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0929A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0929A
CN101160929A CN200680012851.1A CN200680012851A CN101160929A CN 101160929 A CN101160929 A CN 101160929A CN 200680012851 A CN200680012851 A CN 200680012851A CN 101160929 A CN101160929 A CN 1011609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client layer
node
connection
ingress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28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用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60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09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12Arrangements providing for calling or supervisory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10Routing in connection-oriented networks, e.g. X.25 or AT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2Wavelength bas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2203/00Aspects of 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H04J14/05 and H04J14/07
    • H04J2203/0001Provisions for broadband connections i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using frames of the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or using 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TM], e.g. SONET, SDH
    • H04J2203/0057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O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和装置,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在服务层连接建立过程中,通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向出口节点传送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出口节点经过选择得到本服务层连接对应的客户层TE链路,并通过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向入口节点返回客户层TE链路,并分别存入入口节点和出口节点中,通过路由协议发布给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以实现客户层链路的自动发现。所述装置位于网络的节点内,包括请求消息发送单元和请求消息接收单元;还包括响应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消息接收单元。本发明适用于光传送网络。

Description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 2006 年 1 月 14 日提交中国专利局、 申请号为 200610032996.X,发明名称为"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的中国专 利申请的优先权, 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实现 SDH光传输网络中的一种 客户层链路的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光传送网络,如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ITU - T )的建议 G.803 定 义的同步数字体系 (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 ANSI -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的标准 T1.105 定义的同步光 网络 ( Sonet―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和建议 G.872 定义的光传送网 ( 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通常通过手工配置或者基于网管实现半自 动地实施网络连接服务的提供。 这种连接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固定的光链路连 接模式, 对高速带宽的指配基本上是静态的, 通常称永久连接(PC-Permanent Connection )。 这样的网络从功能上说可以区分为真正承载网络服务的传送平 面和执行管理功能的管理平面。 ITU-T建议 G.8080 给传送网络引进了控制 平面, 通过控制平面支持自动发现、 资源发布、 连接提供和故障恢复功能, 承担原来由管理平面实施的部分连接管理相关功能。
目前 SDH网络由三个独立的平面组成, 即管理平面、 控制平面和传输平 面。 管理平面完成传送平面、 控制平面和整个系统的维护功能, 它负责所有 平面间的协调和配合, 能够进行配置和管理端到端连接。 控制平面完成连接 的建立释放、 监测和维护, 并在发生故障时恢复连接。 传输平面完成端到端 的双向或单向用户信息传送, 同时, 还要传送一些控制和网络管理信息, 它 按 ITU-T G.805建议进行分层, 为了能够实现现在 SDH网络的各项功能, 传 送平台通常具有多种交换能力。
SDH网络控制平面在功能上包括自动发现、 资源发布、 连接建立和故障 恢复等, 这些功能的实现通常使用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 IETF -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 的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Switching ), GMPLS是一个协议族, 其中包括链路管理协议、 路由协议和信令协议。
控制平面首先要完成节点间的链路连接关系的发现,该过程通常采用链路 管理协议 ( 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 )实现。 LMP需要利用与传送平面 链路的带内数据传送机制,如利用 SDH线路的 J0 字节,将链路的本地标识 发送到对端, 这样就可以实现链路两端标识的绑定, 这样邻接连接关系就被 发现了。 然后 LMP协议在邻接发现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报文交换得到该链路 支持的连接类型和资源数目, 包括这些流量工程信息的链路在 GMPLS 中被 称为流量工程链路 ( TE链路)。
自动发现得到的节点本地链路状态信息通过路由协议, 如流量工程扩展 的开放的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TE,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 Traffic Engineering )发布到控制域内的其他节点 ,这样网络的所有节点都得到一份相 同的所在控制域的所有节点和链路信息。
以这些 TE链路信息为基础, 当网络管理系统或者用户要求网络建立一条 网络连接服务时, 连接的网络入口节点就可以进行路径计算, 得到连接需要 经过的链路序列; 然后通过信令协议, 如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 ( RSVP-TE,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Traffic Engineering ), 向路径上节 点请求分配资源并建立交叉连接, 实现端到端连接的建立。
传送平面是一个层次化的网络, 从交换的能力可以区分为多层网络。 在
SDH 网络中, 交换的能力以虚容器等级来划分。 虚容器是一种用来支持传送 平面连接的信息结构, 不同等级的虚容器提供不同有效载荷的传送。 在 SDH 网络中区分为高阶通道, 如虚容器等级四 (VC-4 )和虚容器等级三 ( VC-3 ), 和低阶通道, 如虚容器等级十二(VC-12 )和虚容器等级十一 (VC-11 )。 对 于 OTN 网络, 可以区分为光层的光通道(OCh-Optical Channel )和电层的不 同速率等级的光通道数据单元 ( 0DU - Optical Channel Data Unit ), 包括 ODUl、 ODU2、 ODU3 等。
每个层网络包括多个相同交叉连接能力的子网 (Subnetwork ), 子网的边 缘包含多个子网点 (在 GMPS中也称标签), 同一子网上的子网点之间可以通 过配置动态建立子网连接(也称 "交叉连接"); 不同子网上的子网点通过链 路连接实现静态的连接关系, 通常两个子网间的多条链路连接通过相同的服 务层路径来传送, 这些链路连接组成链路。 一条链路下的所有链路连接会在 同一次网络故障 (如光缆被切断)下同时被中断, 如果多条链路通过相同的 光纤、 光缆或者管道传输, 则一次网络故障也可以引起这些链路同时中断。 这种故障相关属性通常用链路的 "共享风险链路组 ( SRLG - Shared Risk Link Group )"属性来指示, SRLG是由多个 SRLG值(通常用 32位无符号数表 示)组成的集合, 每个 SRLG值表示一种独立的网络故障。 如果一条链路的 SRLG 包括多个 SRLG值则表示对应的任何一种网络故障发生的话该链路 将被中断。 多段链路连接通过子网连接串联起来就可以组成用于传送网络用 户信号的网络连接, 通常简称连接。
高阶通道除了作为服务层直接用于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连接服务, 该连 接还可以被用于低阶通道用作客户层的链路。 这种连接被称为转发邻接 ( FA - Forwarding Adjacencies )。 如 VC-4 连接可以用于承载伪同步数字体系的 E4信号; 还支持将多个低阶通道经过适配后被承载于高阶通道层的连接之 上, 如将 63 路 VC-12信号通过适配后在 VC-4连接上传送。
在现有技术中, 当客户层链路建立后, 其链路连接的发现需要通过人工 配置或通过 LMP 协议进行客户层发现来实现。 以 VC-4 服务层路径支持 VC-12客户层为例, 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两种客户层链路发现方法如下:
采用人工配置时, 其实现方法为: 在客户层链路的两端节点上通过网管 配置链路的对端信息, 即链路对端 ID、 还可以配置链路交换能力信息, 如支 持 63 个 VC-12 的交换能力。 该方法的客户层链路发现需手动配置, 难以适 应现代网络运行维护和新业务提供拓展的需要。
采用 LMP协议来进行客户层发现时, 客户层链路的两个端点之间通常 不存在控制平面直达的通信链路, 该链路的两个端节点之间的 LMP协议会 话不能自动建立, 其实现步骤为:
1 ) 网管在两端节点上人工指定对端的控制平面通信 IP地址配置来启动 会话。
2 ) LMP协议依赖带内消息传递机制, 对于本例服务层为 VC-4 的情况, 通常使用 VC-4通道开销的 J1 字节将本地端口信息发送到链路对端。
3 )对端收到 J1 字节的内容后将本地端口信息通过控制平面发送给发 出 J1 字节的端口 (即步骤 2中的本地端口)。
这样客户层链路的两个端点都得到了本端和对端的信息, 从而完成了客 户层链路的自动发现。
应用 LMP协议来进行客户层发现,同样需要人工指定对端的控制平面通 信 IP地址。 而且, 使用 LMP协议来进行客户层发现时, FA通常缺乏用于 连接关系发现的带内消息传送机制, 或者应用这些带内消息传送机制可能引 起系统告警并引起链路故障。 如 VC-4 连接用于为 VC-12 层提供链路的情 况, 目前没有完全不影响服务的机制, 如果用 VC-4 的 J1 字节来做自动发 现, 则可能引起通道追踪字节失配告警, 按 ITU-T建议要求这种情况下经过 该链路的所有连接必须被强制中断。
此外, 链路的 SRLG属性一般还是需要通过管理平面人工配置解决。 可见, 由于需要人工配置或指定一些信息, 现有技术方案不可避免的存 在耗时、 费力、 易出错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 FA建立后客户层链路发现需管理平面干 预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的方法, 该方法 包括:
连接发起者向等待建立网络连接的入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入口节点收到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 在该请求消息中加入入口节 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并沿入口节点至出口节点的方向逐跳发送包含 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出口节点解析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获得所 述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 TE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 所述装置位于 网络的节点内, 包括请求消息发送单元和请求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请求消息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 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 TE链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将 FA 建立和对应的客户层链路发现合并由信令 协议统一完成, 加速了整个信令过程, 简化了管理平面的配置需求, 规避 FA 缺乏带内的消息传递机制的问题。 并且, 由于客户层链路可以被自动发现, 因而避免了应用 LMP协议进行客户层发现时需要人工指定对端的控制平面 通信 IP地址的过程, 不仅提高了效率, 而且提高了准确率。
附图说明
图 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网络连接及客户层链路发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 2本根据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网络连接及客户层链路发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 1 ,其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网络连接及客户层链路发现的结构 示意图。 图中显示了三个 SDH节点: 节点 101(节点 ID为 10.0.0.1)、 节点 102(节点 ID为 10.0.0.2)和节点 103 (节点 ID为 10.0.0.3 )。其中节点 101包括 三个具有不同交叉连接能力的交叉矩阵, 分别为 VC- 4交叉 112、 VC-12交叉 111、 VC-11 交叉 110; 与交叉 112通过终结器 123连接的接入点 150可以与 连接交叉 110 的适配器 121 连接,也可以与连接交叉 111 的适配器 122连 接, 这种可变适配可以通过软件配置确定实际连接的适配器。 节点 102 包括 一种交叉连接能力的交叉矩阵, 为 VC-4 交叉 113。 节点 103 包括两种交叉 连接能力的交叉矩阵, 分别为 VC-4 交叉 114 和 VC-12 交叉 115; 通过终 结器 128 连接到交叉 114 的接入点 151 被硬连接到连接交叉 115 的适配 器 129。 节点 101和节点 102之间通过光链路 130连接, 节点 102和节点 103 之间通过光链路 131 连接。 光链路 130 的 SRLG属性为 {1,2},光链路 131 的 SRLG属性为 {3,4}。
殳设现在需要在 VC-4层网絡内在节点 101 的接入点 150 和节点 103 的接入点 151 之间建立网络连接 140, 并且该连接被用于客户层提供链路连 接关系。 现有的 GMPLS信令协议中网络连接建立是通过 RSVP-TE协议实 现的 (IETF RFC 3473 ), 图 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客户层链路自动 发现方法的流程图, 参见图 1和图 3 , 具体实现步驟如下:
步骤 101: 网管或者用户即连接发起者向网络连接 140 的入口节点 101 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请求消息的内容包括:该连接的起点为节点 101 的接 入点 150, 终点为节点 103 的接入点 151 , 连接类型为 VC-4, 该连接为双 向连接。 除了上述的连接两端的信息, 网管或者用户还可以指定该网络连接 经过的全部或者部分 TE链路信息, 即全部或部分源路由信息。 如果请求是 网管发起的,则请求消息是基于管理协议编码的,如筒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 -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 如果是用户发起的, 则请求消息可 能是 RSVP-TE协议的 PATH 消息。
步骤 102: 连接入口节点 101 解析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得到步驟 101中 所述待建立连接的信息。 如果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没有源路由信息或者没有 给定所有的源路由信息,则控制平面需要利用本地的链路数据库(TED-Traffic Engineering Database ) 中的 TE链路信息计算连接的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 由于连接建立请求信息中没有源路由信息, 控制平面计算路径, 得出计算结 果是该连接顺序经过链路 130 和 131。
入口节点 101 首先在链路 130 上为该连接预留资源, 即在该链路上预 留一个 VC-4 的带宽, 然后向连接的下一跳节点 102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 息。 本例采用 RSVP-TE协议, 对应的是 PATH 消息。 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中除了包括步驟 101 中的内容夕卜,还包括连接中本节点 101使用的链路 130、 源路由信息, 即链路 131。
为了达到在 FA建立过程中自动进行客户层链路发现,还需要在请求消息 中增加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本例中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 对象包括: 链路的本地标识, 可以是有编号的 (分配独立的 IP地址), 也可 以是无编号的 (按节点 ID: 本地链路标识), 本例中本地链路标识为 160, 采 用无编号方式为 10.0.0.1:160; 链路的远端标识, 本步骤还是未知的, 设置为 0.0.0.0:0; 两种交换能力(对应两种适配方式): 一种对应 VC-12客户层, 其 信息包括链路的交换能力为 VC-12,可用通道数目为 63; 另一种对应 VC-11 客户层, 其信息包括链路的交换能力为 VC-11, 可用通道数目为 84。 上述客 户层 TE链路对象按一个 TE链路对象多个交换能力的方式编码的。
可选的, 也可以采用两个客户层 TE链路对象各自支持一种客户层交换 能力来编码。 即有两条客户层 TE链路, 一条是 VC-12客户层的 TE链路对 象, 其信息包括: 本地链路标识 10.0.0.1:162, 链路的交换能力为 VC-12, 可 用通道数目为 63; 另一条是 VC-11 客户层的 TE链路对象, 其信息包括: 无编号格式的链路标识 10.0.0.1:161 ,链路的交换能力为 VC-11, 可以通道数 目为 84。 可选的, 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包括一个 SRLG对象, 该对象记录 连接经过所有链路的 SRLG属性, 并将当前链路(130 )的 SRLG信息加入 到该对象中, 得到 {1,2}。
中间节点 102 收到入口节点 101 的基于 RSVP-TE 的连接建立请求消 息 PATH, 解析消息得到该连接由链路 130进入该节点, 由链路 131 去往连 接的终点。 中间节点 102 为该连接在链路 131 上预留一个 VC-4 的带宽, 在连接建立请求包括连接本节点使用链路为 131 , 不包含源路由信息, 将当 前链路 ( 131 ) 的 SRLG信息加入到连接的 SRLG对象中, 得到 {1,2,3,4}其 他的信息则透明传递, 最后将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转发到出口节点 103。
步骤 103:出口节点 103 收到节点 102 的基于 RSVP-TE 的连接请求消 息, 解析消息得到该连接由链路 131 进入该节点, 终点为本节点的接入点 151 , 以及入口节点 101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出口节点 103 需要为该连 接在链路 131 上分配输出标签 201 ,并在该分配的输出标签 201和接入点 151 之间双向交叉连接。 本地接入点 151 对应的客户层 TE 链路的交换能力为 VC-12, 与入口节点 101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中的两种适配方式进行比较, 本实施例中, VC-12是两者公有的, 因而得到一种实际的客户层 TE链路, 其本地端口 ID为 163, 包括信息: TE链路本地 ID 为 10.0.0.3:163、 TE链 路对端 ID 为 10.0.0.1:160、 交换能力为 VC-12、 可用通道资源数目为 63、 方向为双向, 从连接的 SRLG对象得到客户层链路的 SRLG属性 {1,2,3,4} (本例包括链路 130和 131 的 SRLG信息)。
如果出口节点 103在进行适配方式匹配时未匹配成功, 则执行步骤 108, 匹配成功, 则执行步骤 104。
步骤 104: 出口节点 103 向 节点 102 返回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对应 RSVP-TE 的 RESV 消息, 其中包括当前经过的链路 131、 连接使用的输出 标签 201、客户层 TE链路(具体内容如上面说述)。此时, 由于出口节点 103 已经得到了客户层 TE链路, 可以将客户层 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内, 如本 地接口表中, 并通过路由信令向其他节点发布。 出于对系统稳健性的考虑, 在本实施例中, 出口节点在步驟 107进行客户层 TE链路信息的发布。
中间节点 102 收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解析得到当前链路 131、链路 131 的输入标签 202。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链路 131两端的输入标签 202和输 出标签 201之间是通过链路 131静态连接的, 所以当节点 102解析节点 103 发来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后得到链路 131的输出标签 201 ,根据链路 131的静 态连接关系就自然得到了输入标签 202。该节点需要给该连接预留资源的链路 130上分配输出标签 203,并在链路 131 的输入标签 202和链路 130 的输出 标签 203之间建立双向交叉连接。 节点 102 向入口节点 101 返回连接建立 响应消息, 对应 RSVP-TE 的 RESV 消息, 其中包括当前经过的链路 130、 分配给该链路使用的输出标签 203 , 其他信息透明传递。
步骤 105: 入口节点 101 收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解析得到当前链路
130、 链路 130的输入标签 204、 客户层 TE链路。 在当前链路 130 的输入 标签 204和接入点 150之间建立双向交叉连接。节点 101从客户层 TE链路 得到本连接对应的客户层 TE链路的链路信息, 通知资源管理将该 客户层 TE链路加入本地接口表中, 通知路由协议(如 OSPF-TE ) 向其他节点发布 该客户层 TE链路。
步骤 106: 入口节点 101 向出口节点 103 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 对应 RSVP-TE 的 RESV— CONP 消息。 节点 101 向连接的发起者 (网管或 者用户)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步驟 107: 出口节点 103 收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 同样需要通知链 路资源管理器(LRM - Link Resources Manager )将客户层 TE链路信息加入 到本地接口表中, 并通知路由协议向其他节点发布该客户层 TE链路信息, 这些链路信息可以通过 OSPF-TE协议发布(见 IETF RFC4203 )。 该连接建 立完成后, 客户层 TE链路(图 1 中链路 132 ) 已经自动生成, 客户层的资 源相应增加, 该链路可以被客户层的连接请求使用。 步骤 108, 出口节点 103返回失败消息 (对应 PathErr 消息), 并将相关 链路的资源预留取消。 有关该步驟在后面还有描述。
为了进一步描述上述实施例,下面具体描述支持 GMPLS扩展的 RSVP-TE 协议。
RSVP-TE协议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PATH和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RESV 的内容如下, 其中 "[ ],,内的对象是可选, 带"… "的对象则是可以重复的。 RSVP-TE 协议携带的信息单位是"对象(Object ),,, 每个对象又可以包括多 个子对象。
本发明实施例新增的客户 TE 链路对象为 (<CLIENT—TE— LINK> ), SRLG对象为(<SRLG> ), 由于上述新增对象的存在, 进而对路径信息(Path message )也相应增加了对象, 下面仅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新增对象和子对象的 意义, 其他对象的定义参见 IETF标准 RFC3473 和 RFC3209。
对路径信息 (Path message )新增的相应对象如下, ';' 后的是对象对应 的中文名称:
<Path Message>: := <Common Header> [<INTEGRITY>] ; <路径消息> 包含 <公共报
; 文头 > <完整性 > "[]" 的消息是可选的, 下同 [[<MESSAGE_ID_ACK> | <MESSAGE_ID_NACK>] ...]
;<确认消息标识 > <反向确认消息标识 > <MESSAGE_ID> ; <消息标识 >
<SESSION> <IF_ID_RSVP_HOP>; <会话标识 > <下一条接口标识 >
<TIME_VALUES> ; <时间标识 >
<GENERALIZED LABEL— REQUEST [<LABEL_SET>...]
; <通用标签请求> <标签集合>
[<ADMIN_STATUS>] ; <管理状态>
[<POLICY_DATA>] ; <策略数据>
[<CLIENT_TE_LINK>...] [<SRLG>] ; <客户层流量工程链路 >
; <共享风险链路组>
<sender descriptor ; <发送者描述器 > , 其结构见下面
<sender descriptor:: = <SENDER一 TEMPLATE <SE DER_TSPEC> ; <发送者模板 > <发送者流量规范>
[ <ADSPEC> ] ; <发送者的其他相关信息>
[ <RECO D_ROUTE> ] ; <纪录路由>
<Resv Message>: := <Common Header> ; <预留消息> 包含 <公共 4艮文头 >
[<INTEGRITY>] ; <完整性 >
[[<MESSAGE_ID_ACK> | <MESSAGE_ID_NACK>] ...]
;<确认消息标识 > <反向确认消息标识 > <MESSAGE_ID> ; <消息标识 >
<SESSION> <IF ID RSVP HOP>; <会话标识>〈下一跳接口标识 >
<TIME_VALUES> <时间值 >
[<RESV_CONFIRM>] <预留确认 >
[<ADMIN_STATUS>] <管理状态>
[<POLICY_DATA>] 〈策略数据 >
<STYLE> 〈预留风格〉
[<CLIENT_TE_LINK>...] [<SRLG>]
; <客户流量工程链路 > <共享风险链路组> <FF flow descriptor ; <固定过滤器类型流描述器 >
<FF flow descriptor ::=
<FLOWSPEC> <FILTER_SPEC>;〈流规范>〈过滤器规范 >
<GENERALIZED_LABEL> ; <通用标签 >
对本发明实施例新增的客户 TE 链路对象 ( <CLIENT_TE_LINK> ): SRLG对象(<SRLG> )描述如下:
<CLIENT_TE_LINK> ::= <LINK— LOCAL— ID> <LINK— REMOTE— ID>
[[<interface switching capability descriptor ]...]
<Interface Switching Capability Descriptor ::=
<Interface Switching Capability
<Encoding>
<Min LSP Bandwidth>
<Max LSP Bandwidth> 其中:
1. <LI K_LOCAL_ID>指链路的本地标识, 可以是有编号的, 即按 IPv4或 IPv6地址编码 (见 RFC3209 ), 也可以无编号的 (见 RFC3477 )。
2. <LINK_REMOTE_ID>指链路对端给该链路的标识,与链路的本地 标识的编码方式相同。在 RSVP-TE Path 消息中链路对端标识还不知道,置 为空标识, 在 Resv 消息中则给出对应的链路对端标识。
3. <Encoding> 是链路的编码类型, 如本例是 SDH。 该参数详见 RFC4202的描述。
4. <Min LSP Bandwidth>是链路的最小可分配带宽, 本例的链路 132 的最小可分配带宽是 VC-12。 该参数详见 RFC4202的描述。
5. <Max LSP Bandwidth>是链路的最大带宽,如本例一条 VC-4服务 层路径的最大带宽是 155 Mbit/s,对应 63 个 VC-12。该参数详见 RFC4202 的描述。
SRLG对象:
<SRLG>:: = [<SRLG value>...]
SRLG对象由一个或更多的 32 bit编码的 SRLG值组成, 详见 RFC4203。
仍参见图 1 , 如果在步骤 101中, 网管或者用户指定该连接被用于支持某 一种或多种客户层适配方式, 如指定该连接支持 VC-12适配, 则入口节点 101 向下一跳节点 102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只包括 VC-12客户层的 TE链路对象, 即包括本地链路标识 10.0.0.1:160, 链路的交换能力为 VC-12, 可用通道数目为 63; 其它步驟和图 3所述步骤一样。
仍参见图 1,如果在步驟 101中,网管或者用户指定该连接支持 VC-11 适 配,则入口节点 101向下一跳节点 102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括 VC-11 客户层的 TE链路对象, 即包括本地链路标识 10.0.0.1:160, 链路的交换能力 为 VC-11 , 可用通道数目为 84, 并将该消息传送至出口节点; 出口节点 103 收到该消息后, 解析得出该消息中包含的 VC-11 客户层的 TE链路对象, 比 较连接两端的客户适配方式, 由于出口节点 103的客户层的 TE链路对象的 适配能力为 VC12, 双方没有共同支持的适配方式, 则该连接建立失败, 此时 执行图 3中的步骤 108, 出口节点 103返回失败消息 (对应 PathErr消息), 并将相关链路的资源预留取消。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实施例。 参见图 2, 其是根据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网络 连接及客户层链路发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显示了三个 SDH节点: 101、 102 和 103。其中节点 101、 102的配置情况与图 1所示实施例相同,节点 103 包 括三个具有不同交叉连接能力的交叉矩阵, 分别为 VC-4 交叉 114、 VC-12 交叉 115、 VC-11 交叉 116;与交叉 114通过终结器 128 连接的接入点 151 可以与连接交叉 115 的适配器 129连接, 也可以与连接交叉 116 的适配器 200连接,这种可变适配可以通过软件配置确定实际连接的适配器。节点 101 和 节点 102之间通过光链路 130 连接, 节点 102 和 节点 103 之间通过 光链路 131 连接。
入口节点 101向出口节点发送带有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 立请求消息, 其步骤与前述相同, 不再赘述。
当出口节点 103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 解析得到入口节点 101的客 户层链路对象, 和本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适配方式比较, 得到客户层 TE 链路, 其信息为: 链路的本地标示为 10.0.0.1:163 ; 链路的远端标识为 10.0.0.1:160; 交换能力为两种, 一种为 VC-12, 可用通道数目为 63; 另一种 为 VC-11 , 可以通道数目为 84。 这样客户层网络连接建立时, 可以选用其中 一种交换能力。
也可以以两条链路的形式, 即图中 132和 133存入出口节点和入口节点 的本地接口表中, 每条客户层 TE链路分別具有各自的本地 TE链路 ID和对 端 TE链路 ID以及交换能力和通道资源数目、 方向为双向。 在本实施例中, —条客户层 TE链路信息为: TE链路本地 ID为 10.0.0.3:163、 TE链路对端 ID 为 10.0.0.1:162、 交换能力为 VC-12、 可用通道资源数目为 63、 方向为双向; 另一条客户层 TE链路信息为: TE链路本地 ID为 10.0.0.3: 164、 TE链路对端 ID为 10.0.0.1:161、交换能力为 VC-11、可用通道资源数目为 84、方向为双向。 并通过路由协议向其它节点发布。
对于上述图 2所示实施例, 如果入口节点 101和出口节点 103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交换能力都为 VC12, 如果以一条链路的形式存入本地节点和 向其他节点发布, 不能通过交换能力进行区分, 只能人工指定链路两端的 ID,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层 TE链路适合以两条链路的形式存入到节点的本地接口 表中并发布到其它节点, 通过客户层 TE链路两端的 ID区分这两条链路。
另外说明一点, 节点区分"入口"和"出口"仅是针对某次 "客户层链路 "创建 活动而言的, 某个节点在一次创建活动中可能是入口节点, 而下一次创建活 动中可能是出口节点。 基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 发现装置, 所述装置位于网络的节点内, 包括请求消息发送单元和请求消 息接收单元;
请求消息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 接建立请求消息;
请求消息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 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 TE链路。
上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包括接收单元、 比较单元和保存单元, 当所述 装置位于出口节点时,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到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 立请求消息, 将接收到的消息传送给所述比较单元;
比较单元, 用于解析接收到的所述连接请求消息得到入口节点支持的 客户层适配方式, 将所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 客户层适配方式作比较, 选择所述两个节点都支持的适配方式作为客户层 TE链路的适配方式, 从而得出客户层 TE链路。
保存单元, 用于将得到的所述客户层 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上述请求消息发送单元包括比较单元和发送单元, 当所述装置位于入 口节点时,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来自连接发起者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将接收到 的消息传送给所述比较单元;
比较单元, 用于接收来自连接发起者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提取所述 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指定的客户层适配方式, 将所述指定的 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作比较, 选择两者共同的客户层适 配方式来生成所述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并将所述生成的入口节点客 户层 TE链路对象传送给发送单元; 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 求消息。
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还包括响应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消息接收单 元;
响应消息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包含选择得到客户层 TE链路所对应的 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响应消息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所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解析所述连接 建立响应消息获得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还包括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确认消 息接收单元;
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 并向连接 的发起者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响应确认消息接收单元, 用于收到所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
采用上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及方法可以在服务层网络连接建立 的同实现客户层链路的自动发现。
以上只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 发明技术的方案范围内, 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 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内。

Claims (14)

  1.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 连接发起者向等待建立网络连接的入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入口节点收到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 在该请求消息中加入入口节 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并沿入口节点至出口节点的方向逐跳发送包含 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出口节点解析接收来自上一跳节点的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获得所 述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 TE链路。
  2.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出口节点选择得到客户层 TE链路的过程具体包括:
    出口节点根据所述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得到入口节点支持 的客户层适配方式, 将所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 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作比较, 选择所述两个节点都支持的适配方式作为客户 层 TE链路的适配方式, 从而得到客户层 TE链路;
    出口节点将实际的客户层 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3.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出口节点得到客户层 TE链路后, 进一步包括:
    出口节点获取所述选择的客户层 TE链路所对应的客户层 TE链路对 象, 沿出口节点至入口节点的方向逐跳发送包含所述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入口节点解析接收到的来自上一跳节点的所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得 到客户层 TE链路。
  4.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进 一步包括:
    入口节点和出口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将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 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透明传递至出口节点;
    出口节点和入口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将接收到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透 明传递至入口节点。
  5. 5、根据权利要求 3或 4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入口节点得到客户层 TE链路后, 进一步包括:
    入口节点将客户层 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入口节点向出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 并向所述连接发起 者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出口节点收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后, 将客户层 TE链路信息存入 本节点中。
  6.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发起者发起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括: 一种或多种指定的 客户层适配方式;
    入口节点将所述指定的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作比 对象, 并将所述生成的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加入到所述连接者发 起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
  7. 7、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 产生的所述客户层 TE链路支持至少两种客户层适配方式时,
    所述链路被发布为一条客户层 TE链路,该条客户层 TE链路的信息中 包含多种对应的交换能力; 或者,
    所述链路被发布为至少两种的客户层 TE链路,且每条客户层 TE链路 对应一种交换能力。
  8. 8、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进 一步包括: 如果出口节点和入口节点经过比较, 不存在具有相同适配方式 的客户层 TE链路, 则出口节点向入口节点返回失败信息, 并取消已经预 留的链路资源。
  9. 9、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入口节点发起的连接建立奇求消息中还包括一个 SRLG对象, 所述连接 的路径中的各个节点将其当前链路的 S LG信息加入到所述 SRLG对象中, 从而得到连接经过的所有链路的 SRLG信息, 并将其作为客户层链路的 SRLG信息。
  10. 10、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位于网絡 的节点内, 包括请求消息发送单元和请求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请求消息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 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 TE链路。
  11.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包括接收单元、 比较单元和保存单元, 当所述装置 位于出口节点时,
    所述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到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 接建立请求消息, 将接收到的消息传送给所述比较单元;
    所述比较单元, 用于解析接收到的所述连接倩求消息得到入口节点支 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 将所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 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作比较, 选择所述两个节点都支持的适配方式作为客 户层 TE链路的适配方式, 从而得出客户层 TE链路。
    所述保存单元, 用于将得到的所述客户层 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12. 12、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奇求消息发送单元包括比较单元和发送单元, 当所述装置位于入口节 点时,
    所述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来自连接发起者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将接 收到的消息传送给所述比较单元;
    所述比较单元, 用于从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提取的一种或多种指 定的客户层适配方式, 将所述指定的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 式作比较, 选择两者共同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来生成所述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 路对象, 并将所述生成的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传送给所述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包含所述入口节点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 接建立请求消息。
  13. 13、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还包括响应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消息接收单 元; 所述响应消息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包含所述选择得到客户层 TE链路 对应的客户层 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响应消息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所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解析所述 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获得所述客户层 TE链路对象。
  14. 14、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还包括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确认消 息接收单元;
    所述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 用于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 并向 连接的发起者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所述响应确认消息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所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
CN200680012851.1A 2006-01-14 2006-12-15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11609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32996XA CN100384155C (zh) 2006-01-14 2006-01-14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CN200610032996.X 2006-01-14
PCT/CN2006/003432 WO2007079649A1 (fr) 2006-01-14 2006-12-15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decouverte automatique pour liaison de couche clien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0929A true CN101160929A (zh) 2008-04-09

Family

ID=371336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3299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4155C (zh) 2006-01-14 2006-01-14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CN200680012851.1A Pending CN101160929A (zh) 2006-01-14 2006-12-15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3299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4155C (zh) 2006-01-14 2006-01-14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983712B1 (zh)
CN (2) CN100384155C (zh)
AT (1) ATE471023T1 (zh)
DE (1) DE602006014876D1 (zh)
ES (1) ES2345059T3 (zh)
WO (1) WO20070796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1290B (zh) * 2007-03-05 2010-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规划中的自动区域划分方法
CN101330448B (zh) * 2007-06-21 201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告链路状态信息及确定组播转发路径的方法及装置
CN101494552B (zh) * 2008-01-23 2011-05-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业务连接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US8666077B2 (en) * 2008-05-07 2014-03-04 Alcatel Lucent Traffic encryption key gen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202247B (zh) * 2010-03-25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709的多级复用的信令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3312602B (zh) * 2012-03-15 2018-1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路径的方法和系统
US9197355B2 (en) 2012-11-27 2015-11-24 Ciena Corporation Drop port based shared risk link group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8848050B (zh) * 2018-04-25 2021-02-12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隐匿服务的链路建立方法
CN109144735B (zh) * 2018-09-29 2019-12-27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327896A1 (en) * 2000-12-08 2002-06-08 Alcatel Canada Inc. An mpls implementation on an atm platform
CN1266888C (zh) * 2002-11-02 2006-07-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流量工程链路状态信息扩散的方法
CN100388730C (zh) * 2002-11-27 2008-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流量工程链路状态扩散方法
US7315693B2 (en) 2003-10-22 2008-01-01 Intel Corporation Dynamic route discovery for optical switched networks
CN100452683C (zh) * 2003-12-04 2009-01-14 上海交通大学 支持链路管理协议的智能波长路由光网络节点装置
CN100479449C (zh) * 2004-02-21 2009-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流量控制的方法
CN100546273C (zh) * 2004-02-25 2009-09-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复用段环链路在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83712A1 (en) 2008-10-22
DE602006014876D1 (de) 2010-07-22
CN100384155C (zh) 2008-04-23
EP1983712A4 (en) 2009-03-11
WO2007079649A1 (fr) 2007-07-19
ATE471023T1 (de) 2010-06-15
EP1983712B1 (en) 2010-06-09
CN1852165A (zh) 2006-10-25
ES2345059T3 (es) 2010-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0929A (zh)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CN106803814B (zh) 一种灵活以太网路径的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7156987A1 (zh) 一种灵活以太网路径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US7352758B2 (en) Dynamic bandwidth management using signaling protocol and virtual concatenation
EP1727316B1 (en) Extension to RSVP protocol for supporting OAM configuration
US7633938B2 (en) Transfer system
CN1816217B (zh) 基于节点地址更换的路径建立方法
US8699342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EP189043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nd transmitting fine granularity services
US20090103533A1 (en) Method, system and node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identifier mapping relationship
US20230232139A1 (en) Service Protection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JP2014507832A (ja) ODUflex帯域幅ロスレス調整能力を自動的に発見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Zhang et al. Framework for GMPLS and PCE Control of G. 709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EP2555469B1 (en) Fault pro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230254245A1 (en) Data Frame Sending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US20230078178A1 (en) Service resource pre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system
US8542687B2 (en) Node apparatus and route calculation method
CN101860769B (zh) 一种ip与光融合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143410B (zh) 一种光网络中的路径计算方法及路径计算单元
CN100525291C (zh) 链路管理方法
CN101888573A (zh) 一种自动发现相邻节点间资源状态的方法和系统
CN101515938B (zh) 通过传输网络传输ip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CN101436952A (zh) 自动配置压制表的方法和网络节点设备
WO2016165263A1 (zh) 路径的保护倒换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转发设备
KR20160035157A (ko) 경로 계산 장치 및 사용자 네트워크 인터페이스 경로 설정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