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7206B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37206B
CN101137206B CN2006101264638A CN200610126463A CN101137206B CN 101137206 B CN101137206 B CN 101137206B CN 2006101264638 A CN2006101264638 A CN 2006101264638A CN 200610126463 A CN200610126463 A CN 200610126463A CN 101137206 B CN101137206 B CN 101137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arrow field
terminal
communication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264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37206A (zh
Inventor
佐藤弘起
林正人
福泽尚司
长船辰昭
斯蒂芬·阿马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1264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372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137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7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37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7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即使是移动电话网的一个基站内的通话,也进行经由基站的无线通信,消耗了无线通信的通信资源。在无线通信终端可以进行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无线通信时,不使用移动网,通过狭域无线通信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文与自组织(adhoc)网络系统有关,特别是与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有关。
背景技术
经由移动电话网的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日益普遍。在为使用移动电话网的通信的情况下,必须经由移动电话网上的同一基站进行通信。
自组织网络系统将近距离齐集的自组织网络终端彼此当场进行网络连接,可以相互进行通信。此时,与现有的移动电话和无线LAN不同,不需要在该场所预先设置好基站等基础设备。关于自组织网络(也可以称为多跳无线网络),已经以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MANET(MobileAd-hoc Networks)工作组为中心进行了规格研究以及标准化。在S.Corson、以外两名“Mobile Ad-hoc Networking(MANET)”、1999年1月、IETF[平成17年4月4日检索]、因特网<URL:http://www.ieft.org/rfc/rfc2501.txt>中记载了MANET标准的一般的规格。C.Perkins、以外两名“Ad-hoc On-DemandDistance Vector(AODV)Routing”、2003年7月、IETF、[平成17年4月4日检索]、因特网<URL:http://www.ietf.org/rfc/rfc3561.txt>是称为Reactive的、在通信开始时刻决定通信路径的标准。另一方面,T.Clausen、以外一名“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OLSR)”2003年10月、IETF、[平成17年4月4日检索]、因特网<URL:http://www.ietf.org/rfc/rfc3626.txt>是称为Proactive的、与通过定期的信息交换预先生成了路由表的协议有关的标准。
在自组织网络系统中,伴随自组织网络终端的移动等,产生终端向网络的加入/脱离,可通信的终端之间的组合发生变化。此外,即使在已加入网络的终端之间也存在无法直接通信的情况,这样的终端之间进行将其他的终端作为中继器使用的多跳通信。
在可以进行使用自组织网络的通信时,无需经由移动电话网的基站来进行通信,在无法进行使用自组织网络的直接通信时,开始考虑使用现有的移动电话网进行通信。
作为现有技术,具有:移动终端就位置信息定期地经由移动电话线路向服务器进行通知,服务器计算自组织网络的通信路径,并将计算出的通信路径通知给各个移动终端,进行使用自组织网络的通信的特开2004-129064号公报、小林基成、以外三名[用于Hybrid Multi-hop Network路由选择的拓扑管理方法]、电子信息通信学会技术研究报告网络系统研究会、(社)电子信息通信学会、2004年10月、NS2004-129、p.21-24的技术。
在移动电话网络中,即使在可以相互进行基于无线的直接通信的移动终端之间,也必须经由基站。因此,例如像棒球场那样,存在以下的情况:在多个移动终端在同一基站内进行通信时,压制移动电话线路的频带,希望与位于其他基站范围内的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需求同一基站的并且物理上相邻的移动终端之间不使用移动电话网进行通信,有效地灵活使用移动电话网的通信资源。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和非专利文献4记载的技术中,各个移动终端对于包含位置信息(GPS信息等)的周边信息,使用移动电话线路向服务器聚集,所以压制移动线路频带。
发明内容
上述课题可以通过以下的无线通信系统解决,该无线通信系统由多个具有广域无线通信部和狭域无线通信部的无线通信终端、具有狭域无线通信部且经由通信控制部与数据库相连接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构成,发送侧无线通信终端将接收侧无线通信终端的广域通信地址发送给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向发送侧无线通信终端发送与从发送测无线通信终端接收到的广域通信地址对应的狭域通信地址,发送侧无线通信终端向从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接收到的狭域通信地址发送通信请求。
此外,可以通过以下的无线通信终端解决,该无线通信终端具有:经由基站进行通信的广域无线通信部、进行多跳通信的狭域无线通信部、保存对象目的终端信息和狭域无线路径信息的存储器、以及进行通信控制的处理器,在开始与接收终端进行通信时,首先使用狭域无线通信部搜索通信路径,在无法与接收终端进行通信时,使用广域无线通信部经由基站与所述接收终端进行通信。可以通过以下的无线通信终端解决,其在接收到来自发送终端的通信请求时,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发送通信路径,并对返回的应答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可以开始与所述发送终端的通信。
而且,可以通过以下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来达成,该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具有:与无线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部、与数据库进行通信的数据库通信部、保存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的存储器、以及进行通信控制的处理器,在从无线通信终端接收到包含广域通信地址的狭域无线地址请求时,参照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搜索与广域通信地址对应的狭域通信地址,并向无线通信终端发送包含该狭域通信地址的狭域无线地址应答。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无线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说明无线通信服务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说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处理顺序的顺序图。
图4是说明发送终端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接收终端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实施例并参照图1至图6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图1是说明无线通信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图2是说明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的结构的方框图。图3是说明由三台无线通信终端、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以及无线通信数据库所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处理顺序的顺序图。图4是说明发送终端的处理的流程图。图5是说明接收终端的处理的流程图。图6是说明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狭域无线通信是通过自组织网络的多跳无线通信,广域无线通信是通过移动电话的通信。
首先,对无线通信终端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终端101~103具有处理器(CPU)501、存储器502、广域通信控制部506、狭域通信控制部509、广域通信收发装置507。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广域通信控制部506、狭域通信控制部509通过内部通信线505相互连接。处理器501参照通信对象终端信息503、狭域通信路径信息504等,实施通信控制。在存储器502中具有通信对象终端信息503和狭域通信路径信息504来保存数据。在天线连接部508、511上分别连接广域通信用天线和狭域通信用天线(省略图示)。
在狭域通信收发装置510中包含未图示的电波强度评价部,对来自相向的终端的电波强度进行评价,并在未图示的显示部上进行显示。处理器501根据电波强度评价部所评价的电场强度、与通信对象的往返时间(Round-Trip Time)、中继-中继间的往返时间等,评价狭域通信路径的品质,进行路径的切换或向广域通信的切换。
狭域通信控制部509在从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接收到通信请求应答分组时,对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跳数是否超过了基准。处理器501根据该判断结果,进行向广域通信的切换。
通信对象终端信息503由广域通信地址5031和狭域通信地址5032构成,两者相对应。广域通信地址5031是固定地址,从通信对象得到。另一方面,狭域通信地址5032是通过狭域无线地址请求/应答,从后述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得到。狭域通信路径信息504在终端之间先应式(Proactive)或反应式(Reactive)地生成。狭域通信路径信息504是路由表,由狭域通信地址5041和路径信息5042构成。
此外,无线通信终端101~103除了上述的以外,还可以具有输入部、麦克风、扬声器、语音编码解码器、图像编码解码器等,但在实施例的说明中不需要,所以省略图示。通过该结构,可以享受VoIP(Voice over InternetProtocol)的电话服务、图像发送服务。
此外,根据图1可知,终端101~103是广域通信/狭域通信的双模通信终端。
然后,对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具有处理器(CPU)601、存储器602、狭域通信控制部606、通信控制部609、狭域通信收发装置607以及通信收发装置610。处理器601、存储器602、狭域通信控制部606、通信控制部609通过内部通信线605相互连接。处理器601参照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603、狭域通信路径信息604等,实施通信控制。存储器602保存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603和狭域通信路径信息604的数据。在天线连接部608上连接狭域通信用天线(省略图示)。将无线通信数据库105(省略图示)与数据库连接部611连接。
狭域通信控制部606在从接收终端(对象目的终端)接收到后述的通信请求以及通信路径通知时,对分组进行分析来对中继终端的数量(跳数)进行计数,在超过了预先规定的基准值时,在通信请求应答分组中进行记载并返送给接收终端。此外,狭域通信控制部606在接收到附加了广域通信地址的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的加入请求时,参照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603,写入空的IP地址位置,并在加入应答中附加该IP地址来进行返送。
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603根据来自终端的请求生成或者从无线通信数据库105取得,对应地记录了广域通信地址6031和狭域通信地址6032。此外,狭域通信路径信息604是路由表,由狭域通信地址6041和路径信息6042构成。狭域通信路径信息604从终端取得。
此外,在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中还设置广域通信收发装置和广域通信控制部,也可以通过广域无线通信进行来自发送源终端的狭域无线地址请求、通信路径履历报告等。此时,可以包容更广范围的终端。
参照图3,以发送源终端101的用户希望与对象目的终端103的用户进行通信为前提来进行说明。此外,图3的终端101、102、103为等价的终端,但终端101和终端102无法直接通信,将位于与两者都可以通信的位置的终端102称为中继终端,进行通信的中继。
首先,发送源终端装置101使用狭域无线通信对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发送在对象目的终端103的狭域通信中使用的狭域无线地址请求分组(T701)。在狭域无线地址请求分组中包含对象目的终端103的广域通信地址。接收到地址请求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从自身所保存的狭域-广域无线通信对应表603或无线通信服务器105的狭域-广域无线通信对应表(未图示)中,以广域通信地址为关键字,取得对象目的终端103的狭域无线地址。在取得之后对发送源终端101发送狭域无线地址应答分组(T702)。
然后,发送源终端101使用狭域无线通信向对象目的终端103发送通信请求。但是,由于终端101和终端102无法进行直接通信,所以首先参照狭域通信路径信息504向中继终端102发送分组(T703),中继终端102将通信请求转发给对象目的终端103(T704)。接收到通信请求的对象目的终端103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通知来自发送源终端101的通信请求以及狭域无线通信路径(T705),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根据需要将通信请求以及狭域无线通信路径记录在无线通信数据库105中。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对通信路径的跳数(中继终端数量)进行计数,因为此时为1次(一台中继终端102),所以在通信请求应答中写入为基准值以下,来进行返送(T206)。
对象目的终端103对通信请求应答进行分析,因为跳数为基准以下,所以对中继终端102发送向发送源终端101的通信许可分组(T708)。中继终端102将通信许可分组中继转发给发送源终端101(T709)。
之后,在发送源终端101和对象目的终端103之间,将中继终端102作为中继终端,进行基于狭域无线通信的通信(T710~T713)。
在从发送源终端101结束狭域通信时,发送源终端101向对象目的终端发送通信结束分组(T716),接收到该分组的中继终端102向对象目的终端103中继通信结束分组(T717)。接收到通信结束分组的对象目的终端103结束与发送源终端101的通信。此外,对象目的终端103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报告与发送源终端的通信结束和通信路径履历(T718)。发送源终端101也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报告与对象目的终端的通信结束和通信路径履历(T720)。狭域通信服务器将对象目的终端103以及发送源终端101报告的通信结束和通信路径履历写入无线通信数据库105中。
此外,在狭域无线通信中,中继的段数以及通信路径随着各终端的移动时时刻刻地变化。此外,当在T701中接收到狭域无线地址请求分组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在自身的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603以及在无线通信数据库具有的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中找不到狭域无线地址请求分组中所记载的广域通信地址时,狭域无线地址应答分组中包含的是没有狭域通信地址的通知。此时,发送源终端101的用户通过广域无线通信与对象目的终端连接。而且,各终端与广域通信和狭域通信相对应,所以可以使从发送源终端101向对象目的终端103的数据为狭域无线通信,使从对象目的终端103向发送源终端101的数据为广域无线通信,或者可以设为相反的组合。
关于无线通信终端的狭域无线通信地址,有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对各个无线通信终端进行附加的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自身设定狭域无线通信地址,并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进行通知的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都具有广域无线通信地址和狭域无线通信地址的关系。
从无线通信终端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的通信方法可以为使用广域无线通信的方法、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可以进行狭域无线通信,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通过狭域无线通信对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进行通信的方法、以及可以使用广域无线通信、狭域无线通信以外的通信方式。
此外,通信许可可以由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代替对象目的终端103进行通知。
使用图4对发送终端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发送源终端101从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取得狭域通信地址(S201)。发送源终端101根据所取得的狭域通信地址判断是否可以使用狭域无线通信与对象目的终端进行通信(S202)。此外,作为其判断基准,设定向对象目的终端的多跳数、通信品质、狭域通信路径信息504等多个判断基准。在该判断中,在判断为与对象目的终端的通信中不使用狭域无线通信时,发送源终端101移动到使用了广域无线通信的通信处理(S206)。
在判断为向对象目的终端103进行狭域无线通信时,发送源终端101向对象目的终端103发送通信请求(S203)。然后,发送源终端101判断是否在一定时间内从对象目的终端103接收到了通信许可112(S204)。当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通信许可112时,发送源终端101判断是否接收到在后面说明的无法通信通知(S205)。在没有接收到无法通信通知时,发送源终端101打消向对象目的终端103的通信。在接收到无法通信通知时,发送源终端101移动到使用了广域无线通信的通信处理(S206)。
当在一定时间内接收到通信许可时,发送源终端101进行与对象目的终端103的通信(S207)。发送源终端101在通信过程中,进行通信是否被中途切断的判断(S208)和是否从对象目的终端接收到通信结束请求309的判断(S209)。在判断为通信被中途切断时或者在接收到通信结束请求309时,发送源终端101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报告与对象目的终端103的通信结束以及狭域无线通信路径履历(S212),并结束通信。
接着所述步骤(S208、S209),发送源终端101的用户对与对象目的终端103的通信结束进行判断。在与对象目的终端103的通信没有结束时,发送源终端101继续进行通信,向步骤207继续。在结束通信时,发送源终端101向对象目的终端103发送通信结束请求(S211)。然后,发送源终端101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报告与对象目的终端103的通信结束以及狭域无线通信路径履历(S212),并结束通信。
使用图5对接收终端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在成为对象目的终端103的无线通信设备中,始终监视有没有接收到狭域无线通信的通信请求(S301)。
在接收到通信请求时,接收终端(对象目的终端)103判断是否可以使用狭域无线通信与通信目的终端101进行通信(S302)。这里,将可以通信的判断基准设定成:已经与其他的无线通信设备正在进行狭域无线通信的情况、无线通信品质低的情况、进行狭域无线通信的电池电量等不足的情况以及来自狭域无线服务器的跳数过多等多个判断基准。在判断为无法与发送源终端101进行狭域无线通信时,通过发送无法通信的通知,向发送源终端101通知无法进行使用狭域无线通信的通信,并结束处理。在判断为向发送源终端101进行狭域无线通信时,向发送源终端101发送通信许可(S304),进行与发送源终端的通信(S305)。在通信过程中,进行通信是否被中途切断的判断(S306)和是否从发送源终端接收到所述通信结束请求211的判断(S307)。在判断为通信被中途切断时或者在接收到通信结束请求211时,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报告与发送源终端101的通信结束以及狭域无线通信路径履历(S310),并结束处理。
接着所述步骤(S306、S307),对与发送源终端101的通信结束进行判断。在与发送源终端101的通信没有结束时,继续进行通信,向步骤305继续。在结束通信时,向发送源终端101发送通信结束请求(S309)。然后,向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104报告与对象目的终端103的通信结束以及狭域无线通信路径履历(S310),并结束通信。
使用图6的流程图对无线通信服务器的狭域无线通信地址的通知处理和从发送源终端以及接收终端报告的通信履历的记录处理进行说明。在图6(a)的狭域无线通信地址的通知处理中,判断有没有接收到狭域无线通信地址请求(S401)。在没有接收到时,继续监视狭域无线通信地址请求的接收。在接收到狭域无线通信地址请求时,以狭域地址请求中所附加的广域通信地址为关键字,参照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来取得狭域通信地址(S402)。然后,判断有没有取得所述狭域通信地址(S403),在取得了狭域通信地址时,向发送源终端101通知狭域通信地址(S404),并结束处理。在无法取得狭域通信地址的情况下,向发送源终端101通知不存在地址(S405),并结束处理。
在图6(b)的通信履历的记录处理中,判断有没有接收到来自发送终端或接收终端的狭域无线通信路径履历报告(S406)。在没有接收到时,监视狭域无线通信路径履历的接收。在接收到狭域无线通信路径履历的报告时,向无线通信数据库105记录狭域通信的通信记录和通信路径的变迁(S407),并再次返回狭域无线通信路径履历报告的监视。
如上所述,狭域无线通信对发送终端的用户和接收终端的用户具有优点。另一方面,中继终端的用户承担终端功耗的缺点。无线通信数据库因为保存有三者的路径履历,所以对发送终端的用户(或者/以及接收终端的用户)进行计费,在对中继终端的用户给予何种优惠时使用。这里,所谓的优惠可以是与物品或者服务交换的点系统(point system),也可以是计费的削减。
此外,终端之间的通信包括图像(静止画面、动画)发送服务,VoIP电话服务等。在为电话服务时,广域通信地址是移动电话号码,狭域通信地址是IP地址。在广域无线通信中包含模拟移动语音电话、数字移动语音电话、HDR(High Data Rate)、移动IP电话(IEEE802.16e)等。在狭域无线通信中,除了自组织网络以外,还存在像企业的内线电话那样,使用固定的IP地址的情况,但不限于这些。狭域无线通信与广域无线通信的差异在于相对于后者在通信时经由基站,前者在实际通信时不经由基站。
在基于无线通信的多跳通信中,当随着多跳数量的增加,语音的延迟增加,语音自身成为块(chunk),通信品质恶化。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一定的多跳数量的限制,禁止超过限制数量时的狭域通信。此时,进行使用广域通信的通话。
如果该限制数量可变,则可以有效利用广域通信的通信资源。无线通信服务器始终掌握着当前无线通信服务器管理的移动终端的数量。
因此,在像赛场那样很多人聚集的场所,将110和119等紧急电话分配给广域通信,除此以外的专用通信根据情况考虑多种应用,例如缓解对多跳数量的限制,虽然通信品质下降但可以进行通话。
此外,多跳通信是可以多跳的通信。即使是将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直接连接的跳数为0的通信也包含在多跳通信中。
根据本实施例,使狭域无线通信与广域无线通信融合,在通过狭域无线通信可以相互通信的情况下,通过进行使用狭域无线通信的多跳通信,可以灵活使用广域无线所使用的通信资源。此外,通过在无线通信数据库中保存通信履历和通信路径履历,可以使无线通信终端把握何时,哪个无线通信终端之间将哪个无线通信终端作为中继终端进行了通信,可以提供进行基于该通信的计费、优惠的服务。
根据本文,在具有广域以及狭域的无线通信单元的多个无线通信终端和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中,使狭域无线通信与广域无线通信融合,在通过狭域无线通信可以相互地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狭域无线通信。

Claims (7)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由具有广域无线通信部和狭域无线通信部的第一无线通信终端、具有广域无线通信部和狭域无线通信部的第二无线通信终端、和具有狭域无线通信部且经由通信控制部与数据库相连接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终端将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终端的广域通信地址发送给所述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所述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把与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终端接收到的所述广域通信地址相对应的狭域通信地址发送给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终端使用所述狭域无线通信部,将通信请求发送到从所述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接收到的所述狭域通信地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具有广域无线通信部和狭域无线通信部的第三无线通信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终端经由所述第三无线通信终端将通信请求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终端使用所述狭域无线通信部将所述第二无线通信终端的广域通信地址发送给所述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4.一种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包含与无线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部、与数据库进行通信的数据库通信部、保存狭域一广域通信对应表的存储器、以及进行通信控制的处理器,其特征在于,
在从无线通信终端接收到包含广域通信地址的狭域无线地址请求时,参照所述狭域-广域通信对应表检索与广域通信地址对应的狭域通信地址,将包含该狭域通信地址的狭域无线地址应答发送给所述无线通信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部是经由基站进行通信的广域无线通信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还保存狭域通信路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从接收无线通信终端接收到通信路径时,对发送无线通信终端和所述接收无线通信终端之间的中继无线通信终端数量进行计数,在超过预定的终端数量时,向所述接收无线终端发送包含无法通信的信息的通信请求应答。
CN2006101264638A 2006-08-31 2006-08-31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Active CN1011372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264638A CN101137206B (zh) 2006-08-31 2006-08-31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264638A CN101137206B (zh) 2006-08-31 2006-08-31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7206A CN101137206A (zh) 2008-03-05
CN101137206B true CN101137206B (zh) 2011-06-08

Family

ID=3916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264638A Active CN101137206B (zh) 2006-08-31 2006-08-31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372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71873A (zh) * 2018-08-02 2020-11-20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供电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3236A (zh) * 2003-05-02 2004-11-03 ���ǵ�����ʽ���� 移动自组织网络中发现路径最大传输单元的系统和方法
EP1631109A1 (en) * 2003-06-05 2006-03-01 Keio University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channel assigning method and assign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3236A (zh) * 2003-05-02 2004-11-03 ���ǵ�����ʽ���� 移动自组织网络中发现路径最大传输单元的系统和方法
EP1631109A1 (en) * 2003-06-05 2006-03-01 Keio University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channel assigning method and assign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7206A (zh) 2008-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0329B2 (ja) マルチホップリレー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ゲートウェイ、経路選択方法
TWI239782B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with controlled WTRU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KR100739517B1 (ko) 이동 단말기, 제어 장치 및 이동 통신 방법
KR100958783B1 (ko) 호를 릴레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05091576A1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経路探索方法
CN102724732A (zh) 自组织网络的构筑方法
US20050169206A1 (en) Relay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y method
US20070201428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route selection method
US10027572B2 (en) Path finding in a mesh network with adaptive bitrate
US20090310490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0542135C (zh) 路由选择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N101137206B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以及狭域无线通信服务器
Kargl et al. Bluetooth-based ad-hoc networks for voice transmission
Ganiga et 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VoIP traffic for wireless networks in comparison with CBR using QualNet network simulator
Xie et al. Pre-scheduled handoff for service-aware and seamless internet access
JP459334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狭域無線通信サーバ
Zheng et al. Opportunistic routing in multi-channel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CN101496361A (zh) 聚合设备中的媒介无关多rat功能
CN110213801B (zh) 异构网络通信方法及设备
JP5651738B2 (ja) データ経路選択方法およびゲートウェイ装置
RU2754639C1 (ru) Сотовый телефон
Hou Mobile Ad Hoc Network of simul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OPNET
Galli et al.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obility protocols: the overall mobility cost case
Heijenk et al. Interference-based routing in multi-hop wireless infrastructures
Tomforde et al. A Concept for Self-adapting and Self-learning Traffic Offloading in Cellular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10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08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6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