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5012B - 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5012B
CN101155012B CN2006101134526A CN200610113452A CN101155012B CN 101155012 B CN101155012 B CN 101155012B CN 2006101134526 A CN2006101134526 A CN 2006101134526A CN 200610113452 A CN200610113452 A CN 200610113452A CN 101155012 B CN101155012 B CN 1011550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ode
terminal
base station
subset
suppor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134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55012A (zh
Inventor
李峰
张力
王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061011345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55012B/zh
Priority to BRPI0717085-8A priority patent/BRPI0717085A2/pt
Priority to PCT/CN2007/002757 priority patent/WO2008037180A1/zh
Priority to EP07816373.0A priority patent/EP2075926B1/en
Priority to US12/442,945 priority patent/US8441982B2/en
Priority to CA002664742A priority patent/CA2664742A1/en
Publication of CN101155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55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8Diversity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4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subgroups of receive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适用于包含基站和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报告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步骤二,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返回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或直接返回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及步骤三,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进行通信。采用本发明方法能够使得不同体制的通信系统能够在规定的多天线模式下建立共同支持的通信模式,从而使得收发双方自适应选择合适的多天线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的多天线控制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的协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多天线技术是一种常用技术,按照原理多天线技术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空间复用、空间分集和波束形成。
空间复用的核心思想是: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天线,通过合理地摆放天线位置或使用不同极性天线,使得收发之间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信道,从而使得发送端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发送至不同的信道上,而接收端可以将这些数据分别接收下来,进而得到较高的频谱利用率。
空间分集的核心思想是:发射机和接收机使用多个天线,通过合理地摆放天线位置或使用不同极性天线产生独立衰落的信道,发送端将同一个信号进行编码发送至不同的信道上,从而获得空间分集,由于采用了编码技术,空间分集技术除了获得分集增益外,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编码增益。
波束形成的核心思想是:发射机和接收机使用多个天线,通过合理地摆放天线位置,使得发送端和接收端得到衰落特性相同或相近的信道,不同信道间的区别是路程不同,接收端根据这个差别可以方便地得到信号的波达角,进而可以通过调整接收天线相位使阵列天线对准信号的来向获得处理增益。
空间复用通常适用于信道质量好的情况,空间分集适用于多径衰落复杂的环境,波束形成适合室外空旷有主径的信道环境。然而由于采用的原理不同,很难在一个多天线系统中同时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因此无线通信系统通常只采用上述三种多天线系统中的一种。
随着人们对无线移动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能够在不同场景以不同的技术获得最佳的性能使无线通信系统追求的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以使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含同时具有空间复用、空间分集和波束形成三种技术的移动终端和基站,并允许收发双方根据具体的信道环境选择合适的多天线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用于使得不同体制的通信系统能够在规定的多天线模式下建立共同支持的通信模式,从而使得收发双方自适应选择合适的多天线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适用于包含基站和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报告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步骤二,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返回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或直接返回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及
步骤三,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进行通信;
所述步骤一、所述步骤二和所述步骤三中,所述多天线模式集合包括按照通信协议,事先约定所有终端和基站可能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构成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每一种多天线模式由收发双方的天线个数以及相应的算法确定。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一包括一由所述终端以所述基站可解析方式向所述基站发送携带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信息的帧的步骤。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一中,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是指所有所述终端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子集是指部分所述终端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一中,同一所述终端发送的天线模式和同一所述终端接收的天线模式不对等。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基站在收到所述终端报告的多天线模式集合后,以所述终端可解析方式向所述终端发送一帧的步骤;其中,该帧携带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或由所述基站直接返回的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返回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的步骤中又包括:所述基站在收到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后,获知所述基站和所述终端通信时双方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并将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返回给所述终端的步骤。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直接返回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的步骤中又包括:所述基站在收到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后,获知所述基站和所述终端通信时双方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并将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返回给所述终端的步骤。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是指所有所述基站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子集是指部分所述基站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中,同一所述基站发送的天线模式和同一基站接收的天线模式不对等。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三包括:由所述终端或所述基站作为发送端,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进行广播、组播或单播的步骤。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三中,所述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的步骤具体是:发送端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以接收端能够解析的方式发送该模式信息至接收端,并以该多天线模式发送待发数据,接收端接收并解析该模式信息,再以相应的多天线模式接收所述数据。
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三中,所述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的步骤具体是:收发双方事先约定待发数据的多天线模式,发送端以该多天线模块发送待发数据,接收端以相应的多天线模式接收所述数据;其中,该多天线模式是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的一种。
本发明提供了使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含同时具有空间复用、空间分集和波束形成三种技术的移动终端和基站,并允许收发双方根据具体的信道环境选择合适的多天线模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背景技术通信系统只设置一种多天线传输模式带来的缺陷,在数据传输时能获得最佳传输质量,进而减少重传次数或误帧率,降低网络吞吐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中多天线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A到图2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中多天线控制方法的详细流程图;
图3A和3B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返回帧的物理帧的格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中传输数据的方法流程图。
终端(Station,STA)向基站(Access Point,AP/无线接入点)报告该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基站向终端返回该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或直接返回该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进行通信。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中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101,终端向基站报告该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具体地,终端根据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设置多天线模式信息,并将设置结果写入关联请求帧中的能力信息(Capability Information)字段中的天线模式子字段,通过关联请求帧的发送以基站可以接收的方式向基站报告该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多天线模式集合,包括:按照通信协议,事先约定所有终端和基站可能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构成多天线模式集合,每一种多天线模式由收发双方的天线个数以及相应的算法确定,多天线模式集合的数量是可数的NA个。
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包括:终端可以支持协议规定的多天线模式集合中的全部,也可以支持多天线模式集合中的子集。
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是指所有该终端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
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子集,是指部分该终端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
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信息,是指能够确定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的信息。
例如,所有该终端的天线个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收发算法代号可以构成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信息;当终端支持n(n<NA)种模式,全部n种模式的信息被称为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信息,根据应用场景或特定配置终端只报告终端支持的m(m<n)种模式,则这m种模式的信息被称为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子集信息。
同一个终端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可以不对等。例如:终端在发送时支持2个天线的空时编码发送,而在接收时支持2个天线的选择合并接收。
该步骤中,包括:终端以基站可以解析的方式向基站发送帧,该帧携带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步骤105,基站向终端返回该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或直接返回该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具体地:基站在收到终端的关联请求帧,通过解析关联请求帧中的天线模式子字段,获知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基站根据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设置多天线模式信息,并将设置结果写入关联响应帧中的能力信息字段中的天线模式子字段,通过关联响应帧的发送向终端报告该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包括:基站可以支持协议规定的多天线模式集合中的全部,也可以支持多天线模式集合中的子集。
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是指所有该基站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
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子集,是指部分该基站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
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信息,是指能够确定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的信息。
例如,所有该基站的天线个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收发算法代号可以构成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信息;当基站支持N(N<NA)种模式,全部N种模式的信息被称为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信息;根据应用场景或特定配置基站只报告基站支持的M(M<N)种模式,则这M种模式被称为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子集信息。
同一个基站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可以不对等。例如:基站在发送时支持2个天线的选择合并发送,而在接收时支持2个天线的空时译码接收。
该步骤中,包括:基站在收到终端报告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后,基站以终端可以解析的方式向终端发送帧,该帧携带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或直接返回该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基站返回该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的步骤中,还包括:基站在收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后,获知基站和终端通信时双方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并将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返回给该终端。
基站直接返回该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的步骤中,包括:基站在收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后,获知基站和终端通信时双方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并将终端和基站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返回给该终端。
基站根据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设置多天线模式信息,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进行设置多天线模式信息,另一种是用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设置多天线模式信息。
步骤110,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进行通信;
该步骤包括:终端或基站中的一方作为发送端,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进行广播、组播或单播。
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可以是:发送端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将该模式信息以接收端能够解析的方式发送,随后紧跟以该多天线模式发送的待发数据,接收端先解析模式信息,随后以相应模式接收发送端发来的数据。
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还可以是:收发双方事先约定待发数据的多天线模式,该多天线模式是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的一种,而后,发送端以该模式发送待发数据,接收端以相应的模式接收数据。
具体地,实现该步骤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当发送端不论是终端还是基站,有待传输数据发送,发送端考虑当前信道质量情况因素以及待发送数据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或两者都同时考虑,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发送端在发送时先将多天线模式写入物理帧头中与天线信息相关的字段,发送数据的物理帧格式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采用基本速率,也即是最可靠传输速率发送且不论接收端是否支持多天线模式都可以解析的物理帧头部分,第二部分是以多天线模式发送的传输数据。接收端能够接收并解析物理帧头,从物理帧头中与天线信息相关的字段获知后续发送数据采用的多天线发送模式,接着接收端以相应的多天线模式对发送数据予以接收。
与天线信息相关的字段可以就是多天线模式信息,也可以是多天线模式和调制以及编码方式的映射信息。
第二种方式是,终端和基站之间先建立连接,建立方式可以是终端和基站中的一方先发送连接请求,在该请求中指定一种收发双方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另一方予以响应确认。在连接建立之后,终端和基站中一方有和该连接匹配的传输数据就可以以相应的多天线模式发送,另一方以相应的多天线模式予以接收。终端和基站之间可以建立多个连接,各连接的多天线模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时,可以是发送端考虑当前信道质量情况因素以及待发送数据的服务质量(QoS)要求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或两者都同时考虑。其中,对当前信道质量情况因素的考虑可以是根据历史经验或最近或当前传输情况的统计或测量。在初次向特定接收端发送时,可以最大速率传输或最可靠传输或两者的折中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
这样,本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中多天线控制的方法可以根据信道状态以及数据的服务质量(QoS)要求,采用不同的多天线模式,从而适应由于移动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信道质量的变化。
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基站和基站之间,终端和终端之间直接通信的情况。
在该步骤中,还包括解决双方中的一方不支持多天线模式的情形。
图2A到图2C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中多天线模式的详细流程图,图3A、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返回帧的物理帧的格式的图。下面接合上述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该流程具体包括:
步骤200,当终端获得认证后,多天线模式协商开始;
步骤205,终端设置关联请求帧中的多天线模式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多天线模式共有NA种,分别是为M0~MNA,其中M0是指不采用多天线模式或不支持多天线模式,本实施例以NA个比特表示天线模式子字段,如果第i(0≤i≤NA)位为“1”,则表示终端支持第Mi型多天线模式,例如,当该字段第2位和第7位为“1”,其余位为“0”,表示终端支持M2和M7两种多天线模式;当该字段为全零时,表示终端不支持多天线模式,或虽支持多天线模式但不采用多天线模式,关于是否支持或采用多天线模式还可以在能力信息的其他比特位进行更详细的确定;
步骤210,终端以基站能够接收的格式发送该关联请求帧,该关联请求帧中携带天线模式子字段;
步骤215,判断基站是否支持多天线模式,如果基站支持多天线模式,则转至步骤220,否则,将天线模式子字段设置为全零,执行步骤235;
步骤220,基站解析关联请求帧中的天线模式子字段,并由此获知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步骤225,根据多天线模式信息,判断该请求关联的终端是否支持多天线模式或是否采用多天线模式,如果该终端采用多天线模式,则执行步骤230,否则,将天线模式子字段设置为全零,执行步骤235;
步骤230,基站根据该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设置关联响应帧的天线模式子字段;或者根据步骤220中基站获知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结合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用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设置关联响应帧的天线模式子字段;
步骤235,基站以终端能够接收的格式发送该关联响应帧,该关联响应帧中携带基站设置的天线模式子字段;
步骤240,终端接收关联响应帧,若终端和基站都采用多天线模式,则终端将从中获知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否则,终端则认为终端和基站之间将以非多天线模式相互通信,多天线模式协商结束。
上述步骤240中,收发双方可以开始基于多天线模式的通信,基于多天线模式的通信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由步骤250~280完成,如图2B所示,第二种方式由步骤285~305完成,如图2C所示;
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通信的方法流程包括:
步骤250,当发送端有数据发送,发送端可以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选择方法可以依据信道质量和传输数据的QoS要求两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全部;
步骤255,发送端设置物理帧帧头的信令字段,将选择的多天线模式信息写入物理帧帧头的信令字段,具体的物理帧帧头的信令字段见图3B;
步骤260,发送端以接收端能够接收的方式处理物理帧头,例如,按照实现约定,所有物理帧头都以1/2卷积码进行纠错编码,然后进行BPSK(BinaryPhase Shift Key,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
步骤265,发送端以所选多天线模式处理待发送数据,例如,选择的多天线模式是2乘2的空时分组编码、64QAM调制、3/4卷积编码;
步骤270,发送端将步骤260得到的物理帧头和265得到的处理后的待发送数据按图3A所示格式组合在一起,发送至接收端;
步骤275,接收端接收数据,并按图3B所示格式中找到物理帧帧头的信令字段,解析多天线模式信息;及
步骤280,接收端根据得到的多天线模式信息,以相应的算法解析传输(接收/发送)数据。
采用第二种方式进行通信的方法流程包括:
步骤285,发送端选择多天线模式;
具体地,当发送端有数据发送,发送端可以从终端和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并将该模式作为多天线模式信息,多天线模式的选择方法可以依据信道质量和传输数据的QoS要求两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全部;或者发送端将信道质量和传输数据的QoS规格这两个信息中的一个或全部作为多天线模式信息;
步骤290,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连接建立请求帧,在该帧中携带多天线模式信息;
步骤295,接收端返回连接建立响应;
具体地,接收端收到连接建立请求帧后,解析多天线模式信息并由该信息确定多天线模式,确定的方法可以是直接采用发送端在多天线模式信息中明确的多天线模式,也可以由收发双方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更合适的多天线模式,也可以是根据信道质量和传输数据的QoS规格决策一种更合适的多天线模式。然后将确定的多天线模式作为多天线模式信息,将该信息写入连接建立响应帧返回接收端;
步骤300,发送端按照连接建立响应帧中的多天线模式信息发送数据;及
步骤305,接收端按照和接收数据相对应的连接的多天线模式对数据进行接收。
本发明方法基于终端发起,在终端和基站之间建立一个多天线能力协商过程,使得不同体制的通信系统能够在规定的多天线模式下建立共同支持的通信模式。同时在协商完成后的后续业务传输中,终端和基站之间能够以可靠或高速且收发双方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进行通信,从而降低了误帧率,提高了吞吐量。故本发明适用于高速无线通信系统。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适用于包含基站和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报告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步骤二,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返回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或直接返回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及
步骤三,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进行通信;
所述步骤一、所述步骤二和所述步骤三中,所述多天线模式集合包括按照通信协议,事先约定所有终端和基站可能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构成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每一种多天线模式由收发双方的天线个数以及相应的算法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包括一由所述终端以所述基站可解析方式向所述基站发送携带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信息的帧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是指所有所述终端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子集是指部分所述终端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同一所述终端发送的天线模式和同一所述终端接收的天线模式不对等。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所述基站在收到所述终端报告的多天线模式集合后,以所述终端可解析方式向所述终端发送一帧的步骤;其中,该帧携带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或由所述基站直接返回的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返回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的步骤中又包括:所述基站在收到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后,获知所述基站和所述终端通信时双方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并将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返回给所述终端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直接返回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的步骤中又包括:所述基站在收到所述终端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后,获知所述基站和所述终端通信时双方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并将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且有效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返回给所述终端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是指所有所述基站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所述基站支持的多天线模式子集是指部分所述基站支持的发送的天线模式和接收的天线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同一所述基站发送的天线模式和同一基站接收的天线模式不对等。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包括:由所述终端或所述基站作为发送端,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进行广播、组播或单播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所述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的步骤具体是:发送端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以接收端能够解析的方式发送该模式信息至接收端,并以该多天线模式发送待发数据,接收端接收并解析该模式信息,再以相应的多天线模式接收所述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所述从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选择一种多天线模式的步骤具体是:收发双方事先约定待发数据的多天线模式,发送端以该多天线模式发送待发数据,接收端以相应的多天线模式接收所述数据;其中,该多天线模式是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都支持的多天线模式集合或子集中的一种。
CN2006101134526A 2006-09-28 2006-09-28 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Active CN1011550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134526A CN101155012B (zh) 2006-09-28 2006-09-28 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BRPI0717085-8A BRPI0717085A2 (pt) 2006-09-28 2007-09-18 Método de controle no modo de antenas múltiplas baseado em estação
PCT/CN2007/002757 WO2008037180A1 (fr) 2006-09-28 2007-09-18 Procédé de commande de modes à antennes mutliples fondé sur une station
EP07816373.0A EP2075926B1 (en) 2006-09-28 2007-09-18 A multiple antenna mod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a station
US12/442,945 US8441982B2 (en) 2006-09-28 2007-09-18 Multiple antenna mod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station
CA002664742A CA2664742A1 (en) 2006-09-28 2007-09-18 A multiple antenna mod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134526A CN101155012B (zh) 2006-09-28 2006-09-28 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5012A CN101155012A (zh) 2008-04-02
CN101155012B true CN101155012B (zh) 2013-05-01

Family

ID=39229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134526A Active CN101155012B (zh) 2006-09-28 2006-09-28 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41982B2 (zh)
EP (1) EP2075926B1 (zh)
CN (1) CN101155012B (zh)
BR (1) BRPI0717085A2 (zh)
CA (1) CA2664742A1 (zh)
WO (1) WO20080371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1769A (ja) * 2007-10-30 2009-05-21 Canon Inc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リンタ装置
CN101938791A (zh) * 2009-06-30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天线模式选择的方法及系统
US9059749B2 (en) * 2009-10-02 2015-06-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port mode and transmission mode transitions
CN102137505B (zh) * 2010-01-21 2015-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多天线工作模式的终端接入网络的方法及系统
KR101712801B1 (ko) * 2010-12-06 2017-03-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안테나 장치 및 그 운용 방법
JP6212121B2 (ja) 2012-08-31 2017-10-11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ンテナ仮想化方法及び装置
WO2015039284A1 (zh) * 2013-09-17 2015-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5376723B (zh) 2014-08-21 2019-06-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无线链路处理的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5348670A (zh) 2017-11-09 2022-11-1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173975A1 (en) 2018-03-13 2019-09-19 Zte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s using antenna port sets
US11882626B1 (en) * 2020-06-10 2024-01-23 Sprint Spectrum Lp Selecting antenna configurations based on transmission type
CN112929065B (zh) * 2021-01-25 2022-08-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3885A (zh) * 2004-11-09 2006-05-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天线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支持各种多天线方案的方法
CN1780173A (zh) * 2004-11-17 2006-05-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发送天线多接收天线系统中下行链路多用户调度方法
WO2006098538A1 (en) * 2005-03-12 2006-09-21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a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5871A (en) * 1978-02-24 1980-11-25 Papahadjopoulos Demetrios P Method of encapsulating 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in lipid vesicles
US4501728A (en) * 1983-01-06 1985-02-26 Technology Unlimited, Inc. Masking of liposomes from RES recognition
US4837028A (en) * 1986-12-24 1989-06-06 Liposome Technology, Inc. Liposomes with enhanced circulation time
DE19917195B4 (de) * 1999-04-16 2006-09-28 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 Peptid zur Auslösung einer Immunreaktion gegen Tumorzellen, diese enthaltende pharmzeutische Zusammensetzungen, dessen Verwendungen, dafür codierende Nukleinsäure und diese Nukleinsäure enthaltender Expressionsvektor
US6956907B2 (en) * 2001-10-15 2005-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power allocation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30125040A1 (en) * 2001-11-06 2003-07-03 Walton Jay R. Multiple-access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050603B1 (ko) * 2004-06-23 2011-07-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안테나를 이용한 패킷 데이터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504110B2 (en) * 2004-09-10 2013-08-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smart antenna capability information
US8068550B2 (en) * 2005-01-28 2011-11-29 Broadcom Corporation Initiation of a MIMO communication
CN1832391A (zh) * 2005-03-11 2006-09-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天线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重传方法和设备
KR100679860B1 (ko) * 2005-08-19 2007-02-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Mimo 시스템을 위한 낮은 복잡도의 송/수신 안테나선택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3885A (zh) * 2004-11-09 2006-05-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天线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支持各种多天线方案的方法
CN1780173A (zh) * 2004-11-17 2006-05-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发送天线多接收天线系统中下行链路多用户调度方法
WO2006098538A1 (en) * 2005-03-12 2006-09-21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a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89030A1 (en) 2010-07-29
CA2664742A1 (en) 2008-04-03
US8441982B2 (en) 2013-05-14
EP2075926B1 (en) 2016-11-02
EP2075926A4 (en) 2013-09-11
WO2008037180A1 (fr) 2008-04-03
BRPI0717085A2 (pt) 2013-11-26
EP2075926A1 (en) 2009-07-01
CN101155012A (zh) 2008-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5012B (zh) 一种基于终端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CN101154974B (zh) 一种基于基站的多天线模式控制方法
US9967016B2 (en) Measurement support for a smart antenn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314562B (zh) 用于混合波束赋形分集的系统及方法
US9680545B2 (en) Multi-transceiver system with MIMO and beam-forming capability
US20190357205A1 (en) Terminal, network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035579B (zh) 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JP2019535213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位相雑音除去のためのptrs受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KR101429791B1 (ko) 통신 네트워크를 통해 프레임들을 송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4137434A (zh) 用于多源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2340340A (zh) 在mimo中继系统中实现天线选择的方法和系统
CN112242859A (zh) 信道探测方法及装置
CN104272833A (zh) 用于协作传输的信令方案
KR20060093710A (ko)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의 통신 방법, 대응하는 스테이션및 네트워크
CN101640560A (zh) 波束权值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2318413A (zh) 在无线网络的设备之间交换消息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设备
JP2005341344A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7222243B (zh) 基于输电线路冗余路径的无线网络连接装置及使用方法
EP4280508A1 (en) Beam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U2013216660A1 (en) Measurement Support for a Smart Antenn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487305A (zh) 下行数据解码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