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7434A - 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及锅炉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及锅炉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7434A
CN101107434A CNA2005800470631A CN200580047063A CN101107434A CN 101107434 A CN101107434 A CN 101107434A CN A2005800470631 A CNA2005800470631 A CN A2005800470631A CN 200580047063 A CN200580047063 A CN 200580047063A CN 101107434 A CN101107434 A CN 1011074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fuel
container
heat release
fuel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470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9391C (zh
Inventor
佐香正明
藤崎悠二郎
大田秀明
原田英一
广川雅俊
野中嘉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107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74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939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939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KFEEDING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0Feeding or distributing other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02Gaseous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3/00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bustion products as the working fluid
    • F02C3/20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bustion products as the working fluid using a special fuel, oxidant, or dilution fluid to generate the combustion products
    • F02C3/22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bustion products as the working fluid using a special fuel, oxidant, or dilution fluid to generate the combustion products the fuel or oxidant being gaseous at standar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7/00Features, components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orm groups F02C1/00 - F02C6/00;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7/22Fuel suppl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9/00Controlling gas-turbine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 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9/26Control of fuel supply
    • F02C9/40Control of fuel supply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use of a special fuel or a plurality of fu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KFEEDING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0Feeding or distributing other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KFEEDING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0Feeding or distributing other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2Liquid fuel
    • F23K5/14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N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COMBUSTION
    • F23N2221/00Pretreatment or prehandling
    • F23N2221/10Analysing fuel properties, e.g. density, calorif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eeding And Controlling Fuel (AREA)
  •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对燃料气体抑制其发热量变动,将其作为稳定的燃料提供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这种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具备将低发热量气体作为燃料气体提供给燃气轮机(2)等燃烧设备用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上配设的,将低发热量气体加以混合用的气体混合装置(10),该气体混合装置(10)具备具有多条气体通路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气体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用的入口构件(11)、以及气体从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向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流出用的出口构件(12),而且该气体混合装置(10)形成从入口构件(11)连续流入的气体能够分别保持时间差地通过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的多条气体通路后合流,从出口构件(12)流出的结构。

Description

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及锅炉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以及锅炉设备。更详细地说,涉及在作为燃烧设备的燃料的气体为低发热量气体那样的发热量变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该发热量变动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具备该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以及具备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的作为燃烧设备的燃气轮机设备和锅炉。
背景技术
在炼铁领域,例如高炉法生产生铁的情况下,从高炉产生作为副产品气体的高炉瓦斯(Blast Furnace Gas,以下简称BFG)。BFG的总发热量甚至达到使用的焦炭的发热量的大约一半,因此为了降低生铁生产成本,BFG在钢铁厂中得到广泛使用。每投入1吨焦炭发生3000Nm3的BFG,其组成是二氧化碳10~18%,一氧化碳22~30%,氮气52~60%,氢气0.5~4%,甲烷0.5~3%。
除此以外,BFG还包含烟尘2~10g/Nm3,因此用除尘器将其去除到0.01g/Nm3左右之后,作为发热量为800kcal/Nm3左右的燃料使用于热风炉、焦炉、加热炉、锅炉等。近年来,在燃气轮机中也由于该技术的提高,已经能够燃烧低发热量气体,将BFG作为燃气轮机燃料使用进行发电的事例一直在增加。在这里,将低发热量气体定义为其发热量在约12MJ/Nm3以下的气体。低发热量气体不限于高炉瓦斯(BFG),还包含转炉气体(LDG)等多种气体及其混合气体。
另一方面,高炉法以外的新炼铁工艺(例如FINEX和COREX等直接还原法)得到开发,对这样的新工艺发生的副产品气体的有效利用也能够适用的燃烧方式有待开发。任何一种炼铁工艺发生的副产品气体的特性(气体组成和发热量)都因设备和操作内容而不同,即使是用同一设备,特性也会相应于各原料的特性和反应过程而时时刻刻发生变化,并不是一定的。
就副产品气体作为燃气轮机的燃料使用的情况下的最重要的特性,即发热量而言,在超过各燃气轮机固有的发热量允许变动幅度的上限(例如平均发热量值的约+10%)的情况下,也就是发热量急剧增大的情况下,有时候燃气轮机的燃烧器内的燃烧温度急剧上升到异常高温。因此燃烧室部分、燃气轮机的定子叶片(静子叶片)和转动叶片(动叶)会受损,寿命缩短等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燃气轮机设备要实现经济、连续运行是困难的。
为了抑制副产品气体的发热量的上升,已知有利用氮气(N2)稀释的技术(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但是在副产品气体的发热量值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有时候仅仅利用N2稀释副产品气体要把这种变动抑制于燃气轮机固有的允许发热量变动幅度内和允许的发热量变动速度内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在副产品气体的发热量急剧变动的情况下,发热量检测器的响应迟缓,有时候不能够及时进行稀释,而且在不得不大量消耗昂贵的不活泼气体的情况下,确保使其得到抑制是困难的。
因此,对于副产品气体的特性变化不太剧烈的BFG,只用N2稀释是能够有效应对的。但是在直接还原炼铁法等方法中,由于是小容量的反应炉,反复启动、停止,因此气体的发生量和发热量值的变动很显著,因此只利用N2进行稀释是难于应对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557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3174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通过抑制作为燃料提供给燃烧设备的低发热量气体等燃料用气体的发热量变动,不仅能够利用对燃料气体的稀释使发热量减少,而且也容易利用增热气体(为提高燃料气体的发热量值而混合的中等发热量气体和高发热量气体,以下也称为中、高发热量气体)有效地增加发热量的设备,而且提供也能够不利用稀释气体减少发热量而且不利用增热气体增加发热量的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具备这种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以及具备这种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的燃气轮机设备和锅炉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
具备将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燃烧设备用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上配设的,将燃料气体加以混合用的气体混合装置,该气体混合装置具备:具有多条气体通路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燃料气体从所述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用的入口构件、以及独立于该入口构件形成的,燃料气体从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向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流出用的出口构件,而且形成从所述入口构件连续流入的气体能够分别保持时间差地通过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多条气体通路后合流,从所述出口构件流出的结构。
通过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时时刻刻提供的燃料用气体流入气体通路过程构件内,分别从多条气体通路流出合流时实现时间差混合。因此即使是该燃料气体的发热量值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时间差混合减少其发热量变动的幅度,而且能够减缓发热量变动的速度。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稀释气体或增热气体容易而且有效地将燃料气体的发热量变动调整在燃烧设备的气体特性允许变动范围内。而且利用该燃料气体的平均发热量值也能够使其实现不必减少发热量也不必增加发热量的状态。还有,上述时间差混合是指连续地在时间上较迟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的气体与已经流入并滞留的气体的混合。
还有,上述入口构件上连接的不限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的上游侧,出口构件上连接的不限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的下游侧。如图22所示,在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上设置返回通路,在该返回通路上设置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将燃料气体供给通路的下游侧连接于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入口构件上,将上游侧连接于出口构件上,而且在返回通路上设置向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压送燃料气体的手段的结构。
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由其内部形成多个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气体室的第1容器构成,各气体室形成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使所述入口构件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分叉,连接于各气体室的气体入口,将所述出口构件从各气体室的气体出口开始汇合后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入口构件的各分叉部分上配置能够改变气体流量的气体流量调整装置。
由于使提供给各气体室的气体的流量不同,气体分别保持时间差地通过多个气体室,因此该气体在其后合流时能够实现时间差混入。
也可以形成,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由其内部形成多个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气体室的第1容器构成,各气体室形成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使所述入口构件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分叉,连接于各气体室的气体入口,将所述出口构件从各气体室的气体出口开始汇合后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所述多个气体室形成容积各不相同的结构。
由于使各气体室的容积不同,气体分别保持时间差地通过多个气体室,因此通过该气体室的气体在其后合流时能够实现时间差混入。
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具备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多个第2容器,各第2容器上分别形成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使所述入口构件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分叉,连接于各第2容器的气体入口,将所述出口构件从各第2容器的气体出口开始汇合后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入口构件的各分叉部分上分别配置能够改变气体流量的气体流量调整装置。
可以形成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具备多个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第2容器,各第2容器上分别形成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使所述入口构件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分叉,连接于各第2容器的气体入口,将所述出口构件从各第2容器的气体出口开始汇合后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所述多个第2容器形成容积各不相同的结构。
所述多个第2容器可以捆在一起,也可以形成分离的独立状态。
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由其内部具备形成多个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贯通孔的多孔板的第3容器构成,第3容器上配设所述入口构件和出口构件,所述多孔板可以配置得将第3容器的内部分割为入口构件侧的空间和出口构件侧的空间。
从入口构件提供的气体通过离入口构件距离不同的多个贯通孔流入出口构件侧的空间,因此能够在出口侧的空间实现时间差混合。
所述第3容器的结构没有限定。可以是例如容积不变的固定形状的容器,也可以是在已有的燃气轮机设备等中使用作为监视气体的供需平衡的装置(储气柜)的容积可变式的容器。所谓容积可变式的容器,是指能够相应于容器内部压力上下移动的,具有气密安装的盖构件的容器,是能够利用驱动装置使盖构件主动地上下移动,以选定能够取得最大的平衡效果的容器容积的容器等。利用这些容器,能够得到可发挥抑制燃料气体发热量变动的效果的装置。
所述多孔板保持间隔配置多片。
最好是在所述多孔板上,在与向着第3容器的内部的所述入口构件的气体流路中心轴交叉的多孔板的部分及其近旁以外的范围形成所述贯通孔。因为能够使流入第3容器的气体的滞留时间延长。
最好是具备所述第1容器或第2容器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所述气体出口形成于偏离气体入口的中心轴的延长线的位置上。因为能够使流入第1容器或第2容器的气体的滞留时间延长。
最好是所述第1容器或第2容器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在气体入口上设置形成能够改变燃料气体流入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气体通路内的流入角度的结构的气体流入装置。因为能够调整气体流入的方向以更有效地实现第1容器或第2容器内部的气体的时间差混合。
在具备第3容器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最好是在入口构件与第3容器内的入口构件近旁中的一方设置形成能够改变燃料气体流入所述第3容器内的流入角度的结构的气体流入装置。因为能够调整气体流入的方向以更有效地实现第3容器内部的气体的时间差混合。
上述具备气体流入装置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气体流入装置可由具有安装为可摇动,能够从外部改变其倾斜角度的至少一片百叶窗板的可变百叶窗板构成。
在具备上述第3容器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配设多个所述入口构件,形成能够从所述入口构件中选择切换使燃料气体流入第3容器内的入口构件的结构。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选择可实现有效的气体混合的入口构件。
在这样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配设多个所述出口构件,形成能够与所述入口构件的切换同步,选择切换使燃料气体向第3容器外流出的出口构件的结构。
在具备上述第3容器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形成多个入口构件,在各入口构件上设置流量调整装置,形成能够改变通过各入口构件流通的气体的流量的结构。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能够通过周期性地切换使气体流入的气体入口,促进第3容器内的气体的时间差混合。
最好是在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或入口构件上连接使不活泼气体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用的不活泼气体供给通路。因为在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预先进行燃料气体与不活泼气体的时间差混合。
最好是利用从制氧工厂和制氮工厂中的至少一种工厂排出的废弃的氮气。因为不活泼气体的筹措容易而且便宜。还有,作为制氧工厂和制氮工厂可以利用流入高炉法、直接还原炼铁法等工艺中设置的工厂。
可以在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内设置对气体进行搅拌用的搅拌装置。具备装置可以采用风扇等。
可以在连接于所述入口构件上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以及入口构件中的一方设置对燃料气体的气体发热量值进行测定用的入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而且在连接于所述出口构件上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以及出口构件中的一方设置对燃料气体的气体发热量值进行测定用的出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
在这样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可以配置根据所述入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以及出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的测量值,将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气体的发热量变动与从气体通路构成构件排出的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加以对比,根据该对比结果进行使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的气体流入量改变的控制的控制装置。
而且,可以配置据所述入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以及出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的测量值,将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气体的发热量变动与从气体通路构成构件排出的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加以对比,根据该对比结果进行使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的气体流入方向改变的控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具备将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燃烧设备用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以及抑制通过该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提供的燃料气体的发热量变动用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该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是上面所述的任一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构成的。
在这样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中,还可以具备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的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出口通路、以及气体混合装置的入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中的所述出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上游侧之间连接的上游侧入口通路。
或是还具备对该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取代上游侧入口通路,或是与上游侧入口通路同时,具备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入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中的所述出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下游侧之间连接的下游侧入口通路、以及在该下游侧入口通路上设置的,向气体混合装置压送燃料气体的气体压送装置。
或是还具备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的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出口通路、气体混合装置的入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中的所述出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上游侧之间连接的上游侧入口通路、在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上的所述出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下游侧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上的所述上游侧入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上游侧之间连接的返回通路、以及在所述返回通路上设置的,向上游侧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压送燃料气体的气体压送装置。
或是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的气体混合装置具有两种入口构件,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上连接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在气体混合装置的一个入口构件上连接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还包含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另一个入口构件与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返回通路、以及在该返回通路上设置的,向气体混合装置压送燃料气体的气体压送装置。
或是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上连接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气体混合装置的一个入口构件上连接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还包含在气体混合装置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与气体混合装置的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返回通路、以及在该返回通路上设置的,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的下游侧向上游侧压送燃料气体的气体压送装置。
本发明的燃气轮机设备,具备所述燃烧设备以及将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该燃烧设备用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所述燃烧设备是燃气轮机,所述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由如上所述的任一燃料气体供给设备构成。
本发明的锅炉设备,具备所述燃烧设备以及将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该燃烧设备用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所述燃烧设备是使气体在燃烧器中燃烧的锅炉,所述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由如上所述的任一燃料气体供给设备构成。
如果采用本发明,则在将像工艺副产品气体那样发热量会发生变动的低发热量气体作为燃料气体提供给燃气轮机等燃烧设备的情况下,借助于时间差混合能够抑制(缓和)所提供的该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也就是说,当然可以使变动的幅度减小,像低通滤波器那样,能够消灭短周期和中周期的变动,只使长周期的变动残留,因此能够有效地、容易地利用稀释气体使发热量减少,利用增加发热量的气体使发热量增加。又,有时候不需要利用稀释气体使发热量减少或利用增加发热量的气体使发热量增加。
附图概述
图1是表示包含作为本发明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的一实施形态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的大概情况的配管图。
图2是低发热量气体通过气体混合装置,因而该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受到抑制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
图3是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另一例子的配管图。
图4(a)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在沿着该装置的中心轴的面切断的纵剖面,图4(b)是图4(a)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a)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在沿着该装置的中心轴的面切断的纵剖面,图5(b)是图5(a)的V-V线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纵剖面图。
图8(a)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正视图,图8(b)是图8(a)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部分缺口的立体图。
图10是利用沿着图9的气体混合装置的中心轴的面切断的纵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气体混合装置内的气体的时间差混合的模拟结果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气体混合装置内的气体的时间差混合的模拟结果的另一个例子的曲线图。
图13(a)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利用沿该装置的中心轴的面切断的纵剖面图,图13(b)是图13(a)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纵剖面图。
图15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纵剖面图。
图16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纵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在图16的气体混合装置中使用的气体流入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部分缺口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横剖面图。
图19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纵剖面图。
图20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配管图。
图21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配管图。
图22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配管图。
图23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配管图。
图24是表示能够在图1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再一个例子的配管图。
图25是表示包含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的锅炉设备的大概情况的配管图。
符号说明
1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
2燃气轮机
3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
4稀释气体供给配管
5控制装置
6混合器
7集尘装置
8入口发热量计
9出口发热量计
10气体混合装置
11入口构件
12出口构件
13流量计
14混合气体供给配管
15发热量计
16燃料气体压缩机
17燃料配管
18流量计
19流量调整阀
20燃烧器
21流量调整阀
22发电机
23气体通路构成构件
24气体室(气体通路)
25容器
26圆筒状隔板
27入口孔
28出口孔
29配管
30流量调整阀
31气体混合装置
32气体室(气体通路)
33气体通路构成构件
35气体混合装置
36气体通路构成构件
37水平隔板
38气体室(气体通路)
39配管
40气体混合装置
41容器(气体室)
42气体通路构成构件
43气体混合装置
44气体通路构成构件
45气体混合装置
46容器
47多孔板
48无孔区域
49气体混合装置
50气体混合装置
51容器
52盖构件
53倾斜管
54气体流入装置
55罩壳
56可变百叶窗板
57配管
58配管
59流量调整阀
60气体混合装置
61不活泼气体供给配管
62配管
63出口配管
64上游侧入口配管
65风扇
66气体混合装置
67容器
68压力检测装置
69返回配管
70入口构件
71下游侧入口配管
72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
73锅炉
74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
75流量计
S直接还原铁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以及锅炉设备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将低发热量气体作为燃料气体提供给作为燃烧设备的燃气轮机的本发明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的一实施形态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以及包含该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的燃气轮机设备大概情况的配管图。作为燃气轮机设备有例如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如上所述,定义为其发热量在约12MJ/Nm3以下的气体的低发热量气体,其发热量等特性往往发生变动。
作为这种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具备将直接还原铁设备S发生的副产品气体(以下称为低发热量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燃气轮机2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即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以及为了减少该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向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提供稀释气体用的稀释气体供给配管4。对低发热量气体提供这种稀释气体是为了防止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值发生变动而且超过燃气轮机固有的允许发热量范围的情况发生。还有,如下所述,也可以取代该稀释气体供给配管4,或与稀释气体供给配管4同时,设置提供增热气体,使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值不低于允许的发热量范围的增热气体供给配管。
在稀释气体供给配管4上设置流量计18和对稀释气体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阀19,借助于混合器6连接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上。所述稀释用气体采用不活泼气体、空气、蒸汽、燃烧设备等排出的排气等。不活泼气体适于采用氮气(N2),但是当然并不限于N2,也可以采用CO2、氦气(He)等。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比混合器6下游的部分,由于通过该处将低发热量气体与稀释气体混合的状态下的气体送入燃气轮机2,因此将该范围的配管称为混合气体供给配管14。在该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上配设对其动作进行控制用的控制装置5。
在上述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比混合器6上游的部分,设置对直接还原铁设备S送来的低发热量气体进行除尘用的集尘装置7、以及对低发热量气体进行混合用的气体混合装置10。气体混合装置10具备具有多条气体通路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在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上连接上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入口构件11、以及在入口构件11之外在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上连接下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出口构件12。
气体混合装置10是具有较大容量的装置,流入的发热量时时刻刻发生变动的低发热量气体在该气体混合装置10的内部实现时间差混合。也就是说,同时流入气体混合装置10的低发热量气体形成包含比较早从出口构件12流出的部分到在气体混合装置10中滞留比较久的部分的分布。另一方面,新的气体从入口构件11连续流入,因此,过去流入的气体与新流入的气体不断混合。在这里,将这种情况称为时间差混合。如下面所述,借助于发挥这种时间差混合的作用,气体混合装置能够作为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起作用。
在气体混合装置1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设置检测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用的发热量检测装置8、9,在气体混合装置10的下游侧设置测定气体流量用的流量计13。发热量检测装置8、9的设置场所不限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如果可能,也可以设置于气体混合装置10的入口构件11和出口构件12上。图1中该流量计13设置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气体混合装置10与混合器6之间的部分,但是不限于该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于比混合器6下游的混合气体供给配管14上,还可以设置于下述燃气轮机2的燃烧器20上连接的燃料配管17上。
在这里,发热量检测装置8、9采用直接测量气体的发热量的所谓发热量计(卡路里计)、测量可燃成分的含有率(浓度)的装置等。在重视检测速度的情况下,当前最好是使用可燃性气体浓度检测器。还可以使用根据所使用的低发热量气体主要包含的可燃成分的种类,或根据发生浓度变动的主要的可燃成分(例如直接还原炼铁法的副产品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检测该成分的浓度的浓度检测器。在本说明书中以“发热量计”代表所有这些发热量检测装置。
在混合气体供给配管14上设置发热量计15。这是为了监视气体混合装置10的出口侧的发热量计9和流量计13,同时通过监视混合气体供给配管14的发热量计15,判断上述混合气体的最后的发热量值是否准确。还有,在稀释气体采用空气或燃烧设备排出的排气等还有比较多的氧气的气体的情况下,为了控制混合气体的氧浓度,最好是在混合气体供给配管14或稀释气体供给配管4上设置氧浓度计(未图示)。
在发热量计15的下游侧设置燃气轮机2的燃料气体压缩机16。从燃料气体压缩机16向燃气轮机2的燃烧器20连接的燃料配管17上,设置调整燃气轮机输出用的流量调整阀21。燃气轮机2上连接发电机22。又可以在燃气轮机2上设置利用其排出的排气进行发电的排热回收锅炉发电设备等(未图示)。
下面对图1中的气体混合装置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该气体混合装置10具有连接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入口构件11和出口构件12。因此送来的低发热量气体通过入口构件11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的容积大,例如对于直径为2~3m左右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通常设置容积为约20000~200000m3左右的构件。被送来的发热量时时刻刻发生变动的低发热量气体在气体混合装置内实现时间差混合。其结果是,从气体混合装置10的出口构件12出来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的变动幅度缩小,变动速度下降。也就是说,发热量变动大大受到抑制(缓和)。这样事先使发热量变动得到缓和,在下游利用不活泼气体等稀释气体进行抑制发热量上升的控制就变得非常容易。下面参照图2对上述现象进行说明。
图2表示图1中的气体混合装置10具有的下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的容积采用200000m3时,有发热量变动的低发热量气体以500000Nm3/hr的流量提供的情况下的,发热量变动受到抑制(缓和)的状态的模拟结果。横轴表示时间(分),纵轴表示作为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的气体发热量值(kcal/Nm3)。而图中虚线所示的曲线表示送到气体混合装置10来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最初变动)。这是实测的样品。以实线表示的曲线表示实线充分的时间差混合之后从气体混合装置10出来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抑制后变动)。如图所示,进入气体混合装置10之前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在约1530kcal/Nm3到约2360kcal/Nm3之间变动。也就是说,具有平均值(1945kcal/Nm3)的约±21%的变动幅度。对从气体混合装置10出来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进行理论计算,其计算结果是1780kcal/Nm3到1960kcal/Nm3,变动幅度被抑制在平均值(1870kcal/Nm3)的约±5%。如图所示,变动周期为短周期和中等周期的变动被去除,残留的是比较长周期的变动。这种效果有相对于低发热量气体的供给流量将气体混合装置的容积做得越大越显著的倾向。最初的变动的周期短,变动幅度小的情况下,从经济性看即使是将气体混合装置的容积做得小也有效果。
如图3所示,也可以采用在低发热量气体以200000Nm3/hr的流量提供的设备中并列设置两台容积为25000m3的气体混合装置10,在通常运行时两台都使用,只在定期维修保养和动作不良等非常情况下使用单侧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安排。
这样,由于具备能够实现低发热量气体的时间差混合的气体混合装置,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其结果是,在下游侧非常容易进行混合稀释气体的控制。例如,如果是将燃气轮机2的燃料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幅度设定为基准发热量值(平均值)的±10%的情况下,在气体混合装置的下游,为能够适合该规格的容积的气体混合装置,只要提供一定比例的稀释气体即可。关于空气的供给动作,没有必要考虑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
在极端情况下,通过气体混合装置10后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变动的发热量的平均值如果与燃气轮机2中设定的基准发热量值大致一致,则不仅不需要混合稀释气体,而且不需要提供稀释气体的设备。
上述气体混合装置10如果具有规定的容积,就能够起上述低发热量气体的时间差混合的作用,但是采取了各种对策以便能够在气体混合装置内实施更充分的低发热量气体的时间差混合。也就是说,气体混合装置形成能够使流入该处的低发热量气体的一部分尽量长时间地滞留于容器内,在容器内进行充分混合,以实现更加有效的时间差混合的结构。概括地说,气体混合装置形成能够使得流入其内部的气体以各不相同的时间通过在其中形成的多条气体通路,然后使通过各气体通路的气体混合,以此实现时间差混合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4~图19说明这种结构。
图4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10,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采用在内部构成多个作为气体通路的气体室24的容器25。在该实施形态中,在圆筒状的容器23内的底板上保持间隔成同心圆状配设上端开放的多个圆筒状隔板26,容器圆周壁与圆筒状隔板26之间的空间以及圆筒状隔板26之间的空间分别构成气体通路24。圆筒状隔板26的上端的高度比容器25的顶板的高度低,利用容器25的顶板与各圆筒状隔板26之间的空间连通各气体室(气体通路)24。在容器25的底部的与各气体室24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各气体入口孔27,容器25的顶板上,形成与下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连接的一个气体出口孔28。
入口构件11,具备从上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开始分叉,分别连接于上述各入口孔27上的配管29、以及配设于该配管29上的,调节流入气体量的流量调整阀30。出口构件12可以说是由上述出口孔28与各圆筒状隔板26的上端上方的容器25的部分构成的。也就是说,出口构件12是包含出口孔28的,区隔容器25的顶板与各圆筒状隔板26的上端之间的空间的容器的部分。从各气体通路24分开通过而来的气体在该出口构件12合流,在这里混合。
图4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具有4个气体通路24a、24b、24c、24d,但是不限于这一数目,只要是2个以上即可,从气体有效地进行时间差混合的考虑出发,越多越好。
入口构件11在各气体通路24上的连接不限于本实施形态这样连接于容器25的底部,但是以从入口构件11到出口构件12的气体通路的长度偏长为理想,因此在气体通路24的上端开放,与出口构件12连通的情况下,只要如图所示将入口构件11连接于容器25的底部即可。
在本实施形态中,全部气体室24的容积大致一致。而且对上述流量调整阀30的开度进行调整,使流入各气体室24的气体流量互不相同。其结果是,同时流入各气体室24的气体到达出口构件12的时间因气体室24a、24b、24c、24d而不同。结果,从各气体室流出合流的气体实现时间差混合,发热量变动得到抑制。以下对此进行说明。
例如,将通过入口构件11的总气体流量记为V,具有相同的容积W的从第1到第n的这n个气体通路流入的气体流量之比,利用流量阀调节为1∶2∶3∶…n时,在某一时刻流入第1气体通路的气体量V/{n·(n+1)/2}经过时间t1=W·n·(n+1)/2V之后从第1气体通路流出。与第1气体通路同一时刻流入第2气体通路的气体量2V/{n·(n+1)/2}在经过时间t2=W·n·(n+1)/4V=1/2×t1之后从第2气体通路流出。同一时刻流入第n气体通路的气体量n·V/{n·(n+1)/2}经过时间1/n×t1之后从第n气体通路流出。
这样同时流入全部气体通路的气体即具有大致相同发热量值的气体在经过不同的时间后从各气体通路流出,在出口构件12合流实现混合。其结果是,流入气体混合装置10中的气体实现了有效的时间混合,该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得到抑制。从各气体通路保持时间差流出的气体在合流后为了进一步混合,也可以在出口构件12(例如容器25内的气体通路24上方的部分)设置混合器或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可以采用风扇等。驱动风扇等的电动机等最好是设置于容器或气体通路的外部。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流入各气体通路的气体流量采用整数比,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可以采用任意流量比。又可以根据需要使一部分多个气体通路中流入相同流量的气体。
图4的气体混合装置10中,多个气体通路具有相同的容积,使流入各气体通路的气体流量不同,但是也可以如下所述使多个气体通路的容积不同而使流入气体流量相同。
图5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31具有形成容积互不相同的多个气体室32a、32b、32c、32d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33。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33,与图4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10同样具有将上端开放的多个圆筒状隔板26在底面上保持间隔配设为同心圆状的容器25,容器25的圆周壁与圆筒状隔板26之间的空间、以及圆筒状隔板26之间的空间分别构成气体通路32。如下所述,最内的圆筒状隔板26a的内侧形成合流的气体流出的路径的一部分。全部圆筒状隔板26的上端位于容器25的顶板的下方,并且与顶板保持间隔。
但是,圆筒状隔板26之间的间隔与图4的情况不同,气体室32a、32b、32c、32d形成容积比为1∶2∶3∶4的结构。而且入口构件11具有从上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分叉,分别连接于上述容器25的入口孔27的配管29,但是不具备上述流量调节阀30。而且全部气体通路(气体室)32流入大致相同流量的气体。
容器25的出口孔28形成于容器25的底部中央,与最内侧的圆筒状隔板26a的内侧对应的位置上。该最内侧的圆筒状隔板26a的内侧的空间构成出口构件12的一部分。而且流入各气体室32a、32b、32c、32d的气体从容器25内的全部气体室32,通过上部的空间和最内侧的圆筒状隔板26a的内侧,从出口孔28向下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流出,因此,可以说出口构件12由各气体室32上方的容器25的部分、最内侧的圆筒状隔板26a的内侧、以及出口孔28构成。也就是说,出口构件12是包含出口孔28的,区隔各容器25的顶板与各圆筒状隔板26的上端之间的空间的容器的部分与最内侧的圆筒状隔板26a。分开通过各气体通路32而来的气体在出口构件12合流,在这里实现混合。对本气体混合装置31,也可以在其出口构件12(例如容器25内的气体室24上方的部分或最内侧的圆筒状隔板26a的内侧)上设置混合器或搅拌装置。在该气体混合装置31,也是从该处流出的气体实现时间差混合,发热量变动得到抑制。下面对这一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将通过入口构件11的总气体流量记为V,从第1到第n的这n个气体通路的容积比假设为1∶2∶3∶…n。在某一时刻流入具有容积W的第1气体通路的气体量v=V/n经过时间t1=1W/v之后从第1气体通路流出。与第1气体通路同一时刻流入具有容积2W的第2气体通路的同一气体量v=V/n经过时间t2=2W/v=2t1之后从第2气体通路流出。同一时刻流入具有容积nW的第n气体通路的气体量v=V/n经过时间nt1之后从第n气体通路流出。
这样同时流入全部气体通路的气体、即具有大致相同发热量值的气体在不同的时间之后从各气体通路流出,在出口构件12合流进行混合。其结果是,流入气体混合装置31的气体得到有效的时间差混合,该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受到抑制。
上述实施形态中,将气体通路的容积比假设为整数比,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可以选择任意容积比。又,可以根据需要使一部分多个气体通路采用相同的容积。
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入口构件、以及出口构件不限定于图4和图5的结构,可以采用各种合适的结构。
例如图6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35中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36,是用上下保持间隔的多个水平隔板37将容器25的内部分隔,形成多个气体通路(气体室)38的。水平隔板37相互之间保持相等间隔地配置,全部气体室38形成大致相同的容积。在各气体室38的一端形成入口孔27,另一端上形成出口孔28。入口孔27与出口孔28不相对,在偏离入口孔27的中心轴的位置上形成出口孔28。这是为了阻止从入口孔27流入气体室38的气体的一部分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出口孔流出,使气体在气体室38内滞留尽可能长的时间。将出口孔28形成于偏离入口孔27的中心轴的位置上(未图示)这样的配置并不限于图6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36,也可以使用于其他附图所示的气体室或容器。
气体室38利用水平隔板37区隔,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利用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隔板进行区隔,也可以在上下左右进行为棋盘状的区隔或蜂窝状区隔。又可以像柑橘的果实的断面那样区隔为辐射状。
入口构件11与图4所示的构件相同,具备从上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开始分叉分别连接于多个上述入口孔27的配管29、以及在该配管29上设置的流量调整阀30。通过调整该流量调整阀30的开度,使流入各气体室38的气体流量互不相同。出口构件12由连接于多个上述出口孔28,汇合后连接于下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上的配管39构成。保持时间差从气体室38流出的气体在汇合的配管部分39中开始混合。因此,为了促进气体的混合,也可以在出口构件12(例如汇合后的配管部分)设置混合器或搅拌装置。在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36中,也与对图4的气体混合装置10的说明一样,流入的气体实现了有效的时间差混合,该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得到抑制。
即使是图6所示的,形成上下具备多级气体室的形状的气体混合装置35,也可以使流入例如各气体室的气体流量大致相同,使气体室的容积互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不特别需要在入口构件上设置流量调整阀。即使是这样的气体混合装置35,也能够与对图5的气体混合装置31的说明一样,流入的气体能够实现有效的混合,该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得到抑制。
对上述容器25的形状没有限定,除了圆筒状外,也可以采用多棱筒状、球状等各种形状。而且气体通路构成构件不限于图4~图6所示的在一个容器的内部形成多个气体室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23、33,可以由独立的多个容器构成。
图7表示具有由如上所述的独立的多个容器41构成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42的气体混合装置40。各容器41构成气体室(气体通路),不管哪一个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容积。各容器41的下端(也可以是上端、侧面)上形成入口孔27,上端(也可以是下端、侧面)上形成气体出口孔28。
入口构件11与图4和图6所示的入口构件相同,具备从上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分叉,分别连接于多个上述入口孔27的配管29、以及设置于该配管29的各分叉部分的流量调整阀30。通过调整该流量调整阀的开度,使流入各气体室41的气体流量不同。出口构件12与图6所示的相同,由在多个上述出口孔28上连接,汇合之后连接于下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上的配管39构成。保持时间差从气体室41流出的气体在汇合的配管部分39开始混合。因此,为了促进气体混合,也可以在出口构件12(例如汇合后的配管部分)上设置混合器或搅拌装置。在该气体混合装置40中,也与对图4的气体混合装置10说明的相同,流入的气体有效地实现了时间差混合,该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得到抑制。而且各气体通路由一个独立的容器构成,因此能够省去分隔气体室的隔板的设置工作等,制造容易。
也可以如图7所示,即使是具有独立的多个容器41作为气体通路的气体混合装置,也可以使流入各容器的气体流量大致相等,使各容器的容积互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不特别需要在入口构件上设置流量调整阀。即使是这样的气体混合装置,也与对图5的气体混合装置31的说明一样,流量的气体实现了有效的时间差混合,该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得到抑制。但是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容器41形状,可以采用圆筒状、多棱筒状、球状等各种形状。由于由一个独立的容器构成各气体通路,能够使容器的容积不同。各容器可以用例如不同直径的金属管或长度不同的金属管做成。
图8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43是将图7所示的容器41集束形成一体构成的。除了多个容器41紧凑地形成一束外,具有与图7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40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与图7相同的构件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这种气体混合装置43能够节约设置空间。
图9和图10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45在容器46内部配设具有多个贯通孔47a的多孔板47。图9是气体混合装置45的部分缺口的立体图,图10是纵剖面图。容器46的圆周壁上形成入口孔27和出口孔28,入口孔27上连接上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出口孔28上连接下游侧的低发热量供给配管3。上述多孔板47在铅直方向上以将容器46的内部空间区隔为入口孔27一侧的空间和出口孔28一侧的空间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入口孔27和出口孔28形成于容器46的圆周壁上的相对的位置上,多孔板47铅直配置,与连接入口孔27和出口孔28的假想直线垂直,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在这样的气体混合装置45中,入口孔27和在该入口孔27上连接低发热量供给配管3的容器46的部分构成入口构件,出口孔28和在该出口孔28上连接低发热量供给配管3的容器46的部分构成出口构件。
多孔板47中,在与从入口孔27的中心向低热量供给配管3的入口孔27上连接的部分的中心轴的方向与延伸的假想直线L(以下称为入口孔27的中心轴)交叉的点的周边没有形成贯通孔。这被称为无孔区域48(图中的二点锁线包围的区域)。该无孔区域48是为了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阻止从入口孔27流入的气体的一部分到达出口孔28,使气体尽可能长时间滞留在容器46内而形成的从入口孔27流入容器46内的气体大部分在与无孔区域发生冲突后通过各贯通孔47a,因此气体在容器内的滞留时间变长。无孔区域48采用图9的实施形态中例如与入口孔27和出口孔28的形状大致相同的范围,但是也可以是比其更大的范围。
该容器46和多孔板47构成气体通路构成构件。也就是说,多孔板47的多个贯通孔47a分别构成气体通路。从入口孔27流入容器46内的气体通过多孔板47的贯通孔47a到达出口孔28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不同的贯通孔47a,其流线的方向和长度也不相同。从气体的时间差混合的观点考虑,这可以说是不同的气体通路。
在该气体混合装置45中,气体在多孔板47靠入口孔一侧的空间实现时间差混合,通过多孔板的贯通孔47a后在出口孔一侧的空间也进一步进行时间差混合。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气体的发热量变动。
还有,该多孔板47也可以设置于图4~图8所示的气体通路构件23、33、36、42、44中的气体室24、32、38以及容器41的内部。如果这样做,则在各气体通路内也能够实现气体的时间差混合。
图11和图12中,气体混合装置内的气体的时间差混合的模拟结果以表示气体的滞留时间与累计气体流量的关系曲线表示。在两个图中都是采用气体通路构成构件使用容器的模式,横轴表示容器内的气体的滞留时间(分),纵轴表示滞留的气体的比例。图11的曲线表示气体完全混合的状态。也就是表示在气体从入口流入容器内的同时,与迄今为止在容器内存在的气体一下子混合的状态。这些图表示容器容积为40000m3,流入的气体的流量为280000Nm3/hr的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该曲线图表示横轴所示的规定时间从出口流出的气体的比例,也就是相对于整个容器的容积的比例。纵轴的1.0的数值表示整个容器的气体容积。例如图11中的横轴上的数值500~600分钟(这表示流入容器后经过的时间、即滞留时间)这100分钟(用符号H1表示)从出口流出的气体相对于整个容器的气体的比例V1为约0.689-约0.621=约0.068(约6.8%)。换句话说,流入容器内后从第500分钟到第600分钟的时间滞留的气体为整个容器内的气体的约6.8%。可知流入容器后没有经过100分钟(仅仅滞留0分钟~100分钟,用H2表示)的气体约为0.176-0=约0.176,是总体的约17.6%(用V2表示),流入容器后从900分钟~1000分钟滞留(用H3表示)的气体约0.863-约0.834=约0.029,占总体的约2.9%(用V3表示)。
从流入后不管经过时间如何,气体与相同的比例混合的状态、即在曲线图上表示的线为直线是理想的时间差混合。但是这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状态。将图11所示的实现完全混合的状态考虑为最佳的实现时间差混合的状态是妥当的。
图12表示出图11的实现完全混合的状态的曲线、以及表示以内装图9和图10所示的多孔板47的气体混合装置45为模式的气体的时间差混合的模拟结果的曲线。为了能够与上述完全混合状态对比,模拟将气体流量和容器容积等条件设定为相同条件的气体的时间差混合。对于上述完全混合状态用实线表示,使用内装多孔板的气体混合装置45的情况用虚线表示。在内装多孔板的气体混合装置45的情况下,即时是与完全混合状态不一致也描画出与其接近的曲线。也就是说,可以说实现了良好的时间差混合。其结果表示,在该气体混合装置45中也实现了对气体发热量变动的有效抑制。
图13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49是在容器46内部保持间隔大致平行地配置两片(也可以是3片以上)多孔板47。因此容器46内部形成由多孔板47分隔的3个空间。与图9的气体混合装置45相比,在本气体混合装置49中,利用两片多孔板47之间的空间进一步进行时间差混合,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气体的发热量变动。还有,出口孔28一侧的多孔板上也可以形成无孔区域28。
图14表示另一气体混合装置50。该气体混合装置50是将已有的燃气轮机设备中作为储气柜使用的容器51改造为兼用作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的气体混合装置。也就是说,在储气柜上分别形成入口孔27和出口孔28,分别在其上连接上游侧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和下游侧低发热量供给配管3,再在该储气柜的内部与图9的气体混合装置45一样设置多孔板47。
储气柜是监视气体量平衡的装置。所谓气体量平衡监视装置,是为了取得从上游侧送来的低发热量气体的量与燃气轮机所需要的消耗气体量的平衡而设置的装置。在供给气体量有变动或燃气轮机的负载有变动的情况下,有必要取得气体供给量与消耗量之间的平衡。供给量过剩超过预想的量时,向系统外排放或采取其他方法,供给量不足时使燃气轮机的负载减小或部分停止运行。
该气体量平衡监视装置具备上述容器51、设置为能够将容器51的上端开口用密封构件52a等气密密封并且能够在容器内上下移动的盖构件52、以及例如在盖构件52上连接的调整用平衡锤52b。密封构件52a配设于盖构件52与容器51的内圆柱面之间的间隙中。借助于盖构件52的自重与上述平衡锤52b的重量以及大气压的向下压力的总和与容器51的内压产生的向上推力的平衡在容器内上下移动。因此盖构件52相应于低发热量气体的供给量与消耗量之间的平衡的变化而上下移动。采取一边监视该盖构件52的上下移动一边将气体向系统外放出或减小燃气轮机的负荷等措施。将该储气柜兼用为低发热量气体的时间差混合用的气体混合装置50。
如上所述,盖构件52上下移动,因此将多孔板47的高度做得低以便不妨碍该上下移动的盖构件52。因此在盖构件52上升时多孔板47的上端与盖构件52之间形成空间51a,该空间51a也可以认为是多个气体通路中的一个。在该气体混合装置50中,也由于与对图9的气体混合装置45的说明相同的作用能够实现良好的时间差混合,气体发热量的变动能够得到抑制。
图15表示与图9和图10的气体混合装置45相同的,作为内装多孔板47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容器46。但是在该容器46的入口孔27和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之间,安装有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连接的从水平方向向上方倾斜的倾斜管53。偏离水平线的倾斜角度α没有限定。这样做使得向容器46内流入的气体的流入方向偏离出口孔28的位置。通过使该倾斜管53能够在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和容器46上装卸,能够替换为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倾斜管。在使用没有形成无孔区域48(整个面上均匀形成贯通孔47a)的多孔板的情况下,该倾斜管53的使用能够使流入气体容器46内的流路方向远离出口孔28的位置,因此是理想的。
该倾斜管53不是只设置于内装多孔板47的气体混合装置。例如也可以通过在构成图4~图8所示的入口构件的配管29上连接,使得出口孔28偏离气体通路的入口孔27的中心轴的延长线,在这种情况下,倾斜管53的方向和偏离入口孔中心轴的倾斜角度只要选择对该气体通路合适的即可。
图16表示与图14所示的一样利用已有的储气柜的气体混合装置50,但是在容器51的入口孔27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之间配设改变气体的流路方向用的气体流路装置54。气体混合装置50原来发挥使流入其内部的气体实现时间差混合的作用,但是可以相应于容器51的盖构件52的上下运动,利用气体流入装置54改变气体流动的状态,能够进一步提高均匀混合效果。
如果也同时参照图17,就可以清楚了解到,该气体流入装置54具有配设于容器的入口孔27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之间的罩壳55、上下保持间隔容纳于该罩壳55内部的多片可变百叶窗板56。各可变百叶窗板56大致水平配置,其转动轴56a突出于罩壳55的外部。利用电动机、油压马达、空压汽缸、油压汽缸等公知的手段能够使该转动轴56a的突出部分转动,使百叶窗板56上下摇动。一旦使百叶窗板56在上下方向摇动,就能够与其相应改变气体的流路方向。设置的百叶窗板的数量也不限制,可以是一片也可以是多片。
又如图1 7所示,在向罩壳55外部突出的转动轴56a上设置倾斜方向指示器56b,可以从气体流入装置54的外部显示百叶窗板56的倾斜方向还有气体流入方向。又可以就该百叶窗板56的倾斜方向,利用未图示的检测器进行检测,将其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5,根据该信号,在未图示的远距离显示装置上进行显示。又可以在罩壳55上形成透视窗,以便能够从外部确认百叶窗板56的倾斜方向。
如上所述,在相应于盖构件52的上下移动改变气体的流动情况时,将该盖构件52的位置信号输入例如控制装置5,根据该位置信号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气体流路方向。例如如果盖构件52上升,则为了进一步使气体流入方向向上方倾斜,也可以向上方摇动百叶窗板56,使其偏离水平方向的仰角变大。如果盖构件52下降,则为了使气体流入方向比现在的方向更向下方倾斜,也可以摇动百叶窗板56使其偏离水平方向的仰角变小。
如上所述,在气体混合装置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分别配置入口发热量计8和出口发热量计9(参照图1)。各发热量计8、9连续对气体发热量进行测量,因此能够检测出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中的发热量变动。控制装置5由于在其中输入表示上游侧和下游侧各自的气体发热量变动的信号,因此能够将它们加以对比以便检测出气体混合装置的发热量变动抑制效果的大小。因此利用该控制装置5能够计算出发热量变动抑制水平的设定值和检测值之间的偏差,控制气体流入装置54的气体流入角度(百叶窗板56的倾斜角度),以便消除这一偏差。
该气体流入装置54不限于内部容积变动式的气体混合装置50,也可以使用于顶板不上下移动的容积固定型的气体混合装置10、31、36、40、43、45、49。而且借助于上述控制装置5一边使百叶窗板56的倾斜角度改变,一边利用该发热量计8、9连续进行发热量测量,能够监视发热量变动抑制效果。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时间差混合了解到最佳的百叶窗板56倾斜角度。
图16的气体流入装置54在设置于容器外的罩壳55的内部收容可变百叶窗板56,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不设置罩壳,而在接近容器内的入口的位置上设置可变百叶窗板56以便能够从容器外部进行摇动驱动。
在图18所示的容器51的圆周壁(也可以是容器底部)上形成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入口孔27和两个出口孔28(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作为连接各入口孔27与低发热量供给配管3的入口构件,配设具有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向各入口孔27分叉的分叉管57a的配管57、以及在上述设置于上述分叉管57a上的流量调整阀(或截止阀)59。而且,作为连接各出口孔28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出口构件,配设具有从各出口孔27汇合连接为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分叉管58a的配管58、以及设置于该分叉管58a上的流量调整阀59。还可以是,出口孔28只在一个上形成,只有入口孔27可以形成多个。
可以利用上述控制装置5适当选择入口侧的流量调整阀59进行开闭,或对流量进行调节,使流入容器51内的气体的流入位置发生改变,使气体流入位置上的气体流量发生改变。这样,控制装置5进行控制以使容器51内的气流的状态最佳化。这种最佳状态以基于许多操作数据作成的数据组为基准,可以使用对于类似的操作状况(气体发热量、气体流量、气体成分、容器内滞留时间等)最合适的数据组。例如利用控制装置5计算出发热量变动抑制水平的设定值与基于两个发热量计8、9的检测值的实测变动抑制水平之差,进行流量调节并改变气体流进入位置以便消除该偏差(使均匀的时间差混合效果为最大)。
又,如果利用上述控制装置5对出口侧的流量阀59的操作与入口侧的流量阀59的操作同步进行,则与只对入口侧的流量调整阀59进行控制相比,对于气体的时间差混合能够实现更理想的气流状态。还有,也可以将分叉的入口侧配管57与上述倾斜管53和气体流路装置54加以组合。
图19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60与图9的气体混合装置45同样具备内装多孔板47的容器46。而且配设连接不活泼气体供给配管61的配管62作为将入口孔27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加以连接的入口构件。不活泼气体供给配管61是用于将使低发热量气体减少发热量用的不活泼气体投入容器内的配管。在上述配管62的内部插入并连接不活泼气体供给配管61,形成其前端开放使不活泼气体能够混入低发热量气体的气流中的结构。因此,这种配管62形成为双重管。不活泼气体的流速采用比低发热量气体的流速低的速度,这从提高混合性能的考虑出发是理想的。借助于以上所述的结构,不活泼气体以和低发热量气体相同的流入方向进入容器内,能够防止不活泼气体在低发热量气体中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图1所示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上,在其气体混合装置10的下游侧设置不活泼气体等稀释气体提供用的稀释气体供给配管4。其目的是,如上所述利用气体混合装置抑制其气体发热量变动之后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平均发热量值要超过燃气轮机固有的允许发热量值范围的情况下,利用稀释气体使发热量值降低。但是如果将使上述平均发热量值降低所需要的稀释气体事先投入气体混合装置10,则利用上述稀释气体供给配管4进行的发热量控制会得到简化或不再需要,因此是有利的。
例如根据入口发热量计8(参照图1)的检测结果计算入口侧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平均发热量值,在该平均发热量值超过燃气轮机固有的允许发热量值范围的情况下,在容器46内投入使发热量值下降到允许范围内所需要的稀释气体。又,在入口侧的低发热量气体的平均发热量值急剧上升时,在容器46内投入使其与该时刻的出口侧的平均发热量值大致相等所需要的数量的稀释气体。
为了向容器46内提供不活泼气体,不限于图19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无关地,将不活泼气体供给配管61单独地直接连接于容器46。而且不活泼气体供给配管61的设置对象不限定于内装多孔板47的气体混合装置(参照图9、图13~图19)。例如也可以使用于图4~图8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
作为投入如上所述的气体混合装置的不活泼气体,最好是回收使用高炉法以及FINEX法或COREX法等直接还原炼铁方法使用氧气的制氧厂放出的废弃氮气以及与制氧厂并设的制氮厂排出的还有微量氧的废弃氮气。由于回收使用大量排气的氮气,操作成本变得非常低廉。
FINEX法或COREX法等直接还原炼铁方法的情况下,使用氧气作为还原剂,因此必须设置大量制造氧气的制氧厂。在高炉法中也使用氧气,因此也使用制氧厂,虽然规模上存在差别。制氧厂是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制造氧气,分离氧气之后的排气通常作为废弃氮气放入大气中。另一方面,在制氧厂并设制氮厂生产高纯度氮气的情况也很多,但是即时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将含有微量氧气的氮气作为废弃氮气排放到大气中。这样的废弃氮气是氮气具有95~98体积%左右,而且具有氧气2~5%左右,从低发热量气体的可燃极限的观点考虑也是极其安全的稀释气体。当然也可以使用精制到高纯度的氮气。
将以上说明的倾斜管53、气体流入装置54、以及不活泼气体供给配管61分别组合到气体混合装置中的装置也包含在这里所说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
图20~图24中,例示了在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中,将上述气体混合装置连接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上时的各种配管的状态。但是这些配管不限于这些图中所示的范围。
在图20中,表示出相对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换句话说,并列设置的混合装置50,换句话说,在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上附设的旁通配管上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50。这种气体混合装置50是将已有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上设置的储气柜作微小的结构变更,以兼用作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的装置。因此图14和图16所示的内部容积变动式气体混合装置50能够如图20所示合适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孔28形成于容器51的底部的大致中央,因此容器51的内部的多孔板配设于偏离容器51的中心轴向若干入口孔27靠近的位置上。
已有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上配置的储气柜只利用一根连通管(相当于图20中符号63所示的出口配管)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连接。这一根连通管兼作出入口。储气柜只要能够谋求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内的供需平衡即可,因此只要用一根连通管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连通即可。
如图20所示,在容器51的出口构件12上连接作为出口配管的上述连通管63,该出口配管63之外新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连通的上游侧入口配管64连接于容器51的入口构件11上。上游侧入口配管64与出口配管63构成上述旁通配管。该上游侧入口配管64连接于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出口配管63的连接部上游侧。该上游侧入口配管64上设置作为将低发热量气体送入容器51的气体压送装置的风扇65。因此,所提供的低发热量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上游侧入口配管64流入容器51,在容器51内,低发热量气体实现时间差混合,相同量的气体通过上述出口配管63从容器51返回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上游侧入口配管64由于连接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比出口配管63更靠上游的一侧,借助于考虑压力损失的配管设计,可以省略上述风扇65。这对于图21和图23所示的上游侧入口配管64也相同。
图21表示借用可以作为发热量变动抑制手段使用的另一气体量平衡监视装置的气体混合装置66。该气体混合装置66作为气体量平衡监视装置采用更加经济的结构,具有入口构件11和出口构件12分别利用上游侧入口配管64和出口配管(连通管)63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连接的形成气密结构的容器67。该容器67中内装未图示的多孔板,而且设置压力检测装置68,经常对容器67的内压进行监视。控制装置5在检测压力达到上限区域时输出使设备内的气体消耗量增加的指令,取得气体的供需平衡。其他配管的结构与图20所示的相同,因此其说明省略。借助于该气体混合装置66,也能够对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向燃气轮机提供的低发热量气体的一部分,抑制其发热量变动。
图22也表示对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并列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50。如图所示,在容器51的入口构件11以及出口构件12和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之间,分别连接入口配管69和出口配管63。但是,该入口配管69连接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与出口配管63的连接部的下游侧。因此将该入口配管69称为下游侧入口配管69。在该下游侧入口配管69上设置将低发热量气体送入容器51的风扇65。
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下游侧入口配管69即使是连接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与出口配管63的连接部的下游侧,低发热量气体也能够利用风扇65通过下游侧入口配管69向容器51内输送,经过时间差混合后从出口构件12流出到出口配管63。也就是说,发热量变动受到抑制的低发热量气体的一部分由于进行循环,能够实现有效的时间差混合。而且上述下游侧入口配管69越长越是能够在容器51内进行更长时间的时间差混合。
图23也表示相对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并列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50。如图所示,在容器51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之间,连接出口配管63和具备风扇65的上游侧入口配管64。也就是说,在容器51的入口构件11上连接上游侧入口配管64,在出口构件12上连接出口配管63。但是在该容器51上还形成入口构件70,在该入口构件70上连接下游侧入口配管69。下游侧入口配管69连接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与出口配管63的连接部的下游侧。在该下游侧入口配管69上设置将低发热量气体送入容器51的风扇65。如图所示,上游侧入口配管64和下游侧入口配管69的与容器51的连接位置(入口构件11、70)相互接近。
如果采取这种结构,将低发热量气体的一部分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上游侧通过上游侧入口配管64向容器51压送,同时将低发热量气体的一部分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下游侧通过下游侧入口配管69向容器51压送,进行时间差混合后从出口构件12向出口配管63流出。也就是说,发热量变动受到抑制的低发热量气体的一部分由于发生循环,在容器51内能够实现长时间的时间差混合。下游侧入口配管69的长度越长,则进行时间差混合的气体的滞留时间越长,越是能够实现理想的时间差混合。所述下游侧入口配管69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下游侧连接到容器51的入口构件70上,但是也可以取代该下游侧入口配管69,连接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连接到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与上游侧入口配管64的连接部的上游侧的返回配管。
如图20~图23所示的,将气体混合装置连接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的配管的形态对于利用已有的储气柜的气体混合装置50、66是合适的,也可以使用于此外的上述气体混合装置。
图24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45的容器46具有一个出口构件12和两种入口构件11、70。在一个入口构件11上连接上游侧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在出口构件12上连接下游侧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而且在另一入口构件70上连接与下游侧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连接的返回配管71。两个入口构件12、70形成于相互靠近的位置上。返回配管71上设置将低发热量气体送入容器46用的风扇65。
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则用容器46抑制发热量变动的低发热量气体的一部分再度返回容器46进行时间差混合,因此能够实现更理想的时间差混合。返回配管71的长度越长,则进行时间差混合的气体的滞留时间越长。上述返回配管71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下游侧连接到容器46的入口构件70,但是也可以从下游侧连接到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比容器46上游的一侧。
图24所示的将气体混合装置连接于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的形态,对于图9和图10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45是合适的,但是也可以使用于此外的上述气体混合装置。
图25表示锅炉设备。该锅炉设备中设置锅炉73、以及将作为燃料的低发热量气体提供给该锅炉73用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72。上述锅炉73使气体在燃烧器中燃烧发生蒸汽,将其用于发电,或将发生的蒸汽使用于其他用途。
该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72是从图1所示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中去除气体混合装置10的下游侧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以及混合气体供给配管14上设置的设备得到的设备。也就是说,图25所示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72具备将直接还原铁设备S发生的低发热量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锅炉73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74。该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74上设置对直接还原铁设备S送来的低发热量气体进行除尘用的集尘装置7、暂时贮存低发热量气体用的气体混合装置10、在气体混合装置1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检测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用的发热量检测装置8、9以及对低发热量气体的供给量进行测量用的流量计75。对于与图1所示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1的设备、配管相同的设备、配管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作为该锅炉用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72上设置的气体混合装置,不限于使用图4所示的气体混合装置10,也可以使用已经叙述过的全部气体混合装置。该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72上没有设置稀释气体供给设备。这是因为,对于锅炉来说利用气体混合装置抑制发热量变动本身由于能够得到稳定的输出,因此是所希望的,但是上述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造成的发热量值的上升并不会造成大的问题。
在图25中,作为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72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对象的燃烧设备只设置锅炉73。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与锅炉73一起设置燃气轮机2(图1),又可以一起设置其他燃烧设备。例如在并设图1所示的燃气轮机2与锅炉73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图1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3的发热量计9与流量计13之间的部分连接为使得从图25中的发热量计9的下游侧到锅炉73的低发热量气体供给配管74分叉。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形态中,作为燃烧设备的例子例示了燃气轮机和锅炉,但是本发明的燃烧设备并不限定于燃气轮机或锅炉。在这里说明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和低发热量气体供给设备也可以使用于其他燃烧设备、例如加热炉、焚烧炉等。
在上述说明中,例示了对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进行抑制之后利用稀释气体降低发热量值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中不仅具备稀释气体供给设备,也可以取而代之,或在具备稀释气体供给设备同时具备增热气体供给设备。要而言之,在这里叙述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上述实施形态例示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气体混合装置)。还有,所谓增热气体供给设备是为了在燃气轮机或锅炉等燃烧设备的气体特性容许变动范围内进行调整,能够防止燃料气体的发热量值下降的,在燃料气体中混合中、高发热量的气体的设备。作为中、高发热量气体,有例如天然气和炼焦炉气体(COG)等。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形态中,使用的低发热量气体以直接还原炼铁法发生的副产品气体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低发热量气体有例如高炉瓦斯(BFG)、转炉气体(LDG)、煤层中包含的煤层气体(Coal mine gas,简称CMG)、熔融还原炼铁法发生的副产品气体、气体液化(Gas-to-Liquid,简称GTL)工艺中发生的尾气(Tail gas)、从油砂中精制油的工艺中伴随发生的副产品气体、使用等离子体的垃圾焚烧中发生的气体、包含生垃圾的一般废弃物在其掩埋地发酵、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Landfill gas)、以及其他类似的原料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发生的副产品气体等低发热量气体。当然作为低发热量气体,不用说单独使用上述气体,也包含将两种以上的气体适当的混合使用的情况、以及在上述低发热量气体中混合中、高发热量气体,结果其发热量低于约12MJ/Nm3的气体。
工业应用性
如果采用本发明,在将像工艺副产品气体那样发热量会发生变动的低发热量气体作为燃料气体提供给燃气轮机等燃烧设备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低发热量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因此容易有效地利用稀释气体使发热量减少或利用增热气体使发热量增加。而且有时候不需要利用稀释气体使发热量减少或利用增热气体使发热量增加。而且,也可以利用已有的储气柜构筑抑制气体发热量变动的装置。

Claims (30)

1.一种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燃烧设备用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上配设的,将燃料气体加以混合用的气体混合装置,
该气体混合装置具备
具有多条气体通路的气体通路构成构件、
燃料气体从所述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用的入口构件、以及
独立于该入口构件形成的,燃料气体从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向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流出用的出口构件,而且形成从所述入口构件连续流入的气体能够分别保持时间差地通过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多条气体通路后合流,从所述出口构件流出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由其内部形成多个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气体室的第1容器构成,
各气体室具有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
所述入口构件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分叉,连接于各气体室的气体入口,
所述出口构件从各气体室的气体出口开始汇合后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
入口构件的各分叉部分上配置能够改变气体流量的气体流量调整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由其内部形成多个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气体室的第1容器构成,
各气体室具有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
所述入口构件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分叉,连接于各气体室的气体入口,所述出口构件从各气体室的气体出口开始汇合后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所述多个气体室形成容积各不相同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具备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多个第2容器,各第2容器具有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
所述入口构件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分叉,连接于第2容器的气体入口,所述出口构件从各第2容器的气体出口开始汇合后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入口构件的各分叉部分上分别配置能够改变气体流量的气体流量调整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具备多个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第2容器,各第2容器具有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
所述入口构件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分叉,连接于各第2容器的气体入口,
所述出口构件从各第2容器的气体出口开始汇合后连接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
所述多个第2容器形成容积各不相同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由其内部具备形成多个构成所述气体通路的贯通孔的多孔板的第3容器构成,
第3容器上配设所述入口构件和出口构件,
所述多孔板配置得将第3容器的内部分割为入口构件侧的空间和出口构件侧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持间隔配置多片所述多孔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孔板上,在与向着第3容器的内部的所述入口构件的气体流路中心轴交叉的多孔板的部分及其近旁以外的范围形成所述贯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出口形成于偏离气体入口的中心轴的延长线的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含设置于所述气体入口上的气体流入装置,
该气体流入装置形成能够改变燃料气体流入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气体通路内的流入角度的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含在所述入口构件与第3容器内的入口构件近旁中的一方设置的气体流入装置,
该气体流入装置形成能够改变燃料气体流入所述第3容器内的流入角度的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入装置具有可变百叶窗板,该可变百叶窗板是安装为可摇动,能够从外部改变其倾斜角度的至少一片百叶窗板。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配设多个所述入口构件,形成能够从所述入口构件中选择切换使燃料气体流入第3容器内的入口构件的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多个所述出口构件,形成能够与所述入口构件的切换同步,选择切换使燃料气体向容器外流出的出口构件的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多个所述入口构件,在各入口构件上设置流量调整装置,形成能够改变通过各入口构件流通的气体的流量的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与所述气体通路构成构件连接的,使不活泼气体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用的不活泼气体供给通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与所述入口构件连接的,使不活泼气体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用的不活泼气体供给通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不活泼气体是回收从制氧工厂和制氮工厂中的至少一种工厂排出的废弃的氮气得到的产品。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体混合装置内设置对气体进行搅拌用的搅拌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在连接于所述入口构件上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以及入口构件中的一方设置的,对燃料气体的气体发热量值进行测定用的入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以及
在连接于所述出口构件上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以及出口构件中的一方设置的,对燃料气体的气体发热量值进行测定用的出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所述入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以及出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的测量值,将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气体的发热量变动与从气体通路构成构件排出的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加以对比,根据该对比结果进行使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的气体流入量改变的控制的控制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所述入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以及出口气体发热量测量装置的测量值,将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的气体的发热量变动与从气体通路构成构件排出的气体的发热量变动加以对比,根据该对比结果进行使流入气体通路构成构件内的气体流入方向改变的控制的控制装置。
23.一种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燃烧设备用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以及抑制通过该燃料气体供给通路提供的燃料气体的发热量变动用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
该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是权利要求1~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的
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出口通路、以及
气体混合装置的入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中的所述出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上游侧之间连接的上游侧入口通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的
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出口通路、
气体混合装置的入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中的所述出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下游侧之间连接的下游侧入口通路、以及
在该下游侧入口通路上设置的,向气体混合装置压送燃料气体的气体压送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的
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出口通路、
气体混合装置的入口构件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中的所述出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上游侧之间连接的上游侧入口通路、
在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上的所述出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下游侧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上的所述上游侧入口通路的连接点的上游侧之间连接的返回通路、以及
在所述返回通路上设置的,向上游侧燃料气体供给通路压送燃料气体的气体压送装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中的气体混合装置具有两种入口构件,
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上连接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
在气体混合装置的一个入口构件上连接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
还包含在气体混合装置的另一个入口构件与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返回通路、以及
在该返回通路上设置的,向气体混合装置压送燃料气体的气体压送装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置中的气体混合装置的出口构件上连接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
气体混合装置的一个入口构件上连接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
还包含在气体混合装置上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与气体混合装置的下游侧的燃料气体供给通路之间连接的返回通路、以及
在该返回通路上设置的,从燃料气体供给通路的下游侧向上游侧压送燃料气体的气体压送装置。
29.一种燃气轮机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燃烧设备以及将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该燃烧设备用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
所述燃烧设备是燃气轮机,
所述燃料气体供给设备是权利要求23~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
30.一种锅炉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燃烧设备以及将气体作为燃料提供给该燃烧设备用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
所述燃烧设备是使气体在燃烧器中燃烧的锅炉,
所述燃料气体供给设备是权利要求23~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燃料气体供给设备。
CNB2005800470631A 2005-01-26 2005-01-26 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及锅炉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939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5/000977 WO2006080054A1 (ja) 2005-01-26 2005-01-26 ガスカロリ変動抑制装置、燃料ガス供給設備、ガスタービン設備およびボイラー設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7434A true CN101107434A (zh) 2008-01-16
CN100549391C CN100549391C (zh) 2009-10-14

Family

ID=36740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4706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9391C (zh) 2005-01-26 2005-01-26 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及锅炉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481330B2 (zh)
KR (1) KR100875498B1 (zh)
CN (1) CN100549391C (zh)
BR (1) BRPI0520608A2 (zh)
WO (1) WO200608005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0234A (zh) * 2020-10-21 2021-01-19 安徽天沃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机械用具有排气净化效果的柴油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08913A (ja) * 2007-10-30 2009-05-21 Tokyo Gas Co Ltd 液化燃料ガス供給装置
US8151740B2 (en) * 2009-06-02 2012-04-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calorie content of a fuel
JP5901182B2 (ja) * 2011-08-31 2016-04-06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混合槽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ガスタービン発電システム
JP5911129B2 (ja) * 2011-12-08 2016-04-27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ガスタービン設備
US20210388985A1 (en) * 2018-10-05 2021-12-16 Sensirion Ag Device for regulating a mixing ratio of a gas mix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17499A (ja) * 1996-05-28 1997-12-09 Kawasaki Steel Corp 高炉ガス専焼式ガスタービンの制御方法
JPH10266899A (ja) * 1997-03-26 1998-10-06 Tokyo Gas Co Ltd 圧力変動吸収装置および流体消費機器
JP2003293860A (ja) * 2002-04-05 2003-10-15 Takuma Co Ltd メタン発酵処理システムとメタン発酵処理方法
JP4337354B2 (ja) * 2003-01-23 2009-09-30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製鉄所副生ガスの利用方法
BRPI0419147B1 (pt) * 2004-12-27 2015-12-01 Kawasaki Heavy Ind Ltd dispositivo de supressão da flutuação na caloria do gás, sistema de fornecimento de gás combustível, sistema de turbina a gás e sistema de caldeira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0234A (zh) * 2020-10-21 2021-01-19 安徽天沃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机械用具有排气净化效果的柴油机
CN112240234B (zh) * 2020-10-21 2021-08-31 安徽天沃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机械用具有排气净化效果的柴油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81330B2 (ja) 2010-06-16
JPWO2006080054A1 (ja) 2008-06-19
CN100549391C (zh) 2009-10-14
KR20070086819A (ko) 2007-08-27
BRPI0520608A2 (pt) 2009-09-29
WO2006080054A1 (ja) 2006-08-03
KR100875498B1 (ko) 2008-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9391C (zh) 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及锅炉设备
CN100575789C (zh) 气体发热量控制方法和气体发热量控制装置
CN102459850A (zh) 燃烧器系统和使用燃烧器系统的方法
CN100593672C (zh) 燃气轮机设备、燃料气体供给设备及燃料气体的发热量上升抑制方法
CN101023256B (zh) 燃气轮机设备、低热量气体供给设备以及该气体的热量上升的抑制方法
CN100593633C (zh) 气体发热量变动抑制装置、燃料气体供给设备、燃气轮机设备及锅炉设备
AU2011319286B2 (en) Boiler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same
CN101023255B (zh) 燃气轮机设备、低热量气体供给设备以及该气体的热量上升的抑制方法
KR100912148B1 (ko) 가스 터빈 설비, 연료가스 공급 설비 및 연료가스의 칼로리상승 억제 방법
JP4167261B2 (ja) 燃料ガス化複合発電システム
KR100906267B1 (ko) 가스 터빈 설비, 연료가스 공급 설비 및 연료가스의 칼로리상승 억제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