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7397B -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7397B
CN101217397B CN2007103014576A CN200710301457A CN101217397B CN 101217397 B CN101217397 B CN 101217397B CN 2007103014576 A CN2007103014576 A CN 2007103014576A CN 200710301457 A CN200710301457 A CN 200710301457A CN 101217397 B CN101217397 B CN 1012173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anagement
network management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3014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7397A (zh
Inventor
辛庆祥
余庆华
朱浩鹏
杨欣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30145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173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17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7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7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73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具有IP网管网络标识,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接口与所述IP网管相连;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IP网管网络标识与电信网管和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本发明使IP网管能够对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中的IP接口进行统一管理,这样软交换网管只需管理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中的软交换业务及TDM接口即可,大大提升了支持IP的电信设备维护的方便性。

Description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基于时分复用技术进行交换的电话网络(PSTN),一般是封闭的,自成体系的。虽然组成整个话音通信系统的网络设备繁杂多样,但这些设备的管理模型都是基于ITU-T等国际标准组织定义的标准实现的,因此可以很容易的组成一个完善的、封闭的、系统的网络管理体系。
而基于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技术的数据通信网络,在一开始的设计理念就是开放和包容的。与传统的电路交换通信网络不同,TCP/IP为基础的数据通信网络(后面简称IP网络)则是以分组为基础、基于统计复用的交换模式,定义的接口也非常简单。IP网络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业务的开放、对其它网络的开放、对终端接入的开放等几个方面:
1、业务开放
在业务的支持上,TCP/IP协议可用于多种应用的承载平台。而且IP协议报文格式的定义,也预留了充分的扩展空间,用于扩展未来的业务形态。
2、对其它网络的开放
TCP/IP协议可充分包容其它类型的网络,如ATM(Asynchronous TransferMode,异步传输模式)、Frame-Relay、DDN(Digital Data Network,数字数据网)、X.25,甚至基于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传输体系的光网络和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密集波分复用)。上述这些不同的网络形态均可通过IP协议的适配,组成一个统一的通信网络。
3、对终端接入的开放
任何形式的终端,只要能够支持TCP/IP协议栈(甚至只是TCP/IP协议栈的一部分功能),就可轻松的接入到IP网络中。
IP网络设备的管理方式也充分利用了IP协议的特性,通过建立在IP/UDP协议上的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来进行。能够通过一些严格定义和简单扩展的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Base,管理信息库),对IP网络设备进行细致的管理。
目前正迅速发展的软交换网络就是把传统的通信网络与IP网络进行融合,以IP网络做承载平台。这样可充分利用IP网络的特性,既可扩展业务种类,也可降低OPEX(OPeration Expenditure,维护成本)和CAPEX(CAPitalExpenditure,建设成本)。将传统的通信网络与IP网络融合之后,软交换网络设备就必须提供IP接口,以完成跟IP承载网的连接。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支持IP的电信设备(以软交换设备为例)功能结构示意图,该软交换设备不仅具有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时分复用)接口,还具有IP接口,上述接口统一由软交换设备的业务处理单元进行控制。随着软交换网络融合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软交换设备上的TDM接口单元将会逐渐消失,直到软交换设备提供全IP接口。
然而目前的软交换网络,只是在承载平面跟IP网络完成了融合,在网络管理层面,却依然是独立的。以上述软交换设备的结构为例,业务处理单元、TDM接口、IP接口完全采用电信网管(例如软交换的网管等)进行管理,而IP承载网的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等),则依然是通过SNMP协议由IP承载网网管系统进行管理的,因此没有将软交换网络管理与IP网络管理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整个软交换网络的维护工作量,而且使得网络的维护效率大大下降。
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实现对软交换设备和IP承载网设备的独立管理的示意图,软交换设备的所有功能组件,包括IP接口,都是通过软交换的网管系统进行管理的。而IP承载网中的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则采用另外的IP网络网管系统进行管理。其中,软交换网络管理与IP网络网络管理与软交换设备之间的交互接口也不同,软交换网络管理的软交换网管与软交换设备通过MML(Man-Machine Language,人机语言)接口连接,IP网络网络网管与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通过SNMP接口。
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软交换设备无法纳入IP网管的管理中,导致IP网络被割裂、存在维护盲点等问题,具体为:
1、割裂了IP承载网。在实际组网结构上,软交换设备上的IP接口已属于整个IP网络的一部分。但是采用现有技术的网络管理方式,软交换设备上的IP接口依然由软交换网管进行管理,IP网管无法管理到软交换的这些IP接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整个IP网络。
2、信息共享困难。软交换设备上IP接口的一些统计信息和状态信息,无法被IP承载网网管系统感知到,这样会造成部分统计信息和状态信息的缺失,给整个网络的维护造成较大困难,而且还可能存在维护盲点。
3、增加了软交换网管的开发成本。这种现有技术当前的管理构架下,软交换网管也需要开发特定的软件对软交换设备上的IP接口进行管理,因此不仅增加了对软交换网管的开发量,也增加了软交换网管的维护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IP网管无法对软交换设备IP接口进行管理的技术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一种网络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具有IP网管网络标识,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接口与所述IP网管相连;所述IP网管网络标识包括注册于电信网管的网络标识和注册于IP网管的IP网络标识;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IP网管网络标识与电信网管和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具体包括: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所述注册于电信网管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电信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通过所述IP网络标识与所述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管理系统,包括电信网管、IP网管和至少一个支持IP的电信设备,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MML接口与所述电信网管相连,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具有两个网络标识,注册于所述电信网管的软交换网络标识和注册于所述IP网管的IP网络标识,用于通过所述注册于电信网管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电信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通过所述IP网络标识与所述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所述电信网管,用于根据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网络标识与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对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业务和TDM接口进行管理;所述IP网管,用于根据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IP网络标识与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对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IP接口进行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支持IP的电信设备,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具有两个网络标识,注册于电信网管的软交换网络标识和注册于IP网管的IP网络标识,包括SNMP接口模块、软交换交互模块和IP交互模块,所述SNMP接口模块,用于提供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与所述IP网管的SNMP接口;所述IP交互模块,用于根据所述IP网络标识通过所述SNMP接口模块与所述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所述软交换交互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软交换网络标识与所述电信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因为通过将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与IP网管相连,并为支持IP的电信设备设置分别对应于IP网管和软交换网管的两个标识,使IP网管能够对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中的IP接口进行统一管理,保持IP网络的完整性,避免出现维护盲点。并且将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中的IP接口纳入到IP网管的管理中,从而避免软交换网管对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IP接口管理所引起的增加软交换网管的开发量和维护工作量的技术缺陷,这样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软交换网管只需管理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中的软交换业务及TDM接口即可,大大提升了支持IP的电信设备维护的方便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发明实施例IP网管对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管理,能够进一步促进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的融合,而且由于支持IP的电信设备能提供业务层信息,因而能极大丰富IP网管的内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软交换设备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实现对软交换设备和IP承载网设备的独立管理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管理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管理的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软交换设备提供两个网管接口:MML接口和SNMP接口。其中,软交换设备通过MML接口与软交换网管进行通信,完成软交换设备业务管理模块和TDM接口的管理;而软交换设备通过SNMP接口与IP网管进行通信,完成IP网管对软交换设备IP接口的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将软交换设备与通过SNMP接口与IP网管相连,并为软交换设备配置两个网络标识,使该软交换设备能够通过分配的上述两个网络标识分别注册到软交换网管和IP网管,这样软交换网管能够通过软交换设备注册的软交换网络标识与软交换设备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同样IP网管也能够通过与软交换设备连接的SNMP接口,根据软交换设备注册的IP网络标识与软交换设备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对软交换设备上的IP接口进行管理,达到对IP网络统一管理的目的。其中,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将软交换设备与IP网管通过SNMP接口相连可通过将软交换设备的一个IP接口与IP网管相连,同时设置软交换设备支持SNMP协议实现。
其中所述软交换设备配置两个网络标识可以是两个不同的IP地址,分别注册到软交换网管和IP网管,一个IP地址针对软交换网管为软交换标识,另外一个IP地址针对IP网管为IP标识,该软交换设备分别通过这两个IP地址分别与软交换网管和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当然通过IP地址不同区分IP标识和软交换标识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还可以为软交换设备提供一个IP地址,供软交换管理系统和IP承载网网管系统共同使用,通过该IP地址不同的协议号(或UDP/TCP端口号)来与不同的网管(IP网管或软交换网管)实现对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不仅要使软交换设备能够通过SNMP与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还需要软交换设备能够记录软交换设备上IP接口的统计信息和/或状态信息,优选地,可以配置软交换设备,使其能够支持标准的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管理信息库)。其中,MIB是网络管理数据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规定了网络代理设备必须保存的数据项目,数据类型,以及允许在每个数据项目中的操作。通过对这些数据项目的存取访问,就可以得到该网管的所有统计内容,再通过对多个网关统计内容的综合分析即可实现基本的网络管理。这样通过对软交换设备设置标准的MIB,就能够使软交换设备记录软交换设备上IP接口的统计信息、状态信息和配置管理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上述在软交换设备上设置标准的MIB为较优的实施方案,但是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软交换设备必须要设置标准的MIB,该软交换设备能够提供下列IP接口的统计信息和状态信息即可。
●IP接口的IP地址和掩码;
●IP接口的接口描述(用途描述字符串);
●IP接口的接口类型(GE/FE/POS/E1/T1等);
●IP接口的双工模式(只适合以太网的情况);
●IP接口的接口速率;
●IP接口总的输出字节数(自上一次计数器清零开始统计);
●IP接口总的输入字节数;
●IP接口总的输出报文数量;
●IP接口总的输入报文数量;
●IP接口最近30秒内的输入速率(bit/s);
●IP接口最近30秒内的输出速率(bit/s);
●IP接口输入的错误报文数量(可分类统计,比如CRC校验错、超长/超短帧等);
●IP接口输入的广播报文数量;
●IP接口输入的组播报文数量;
●IP接口的状态(UP/DOWN/Administrative down)。
将支持IP的电信设备纳入IP网管,还可以提供比传统IP设备提供更丰富的业务层面的信息。如路由器设备只能提供IP层的流量统计报文,而软交换设备则可以基于业务类型统计流量,如M3UA消息流量,H.248消息流量等,从而另IP网管能获知更为细致的统计数据,做出更为精细的维护和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的融合,能够为基于IP的软交换网络的统一铺平道路。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融合的结构示意图,随着网络IP化程度的深入,软交换设备的TDM接口可能将完全会被IP接口所取代。这样软交换网管仅完成业务层面的管理即可,所有接口(此时接口全部为IP接口)和承载层面的管理可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统一由IP网管进行控制。
当然随着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融合的加深,传统的软交换网管和IP网管可能会融合到一起,统一采用SNMP协议进行管理。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融合的结构示意图,这样不论对于业务层面的管理,还是传输接口的管理,都统一采用SNMP协议,并以可扩展MIB库的形式进行管理,原来的MML接口将不再使用。这样可充分利用SNMP协议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真正完成软交换网络和IP网络的融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上述两种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融合后的结构图仅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但只要是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融合就能够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网络管理方法实现IP网管对软交换设备IP域的控制。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图,该网络管理系统能够使软交换网管负责软交换设备的业务和TDM接口的管理,由IP网管负责软交换设备IP接口的管理,明确了各个网管的分工,对IP网络管理进行了统一。该系统包括电信网管(例如软交换网管)1、IP网管2和至少一个支持IP的电信设备(例如软交换设备)3,软交换设备3通过MML接口与软交换网管1相连,软交换设备3通过SNMP接口与IP网管2相连,软交换设备3具有两个网络标识,注册于软交换网管1的软交换网络标识和注册于IP网管2的IP网络标识,用于通过软交换网络标识与软交换网管1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通过IP网络标识与IP网管2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软交换网管1用于根据软交换设备3的软交换网络标识与软交换设备3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对软交换设备3的业务和TDM接口进行管理;IP网管2用于根据软交换设备3的IP网络标识与软交换设备3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对软交换设备3的IP接口进行管理。
其中,软交换设备3具有两个网络标识,注册于软交换网管1的软交换网络标识和注册于IP网管2的IP网络标识,包括SNMP接口模块31、软交换交互模块32和IP交互模块33,SNMP接口模块31用于提供软交换设备3与IP网管2的SNMP接口;IP交互模块33用于根据IP网络标识通过SNMP接口模块与IP网管2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软交换交互模块32用于根据软交换网络标识与软交换网管1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
其中,软交换设备3还包括记录模块34,用于记录软交换设备3上IP接口的统计信息和/或状态信息。
其中,记录模块34包括MIB保存子模块341,用于保存标准的管理信息库MIB。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软交换设备与IP网关相连,并为软交换设备设置分别对应于IP网管和软交换网管的两个标识,使IP网管能够对软交换设备中的IP接口进行统一管理,这样软交换网管只需管理软交换设备中的软交换业务及TDM接口即可,大大提升了软交换设备维护的方便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发明实施例IP网管对软交换设备的管理,能够进一步促进软交换网络向IP网络的融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网络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
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具有IP网管网络标识,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接口与所述IP网管相连;所述IP网管网络标识包括注册于电信网管的网络标识和注册于IP网管的IP网络标识;
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IP网管网络标识与电信网管和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具体包括: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所述注册于电信网管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电信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通过所述IP网络标识与所述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网络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记录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上IP接口的统计信息、状态信息和配置管理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网络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记录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上IP接口的统计信息和/或状态信息具体为:
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支持标准的管理信息库MIB。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网络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册于电信网管的网络标识和所述IP网络标识为两个不同的IP地址,分别注册于所述电信网管和所述IP网管。
5.一种网络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信网管、IP网管和至少一个支持IP的电信设备,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MML接口与所述电信网管相连,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通过SNMP接口与所述IP网管相连,
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具有两个网络标识,注册于所述电信网管的软交换网络标识和注册于所述IP网管的IP网络标识,用于通过所述注册于电信网管的软交换网络标识与所述电信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通过所述IP网络标识与所述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
所述电信网管,用于根据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软交换网络标识与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对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业务和TDM接口进行管理;
所述IP网管,用于根据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IP网络标识与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对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的IP接口进行管理。
6.一种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具有两个网络标识,注册于电信网管的软交换网络标识和注册于IP网管的IP网络标识,包括SNMP接口模块、软交换交互模块和IP交互模块,
所述SNMP接口模块,用于提供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与所述IP网管的SNMP接口;
所述IP交互模块,用于根据所述IP网络标识通过所述SNMP接口模块与所述IP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
所述软交换交互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注册于电信网管的软交换网络标识与所述电信网管进行管理报文的交互。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上IP接口的统计信息和/或状态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支持IP的电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模块包括MIB保存子模块,用于保存标准的管理信息库MIB。
CN2007103014576A 2007-12-27 2007-12-27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73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14576A CN101217397B (zh) 2007-12-27 2007-12-27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14576A CN101217397B (zh) 2007-12-27 2007-12-27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7397A CN101217397A (zh) 2008-07-09
CN101217397B true CN101217397B (zh) 2010-07-07

Family

ID=39623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145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7397B (zh) 2007-12-27 2007-12-27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173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2798B (zh) 2009-06-19 2012-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语音家庭网关终端进行远程网管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31980B (zh) * 2009-06-26 2013-04-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维护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11130826A (zh) * 2018-10-31 2020-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9566A2 (en) * 1999-08-23 2001-02-28 Motorola Ireland Limited System management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rising SNMP and CMIP agents
CN1543125A (zh) * 2003-04-30 2004-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满足海量终端设备网络管理需求的系统及方法
CN1929397A (zh) * 2005-09-09 2007-03-14 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对软交换网实现分权分域管理的网管系统和方法
CN1968148A (zh) * 2006-10-13 2007-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实现应用软件系统与主机资源综合监管的网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9566A2 (en) * 1999-08-23 2001-02-28 Motorola Ireland Limited System management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rising SNMP and CMIP agents
CN1543125A (zh) * 2003-04-30 2004-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满足海量终端设备网络管理需求的系统及方法
CN1929397A (zh) * 2005-09-09 2007-03-14 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对软交换网实现分权分域管理的网管系统和方法
CN1968148A (zh) * 2006-10-13 2007-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实现应用软件系统与主机资源综合监管的网管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黄俊飞,廖建新.基于TMN的电信网IP网络设备的管理.现代电信科技 9.2003,(9),14-17.
黄俊飞,廖建新.基于TMN的电信网IP网络设备的管理.现代电信科技 9.2003,(9),14-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7397A (zh) 2008-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4229C (zh) 支持多业务传输的宽带接入设备及方法
CN101160886A (zh) 下一代网络中的ip互通网关及其实现ip域互通的方法
JP2013518528A (ja) 同期式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2148766A (zh) 一种三层功能组网下pon内业务互通的方法
CN108810581A (zh) 一种软件菜单的更新方法和装置
Kloth Advanced router architectures
Wilkins Designing for Cisco Internetwork Solutions (DESIGN) Foundation Learing Guide
EP1366606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in a broadband network
CN101217397B (zh) 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US7715429B2 (en) Interconnect system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services
CN100539529C (zh) 共享接入网的通讯系统及其进行业务报文交互的方法
CN104767720A (zh) 一种软件定义网络中OpenFlow消息跟踪和过滤的方法
CN101515938B (zh) 通过传输网络传输ip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Vachon et al. Accessing the WAN, CCNA Exploration Companion Guide
Cisco Advanced Cisco Router Configuration: Student Guide Cisco Inter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Release 11.2
CN105376078A (zh) 一种ip网管对软交换设备ip接口进行管理的方法
CN100433652C (zh) 多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astelli Network consultants handbook
CN101150480B (zh) 一种改善广域网桥数据转发性能的方法及装置
Cambron Global Networks: Engineering, Operations and Design
EP1825640B1 (en) Interconnect system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services
Vashchenko A multi-service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a company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Pignataro et al. Cisco Multiservice Switching Networks
Reid WAN Technologies CCNA 4 Companion Guide
Zheng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Issues and Tren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07

Termination date: 201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