得到的采样点阵如图5所示,图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表示以Δu为单位的空间频域内的纵坐标和横坐标,采样点等角度的分布在19个同心圆上,每周有60个采样点,有效基线为均匀线性分布,如图6所示。同样,为了得到更密集的采样点阵,可以适当减小指针的步距角,增加每周的采样步数。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一种适用于星载应用的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进行描述。由于星载应用对卫星姿态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因此为了实现系统的转动平衡和提高系统的时间分辨率,扫描装置的天线结构采用对称式多指针分布方式,即采用四“分针”-四“秒针”天线结构,“分针”和“秒针”分别沿中心转轴对称。如图7所示,共有8个天线单元10位于各自连接机构的顶端,天线单元与中心转轴通过刚性伸杆11连接。所有天线单元关于中心转轴18对称分布,并在中心控制单元12的控制下在同一平面内绕中心转轴旋转,旋转平面与中心转轴垂直。中心转轴以及天线单元指向地球被观测区域。整个微波辐射计系统配备太阳能电池帆板13以及卫星与地面站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14。天线指针结构的平面图如图8所示,4个“秒针”天线单元15和4个“分针”天线单元16分别以90°的角度间隔沿中心旋转机构17对称分布。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由于在实施例1中和本实施例中的天线单元数目不相同,所以带动这些天线单元旋转机构17和控制单元12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相应得旋转机构3和控制单元6有所不同,但是天线单元共轴地、共平面地,且相互独立地旋转是一样的要求,根据实施例1的描述,来完成本实施例的旋转机构17和控制单元12的功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胜任的。
考虑到太空中卫星所受到的诸多限制因素,微波辐射计系统采用简单易行的连续旋转扫描方式,即“分针”和“秒针”以不同的角速度连续旋转,系统边扫描边进行采样,采样值为系统积分时间内采样轨迹曲线段的平均值。“分针”和“秒针”长度的确定同实施例1,当指针长度确定后,“分针”和“秒针”的转速比将决定采样轨迹曲线的形状。此实施例中比如指针长度仍然取:Lm=9Δu,Ls=10Δu,Δu=0.78λ。旋转策略为:两指针采用匀速连续旋转扫描方式,“分针”和“秒针”的转速比设为19∶20,“秒针”的旋转角速度设为:2π/(57Δt),其中Δt为辐射计系统接收机的积分时间,即“秒针”旋转一周内可得到57个有效采样点。“分针”的旋转角速度设为2π/(60Δt),即“分针”每旋转一周内可得到60个有效采样点。
扫描装置的天线在旋转扫描时,共有16个天线对(即:天线单元对S1-M1,...,S1-M4,,..,S4-M4)同时进行采样,其中天线对S1-M1所得的扫描轨迹曲线如图9所示,图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表示以Δu为单位的空间频域内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图中实线为扫描轨迹曲线,虚线为其关于原点的对称曲线。这16个天线对的扫描轨迹会有重叠的情况,即出现重复采样,因此共得到4幅不同的采样图案,分别是图9所示的轨迹曲线和其旋转90°后所得曲线,以及这两幅图案关于x轴的对称图案。这4幅图案的叠加即为整个系统的最终采样轨迹曲线,如图10所示。需要说明的是,重复采样的优点是可以缩短成像的扫描周期,提高系统的时间分辨率。例如本实施例所描述的4×4天线单元指针扫描成像系统的扫描时间会比双指针系统缩短4倍,即“分针”旋转19/4周,“秒针”旋转5周便可完成一个扫描周期。
上述实施例中的干涉式成像系统所采用的天线单元数目,对于扫描装置来说不受固定限制的,天线单元数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比如可以包括一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或者包括一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或者包括至少两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同时,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步进式扫描方式和连续式扫描方式对于陆基或星载应用而言也没有严格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选择。
按照本发明公布的技术方案,可以设计出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扫描策略,比如不同天线单元相互的旋转方向既可以是同向旋转也可以是反向旋转,同时天线单元既可以是圆周旋转也可以是在一定弧度内往复摆动旋转。而且本发明对于微波以外的其他频段的遥感成像设备同样适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某些特殊示例,用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和阐述,本发明并非限制于此,因此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移植,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包括转动装置;至少两个天线单元分别通过连接装置与转动装置相连,使得天线单元能够共轴地在同一平面内独立旋转;至少两个天线单元的相位中心到转动轴的距离不相等;所述至少两个天线单元的相位中心到转动轴的距离有两种,分别为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Lm和第一距离Ls满足如下公式:
Figure FSB00000353227800011
其中,θH为所述天线单元的波束宽度,θr为系统所要求的角度分辨率,λ为系统接收电磁信号的波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其中,所述天线单元是步进式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其中,所述天线单元是往复式步进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其中,步距角是时变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其中,所述天线单元是连续式旋转,当连续旋转扫描时,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的旋转角速度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其中,所述天线单元是往复式连续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其中,所述天线单元是步进式和连续式混合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其中,包括一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或包括一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或者包括至少两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至少两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其中,包括4个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4个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且具有第一距离的天线单元和具有第二距离的天线单元分别以90°的角度间隔成中心对称分布。 
CN2007100636093A 2007-02-06 2007-02-06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11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636093A CN101241154B (zh) 2007-02-06 2007-02-06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636093A CN101241154B (zh) 2007-02-06 2007-02-06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1154A CN101241154A (zh) 2008-08-13
CN101241154B true CN101241154B (zh) 2011-05-18

Family

ID=39932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6360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1154B (zh) 2007-02-06 2007-02-06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411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5994B (zh) * 2009-04-14 2012-10-17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微波辐射计的扫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1850852B (zh) * 2010-05-26 2015-03-18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Sport时钟扫描卫星
CN101850851B (zh) * 2010-05-26 2015-02-04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Sport时钟扫描卫星的布局结构
CN104237882B (zh) * 2014-02-20 2016-08-17 中船重工鹏力(南京)大气海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海洋雷达多种扫描方式的扫描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4793061B (zh) * 2015-04-28 2017-11-21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一种星载干涉式微波辐射计及其定标方法
CN105424193B (zh) * 2015-11-13 2018-06-15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一种干涉微波辐射计时钟扫描成像装置
CN106771667B (zh) * 2016-12-29 2019-05-03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基于相心旋转的微波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
CN112310640B (zh) * 2020-09-21 2021-12-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高q天线组件及信号调制方法
CN112801924B (zh) * 2021-04-15 2021-06-29 中南大学 一种构建地表纯净微波辐射背景场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3781A (en) * 1988-05-13 1991-10-01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chigan High resolution passive microwave sensors for earth remote sensing
CN1301969A (zh) * 1999-12-30 2001-07-04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顺轨方向多基线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及其设计方法
CN2530354Y (zh) * 2001-12-12 2003-01-08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星载旋转扫描成像微波辐射计
CN1426130A (zh) * 2001-12-12 2003-06-25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星载旋转扫描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
CN1782734A (zh) * 2004-11-25 2006-06-07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旋转扫描被动微波成像子母卫星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3781A (en) * 1988-05-13 1991-10-01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chigan High resolution passive microwave sensors for earth remote sensing
CN1301969A (zh) * 1999-12-30 2001-07-04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顺轨方向多基线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及其设计方法
CN2530354Y (zh) * 2001-12-12 2003-01-08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星载旋转扫描成像微波辐射计
CN1426130A (zh) * 2001-12-12 2003-06-25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星载旋转扫描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
CN1782734A (zh) * 2004-11-25 2006-06-07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旋转扫描被动微波成像子母卫星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表2003-507727A 2003.02.25
吴季等.干涉式被动微波成像技术.遥感技术与应用24 1.2009,24(1),1-12.
吴季等.干涉式被动微波成像技术.遥感技术与应用24 1.2009,24(1),1-12. *
董晓龙等.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的新发展-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和全极化参量微波辐射计.现代雷达23 4.2001,23(4),73-78.
董晓龙等.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的新发展-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和全极化参量微波辐射计.现代雷达23 4.2001,23(4),73-7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1154A (zh) 2008-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1154B (zh)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CN110645886B (zh) 一种地基干涉虚拟孔径形变监测雷达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01349719B (zh) 全极化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
CN101344590B (zh) 一种扇扫sar的广域观测方法
US9385426B2 (en) Method for formation of radiometric images and an antenna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CN106886021B (zh) 高分辨率星载sar成像质量提升方法
CN110967692B (zh) 一种成像方法
CN102313885A (zh) 多维度微波成像系统及方法
CN108535725A (zh) 星载多频段一维综合孔径一维实孔径的微波辐射探测方法
Röttger et al. First low-power VHF radar observations of tropospheric, stratospheric and mesospheric winds and turbulence at the Arecibo Observatory
CN1163761C (zh) 顺轨方向多基线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
CN103389497B (zh) 机载稀疏阵列天线下视三维成像雷达系统和成像方法
Zeng et al. Multi-static MIMO-SAR three dimensional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system
CN102253387B (zh) 一种用于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双模辐射计系统
CN212845925U (zh) 一种船载sar系统
CN201083834Y (zh) 一种双速旋转扫描干涉式辐射成像系统
Mathur A pseudodynamic programming technique for the design of correlator supersynthesis arrays
EP1026780B1 (en) Antenna mirror surface measuring/adjusting device
JPH055308B2 (zh)
Yoshikado et al. Feasibility study of synthetic aperture infrared laser radar techniques for imaging of static and moving objects
CN2530354Y (zh) 星载旋转扫描成像微波辐射计
CN1208875C (zh) 星载旋转扫描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
CN112068087B (zh) 一种岸基多通道雷达仿机载海杂波测量方法
Bennett et al. The UK NERC fully portable polarimetric 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B-SAR)
Findlay Radio telescop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