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6180A -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 Google Patents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6180A
CN101226180A CNA2007100628773A CN200710062877A CN101226180A CN 101226180 A CN101226180 A CN 101226180A CN A2007100628773 A CNA2007100628773 A CN A2007100628773A CN 200710062877 A CN200710062877 A CN 200710062877A CN 101226180 A CN101226180 A CN 101226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osion change
reference material
carbonate
sample
change carbon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628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6180B (zh
Inventor
李武
李吉鹏
吴传芝
邵海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07100628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261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26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6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6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6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属于计量量值传递的技术领域,为了满足目前对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的急切需要,提出用于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具有准确定值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它具有小于100目的均匀粒度,蚀变碳酸盐含量在0.698×10-2~1.741×10-2的范围中,是由取自合肥盆地罗集区块、济阳凹陷夏口区块、济阳凹陷垛石桥区块的土壤经破碎、研磨、混匀制成,经过一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多家协作定值,最后采用一系列标准法则给出最佳值和不确定度。本发明的标准物质作为实物标准,使许多目前无法解决问题得到了解决,填补了国内外蚀变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的研制空白。

Description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量测试标准量值传递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各类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可作为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土壤调查、环境调查中蚀变碳酸盐测量中的标准物质。
背景技术
蚀变碳酸盐方法是油气化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蚀变碳酸盐方法建立在油气垂向运移及其后期氧化作用的基础之上,认为油气藏中轻烃向上运移到近地表,因氧化作用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进而与近地表地层中某些盐类及水发生作用,生成了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其热分解温度介于500~600℃。蚀变碳酸盐方法测量的就是这种特殊的碳酸盐,它是分析样品中500~600℃的温控区间碳酸盐增量的一种化探测量方法。其测试方法较多,如色谱法、非水容量法、差减法、红外法等。由于自然界中的矿物成分极其复杂,用加热法热解沉积物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很多,各种含碳酸盐矿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的温度门限也有差异,因此严格控制分解温度区间是该方法的关键。
为了对包括蚀变碳酸盐在内的各油气化探方法的应用进行规范,自1987年起先后制订并颁布实施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和规程》、《石油与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石油天然气地表化探试样分析方法》以及《油气化探试样测定方法》等一系列油气化探行业标准,这是蚀变碳酸盐方法得以广泛应用的基本前提与保障。
《油气化探试样测定方法第6部分:蚀变碳酸盐(ΔC)测定》,从测定方法、结果计算以及精密度等方面对蚀变碳酸盐样品测试过程作了详细规定。其他一些规范则对包括蚀变碳酸盐在内的各油气化探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了约束。在特定的测区,不同勘探主体采用上述规范可以顺利地实施蚀变碳酸盐方法测量工作,但这些文字标准只是从方法本身的测定与应用角度进行了规范,没有考虑不同勘探主体、不同地区蚀变碳酸盐数据的标准化问题。而长期的油气化探实践,不同勘探主体在不同地质背景的测区已获得了大量的蚀变碳酸盐数据。由于迄今尚未研制出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使蚀变碳酸盐方法出现一些难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不同地区取得的数据难以对比,不利于大面积成图;(2)难以对可疑数据进行仲裁,难以对测量结果进行监控;(3)由于没有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可作为参照,难以对各勘探主体所采用的不同测量仪器进行准确标定;(4)无法全面考核与评价不同勘探主体所采用的测量方法。
目前,国内尚没有研制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的先例,国外也未见该类标准样品的研制报道,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导致油气化探行业不同勘探主体、不同探区获得的蚀变碳酸盐数据难以对比,无法对不同测量仪器进行准确标定,难以对测量结果进行监控。这不仅不利于油气化探技术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规范油气化探市场客体。而国内其他一些行业,如环保业、核工业、航空航天业、地质矿业、冶金业、商业以及卫生部门等均已研制了各自的标准物质,已研制出上万个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针对上述状况,为便于对不同地区油气化探中蚀变碳酸盐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对测量仪器进行准确标定,对测量结果进行监控,同时为规范油气化探客体市场准入条件与竞争条件提供依据,急需研制出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满足目前对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的急切需要,提出具有准确定值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出的用于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所述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具有小于100目的均匀粒度,蚀变碳酸盐含量具有准确的定值,蚀变碳酸盐含量为0.698×10-2、1.282×10-2或1.741×10-2,各个含量对应的不确定度分别为±0.013×10-2、±0.057×10-2、±0.033×10-2,分别由取自合肥盆地罗集区块、济阳凹陷夏口区块、济阳凹陷垛石桥区块的土壤加工制成的。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使用合肥盆地罗集区块的土壤制成时,蚀变碳酸盐含量为0.698×10-2,不确定度为±0.013×10-2。本发明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用济阳凹陷夏口区块的土壤制成时,蚀变碳酸盐含量为1.282×10-2,不确定度为±0.057×10-2。本发明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用济阳凹陷垛石桥区块的土壤制成时,蚀变碳酸盐含量为1.741×10-2,不确定度为±0.033×10-2
因为样品的不均匀性、分析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物质的稳定性等等多方面原因,均可能引起的分析数据的不一致,给出油气化探标准样不确定度的目的在于,当分析数据在给定的标准值与不确定度所组成的数据变化范围之内时,则认为分析数据是可靠的,反之则认为分析数据不可靠。
所述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优选通过以下步骤制成:
(1)粗碎:在自然风干或人工通风的条件下,将采集的土壤在自然晾干;晾干后用硬木锤打碎至20目以下;
(2)细碎:将土壤进一步粉碎至100目以下;
(3)混匀:将全部细碎土壤堆锥混合5次以后,移入直径1m、深度1m的圆柱形混样机内,连续运行8~12h,在混样机的上、中、下、左、右取样进行均匀性初检,待均匀性合格后出料;
(4)分装:将混匀的土壤分装在聚乙烯瓶、透明玻璃瓶或棕色玻璃瓶中。
国内从事油气化探的单位与队伍有六十多家,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大量油气化探数据。由于没有标准样品,造成各家数据无法比对,数据是否正确也无法仲裁。各单位数据相差较大,成倍甚至几十倍地差。
发明人研究不同蚀变碳酸盐含量的样品,称样量不同分析结果存在不同的差异性。1、对于低含量的蚀变碳酸盐样品来说,称样量为25mg的样品分析结果含量明显增大,说明反应比较充分,但其由于样量少,样品分析的稳定较差;100mg的样品虽然分析的稳定性较好,但分析结果明显较低,这与反应不完全有关;以50mg的样品分析结果最为稳定,反应相对比较完全。2、对于中高含量的蚀变碳酸盐样品,则表现为25mg的样品的分析结果仍然较大,但分析的稳定性仍较差;50mg的样品含量变低,且分析结果不稳定;而100mg样品相对稳定。这还是与样品反应均匀性有关。
标准物质是否具有准确的定值是研究标准物质的重中之重的一项指标,是一个标准物质是否能得到大家公认的前提,是计量量值传递的基础。为了使本发明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具有准确的定值,优选所述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如下定值:采用感量为0.1mg的电子天平称取所述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试样约2g±0.5g放入称量皿中,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皿按试样号顺序摆在钢质托盘内,放入通空气的氧化炉中,空气流量为400ml/min,使试样在500℃±1℃通氧氧化1小时,除去有机物和低温分解碳酸盐;称取经氧化处理的试样50.0mg±0.1mg,置于石英舟中,将盛有试样的石英舟放入通氮气的石英分解管,氮气流量为400ml/min,使温度升至并控制在600℃±1℃达1小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氮气的携带下进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分别向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注入实验用标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测定,绘制标准二氧化碳气体的量与峰面积的关系曲线,用直线的斜率作为响应因子F;通过公式计算出响应因子F的数值,根据F值通过公式对蚀变碳酸盐含量进行定量计算。
蚀变碳酸盐的分析条件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虽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循,但仍然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认识。主要表现在:1、样品分析的稳定性与样品的称样量有较大关系。随着样品含量的增大,称样量较大稳定性增强;但同时样品称样量越小,反应越完全,分析结果越大。2、样品最佳分解时间,应该是分解时间越长,样品中蚀变碳酸盐的分解越完全,分析结果越高;但仅适用于低含量的样品。对于中含量的蚀变碳酸盐样品,则是当分解时间达到60min左右时,样品含量趋于稳定。而高含量样品的蚀变碳酸盐的分析结果则是分解时间短,含量相对较高;时间长,含量趋于稳定。3、分解温度对蚀变碳酸盐的含量变化影响不明显。但从一般常理上考虑又不太不现实;但从过去的试验研究同样出现过这种现象,分解温度对蚀变碳酸盐的含量变化影响需进一步研究。从这一点也说明蚀变碳酸盐的形成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本发明首先通过对特定粒度的土壤样品进行加工处理,制备出符合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研制的土壤样品,再采用氧化、分解等测试与计算程序对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进行定值。采用方差分析法、平均值一致性检验法对蚀变碳酸盐标准样浓度值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检验。采用行业标准测定方法,选择多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合格的油气化探项目分析实验室,对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进行协作定值。利用格拉布斯法、狄克逊法、正态分布统计、科克伦法则等对所获得的蚀变碳酸盐测量数值进行统计、计算与处理,按照标准样定值原则,最终确定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含量的最佳值和不确定度。
本发明中还同时确定了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的保存装置。通过选择聚乙烯瓶、透明玻璃瓶、棕色玻璃瓶等包装材料进行对比试验,经过一年时间的保存后,各种保存装置的分析测试数据无明显变化。
利用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可对蚀变碳酸盐测量仪器进行准确标定;全面考核和评价蚀变碳酸盐物质的测量方法;传递油气化探行业各勘探主体蚀变碳酸盐的测试量值,便于对不同勘探主体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使大面积成图成为可能;便于对可疑数据进行仲裁。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作为实物标准,是油气化探规程与规范的必要补充,与文字标准协同作用,可望进一步提高油气化探数据的置信水平,大力推动油气化探学科健康有序地发展。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国油气化探中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领域的研究空白,而且使我国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研制工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选择合肥盆地罗集区块,采集近地表土壤样品,采样量为100kg,采样深度为1.5~1.8m。样品经粗碎、细碎、混匀等工序,制备出符合蚀变碳酸盐标准样测试需要的土壤样品。制备出的样品经方差分析法(F检验法)和平均值一致性检验法(T检验法)检验,证明其均匀性与稳定性良好。
依据“油气化探试样测定方法第6部分:蚀变碳酸盐(ΔC)测定(SY/T6009.6-2003)”的有关规定对蚀变碳酸盐样品进行分析。按照本发明的分析程序,取2g样品,加热至500℃进行氧化1小时,而后从中取50.0mg加热至600℃进行分解,分解平衡时间为60分钟。采集分解出的气体,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确定蚀变碳酸盐样品的含量值。同时,选择多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合格的油气化探项目分析实验室,进行了协作定值;利用格拉布斯法、狄克逊法、正态分布统计、科克伦法则等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计算与处理,最终确定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含量的最佳值为0.698×10-2,不确定度为±0.013×10-2
实施例2
选择济阳凹陷夏口区块,采集近地表土壤样品,采样量为100kg,采样深度为1.5~1.8m。样品经粗碎、细碎、混匀等工序,制备出符合蚀变碳酸盐标准样测试需要的土壤样品。制备出的样品经方差分析法(F检验法)和平均值一致性检验法(T检验法)检验,证明其均匀性与稳定性良好。
依据“油气化探试样测定方法第6部分:蚀变碳酸盐(ΔC)测定(SY/T6009.6-2003)”的有关规定对蚀变碳酸盐样品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法)与平均值一致性检验法(T检验法)对标准样品的均匀性与稳定性进行了检验。按照本发明的分析程序,取2g样品,加热至500℃进行氧化1小时,而后从中取50.0mg加热至600℃进行分解,分解平衡时间为60分钟。采集分解出的气体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确定蚀变碳酸盐样品的含量值。同时,选择多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合格的油气化探项目分析实验室,进行了协作定值;利用格拉布斯法、狄克逊法、正态分布统计、科克伦法则等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计算与处理,最终确定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含量的最佳值为1.282×10-2,不确定度为±0.057×10-2
实施例3
选择济阳凹陷跺石桥区块,采集近地表土壤样品,采样量为100kg,采样深度为1.5~1.8m。样品经粗碎、细碎、混匀等工序,制备出符合蚀变碳酸盐标准样测试需要的土壤样品。制备出的样品经方差分析法(F检验法)和平均值一致性检验法(T检验法)检验,证明其均匀性与稳定性良好。
依据“油气化探试样测定方法第6部分:蚀变碳酸盐(ΔC)测定(SY/T6009.6-2003)”的有关规定对蚀变碳酸盐样品进行分析。按照本发明的分析程序,取2g样品,加热至500℃进行氧化1小时,而后从中取50.0mg加热至600℃进行分解。采集分解出的气体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确定蚀变碳酸盐样品的含量值。同时,选择多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合格的油气化探项目分析实验室,进行了协作定值;利用格拉布斯法、狄克逊法、正态分布统计、科克伦法则等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计算与处理,最终确定蚀变碳酸盐标准样品含量的最佳值为1.741×10-2,不确定度为±0.033×10-2

Claims (3)

1.一种用于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具有小于100目的粒度,蚀变碳酸盐含量具有准确的定值,蚀变碳酸盐含量为0.698×10-2、1.282×10-2或1.741×10-2,各个含量对应的不确定度分别为±0.013×10-2、±0.057×10-2、±0.033×10-2,分别由取自合肥盆地罗集区块、济阳凹陷夏口区块、济阳凹陷垛石桥区块的土壤加工制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通过以下步骤制成:
(1)粗碎:在自然风干或人工通风的条件下,将采集的土壤自然晾干;晾干后用硬木锤打碎至20目以下;
(2)细碎:将土壤进一步粉碎至100目以下;
(3)混匀:将全部细碎土壤堆锥混合5次以后,移入直径1m、深度1m的圆柱形混样机内,连续运行8~12h,在混样机的上、中、下、左、右取样进行均匀性初检,待均匀性合格后出料;
(4)分装:将混匀的土壤分装在聚乙烯瓶、透明玻璃瓶、棕色玻璃瓶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如下定值:采用感量为0.1mg的电子天平称取所述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试样2g±0.5g放入称量皿中,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皿按试样号顺序摆在钢质托盘内,放入通空气的氧化炉中,空气流量为400ml/min,使试样在500℃±1℃通氧氧化1小时,除去有机物和低温分解碳酸盐;称取经氧化处理的试样50.0mg±0.1mg,置于石英舟中,将盛有试样的石英舟放入通氮气的石英分解管,氮气流量为400ml/min,使温度升至并控制在600℃±1℃达1小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氮气的携带下进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分别向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注入实验用标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测定,绘制标准二氧化碳气体的量与峰面积的关系曲线,用直线的斜率作为响应因子F;通过公式计算出响应因子F的数值,根据F值通过公式对蚀变碳酸盐含量进行定量计算。
CN2007100628773A 2007-01-19 2007-01-19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Active CN1012261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628773A CN101226180B (zh) 2007-01-19 2007-01-19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628773A CN101226180B (zh) 2007-01-19 2007-01-19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6180A true CN101226180A (zh) 2008-07-23
CN101226180B CN101226180B (zh) 2010-06-16

Family

ID=39858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628773A Active CN101226180B (zh) 2007-01-19 2007-01-19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2618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6048A (zh) * 2019-04-30 2020-10-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蚀变碳酸盐自动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CN114414722A (zh) * 2022-01-18 2022-04-29 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定磷矿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6048A (zh) * 2019-04-30 2020-10-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蚀变碳酸盐自动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CN114414722A (zh) * 2022-01-18 2022-04-29 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定磷矿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CN114414722B (zh) * 2022-01-18 2023-09-29 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定磷矿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6180B (zh) 201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ang et al. Shale gas potential of Lower Permian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black shales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Basin, central China: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Xu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and genetic origins of natural gas in deep formations, Gudian Depression,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Chittoori et al.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clay mineralogy in fine-grained soils
Chen et al. Model-assisted Rock-Eval data interpretation for source rock evaluation: Examples from producing and potential shale gas resource plays
CN102621588B (zh) 一种基于伽马能谱的泥页岩储层及铀矿矿点现场识别方法
CN111678969A (zh) 利用土壤剖面表层重金属累积比例解析重金属污染来源的方法
EP3329263B1 (en) Nmr in kinetic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aley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low-through system for cleaning and dissolving foraminiferal tests
CN101689102A (zh) 测定储集岩中有机物质体积的方法
US11499957B1 (en) Evaluation method for residual hydrocarbon of post- to over-mature marine source rocks
Drysdale et al. Partitioning of Mg, Sr, Ba and U into a subaqueous calcite speleothem
CN105717190A (zh) 一种烟叶质控样品砷含量的定值方法
CN105092813A (zh) 一种确定煤层含气量的方法
Stumpp et al. Stable isotope approaches in vadose zone research
CN110133223A (zh) 一种片钠铝石在co2地质储存过程中的保存条件评价系统
Kelly et al. Determination of sulfur in fossil fuels by isotope dilut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Wang et al. New chronology of the Chines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by leaf wax δD records during the past 800 ky
Dong et al. Origin and diffusion of the over-mature transitional natural gas in multiple lithologic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a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Zhu et al. Hydro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analyses of deep geothermal fluids in the Wumishan formation in Xiong’an new area, China
Li et al. Evaluation of multistage characteristics for coalbed methane desorption-diffusion and their geological controls: A case study of the northern Gujiao Block of Qinshui Basin, China
CN100573144C (zh) 酸解烃标准物质
CN101226180B (zh) 蚀变碳酸盐标准物质
Latham et al. Non‐destructive XRF characterization of basaltic artifacts from Truckee, California
CN110174458A (zh) 一种复配食品添加剂中铅和总砷同时测定的检测方法
Boyle et al. Lacustrine archives of metals from mining and other industrial activities—a geochemical approa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