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2305A - 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22305A CN101222305A CNA2007100045712A CN200710004571A CN101222305A CN 101222305 A CN101222305 A CN 101222305A CN A2007100045712 A CNA2007100045712 A CN A2007100045712A CN 200710004571 A CN200710004571 A CN 200710004571A CN 101222305 A CN101222305 A CN 1012223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data
- module
- transmission
- re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A.接收设备对接收到的承载数据的帧进行检测,确定该数据帧被破坏,在设定范围内判断已被破坏的帧个数是否满足设定的重传门限值,如果是,执行步骤B;如果否,执行步骤C;B.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重传请求,发送设备重传该帧,转入步骤A;C.接收设备将接收到被破坏该帧承载的数据进行解码处理。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可以很好地结合前向纠错和交织技术,发挥前纠错和交织技术最大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通信系统中收发数据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背景技术
数字用户线(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是一种通过电话双绞线,即无屏蔽双绞线(UTP,Unshielded Twist Pair)进行数据传输的高速传输技术,包括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Very-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和单线对高速数字用户线(SHDSL,Single-pair 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Line)等。
在各种数字用户技术(xDSL)中,除了IDSL和SHDSL等基带传输的DSL外,采用通带传输的DSL利用频分复用技术使得DSL与传统电话业务(POTS,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共存同一对双绞线上,其中DSL占据高频段,POTS占用4KHz以下基带部分,POTS信号与DSL信号通过分离/整合器(Splitter)进行分类或合并。通带传输的xDSL采用离散多音频调制(DMT,Discrete Multi-Tone Modulation)技术进行调制和解调,离散多音频调制是一种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在DSL域的别称。提供多路DSL接入的系统称为DSL接入复用器(DSLAM,DSL Access Multiplexer),其系统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用户端xDSL收发器,即用户端的DSLAM120包括用户端收发单元121和Splitter122,在上行方向,用户端收发单元121接收来自计算机110的DSL信号后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将处理后的DSL信号发送到Splitter122;Splitter122将来自用户端收发单元121和DSL信号和来自电话终端130的POTS信号进行整合处理后,通过多路UTP140的传输,由局端xDSL收发器150,即DSLAM150中的Splitter151接收;Splitter151将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类,将其中的POTS信号发送到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160,将其中的DSL信号发送到局端xDSL收发器150中的局端收发单元152中,局端收发单元152再将接收到的DSL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发送到网络管理系统(NMS,NetworkManagement System)170。在下行方向,则信号按照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传输。
目前,DSL技术,特别是VDSL2技术广泛应用于传输三元播放服务(Triple play services),例如网际协议电视(IPTV)业务。Triple play services业务比传统的数据业务要求丢失报文比率更低。DSL设备通过噪声余量(noise margin)和栅格编码(trellis)编码技术克服在传输携带数据的报文时的随机噪声影响。当DSL运行在多脉冲噪声的双绞线环境时,即运行在图1所述的系统时,可以通过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interleave)技术来使传输的数据抵御脉冲噪声,即将接收到的报文进行前向纠错编码和交织后,再解码得到数据,这种方式称为脉冲保护(INP,Impulse Noise Protect)。但是随着DSL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随着传输报文的速率越来越高,要抵御用于承载传输速率较高报文的通道的脉冲噪声,需要的DSL设备中的交织内存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Triple play services业务对丢失报文比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的DSL设备中的交织内存。DSL设备中的交织内存的增加不仅增加了DSL设备的成本,而且使DSL设备比较困难同时承载语音网际协议(VOIP)业务这种要求延时较小的业务。
因此,为了减少脉冲噪声的影响降低误码率或丢包率,当DSL设备运行在多脉冲噪声的环境中,可以引入重传技术。最著名重传技术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中报文重传技术,其基本过程如下所述。
首先,发送端将数据封装为一个TCP报文,为该TCP报文分配一个报文ID,并对TCP报文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计算,把计算的结果CRC值附在TCP报文的特定位置后,将TCP报文发送给接收端,同时将TCP报文保存在缓存中用于潜在的重传。
其次,接收端接收TCP报文,进行缓存,对该TCP报文进行CRC,得到CRC值与TCP报文携带的CRC值进行比较,发现报文没有错误,则接收该TCP报文;发现报文有错误,则发送携带该报文ID的重传请求给发送端并丢失该报文。
再次,发送端接收到该重传请求后,从缓存中获取对应该请求携带的报文ID的TCP报文后,重新发送给接收端。
最后,接收端正确接收到无误的重传TCP报文。
以上叙述只是基本重传的原理,在TCP/IP中还记载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只是涉及如何提高重传效率的,这里不再累述。
运行在多脉冲噪声的环境的DSL设备中引入上述重传机制,存在着一些缺点:当报文ID受到破坏时,就无法正确指出需要重传的是哪一个报文,故这一重传机制只能在报文传输错误比较少的场合下应用。在报文传输错误比较少的场合中,报文ID占报文的很少一部分,报文ID发生错误的概率很小;但是如报文传输错误非常严重的场合,即整个报文的内容大部分遭到破坏,报文ID受到破坏的概率也就很大了,这样的场合这种重传机制就存在较大问题。DSL设备在多脉冲噪声的环境下传输数据,一个脉冲噪声往往将DSL设备传输的整个DMT符号承载的报文都破坏,而且一个脉冲噪声往往破坏连续的几个传输的DMT符号,一个DMT符号中承载报文的数据量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个比特,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报文ID发起重传可靠性比较差。
另外,运行在多脉冲噪声的环境的DSL设备中引入上述重传机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上述重传机制设置在DSL设备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以下;一种是将上述重传机制设置在DSL设备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以上。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缺点:对于第一种方式,如果将上述重传机制设置在DSL设备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的下层,只要传输的报文中有错误,就可以通过CRC发现并发起重传,这时DSL设备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接收到的报文就几乎没有错误,那么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的功能其实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第二种方式,如果将重传机制设置在DSL设备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的上层,报文传输到前向纠错编码和交织层时,就会将报文中的错误打散,以提高纠错的概率,如果报文中的错误超出纠错能力,就会因为交织打散的作用,重传层发起重传报文就会更多,导致重传更多的报文,同时因为交织的延时作用,重传层发起的重传请求会存在较大的延时,所以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重传层需要更大的缓存,特别是在DSL设备中为了抵御较大的脉冲噪声,往往有很大的交织延时,交织的内存高达64Kb/128Kb,当遇到不能抵御的脉冲噪声时,脉冲噪声带来的错误报文将扩散到很大范围,使要重传的错误报文变得很多,重传的效率变得低下。
综上所述,运行在多脉冲噪声的环境的DSL设备中引入重传机制时,如果不采用交织技术,而只采用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前向纠错编码层的纠错能力就会大大降低。运行在多脉冲噪声的环境的DSL设备中引入重传机制时,如果同时不采用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只用重传机制来保证接收报文的正确性,会使整个系统的接收效率降低,这是因为前向纠错编码技术不仅仅可以纠错,还可以有3db的编码增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很好地结合前向纠错和交织技术,发挥前纠错和交织技术最大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重传数据的系统,该系统很好地结合前向纠错和交织技术,发挥前纠错和交织技术最大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重传数据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很好地结合前向纠错和交织技术,发挥前纠错和交织技术最大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A、接收设备对接收到的承载数据的帧进行检测,确定该数据帧被破坏,在设定范围内判断已被破坏的帧个数满足设定的重传门限值,如果是,执行步骤B;如果否,执行步骤C;
B、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重传请求,发送设备重传该帧,转入步骤A;
C、接收设备将接收到被破坏该帧承载的数据进行解码处理。
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根据接收到重传请求携带的帧序号,在缓存中找到对应于该帧序号的数据,将该数据封装到帧中发送给接收设备。
一种重传数据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发送设备和第接收设备,其中,
发送设备,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承载数据的帧并缓存对应帧序号的数据;接收到携带帧序号的重传请求后,将所缓存的对应于该请求携带的帧序号的数据承载在帧中重传;
接收设备,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帧且检测确定该帧被破坏,在设定范围内接收到被破坏的帧数目达到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将接收到的帧对应的帧序号携带在重传请求中,发送给发送设备,否则,将接收到的帧承载的数据进行前向纠错编码处理和交织处理。
一种重传数据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收发模块、检测模块以及上传模块,其中,
收发模块,用于将从发送设备接收到的帧发送检测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携带帧序号的重传请求发送给发送设备;
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收发模块发送的帧且检测确定该帧被破坏,在设定范围内接收到被破坏的帧数目达到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将接收到的帧对应的帧序号携带在重传请求中,发送给收发模块,否则,将接收到的帧承载的数据发送给上传模块;
上传模块,用于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接收设备的上层进行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处理。
从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运行在多脉冲噪声的环境的DSL设备引入了新的重传机制,即对承载数据的DMT符号进行检测并判断该DMT符号是否被破坏,并根据系统的纠错能力,判断该DMT符号承载的数据是否要重传;另一方面,通过重传门限值的设置,重传将尽力保证错误不会超出了系统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纠正范围,当错误DMT数超出了重传门限值时,最近接收到被破坏的DMT承载的数据才重传,从而保证了重传很好地结合前向纠错和交织技术,当重传门限值等于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的最大能力时,可以发挥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的最大能力。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系统及装置可以很好地结合前向纠错和交织技术,发挥前纠错和交织技术最大能力,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DSL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重传数据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设置有重传层的DSL设备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DTM符号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DSL设备接收到重传请求的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重传判断队列的格式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重传数据的系统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重传数据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引入重传机制,该重传机制的重传请求不是用报文ID标识重传的报文,而是承载数据的DMT符号、DMT帧或OFDM符号的标识,如帧序号,当要重传数据时,需要重传该DMT标识的DMT承载数据。这样,由于重传机制针对的不是报文,而是DMT符号,所以当承载数据的报文被噪声破坏严重,甚至是携带的报文ID都被破坏时,可以根据DMT符号的标识确定要重传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在DSL设备中设置重传层,该重传层具有重传机制,该重传层设置在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的下层并设定重传门限值,当重传层在设定范围内统计受破坏的DMT符号个数大于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则发起刚接收到的被破坏的DMT符号重传过程;如果小于等于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则直接将接收到的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即使DMT符号已经被破坏)发送给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进行纠错编码和交织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设定范围可以为前向纠错编码层的一个RS(Reed-Solomon)码子的跨度,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设定重传门限值为DSL设备当前的INP值。小于等于设定的重传门限值个数的错误DMT符号是在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进行纠错编码和交织联合纠错能力范围内,这样错误可以被纠正。这样,在DSL设备中就充分发挥了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的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将重传层设置在DSL设备中的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的下层,要进行重传的承载数据的DMT符号没有被交织层打散,所以也可以保证重传数据的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DSL设备中检测接收到的DMT符号是否有错时,可以采用DSL设备中设置的脉冲噪声检测器(INS)检测,而不是采用CRC校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重传数据的方法流程图,其具体步骤为:
步骤201、DSL设备接收到对端DSL设备按顺序依次发送的承载数据的DMT符号后,发送给设备的重传层。
步骤202、当DSL设备接收到的DMT符号时就对其进行检测,在设定范围内统计被噪声破坏的DMT符号个数,判断被噪声破坏的DMT符号个数是否大于设定的重传门限值,如果是,执行步骤203;如果否,执行步骤204。
在本实施例中,设定范围为一个RS码子的跨度或小于一个RS码子的跨度,设定的重传门限值为INP值或小于INP值。
步骤203、DSL设备要求对端DSL设备重传刚接收到的被破坏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块,即发送携带该DMT符号标识的重传请求给对端DSL设备,对端DSL设备重传自身缓存的对应该重传请求携带的该DMT符号标识原始的数据块,转入步骤201继续执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DMT符号标识其实可以为帧序号。
步骤204、DSL设备的重传层将接收到被破坏的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发送给DSL设备的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进行纠正,得到正确的数据。
以下对图2所述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重传层设置在DSL设备的物理媒质相关子层(PMS-TC,Physical Media Specific-Transmission Convergence)层与物理层(PMD,Physical Media Dependent)层之间,如图3所示,其中PMS-TC层具有前向纠错编号和交织功能,即包括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有发送的数据都要经过重传层,重传层的数据帧格式如图4所示,包括数据块标识(DBID)、RRC和Bearer data,其中,DBID为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块标识,RRC为重传请求通道,Bearer data承载上层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重传层帧格式中没有CRC,即重传层可以不对接收到的DMT符号进行CRC计算。一个重传层帧的数据量就是一个DMT符号能承载的数据量(将trellis编码的开销除外)。一个DMT符号也只能承载一个重传帧。重传层帧与DMT符号一一对应正因此,下面一个重传层帧可以说成是一个DMT符号。
无论DSL设备是接收数据还是发送数据,都需要经过设置的重传层,以下从DSL设备发送和DSL设备接收两个方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DSL设备发送数据
DSL设备中的重传层从上层(PMS-TC层)接收到要发送的数据后,首先将数据承载在重传层帧,并给该数据块分配一个DBID,增加到重传层帧的DBID区域中;然后将重传层帧发送给下层(PMD层),并且将重传层帧缓存在设置的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该队列可以设置在重传层中,也可以设置在其他层中,用于潜在的重传请求;最后DSL设备的PMD层用一个DMT符号把该重传层帧发送出去。
在本实施例中,PMD层发送DMT符号时,会得到一个DMT标识(DMT_ID),该DMT_ID是根据DSL设备中发送计数器计数的值得到的,可以取计数值的后几位或对计数值取模。在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每个DMT符号也存在DMT_ID,该DMT_ID就是PMD层得到DMT_ID。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如图5所示:其中,DMT_ID标识了承载数据块的DMT符号,用于指定哪一个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需要重传,DBID为DMT符号携带数据块标识,其主要用于恢复所承载数据的顺序而不是重传请求中指定哪一个数据块需要重传,RFlag是一个记录该重传层帧的数据块是否是重传过,即该DMT符号(即该数据块)因为重传而发送的,Data Block用于存储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
在本实施例中,当DSL设备接收到重传请求后,其具体步骤如图6所示:
步骤600、DSL设备的PMD层从对端DSL设备接收到携带DMT_ID的重传请求。
在实施例中,对端DSL设备也存在一个接收计数器,用于对接收到的DMT符号进行计数,根据计数值得到接收到DMT符号的DMT_ID,由于该计数器计数方式与发送DMT符号的DSL设备设置的计数器的计数方式相同,且根据计数值得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DMT_ID的规定相同,所以对于同一个DMT符号来说,在发送和接收DSL设备的DMT_ID相同。
步骤601、DSL设备的PMD层将该重传请求发送给DSL设备的重传层。
步骤602、DSL设备的重传层,根据该重传请求携带的DMT_ID在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查找对应于该DMT_ID的数据块,如果查找到,则执行步骤604;如果没有查找到,则执行步骤603。
步骤603、DSL设备的重传层忽略该重传请求,结束本流程。
步骤604、DSL设备的重传层判断查找到的数据块对应的RFlag是否标识该数据块被重传过,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605;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06。
步骤605、DSL设备重发改重传帧中的数据块,并将重传帧缓存到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对应的DMT_ID,RFlag以及DBID。
步骤606、DSL设备的重传层判断查找到的数据块对应的DBID是否在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还对应于其他的数据块且该数据块没有被重传过(根据该数据块的RFlag判断),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07;如果否,则执行步骤603。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没有,则说明该数据块第一次发送的帧已经移出了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也就是说该数据块第一次发送的帧已经不再窗口内了。所以可以忽略该请求。
步骤607、DSL设备的重传层将查找到的数据块对应的DBID,所对应的没有被重传过的数据块携带在DMT符号中,通过PMD层发送给对端DSL设备,并将重传的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缓存到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该数据块对应有DMT_ID,重传过的RFlag以及DBID。
DSL设备接收报文
当DSL设备接收DMT符号时,需要为接收到的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设置接收先进先出的缓存队列进行缓存,然后再从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将数据块依次发送给上层进行处理,该缓存队列设置在DSL设备的重传层或其他层中,该缓存队列的容量等于设置的发送先进先出缓存队列的容量。在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将DSL设备检测接收到DMT符号是否被破坏的结果也对应于DMT符号保存。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如图7所示:其中DMT_ID是接收到DMT符号设置的ID,该ID来源于接收到DMT符号计数器的计数值(可以取其中最后几位得到,也可以把计数器的计数值取模得到),设置规则与发送DMT符号分配DMT_ID的规则相同。DBID是从DMT符号中的DBID区域取出的值,Degraded flag是检测接收到DMT符号是否被破坏的结果,如DMT符号检测得到被破坏严重,则记为1/0;DMT符号检测得到没有被破坏,则记为0/1。Data Block是该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块。
当DSL设备的重传层通过PMD层接收到对端DSL设备发送的DMT符号且检测得到没有受到破坏,且该DBID的值不是期望的DBID值(在对端DSL设备发送新的数据块时,设置的DBID是有序的),则表示该DMT符号为重传DMT符号,可以根据DBID值的次序找到对应的DMT符号在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的位置,找到后用该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块进行替换,然后删除该DMT符号。
在DSL设备中,还设置有重传判断队列,该队列是先进先出队列,该队列的长度等于设定范围,如RS码子所跨DMT符号的个数,该队列记录了接收到的DMT符号是否已经被严重破坏,该队列对应的DMT符号可能一部分在设置的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中,一部分已经由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按顺序发送给DSL设备的PMS-ID层(当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缓存DMT符号的个数小于设定范围所跨的DMT符号的个数时)。图8为重传判断队列的格式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接收到的DMT符号被检测出是严重破坏的,则输入表示破坏的值,如1;当接收到的DMT符号被检测出没有被严重破坏,则输入表示没有被严重破坏的值,如0。在DSL设备中,存在一个重传判断计数器,用于统计重传判断队列中有几个DMT受到严重破坏:当该队列输入和输出的值相同,则重传计数器的计数值不变;当该队列输入表示没有被破坏的值,输出表示被破坏的值,则将重传计数器的计数值减1;当该队列输入表示被破坏的值,输出表示没有被破坏的值,则将重传计数器的计数值加1;当只有输入且输入表示没有被破坏的值,则将重传计数器的计数值不变;当只有输入且输入表示被破坏的值,则将重传计数器的计数值加1。
当重传计数器的计数值加1时,比较计数值与设置的重传请求门限值,如果大于,则请求重传;如果小于等于,则不请求重传,而是采用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来纠正接收到的被破坏的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重传请求门限值设置为1,这时,就是只要接收到被破坏的DMT符号就进行重传;也可以将重传请求门限值设置为无限大,就是没有重传机制,与现有技术避免多噪声脉冲的影响而采用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的过程相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承载数据的DMT符号也可能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没有办法区分其是重传的DMT符号还是第一次发送的DMT符号,因此不能当时确定能否删除这个DMT符号。DSL设备的重传层不能将受破坏的重传的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发送给上层的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进行处理,这会产生严重的错误,这是因为重传层可以向上层发送被破坏的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但是绝不能向上层少发送或多发送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
因此,DSL设备在提交数据块时必须删除多余的被破坏数据块,即被破坏的重传的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删除方式可以根据新的数据块对应的DBID有序性原则进行。如果接收到的DMT符号的DBID是DSL设备的重传层期望的DBID且通过了重传门限值的检验,就直接将其携带的数据块提交给上层,如果发送的DMT符号是被破坏的,其DBID是无效的,那么就必须向前找到一个未破坏的DMT符号,根据对应的DBID决定中间有多少是重传的DMT符号。其公式如下:假设DSL设备的重传层期望接收到DMT符号的DBID是n;向前找到未被破坏的DMT符号的DBID是m,那么中间有m-n个DMT符号是第一次发送的DMT符号,剩下的是重传DMT符号,随机将多余数目的DMT符号删除。这样虽然没有具体辨别出哪个DMT符号是重传DMT符号,哪个是第一次发送的DMT符号,但因为这些DMT符号都受到破坏,承载的数据块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当通过了重传门限值的检验后,前向纠错编码层和交织层可以进行纠正。因此在DSL设备中的重传层向上层发送数据块时,不多提交也不少提交就行了,也就是说任意m-n的DMT符号认为是第一次发送的DMT符号,其余的认为是重传DMT符号。
举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接收先进先出缓存队列示意图,左边为输入,右边为输出,即发送给DSL设备的重传层的上层。
初始时,接收DMT符号的DBID的期望值为1,实际接收到DMT符号的DBID也是1且没有被破坏,就发送该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块给上层;接着接收DMT符号的DBID的期望值是2,实际接收到DMT符号的DBID也是2且没有被破坏,就发送该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块给上层;再接着接收DMT符号的DBID的期望值是3,实际接收到DMT符号被破坏,其DBID是一个无效值,那么就应该先前找第一接收未破坏的DMT符号,前面第一个接收未破坏的DMT符号的DBID为4,4-3=1,那么中间有一个DMT符号是第一次发送的,实际上中间也就只有一个DMT符号,其是第一次发送的而不是重传的DMT符号,将其携带的数据块发送给上一层;再接着接收DMT符号的DBID的期望值为4,这很容易处理。再接着接收DMT符号的DBID的期望值是5时,实际接收到DMT符号被破坏,其DBID是一个无效值,应该向前找,发现前面第一个接收到未破坏的DMT符号的DBID是6,6-5=1;那么中间只有一个DMT符号是第一次发送的,但是实际上中间接收到两个DMT符号,可以得出一个是被破坏的重传DMT符号,一个是第一次发送的DMT符号。因此指定一个(比如DMT_ID=5)是第一次发送的DMT符号,并将其承载的数据块发送给上层;另一个(比如DMT_ID=6)是重传DMT符号。进行删除。如果m-n是大于1的那就必须向上层发送m-n个的DMT符号携带的数据块。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重传数据的系统,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正确接收数据的系统示意图,包括第一DSL设备和第二DSL设备,其中,
第一DSL设备,用于向第二DSL设备发送承载数据的DMT符号并缓存发送的数据块及相关的信息;接收到携带DMT_ID的重传请求后,将所缓存的对应于该请求携带的DMT_ID的数据承载在DMT符号中重传。
第二DSL设备,用于接收第一DSL设备发送的DMT符号且检测,在设定范围内接收到被破坏的DMT符号数目达到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将最新接收到的DMT符号对应的DMT_ID携带在重传请求中,发送给第一DSL设备,否则,将接收到的DMT符号承载的数据进行前向纠错编码处理和交织处理。
在该系统中,第一DSL设备还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发送后的对应于DMT_ID的数据;
生成DMT符号模块,用于从DSL设备的上层得到要发送的数据后,生成承载数据的DMT符号后,将数据对应于DMT_ID存储在存储模块中且将DMT符号发送给收发模块;接收收发模块发送的重传请求后,从存储模块获取到对应所携带DMT_ID的数据后,生成承载数据的DMT符号后,将数据对应于DMT_ID存储在存储模块中且将DMT符号发送给收发模块。
收发模块,用于将从生成DMT符号模块接收到的DMT符号发送给第二DSL设备,接收第二DSL设备发送的携带DMT_ID的重传请求,发送给生成DMT符号模块。
第二DSL设备还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将从第一DSL设备接收到的DMT符号发送检测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重传请求发送给第一DSL设备;
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收发模块发送的DMT符号且检测,在设定范围内接收到被破坏的DMT符号数目达到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将接收到的DMT符号对应的DMT_ID携带在重传请求中,发送给收发模块,否则,将接收到的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发送给上传模块;
上传模块,用于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装置的上层进行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重传数据的装置,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确接收数据的装置,包括:收发模块、检测模块、上传模块、存储模块以及生成DMT符号模块,
其中,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发送后的对应于DMT_ID的数据;
生成DMT符号模块,用于从DSL设备的上层得到要发送的数据后,生成承载数据的DMT符号后,将数据对应于DMT_ID存储在存储模块中且将DMT符号发送给收发模块;接收收发模块发送的重传请求后,从存储模块获取到对应所携带DMT_ID的数据后,生成承载数据的DMT符号后,将数据对应于DMT_ID存储在存储模块中且将DMT符号发送给收发模块。
收发模块,用于将从生成DMT符号模块接收到的DMT符号发送给对端装置,接收对端装置发送的携带DMT_ID的重传请求,发送给生成DMT符号模块;将从对端装置接收到的DMT符号发送检测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重传请求发送给对端装置;
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收发模块发送的DMT符号且检测,在设定范围内接收到被破坏的DMT符号数目达到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将接收到的DMT符号对应的DMT_ID携带在重传请求中,发送给收发模块,否则,将接收到的DMT符号承载的数据发送给上传模块;
上传模块,用于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装置的上层进行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处理。
检测模块还包括INS,所述检测是通过INS检测的。
从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看出,在数据块受到多噪声脉冲的严重破坏下,仍然可以发送重传数据的请求,请求重传携带数据的DMT符号;本发明实施例将重传机制和现有的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在接收数据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保证正确接收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也不仅仅限于DSL设备,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的接收数据设备,例如Wi-Fi,Wimax,3G等采用OFDM技术的应用;也不仅仅限于多脉冲噪声的环境,也可以是其他在传输数据时可能破坏数据的环境;也不仅仅限制DMT符号,而可以为其他承载数据的数据帧。
以上是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对本发明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适应具体情况的具体需要。因此可以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起示范作用,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接收设备对接收到的承载数据的帧进行检测,确定该数据帧被破坏,在设定范围内判断已被破坏的帧个数满足设定的重传门限值,如果是,执行步骤B;如果否,执行步骤C;
B、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重传请求,发送设备重传该帧,转入步骤A;
C、接收设备将接收到被破坏该帧承载的数据进行解码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检测确定该帧被破坏是通过脉冲噪声检测器INS或冗余校验CRC检测得到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设定范围等于当前系统前向纠错编码RS码子的跨度或小于前向纠错编码RS码子的跨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重传门限值等于小于系统的多脉冲噪声保护值INP。
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意一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在设定范围内判断已被破坏的帧个数是否满足设定的重传门限值为是否大于设定的门限值,具体过程为:
设置与设定范围内长度相同的重传判断队列,依次存储检测的帧是否被破坏的结果,根据重传判断队列中存储的被破坏结果采用设置的重传计数器进行计数,判断计数值是否大于设定的重传门限值。
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意一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接收设备判断接收到被破坏的该数据帧是否为重传数据帧,如果是,则删除该数据帧;如果否,则执行步骤C。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是否为重传帧的过程为:
判断该帧的DBID是否被破坏,如果没有被破坏,再判断该帧的数据块标识DBID是否是期望的DBID,如果是,则不为重传帧;如果否,则为重传帧;
如果被破坏,在接收设备缓存的已经接收到帧承载的数据中找到距该帧最近的帧的承载数据,再判断距该帧最近的帧的DBID与期望接收到该帧的DBID相减得到的值,是否等于两者之间帧的数目,如果是,则该帧不为重传帧;如果否,则该帧为重传帧。
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任意一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进行解码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接收设备判断缓存帧的缓存队列队尾的帧承载的数据的DBID是否合法且是期望的DBID,如果是,则提交给上层;如果否,则从缓存队列中向前找最近未被破坏的帧承载的数据,将最近未被破坏的帧承载的数据的DBID与期望的DBID之间的差值作为最近未被破坏的帧承载的数据与缓存队列队尾的帧承载的数据两者之间的被破坏重传帧的个数,任意删除两者之间的确定个数的帧。
9.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根据接收到重传请求携带的帧序号,在缓存中找到对应于该帧序号的数据,将该数据封装到帧中发送给接收设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到重传请求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发送设备判断是否接收到携带帧序号的重传请求,如果否,则从高层接收数据,分配该数据的DBID后,将该数据封装为重传帧后发送;如果是,则确定接收到重传请求;
所述在缓存中找到对应的数据的过程为:A、根据重传请求中帧序号在缓存中找到对应的数据,判断该数据是否重传过,如果是,执行步骤B;如果不是,将该数据封装到帧中进行重传;
B、根据对应数据的DBID在缓存中找具有对应数据的DBID且不是重传帧的帧承载的数据,将找到的数据封装到帧中进行重传。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判断缓存中是否具有对应数据的DBID且不是重传帧的帧,如果是,则执行步骤B,如果否,则忽略该重传请求,结束。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请求中携带的帧序号是由接收设备的接收计数器根据接收到帧进行计数得到的;
所述发送设备缓存帧的帧序号是由发送设备的发送计数器根据发送帧进行计数得到的;
所述接收设备和发送设备根据计数得到帧序号的规则相同。
13.一种重传数据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发送设备和第接收设备,其中,
发送设备,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承载数据的帧并缓存对应帧序号的数据;接收到携带帧序号的重传请求后,将所缓存的对应于该请求携带的帧序号的数据承载在帧中重传;
接收设备,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帧且检测确定该帧被破坏,在设定范围内接收到被破坏的帧数目达到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将接收到的帧对应的帧序号携带在重传请求中,发送给发送设备,否则,将接收到的帧承载的数据进行前向纠错编码处理和交织处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包括:收发模块、检测模块以及上传模块,其中,
收发模块,用于将从发送设备接收到的帧发送到检测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携带帧序号的重传请求发送给发送设备;
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收发模块发送的帧且检测确定该帧被破坏,在设定范围内接收到被破坏的帧数目达到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将接收到的帧对应的帧序号携带在重传请求中,发送给收发模块,否则,将接收到的帧承载的数据发送给上传模块;
上传模块,用于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接收设备的上层进行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处理。
15.一种重传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收发模块、检测模块以及上传模块,其中,
收发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帧发送到检测模块,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携带帧序号的重传请求发送;
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收发模块发送的帧且检测确定该帧被破坏,在设定范围内接收到被破坏的帧数目达到设定的重传门限值时,将接收到的帧对应的帧序号携带在重传请求中,发送给收发模块,否则,将接收到的帧承载的数据发送给上传模块;
上传模块,用于将从检测模块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接收设备的上层进行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和交织技术处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模块以及生成数据帧模块,其中,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发送后的对应于帧序号的数据;
生成数据帧模块,用于得到要发送的数据后,生成承载数据的帧,将数据对应于帧序号存储在存储模块中,将帧发送给收发模块;接收到收发模块发送的携带帧序号的重传请求后,从存储模块获取对应于该帧序号的数据,生成承载数据的帧,将数据对应于设置的帧序号存储在存储模块中,将帧发送给收发模块;
收发模块,用于将从生成数据帧模块接收到的帧发送,接收携带帧序号的重传请求,发送给生成数据帧模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045712A CN101222305B (zh) | 2007-01-09 | 2007-01-09 | 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EP08700084A EP2101434B1 (en) | 2007-01-09 | 2008-01-09 | A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
PCT/CN2008/070060 WO2008083627A1 (en) | 2007-01-09 | 2008-01-09 | A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
US12/498,460 US8321738B2 (en) | 2007-01-09 | 2009-07-07 |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7100045712A CN101222305B (zh) | 2007-01-09 | 2007-01-09 | 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22305A true CN101222305A (zh) | 2008-07-16 |
CN101222305B CN101222305B (zh) | 2012-04-04 |
Family
ID=39608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045712A Active CN101222305B (zh) | 2007-01-09 | 2007-01-09 | 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21738B2 (zh) |
EP (1) | EP2101434B1 (zh) |
CN (1) | CN101222305B (zh) |
WO (1) | WO2008083627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18329A (zh) * | 2016-01-15 | 2016-06-29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数据恢复方法和系统 |
CN106797286A (zh) * | 2014-10-15 | 2017-05-3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减轻无响应安全元件的影响的系统和方法 |
CN111181700A (zh) * | 2020-01-07 | 2020-05-19 |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654523A (zh) * | 2020-04-28 | 2020-09-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服务器 |
CN112953686A (zh) * | 2020-12-06 | 2021-06-11 |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45801B2 (en) | 2008-08-21 | 2014-02-04 | Alcatel Lucent | Delivery method for 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 (IPTV) |
US20100192034A1 (en) * | 2009-01-29 | 2010-07-29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Termination-Specifying ARQ protoco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N101860422B (zh) * | 2009-04-09 | 2014-02-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用户线路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8677226B2 (en) * | 2009-05-04 | 2014-03-18 | Ikanos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transmission return channel error detection |
WO2011056952A2 (en) * | 2009-11-04 | 2011-05-12 | Aware, Inc. | Forensic diagnostic capability including g.inp |
KR101931653B1 (ko) * | 2011-07-06 | 2018-12-21 | 에스케이플래닛 주식회사 | 멀티캐스트 기반 컨텐츠 전송 시스템 및 방법 |
EP2731278A4 (en) | 2011-07-06 | 2015-04-29 | Sk Planet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ENT TRANSMISSION ON A MULTI-DESTINATION BASE AND HIGH SPEED TRAVEL ESTIM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CN109995453B (zh) * | 2018-01-02 | 2020-12-18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12065A (en) * | 1978-06-02 | 1982-01-19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Transparent intelligent network for data and voice |
US5477550A (en) * | 1993-03-08 | 1995-12-19 | Crisler; Kenneth J. |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using a modified SR-ARQ protocol |
US5910970A (en) * | 1996-05-09 | 1999-06-08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DSL host interfac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
US6314101B1 (en) * | 1997-06-17 | 2001-11-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detecting delayed data frames in a transport function |
US6460154B1 (en) * | 1998-11-27 | 2002-10-01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Data error correction system |
US7143178B2 (en) * | 2000-06-29 | 2006-11-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TX frame detection |
JP3512755B2 (ja) * | 2000-10-13 | 2004-03-3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方式、通信装置、およびこの通信装置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
US7813322B2 (en) * | 2003-02-19 | 2010-10-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methods and apparatus |
KR100714675B1 (ko) * | 2004-01-30 | 2007-05-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데이터 프레임 재전송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사용하는네트워크 장치 |
JP4446338B2 (ja) * | 2004-03-22 | 2010-04-07 |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再送要求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受信機 |
KR100772369B1 (ko) * | 2004-07-13 | 2007-11-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재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WO2006073323A1 (en) | 2004-12-29 | 2006-07-13 | Intel Corporation |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an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joint operation for a data link layer |
US7970733B2 (en) * | 2006-09-13 | 2011-06-28 | Broadcom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
US8381055B2 (en) * | 2006-09-13 | 2013-02-19 | Broadcom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
-
2007
- 2007-01-09 CN CN2007100045712A patent/CN101222305B/zh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1-09 WO PCT/CN2008/070060 patent/WO200808362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1-09 EP EP08700084A patent/EP2101434B1/en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7-07 US US12/498,460 patent/US8321738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97286A (zh) * | 2014-10-15 | 2017-05-3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减轻无响应安全元件的影响的系统和方法 |
CN105718329A (zh) * | 2016-01-15 | 2016-06-29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数据恢复方法和系统 |
CN105718329B (zh) * | 2016-01-15 | 2019-03-26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数据恢复方法和系统 |
CN111181700A (zh) * | 2020-01-07 | 2020-05-19 |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654523A (zh) * | 2020-04-28 | 2020-09-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服务器 |
CN112953686A (zh) * | 2020-12-06 | 2021-06-11 | 广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101434A4 (en) | 2010-07-28 |
EP2101434A1 (en) | 2009-09-16 |
US8321738B2 (en) | 2012-11-27 |
US20090282312A1 (en) | 2009-11-12 |
CN101222305B (zh) | 2012-04-04 |
WO2008083627A1 (en) | 2008-07-17 |
EP2101434B1 (en) | 2013-03-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22305B (zh) | 一种重传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
US12101188B2 (en) | Multicarrier transceiver that includes a retransmission function and an interleaving function | |
CN101321046B (zh) | xDSL系统内传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1026569B (zh) | 用于减小数据分组传输中的脉冲噪声的影响的设备和方法 | |
US8898533B2 (en) |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 |
US20140050105A1 (en) | Traffic-Adaptive Repeated Transmission | |
CN101836390B (zh) | 用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及包括这种设备的通信系统 | |
EP3582418A1 (en) | Dtu encoding and decoding for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 |
CN104704764B (zh) | 一种预填充重传队列 | |
US8374224B2 (en) | Interleaver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8078939B2 (en) | Interleaving redundancy apparatus and method | |
Bizinelli et al. | Proposal of a New Algorithm to Improve TCP Performance over ADSL | |
Bizinelli et al. |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Strength Reed-Solomon Codes in Hybrid ARQ Error Control Scheme for ADSL | |
CN102739356A (zh) | 数据调制方法及装置与数据处理系统 | |
Bizinelli et al. | Analysis of proposed error correction algorithm over ADSL for TCP applications | |
EP2091172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processing in a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environmen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