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2379B -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2379B
CN101212379B CN200710105541.0A CN200710105541A CN101212379B CN 101212379 B CN101212379 B CN 101212379B CN 200710105541 A CN200710105541 A CN 200710105541A CN 101212379 B CN101212379 B CN 1012123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ed
radio transmitting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frame
carry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55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2379A (zh
Inventor
曹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dia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dia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diaTek Inc filed Critical MediaTek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12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2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2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23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5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network layer [OSI layer 3], e.g. X.25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一第一通信层至一第三通信层传送聚合数据单元的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无线传输系统包含一装置;该装置包含一接收器与一处理器;无线传输系统从第一通信层至第三通信层传输聚合数据单元;一种在一第二通信层执行的无线传输方法,以传送一数据自一第一通信层至一第三通信层,包含步骤:自第一通信层撷取一信息;根据该信息,在一预定长度内聚合待传送信息帧,以传送至第三通信层;该多个待传送信息帧形成该数据,其中当所述第二通信层无法及时传输所述多个已聚合的待传送信息帧中的任何一部分时,补填所述传输。本发明通过对待传送信息帧的信息进行撷取操作,并根据所撷取信息聚合待传送信息帧的方法,确保无线传输系统实时更新聚合参数;并且多个信息帧可以同时被传送且符合临界时间要求,定义一种稳定高效的传输机制。

Description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讯领域,特别关于包含传输装置的无线传输装置、系统及方法,以从一第一通信层到一第三通信层传送聚合(aggregated)数据,并补填(padding)该传输。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无线局域网络包含三层:第一通信层,即一主机,以传送数据或信息帧,如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MAC Service Data Unit,MSDU),到第二通信层;第二通信层,用于缓冲从主机传送的数据或信息帧,且传送该数据或信息帧到第三通信层。每一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都对应一描述,如一传送描述符(TX Descriptor),记录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属性与储存地址。储存地址用以定位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地址。当第二通信层随机地获取传送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ies,TXOP)以传送储存在一缓冲器中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时,除了储存在如芯片等硬件外,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是储存在第二通信层的缓冲器中。其中传送机会是用来从第一通信层传送数据单元到第三通信层。然后,系统在本次传送机会期间传送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一旦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被成功传送,缓冲器释放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如果不成功,芯片重新获取一新传送机会且重新传送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必须注意的是每一次只能传送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
在传输时,系统必须符合一临界时间需求,即连续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在传输过程中,其延时不能超过一短帧间距(Short Inter FrameSpace,SIFS)。如果超过,传送机会将会被强迫中止且系统将必须找寻另一传送机会进行传输。通常短帧间距是10微秒。
图1为一现有无线局域网络传输的流程图。在步骤101,系统获取一传送机会以传送数据。在步骤102,一传送描述符被读取,且传送描述符所指向的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被储存于一缓冲器。此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是以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rotocol Data Unit,MPDU)的格式被传送。
在步骤103中,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被传送到第三通信层。然后执行步骤104以判断是否已接收第三通信层产生的一确认信号,其中确认信号指出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成功地被第三通信层接收。如果判断是肯定的,在步骤105中,一传输状态被传回用以释放已成功传送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在步骤106中,读取一新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以传输。在步骤104中,如果判断是否定的,则将再次执行步骤103且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将再次被重新传送。在执行步骤106后,执行步骤107以判断该传送机会是否已终止,如果判断是否定的,则再次执行步骤102;如果判断是肯定的,则执行步骤108以终止传输。
一新的无线局域网络规格,如IEEE 802.11N标准,支持一次传输多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根据IEEE 802.11N标准,多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可以聚合成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Aggregated MSDU,A-MSDU)、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或者承载于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且多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可被聚合成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Aggregated MPDU,A-MPDU)。
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或者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被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所承载。多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可被聚合成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与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两者均有数据长度的限制。在传输期间,第一通信层可连续地传送一新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到第二通信层,且此新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可与先前已经聚合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进行聚合,经过聚合而产生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在后续的传输中可被重新传送。然而,IEEE802.11N标准并未定义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传输。
因此,一个可以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单元且符合上述临界时间要求的无线传输方法在此领域中是迫切需要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一第二通信层执行的无线传输方法,以自一第一通信层传输一数据至一第三通信层;无线传输方法包含:自第一通信层撷取一与多个待传送信息帧有关的信息,根据此信息,将多个待传送信息帧聚合在一预定长度内并传送至第三通信层,以及当第二通信层无法及时传输多个已聚合的待传送信息帧的任何一部分时,补填所述传输;其中多个待传送信息帧形成此数据。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传输装置,位于一第二通信层,以自一第一通信层传输一数据至一第三通信层,无线传输装置包含一接收器、一处理器及一补填电路;接收器自第一通信层撷取一与多个待传送信息帧有关的信息,处理器根据此信息,将多个待传送信息帧聚合在一预定长度内并传送至第三通信层,补填电路,当所述第二通信层无法及时传输所述多个已聚合的待传送信息帧中的任何一部分时,补填所述传输;其中多个待传送信息帧形成此数据。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传输系统,无线传输系统包含一第一通信层、一第二通信层以及一第三通信层;第一通信层用以产生多个待传送信息帧,第二通信层用以自第一通信层取得一数据,此数据与多个待传送信息帧有关,根据该数据,在一预定长度内,聚合多个待传送信息帧,第三通信层用以接收已聚合的信息帧,其中当所述第二通信层无法及时传输所述多个已聚合的待传送信息帧中的任何一部分时,补填所述传输。
本发明通过对待传送信息帧有关的信息进行撷取操作,并根据所撷取的信息聚合待传送信息帧的方法,确保无线传输系统实时更新聚合参数;并且多个信息帧可以同时被传送且符合临界时间的要求,进而定义了一种稳定、高效的传输机制。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现有无线局域网络传输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3a至图3e是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与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聚合程序的示意图;
图4a至图4b是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提供已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补填传输示意图;
图5a至图5b是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提供已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补填传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是一种无线传输方法,通过第二通信层将数据单元从第一通信层传送至第三通信层。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在步骤201中,获取一个传送机会。数据单元为信息帧格式且可以表示为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及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以下所提及的数据单元等同于信息帧。在步骤202中,读取一传送描述符。传送描述符包含数据单元的属性及地址。地址指向一存储器的储存位置,其中,存储器用于储存数据单元。且在步骤202中数据单元是为未确认的。在步骤203中,更新一查询表的聚合参数。在此实施例中,聚合参数包含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数目、总长度、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bitmap)及确认位图。查询表中为一聚合记录。在步骤204中,判断是否允许聚合。如果允许,则执行步骤205,且根据确认位图,读取另一个传送描述符以撷取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加以聚合,其中确认位图记录每一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先前的一次传输结果。在步骤204中,如果不允许聚合,则执行步骤209。关于步骤209的详细叙述请参照后续说明。在步骤205之后,执行步骤206以判断是否允许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聚合在步骤205中所撷取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如果允许聚合,则执行步骤208以更新查询表的聚合参数。如果不允许聚合,则执行步骤207以判断是否允许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聚合步骤205中所撷取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如果允许聚合,则执行步骤208以更新聚合参数。在步骤208之后,再次执行步骤205以撷取另一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
在此实施例中,在步骤207中,如果不允许聚合,则表示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以及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两者并不被允许聚合更多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允许聚合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会在传输期间根据查询表而被聚合。一聚合记录是根据这些允许聚合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聚合参数所产生。在步骤208中,查询表的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储存这些允许传送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目标格式,其中目标格式代表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然后执行步骤209,根据查询表(即为一聚合记录)传送已聚合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至第三通信层,且这些已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被依序传送。
在步骤210中,从下一通信层回传的一传输确认信号会被撷取且查寻表中的确认位图根据此确认信号而被更新,且确认信号至少与一信息帧有关。在步骤211中,回传传输状态以释放已成功传输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其中仅在这些连续聚合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第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被成功传输时,才会释放这些已成功传输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确认信号也指出传送失败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表示为未确认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其由待传送信息帧形成。因此,确认信号是关于多个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并指出这些信息帧是否连续。其中传送失败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接着与从第一通信层接收的新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聚合,且在下一次传输中再次被传送。在步骤212中,查询表(聚合记录)根据确认信号而被更新,且根据查询表,这些传送失败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可以被选取并加以聚合。然后执行步骤213,判断传送机会是否已结束。如果未结束,则再次执行步骤202以读取另一传送描述符。如果已结束,则执行步骤214以在本次传送机会中终止传输。
必须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制上述步骤的执行顺序。例如,步骤206可以在步骤207之后被执行。
图3a至图3e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与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聚合程序的示意图。聚合程序在第二通信层中运作,且被聚合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会被传送到第三通信层。此次聚合将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解译为一数据单元,而多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被聚合成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且多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被聚合成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更具体而言,如果确认位图是8个比特,则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将需要16个比特,因为每一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需要2个比特来代表“0”、“1”、“2”以及“3”。
这些比特的数量与值是用于清楚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确认位图比特可以为“0”或“1”,其中比特‘1’表示一传送成功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而比特“0”表示一传送失败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位图比特可以为“0”、“1”、“2”或“3”。
其中,比特“0”意指一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单独地包含比特“0”所表示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比特“1”意指一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包含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且由比特“1”所表示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是在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中的一第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
比特“3”意指一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包含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且由比特“3”所表示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是为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中的一最后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
比特“2”意指一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包含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且由比特“2”所表示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在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中为一中间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
在第二实施例中,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预定长度是为10K字节,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预定长度是为4K字节,目前的确认位图是为00111000且在聚合之前目前的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是为00123000。第一比特与第二比特两者均为0,意指在上一次的传输中,第一以及第二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以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格式分别传输,但传输失败。
确认位图的第三比特到第五比特均为“1”,意指在之前的传输期间,第三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到第五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被聚合成另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并放入另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加以传输,且被成功地传送。在聚合前,从第一通信层所撷取的三个新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分别被表示为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四304与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五305。
因为最后聚合的第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传送失败,这些已成功传送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并未被释放。第一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与第二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分别被表示为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一301与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二302,且将再次以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格式被传送并被表示为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一3111与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二3112,以供后续传输。
在一开始时,两个均有2K字节长度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一301与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二302被读取,且被判断为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一3111与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二3112以供后续传输,如图3a所示。
然后,读取一具有2K字节长度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且放入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322。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322将被判断是否可被聚合成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因为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预定长度为10K字节,故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322可被聚合成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且以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3表示。在此时,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322只包含如图3b所示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如此一来,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被表示成在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中的一个“0”,且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为00123000。
然后,一具有2K字节长度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四304被读取,且判断是否与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聚合且形成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因为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预定长度为4K字节,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四304可被聚合成一具有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的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32。此时,如图3c所示,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以及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四304被判断是否以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322的格式传送。因此,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被表示为在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中的一个“1”,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四304被表示成“3”,且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为00123130。当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三303与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四304时,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32达到预定长度。
最后,读取一具有2K字节长度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五305。根据上述相同的原则,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五305可被放入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四333加以传输。此时,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四333只包含如图3d所示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五305。因此,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五305被表示为在该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中的一个“0”且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为00123130。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数量为5,总长度为10K字节,且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位图为00123130。
如图3e所示,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一3111、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二3112、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322与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四333被包含在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3中加以传输。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322包含聚合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32。然后,读取聚合参数与确认位图,且这些聚合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以这些目标格式,如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或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格式,被传送至第三通信层,其中目标格式代表已聚合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
为符合临界时间的要求,当第二通信层不能及时地传送这些已聚合待传送信息帧的任何部分时,本发明提供一补填传输的方法。图4a至图4b是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提供已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补填传输示意图。在第三实施例中,在第二通信层中一缓冲器的容量是等于或大于一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长度,其意指一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可在被完全地缓冲且不会发生下溢的情况下,被传送至第三通信层。
在第三实施例中,假设已获取一传送机会且五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41、42、43、44、45被聚合以便传输。在图4a中,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40包含五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41、42、43、44、45以传输。如果没有下溢,这些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41、42、43、44、45可被传送至第三通信层。图4b显示一有下溢发生的传输。在时间t1时,对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一41的传输已结束,但下一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二42尚未准备好。一补填定界符(Padding Delimiter,PD)401随后被传输。此次补填将持续到时间t2,在时间t2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二42已准备好传输。同样地,在时间t3,在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43已传输后,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四44尚未准备好,所以补填定界符402被传输。在时间t4,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四44已准备好传输。在时间t5,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四44已被传输,但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剩余空间不足以传送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五45。因此一补填定界符403用来补填此空间。
在第三实施例中,当下溢发生时,虽然无法传送所有五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但通过补填传输的方式,五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中的四个仍然可以被传送,使传送机会保持有效状态。
图5a至图5b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提供已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补填传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信层的缓冲器的容量小于一个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长度。并且假设已获取一传送机会且五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51、52、53、54、55已聚合以便传输。
在图5a中,一聚合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50包含五个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51、52、53、54、55以便传输。如果没有发生下溢,这些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51、52、53、54、55可被传送至第三通信层。图5b显示传输有下溢发生,在时间t1时,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一51没有被完整地传送,其意指储存在缓冲器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一51的部分已用尽且发生下溢。在此时,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一51的传输被略过,且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一51的剩余空间被一补填定界符501所补填。在时间t2时,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二52已准备好传输。在时间t3时,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53没有被完整地传送,且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三53的剩余空间被一补填定界符502所补填。在时间t4时,传送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四54。在时间t5时,传送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五55。
在第四实施例中,当每次下溢发生时,目前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会被忽略。通过补填发生下溢的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的剩余空间,使得其它介质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单元仍然可以被传送,保持传送机会有效状态。
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通信层中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从一第一通信层至一第三通信层传送数据。此无线传输装置包含一接收器601、一处理器603、一选择电路605、一更新电路607、一补填电路609、一缓冲器611与一查询表613。接收器601用以从第一通信层撷取关于待传送信息帧的信息,因此,接收器601读取包含在一传送描述符615的信息602。处理器603用以根据信息602聚合这些待传送信息帧,其中待传送信息帧被选择电路605选取。信息602也应用来更新查询表613的聚合参数。选择电路605用以根据查询表613选取待传送信息帧。更新电路607用以当从第三通信层接收到一确认信号604时更新查询表613。在处理器603完成聚合之后,缓冲器611在传输之前缓冲待传送信息帧的内容。补填电路609用以在下溢时补填该传输。接收器601、处理器603、选择电路605、更新电路607、补填电路609、与缓冲器611的功能相似于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与第五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相应功能,且因此,可执行所有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步骤。
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与第五实施例可被应用于从一第一通信层至一第三通信层传送数据的一无线传输系统。

Claims (32)

1.一种无线传输方法,执行于一第二通信层,以自一第一通信层传送一数据至一第三通信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传输方法包含:
自所述第一通信层撷取一信息,所述信息与多个待传送信息帧有关;
根据所述信息,聚合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于一预定长度内,以传送至所述第三通信层;以及
当所述第二通信层无法及时传输所述多个已聚合的待传送信息帧的任何一部分时,补填所述传输;
其中所述待传送信息帧形成所述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根据一查询表,选取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以聚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接收一确认信号自所述第三通讯层,其中所述确认信号与至少一信息帧有关,若所述确认信号是关于一所述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则更新所述查询表;若所述确认信号是关于所述多个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则更新所述查询表并指出所述多个信息帧为连续或不连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为一数据单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含多个地址,指向一存储器的储存位置,所述存储器储存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包含一目标格式,以表示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中的至少一个。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通信层撷取一信息的一执行时间是在10微秒以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提供一缓冲器,在传输所述数据之前,缓冲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的容量等于或大于一信息帧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的容量小于一信息帧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根据一查询表,选取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接收一确认信号自所述第三通讯层,其中所述确认信号与至少一信息帧有关,若所述确认信号是关于一所述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则更新所述查询表;若所述确认信号是关于所述多个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则更新所述查询表并指出所述多个信息帧为连续或不连续。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为一数据单位,是由所述第一通信层所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含多个地址,指向一存储器的储存位置,所述存储器储存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含一目标格式,以表示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中的至少一个。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通信层撷取一信息的一执行时间是在10微秒以内。
17.一种无线传输装置,位于一第二通信层,以自一第一通信层传送一数据至一第三通信层,所述无线传输装置包含:
一接收器,以自所述第一通信层撷取一与多个待传送信息帧有关的信息;
一处理器,根据所述信息,聚合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于一预定长度内,以传送至所述第三通信层;以及
一补填电路,当所述第二通信层无法及时传输所述多个已聚合的待传送信息帧中的任何一部分时,补填所述传输;
其中所述待传送信息帧形成所述数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选择电路,以根据一查询表,选取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以聚合。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更新电路,其中所述确认信号与至少一信息帧有关,若所述确认信号是关于一所述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则更新所述查询表;若所述确认信号是关于所述多个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则更新所述查询表并指出所述多个信息帧为连续或不连续。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为一数据单位。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含多个地址,指向一存储器的储存位置,所述存储器储存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22.如权利要求17项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含一目标格式,以表示至少一个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自所述第一通信层撷取所述信息的一执行时间是在10微秒以内。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缓冲器,以在传输所述数据之前,缓冲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的容量等于或大于一信息帧的长度。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的容量小于一信息帧的长度。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选择电路,用以根据一查询表,选取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以聚合。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更新电路,其中所述确认信号与至少一信息帧有关,若所述确认信号是关于一所述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则更新所述查询表;若所述确认信号是关于所述多个信息帧的传输结果,则更新所述查询表并指出所述多个信息帧为连续或不连续。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为一数据单位。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含多个地址,指向一存储器的储存位置,所述存储器储存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含一目标格式,以表示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中的至少一个。
32.一种无线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传输系统包含:
一第一通信层,用以产生多个待传送信息帧;
一第二通信层,用以自所述第一通信层取得数据,所述数据与多个待传送信息帧有关,根据所述数据,在一预定长度内,聚合所述多个待传送信息帧,以及当所述第二通信层无法及时传输所述多个已聚合的待传送信息帧中的任何一部分时,补填所述传输;以及
一第三通信层,以接收所述多个已聚合信息帧。
CN200710105541.0A 2006-12-28 2007-05-25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2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617,155 US20080159190A1 (en) 2006-12-28 2006-12-28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1/617,155 2006-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2379A CN101212379A (zh) 2008-07-02
CN101212379B true CN101212379B (zh) 2014-06-11

Family

ID=39583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554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2379B (zh) 2006-12-28 2007-05-25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159190A1 (zh)
CN (1) CN101212379B (zh)
TW (1) TWI340576B (zh)
WO (1) WO20080803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47560B1 (en) * 2009-08-26 2020-09-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frame transmission for supporting mu-mimo
JP5707415B2 (ja) * 2009-11-04 2015-04-30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アンド テレ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リサーチ インスチチュート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フレーム生成、送信、及び受信方法とその装置
CN102547847B (zh) * 2010-12-29 2015-06-03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聚合帧的接收处理方法及接收装置
US9866354B2 (en) * 2015-07-15 2018-01-09 Intel IP Corporation Fragmentation of service data units in a high-efficiency 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2163A (zh) * 1999-12-29 2001-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接口排队控制技术
CN1349334A (zh) * 2000-10-18 2002-05-15 阿尔卡塔尔公司 具有超高比特率接口的数据分组交换节点
CN1525708A (zh) * 2003-02-27 2004-09-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局域网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7051A (en) * 1987-09-30 1991-04-0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Link layer protocol and apparatu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KR20000075358A (ko) * 1999-05-27 2000-12-15 윤종용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라디오링크프로토콜에 따른 가변길이의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6813276B2 (en) * 2001-01-30 2004-11-0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ptical layer multicasting using a single sub-carrier header with active header detection, deletion, and re-insertion via a circulating optical path
RU2004127594A (ru) * 2002-02-15 2005-04-10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Nl) Изменения к tcp/ip
US7630403B2 (en) * 2002-03-08 2009-12-0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AC aggregation frame with MSDU and fragment of MSDU
JP2007537654A (ja) * 2004-05-13 2007-12-20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無線システム用のマルチレート・パケット・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を有するスーパーフレーム・プロトコルパケットデータユニット・フォーマ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2163A (zh) * 1999-12-29 2001-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接口排队控制技术
CN1349334A (zh) * 2000-10-18 2002-05-15 阿尔卡塔尔公司 具有超高比特率接口的数据分组交换节点
CN1525708A (zh) * 2003-02-27 2004-09-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局域网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8908A (en) 2008-07-01
CN101212379A (zh) 2008-07-02
US20080159190A1 (en) 2008-07-03
TWI340576B (en) 2011-04-11
WO2008080308A1 (fr) 200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4324B (zh) 无线链路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1588227B (zh) 执行缓存器状态回报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JP4391316B2 (ja) ワイヤレスlan用のメディア・アクセス・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CN105450785B (zh)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5191216A (zh) 用于多流聚合的缓冲区状态报告的系统和方法
CN101605396A (zh) 处理排程信息回报的方法及通讯装置
CN101741835B (zh) 多重输入输出建立及传送封包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
JP2008048326A (ja) 無線受信装置
CN107005560A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1212379B (zh) 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088332B (zh) 一种扩展型1553b总线进行bc至rt文件传输的方法与装置
CN107959555A (zh) 一种基于lwaap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1527932A (zh) 执行暂存器状态回报的方法及其通讯装置
CN101304362B (zh) 重传缓冲装置及传输数据的方法
CN105933453A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CN101651527A (zh) 数据处理方法、重传上报方法、设备及数据传输系统
US7164695B2 (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3442091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066844A (zh) 具有优化存储器路径的动态上行链路端到端数据传输方案
KR100631742B1 (ko) Ack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4506279A (zh) 用于lte中rlc am模式下的上下行并行处理方法
CN103812606B (zh) 提高无线链路的效率的方法和系统
KR20060014875A (ko) Ack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100103914A1 (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1989896A (zh) 一种arq连接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Termination date: 2016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