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6315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6315A
CN101226315A CNA2008100015849A CN200810001584A CN101226315A CN 101226315 A CN101226315 A CN 101226315A CN A2008100015849 A CNA2008100015849 A CN A2008100015849A CN 200810001584 A CN200810001584 A CN 200810001584A CN 101226315 A CN101226315 A CN 101226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sub
light
liquid crystal
reflec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015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原利范
上条公高
泷泽圭二
中野智之
丸山邦雄
杉山裕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26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63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7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displaying permanent signs or ma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由于在TFT阵列基板(4)内面之中的预定区域所配置的子像素(10)内,设置使光进行全反射的光反射层(45a),在除此以外的子像素(10)内设置使光进行散射的光反射层(45b),因而可以使光反射层(45a)的光反射率和光反射层(45b)的光反射率不同。其结果为,可以使通过由光反射层(45a)及光反射层(45b)所反射的光形成的显示光产生差别。借此,因为能够实现显示光的明亮度、对比度的精细调节,所以可以获得具备宽广表现力的显示特性较高的液晶显示装置(1)。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等所示的那种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便携电话机等电子设备的显示部,已被广泛使用。例如,在作为便携电话机的显示部来使用时,在等待画面等上显示制造商标识或特定的图形等丰富多彩的图像。
近年来,正在寻求电子设备设计性的提高。例如,即便是便携电话机,也提出了一种方案,该方案为,不只是在等待画面上显示图像,要使之在电源断开时也可以显示这种图像,提高包括显示部在内的设备整体设计性。这种情况下,需要具备在电源断开时仍可以显示图像的那种宽广表现力的显示部。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01992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等所示的那种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断开了电源时变成什么都不显示的状态。当要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上显示图像时,需要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驱动液晶显示装置进行显示。因此,无法实现在电源断开时显示图像的那种宽广表现。
发明内容
鉴于如上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宽广表现力的显示特性较高的显示装置,该宽广表现力即使在断开电源的状态下,也显示包括如公司名称的识别用标识等在内的图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子像素,具有包括光反射层的光反射区域;和显示区域,其中将上述子像素排列成矩阵状;其特征为,通过使用至少2种不同的上述光反射层,当使该显示装置成为非驱动状态时,在上述显示区域上显示图形。
根据本发明,由于例如具有包括第1光反射图形的第1子像素以及包括和第1光反射图形不同的第2光反射图形的第2子像素,因而可以在第1子像素和第2子像素中使光反射率不同。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第1子像素和第2子像素,使由所反射的光形成的显示光产生差别。
据此,在液晶显示装置等各种各样的显示装置中,在断开显示装置的电源也就是成为非驱动状态时,能够在由外部光形成的入射光出射时使之显示出识别图形等的图形,可以获得具备宽广表现力的显示特性较高的显示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为,上述子像素具有光透射区域和上述光反射区域。
根据本发明,例如另外使用光源,在透射区域上能够利用该光源还进行通常的图像等显示。
另外,在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为,具备对向配置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以及由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所夹持的液晶层,至少上述光反射区域是在非驱动状态下成为白显示的常时亮态模式。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使用液晶的所谓液晶显示装置中,控制液晶层以便至少光反射区域在非驱动时成为白显示(所谓的常时亮态模式),因而在该被控制以成为白显示的部分上,即便在非驱动时也不断透射光。据此,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非驱动状态时断开了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所入射的外部光出射时显示出识别图形等的图形,可以获得具备宽广表现力的显示特性较高的显示装置。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区域,该显示区域将子像素排列成矩阵状而成,该显示装置的特征为,在上述子像素中,存在具有光透射区域的子像素和只包括光反射区域的子像素,该光反射区域包括光反射层;通过在只包括上述光反射区域的子像素中,使用至少2种不同的上述光反射层,当使该显示装置成为非驱动状态时,在上述显示区域上显示图形。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具有光透射区域的子像素,进行驱动状态下显示装置的通常显示,并且使用只包括光反射区域的子像素,在非驱动状态下由外部光形成的入射光出射时,能显示出识别图形等的图形,可以获得具备宽广表现力的显示特性较高的显示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显示装置中,其特征为,具备对向配置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以及由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所夹持的液晶层,至少上述光反射区域是在非驱动状态下成为白显示的常时亮态模式。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使用液晶的所谓液晶显示装置中,控制液晶层以便至少光反射区域在非驱动时成为白显示(所谓的常时亮态模式),因而在该被控制以成为白显示的部分上,即便在非驱动时也不断透射光。据此,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非驱动状态时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能够在所入射的外部光出射时显示出识别图形等的图形,可以获得具备宽广表现力的显示特性较高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驱动时状况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101…液晶显示装置  2、102…液晶面板  3、103….背光源  4、104...TFT阵列基板5、105…滤色基板6、106…液晶层9…显示区域10、110、110c…子像素10b、110b…光反射区域10a…光透射区域45、145…光反射层45a、45b、145b、145c、145d...光反射层50、150…滤色层  50R、150R…红色层  50G、150G…绿色层  50B、150B...蓝色层150W…白色层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面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成为可辨认的大小,适当变更了比例尺。
[第1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成为可辨别的大小,适当改变了比例尺。
图1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整体结构的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举出对开关元件使用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下面称为TFT)元件的有源矩阵方式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的主体包括液晶面板2和背光源3。液晶面板2和背光源3配置为俯视重合,并且在图1中只表示出液晶面板2。
液晶面板2的结构为,利用密封部件7来粘合TFT阵列基板(第1基板)4和滤色基板(第2基板)5,并且在由该密封部件7划分出的区域内封入液晶层6。在密封部件7的一部分,设置注入液晶的注入口7a。注入口7a利用封固部件7b进行封固。在密封部件7内侧的区域,设置由遮光性材料构成的遮光膜(周边分隔部)8。周边分隔部8内侧的区域为显示图像、动态图像等的显示区域9。在显示区域9,多个子像素10设置成矩阵状。多个子像素10之间的区域是像素间区域11。还有,将子像素10配置为矩阵状所形成的显示区域9虽然在图1中表示出矩形状的显示区域,但是显示区域9并不限定为矩形状。例如也可以按下述方式配置子像素10,该方式为,使显示区域9成为圆形状或椭圆形状。另外,对于被称为所谓三角形配置的那种子像素10的配置来说,当然也包括在这里所说的矩阵状配置中。
TFT阵列基板4的周缘部为从滤色基板5伸出的伸出区域。在该伸出区域之中的附图中左边侧及右边侧,形成生成扫描信号的扫描线驱动电路12。在附图中上边侧,布设连接左右扫描线驱动电路12之间的布线14。在附图中下边侧,形成生成数据信号的数据线驱动电路13和用来与外部的电路等进行连接的连接端子15。在扫描线驱动电路12和连接端子15之间的区域,形成连接双方的布线16。在滤色基板5的各角部,设置用来对TFT阵列基板4和滤色基板5进行电连接的基板间导通部件17。
图2是表示沿着图1的II-II截面的结构的附图。
TFT阵列基板4的主体包括:基体材料4a,例如由玻璃或石英等透光性高的材料形成;像素电极48,形成于该基体材料4a的液晶侧;开关元件47,给该像素电极48供给电信号;光反射层45;取向膜46,其形成为覆盖像素电极48、开关元件47及该光反射层45;以及偏振板49,粘贴于基体材料4a的外侧(和液晶层6相反侧)。
像素电极48配置在与子像素10俯视重合的区域,例如采用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的透明导电材料来形成。开关元件47配置在像素间区域11内,其设置为与像素电极48以一对一形式对应。这样,就可以按每个子像素10独立控制液晶层6的取向。该开关元件47例如是由薄膜晶体管构成的元件,连接到未图示的扫描线、数据线。取向膜46设置在和液晶层6之间的界面处,控制构成液晶层6的液晶分子的取向。还有,开关元件47虽然配置在像素间区域11内,但是并不限定为该位置,也可以配置在子像素10。具体而言,也可以配置于在下述光反射区域10b所形成的光反射层45、像素电极48的下方。这样一来,由于开关元件47不影响在显示中所利用的外部光、来自背光源3的光,所以能够减小像素间区域11。
光反射层45例如是由铝等构成的金属层,将光向滤色基板5侧进行反射。该光反射层45设置在像素电极48的液晶层6侧俯视占子像素10内大致一半的区域,该区域为光反射区域10b。不设置光反射层45的区域为光透射区域10a,其使来自背光源3的光不断向液晶层6及滤色基板5透射。光反射层45的表面(液晶层6侧的面)成为反射面,在该反射面形成凹凸的图形。各光反射层45的厚度为一定。还有,在附图中,光反射层45虽然形成在像素电极48的上方,但是只要像素电极48具备透明性,也可以将光反射层45形成于像素电极48的下方。另外,如果光透射区域10a的像素电极48和光反射层45进行电导通,则在光反射区域10b,光反射层45也可以兼作像素电极48。
另一方面,滤色基板5的主体包括基体材料5a、滤色层50、遮光膜51、共用电极58及取向膜56。
基体材料5a和基体材料4a相同,例如是由玻璃或石英等透光性高的材料所形成的矩形板状部件。滤色层50是设置于基体材料5a的液晶层6侧的俯视与子像素10重合的色层。该滤色层50例如由红色层50R、绿色层50G、蓝色层50B的3色色层组成。
在一个子像素10设置3色之中1色的滤色层50,并且红色层50R、绿色层50G、蓝色层50B配置成各自相邻的列。具有相互相邻且不同色层的滤色层50的3个子像素10为1组,构成1个像素。
遮光膜51是由可反射或吸收光的材料构成的遮光部件,设置在该滤色层50的周围。共用电极58例如是采用ITO等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电极,其设置为覆盖滤色层50及遮光膜51。在共用电极58之中与上述光反射层45俯视重合的区域中,形成得比其他区域稍厚(附图中把斜线反过来的部位)。其结果为,设置有光反射层45的区域的液晶层6的间隙t2变得比其他区域的液晶层6的间隙t1小。取向膜56设置在和液晶层6之间的界面处,在其和取向膜46之间控制构成液晶层6的液晶分子取向。
液晶层6例如采用氟类液晶化合物或非氟类液晶化合物等的液晶分子来构成,并且被两个基板所夹持使之接触TFT阵列基板4侧的取向膜46和滤色基板5侧的取向膜56双方。液晶分子的取向由取向膜46及取向膜56来控制,使之在不施加电压的非驱动时透射光(常时亮态模式)。
进一步具体说明这样所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之中光反射层45的图形。图3A及图3B表示出光反射层45的反射面上所形成的2种反射图形。
图3A所示的光反射层45a的反射图形例如是使表面变得平坦并且其设计为在该光反射层45a的反射面上光进行全反射的图形(第1光反射图形)。各光反射层45a的反射率为一定。图3B所示的光反射层45b的反射图形例如是不规则地配置凹凸并且其设计为在该光反射层45b的反射面上光进行散射的图形(第2光反射图形)。该光反射层45a和光反射层45b形成为,垂直于液晶面板面的方向上的反射率相互不同。光反射层45a通过使表面变得平坦,使从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方向所入射的光进行全反射,因为光反射层45b通过使表面为凹凸而使从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方向所入射的光进行漫反射,所以垂直于液晶面板的方向上的反射率比光反射层45a低。
图4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的平面结构的附图,是和图1相同的附图。在显示区域9内的子像素10之中的位于附图中用斜线部所示部分的子像素10(第1子像素),配置光进行全反射的光反射层45a,在位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子像素10(第2子像素),配置光进行散射的光反射层45b。还有,光反射层45在本实施方式中其配置为,显示ABCDE。但是,并不限定为实施例那种显示字母等字符的那类配置。具体而言,也可以配置为显示花罗纹或几何学图形等。
图5是表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的TFT阵列基板4一部分结构的附图。
如图5所示,多个子像素10之中图5中的上侧是光透射区域10a,附图中的下侧是光反射区域10b。在光反射区域10b,设置:光反射层45a,具有上述图3A所示的反射图形;和光反射层45b,具有上述图3B所示的凹凸反射图形。还有,将由光透射区域10a和设置有光反射层45a的光反射区域10b构成的子像素10设为子像素20A,将由光透射区域10a和设置有光反射层45b的光反射区域10b构成的子像素10设为子像素20B。
子像素20A设置在从附图中左侧起第1列、第2列、第3列的全部行和从附图中右侧起第1列、第2列、第3列的第2行及第3行。子像素20B设置在从附图中左侧起第4列、第5列、第6列的全部行和从附图中右侧起第1列、第2列、第3列的第1行。在图5中,用斜线表示出设置有光反射层45b的区域。
这样所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使外部光透射滤色基板5的滤色层50,并透射常时亮态模式的液晶层6。入射到TFT阵列基板4的子像素10之中的光透射区域10a的光透射像素电极48及基体材料4a,由偏振板49进行遮光。入射到光反射区域10b的光通过光反射层45进行反射。
入射到子像素20A的设置有光反射层45a的区域的光进行全反射,并经过液晶层6、滤色层50向TFT阵列基板4的表面(显示侧)射出。入射到子像素20B的设置有光反射层45b的区域的光进行散射地出射。其结果为,即使在断开电源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也显示与光反射层45a的配置图形相应的图像。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TFT阵列基板4内面之中的预定区域所配置的子像素20A,设置使光进行全反射的光反射层45a,在除此以外的子像素20B设置使光进行散射的光反射层45b,因而可以使光反射层45a的光反射率和光反射层45b的光反射率不同。其结果为,可以使通过由光反射层45a及光反射层45b所反射的光形成的显示光产生差别。据此,因为能够实现显示光的明亮度、对比度的精细调节,所以可以获得具备宽广表现力的显示特性较高的液晶显示装置1。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光反射层45a使来自滤色基板5的光进行全反射,光反射层45b使来自滤色基板5的光进行散射,因而视觉辨认者的视觉辨认方向上的光的反射量因光反射层45a和光反射层45b有较大不同。从而,通过设定光反射层45a和光反射层45b的配置,就可以形成任意图形的显示光。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控制液晶层6的取向以成为所谓的常时亮态模式,因而即便在电源断开时也透射光。据此,由于在电源断开时也可以显示图像,因而图像的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还按光反射层45a和光反射层45b的部分,在滤色基板5设置滤色层50,但是也可以不按该部分设置滤色层50。这种情况下,电源断开时显示出的是单色的显示。
另外,虽然光反射层45a使表面变得平坦,并且其设计为使得垂直于液晶面板面的方向上的光进行全反射,但是也可以设计为,在表面形成凹凸使光进行漫反射。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光反射层45a和光反射层45b,使得垂直于液晶面板面的方向上的反射率相互不同。
[第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下面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成为可辨认的大小,适当变更了比例尺。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1截面结构的附图,对应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2。
如图7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1具有液晶面板102和背光源103。液晶面板102的主体包括TFT阵列基板104、滤色基板105和被这些基板所夹持的液晶层106。液晶层106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液晶分子的取向由取向膜146及取向膜156来控制,以在不施加电压时使光透射(常时亮态模式)。
滤色基板105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其主体包括基体材料105a、滤色层150、遮光膜151、共用电极158和取向膜156。滤色层150由红色层150R、绿色层150G、蓝色层150B、白色层150W的4色色层构成。还有,白色层150W的色层可以只以透明的层形成。红色层150R、绿色层150G、蓝色层150B、白色层150W配置成各自相邻的列。具有相互相邻且不同色层的滤色层150的4个子像素110为1组,构成1个像素。
光反射层145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例如是由铝等构成的金属层,将光向滤色基板105侧进行反射。
图8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01的TFT阵列基板104一部分结构的附图,对应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5。
在与红色层150R、绿色层150G、蓝色层150B俯视重合的子像素110,在占该子像素110一半的区域(例如,附图中的下侧)设置光反射层145b。
该子像素110其设置有光反射层145b的区域为光反射区域110b,未设置光反射层145b的区域为光透射区域110a。在光反射层145b的光反射面,形成使光进行散射的图形。光反射层145b在子像素110之间形成为相同的图形。因此,显示光在上述子像素110之间被均匀形成。
在与白色层150W俯视重合的子像素110,在该子像素110的整个面设置光反射层145c或光反射层145d。在图7中用斜线表示设置有光反射层145d的子像素110。该子像素110整体为光反射区域。在光反射层145c的光反射面形成使光进行散射的图形,在光反射层145d的光反射面形成使光进行全反射的图形。
这样所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1使外部光透射滤色基板105的滤色层150,并透射常时亮态模式的液晶层106。入射到TFT阵列基板104的子像素110之中的光透射区域110a的光透射像素电极148及基体材料104a,由偏振板149进行遮光。入射到光反射区域110b的光通过光反射层145进行反射。
入射到设置有光反射层145d的区域的光进行全反射,并经过液晶层106、滤色层150向TFT阵列基板104的表面(显示侧)射出。入射到设置有光反射层145b及光反射层145c的区域的光进行散射而出射。其结果为,即使在断开电源的状态下,也显示与光反射层145d的配置图形相应的图像。
当驱动该液晶显示装置101时如图9所示,优选的是,控制液晶层106的取向,以使得在背光源3点亮时,在整个面设置有光反射区域的子像素110c成为黑显示。其结果为,在子像素110中光被液晶层106吸收。
根据本发明,由于光反射层145c、145d设置到子像素110的整个面,因而可以使用该子像素110来作为反射显示用的子像素。据此,可以在子像素110独立设定白显示及黑显示。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当驱动液晶显示装置101时,控制液晶层106的取向以使得在背光源3点亮时,设置有光反射层145c、145d的子像素110成为黑显示,因而可以防止显示光出现混合。借此,无需使控制系统复杂化,就能够实现显示特性较高的显示。
还有,在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子像素110之内设置有光反射层145b的子像素由光透射区域110a和光反射区域110b构成,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光反射层145b,只由光透射区域110a形成子像素。这种情况下,电源断开时的显示借助于在整个面设置有光反射区域的子像素110c的光反射层145c和光反射层145d的反射率不同来实现。
[第3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相同,在下面的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设为可辨认的大小,适当变更了比例尺。
图10表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9的非驱动状态。在非驱动状态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9,可以显示附图的那种图形70,用视觉辨认。
该图形70和第1实施方式在非驱动状态下显示出的“ABCDE”不同。也就是说,在第1实施方式中显示出的图形只以白和黑的2个值进行了显示,而图形70如附图所示还使用白和黑的中间的灰度等级进行显示。
而且,为了显示该图形70,显示装置使用了子像素210a、210b、210c(实际上也可以为3个以上)。
该子像素210a、210b、210c其光反射区域的光反射层,更为详细而言是光反射区域内光反射层的反射图形,分别不同。形成于子像素210a的反射图形245a紧密形成凹凸,形成于子像素210b的反射图形245b与反射图形245a相比较为稀疏形成凹凸。而且,形成于子像素210c的反射图形245c与其他的子像素相比凹凸形成得最少。
这样,通过使用多个反射图形不同的子像素,能够容易显示图形70的那种白和黑的中间的灰度等级。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加以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为使光进行全反射的光反射层的光反射率是一定,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进行设计以使得在每个子像素110中使光反射率不同。据此,由于可以在子像素110之间使显示光的明亮度及对比度产生差别,因而表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为使光进行全反射的光反射层厚度是一定,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进行设计按每个子像素110使厚度不同。据此,可以在子像素110之间使单元间隙产生差别。由于通过使单元间隙产生差别,就可以使显示光的明亮度及对比度产生差别,因而表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控制取向以便液晶层的整个区域成为所谓的常时亮态模式,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部分控制液晶层的取向,以便只有通过光反射层进行全反射的子像素的区域成为常时亮态模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其结构为,在全部的子像素配置光反射层,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只在断开电源时显示特定图形的部分配置光反射层,在剩余的部分不配置光反射层。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等中,对于光反射区域内的光反射层,说明了由凹凸形成的反射图形,但是对于光反射层来说,并不只限定为反射图形。也就是说,本发明因为是通过按照所反射的光量来实现浓淡,而在使显示装置成为非驱动状态时使之显示图形的装置,所以所谓不同的光反射层不只是由凹凸得到的反射图形,例如也可以通过改变光反射层的厚度,来改变所反射的光量。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等中,以下述方式形成了像素电极48,该方式为:使得对于在非驱动状态下显示出图形的子像素的光反射区域,在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状态下也改变液晶层6中液晶分子的取向,但是也可以通过不设置该部分的像素电极48等,在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状态下,不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显示装置并不限定为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用于所谓的有机EL、被称为电子纸的那类其他显示装置。

Claims (5)

1.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
子像素,其具有包括光反射层的光反射区域;和
显示区域,其将上述子像素排列成矩阵状;
其特征为,
通过使用至少2种不同的上述光反射层,在使该显示装置为非驱动状态时,在上述显示区域显示图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子像素具有光透射区域和上述光反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为,
具备:
对向配置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以及
由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所夹持的液晶层;
至少上述光反射区域是在非驱动状态下成为白显示的常时亮态模式。
4.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显示区域,在该显示区域中将子像素排列成矩阵状,该显示装置的特征为:
在上述子像素中,存在具有光透射区域的子像素和只由光反射区域构成的子像素,该光反射区域包括光反射层;
通过在只由上述光反射区域构成的子像素,使用至少2种不同的上述光反射层,当使该显示装置为非驱动状态时,在上述显示区域显示图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为,
具备:
对向配置的第1基板及第2基板;和
由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所夹持的液晶层;
至少上述光反射区域是在非驱动状态下成为白显示的常时亮态模式。
CNA2008100015849A 2007-01-15 2008-01-14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2263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5449/2007 2007-01-15
JP2007005449 2007-01-15
JP248569/2007 2007-09-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6315A true CN101226315A (zh) 2008-07-23

Family

ID=39756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015849A Pending CN101226315A (zh) 2007-01-15 2008-01-14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80025B2 (zh)
JP (1) JP4306778B2 (zh)
KR (1) KR100928114B1 (zh)
CN (1) CN101226315A (zh)
TW (1) TWI4421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9589B2 (ja) * 2007-07-31 2010-02-0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US9354963B2 (en) * 2014-02-26 2016-05-3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rvice metric analysis from structured logging schema of usage data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5277B2 (ja) 1997-07-28 1999-10-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6295109B1 (en) * 1997-12-26 2001-09-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CD with plurality of pixels having reflective and transmissive regions
JP4352662B2 (ja) 2002-07-29 2009-10-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制御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
EP1818716A3 (en) * 2003-01-08 2007-11-07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860429A (zh) * 2003-09-30 2006-11-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定义内容窗口在显示器上的位置、尺寸和/或内容的姿势
JP4111180B2 (ja) * 2004-09-02 2008-07-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301343A (ja) * 2005-04-21 2006-11-02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06779B2 (ja) * 2007-01-12 2009-08-05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34172A (en) 2008-08-16
JP4306778B2 (ja) 2009-08-05
KR100928114B1 (ko) 2009-11-24
TWI442135B (zh) 2014-06-21
KR20080067292A (ko) 2008-07-18
US20090009448A1 (en) 2009-01-08
JP2008197620A (ja) 2008-08-28
US8780025B2 (en) 2014-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7067B1 (en) Color electronic paper display device
JP411118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179011B1 (ko) 표시 장치
EP2369405B1 (en) Display devices using electrochromism and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and methods of driving the same
US7324263B2 (en) Electrophoretic multi-color display device
US9201253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74766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1750779A (zh) 液晶显示器件
US2007014658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4002783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707481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器
US2006012598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7279719A (ja)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7148347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端末機
CN102681249A (zh)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US675393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both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N102262327A (zh) 图像显示系统
US20190064616A1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60256421A1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CN101226315A (zh) 显示装置
US2024001973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90056622A1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114336B2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19916125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718385B (zh) 反射式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KAI UNIVERSIT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Effective date: 201007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NAGANO PREFECTURE, JAPAN TO: TOKYO, JAP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7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Sony Corp

Address before: Nagano

Applicant befor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